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心归去教学反思,本文共14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这篇课文上好之后,给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板书。我从题目入手,提问“我心是从哪归去哪”,从而先画了一颗心,后分析了我心归去的原因等,再在最后梳理了一遍文章的结构思路,再画上一支箭,代表归心似箭。

一开始的提问都是比较浅的,既让学生有回答的欲望,又让学生有回答正确的成就感。所以前半节课学生上课的情绪都是比较高昂的,但到了后半节课,问题都是关于句子理解的。由于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思维的渐进性,直接扔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只能乱蒙。

其实对我自身来说,关于句子理解之类的问题也是个难点。首先我自己得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然后再想办法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可以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渐渐地领悟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还需要好好琢磨的。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简单

《我心归去》是“月是故乡明”板快下的一篇思乡散文,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个作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对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爱。老舍从生活小处着手,从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达了对北平近乎母亲般的爱。而韩少功从在异乡的感受入手表达了他对故乡主题的定义,把思乡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我心归去》之前让学生作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让他们不停地朗读。这点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总体有如下几点:

1.在文章的脉络把握上还是比较有条理。从作者在异乡的物质条件入手,让学生归纳特点,大多都能用“豪华”、“奢侈”来表达,到在故乡的心理感受“激动”、“亲切”、“让人回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2.问题的穿插上比较恰当。故乡在作者的描绘中是“贫瘠脏乱”但还是让人热泪盈眶。我让学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乡时最会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妈做的饭菜,家里舒服温暖的床”,“感觉温暖亲切”从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头的犁头”,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也为作文指导有所渗透。

3.化复杂为简单做得比较好。在问到“为什么”听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乡的曲子而泪流满面时,我举了杜甫的“感时花溅累,恨别鸟惊心”,因为主观色彩从而使物皆著主观情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尽管是有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

1.速度有点快,对于故乡在作者心中感受有点过快。或许我把学生想地过好,自己心情激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问题的衔接很不好,课前给他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并没有任何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是最大程度上为教学服务,如果单从吸引学生,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今后应以此为鉴。

3.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能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就寥寥无几。这就意味着自己课堂引导方面很不够,这将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时间的多少。越来越感觉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提升,每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只要用心,课堂会是精彩的。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2、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3、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故乡”的人文,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难点:

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设计思想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后有柯灵的《乡土情结》。《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乡土情结》则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是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

本专题是文本研习专题,专题要求教师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研习文本,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教师、同学交流,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因为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主旨的把握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的,而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

教学资源

一、资料辑录。

韩少功(男)(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4)在文坛崭露头角。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

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二、相关文本

灵魂归处是故乡

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Novalis)

席慕容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谈及家乡,大意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在内蒙古长大,也从没有生活过,可是当我追随父亲的心愿,踏足这片草原时,我还是感动得流泪了……我知道,我回家了……仿佛我已在这里生活许久……

其实,所谓乡愁中所提及的“乡”,不仅仅指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出生的地方。所感怀的,唏嘘的是属于自己灵魂的那方净土,它是精神的,非公有的。它可以与人共鸣,却无法共同体会个中滋味。我们一生不停,行走于路上,为的就是寻找自己的灵魂家园,家的归宿感。但是,身处这个纷乱的世界,总是有着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变化,我们虽然尚不为“垮掉的一代”,可扑面而至的膨胀化信息资讯让我们无所适从,浮躁的心态始终在城市上空盘旋,久久不肯着地;我们的一半血液里仍存有真挚但易破的气泡,另一半血液却充斥着现代的失落元素。

有一句话被都市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真没意思!———什么没意思?是生活本身还是生活本质?我们漂浮在水面,没有扎根,精神上的空虚反复,使得我们还在不知倦意地找寻着灵魂的归处。而那些找到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纯净自然,笑得灿烂。

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像拂去物体表面的尘埃一样滤去浮于灵魂表象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迷失在从前的最本质的东西。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

1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15、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崔涂《春夕》)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1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19、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20、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四、教学PPT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利用诗词或歌曲导入新课。

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

观看ppt

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指导诵读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自认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朗读、勾画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故乡的特点。

(2)面对这样的故乡,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情感?作者对此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速读、概括、思考

(参考答案: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参考答案:难过,不满,厌恶……;亲切,激动)

主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3)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作者用了哪些词对法国进行了描绘,请作简要概括。

(4)面对优美的异国他乡,你会怎么想?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

概括、发言。

(参考答案:优美,风雅富贵: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参考答案:赞美,依恋,满足……虚空)

主导学生活动:

本文有很多描写生动或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阅读、思考、评点、分组交流。

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分析语句时要求朗读可以深入体悟情感。

示例:(1)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评点: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评点:(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

