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弟子规
- 文档
- 2024-06-26
- 115热度
- 0评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现代企业弟子规,本文共4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企业弟子规
播下善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如何用《弟子规》调教出一个现代企业呢?
《现代企业弟子规》入则孝
入则孝
上司和下属关系准则的借鉴
《弟子规·入则孝》是分叙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关系,讲述的比较具体,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方方面面。《弟子规》没有大道理,都是小小的行为规范,而且很落地。
站在企业的角度,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弟子规》,本节则是上司和下属关系准则的借鉴!如果把父母换做上级,那么《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对员工的一种教导。现在企业上下级矛盾突现,成为下属员工离职率占比最高的因素,所以学习应用《弟子规》到企业非常重要,可以提升下属与上级的沟通效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9、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原文解释】如果父母疼爱子女,对子女呵护有加,孝顺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仍然孝顺他们,这才是真正好的德行,难能可贵。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为《孝感动天》,介绍的是关于舜的故事。
舜,相传家世非常贫寒,母亲很早过世,继母生个兄弟名叫象,对舜都很不好。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想置舜于死地而后快。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想烧死他,结果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象却用土填井想闷死他,结果舜掘地道逃脱。几次被加害时,他都化险为夷。难能可贵的是,舜对此毫不嫉恨,仍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对弟弟友善。当时的天子尧听说后,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选定舜为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仍然对父母恭敬有加。他的孝行感动天心,为后人所传颂。
在企业中,我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因领导对我们态度的不同而改变。按规则做事,是我的态度;领导如何做,是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与自己不相干。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像上面故事中所讲述的极端例子那样,不因上司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领导也肯定会大为感动的。再说,哪有那么不讲理的领导呢?
网上流传有顺口溜:“客户拒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客户虐我千百回,我誓今生永相随。客户骂我心不堵,我当自己是保姆。我当客户是上帝,俯首作揖不离弃。”虽然有半开玩笑的成分,但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把“客户”换成“上司”或其他,同样适用,只要真诚心示人,永远行得直。
大部分人都喜欢讲,谁对我好,我肯定对他也好。如果都这样想,谁要先走出第一步呢?如果不走出第一步,这个命题不是永远都不会发生吗?再说,即使别人对自己好,我们又一定能感觉到吗?不一定。不然,很多的误会又是如何造成的?假设产生了一点误会,我们立即睚眦必报,那不是加大了矛盾,“假戏”真做了吗?如果是心胸开阔,丝毫不影响自己对他的行为举止,那误会自然也就很快消除。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谁天生就是非要跟自己作对的,没有人那么无聊。很多假想敌都是自己凭空臆断,然后不断放大而炮制出来的。
何况,我们的对象是上司!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那是因为之前,我们给别人也添过麻烦!凡事都有因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现在的每一件事情必定会影响到将来。只不过现在的哪件会影响到未来的哪件很难一一对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现在的“果”必定是之前种下的“因”,好果归于善因。
10、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原文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劝说他们改正错误;进行劝导时,一定要和颜悦色,声调柔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不是说领导都是完美的,领导也会犯错误。如果领导出现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帮其纠错,但要注意方法,声调柔和,不能给领导下不了台。
有些人天生好战,巴不得领导犯错,认为领导犯了错就是自己的展现机会。于是对领导的错误大书特书,突显自己,结果可能弄巧成拙。细心观察身边的`例子,给领导下不了台的,最后多是自己也下不了台,或者自己下了台。有些即使抓住领导错误的机会,通过手段让其“下课”,以解“心头之恨”,但他自己的人品分数也会迅速下降。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最终也会被其他人如法炮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纠正上司的错误,要特别小心。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言,还有动作和表情。同样的话,配合不同的动作和表情,表达的含义就差别很大。如别人讲述一件事情,回答都是“好”字,根据语气和表情可以有喝彩、幸福、应答、幸灾乐祸、仇恨等含义。所以,在指出上司错误时,就应该注意场合和方法,大的说小,小的顺带而过。上司又不笨,能从你的话语中听出你所想表达的内容。
有个项目小组,一名上司两位下属服务一家客户。这位上司喜欢用作假的发票虚报费用,对方客户财务人员曾对一位下属说:你们领导的机票怎么都是全价票,这个线路都有折扣的啊?后来这位下属就向上司说了对方财务的疑问。但上司再次报销机票时,照样选择虚假的全价机票。两位下属觉得一直这样,客户对公司印象肯定不好,于是又想了个对策。在一次谈话中,引到交通的话题时,一位下属说:现在机票真便宜,折扣很低。另一位下属心照不宣:是啊,我们公司到客户这个地方的机票最高才6折,真便宜!看似无意的谈话中,下属已经表达了想说的意思。结果这次上司真听进去了,因为在客户处报销的机票变成了8折票,不再是全价的。
