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诗歌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8-14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朋友诗歌教学设计,本文共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朋友诗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读诗,爱上背诗。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多读成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古诗词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今天让我们用很多有趣的方式进入古诗词的世界,领略它的魅力。
2.诗海泛舟——赛诗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背诵古诗词。
要求:积极踊跃,声音洪亮清晰,语速适中,不可重复背诵。
趣味填空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并汇报
(1)古诗趣味填空1~2组
(2)古诗词接龙3~4组
(3)古诗应用题5~6组
4.看图吟古诗根据出示的图片,吟诵古诗。
5.诗中故事关于古诗词中的逸闻或故事。
出示家喻户晓的七步诗创作过程。
6.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古诗词有新的看法,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一、设计意图:
一次无意中我发现孩子们游戏时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像成人在交淡一样的对话,模仿着大人的语句,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于是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运用故事的形式来让孩子们感受问答式对话风格的儿童诗。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2、通过观看课件、自己表演动作,学习诗歌的内容。
3、体验与同伴间相互配合游戏的快乐,学会接话表演。
三、活动准备:
1、课件。
2、诗歌录音。
3、小兔、小鹿、小鸭、风头饰。
4、两张桌子和蘑菇屋顶拼成的房子。
四、活动过程:
1、用安全教育的谈话带入诗歌,请幼儿观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歌的优美。
“咚咚咚,小朋友外面有人敲门,你一个人在家能不能随便开门呀?”“为什么?”
“那你怎么才能知道外面是谁呢?”
“老师这有一首优美的诗歌是关于请进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诗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知道敲门的就是好朋友的。”
2、欣赏诗歌,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小朋友们,诗歌里的小女孩子是怎么问的?”“屋外的客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3、学念诗歌,请幼儿参与诗歌的情境表演。
(1)幼儿跟随老师一同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
(2)请幼儿分角色上台,台下的幼儿扮演主人,进行一问一答的情境表演。
4、总结,开门时要先了解门外是谁,注意安全;听音乐拍手唱歌,活动结束。
教学材料[儿童诗]请 进 来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小白兔。”
“你要真是小白兔,就让我们看看你的耳朵。”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小鹿。”
“你要真是小鹿,就让我们看看你头上的角。”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花鸭。”
“你要真是花鸭,就让我们看看你的脚丫。”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我是风。”
“你果真是风,你就请进来吧。
你自个儿从门缝往里钻。”
【教材分析】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从神态、颜色、香味3方面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树冒着严寒独自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过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虽仅有20字,却写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高洁、坚强的性格。此诗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大班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朗通,感受古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和梅花的特点,知道“凌寒独自开”的寓意。
2.能按照古诗的的律、节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梅花》、古等曲(渔舟唱晚)、“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的作者。
(1)引导幼儿讨论画面内容。
提问:画面中是什么季节?梅花盛开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2)简单介绍古诗的名称、作者。
教师:这首古诗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2.请动儿倾听古诗,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1)教师有感情地朗通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和节奏。
(2)组织幼儿交流、讨论,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提问: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诗突出了梅花的特点?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结合幼儿的回答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几枝梅花在墙角坚强地挺立着,远远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
3.鼓励幼儿尝试按节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的律美。
(1)引导幼儿尝试模仿教师朗诵通的的律、节奏,和教师一起看图朗通古诗。
(2)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朗通,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3)组织幼儿通过个人、小组、集体、配乐等形式进行朗通表演,体会古诗的意境。
(4)组织“小诗人朗通会”,鼓励幼儿大胆朗通古诗。
4.引导幼儿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请幼儿围绕“你认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为什么”进行讨论、交流,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阅读《拥抱冬天》第14页,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如“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里的鱼”,“月亮是太阳公公的剪下的一片指甲”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就是表达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抒发儿童的真情实感的一种很好的习作表达形式。所以,引导儿童学写儿童诗,是语文实践活动与儿童天性的很好的统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从生活中都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诗,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和写作方法,儿童诗是诗歌体裁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尤为适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创作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诗激趣
1、老师设问,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二、以诗入题
1、了解一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来看第一首:《属相》。
2、初识诗歌,消除畏难情绪。
三、尝试改诗
1、出示第二首诗《阳光》。
2、尝试改诗。
3、师生交流。
四、预测末句
1、出示第三首《花一把》
2、预测末句。
3、师生交流。
五、仿写创作
1、出示第四首诗:《我想》
2、师引导指点。
3、生仿写创作。
4、作品展示。
六、结课
1、送诗一首。出示第五首诗:《最难的单词》。
2、师生对话结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搜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表情手势要自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分享诗歌
1、教师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了解,大家摘抄了许多诗歌并且开始尝试自己写诗歌。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诗歌,并且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2、学生分享诗歌,交流感受。
3、教师提问:这些诗歌叩击了我们的心灵,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习并掌握了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说一说在你收集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了哪些和诗歌或者诗人有关的资料呢?