(3)“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评点: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细节描写“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总结全文

思考、讨论、发言。

①故乡是生命之根(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

②故乡是奉献之所(只有在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③故乡是无价财富(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板书:“故乡”人文及“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拓展延伸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情。

当堂写作并朗读交流

作业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体悟本文蕴含的哲理,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家园之思;也为了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韩少功

人在异乡心归故乡“故乡”人文

雅静奢华贫瘠脏乱对生命之根

繁华酥骨浮粪四溢奉献之所

静谧侵肌拥挤不堪比无价财富

幽深奇诡阴沉连日

感受:冷清、虚空、惦念、亲切、发疯激动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揣摩作者语言,理解故乡这一文化概念

教学重点:

揣摩作者语言,了解我心归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对故乡这一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情萦绕游子心,异乡难忘故乡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位异乡游子的心灵世界,来看看他是透过怎样的朦胧泪眼遥望自己的故乡的。

板书: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二、远行

(1)通过早上的预习,相信大家能很快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1、作者身处何方?法国圣纳赛尔

2、异地环境如何?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雅静奢华

繁华酥骨

静谧侵肌

幽深奇诡

(2)异地的环境如此优越,那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齐读2—4段

1、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

(热闹过后总是倍感凄凉)

2、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拟人,道出孤独凄清)

3、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反复说“不知道”——陌生感)

4、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比喻——渲染了心中的烦闷)

5、“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换成“下一分钟,下一刻钟,下一个钟头,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能换,写出了内心的煎熬和空虚)

6、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抽象的空虚情感具体化)

7、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直白)

8、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夸张,近乎疯狂的心态表露无疑。)

9、“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反问句,加强语气,表明作者归去的立场,要读出不屑一顾的语气。)

板书:人在异乡——冷清、空虚、发疯

物质上的.东西永远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孤独——板书:心无所依,所以作者执着于归去

(3)除了心无所依,作者执着于归去的原因还有哪些?

1、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注意:第一段和第五段中的家的区别:前者冷冰冰,后者有亲友,有温暖)

2、回忆和过去。(今生今世的证据留存在那里)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3、家乡有亲切和激动。

见到亲人想到过往会感到亲切和激动,还有什么原因会令人亲切激动呢?

齐读第6自然段。

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作者的亲切和激动呢?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感悟情感,了解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人固有的乡土情结)

板书:心归故乡——亲人、温暖、激动———乡土情结

三、回望

(4)令作者一想起来就无比激动的故乡的环境如何?

(5)故乡的环境如此之差,可是作者对它的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提示:作者提到舒伯特的独唱曲,还提到了雄浑的男声独唱和悲怆的二胡,都说音乐是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透过这些音乐,你读出作者对故乡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

深沉、厚重、带泪的笑(说过只能是独自落泪或微笑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无法言表)

(6)那作者所指的故乡究竟是哪里?出生地长沙吗?

不是?那作者笔下的故乡到底是什么?与作者有什么关系?齐读7、8、9.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板书:生命之根。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都多了一些东西:血、泪,还有汗水。(血、泪、汗水指什么)板书:奋斗之地。

3、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美丽——故乡留存的美好回忆,亲切感,成功的经历

悲伤——付出过程中经历的磨难;美好与成功是通过奋斗而创造的,必然要经历苦难,因此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4、失血的矫饰(怎么理解这句话?没有奋斗过的地方,人就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美)

5、那种失望能滴血(怎么理解这“失望”你若对一个地方感到失望,你会有哪些做法——不管不顾;化失望为动力,改造他。

6、正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作者选择了建设故乡,他是怎么建设的呢?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金麦穗,赶车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7、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这里的故乡有特定的内涵,必须是奋斗过付出过的地方,只有如此,才有割舍不断的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板书:奉献之所)

8、那有了故乡的人呢?将会得到什么?(无量的幸福板书:幸福之源)

四、总结: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过的,奋斗过的,奉献过的地方,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皈依之所。

现在,我们也许不能深刻体会那种远离故土,魂牵梦萦的切肤之痛,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会成为将来异乡之途的回忆和思念。

《我心归去》是“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来说,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本文的价值在于:第一,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第二,引导学生反复研习文本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第三,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在表达独特的故乡之思时所用的饱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语句。

一、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饱含情感、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

二、教学重点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之思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国庆长假,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学子都会慨叹:“回家的感觉真好!”是啊,强烈的思乡之情萦绕在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心头,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二、关于作者及本文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人长沙人。作品有《爸爸爸》、《马桥字典》等。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此处对作者的介绍不易过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

三、文本研读

(一)走近文本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阅读文本,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并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

再次自由阅读文本,围绕“我心归向何方”,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可在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点评)

(二)走进文本

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

问题一:作者是怎样描写法国的“家”以及他的故乡的?

