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6-15
- 10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本文共1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内容
细胞膜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下微调,从学生已学过的细菌的细胞壁入手,简要说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紧接着从学生能体验到的细胞膜的功能入手,讲细胞膜的功能,根据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又是由成分决定的,自然过渡到细胞膜的成份。最后联系生活,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解释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二、教学目标
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的,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教师更要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b.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c.通过玉米胚的染色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a.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
b.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a.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a.细胞膜的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针对生物学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
依据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具体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通过指导学生对电脑课件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和动手能力;通过直观教具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有些内容直观性差,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难点之一细胞膜的功能,我借助多媒体动画、视频,以演示生活现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而且设计了学生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亲身感受细胞膜的功能。将难点一一突破。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等动物人,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有哪些结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欲x,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布置作业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一、植物细胞壁
1.成分
2.生理功能
二、细胞膜的功能
三、细胞膜的成分
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案
一、教学分析:首先,我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展示幻灯片)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将要学习细胞的物质、功能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一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章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作为季延中学的高一年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细胞的分子组成,初步了解细胞膜;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同时细胞膜的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
2、能力基础:一定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分析材料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基础:我们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上课充满热情、积极发言、善于表达自己;具有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水平,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选用提取细胞膜的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理解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及功能。具体内容如下4点:(展示)
(1)能够解释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2)能够明确提取细胞膜采用的实验方法;
(3)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推理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4)能够简述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能力目标:能找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通过以下三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尝试从已有知识背景中找出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3)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分析和推理,进一步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过程,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素养;
(2)通过对细胞膜成分与功能的资料分析探究的学习,培养科学兴趣,探索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对抽象的知识理解掌握能力仍有待提高的现状,我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1)体验(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与过程;
(2)简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3)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教学难点:(1)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材料的原因;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分为三个层次:
(一)实验探索亲身感知:
(二)理性探究把握实质: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教学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着重用到这几个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展示)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归纳法、分析推理法。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析本节的教学过程。总体的设计如下:(展示总的结构)
环节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由奈利的实验视频引入。这样的直观视频不但能拓宽学生的实验思维,还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2:进行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分组实验的由来:为了让红细胞吸水涨破,教材的设计是直接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同时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个方法并不理想,吸水纸极易把红细胞吸跑,以致视野中观察不到红细胞。所以我做了改进:采取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同组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观察正常状态下的红细胞;另一位同学直接用蒸馏水对家兔血液进行稀释,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的。这样调整之后实验效果比较好,基本上每组同学都能在显微视野中观察到正常状态的红细胞和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展示实验结果照片)
从知识完整性考虑,补充了实验室提取细胞膜用到的离心机的使用,最终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在做中学
环节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先提供两则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作为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进行讨论推理,得出细胞膜的可能成分。然后呈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到的几种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数据图表,学生归纳总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环节4: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这个功能是作为边界的基本功能,学生能较好理解。设计时选用学生已做过的实验中见过的细胞图像,以学生熟悉的例子解释新的知识;
“这个功能是不是意味着细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呢?”以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膜的第二个功能,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红苋菜为例,说明活细胞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并鼓励学生尝试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这个功能;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这个功能要到后面才会深入学习,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是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该功能。
细胞壁:解决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温故知新:为什么细胞壁不能作为细胞的边界?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过程性检测: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视、指导,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2、以练习题的形式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归纳构建新知:以概念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略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内容
细胞膜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下微调,从学生已学过的细菌的细胞壁入手,简要说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紧接着从学生能体验到的细胞膜的功能入手,讲细胞膜的功能,生物学有这样的关点,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又是由成分决定的,自然过渡到细胞膜的成份。最后联系生活,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解释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3、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的,随着生产、科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教师更应该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a、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b、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c、通过玉米胚的染色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a、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
b、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
a、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a、细胞膜的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
