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8-25
- 111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语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本文共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四、板书
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齐读)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谈迁、《国榷》
若学生没讲到信念,则问: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部饱含20多年心血的史书,谈迁心中会想什么?这意味着什么?(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
2、谈迁心里该是多么快乐啊!
出示:面对这部……可想而知。
(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喜悦,齐读)
3、当谈迁还沉浸在完成鸿篇巨制的喜悦中时,一场厄运从天而降。
请同学自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生交流,能读读文中的叙述吗?)
一天夜里,……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4、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稿?(珍贵的,世上少有的,有很高历史价值的)
谈迁是怎样完成这部书稿的?(交流后出示)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A、默读句子,注意句子中的数字,透过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B、交流,相机点拨:(在交流过程中指名读)
20多年——20多年来,他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谈迁吃了多少苦,只有他知道;6次修改——《国榷》是部史书,必须反复地查证、修改,可见谈迁治学多么严谨;50多岁——二十多年啊,他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老人;500多万字——这真是一部工程浩大的鸿篇巨制。
C、这部《国榷》真的是来之不易啊。齐读。
可是这部耗费了谈迁大半辈子心血的史书却被小偷偷走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谈迁将一无所有)谈迁该是多么伤心啊!
5、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描写遭受厄运后谈迁心情的句子。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指名读)
A、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看到了一个痛苦、伤心、悲痛欲绝的谈迁。)
B、他茶饭不思,那他思的是什么?他夜难安寝,望着沉沉的黑夜,他想的是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情到未深处。)让我们走进谈迁的心灵,去感受他那悲痛万分的心情。(齐读)
6、还记得谈迁初次完成巨制后的喜悦心情吗?
出示:面对这部……可想而知。(可是现在呢?)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一夜之间,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一夜之隔,谈迁的心情一落千丈,看来这真是一场——厄运,一场致命的打击。
7、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心情很沉重,读得真好)?能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吗?谁也想来读一读?
8、遭遇厄运后的谈迁又有怎样的表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①你读懂了什么?你还读出了什么?(谈迁心中的那种坚强、不屈和勇气)
②面对如此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支撑着他很快站了起来?(信念——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坚定的信念驱散了谈迁心头的绝望之云。
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谈迁心中那份勇气和力量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从头再来,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更何况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那是难上加难。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做的?静心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细细体会,想像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把你最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2、指名交流感动的句子,师相机点拨
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已经不多。”(根据交流,交互出现句子)
(1)“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初写书稿,谈迁走百里抄史料;再写书稿,谈迁行千里来北京)
(2)“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相机显红字: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 (谈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相机显红字:在袭破衫、终日奔波
点拨:为了使《国榷》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什么苦都能吃。
(5)“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相机显红字:孤灯、年老体弱、奋笔疾书
A、“疾”字什么意思,理解词语意思。
B、他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书写?他要和什么抗争?
(是啊,他是在与时间、厄运、恶劣的环境、虚弱的身体、孤独抗争)
C、读句
3、谈迁为了完成这部史书,感人的画面又何止这些呢。这里有两个场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静心凝思,想象谈迁的遭遇,呆会老师要请你们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播放音乐)
“在一个风沙漫天的清晨……”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课文,记叙了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体会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法策略】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合作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言语的说话表达能力,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最后通过传情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特色】
在设计本课时,教者紧扣文本题眼——“信念”一词展开教学,课堂伊始以复习词语,练习说话的方式,引出谈迁的“信念”,随后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一“信念”不断跃然学生脑海,为了引导学会体会谈迁那一次比一次坚定的信念,我设计了五次言语说话训练,从简单的用词语来评价《国榷》这部书,到想象情境体会谈迁命运的坎坷和信念的坚定,学生在这样的句式训练中,不仅增强了运用文本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深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在结尾处我又以“信念”归结,指导学生联系自我谈体会,从而真正体会到信念支撑的力量。当然,在教学中,教者也力求让自己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描述语、评价语推动学生较深入的感悟从而真正做到在品读中感受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品格,感悟文章中心。
【教学目标】
1.通过上下文的朗读,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通过言语训练,反复朗读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运用数字来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2.通过品、读、感悟、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艰辛,从而深切感受谈迁他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言语一练——复习巩固旧知
1.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一起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本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词汇,现在让我们来温故一下。(出示词语:家徒四壁博览群书化为乌有奋笔疾书)
3.读了这些词语,你能来说说谈迁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者抓住了课文词汇丰富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积累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说对谈迁的认识。简单的言语训练,既起到了复习旧知,检查巩固的作用,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自然的铺垫,在“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5.看来谈迁编写国榷时也遭受到厄运的打击,那就是(板书:书稿被偷)那被盗的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国榷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看!
二、言语二练--理解《国榷》价值
1.大家读了这段话,看看你能否从字里行间读出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出示:这是一部的《国榷》)
2.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透过这些数字,你仿佛看到了一些怎样的画面呢?
师点拨:二十多年的奋斗,那可是7000千多个日日夜夜啊,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上来。(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从“一点”和“一百多里”两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处的言语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国榷》这部书的价值,更是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一点”资料,要走“一百多里”,那么,“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谈迁要找多少资料,走多少路呢?谈迁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并且坚持了20多年呢?说明有一股力量在支持着他,这股力量就来自他的信念。],
三、言语三练--体会谈迁命运
1.此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支撑着他这么去做呢?(生:信念)他的信念是什么?(板书: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2.那此时此刻,如果让你面对这部()的《国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3.难怪谈迁在遭受厄运打击后,变得……指明读(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4.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一个怎样的谈迁?
5.一个50多岁的老人,一个七尺男儿,整天老泪纵横,以泪洗面,这种痛你读出来吗?
6.师:那么,谈迁他茶饭不思,不思茶饭,那他在思什么呢?他夜难安寝,望着沉沉的黑夜,他又会在想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他茶饭不思,那他在思_________,他夜难安寝,他在想________。)
[设计意图:此时此刻,最复杂的应该是谈迁的内心感受,而文本中并没有交待出来。我认为值得引导学生去挖掘,那么这里的言语训
练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导他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重点抓住谈迁矛盾、复杂的心理,自己的信念受到了考验,到底该怎么办呢?]
5.看来,小偷不仅偷去了谈迁的国榷,更偷去……(生:他的心)
6.这种被人偷了心的痛,同学们你们能感受的到吗,让我们把心贴进谈迁,一起读好这句话!
四、言语四练--感悟信念坚定
1.历史上很多人像谈迁这样遭受厄运之后一蹶不振,而谈迁又是怎样做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比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2.是什么原因使谈迁从很快多痛苦中挣脱出来呢?(点板书:信念,还是信念,还是他那在厄运面前永远也打不垮的信念)
3.在厄运面前,谈迁决定重新开始。可是一句“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该有多难啊!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一位年老体衰、家徒四壁的老人呢?可他竟是在重重厄运面前,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时光,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新《国榷》,谁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新写的……)
4.新国榷比原先第一部更加翔实、更加精彩,为此,谈迁必定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奋斗,那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特别让你感动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圈画,有感触的也可以在旁边写下简单的批注。(指明交流)
5.由此看来一切的艰难险阻,丝毫没有动摇他坚定的决心,那就是(指板书,齐说: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那你能否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上一段话呢!