“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

法国的“家”与故乡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一个是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一个却充满了贫瘠与脏乱。(在异国与故乡的强烈对比之下,学生们自然会生出疑问:这样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

问题二:从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作家怎样的心情?

“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难耐的冷清”“只有虚空”“移民的日子是让人发疯的”。

作家用夸张的细节渲染了寂寞、孤独与空虚。细节在散文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蕴藏于字里行间的难耐冷清任谁都看得出。而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家的心偷偷地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

发散性问题:

a、作者写“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包裹中,根据你的成长经历谈谈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

提示: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这些声响与你有关,比如家人“哗”的开门声,比如妈妈的.呼唤声,比如熟悉的鸡鸣狗吠声,比如朋友走近的脚步声,比如你喜欢的歌声……

然而在法国,在作者的耳朵里,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

b、当这些熟悉的声音远离的时候,当你远离自己母语的时候,作者说“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结合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熟悉的语言会引起你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的认同。如崔颢的“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等等。

三、结课

深刻领悟文中作者将法国之“家”与故乡的对比,结合自己的故乡情形,写一段话。

“我的故乡虽然没有____却有____,虽然没有____却有____,虽然没有____却有____,虽然没有____却有____。”

第二课时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写练习。

二、文本研读

问题:“我心归去”的原因之一是难耐冷清的寂寞,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再次引导学生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深入挖掘。

“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的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是对“故乡”的思念。“故乡”对游子来说,不仅是一片物理的地域,更是一片精神的沃土,时时引他回望。故乡有最让人感到亲切和激动的“过去”,哪怕亲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过去”,“我心”就会“归去”。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的。所以,教学中我们应把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作为重点。)

结合上一课学生点评课文过程中的疑问,带领学生与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对话。

1.与文字对话

问题一:“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作者为什么把故乡说成是“一片热土”?“至少”一词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问题二:既使没有亲人,人们也“没法不时常感怀”,因为故乡有“他的过去”,结合文本思考这里“过去”包含什么?(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问题三:“血沃之地将真正长出金麦穗他赶车谣”,什么是“血沃之地”?为什么生长出来的是“金麦穗和赶车谣”?(参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全身心耕耘的土地,如果把我们的爱都奉献给这片土地,那么这片土地一定会收获收获富裕和美丽。“金麦穗”代指有价值的丰裕的物质收获,“赶车谣”代指代劳动中收获的精神创造。)

2.与文化对话

问题一:由上文的分析,可见“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这是否意味着有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故乡”的含义。

字典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按此解释,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故乡的,但在本文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看法――“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可见,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是无法真正拥有这个故乡的。

发散性问题:依照作者对“故乡”的理解,没有付出的人是没有故乡的,那么他在离开家乡后就不可能想家、恋家,同学们能否在历史中或现实中找到例子来佐证这个观点?(乐不思蜀的刘禅等等。)

问题二: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一无所有”,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身后”一词应如何理解。(参考: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

问题三:至此,请同学们思考“故乡”一词的文化内涵。(参考:不仅是人们的生息之地,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三、结课

我们无须夸张故乡的意义,无须对文化的地域性积累过分地固守。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会,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韩少功

四、作业

1、积累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收集有关故乡之思的诗词文,在分析理解其深层蕴意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故乡是我情感的归宿》为题目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2. 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3. 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乡”的人文,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 设计思想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后有柯灵的《乡土情结》。《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乡土情结》则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是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

本专题是文本研习专题,专题要求教师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研习文本,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教师、同学交流,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因为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主旨的把握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的,而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

● 教学资源

一.资料辑录。

韩少功(男)(1953-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4)在文坛崭露头角。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二.相关文本

灵魂归处是故乡

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Novalis)

席慕容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谈及家乡,大意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在内蒙古长大,也从没有生活过,可是当我追随父亲的心愿,踏足这片草原时,我还是感动得流泪了……我知道,我回家了……仿佛我已在这里生活许久……

其实,所谓乡愁中所提及的“乡”,不仅仅指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出生的地方。所感怀的,唏嘘的是属于自己灵魂的那方净土,它是精神的,非公有的。它可以与人共鸣,却无法共同体会个中滋味。我们一生不停,行走于路上,为的就是寻找自己的灵魂家园,家的归宿感。但是,身处这个纷乱的世界,总是有着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变化,我们虽然尚不为“垮掉的一代”,可扑面而至的膨胀化信息资讯让我们无所适从,浮躁的心态始终在城市上空盘旋,久久不肯着地;我们的一半血液里仍存有真挚但易破的气泡,另一半血液却充斥着现代的失落元素。

