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猴子捞月教案范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班猴子捞月教案范文,本文共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班猴子捞月教案范文

设计意图

(一)作品分析

1.说明作品的认知、情感特点。

图画书《猴子捞月》以寓言故事为题材,通过精美的图画、简洁的文字,敲开孩子稚嫩的心门。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井边玩,看到井里有个月亮,于是大叫“月亮掉进井里了”。大猴子听到,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了起来。老猴子也过来看,同样叫了起来。于是大家都认为月亮掉进井里了。他们从树上倒挂着去捞月亮,结果呢,原来月亮一直好好地挂在天上。画面和故事不仅充满幽默的趣味,令人啼笑皆非。

2.作品独特的创作视角。

《猴子捞月》这本图画书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的普通图画书。此书画面精美、写实,充满了立体感,通过折纸、粘贴、撕贴、绘画等多种手法,生动展示了一幕幕猴子捞月亮的忙碌场景以及猴子们的丰富表情。

3.阐述其教育意义。

《猴子捞月》这本书也让孩子在开心好笑之余明白了一个道理:事情并不总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如果不经过调查研究,往往会白忙一场。

(二)幼儿分析

大班幼儿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对于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产生兴趣,能从故事中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他们对所遇到的难题、疑问、困惑也会产生特有的好奇心,大班的孩子已经会使用做小实验的方法解决一部分的难题、疑问和困惑。《猴子捞月》这本故事书正好能满足该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及兴趣,能让幼儿在书中吸收到更多的精华。

(三)设计思路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利用幼儿已有经验进行讨论、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谈话法)第二环节:通过欣赏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主要通过依次观察故事图片、PPT,引导幼儿猜测、分析故事发展,其中也请了幼儿模仿猴子如何捞月亮的动作。(图示法、动作示范法)当欣赏到19页时,教师先设置疑问,并引导幼儿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幼儿明白水中的“月亮”捞不起来的真正原因。(质疑法、实验法)然后完整阅读整个故事。第三环节:幼儿自主阅读图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PPT,学习故事《猴子捞月》,理解故事的内容。

2.能利用实验,得出故事中猴子捞不到月亮的原因。

3.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测及想法。

活动准备

故事PPT、图片一张(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实验道具(装满一半水的.水盆、手电筒)

图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提问: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你所看见的月亮是在哪里的?

二、通过欣赏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

1.出示图片(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

师:中秋节的时候,有一只小猴子也出来在井边玩耍,突然它发现井里有个月亮,接下来,它会怎么做呢?(幼儿大胆猜测)

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关于猴子捞月的有趣故事,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听一听呢?

2.请幼儿欣赏《猴子捞月》故事PPT,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PPT至12页,提问:猴子们在水里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做的?你猜猜它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可适当请个别幼儿上来模仿捞月亮的动作。

(2)继续欣赏PPT至19页,提问: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为什么井里的月亮捞不上来。

(3)组织幼儿做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引导幼儿观察:水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4)欣赏故事结尾部分PPT。

师:最后猴子们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来?你觉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猴子?

3.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讨论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幼儿自主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1.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个别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进行阅读。

2.请幼儿说说: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地方?为什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PPT,学习故事《猴子捞月》,理解故事的内容。

2、能利用实验,得出故事中猴子捞不到月亮的原因。

3、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测及想法。

活动准备

1、故事PPT、图片一张(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实验道具(装满一半水的水盆、手电筒)

2、图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提问: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你所看见的月亮是在哪里的?

二、通过欣赏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

1、出示图片(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

师:中秋节的时候,有一只小猴子也出来在井边玩耍,突然它发现井里有个月亮,接下来,它会怎么做呢?(幼儿大胆猜测)

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关于猴子捞月的有趣故事,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听一听呢? 2、请幼儿欣赏《猴子捞月》故事PPT,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PPT至12页,提问:猴子们在水里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做的?你猜猜它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可适当请个别幼儿上来模仿捞月亮的动作。

(2)继续欣赏PPT至19页,提问: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为什么井里的月亮捞不上来。

(3)组织幼儿做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引导幼儿观察:水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4)欣赏故事结尾部分PPT。

师:最后猴子们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来?你觉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猴子?