(课件出示:例子:面对一袭破衣的谈迁,我想对他说__________;
面对________的谈迁,我想对他说__________;
面对________的谈迁,我想对他说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和练习说话,体会谈迁那坚定不移、百折不回的信念,深切地体会到他那滴水可以穿石,绳锯可以木断,铁杵可以成针的信念,也为学生抒发对谈迁敬佩之情提供了媒介。]
五、言语五练——学习人物精神
1.谈迁,相信大家会永远记住它,他也因此(名垂青史)什么叫名垂青史?那谈迁何以名垂青史?
师点拨:是的,我们要感谢他为中华民族写下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史书!
师追问:除了《国榷》,还有什么也名垂青史呢?(生:还有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2.的确,(出示最后一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老师相信(引读文章最后一段)
3.让我们牢记谈迁所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让你,我他,都来记住他,让这句朴素的真理,成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座右铭。一起读!
(课件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会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古语云:“文以载道”,课文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顽强抗争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即“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本环节的言语设计,既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抒发情感,又在无形中净化学生的思想、指导着他们的行为,这不正是新课标所提出的:“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吗?]
【作业设计】
搜集有关“在困境中立志”的人的故事,写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化为乌有很快挣脱
立志编写一部
翔实可信的明史!!!
年老体弱下定决心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地抓住本文题眼——“信念”一词,确定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朗读感悟为载体,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合作、探究,并自觉研读重点语句段落,并且设计由浅入深的言语训练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课堂上也因此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扎实、有效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博览群书、奋笔疾书、家徒四壁”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3.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流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在明末清初,我们浙江省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名字叫谈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板书,齐读。
读完课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研讨(遭遇了什么厄运?为什么说厄运打不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指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厄运
1.好书不厌百回读。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厄运”指什么?用简单的一个词概括--《国榷》被盗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最终选择了什么?--从头撰写。最后写成了吗?
3.谁能根据板书简单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谈迁下定决心从头撰写呢?
让我们深入课文来研读。
三、深入研读,透彻感悟厄运及信念
(一)抓重点词句及数字理解艰辛与厄运:
1. 同学们,一般什么可以称为“厄运”?(金银财宝 受伤害等 )
2.那么,书稿被盗,又不是金银财宝失窃,不值钱呀,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让我们深入研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可以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句1.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20多年的心血《国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致命”(理解:夺走性命)。--厄运
▼句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这句话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20 6 50 500” 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把它放回句子再读,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0多年--时间久;6次修改--细致、精益求精;终于--艰辛、不容易;500多万字--翔实;50多岁--体弱,更不容易(请你读出他的艰辛 漫长 细致修改翔实 )
(2)从这一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似乎看到他: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一百里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些原本毫无感情的数据与谈迁联系起来就有了感情。凝聚的就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呀。可见这书稿是多么来之不易。难怪这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3)面对这样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让我们怀着敬佩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生读句2)
可是,一夜之间,这部书稿却下落不明,可谓从“欣喜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读句1、
(4)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他的书稿吗?(2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
面对书稿被盗,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谈迁又会怎样?你猜想一下。你还从哪里看出的确是厄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播放音乐,学生读)
你似乎看见了什么?(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两行热泪不停地无声流淌)听见了什么?(唉叹声,哽咽声,那内心颤抖的声音)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至极,悲痛,惋惜,痛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内心的这份痛苦吧。
(二)抓四字词想画面感悟坚强信念
1.面对如此厄运,他被打垮了吗?(没有)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呢?请你继续研读,划出能深深让你感动和震撼的关键词句。
▼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很快挣脱让我震撼;下决心从头写;….)
(1)在这里,“站不起来”是指什么? 令大家震惊的是 “他却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可见,这书稿中你们读出很快了吗?谁再来?一起来。
(2)是啊,整整追求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怎能就此罢休呢?他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第二次写作。你还从哪里读出他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没有被厄运打垮,?( 4年完成书稿 特地--注意了数字,抓住了关键词 )
▼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从“四处寻访”等读出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更坚强了。
(2)“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大家都抓住了重要词语来理解体会,这是很好的方法。你看老师也搜集了这些词语,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透过词语读出了什么?(荒郊野岭危险多多 终日奔波 不辞辛劳 奋笔疾书 与时间赛跑哪个字看出快--“疾”)
(3) 读着词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讲讲。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直到公鸡打鸣。
狂风暴雨之中,( )
大雪纷飞之日,( )
2.大家把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语话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终日奔波,终年忙碌?又是什么支撑他即使病倒了,累垮了,也毅然决然站立起来?是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立志编写一部明史,下决心从头撰写。好,这就是:读题目。)
3.此时此刻,站在你的眼前还仅仅是一个一袭破衫、体弱多病的老人吗?你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意志坚定,不向生命屈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顽强毅力)
还有哪些语句令你震撼的?
▼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更加翔实精彩令人震撼。
2.出示图片:这就是谈迁和他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什么是名垂青史?书上有个近义词--流传千古。“垂”的意思是“流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巨著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同学们,谈迁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的启迪,正如作者在文中结尾所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想对谁说?写下来。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史学家谈迁说:
我想对( )说:
3.老师也想送你几句格言:
4.课外作业:
找一找像谈迁一样的人,读一读关于信念的文章,并写写读后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一、词语回家了。(看拼音,写词语,再画出其中含有“ü”的音节)
bēnbōzhèngtuōdànshēngfènbǐjíshūbólǎnqúnshū
()()()()
二、寻找好朋友。(在括号里写出同音字组成词语)
xiáng安()()细吉()飞()慈()
bì()绿()垒森严完()归赵家徒四()
dài()领佩()等()口()()表
三、课文直通车。
1.谈迁是朝的家,前后花费了年,编成了明朝编年史:。
2.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以为,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下决心重新这部史书。
3.根据有关资料,写出下列巨著的作者:《资治通鉴》:;《汉书》:;《国榷》:;《史记》:。
4.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许多和谈迁一样的人,如、、,又想到了许多成语,如、、,还想起了一句名言:。
四、成语充值卡。(在下面两段话中填入适当的成语)
1.“六一”儿童节那天,校园处处,同学们个个,操场上的文艺演出正在地进行,的小演员出色的表演让观众。。
2.20xx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铁甲立阵,三军生威,一大早天安门前就已经,10点整阅兵式开始了,三军方队,口号声,接着空中梯队喷射出的烟雾,看了阅兵式,我心头的自豪感,我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2、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明确信念。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史学家谈迁的故事。谁来读课题?连续指名3个学生读。(他强调的是信念,有不同的读法吗?)
2、点拨:同学们,你们看,一个课题、因为我们理解的角度不一样,读法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齐读一遍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教师补充体会“翔实可信”:原来,谈迁在研究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几本有关明朝的史书事实有错误,他还发现史书对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却避而不谈,“国亡史不能亡”,谈迁立志要编写翔实可信的明史,这就是他的信念。齐读)
二、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课文中的厄运指什么?