在确定了教学任务,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依据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具体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通过指导学生对电脑课件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的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和动手能力;通过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教具主要包括幻灯片、电脑课件、学生实验等,对于教具的使用,主要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直观教具的使用力求能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条件,运用直观教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有些内容直观性差,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难点之一细胞膜的功能,我不仅借助微机设计了动画、视频,借以演示生活现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而且设计了学生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亲身感受细胞膜的功能。将难点一一突破。教具的使用将在教学程序中具体阐述。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结构有哪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电脑动画、真实的录相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主要内容
细胞膜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下微调,从学生已学过的细菌的细胞壁入手,简要说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紧接着从学生能体验到的细胞膜的功能入手,讲细胞膜的功能,根据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又是由成分决定的,自然过渡到细胞膜的成份。最后联系生活,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解释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二、教学目标
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的,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教师更要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b.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c.通过玉米胚的染色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a.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
b.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a.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a.细胞膜的功能。
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针对生物学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2.学法指导
依据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具体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通过指导学生对电脑课件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和动手能力;通过直观教具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有些内容直观性差,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难点之一细胞膜的功能,我借助多媒体动画、视频,以演示生活现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而且设计了学生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亲身感受细胞膜的功能。将难点一一突破。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等动物人,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有哪些结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欲x,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布置作业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植物细胞壁
1.成分
2.生理功能
二、细胞膜的功能
三、细胞膜的成分
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高中生物教案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黑板、粉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成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我们来认识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大家对于细胞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也曾经观察过一些细胞。
T: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
S:……(学生发言:脱口而出的同学可能往往回答细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学回答细胞壁;比较严谨的同学会回答“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膜”,等)
(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T: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细菌等生物,细胞往往具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而对于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与植物不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了解。
然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话题不是细胞壁,因为我们将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
因为,我们这里指的“系统”是:生命系统!在组成细胞的结构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而细胞壁并没有像它们这样的生命活性。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对大家还比较抽象,不过随着我们对细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会慢慢了解。
(板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T:对于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细胞膜这个系统边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
T:很好,电子显微镜可以看清楚细胞膜的存在,光学显微镜虽然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却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这样的直接观察,我们还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感受间接感知细胞膜的存在呢?
(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科学家进行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的`实验:一开拓学生的实验思路;二激发学生兴趣)
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伊红会很快的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细胞膜被破坏的时候,细胞也就死亡了。这说明了细胞膜对于生命系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42页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板书:细胞膜的功能)
(请学生发言,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解释细胞膜的功能,教师适时点评)
S: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板书)
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减小受到的各种外部干扰,才能正常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这就好比我们的学校的围墙,班级的墙壁,如果没有这些,喧嚣的街道,隔壁班级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我们班级同学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不可能正常进行。
S:……
T:同学们的比方非常形象。作为生命体,要保证自身代谢顺利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环境何等重要;有了细胞膜,这个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内才能保持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才可能具备代谢的正常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科学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为生命演变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
S: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板书)
既然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这就好像皮肤是我们人体的边界一样,我们的皮肤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细菌等进入我们体内,细胞膜也应该有类似的功能。
S:……
T:这个类比是比较恰当的。对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点功能,我们将在第四章会有更加详细的学习,现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的允许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而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就不容易进入细胞。细胞膜的这样一种生理功能我们称之为“选择透过性”。不过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的细胞的细胞膜也具有,细胞死亡,这种选择透过性就丧失了。
记得在我们初中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玉米的种子是否还具有萌发的活性(也就是说玉米种子是否还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细胞膜的这点特性。下面给大家如下材料,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玉米种子是否还能萌发。
(投影)材料:玉米种子,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投影)方法步骤:
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2m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投影)结果预期:
未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未被染成红色;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被染成红色。
(胚细胞被染红说明了胚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说明胚细胞死亡,不再具有萌发活性)
S: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板书)
细胞作为一个个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个体的细胞也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联合起来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组织,再构成器官……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就是考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T:(放映有关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动画、图片等,同步解说)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的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1 靶细胞(胰岛素与靶细胞) 2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3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到细胞膜的功能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运作是必需的;当然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了解,总结。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看看完成细胞膜功能的是靠细胞膜上的哪些成分来完成的。
(板书:细胞膜的成分)
T:我们要分析细胞膜的成分,首先要获得细胞膜。那么,怎样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40页-41页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板书: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问题:1、选用植物细胞好不好?