3、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讨论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幼儿自主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1、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个别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进行阅读。

2、请幼儿说说: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地方?为什么?

幼儿园猴子捞月教案。猴子捞月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个大家都能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可以给幼儿带来深刻的教育意义,老师们可以从各个方面让幼儿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猴子捞不到月亮的原因,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

2、观察并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

3、知道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1、一串毛绒小猴玩具、每组一盆水、一个手电筒。

2、《猴子捞月亮》故事挂图、《猴子捞月亮》的动画故事。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一物象人又象狗, 爬竿上树是能手, 擅长模仿人动作, 家里没有山中有。(猴)教师出示一毛绒小猴玩具,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请幼儿欣赏《猴子捞月亮》故事,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猴子们在水里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月亮捞上来了吗?他们的心情怎样?

(2)分析猴子们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来,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猴子?

(发散幼儿思维:这是一群笨拙的`猴子、敢于尝试的猴子、顽皮的猴子、不爱动脑筋的猴子等。)

3、请幼儿看挂图完整地欣赏故事,讨论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4、组织幼儿做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让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活动延伸

1、晨间活动时,请幼儿观看动画故事《猴子捞月亮》,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请幼儿晚上在家观察月亮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活动目标:

1、感受传统民间故事的趣味。

2、理解倒影与水的关系。

3、锻炼语言描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五册第9—13页。

2、挂图《猴子捞月亮》。

3、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讨论

教师:为什么猴子们要去捞月亮?

教师:月亮到底在天上还是在水里呢?

二、边看挂图边分析再听一遍故事,探讨细节。

1、幼儿与好朋友面对面坐好。

请幼儿和好朋友面对面坐在一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好朋友的特点。

教师:请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好,我们来仔细看看好朋友吧。

2、说说好朋友什么样子。

是谁发现月亮掉进水里了?学一学他的样子。

猴子们是怎样去捞月亮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月亮被捞上来了,可是为什么又打破了呢?

猴子们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回到故事的整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你喜欢这些猴子吗?为什么?

他们是聪明的猴子还是傻猴子呢?为什么?

夜晚的水里除了月亮的影子,还会有什么影子呢?

要是在白天,小猴子能从水里看见影子吗?

活动延伸:

1、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播放故事《猴子捞月》让幼儿加深印象。

2、进行故事表演游戏,教师可以扮演老猴子,引导幼儿表现故事中的一些细节。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和父母的感情,体验亲子活动带来的快乐。

2、发展幼儿动作灵活性。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动作灵活性

活动准备

猴子服装,通知家长告知家长活动规则,儿歌

活动过程

怎么玩:

1、游戏在一个大房间里玩,告诉幼儿这是湖,不能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就算是输。

2、爸爸和妈妈扮演两只猴子,幼儿扮演月亮。

3、爸爸和妈妈手掌交叉,成半圆状,不能松开,去捞“月亮”。幼儿躲闪,如果被抓住就算捞到“月亮”,游戏结束。

提示:可以交换角色,重新开始玩。再念一首儿歌:月亮月亮怎么了?月亮掉到湖里啦!猴子猴子别急呀,齐心协力来捞吧。

教学反思

教师的参与不可少。孩子喜欢观察,但没有坚持性。因此,连续性观察往往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做连续性观察并获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们一起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试一试,因为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兴趣是最高的。我找来绿豆和芸豆来做“比一比谁先发芽”的试验。在把绿豆、芸豆分别泡在小盘子里的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记录表:用小绿点表示绿豆,用棕色的椭圆形表示芸豆,在绿豆和芸豆的下边分别画出一周五天的记录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励孩子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谁先发现它们的变化,谁就来做观察记录。