在与上司沟通时,不要用否定和反对的词汇,如“不对,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也不能说,“虽然提到的很全面,但是……”,这明显也是反对的观点。喜欢说“但是”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在沟通中,“但是”听上去很刺耳,那是对前述的全部否定!应该是一种“补充”或“并列”的词汇来表达,可以说,“是的,同时……”或者“我再补充一个观点,……”。并列的或补充的观点可能会和上司说的完全不同,但态度明显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各自观点的表述,最多是平行观点,没有说你是我非。自己的观点只要表达了,听者也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方法和措辞,产生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一些年轻人特别容易忽视的,这不是条条框框,而是心里要装着两个字:尊重!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弟子规》是一本古书,但她却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人们的心灵。若要让她古为今用,就要和现代生活密切联系,方能体现出她的宝贵价值。下面是我学习的一点感悟向大家汇报一下,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和深入。
《弟子规》全书共1080个字,用现代眼光看充其量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她的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文中列举了113件日常生活小事,让人们在饮食起居、洒扫应对中进行修身,为以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的用意和存心我们要深刻的领悟,才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更好的同圣贤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当说到《弟子规》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若把整部《弟子规》浓缩成一句现代公认的管理名言“细节决定成败”,或许大家会有所认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要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养成。由此可见,古人对童蒙养正打好建功立业基础看的.多么重要啊。而“细节决定成败”是用现代的语言阐明了生活行为习惯对事业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者不谋而合。生活的细节《弟子规》中列举的很全面,依教奉行肯定会有很大的受益。
《弟子规》开篇就讲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就是以孝道为基础扩而广之的。对孝的现代理解是:服从,是“心悦诚服”的服从。服从父母、服从长辈、服从领导、服从党、服从国家和民族;服从法律、服从纪律、服从规章制度、服从命令、服从管理,直至严格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借口”这句洋为中用的管理名言被我们所接受,而我们自产自销的名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却被深深的打上封建糟粕的烙印,以显示其多么残酷无情和霸道。但其用意和“没有任何借口”所见略同,只不过没有外国名言委婉含蓄罢了。它们的主旨都是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严格执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从婴幼儿就开始让其接受服从的意识,从孝顺父母做起的。《弟子规》入则孝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若把其中的“父母”换成“领导”、换成“党”、换成“国家”换成“民族”。此服从行为不就是大孝天下了吗?
一种起源于日本的5S管理法,通过物品摆放有序,规范现场、现物,取用方便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种管理模式传入中国,被各大企业推行应用,效果良好。我们国产的《弟子规》谨篇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余力学文篇“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此中的教育理念同5S管理思想是异曲同工。汉朝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一个道理:物品摆放有序,是头脑思维条理清晰的反应,做事有始有终,不糊里糊涂,丢三落四是做事成功的关键因素。余力学文篇用“墨磨偏,心不端”再次证实做事成败的关键在于心态和思想的端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比类取象法,从中选出一个比较典型的样板例子,阐明原理原则,其他类似的事例套用这种原理,即如《论语》中孔子教学生的“举一隅以反三隅”的举一反三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古、今、中、外思维相同,可见我们自家的传统文化还没落伍。
一部《弟子规》就是整个儒家文化思想的浓缩精华,只要用心去读,用心去体悟,就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她蕴藏着的无穷思想宝藏,有待你、有待我、有待他去发掘和开采,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奉献智慧。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以来,和谐中国网总编、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学习研究《弟子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并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解《弟子规》数百场。他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论述,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认为只有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泛爱众 而亲仁 有馀力 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①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注释】①见:xi àn,同“现”,显露。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1】郯子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故事2】孝子的反哺之爱
2004 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其中的一位家喻户晓的孝子。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母亲得病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肯就医,怕拖累儿女,但家中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这位孝子为母亲捐了肾。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告诉母亲,这位孝子成为国内第一个给父母捐肾的儿女。母亲接受肾移植后健康很快恢复过来,正是儿子如此壮烈的反哺之爱,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他的举动使亲朋好友都很感动。
当他获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时, 记者问:“你心目中是怎么样理解现代孝道的?”