2、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破裂后,怎样分离出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4、归纳实验的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教师指导,后进行点评总结)
S:……
T:我们利用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就会流出来,从而获得细胞膜。再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扰。最后利用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分离开来,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T:现在细胞膜的提取过程大家已经体验过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得知,但是我们手头上没有大家能利用的仪器。我们有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来分析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投影:
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学生讨论、发言)
S:……
S:(归纳总结)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板书)
T:好,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享受已经发现的研究结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通过这则资料,其实也告诉大家了一种研究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们在各种膜的研究中还发现,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这也和我们前面了解的蛋白质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质的一份!我们也将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体作用。
T:好,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七、课后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有问题探讨、有实验,但是基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还不能很大程度的实现自我探究。就像“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观的资料,再由学生进行体验,进行总结。
整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入老师的话题中,能够紧紧跟上老师的脚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不过,我想这样的思考多数学生都可以,但是怎样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样,还需要不断的探讨,这也包括课堂上的教师的积极课堂感染。
一堂课,是不是都是学生活动就成功了?我认为不!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思维的引导很重要: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养成生物学的思考习惯就达到目的了,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细胞膜的制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结构有哪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电脑动画、真实的录相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出国留学网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能力目标
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翟中和院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不管多么智能的电脑,都是由人设计出来的,聪明的人类虽然对细胞的物质和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现在都无法实现人工组装细胞。小小的一个细胞,却如此复杂 ,因为细胞不是组分简单的堆砌,而是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引入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回忆导入】
还记得初中学习过的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引入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问题探讨】
出示光镜下未染色的动物细胞,设问:
1.图中有几个细胞?你根据什么判断?
2.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
3.你能想办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
【引导总结】
4.引出:活细胞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每个活细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王国。在我们深入探寻这个生命王国的运行秘密之前,首先要跨越它的边界——细胞膜
【讲授】分组实验 感受体验
实验:细胞膜的制备
【阅读思考】
让学生阅读P41实验内容,思考实验材料的选择及获取,并交流讨论:①本实验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
②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材料?
③用什么方法能够获取细胞膜?
【操作体验】
讲解实验过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完成后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讨论:你观察到红细胞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
【讲授】资料分析 小结归纳
【材料分析】
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细胞膜的组成。
【小结归纳】
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细胞膜的重要性,功能越复杂,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讲解课本癌细胞与细胞膜关系的内容
【活动】阅读欣赏 探讨功能
【诗词欣赏】
利用写的赞美细胞膜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分析细胞膜的功能,然后讲解。
①将细胞与外界物质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联系讨论】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细胞膜的功能相近:1.有人在解释细胞膜时,把它与窗纱进行类比:窗纱能把昆虫挡在外面,同时窗纱上的小洞又能让空气进出。你认为这样类比有什么合理之处,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2.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亚甲基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
质疑:除了以上功能,细胞膜还有没有其他的功能(留于课后思考)
【活动】分析思考 探求新知
【阅读思考】
结合图片中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分析:
①植物细胞也有细胞膜,但是在其外面还包裹着一层细胞壁
②细胞壁的成分:果胶 纤维素
③细胞壁的作用:支持 保护
【练习】总结归纳 巩固练习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直接本节课内容。
【练习反馈】
教师先同学生一起归纳内容,再出示练习题。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疑问进行解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能力目标
初步尝试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
复习导入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元素,以及由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例如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这些化合物不能独立表现出生命活动,它们必须有机结合在细胞这一基本生命系统中,形成一定的细胞结构,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引导:任何系统都有边界,例如,人体内部与外界分隔开的边界是皮肤与粘膜,中国与其它国家分隔开的边界是国界线,细胞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也是有边界的。?
【屏幕显示】中国地图
设问:那么,它与外界的边界是?
?
学生通过识图和常识很快能准确齐答出:国界线、细胞膜 复习第二章,温故知新,引入本章?
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复习、提示、蕴涵、铺垫、等方式,让学生认同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引出课题 内容
探究?
(一)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选材及理由?
实验
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以及成果分析
? 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思考:要研究细胞膜,必须先获得细胞膜。怎样获取比较纯净的细胞膜呢?请大家阅读课本40页-41页的实验,体验一下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并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屏幕显示】?