4、学生交流诗人的经历和诗歌背后的故事。
5、教师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有诗歌,今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
出示课件1: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中呈现学生真实的摘抄本,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收集现代诗歌的渠道和摘抄的类型,激起学生收集、摘抄现代诗的浓厚兴趣。)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教师提出任务: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摘抄本,接下来就可以合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了。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共同制定活动计划,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出示课件2:
预设1:可以分成诗歌小组进行活动。
预设2:小组成员之间要明确职责和任务。
预设3:合编的小诗集可以有自己的创意和小组的标志。
2、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一起想想怎样合编小诗集?其中可以编排哪些内容呢?
预设:可以是收集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
3、教师引导:小诗集的内容除了我们前期摘抄的诗歌和自己写的诗之外,还可以有什么?
预设1:所摘抄诗歌的作者简介。
预设2: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预设3:自己写诗时发生的故事。
预设4:现代诗歌的小知识。
4、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收集这么多的内容,你有什么好方法能给这些内容分类呢?
出示课件3:
预设1:按作者分类。
预设2:按形式角度分类。
预设3:按读后的感受分类。
5、教师提问:有了内容,为了编一本小诗集,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
出示课件4:
预设1:诗集的名字。
预设2:封面设计。
预设3:要有目录。
预设4:有些内容旁边可以配上插图。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任务,学生主动参与制定计划,丰富内容,帮助活动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
三、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1、活动要求:我们在小组内任务分工,合编小诗集,然后选择最喜欢的诗歌,采用最喜欢的形式把你们的诗歌朗诵给全班同学听。
出示课件5: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出示课件6:
4、教师提示:我们合作编成小诗集后,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刚才已经想出了许多建议,大家根据商量的结果,分头准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给出活动提示,帮助学生在诗歌朗诵会上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朗诵成果。进一步交流安排,形成诗歌朗诵会方案,使得学生对诗歌朗诵会充满期待。)
五、课后作业
继续完善合编小诗集,开展相关活动,为举办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课后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围绕现代诗的内容展开。本次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展示成果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形式,要求学生在收集、创作诗歌的基础上,能合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并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通过多渠道、多主题的活动丰富摘抄积累,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在诗歌教学中尝试仿写与续写;从作者、内容、读后感等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类;讨论分工,制作诗集,配合设计封面、插图、序言、后记、目录等,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了活动更好地开展,前期准备还需要更充分,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幼儿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前,请幼儿观察春天,了解春天动物植物的变化,同时了解下雨后动植物的状态,引导幼儿感知春雨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感知动植物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设计的每一节语言教育活动,都应充分满足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活动中,我以幼儿个别表述和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幼儿将所思所想进行表达,我们都是倾听者,任何一种场合都是幼儿表达的舞台。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此活动中,我设计了例如:谁会来听春雨弹吉他呢?小听众会怎么听?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是怎么听的?三个问题类似却又层层递进,细看问的越来越细的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后能将回答的范围逐渐缩小具体。
3.回归生活。教育来自于生活,当我们把生活中的细节变成课堂活动时,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重新生成新经验,我们要把孩子们的新经验送回去,所以,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仿编的小动物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呢?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小兔子、小燕子等动物在下雨时会怎么做?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呢?鼓励幼儿将经验用美好的文字表达,进行仿编。生活是美好的,语言是优雅的,回归生活,让幼儿在语言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来自于语言的魅力。
完整的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
中班语言活动--春雨的吉他(诗歌)
年龄段:
中班幼儿
领域:
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知道都有谁是春雨的听众。(重点)
2.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诗歌,尝试替换诗歌中的词句进行仿编,丰富词汇:听众、陶醉。(难点)
3.感受诗歌中春雨的美,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吉他并感受吉他的声音,了解有关春天大自然的变化
物质准备:诗歌图片、轻音乐、下雨的声音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播放春雨的声音,引导幼儿感受春雨的声音。
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引导幼儿用语言模仿水滴的声音。
2.再次倾听春雨的声音,出示背景图片,理解并学说诗歌第一段内容。
教师用诗歌中的语言提升梳理,并鼓励幼儿模仿学说。
二、出示并观察图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吉他图片,引导幼儿想象:春雨在弹吉他,听众会是谁呢?丰富词汇“听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春天的动物或者物体。
2.出示“花婆婆、蜗牛弟弟、蝴蝶姐妹”的图片,引导幼儿猜想这几位小听众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与表达。
三、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学说诗歌
1.教师第一遍完整朗诵诗歌。
提问:春雨在弹吉他,花婆婆等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竖起了耳朵、伸长了脖子、停止了飞舞呢?