第一天一早,松松来到幼儿园就直奔自然角,拉过泡豆豆的小盘子仔细地看起来。不一会儿,松松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小豆豆变了!快看小绿豆的绿皮破了,上边还有个小白点。”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地观察,还真的有三四个小绿豆破了皮儿,上边的小白点是绿豆发的.芽儿。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想听一听他们的说法,了解一下他们有没有关于种子发芽的经验。这时,乐乐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明明说:“不像,妈妈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芸豆怎么起了好多皱纹呀,真难看。”“是水泡的吧,像个老头,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松松,我让他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让明明把芸豆的变化也记录在表中,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了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持连续性观察并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在与之相对应的符号下面,帮助其表达得更清楚。从此,每天都会有四五位小朋友热心地关注着绿豆、芸豆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干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影画的方式来完成《猴子捞月》的创作。

2、通过观察、欣赏、讨论,表现猴子捞月的不同动态。

3、大胆想象,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听过《猴子捞月》故事的前半段。

2、教具:范画4幅。

3、学具:背景纸人手一张、黑色蜡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回忆讨论,模仿捞月的不同动态。

1、师:昨天,我们听了《猴子捞月》的故事,故事里的猴子是怎么捞月亮的?谁来学学看?

(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

2、师:哦!你学的是这只猴子吧!(出示PPT图片)瞧!这是它的剪影,它的动作是怎么样的?

3、师:小猴还会怎么捞呢?(出示图片)你说的是这只小猴吧,瞧!他的剪影是这样子的,它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4、出示PPT图片师:刚才的小猴都是用手去捞月亮的,看看,这只小猴是用什么捞的?

5、师:小猴还会怎么捞呢?请你想一想,5、4、3、2、1,猴子们,操练起来!(即兴模仿动作)

二、欣赏范画,学习剪影画的画法。

1、出示背景纸一师:本领练好了,开始捞月亮吧!

2、出示背景纸二师:两只猴子捞月亮。

3、出示背景纸三师:一群猴子捞月亮。

4、出示空白背景纸,教师示范画师:这可怎么办呢?谁来帮猴子们想个好办法?(幼:一个接着一个)师:猴子们决定用你们这个办法。你们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来试一试!(教师示范)

5、出示背景纸四师:越来越多的猴子来帮忙了,看!他们一只接着一只,排成一串,使劲捞着月亮。

师:这次,猴子们到底有没有捞到月亮呢?别急,等你们画完了,再来找答案!

三、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四、展出作品,交流评价。

1、播放动画《猴子捞月》,请先画完的'幼儿先观看。

【师:月亮真的捞到了吗?水里的是真的月亮吗?

小结:嗯,倒影可捞不上来!努力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捞到……虽然月亮捞不到,但猴子们学会了齐心协力做事的本领。我们也有收获,自己完成了《猴子捞月》的图画。

2、欣赏幼儿作品,交流评价。

3、感受剪影画的特点:今天我们的画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猴子捞月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感受传统民间故事的趣味。

2、理解倒影与水的关系。

3、锻炼语言描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五册第9-13页。

2、挂图《猴子捞月亮》。

3、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讨论

——教师:为什么猴子们要去捞月亮?

——教师:月亮到底在天上还是在水里呢?

二、边看挂图边分析再听一遍故事,探讨细节。

1、幼儿与好朋友面对面坐好。

——请幼儿和好朋友面对面坐在一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好朋友的特点。

——教师:请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好,我们来仔细看看好朋友吧。

2、说说好朋友什么样子。

——是谁发现月亮掉进水里了?学一学他的样子。

——猴子们是怎样去捞月亮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月亮被捞上来了,可是为什么又打破了呢?

——猴子们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回到故事的整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你喜欢这些猴子吗?为什么?

——他们是聪明的猴子还是傻猴子呢?为什么?