?1、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获取细胞膜?
2、有了实验材料后,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破坏细胞获得细胞膜?
3、细胞破裂后,还需要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师(引导分析)
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原因: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制备细胞膜更容易,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膜和其它众多的细胞器膜,材料易获得
思考:有了实验材料后,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破坏细胞获得细胞膜呢?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吸水胀破的方法
?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是有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
到细胞膜了。
【屏幕显示】红细胞吸水涨破图
正确选择了实验材料并理解了实验原理后,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该实验的视频,请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实验的步骤和现象。
【屏幕显示】视频: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介绍离心的方法)
【屏幕显示】细胞破裂后细胞内物质流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其他结构质量不一样,可以采用差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得到较纯的细胞膜。
?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讨论得出不同答案:用镊子剥下;用刀剪开;用吸管吸出细胞中物质;用清水涨破·····
”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材和分离材料的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正确选材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通过表达交流,让学生有所得,有学习的成就感。
? ?
(二)细胞膜的成分 师(过渡)
现在,同学们已经体验了细胞膜的制备过程,科学家将这样提纯获得的细胞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以此来鉴定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享受已经发现的研究结果。
《细胞膜和生物膜系统》这节课是一节高二学业水平复习课,这节课的重点是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以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和跨膜运输一起讲,这次跨膜运输不讲,换为生物膜系统。这一节课上下来,有这样一些体会。
成功之处有这样几个: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一节课不能全是重点,需要有主有次,这样课堂才能张弛有度。在课堂一开始,我就给班级同学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告诉学生我复习的内容在书本的哪一页,让学生都很明确老师这节课要上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点,这样也比较容易达到与教师同步。
这节课的最主要内容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安排了接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次重点生物膜系统,安排了十分钟。重点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物质组成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其他都在复习细胞膜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生物膜系统中十分钟几乎都花在分析各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上。
2.注重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就确定了这堂课要让学生明确: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这个主题,由结构到功能。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通过分析磷脂分子的特点和排布,总结出细胞膜的第一个功能——隔离、保护;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载体蛋白和糖蛋白,得出细胞膜的另外两个功能——控制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因为载体有选择性,所以细胞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是有选择性的,再引出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最后通过几道习题,再补充巩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不但与蛋白质有关系,与磷脂也有关系,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所以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这样课堂中就存在一条思维逻辑主线,复习过程就是沿着这一条主线,不断地讲知识框架构建、充实起来。并且这个过程在板书上都体现出来。
3.引入了新的材料
上复习课要出彩,有时候还需要加入一些新的`材料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本节课加了一个新技术的相关资料——细胞的冰冻蚀刻,学生觉得很好奇,仔细看了图,加深了对细胞膜上蛋白质排布的直观印象,不单单是书本上那三个形容词。我还加了一个新的视屏——白细胞吞噬病菌,视屏很短,只有20秒,但它引出下一个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完成半小时的学习以后重新达到一个兴奋点,利于下一个学习任务高效地完成。
这节课时间上比较紧张,最后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拖了两分钟,而且感觉到生物膜系统的知识点教学有点仓促。归纳一下,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问题设计还不够合理
我们的课堂教学进程很多都是由教师设计的问题串进行推进的,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逻辑性,层次性。此外,教师的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因为这节课的内容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来的,高二的学生刚刚结束新课,所以很多学生还没有进入复习课状态,而这节课又是必修一的内容,前面的化合物知识没有复习,细胞膜和生物膜的相关知识学生几乎忘的差不多了。我在个别问题的设计上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所以能回答正确的同学并不多,引导学生回答正确需要一些时间,还不如一开始就降低难度,设计阶梯性问题给学生,提示思维路径。另外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胞吞、胞吐属不属于跨膜运输?”学生说不属于,本来我怕他们不明白,也准备了一个动画帮他们理解的,上课的时候,我看时间来不及了,就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直接进入了下一个教学内容。其实这个问题就完全没有必要提,因为我这节课不复习跨膜运输的知识。而我提了却不再解释,有些不会的同学反而在这里思维中断了。如果我直接把这个环节去了,还可以省出时间放在生物膜系统相关知识的复习上,课堂会更加从容。
2.备课不够细致
我自己手边的教材版本比较早,而且多年教学下来,形成了一些固定思维。例如:提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应的就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没有注意到,新的版本中还提到了结构特点有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而且对蛋白质三种分布情况的描述词语也发生了变化。虽然用老的词语也不会算错,但是会给学生造成疑惑,到底是按老师教的,还是按书本上的来?