有一句话被都市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真没意思!———什么没意思?是生活本身还是生活本质?我们漂浮在水面,没有扎根,精神上的空虚反复,使得我们还在不知倦意地找寻着灵魂的归处。而那些找到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纯净自然,笑得灿烂。

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像拂去物体表面的尘埃一样滤去浮于灵魂表象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迷失在从前的最本质的东西。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 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1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1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15、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春夕》)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1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19、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2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2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四.教学PPT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利用诗词或歌曲导入新课。

●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

观看ppt

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指导诵读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自认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朗读、勾画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故乡的特点。

(2)面对这样的故乡,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情感?作者对此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速读、概括、思考

(参考答案: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参考答案:难过,不满,厌恶……;亲切,激动)

主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3)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作者用了哪些词对法国进行了描绘,请作简要概括。

(4)面对优美的异国他乡,你会怎么想?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

概括、发言。

(参考答案:优美,风雅富贵: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参考答案:赞美,依恋,满足……虚空)

主导学生活动:

本文有很多描写生动或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阅读、思考、评点、分组交流。

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分析语句时要求朗读可以深入体悟情感。

示例:(1)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评点: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评点:(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

(3)“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评点: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细节描写“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总结全文

思考、讨论、发言。

① 故乡是生命之根(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

②故乡是奉献之所(只有在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③故乡是无价财富(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板书:“故乡”人文及“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 拓展延伸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情。

当堂写作并朗读交流

作业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体悟本文蕴含的哲理,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家园之思;也为了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人在异乡 心归故乡 “故乡”人文

雅静奢华 贫瘠脏乱 对 生命之根

繁华酥骨 浮粪四溢 奉献之所

静谧侵肌 拥挤不堪 比 无价财富

幽深奇诡 阴沉连日

感受:冷清、虚空、惦念、亲切、

发疯 激动

● 课堂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作检查预习用)

(1)钥匙( ) ( ) (2)一幢( ) (3)逃遁( ) (4)模样( )

(5)熠熠( ) ( ) (6)静谧( ) (7)奇诡( ) (8)贫瘠( )

(9)悲怆( ) (10)眷顾( ) (11)矫饰( ) (12)烙印(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幢/经幢 奔赴/投奔 B.哪里/哪吒 囚禁/禁受

C.模存/模真 切除/切磋 D.脏乱/内脏 潦倒/倒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李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墅壁叁望丝塑垒。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3.“那种失望能滴血.”中的“那种失望”指的是什么?

4.作者将故乡与“任何旅游景区’’作了比较。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意图是什么?

答:不同:

意图:

5.作者为什么说对故乡的“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请作简要解说。

6.作者为什么说故乡“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7.增加词语,使下面一段文字表现出清新欢快的意境。

原文:秋天,下雨了,他在路上走着。

参考答案:

1.(1)yào shì(2)zhuàng(3)dùn(4)mú(5)yì yì(6)mì(7)guǐ(8)jí(9)chuàng(10)juàn

(11)jiǎ0 (12)lào

2.C (两个“模”都读mú;两个“切”都读qiē。A.两个“幢”,前读zhuàng,后读chuáng;两个“奔”,前读bēn,后读bén。B.两个“哪”,前读nǎ,后读né。两个“禁”,前读jìn,后读jīn;D.两个“脏”,前读zāng,后读zàng;两个“倒”都读dǎ0)

3.指对故乡种.种落后和不如意的地方的失望。

4.不同: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只是失血的矫饰。意图:通过比较,突出故乡对一个人的非同寻常的意义: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自己成长、奋斗、耕耘的见证;故乡这种含悲的美揭示了“美学真理”。

5.因为对故乡的那种失望出自人们对故乡的由衷热爱和期盼,它不同于对一般旅泊之地望的相对冷漠;而对故乡的“那种失望能滴血”,而这种“血”可以化为改造、建设故乡的动力,使“血沃”的故乡“真正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6.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7.示例:清丽的秋天,下雨了,雨水涤尽了人们工作的疲劳。细雨中,他迈着轻快的脚步在路上走着,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回味着丰收的喜悦。12.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抒情散文 回家 回乡 回乡 思念和热爱故乡

● 课后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依门而望。

未进家,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缈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的,蚱蜢是怎么跳的,画眉乌是怎么唱的,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巳渺,故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巳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起来了。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踟蹰复踟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阴,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脚下的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叹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感喟自已是一条小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返,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踪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