——夜晚的水里除了月亮的影子,还会有什么影子呢?

——要是在白天,小猴子能从水里看见影子吗?

活动延伸:

1、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播放故事《猴子捞月》让幼儿加深印象。

2、进行故事表演游戏,教师可以扮演老猴子,引导幼儿表现故事中的一些细节。

教学反思:

孩子喜欢观察,但没有坚持性。因此,连续性观察往往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做连续性观察并获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们一起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试一试,因为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兴趣是最高的。

我找来绿豆和芸豆来做“比一比谁先发芽”的试验。在把绿豆、芸豆分别泡在小盘子里的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记录表:用小绿点表示绿豆,用棕色的椭圆形表示芸豆,在绿豆和芸豆的下边分别画出一周五天的记录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励孩子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谁先发现它们的变化,谁就来做观察记录。

第一天一早,松松来到幼儿园就直奔自然角,拉过泡豆豆的小盘子仔细地看起来。不一会儿,松松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小豆豆变了!快看小绿豆的绿皮破了,上边还有个小白点。”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地观察,还真的有三四个小绿豆破了皮儿,上边的小白点是绿豆发的芽儿。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想听一听他们的.说法,了解一下他们有没有关于种子发芽的经验。这时,乐乐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明明说:“不像,妈妈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芸豆怎么起了好多皱纹呀,真难看。”“是水泡的吧,像个老头,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松松,我让他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让明明把芸豆的变化也记录在表中,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了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持连续性观察并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在与之相对应的符号下面,帮助其表达得更清楚。从此,每天都会有四五位小朋友热心地关注着绿豆、芸豆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干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猴子捞不到月亮的原因,感受寓言故事的有趣。

2.观察并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

活动准备:

1.一串布制小猴玩具,每组一盆水,一个手电筒。

2《猴子捞月亮》故事课件或挂图、幼儿用书第一册

教育活动:

1.教师出示一串布制小猴玩具,引导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请幼儿欣赏《猴子捞月亮》故事无声课件,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根据需要可设计以下问题:猴子们在水里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月亮捞上来了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

(2)。分析猴子们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猴子?(发散幼儿思维:这是一群笨拙的猴子、敢于尝试的猴子、顽皮的猴子、不爱动脑筋的猴子等)

3.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课件,讨论听了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4组织幼儿做小实验,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让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活动延伸:

阅读幼儿用书第一册,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活动《猴子捞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为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很好地完成语言活动的目标,我合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猴子捞月亮的动画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感受理解故事内容及重点、难点。通过小实验,让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中学习,探讨,理解倒影的特点。活动后段时间,我根据幼儿语言及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活动,以巩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本次教学活动目标的完成不是很全面,大部分的幼儿都理解到了猴子们捞不到月亮的原因,但是在感受故事寓意时完成的不是很好。所以今后还需要幼儿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发现,我们教师还要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为孩子们以后的活动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与资源。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PPT,学习故事《猴子捞月》,理解故事的内容。

2.能利用实验,得出故事中猴子捞不到月亮的原因。

3.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测及想法。

活动准备:

故事PPT、图片一张(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实验道具(装满一半水的水盆、手电筒)、图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提问: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你所看见的月亮是在哪里的?

二、通过欣赏故事PPT,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

1.出示图片(一只小猴子趴井边,发现井里有个月亮),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

师:中秋节的时候,有一只小猴子也出来在井边玩耍,突然它发现井里有个月亮,接下来,它会怎么做呢?(幼儿大胆猜测)

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关于猴子捞月的有趣故事,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听一听呢?

2.请幼儿欣赏《猴子捞月》故事PPT,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PPT至12页,提问:猴子们在水里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做的?你猜猜它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可适当请个别幼儿上来模仿捞月亮的动作。

(2)继续欣赏PPT至19页,提问: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为什么井里的月亮捞不上来。

(3)组织幼儿做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引导幼儿观察:水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4)欣赏故事结尾部分PPT。

师:最后猴子们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来?你觉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猴子?