厄运:《国榷》书稿被偷。
2、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啊,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感受深切的语句画下来。(老师相机点评:你们用笔圈圈画画,画下的不仅是记号,更是自己的思考,这是最珍贵的。)
a、出示句子: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1)预设点拨:
●“一百多里”按照正常人的步行速度,要连续不断地走41个小时。这是怎样的艰辛啊!谁来读?
●“四处借书抄写”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也许会遭到拒绝,也许还会遭到侮辱,但为了写书,他只能委曲求全。)
●“一点”也许就是一段话,也许只有几句话,谈迁却要为此走上一百多里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多么令人敬佩啊。一起读。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b、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老师把这句话修改一下,我们来体会体会,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经过奋斗,经过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老师去掉的仅仅是几个普通的数字吗?(不是)每个数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掂量出了哪个数字的分量?
预设:6次修改——谈迁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耗费了很多精力。
点拨:我们平时写的作文大约400多字,你一般修改几次?400多万字——我们语文课本才5万多字,相当于咱们80本语文书这么厚,竟然修改6次!这是多不容易啊。
预设:20多年——这本书耗费了谈迁20多年的心血。
点拨:20多年的奋斗,谈迁从一个风华正茂、志向远大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50多岁的老人,这是怎样的付出啊!
(3)指导朗读:作者例举的每一个数字都充满了生命。谁来读出其中的艰辛?(指名读)让我们带着感受,一起读好这句话吧!(齐读)
3、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想到的。让我们带着对谈迁艰苦境遇的同情和深深的钦佩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教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同学们,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偷走的是什么?(二十多年的心血)
小结: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真是——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乌有(板书齐读)
3、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
4、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同学们,你能体会到谈迁此时此刻的伤心绝望吗?假如你就是谈迁,我来采访一下:谈迁啊谈迁,你为什么泪流满面?
预设:因为我20多年的心血没有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2)文已入我心,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读!(点评朗读:你们懂了,我仿佛看到谈迁老泪纵横,听到了他颤抖的心声)
5、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垮下去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引读(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2)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一切从头再来?对,信念,一个有了真正坚定信念的人是不容易被打垮的。一起坚定地读。(齐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及他的不垮之志。
过渡: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默读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
1、出示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背景音乐《琵琶语》)
学生默读、圈画、写体会,师巡视。(读书方法指导:读书就是要这样,沉下心来,用双眼去读文字,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情感)
2、读着这些文字,听着这段音乐,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弦,哪句话勾起了你的思绪?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
(1)出示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谈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2)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想象说话:是啊,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受尽了苦难。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人们还( ),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炎炎,( ),人们都( ),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人们已( ),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3)出示句子: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单独出示句子)
a一天劳顿下来,已是筋疲力尽,本该好好休息,但谈迁,读——(齐读)
b我分明听到了孤灯下一位老人连续的咳嗽声,读——(齐读)
c为了国榷,谈迁背井离乡,抛妻别子,读——(齐读)
d 谈迁为什么要奋笔疾书?——他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短暂的人生赛跑。
3、朗读指导: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深深烙在了我们心中。就让我们用朗读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表现出来吧!(齐读三段文字)
4、回扣信念:
a、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四处寻访,亲自考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b、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风沙中?——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c、又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孤灯下奋笔疾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5、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名垂青史?仅仅是因为他编撰了明史巨著吗?
预设:因为他编写了明史巨著《国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与厄运抗争的坚定信念,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
6、小结: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这真是:从头再来志不移 鸿篇再就垂青史(板书齐读)
7、激情表白:(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此时此刻,当你面对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明史巨著,当你面对年老体弱、两鬓斑白的谈迁,你想说些什么?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升华认识和情感。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正如作者蒋光宇在写这篇文章时,发自肺腑地说道: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它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把它永远地记在心中。
3、在厄运面前我们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能把厄运转化为奇迹。(教师补充资料,指名学生朗读。)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贫困和病痛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写了80回,从而流传千古。
司马迁身受宫刑,身心承受着极大的屈辱和痛苦,奋发自励,终于写出“千古绝唱”———《史记》,令后人称颂。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时间,查阅了官府和民间上万种资料,耗尽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才成就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
4、古人的事迹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正如这些名言所说——齐读名言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坚定的信念胜过聪明的懒汉。
●伟大的成就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
5、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师讲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像这谈迁,不会被厄运击垮,他们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都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2、收集如谈迁般有厄运打不垮信念的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十余载成巨制 从头再来志不移
一夕之间化乌有 鸿篇再就垂青史
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述了史学家谈迁两次创作明史巨著《国榷》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面对厄运,抱定信念,不言放弃的顽强精神。
文章注重通过具体的数字,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更使谈迁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字,感悟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能通过思辨、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其情感变化。
3、对信念之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有自己的感悟。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回顾全文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呢?
指名读题。
复习“厄运”、“信念”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师:带着这些了解,我们再来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师:读懂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明白了。谁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简述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读文章由课题入手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关键所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个教学预设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课题中“厄运”与“信念”的具体所指,进而由此扩展开来,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全文,为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二、品读“初次创作”,体会艰辛与喜悦
1、师:谈迁写了几次《国榷》?(生回答)请你迅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写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部分。
学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介绍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内容。
师:你找到了哪一句?
指名回答。
2、品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能从这些数字中读懂什么呢?
组织交流。
“20多年”,可见谈迁坚持不懈;“6次修改”,可见谈迁精益求精;“50多岁”,可见《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心血;“500多万字”,可见《国榷》是名副其实的“鸿篇巨制”。
3、师:这些数字,我们读着、读着,读出了谈迁历经艰辛,更读出了谈迁的坚持不懈,读出了谈迁的精益求精,读出了这部鸿篇巨制凝结了谈迁的毕生心血。带着你的这些理解,读好这句话!
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朗读。
4、师:如果是你,你看到自己创作的这样一部足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终于完成了,现在正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书箱,你的心情如何?
师:你历经20多年,四处奔波,搜寻资料,今天终于了却心愿,你的心情如何?
师:你6次修改,无数个夜晚忘却了腰酸,忘却了肩痛,忘却了眼花,夜以继日地写着,终于了却心愿,你的心情又如何?
指导学生分别想象说话,体会谈迁了却多年心愿的喜悦之情!
师:是啊!这20多年是苦,这20多年是累,但今天了却心愿的喜悦让谈迁无比激动。一起读!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中介绍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文字里有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会说话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国榷》的来之不易。品读这些数字方能走近谈迁,感受谈迁的品质。文中一句“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是概括性的表述,在这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中,引导学生将概述性的表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了谈迁的内心,感受到那份了却毕生心愿的喜悦之情。
1、师:此刻,谈迁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出示:“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指名朗读。
2、师: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让我们去看看那位老人吧!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你看到了什么?
3、师:这是我们看到的谈迁老人。再读这句话,你能读出老人此时此刻他也许在想些什么吗?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此时谈迁的所思所想。
4、师:如果是你,睁开眼看到那曾经摆满100多卷的《国榷》的书桌,现在空空荡荡!你的心情如何?
师:又看到了桌上的那盏油灯,那盏曾经陪伴自己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油灯。灯仍在,而书稿却下落不明。你的心情如何?