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1.文章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在第6段中写到“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1)“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 (不超过15个字)

② (不超过15个字)

③ (不超过15个字)

3.作者在第4段中写到“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联系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4.下列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叙述了对母亲的依恋,表达了对故土的思恋之情。

B.作者说“回家不是回乡”,意在表明只有温馨的亲情和家的存在,才能引发思乡之情。

C.作者在本文中用“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就会使人“近乡情更怯”。

D.作者视故乡为生命的源头,在此可以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表现了对人生的价值思考。

E.“害怕回乡”,正可映衬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无法报答故乡的愧疚,正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深爱。

参考答案:

1.先人已渺,旧居不存。2.(1)回乡时会产生让自己为难的心态。 (2)①没有先前回家的自然亲切之感;②引起黯淡的往事回忆;③思考可曾对故乡做过应有的付出。 3.突出“回家”的欣慰,对比写“害怕回乡”的心情。 4.A E

我心归去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

横林中学高一语文组 杨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体会作者把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合作与探究,交换评点,讨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准备有关故乡的诗文

2 你对故乡是怎样理解的?

3 搜集有关韩少功的资料

4 阅读课文,在对话栏内写下心得。

(怎样写评点?可以就内容、情感、手法写,也可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背诵有关思乡的诗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故乡是可大可小的。到了县城,家乡是一个村庄,是村头的千年香樟,是一味熟悉的菜肴香气。到了省城,家乡是溧阳天目湖的砂锅鱼头,是淹城的一处古迹。到了国外,家乡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美丽的汉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韩少功笔下的家乡,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解题

心归去会让你想到什么?

归哪儿?教师明确:归乡 作者写思乡的文字(5–9)节

为什么会归去? 教师明确  (1–4)写在法国的生活孤寂空虚。

2、  研读文本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板书: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写作特点:1、对比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1)、对吊灯的研究。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学生举例。

(2)、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真实的细节才能使事物事件有血有肉。

说说你心中的故乡。家乡的存在,使时间获得了可以捉摸、可以保存、可以复活的形态。

(学生活动回答)

老师总结:家乡是鞭炮的硝烟,是青葱碧绿的田野,是清澈见底的秋水。拖着鼻涕的孩子,爬树,掏鸟窝。……那里未必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但铺满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3、中国有句古话:好男儿志在四方。泰戈尔又说:“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远方对我们来说应该充满神秘,充满诱惑的地方,作者说:“异国的旅游风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

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学生从第7节第8节中找原句做答案,并讨论为什么是这些句子。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故乡的美中含悲

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血:为家乡的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3)、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补充资料: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4、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友情提示: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可是今天,“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无论是以开发的借口还是以城市化的名义。我们只能在故土上想象故土,只能在家园里怀念家园。那么,不妨在投奔那个面目全非之地的时候,用残留的乡愁酿一坛酒,让自己发出醉后的呓语吧:

教学反思:由于兼顾到公开课的完整性,课堂上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太少了。很多问题在学生还未思考成熟时即让他们回答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完全体现。比如细节描写的举例,比如对故乡的描述。甚至让学生动笔写下来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式。这样更能深入理解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并且有个实践的过程。和第一次在8班上的过程比,第二课在14班上的时候,更注重了条理性。把写作特点更集中地归纳到了一处,并板书到了黑板上。举例也更丰富。

我心归去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

韩少功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

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1、6)

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

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6、7)

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

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

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二)心归故乡:惦念、亲切、激动

“有我之境”的探究:“听舒伯特的`歌”,触景生情。

补充资料:

1、阅读韩少功的《听舒伯特的歌》。

2、《故乡的云》歌词品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三)总结:冰冷的“弃”与“家”温情的想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掩盖作者心灵的空虚。作者在法国之“家”实是监狱,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个“家”并不认同。

探究:家是什么?

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五、揭示作者“我心归去”的深沉原因,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一)剖析原因:血、泪、汗水(有无之差)

补充资料:

1、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沈从文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明确:“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二)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三)总结

1、整体把握:(1-4)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5、6)正面写家园之思;(7-9)探讨文化概念的故乡,完成主题升华。

2、对比手法。

3、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六、总结全文,在李娜《我依恋的故乡》歌声中品位作者的情思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独自一人在国外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最好是法国,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在那里生活一定非常惬意、浪漫。

生:最好是新西兰,空气好,还能品尝原汁原味的牛奶的味道。

生:我觉得还是在中国好,这里有我的家,我的亲人,我所熟悉的一切,最重要的是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现在这样一个我,我不能离开。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的确,让我们离开我们自己的家乡,我想肯定是很沉重的。我们看看作家韩少功在异国他乡有着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师: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韩少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家”荣誉。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可以说,韩少功是在用文字进行着精神探索。