3.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讨论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幼儿自主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1.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个别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进行阅读。

2.请幼儿说说: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地方?为什么?

活动目标

1.练习纵跳触物。

2.感受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高约10~15厘米、宽约25~30厘米的平衡木两条。

2.盛水果用的篮子两个。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调皮的小猴子。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猴子的各种动作,完成热身。

2.游戏环节:小猴摘水果。

(1)练本领。教师介绍场地上的平衡木并示范走平衡木的方法,提醒幼儿眼睛看着脚下,脚要踩稳,可以伸展双臂帮助身体保持平衡。幼儿自由练习。

(2)摘水果。教师介绍摘水果的路线:走过小桥,钻过小山洞,跑到果园摘下果子,跑回去。教师带领幼儿去摘果子,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注意平衡木旁的保护。游戏反复进行,教师观察幼儿活动量,决定游戏时间。

(3)抬着水果回家了。带领幼儿把水果送回家。

3.放松活动。

在音乐伴奏下,带领幼儿做放松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能一个接一个的跳过2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3、学习弹跳能力,发展身体动作的平衡和协调。。

二、活动重难点:

能一个接一个的跳过2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三、活动准备:

平衡木充气棒水果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做准备活动,舒缓身体。

运动操: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举起来。(两臂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抱起来。(两臂抱于身前)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转起来。(手腕转动)

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藏起来。(两臂背于身后)

小脚小脚踏踏,小脚小脚踮起来。(双脚后跟离地)

小脚小脚踏踏,小脚小脚踢起来。(单脚向前踢)

小脚小脚踏踏,小脚小脚转起来。(身体原地转动)

小脚小脚踏踏,小脚小脚跳起来。(双脚向上跳)

(二)引导幼儿探索如何跳过障碍物和摘到自己的果子。

(1)老师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跳过障碍物。

——这里是什么,我们要怎样跳过去呢?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谁来表演一下你是怎么跳过去的。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双脚并拢往前跳。

(2)老师鼓励幼儿探索双脚并拢向上跳。

——你们看前面是什么?

——这么多水果你们想个办法要这么摘下来。

——我们的手前后摆动双脚并拢往上跳就可以摘到果子了。

(三)游戏:摘果子

(1)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幼儿要在起点排好队,从起跑线开始。我们要经过小河走上平衡木,跳过障碍物到了大树下摘到喜欢的水果然后返回到小椅子上把你摘到的水果打电话告诉你的朋友或者爸爸妈妈。

(2)幼儿进行游戏事提醒不要撞到朋友,注意安全。

(四)放松活动:画彩虹

【教学目的】

1、跟着音乐节奏行进走,并乐于用肢体模仿小动物的特征。

2、通过数数增强学习歌曲的兴趣。

3、初步尝试仿编歌词。

【教学准备】

猴子图片五张;立体树一棵(猴子以及食物可以在树上活动);食物若干;cd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听听,走走”

1、音乐停顿时,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个别幼儿模仿,大家一起猜

3、音乐停顿时,大家一起区分模仿幼儿的动作。如,小乌龟和小青蛙,它们一个是四肢着地;另一个是蹲在地上,双手撑地

4、老师模仿,幼儿猜(引出活动主角---猴子)

5、幼儿和老师一起模仿小猴子的动作

二、出示小猴和香蕉

1、欣赏歌曲“五只猴子”

2、找找歌曲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藏着小动物和数字)

3、学习歌曲

4、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唱兴趣(老师演示小猴子上树摘香蕉或其他食物)

5、幼儿学唱歌曲(可以邀请幼儿去树上挂小猴子喜欢的食物)

6、引出问题:“小猴还喜欢吃什么?”(帮助幼儿分辨小猴子喜欢吃的水果那些是树上或、草地或藤上的)

7、仿编歌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