师:闭上眼,眼前浮现出那一天自己徒步100多里路终于抄到所需的史料,竟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而现在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东流。想起这些,心情如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谈迁失去书稿的悲痛。
5、师:此时的谈迁,不禁让人们很为他担忧。他的朋友来了,他的学生来了,但他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谈迁?他的邻居在半夜醒来时,看到谈迁在做些什么?他的儿子一次次为父亲送去饭菜,可是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你展开想象,按这样的提示,选择一种身份,写上一段话,写出你的所见,所思。
出示写话提示:
6、组织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写的话。
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在为谈迁哀叹,为谈迁担忧。是啊!这种致命的打击,谁能承受得住呀!一起读!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7、师:大家都在为谈迁感到担忧,甚至认为在这致命的打击下,谈迁大概要垮下了。而谈迁正看着自己虽然苍老却依然有力的手,问自己“吾手尚在,宁已乎!”
师:我的手还在,难道就这么停下了吗?就这么算了吗?于是,他的心底有个声音在试探着问自己“我要不要再写了?”
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写,为什么要写?不写,为什么不写?
师:如果不写,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自己的夙愿也难以实现。所以要写,一定要写!可是谈迁又不能不思考:我还能不能写成呢?
再次组织学生辨析、讨论:能写成,有哪些优势;不能写成,有哪些困难存在。
师:既然未必能写成功,那就不能不再次问自己:要不要写?
又一次组织学生辨析、讨论:写,或许还有成功;不写,注定不会成功。
师:于是,谈迁重新回到了书桌旁,重新点亮那盏油灯,重新提起笔来,重新铺开纸张,他决心重头撰写这部史书。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文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文字,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却是全文关键所在,是对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打不垮”的具体描写。因此,阅读这部分文字重在引领学生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语言背后的情感世界。
这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抓住“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谈迁失去书稿的悲痛之情。在这“厄运”的打击之下,谈迁由“悲痛”而“振作”的心路历程,则引导学生通过一次次反复地思辨,越辩越明。
四、品读“北上考证”,体会执着与成就
1、师:于是,谈迁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作。那么,谈迁的第二次创作和第一次一样吗?只是第一次的简单重复吗?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
组织交流。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2、师:更加翔实、精彩,这两个字我们读来容易,但谈迁要做到那可是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一组组画面!请你读这段文字,读两遍。第一遍,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二遍默读,边读边画出这组画面中最让你感动的词语或短句。
学生品读词句,得出自己的感悟。
3、师:哪个词或短句深深打动了你?
组织交流。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读出谈迁的苦、老、弱、贫、孤、穷……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4、师:读到这里,你会发现谈迁第二次创作,不仅书稿不同了,第二次创作的谈迁和第一次的一样吗?
组织交流,深入体会此时的谈迁更老,更弱,更穷,更苦……
师:而就在这样种种不利的条件之下,谈迁却做到了更加翔实、精彩。再读这句话你的感受肯定不同了!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新写的《国榷》……明史巨著。”
5、师: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你认为谈迁因为什么而名垂青史?
讨论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其一,他留下了《国榷》;其二,他给我们树立了在厄运面前不放弃,不气馁的榜样。)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预设抓住两个对比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在新旧两部书稿的对比中,抓住“更加翔实、精彩”引导学生品读文字,体会谈迁的艰辛付出、执着追求。接着将此时的谈迁和第一次写书稿的谈迁进行对比,谈迁变弱了,困难变大了,然而谈迁依然做到了书稿“更加翔实、精彩”。在这两个对比阅读中,在品读词句中,谈迁的崇高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师:是啊!谈迁留下了一部史学巨著,更留下了在厄运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2、师:古今中外,在厄运面前坚强站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人很多很多,请你再去搜集一些这样的事例。
设计意图:讲述完谈迁的事例,作者有一段哲理性话语的概括。学生经过以上学习也能或多或少有所感悟。现在再结合作者阐述的道理,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领悟更深了。
古往今来,在厄运面前屹立不倒,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还有不少。文章学完了,阅读和积累没有结束,因此引导学生继续去阅读一批这样的文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2、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我们接着学习史学家谈迁的故事。(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非常多,老师这里有几个,谁来读?
出示: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鸿篇巨制 一袭破衫
年老体弱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翔实精彩 明史巨著
3、我们知道它们都是写谈迁的,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
4、小结:用得很恰当。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块儿走近谈迁,进一步体会他那——(读课题)!
二、感悟谈迁的信念
1、自由读课文,用铅笔画出谈迁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厄运又指什么?
2、教师补充体会“翔实可信”: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谈迁在研究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几本有关明朝的史书事实有错误,他还发现史书对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却避而不谈,“国亡史不能亡”,谈迁立志编写翔实可信的明史。
3、出示: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自幼、立志”说明从小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小小年龄就有这么远大的理想,真让人佩服,齐读。
4、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谈迁又是如何做的呢?
借书抄写,谈迁丝毫没有动摇坚定的信念,为了一点史料,走了一百多里路,值得吗?
对于自幼就立志的谈迁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这句话中的“一点”说明什么?就是为了着“一点”,谈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多少里路?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呀?(谈迁为了自己的信念吃了很多苦)而编写整部书呢?
小结:这一点都来之不易,可以想见编写这部史书谈迁要走多少路,吃多少苦,受多少罪啊!谁能读出谈迁的艰辛。
5、正是自幼树立的信念,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岂止是数据的简单罗列啊!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谈迁一生的辛劳。(齐读)
6、过渡: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这时,厄运却从天而降。
A、什么厄运呢?(指名读)
B、面对厄运,谈迁的表现怎么样?
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如果是你,有何感想?(伤心、难过、恨死小偷)这些都是弱者的表现,都不能使书稿失而复得。而强者自有他们的做法,总能从痛苦中,在逆境中站起来,齐读:很多人以为......
摔到了站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
知道谈迁为什么能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吗?(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再读
7、重新站起来的谈迁经过4年的努力,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又是如何做的?哪几个词打动了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8、谈迁为什么在厄运、困难面前不屈服?
齐读最后一段。
正是因为有在厄运中打不垮的信念,谈迁又经过几年的奋斗,读------
让我们一起来祝贺这位老人,再读----------
“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谈迁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
(书、更重要的是意志、精神)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也记住老人的精神,再读-----
同时告诫我们自己,再读----
9、激情表白:(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此时此刻,当你面对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明史巨著,当你面对年老体弱、两鬓斑白的谈迁,你想说些什么?
10、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挫折就放弃,问题就止步不前,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言放弃,有何理由言失败,再次读--------在漫长的
三、拓展
1、了解类似的人物故事。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标: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语境的理解与分析,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谈迁打不挎的信念是什么呢?什么叫厄运?文中指又指什么呢?
3.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嘛,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
4.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请从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1)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有怎样感受?(品味数字)
(2)指导朗读
(3)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第二板块:抓住“厄运”,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教师叙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他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合作探究:从文中哪些句段能感受到《国榷》书稿的丢失给谭迁带来的沉重打击?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
3.自主探究
4.合作交流
(1)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青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
(2)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1)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多媒体显示)
(2)他的心情怎样,(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茶不思,思什么?什么叫夜难安寝?是啊,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在想什么呢?