另外在生物膜系统的教学中,对于分泌蛋白这个重点知识的学习在文字上进行了说明,但是还应该在图形上再重复一遍。我在板书时只展示了文字和箭头的表述,忽视了图形上的联系。
每一次开课都是一次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关注教材和学生的变化,不断在课堂中引入新的科技知识,注入新的能量。
多种不同模型可以用于描述适合于整个教育系统的教学设计过程。最综合的模型必须包括需要、目标、优先条件、资源和影响教育系统的其他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分析。表2.1上的模型列出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教学设计的14个阶段。
这里描述的模型与9阶段模型(图2.1)不同,从表2.1可以看到,为大的课程和整个教育系统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处理更多因素和阶段。其中包括分析资源、限制条件、可供选择的传输系统、教师的准备和新开发的教学系统的安装和传播。
--------------------------------------------------------------------------------
系统水平
l.分析需要、目标和优先条件
2.分析资源、限制条件和可供选择的传输系统
3.确定课程和教程的范围和顺序
教程水平
4.确定教程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教程目标
课的水平
6.定义作业B标
7.准备课时计划或课件
8.开发、选择材料和媒体
9.评估学生的作业(成绩测验)
系统水平
10.教师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测验、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I4.安装和传播
--------------------------------------------------------------------------------
(一)资源、限制条件和可供选择的传输系统
一旦需要和目的被鉴别出来以后,教学计划者需要考虑如下问题:学生怎样学习目标中所暗含的技能?他们向谁学习? 他们将从哪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材料或帮助呢?将采用 什么资源来教这些目标?有资源可以利用吗?我们需要花费那 么多钱吗?可以采用什么传输系统呢?一旦思考了这些!司题以 后,便可以联想起某些可供选择的传输系统。
一个传输系统包括允许特殊教学系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运行所必要的东西。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系统来适合于特殊物质设备或需要一种新设备。对教学传输系统作出的基本决定能对职员、媒体、材料和达到目的的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任何资源或限制条件能改变吗?这是包括此阶段在内的几个计划阶段中的关键问题。
万一一组新的目的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传输系统,则除非(1)改变某些目的;(2)改变某些资源和限制条件;(3)考虑其他传输系统,否则进一步的计划是不可能的。做不到这一点,可能导致零零碎碎的计划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多种浪费,包括①因无工作人员支持设备和材料放置不用;②因实验用品未作预算,实验室闲置不用;③因时间安排不当,学习活动被打断;④因未提供必要的先期学习经验,目的未达到。
考虑到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所以要求在当前存在的传输环境中达到目的。在学校条件下,这就一般意味着采用教师领导的课堂教学;在工业企业中,这可能意味着采用录像带教学,因为这种传输系列到处都是现成的。必须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传输系统能否为新的技能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这一点还将在后面几章中进一步讨论。
(二)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这个术语不是指新教师原先的教育和训练,而是指在新教学系统在开发和传播中现有教师的培训。如上所述,教师一般是设计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设计的各个阶段都有帮助并成为其他教师的'教师。如果一个新的教学系统需要专门技能,而在职教师又不具备这些技能,那么就应把那种技能专门培训作为整个教学系统设计一部分。专门培训班是那种培训常用的形式。此外,另一重要方法是参观试点学校,了解该系统最初的运行情况。教师需要知道,新的系统将会在他们的环境中运行。教师常常怀疑新方法,而且向新课程和材料转轨是很费时的;与此相适应,教师在面对新的系统时,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新任务。布里格斯和阿伦森(Briggs, L.J.& Aronson,D,1975)在参观采用了一个个别化教学系统的学校时发现,教师需要超越他们原先的训练一年的经验,才能使他们放弃先前的实践,愿意采用新的系统。
我们想要强调的基本原则是:为了采用新的教学单元,教师的准备必须在材料分配之前进行。沿着这一方向教师知道的东西越多,新的材料越可能适应现有系统,而且新的材料越有可能被采用(Burkma,1986)。
(三)安装和传播
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提到教学系统开发的这一阶段,经过一次或若干次总结性评价所显示的优点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后,新系统(教程或课程)便可以被大范围采用和常规运用了。
在业务安装过程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受到最后注意或调整,例如,由于建筑设计和可用的空间的差异,在不同学校材料可能不得不以不同方式贮存。为了适应特殊学校的现存模式,新的教学时间表可能需要修改。这里存在不可避免的后勤问题,如昂贵材料的复制和分配。按照赫尼奇(Heinic.R,1984)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系统中所容纳的革新成分的性质。新技术往往被视为对现存系统的一种威胁并因此常常被应该使用它的人阻挠。
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为了偿还开发、采购和维修(一笔往往被忽略的费用)方面的费用,要确保新教学系统有足够单位采用。与教育系统的推广与革新有关的技术又产生了许多研究。讨论有关技术的优点已超出本书的范围。美国教育当局于1974年创立了“国家传播网’( National Diffusion Network,简NDN),作为JDRP的继承者,目的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示范性的节目。NDN还支持演示性计划,通过该演示计划,凡采用示范性节目的人都可以得到培训)1、材料和技术帮助。 NDN在每一个州,通常是州教育部内,设有“促进者”,他们是一些帮助鉴别适当 NDN节目的人。据 NDN估计,它当前在超过15 000所公立学校里支持了400个以上的节目。由于NDN努力的结果,5000多名教师和管理人员接受了在职培训,他们又可能影响一百五十万学生(National Diffusion Network, 1986)。