这位孝子说:“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不计回报的。现在很多人都说工作忙,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少了。可是你可以不时打一个电话,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你和妻子儿女的照片给老人看;每年至少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周末陪父母逛一下街……给钱不是衡量孝顺与否的标准,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也不是说非要捐肾才是最高的境界,那是我家的特殊情况而已。”
这位孝子又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母亲捐了一个肾嘛。他们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应该做的事,这点事赶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作为家里的长子,这位孝子从懂事时起就事事处处为父母分忧。在工作期间,他先后安排父母到海南旅游,出钱给父母装修房子。看到父母看电视时喜好不同,他竟然买了两台大彩电,乐呵呵地对父母说:“你俩一人一台,免得经常为换台吵闹!”
2005 年2 月17 日, 中央电视台评选“2004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让这个故事最终演化成一场被誉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带给人们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这位孝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故事1】孟母断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故事2】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易解】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故事1】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黄香的事迹被历代传颂,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故事2】蔡老师孝母
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 ①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后来,在大陆各地蔡老师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大专院校、监狱等)讲演。2004年年底在香港开办 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 ②,以德行教育为主要科目,更是获得高度肯定,众人纷纷感觉到这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的必学课程。
蔡老师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辞辛劳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讲解《弟子规》,但他在忙碌之中还时刻惦念着自己的母亲,每周同母亲约定好在固定时间必打一次电话,以免母亲牵挂。有一天,有位老师参加蔡老师讲《弟子规》的学习班回去后,给蔡老师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我认为《弟子规》有糟粕。 ”蔡老师很平和地问他,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说: “‘晨省昏定’是糟粕,一天要问父母两次,太麻烦了。”蔡老师就对他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一天思念几次,无时无刻。母活 100岁,常忧 80儿。有一个老师说,在春秋季节,孩子蹬被子,母亲的被子盖得很薄,为的是冻醒后给孩子把蹬的被子盖上,然后才能睡安稳。父母连睡觉都挂念孩子,更何况在白天的时候。当孩子早晨起来一个躬鞠下去,说:‘妈妈爸爸早上好,昨天睡的好吗? ’,这时父母发现你的额头发亮,代表昨天晚上觉睡得很好,父母很高兴、很放心,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心更快乐的事情;晚上放学回来主动问候父母,父母一看气色不错,在学校应该没有打架,没有跟同学、老师有冲突,觉得孩子在学校很愉快度过一天,父母也很放心,一天两次问候能减少父母很多的担心。”那个老师听完蔡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但话锋一转,便指责蔡老师说:“你就没有做到‘晨省昏定’。”其实,我们学习圣贤经典不能学死,因此蔡老师笑着回答说:“假如现在我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妈妈会不高兴地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费很贵吗?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时一定要顺乎亲意。 ”
我们早晚问安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安心,如果早晚问安让父母在那里担心你花那么多钱,那就跟孝的本质背道而驰。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对不是一天打三次、五次电话,而是你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事能真正让他们信得过,那才是真正不让父母操心,所以尽孝要重本质,不能死在形式上,应该通权达变。
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本质是一样,是对父母的关怀,是让父母不担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所以蔡老师是固定一个礼拜打一次电话回家,他的母亲在那个时间,听到电话铃响就知道是儿子打来的。有时候蔡老师太想母亲了,才过三天就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会有意外的惊喜。所以我们只有抓住本质活用圣贤的教诲,才能够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状态当中,把它运用得很灵活,把它发挥得让父母欢喜,让所有接受我们的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这种魅力。
不仅要对我们的父母有这样的孝心和恭敬之心,与此同时对我们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都应如此。因为我们的大家族就是一棵大树,我们的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是家族的根,夫妻是树干,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是树的枝叶花果。要想家族这棵树的枝叶花果悉皆繁茂,一定要用慈悲的爱,浇灌我们家族的根,也就是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一切长辈。只有这样,这棵大树的根才能根深蒂固,同时也就枝繁叶茂,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将得到的一定是累累硕果。因此,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能够丰收,你只要这样去耕耘,那就在你眼前。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