5.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
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撰写这部史书。
第三板块:品悟想象,感受二写《国榷》的艰辛及坚毅。
过渡:可是,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谈何容易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心沉下来。
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用“——”)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合作探究
预设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预设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预设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音乐《二泉映月》)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图又清晰而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写出来吧!
3.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明垂青史的?
4.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明垂青史的。
第四板块:内化情感,升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正如作者蒋永光在写这篇文章时,非常的感动,发自肺腑地说道: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3.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他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把他永远地记在心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1、明白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2、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种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质疑:“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相机理解相关词语。(翔实、鸿篇巨制、付印、家徒四壁、逸闻、奋笔疾书、名垂青史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2、指导分段。
①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②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第一段:(1)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400多万字的《国榷》。
第二段:(2—3)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第三段:(4)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先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中的几个四字词语:
(大屏幕:家境贫寒 博览群书
鸿篇巨制 化为乌有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四处寻访 广泛搜集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
1、指名读。
2、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同学们,仔细看这些词语,这是由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组成的三组词串,读得时候得读出味道来;读得有味道,才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意思。(师范读)
3、齐读。
4、我们知道它们都是写谈迁的,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谈迁吗? 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板书:谈迁重写 《国榷》)
过渡: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要一块儿走近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厄运,又是如何在逆境中站起来的。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中关键性的四字词语,一方面让学生加强积累运用词语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运用词语介绍谈迁达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感悟《国榷》“初写”之不易。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谈迁自幼心中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引读)——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大屏幕显示)
2、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谈迁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好好体会一下。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国榷》编写的不易?
3、学生自读品味。
4、交流。
出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阅读点拨:数字往往是枯燥的,但从这个句子中的数字词语你读出了什么别样的意味?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什么情景?(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
生交流汇报。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编书难啊,编史书更难啊!但是,谈迁克服了千难万难,终于(引读)——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数据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从字里行间感受谈迁初次编写《国榷》之不易,为后文理解“厄运”及谈迁在厄运中不屈不挠的品质做好铺垫。】
三、品读第2自然段,体会《国榷》被盗后谈迁的悲痛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过渡: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部浸满谈迁20多年心血的鸿篇巨制却被一个小偷偷走了,珍贵的书稿下落不明。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同学们轻声读这段话,用心体会这位50多岁的老人此时此刻的心情。(生感情朗读体会)
2、读这段话,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何感受?
3、如果让你形容此时谈迁的心情,你会用哪个词语?
4、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这段话,读出谈迁的悲痛欲绝,读出谈迁的肝肠寸断。
过渡: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同学们,50多岁的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吗?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吗?
①指名读相关语句。
②从他的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同学们,是什么让谈迁再次回到书桌旁,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为了这个信念他已经奋斗了20多年,经历20多年风雨洗礼的信念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的,所以他又一次站了起来。我们一起读(引读)——很多人认为……
【设计意图:谈迁丢失的不是一部普通的书稿,而是一部浸透了自己20多年心血和汗水的书稿。所以,这不是一般的坎坷和灾难,正是课题中所谈到的“厄运”。此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感知“厄运”,感知这“厄运”给谈迁带来的巨大打击。感知越深,越能理解谈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之不易。】
四、品读第3自然段,体会谈迁重写《国榷》的艰难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呢!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4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把你最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1、生自由品读第3自然段
2、生交流读书感受。
① 句子:“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a、“一袭破衫”可以看出他日子过的极为艰苦。“终日奔波”。说明他一天到晚在外奔跑,非常累。
b、读了这句话,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c、指导朗读。
② 句子:“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a、“疾”字什么意思,理解词语意思。
b、他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书写?他要和什么抗争?
c、指导朗读。
③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野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可以看出《国榷》记载明史的完备性。“亲自考察”:可以看出谈迁严谨认真的态度,保证了史料的准确性。)
a、视频链接。
【设计意图:对教材进行相关扩充,通过视频链接,使学生形象的感受谈迁在寻访、考证史迹的不易。也是为下面的小练笔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
b、阅读链接:据史料记载,在谈迁重写《国榷》的9年时间里,他先后寻访了173人次。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谈迁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c、这里有四个场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静心凝思,想象谈迁的遭遇,等会儿老师请你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
(大屏幕显示:
a、也许,那是一个黄沙飞舞的早晨,谈迁 。
b、也许,那是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谈迁 。
c、也许,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谈迁 。
d、也许,那一天谈千劳累过度病倒了,他还在 。)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此处的小练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又是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和二度创作,是“把书读厚”的方法之一。】
3、过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引读)—— “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字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①“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
②谈迁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
小结:这部400多万字的明史巨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浸透着谈迁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谈迁的决心和信念,体现着谈迁的执着和不屈的精神。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谈迁具有(指课题,引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104卷,428万4千字,翔实、精彩,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如果你站在图书馆里亲眼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么?
【设计意图:情动辞发,在学生深层感悟年老体弱的谈迁争分夺秒、不辞辛劳地重编《国榷》,终于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明史巨著的基础上,对谈迁深深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水到渠成地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既是对本文中心的提炼,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谈迁用自己不幸的经历,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同学们,能结合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吗?
3、学生交流。
4、有人根据谈迁重写《国榷》的故事,写了一首诗: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从头再来垂青史。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小诗,既是对教材的延伸,也整体回顾了本篇课文的内容。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规律。】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或多或少遇到坎坷或挫折,但只要我们想谈千一样,具有厄运打不跨的信念,就总会有希望。
5、再次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铭记这段包含哲理的话语——引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6、好书推荐:《谈迁传》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文是对谈迁精彩一生的概述,并未展开来谈。教师恰可以课文为引子,推荐学生阅读《谈迁传》,全面了解谈迁坎坷、精彩的人生,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此环节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多读书”的理念。】
板书: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 重写 《国榷》
信念坚定
名垂青史 不屈不挠
勤奋刻苦
【反思】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与一般写人的文章不同,本文所记述事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文章选取了谈迁编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着重介绍,集中体现在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所以,精读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时间跨度大”的特点,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扩充。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还比较理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设计思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语言虽然比较平实,但人物精神却熠熠生辉,为我们指引着人生奋斗的方向。尤其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遭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缺少的正是谈迁这种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通过学习课文,我想应该会对学生有所启迪。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注意了以下三方面:
1、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一条就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显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本篇课文,固然要让学生感受谈迁动人的事迹,但更该让学生从谈迁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品读、讨论、合作、交流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运用数字表达的效果。
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徒四壁”等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学生在朗读、积累这些词语时,不仅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数得。本课的另一特色是运用数据。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将他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更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来表现人物对信念的执着。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语,理解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数据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凭借语言文字材料,了解谈迁写《国榷》的过程,体会谈迁之所以在逆境中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是因为他有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难点:能从谈迁的故事中受到启迪,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坚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题入手,启动情感。
谈话导入: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明末清初时的史学家——谈迁(板书),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描写他的这篇文章——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师板题并强调“厄”和“垮”)。
1、解题:
“信念”是什么意思?(是自己认为正确而坚定不移的观点。)
谈迁有什么信念?(立志编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
“厄运”是什么意思?(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2、师煽情引导学生朗读课题:
这信念可是遭遇了困苦都不垮的信念呀,读——(生感情朗读课题)
这信念可是面对不幸的命运都不动摇的信念呀,读——(生再次感情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所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会解题,更要会有感情地读题,学习课文铺垫情感。)
二、潜心会文,领悟精神。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过渡:谈迁到底遭受了怎样的厄运?面对厄运,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历史,走进谈迁吧!