如果推广是一个开发项目的目标之一,那么就要在设计过程中早作打算。与出版公司合作是一条出路,但是公司的运作程序可能对最后的产品或传输系统是什么样子提出限制条件。而设计人员为了达到被采用的目的,可能不得不接受他们不太满意的传输系统。这就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目的、需要或系统设计目标。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具体讲授中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即“三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即“三不讲”。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分析】
1. 课标解读
课标 要求:①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②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简要分析”、“简述”,目的名词为“特点”、“原因及危害”,主题名词为“锋面等天气系统”,限定语为 “运用简易天气图”、“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
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在生活中的体现。教材首先介绍了有关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等;然后根据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主次地位介绍锋面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在此基础上说明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程,最后介绍锋面系统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在学习本节时已是10月中下旬,此时本地可能会出现冷锋天气,如果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对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1. 学生认知基础
①通过前两节大气知识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大气运动可能引起的天气现象,这为知识的衔接做了很好的铺垫;②高一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天性。
2. 学生学习存在问题
①学生对大气运动引起的天气现象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思维的逻辑性还不够合理。在教学中分析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的天气状况是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另外在描述天气状况是难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思路。②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尚待提高。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精讲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为下面学生的自学做很好的铺垫;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天气状况;另一方面搜集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过程,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然后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解决困惑,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师以启发式讲授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以合作性学习为主;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说出在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通过对冷锋、暖锋锋面剖面图和示意图的对比分析,能够在剖面图和简易天气图上判读冷锋、暖锋。
3.分析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过程。
4.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
5.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正确认识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体会地理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简易天气图,判断锋面系统,分析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过程。
教学流程
播放20**.10.20天气预报
学习主题一:单一气团和锋面控制下天气状况
(教师精讲部分)
学习主题二:在简易天气图和锋面剖面图中区分冷锋、暖锋(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主题三:冷锋、暖锋天气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20**.10.22——20**.10.24天气预报中简易天气图:学生分析这几天天气变化过程
教师出示结果验证
学习主题四:介绍常见的锋面天气原因及危害、准静止锋
课堂总结、反馈练习
边界望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边界望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
语言的奇妙组合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洛夫(1928.5.11~ ),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衡南县相市乡燕子山人。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震撼人心的诗--《边界望乡》,传神地表达了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探究
1. 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
2. 如何理解杜鹃、白鹭、鹧鸪这三个意象?