三、文本研读

(一)人在他乡

师: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了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我们看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韩少功在法国生活的感受。

生:我觉得韩少功在法国过得很舒适。他住的是“一幢雅静的别墅”,有“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公绿园”。

师:的确,韩少功在法国的日子,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富裕的。韩少功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法国虽然有“别墅”,但是韩少功过得并不轻松。他在文中写到:“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家是别墅,家是房子”,我觉得这其中有着难以言说的伤感。

师:的确,“别墅”“房子”与家的概念并不是等同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 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房子。”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家与房子的区别了吗?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师:我们继续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我觉得有一种冷冷清清的感觉,难耐的冷清。

师:具体说说是怎样的冷清?

生:是“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有点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一种失落、空虚感。

师:那么,如果你在异乡,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声音?

生:最希望听到亲人的声音,比如爸爸的问候声,妈妈的唠叨声,或者在厨房烧饭的声音等,都让人是那么的熟悉和思念。天天置身与这些声音中,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只身在外,觉得这些声音特别亲切。

师:这就是人的一种归属感了。在语言上,你是属于汉语的;在民族上,你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在情感上,你是属于亲人的。

生:还有韩少功说他被“囚禁在法语的监狱”里。汉语是我们包括韩少功的母语。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在异乡,身边说的都是外语,此时你自然感觉到自己像被排斥了,所以韩少功说是“法语的监狱”。这说明了他的内心是孤独,备受煎熬的。

生:还有“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的研究”,这时候,人的精神已经无聊至极,处于崩溃的边缘。

生:还有,对移民的追问。移民到法国,为的是什么呢?其实实在是没有什么。

教师小结:韩少功在访问法国的期间,尽管物质上可以说很丰裕的,但是韩少功并不感觉到怎么舒适,相反,他感觉到很空虚、无聊,有一种难耐的冷清。所以他说要“我心归去”。

我心要归何处去呢?明确:归故乡!

(二)心归故乡

师:韩少功人在他乡,内心却一遍一遍地喊道:“我心归去!”那么,故乡对于韩少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生:故乡对于韩少功来说,是温馨的,能带给韩少功一种温馨的思念。

师:你有过这种温馨的体验吗?

生:有的。这种温馨我有切身的体验。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家的温馨感越强烈。

师: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只有在故乡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温馨,而在他乡的游子,只能通过想象回忆传达自己的思念。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热土”“过去”?

生:这是一个人的根。这片热土是生你养你的地方,留下了你的点点滴滴,有你的过去,成长的经历。这种情感,经过时间的淘洗,会慢慢地沉淀下来,越来越闪光。

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慈溪,你会怀念慈溪的什么呢?

生:不会是大酒店,不会是杨梅,只会是街巷,是家所在的小区,是老家所在的乡村,是乡村的小田埂,是早年留下的点滴,岁月的沉淀。

师:故乡还有怎样的意义呢?

生:亲切和激动的想象。韩少功心中的故乡没有繁华,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听到舒伯特的歌时,却能想象一幅宁静的画面。有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小羊、梨头。故乡是美好的,是静谧的。

生:《故乡的云》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师:本文的哲理性很强,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一定的场景描写来表达,有想象,有对比,使得文章既有哲理性,又有很强的抒情性。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亲切而激动的想象?为什么韩少功固执地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

生:这源自于作者对故乡的一种偏执的爱。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生:故乡还是人的生命的构成。故乡不同于旅游景点,他凝聚了人的血、泪和汗水。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的”?

生:中国的“悲”有眷顾的意义,美让人爱怜,让人爱到心痛。因而是悲的。旅游景点是美的,但不会有“美而生悲”的意义,这种美你可以消费,但无法从心底里拥有它。

师:当有一天你离开慈溪,你会如老舍对北平一样说“我真爱慈溪”吗?

生:不会。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为家乡付出“血、泪和汗水”,还没能从真正意义上领略故乡的“悲伤的美丽”。

生:我觉得韩少功对他的故乡有些失望。“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故乡是这样的残破贫瘠,韩少功对他的故乡失望得心滴血。

师: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如何理解这里的“滴血的失望”?

生:我觉得应该但是“滴血的期望”。文中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你期望值越大,越有可能失望。

生: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生:人不可能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你对故乡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师:那么,这里的“金麦穗”和“赶车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我想应该是象征着创造出的财富。

教师小结: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但对故乡的失望,则是源于内心对故乡的挚爱。因为挚爱,所以对现状失望,这种失望能滴血;又因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乡更美好;有了这种期待,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创造。所以,这里有个失望–期望–创造的过程。

(三)故乡是什么?