请大家打开书小声读读课文1、2两段,边读边思考:谈迁遭受了怎样的厄运?并找画出相关语句。
2、问:谈迁遭受了怎样的厄运呢?谁来说说。
(生交流,能读文中的叙述吗?)
a、“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
重点体会:“家境贫寒”,指导朗读,读出困苦的遭遇打不垮的信念的坚定。
b、“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下落不明。”
重点理解:“家徒四壁”、“锁”体会到:家境贫寒珍爱书稿
3、这是一部怎样的书稿?(珍贵的,世上少有的,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交流,相机点拨:(在交流过程中指名读)
20多年——20多年来,他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好饭,甚至没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谈迁吃了多少苦,只有他知道;6次修改——《国榷》是部史书,必须反复地查证、修改,可见谈迁治学多么严谨;50多岁——二十多年啊,他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老人;500多万字——这真是一部工程浩大的鸿篇巨制。师伺机板书:鸿篇巨制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部《国榷》的来之不易,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有生命的数字吧!(生齐读这句话)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a、“一点”说明什么?(数量少、内容少、几乎微不足道)
b、为了这“一点”,谈迁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徒步走了100多里路)
(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100多里有多远:绕学校操场250多圈或需走10多个小时。)
c、一般人能想到谈迁会为这“一点”而走一百多里路吗?(谁都想不到)
d、你怎么知道谁也没想到谈迁会为这“一点”而走一百多里路的?(“竟”)
e、“竟”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没想到、不可思议)
f、既然一般人都认为不值得、不可思议,那谈迁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呢?
小结:为了这一点的史料,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那完成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心血呀!
4、可是,就是这部耗费了谈迁大半辈子心血的史书却被小偷偷走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谈迁将一无所有)伺机板书:化乌有
谈迁该是多么伤心啊!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描写遭受厄运后谈迁心情的句子。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指名读)
他茶饭不思,那他思的是什么?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望着沉沉的黑夜,他想的是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情到未深处,你们觉得这泪水是怎样的泪?
生回答后师要求其顺势感情朗读。
5、还记得谈迁初次完成巨制后的心情吗?
▲出示:“面对这部……可想而知。”(可是现在呢?)(学生齐读对比句)
师小结:一夜之间,20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一夜之隔,谈迁的心情一落千丈,看来这真是一场——厄运,一场致命的打击。
6、遭遇厄运后的谈迁又有怎样的表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①你读懂了什么?你还读出了什么?(谈迁心中的那种坚强、不屈和勇气)
②面对如此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支撑着他很快站了起来?(信念)
师指着黑板说: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驱散了谈迁心头的绝望之云。
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谈迁心中的勇气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吧!(生感情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了一些关键的句子后,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来,我首先使这些句子被“悟性彻底领悟”,通过反复朗读、交流、比较等形式,学生悟出了重点词的精妙,理解了“,50多岁,500多万”等数据的表达效果,读得心领神会。学生通过“一点、一百、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至命的打击、化为乌有”等词感悟到谈迁的不易与韧性,朗读中品味出谈迁的人性美。“引而不发”,让学生在朗读、评议中去体会,自主感悟。)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从头再来,一句多么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更何况此时谈迁已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那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细细体会,想像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把你最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2、指名交流感动的句子,师相机点拨
“经过4年的努力……已经不多。”(根据交流,相机出现句子)
(1)“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初写书稿,谈迁走百里抄史料;再写书稿,谈迁行千里来北京。)
(2)“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谈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点拨:为了使《国榷》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什么苦都能吃。
▲(5)“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a、“疾”字什么意思,理解词语意思。他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书写?
b、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一个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老人、一个与厄运抗争的老人、一个与恶劣的环境拼搏的老人、一个不向生命屈服的老人、一个意志坚定的老人……)
c、教师引读:
为了国榷,谈迁背井离乡,白天,他——;到了晚上——;
为了国榷,谈迁离妻别子,白天,他——;到了晚上——;
为了国榷,白发苍苍的谈迁,白天,他——;到了晚上——;
为了国榷,百病缠身的谈迁,白天,他——;到了晚上——;
(6)新的《国榷》诞生,比被偷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
(战胜了厄运获得了成功;他自己也名垂青史)
教师引导归纳人物精神:是呀,《国榷》名垂青史,有书可证,而谈迁能从历史中走出来,名垂青史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坚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一如既往的精神……)(伺机板书:不移信念垂青史)(指题目)是因为他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设计意图:教师认真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其实古往今来还有许许多多像谈迁一样战胜厄运的人,你们知道都有些谁吗?(生交流)
2、老师这里摘录了一些他们的名言,我们一起来欣赏:(配乐《从头再来》)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海伦凯勒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3、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在这节课结束时,老师安排了配乐《从头再来》,补充了课外知识“名人名言”,既是对课堂的升华,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滋润了学生的心田,高雅而又简洁。)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时坚定的信念。
2.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流程
一、由词入手,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并指名读准下列词语: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 化为乌有夜难安寝终日奔波奋笔疾书名垂青史
2.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既复习了词语,又整体回顾了课文内容,其巧妙之处是将检查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和初步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围绕“厄运”,体会编写历程艰辛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厄运”的内容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说这是厄运?