二、小组合作
赏析以下句子
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2、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
3、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4、本诗采用了哪三种艺术手法?
三、拓展探究,品味语言
1、本诗的语言特点
2、对比分析余光中的《乡愁》
当堂检测 写出自己对家的理解
【课后反思】
学完本诗,我学习到了什么抒情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如何借鉴使用?
【布置作业】
找出洛夫的一首诗认真诵读,并写出赏析
任志刚
边界望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2. 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
语言的奇妙组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诵全诗,熟悉内容
三、细读全诗,作旁批点评
1. 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做记号,思考,分组讨论
3.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讨论
理解困难句子:
1. 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2.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
教师补充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内涵
3.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四、 拓展阅读 体会现代诗意象奇特、语言奇妙的特点
1洛夫《午夜削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梨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碌囟际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2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3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而载我渡我的雨啊
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
落在洞庭湖上
落在岳麓山上
落在你未眠的窗前
雪落着
一种复杂而单纯的沉默
沉默亦如
你案头熠熠延客的烛光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4洛夫《杭州纸扇一把题赠痖弦》
五作业
任选洛夫一首诗歌,从意象、语言角度入手写一篇诗评。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无定法,以学定教。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优化教学的前提。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师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读了《教学系统设计》一书后,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了许多的思考。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也一直受到批评的方法,它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挂图、幻灯、投影或其他媒体向学生传授信息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运用此方法时师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学习者间的相互作用较少,如果教师运用不当,易变成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更多的还是使用了讲授法,在许多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语言的引导、激趣,层层深入和挖掘,这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但是任一节课的进行,教学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讲授再加上讨论、合作等,才能更好地把知识渗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的活动不再单一,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更加投入。
2.演示法
演示法是借助实物、图片或使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将要感知的过程或要学习的技能记录下来播放、演示,通过不同形式的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在已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再通过感性材料深化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经常用多媒体、几何画板展示一些教学内容,这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一章中,图形的展示、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和三视图,有了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特别容易接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精彩。再如九年级《二次函数》一章中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式,课本内容由浅入深,由基本图像的平移逐步探讨二次函数的性质,有了多媒体,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图形更加精确,与教师在黑板画图像相比,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师生之间交流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群体思考中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争论,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讨论法,但是讨论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进行独立思考了,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了,才能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只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更愿意去交流,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丝毫没有感觉,不能投入进行,那么此时的讨论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的,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例如在七年级综合与实践活动《趣拼火柴棒》一课中,对于第一个拼正方形的例子,学生得出了几个不同的结论,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此时让学生去讨论、去评判,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交流可知,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是因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一样的'想法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表达,其实质是一样的。这样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加善于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训练和实践法
训练和实践法是让学习者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实践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任务,以增加技能的熟练程度或增加新能力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基础题,需要学生达到熟练的要求,提高正确率,这就需要大量的训练来强化。例如七年级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整式的有关运算,八年级的解不等式、分式的有关运算和解分式方程等,九年级的二次根式元算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等,这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反复训练,在解题中强化,在错误中提升。
5.自学法
自学式课堂教学以现代的教学论思想指导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知识的规律,体现了“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的原则。自学式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能较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间单纯的授受关系和同步化、封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天赋和创造才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Design of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
Shuai Feishao
Huashi-hongda Information Industry Limited., Guangdong (future@scnuhd.com)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 in network and education, tele-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et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 is so significant to manage and util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efficiently sinc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tele-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udimentary design project of Manag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System.
Keywords: Tele-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
(一)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打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障碍,使信息领域变得更为广泛,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在国际互联网消失了。克服了时空障碍以后,远程教育打开了新的一页。远程教育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和交互学习的教育软件为教材,建立起一个现代化教育的新模式。
远程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2)网络课程库建设;(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4)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
适于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有
(1) 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
(2) 题库:按一定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试题的集合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
(3) 网络课件库:按一定知识点组织起来的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有利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扩展学生兴趣的参考资料或适于网络运行的课件;
(4) 网络课程库:按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涵盖学科课程内容领域的,能自成体系的教学软件。
[1] [2] [3] [4] [5]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