师:那么,故乡的内涵又该怎样去理解呢?

生:故乡就是你得意时想去失意时也想去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你累了的时候心灵的港湾。

生:故乡是你走的再远都要回头望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凝聚了血、泪和汗水的灵魂的栖居地。

生:故乡就是人的根,是人心灵的归宿。

生: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师:大家对故乡的内涵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师: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生:故乡是人心灵的归宿。没有故乡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安歇的地方。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却不能流浪。

教师小结:所以,萍飘四方的游子听到独唱曲,便会涌出热泪,因为他们心有所归,而心有所归是最大的幸福。

韩少功在访法时,自己的心一次次偷偷归去,那么,我们如何为心找到归宿呢?–只有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才能心有所归,才是人生的无量幸福!

韩少功在文中并非简单地抒发乡愁,而是在用文字为人类进行着精神探求,为我们道出了心灵归宿的真正内涵。

一、导入

通过前三堂课对《采薇》和《奥德赛》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对古典乡愁的那种浓浓的思念,那么,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乡愁又是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为何要归去?又要归到哪里去?

二、速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板书】 1~4段,写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里,作者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具体是怎样描述的?由此生发了怎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 雅静 难耐的冷清

“家”  宽大 感受 囚禁的监狱

环境优美 比深谷还空虚

让人发疯

四、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描写家的?对于这个家,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 贫瘠而脏乱

浮粪四溢 激动不已

家 拥挤不堪 感受 甜美的回忆

连日阴沉 生命的一部分

五、找出文中(主要是7~9段)富有哲理的句子,加以体会,交流。

六、总结: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的心要归到哪里去?对,祖国,在这里,祖国就是他的故乡,就是作者的精神归宿,就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所在。联系学过的《采薇》和《奥德赛》,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思乡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它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故乡情结”已经在古今中外人们的身上印下了深深的烙印!

高一语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2. 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3. 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乡”的人文,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 设计思想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后有柯灵的《乡土情结》。《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乡土情结》则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是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

本专题是文本研习专题,专题要求教师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研习文本,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教师、同学交流,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因为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主旨的把握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的,而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

● 教学资源

一.资料辑录。

韩少功(男)(1953-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民文学1979.4)在文坛崭露头角。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作家19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二.相关文本

灵魂归处是故乡

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Novalis)

席慕容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谈及家乡,大意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在内蒙古长大,也从没有生活过,可是当我追随父亲的心愿,踏足这片草原时,我还是感动得流泪了……我知道,我回家了……仿佛我已在这里生活许久……

其实,所谓乡愁中所提及的“乡”,不仅仅指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出生的地方。所感怀的,唏嘘的是属于自己灵魂的那方净土,它是精神的,非公有的。它可以与人共鸣,却无法共同体会个中滋味。我们一生不停,行走于路上,为的就是寻找自己的灵魂家园,家的归宿感。但是,身处这个纷乱的世界,总是有着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变化,我们虽然尚不为“垮掉的一代”,可扑面而至的膨胀化信息资讯让我们无所适从,浮躁的心态始终在城市上空盘旋,久久不肯着地;我们的一半血液里仍存有真挚但易破的气泡,另一半血液却充斥着现代的失落元素。

有一句话被都市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真没意思!———什么没意思?是生活本身还是生活本质?我们漂浮在水面,没有扎根,精神上的空虚反复,使得我们还在不知倦意地找寻着灵魂的归处。而那些找到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纯净自然,笑得灿烂。

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像拂去物体表面的尘埃一样滤去浮于灵魂表象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迷失在从前的最本质的东西。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 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1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1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15、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春夕》)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1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19、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2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2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四.教学PPT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利用诗词或歌曲导入新课。

●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

观看ppt

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指导诵读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自认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朗读、勾画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故乡的特点。

(2)面对这样的故乡,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情感?作者对此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速读、概括、思考

(参考答案: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参考答案:难过,不满,厌恶……;亲切,激动)

主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3)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作者用了哪些词对法国进行了描绘,请作简要概括。

(4)面对优美的异国他乡,你会怎么想?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

概括、发言。

(参考答案:优美,风雅富贵: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参考答案:赞美,依恋,满足……虚空)

主导学生活动:

本文有很多描写生动或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阅读、思考、评点、分组交流。

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分析语句时要求朗读可以深入体悟情感。

示例:(1)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评点: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评点:(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

(3)“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评点: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细节描写“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总结全文