2.紧紧围绕“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一句来展开教学。
(1)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20多年的心血”的丰富内涵。
①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谈迁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史实,而不是随意编造)
出示:
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_______;饿了,就_______;累了,就_______;脚上起了泡,就_______。来到目的地,他不顾_______,就 _______。
②从“6次修改”、“500多万字”,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编写工作量非常大,十分辛苦)从“20多年”和“50多岁”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谈迁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国榷》)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体会中说:20多年过去了,一部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诞生了,而谈迁的身体却——(体弱多病)。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中“但由于他家境贫寒……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只有先理解了《国榷》形成过程的艰辛,才能理解《国榷》被偷后的悲伤。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一是抓住奔走借书抄写的艰辛,巧妙地设计了一道语言文字训练题,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二是抓住4个数字,品悟编写的工作量大、过程辛苦。
(2)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不屈。
①师:而现在,这些都化为乌有了,体弱多病的谈迁怎能不悲伤呢!课文是怎样写他悲伤的程度的?(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②师: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他会想到些什么?出示:
他不想喝,不想吃,想的是;他夜深难睡,想的是 。面对20多年的心血一朝化为乌有,他把所有悲痛都化为 。
指导朗读:“20多年的心血……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③师:正当人们都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时,他却又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你们说这样的决心大不大,为什么?(大。一是工作量大,花去了20多年,500多万字;二是自己体弱多病,年岁已大)
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是读好课文的前提。这一部分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对“20多年的心血”的理解,加之又有了“不思茶饭,夜难安寝,思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的渲染,学生就能在理解其悲伤程度的基础上,动情地朗读好这一部分内容。而“他决心大不大”,又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紧扣“重编”,品悟信念不垮之志
1.师:谈迁是怎么做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请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交流。
(1)情景之一:四处寻访——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2)情景之二:孤灯疾书——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3.师:这四年里,一个50多岁的体弱多病的老人是怎样过来的?出示:
在炎热的夏天里,他_______;在寒冷的冬天里,他_______。白天,他_______;夜晚,他_______。这些艰辛难不倒他,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_______。
4.指导朗读:“他一袭破衫……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将课文语言转换成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只有一幅幅谈迁重新编写《国榷》的生动情景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才会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才会与文本产生共鸣。
四、探究原因,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谈迁名垂青史,原因何在?(在组织交流的基础上,强调两点:一是他完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二是他具有“打不垮的信念”)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反复朗读。
3.布置作业:通过课外阅读,搜集“厄运打不垮的事迹”,为班级专题交流会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认识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不光是《国榷》的重新诞生,还有他在厄运面前不屈的意志;二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凡是取得杰出贡献的人,一般都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位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位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2、懂得在生活中面对崎岖和坎坷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1、课文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二、体会写《国榷》的艰难
导语:“厄运”指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而谈迁不就是一部《国榷》手稿被偷走了吗?为什么对他来说是“厄运”呢?
1、《国榷》来之不易。
(1)、通过数字来理解。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2)、通过事例来理解。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2、指导朗读。
(读出艰难,读出来之不易)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和坚强。
导语: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可是转眼之间这的心血就化为乌有。
1、抓住“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理解。
(1)品位“20多年的心血”、“致命的打击”、“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等词语,体会谈迁心中的悲痛。
(2)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2、体会谈迁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1)齐读最后一句
(2)读到这里,你眼前浮现出一位怎样的老人?
(3)指名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品位重写《国榷》的艰辛和打不垮的信念。
导语:重写500多万字的《国榷》,谈何容易!
1、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体会体会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组织交流
重点抓住“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尔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理解
(1)指名说,谈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谈迁为了重写《国榷》不怕艰辛。)
(2)围绕提供的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课件出示)
(3)交流
(4)小结: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3、老人的心血没有白费,读完最后3句话
此时,你想说什么?
五、学习第4节,总结全文
1、指名读。
2、面对厄运,你准备怎么办?
3、齐读。
一、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百折不挠”。以古今中外鲜活的名人事例,启迪学生明白只有具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实现美好理想。《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本组的第2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课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通过典型事例和先记叙后议论的写作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来表现人物对信念的执著。既是对上一课《天火之谜》中富兰克林勇敢探索、敢于试验的承接,又是对下一课《诺贝尔》中描述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铺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外,重点目标是通过阅读感悟,体会数字的表情达意作用和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自读自悟的阅读能力,但对于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还是比较陌生的。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默读、朗读、交流讨论和教师的难点点拨,通过对文中人物故事及其精神的感悟,学习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厄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重点:
1.体会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励志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厄运?(厄运就是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3.“厄运”在课文中指什么?是怎样的信念无法被厄运打垮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
①读生字词。
出示:浙江 谈迁 博览群书
挣脱 厄运 奋笔疾书
巨著 诞生 名垂青史
②指导书写“诞”字。
3.了解谈迁心中的信念。(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三)体会数字表达的效果,了解厄运的含义。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国榷》的句子。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①理解“编年史”。
②这句话有意思,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数字多)
③如果这些数字会说话,它告诉了你什么?(学生交流)
(20年——大好时光都耗尽了。6次——这该得花费多少精力。50多岁——青春不再。400多万字——用课本里的词来说,这就叫做“鸿篇巨制”。)
④对比句子,感受数字表情达意的作用。
A.“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B.“经过奋斗,经过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厄运的含义
①默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谈迁遇到了什么厄运。(书稿被盗)
②理解为什么书稿被盗称为厄运。
出示句子: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通过汇报交流,充分感悟厄运对谈迁造成的巨大打击。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抓关键词语,体会谈迁重编《囯榷》的艰辛和不易
1.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键词语,体会谈迁重新撰写新书的艰辛和不易,感悟谈迁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体会。
一袭破衫四处寻访翔实精彩
年老体弱终日奔波不可多得
面对孤灯奋笔疾书名垂青史
(理解每组词所写内容:1.谈迁面临的困难;2.谈迁如何写《国榷》;3.写的结果。)
3.交流体会体会谈迁重编《囯榷》的艰辛和不易。
出示句子: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4.说说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
5.小结
就这样,谈迁经过不懈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是什么支撑着这么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四处寻访,终日奔波,在孤灯下奋笔疾书呢?(信念)怎样的信念?(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五)明理升华,拓展延伸
1.作者蒋永光把谈迁的故事讲到这时,非常的感动,他发自肺腑地说道: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齐读)
(引导学生理解先记叙后议论的表达方式,并知道它的作用:便于揭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出示老师下水文,为学生练笔写话作示范。
出示:虽然家徒四壁,虽然年老体弱,都无法阻挡你追求梦想的脚步。你付出了20多年的心血,写出4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国榷》。面对厄运,你依然执着,你用坚强再一次书写了人生的辉煌。
3.学生练笔。
要求: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谈迁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要是能用上我们前面积累的四字词和数字表达的方法,那你就是最棒的。
4.展示与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励志书籍。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史学家,他叫——(谈迁);知道了一部史书,那是——(《国榷》);了解一种信念,那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明白了一个道理——(信念在,希望在)。
附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数字表达先记叙后议论)《国榷》
信念在希望在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
2、能够体会文中数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数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这是坚不可摧的信念,再读——
生(激昂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能选择几个词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一生:明末清初,有一位史学家谈迁自幼儿园博览群书,可是有一天小偷溜进他家把他辛苦完成的《国榷》原稿给偷走了,谈迁他十分悲痛,后来他又从伤心中挣脱出来,又经过了许多年,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具体完整,这是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品味人物
(一)学习第二节
师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经过20多年的奋斗,谈迁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第一部《国榷》此时的谈迁才大功告成,欣喜若狂。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老师范读第二节2至6句)。此时的谈迁仰望苍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噫,吾力殚矣!
师读文言句:这句话是文言文,意思是说,唉,我的力气已全部用完了。让我们一起来感慨一下。
生齐读。
师:是什么让谈迁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游览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
生自读。
师:想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一生:是因为小偷溜进他家把他的文稿偷走了。
一生:他花了的奋斗写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结果却被小偷偷走了。
师:可此时他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国榷》吗?(音乐)
一生:不是,小偷不仅偷走了《国榷》原稿,还是他20多年的心血。
一生:还有他20年的精力,20年的青春年华
师:是呀,这20年正是他人生当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小偷走了他的书稿,更偷走了他的时间,他的心血他的青春更是他的生命!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付之东流,远大的志向在即将实现时顿时化为泡影,这对谈迁来说就是一场——
生:厄运。老师板书:厄运
师:难怪谈迁发出这样的感慨——噫,吾力殚矣。
师:此时的谈迁心里怎样?