思考、讨论、发言。

① 故乡是生命之根(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

②故乡是奉献之所(只有在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③故乡是无价财富(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板书:“故乡”人文及“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 拓展延伸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情。

当堂写作并朗读交流

作业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体悟本文蕴含的哲理,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家园之思;也为了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人在异乡 心归故乡 “故乡”人文

雅静奢华 贫瘠脏乱 对 生命之根

繁华酥骨 浮粪四溢 奉献之所

静谧侵肌 拥挤不堪 比 无价财富

幽深奇诡 阴沉连日

感受:冷清、虚空、惦念、亲切、发疯 激动

韩少功      震泽中学  吴建方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              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板书)

2、  作者简介

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

韩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 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3、  研习文本

(1)       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

(同学回答,读P70对话栏[2 ] 帮助同学准确理解)

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幻灯片)

(2) 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 ?( 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

“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

物质–好

精神–不好

(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

没有熟悉的声响 –冷清

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

感受

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 无可入手

渲染:多角度渲染

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5)这种空虚寂寞还表现在什么举动上呢?

“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里对吊灯作六次研究是一个细节描写,六十次就带有了夸张意味,六次已经是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细节描写

“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举例:细节描写  夸张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巴尔扎克《守财奴》)

—-细节描写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夸张的细节描写

梳妆匣是镶嵌着金子的,葛朗台这个老头当时已是76岁,一看到金子就抢,动作敏捷的居然像老虎,可见他已到了视钱如命的境界。

(6)作者在法国如此空虚寂寞无聊,那么当他可以通过朋友的帮忙而移民法国时,他愿不愿意呢?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不愿意。从一句反问句看出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改写成陈述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幻灯片)

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7)作者为什么不在乎,原因是什么?

因为很想家里,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5小节,到这里才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思乡。(配乐朗读5、6小节)

分析:第5小节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8)作者如此思念故乡,是不是因为故乡很美呢?第6小节告诉我们故乡与异国旅游景区相比,美不美?(不美)

异乡: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故乡:贫瘠脏乱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排比、比喻、欲扬先抑

(9)如果是你,你喜欢异国还是故乡?作者呢?

我:异国     作者:故乡

(10)作者思念故乡,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时,热泪涌流想象到的却是什么呢?

明确: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同学闭上眼想象:故乡的小径上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迷路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呢,插在地里的一只犁头还在等待着明天的耕种。)想象越是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

分析:“这哪里对呀?”什么东西不对?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象到的却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不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过思念自己的故乡了,即使舒伯特的独唱曲是在歌颂宫廷或爱情,但他却认为它应该是献给故乡的。这正如对话栏中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幻灯片)

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这里的“月”、“花”、“鸟”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就像他相信所有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种欢快的曲调也是带泪的笑。

分析7-9 :作者对故乡的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执爱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故乡”呢?(板书)

问 :XX同学“震泽是你的故乡吗?”(是)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定的理解,我们来看作者理解的故乡概念与我们理解的有何不同?(男生一起朗读第7小节)

如何理解: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是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幻灯片)

明确:准确描述了故乡与我们的关系。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因为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血、有泪、有汗水、有眷顾。

分析:故乡不是商品,不是旅游景区,不是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故乡比旅游景区多了血、泪、汗水。这里的“血”是指“血浓于水的情感”;“泪”里面更多的是“爱”,就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汗水”就是我们的奋斗与付出。

“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汗水。

根据这一段,同学概括什么是故乡,教师浓缩概括:故乡是生命之根。(板书)

第8小节又谈到了法国,法国是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而作者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缺少温情,虽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等,但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如何理解下面一句: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虚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幻灯片)

明确:三个失望饱含对故乡更美好的希望,这是对故乡的真爱,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你为故乡的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

所以“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在感情上有不可割舍的珍惜。

所以我们同学认为震泽是他的故乡,如果按照作者的理解,现在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故乡,但我相信将来肯定会是的,我们同学将来肯定会为震泽作奉献的。

如何理解: 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幻灯片)

明确: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根据这两段概括:故乡是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正因为故乡是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所以所有的游子都要思念故乡,他们的心总是一次次的偷偷归去。

到这里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应该可以把握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作者先是记叙了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写在法国的物质环境是如何优裕,而作者却不愿留在法国,为下文写思乡作了铺垫。5、6小节才真正点出本文主题,最后作者感悟“故乡”,让我们知道要为故乡多作贡献,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结束语

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结束活动

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故乡”下断语

故乡是心灵的脐带

故乡是心灵的归宿地

故乡是心灵的后花园

故乡是心灵的避难所……

作业

以“想家”为话题,准备好一份演讲稿,下节课交流。

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