一生:很伤心
一生:十分悲痛
师:你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读: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师:他的伤痛表现在哪儿?你来说
一生读:他花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师出示文字片断)
师:谈迁白天茶饭不思,夜晚睡不着觉,他内心难受呀,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一生:唉,我经过20多年才完成这部《国榷》原稿,现在却被小偷偷走,那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师:是呀,不知何去何从呀?你说
一生:老天,为什么不幸的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师:责怪命运的不公。还有呢?你来说
生:偷我《国榷》的小偷是多么可恶啊!
师:是呀,有人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
师: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心如刀绞。能把情感读出来吗?你来读
一生读。
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你也来读一读。
另一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已经走进了谈迁的内心。齐读。
生齐读。
师:那么谈迁是不是就此沉沦,就此垮下去呢?你说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读:我从课文第二小节的: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师:嗯,你认为是什么给了他重新走到书桌旁的力量?
生:他从小就立志的信念。(板:信念)
(二)学习第三节
师:是呀,是那永不磨灭的信念支撑着他,也使他化悲痛为力量。谈迁大声疾呼:吾手尚在,宁遂已乎?同学们这句话你听懂了吗,这是文言文,意思是说我的手还在,难道就这样停下来吗?那么谈迁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节。
生自读。
师:谁来说一说谈迁又是怎么做的?
一生: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一生: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师:老师把同学们找到的内容分成了三段话。(屏幕出示)自己读一读,想像画面。
生自读。
师:浮现画面了吗?能不能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比如是第一幅画面可以叫赴京图……
生1:第二幅,访
生2:第二幅,四处寻访图
生3:第二幅,搜集图
生4:第二幅,终日奔波图
生5:第二幅,考察图
师:第三幅,孤灯下的谈迁在干嘛?加个动作
生6:孤灯图
生7:孤灯写书图
……
师:为了学习的方便,咱们就暂且叫它赴京图、寻访图、写作图;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
生自读,写。
师:谁来说?
生1:第二幅图最能扣动我的心弦,我从“四处寻访”感觉他非常劳累。
师:到哪儿?
生1:郊外,深山老林。
生2:从这幅图可以看出谈迁经历风雨。
生3:我从“终日奔波”感受到的,我为他执著追求的精神所打动。
师: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出示: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
生1: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冻得直发抖,他还是坚持去寻访。
生2:也许这是一个滂沱大雨的晚上,他用身体保护着《国榷》在街上行走着。
师:已经分不清脸上是汗水还是雨水了。
生3:也许这是一个……
师:是呀,孩子们,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
——信念
生齐: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从“亲自”当中你又体会到?你来说
一生:谈迁对别人不太放心
师:他为什么对别人不放心?
生:因为他要思考别人说的对不对。
师:是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谈迁他凡事都以编书为重。此时谈迁在同学们心中形象越来越高了,你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吗?谁来读?
生1读。
师:老师感受到他的艰辛。你来读
生2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被寻访图打动了,其它两幅呢?
生:第三幅,谈迁不顾年老体弱,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可他继续奋笔疾书。
师出示:“面对孤灯,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问:疾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这里的“疾”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一生:第四种解释,因为他要抓紧时间写完《国榷》
师:谈迁为什么要奋笔疾书?
生:他在跟生命斗争
师:是呀,谈迁是在跟生命赛跑哇!谁来读?
一生读。生齐读。
师:谈迁的精神打动了我们。还剩第一幅图,你说
生:我体会到谈迁十分苍老了,可他还是为了编更加翔实的史书,坚持赴京考察……
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更加、特地、携带着书稿
师:59岁的老人,自己携带着书稿,徒步寻访考察,多么不容易呀。一起来读一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谈迁做了这么多呢?
生:信念
师:老师知道此时谈迁已经走入了你的灵魂深处了。不得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终于战胜了厄运。(板:战胜)终于,他的第二部《国榷》完成了。(出示第三节有数据的句子)同学们这些数据读一读。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你能读懂吗?
生1:体会到辛苦
生2:更加完备
生3:体会到谈迁信念坚不可摧。
师:是呀,数字清晰地表现了书稿的来之不易。谈迁和他的精神被永远记录了史册——(生齐读第三节最后两句)
师:当《国榷》丢了时,他仰天长叹:噫,吾力殚矣!但他又呼:吾手尚在,宁遂已乎?《国榷》完成,他悲喜交加,这时他又会说什么呢——(出示空白,指生填)
生1:此书已成,岂不乐乎!(师:你能用文言文来说)
生2:书已写成,不用当心。(是啊,不用当心)
生3:大功告成,岂不乐哉!
师:谈迁的故事学完了,当故事给我们以启迪。正如文中所说——师范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富有诗意的话语。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厄运不改男儿志,拨开云雾见青天。
师生齐读。
生再齐读
师:师:同学们,像谈迁这样在挫折面前,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人古今中外有许多,请看这一位——,(点击课件: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可是二十六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聋了。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但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他对自己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从灰暗中走了出来,写出了《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等不朽的音乐作品,一生共完成了一百多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师:是的,如果不是厄运我们也许就看不到今天这样翔实精彩的国榷,听不到这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由此看来,在厄运面前我们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能把厄运转化为奇迹,正如课文结尾所说,我们一起读。
师: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让我们记住它,把它当作我们的座右铭,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吧!
三、品味写法。
师: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一直在关注谈迁,下面我们来关注作者。作者写谈迁两次写《国榷》是不是一样?
一生:作者着重描写了第二次写《国榷》。
师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生:让读者更感到他坚韧不拔
一生:详略得当
一生:更能体现谈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好钢用在刀刃上,笔墨用在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这也是作者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们感谢谈迁,也感谢作者。
四、布置作业:
(1)小练笔: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断。
(2)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 战胜 信念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之神扼住咽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这个男子汉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板书:厄运)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谈迁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失去一些书稿就算是厄运呢?这二十多年他是怎样过来的?
是啊,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毕生心血换来的,他付出了如此多的艰辛。当这洋洋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世人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了。可是,人有旦夕祸福,这可恶的小偷·····唉,不说了。读。(20多年的心血·····小黑板出示)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朗读。
你从哪里看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2、出示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指导朗读体会。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沉重的打击。
3、当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遭遇狂风暴雨的时候,真的英雄就能显现出男儿的本色。同学们,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么?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么?
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吧!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读的得真好!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光阴的谈迁,他开始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一幕一幕,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
2、再读一遍,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
3、说说你的感受。
4、相机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已经不多。”
用“我仿佛又看到了谈迁·····”说话
指导朗读体会。
5、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在60多岁的时候重新编写出了一部《国榷》,500万字的鸿篇巨制,就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头来过写成的,如果你站在湖北省图书馆看到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史书,你想对谈迁说什么呢?
指名说。
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之光,才会从愁云残淡的日子中走出来。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驱散愁云见光明。”(板书)
6.让我们带着谈迁的这份坚定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
五、升华。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的人也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他们很平凡,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从头再来》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