利用活动式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说出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是怎么样听春雨的。
2.教师第二遍完整朗诵诗歌。
提问: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听呢?丰富词汇:陶醉。
小结:春雨的吉他声太好听,所以它们都陶醉在春雨的吉他声中。
3.幼儿完整学说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提问:朗诵诗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表情朗诵?鼓励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和表情完整的朗诵。四、仿编诗歌,体验仿编诗歌的乐趣
1.结合图片,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讨论:还有哪些小听众在听春雨弹吉他呢?他们是怎么听的呢?2.请幼儿分组说一说自己仿编的诗歌,师幼完整朗诵仿编诗歌。
五、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将春雨的听众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并能自己创编成诗歌.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4--5岁幼儿“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
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本次活动结束后,我鼓励幼儿将自己对诗歌以及仿编的诗歌进行绘画,重点在于请幼儿在语言角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表达,如果说画出来是将幼儿大脑中虚拟的画面变成跳跃在画纸上的音符,那么想象、表达与表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朋友,它们相辅相成的同时,幼儿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课后反思
一、反思教师的作为
1.课前带幼儿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变化,了解吉他以及声音特点。
在本次的教育活动中,我重视请幼儿收集有关真的生活经验。
首先,我引导幼儿从认真观察春天开始,鼓励小朋友从植物和动物,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与表达,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接触春天,了解春天。用同样的方法,了解春雨,观察春雨中和春雨后动植物的变化,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能进行语言分享。
其次,请幼儿了解吉他,以及吉他的声音特点:清脆、悦耳、轻巧,引导幼儿有自己用手指弹一弹吉他的经验。
2.猜想讨论,充分挖掘教材隐藏的价值。
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我首先请幼儿猜想会有谁可能是春雨的听众,引导幼儿发现春天的动物植物等,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集中到了自己的家人这个话题上,于是我结合自己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跳出来,来到图片和大自然这两个点上。
接着在讨论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为什么出现了诗歌中的各种的状态时,我在间接的引导孩子发现他们和春雨的关系:花婆婆有了春雨变得滋润与鲜活,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蝴蝶姐妹在大树上避雨,静静的等待与欣赏。有了这样的引导,幼儿更容易理解诗歌,并发现诗歌中语言的优美。
3.鼓励幼儿仿编诗歌并大胆表达。
在充分的欣赏与理解诗歌之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仿编,有了前期大胆想象春雨的听众会有谁之后,我们将范围逐渐缩小,重点引导幼儿猜想小蜜蜂、乌龟、小兔子等小动物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中班幼儿两两一组,互相合作分享与沟通,充分挖掘诗歌中的含义。
二、反思幼儿的表现
幼儿在活动中非常积极,能认真倾听,也能大胆表达,有着良好的学习品质,尤其是在思维转换与语言表达上,当我提出问题:花婆婆为什么要竖起耳朵、蜗牛弟弟为什么要伸长的脖子和蝴蝶姐妹为什么要停止了舞蹈来听春雨弹吉他时,小朋友们能认真思考,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仿编诗歌时,小朋友们讨论比较热烈,个别幼儿也能互相被吸引一起参与诗歌的仿编。大班幼儿纷纷有自己的想法,小蜜蜂笑着听、小白兔竖起耳朵听等等,很有趣味性。
三、反思教具的提供
教具的提供方面,我以纸质图片的形式,出示春雨背景图,请幼儿结合春雨的声音感受春雨的美妙,当出示吉他的图片时,直接请幼儿理解春雨弹吉他的妙处。请幼儿想象都会有谁听春雨弹吉他呢?孩子们尽情的表达之后,我直接出示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请幼儿猜想他们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在柔美的轻音乐下,当我朗诵诗歌的时候,我结合图片为幼儿加深了印象。
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时,我将图片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花婆婆竖起了耳朵,我直接将哭脸变成了笑脸,花瓣竖起来了,蜗牛弟弟伸长了脖子,我直接将蜗牛的图片脖子伸展开,图片很形象的展示伸长了脖子的动态,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以上是我针对本次活动的反思。
一、金题回放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自我形象。
三、命题特点:
1、诗歌绝大多数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2、历年高考诗歌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其内容多半是不带典故的借景抒情诗,或相思、或怀古、或闲适。
3、选材力避两点: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猜题押题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4、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四、方法指津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自然形象
自然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往往是一种意象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一)抓“象”的特征,探知诗人的感情
1、诗歌形象的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例如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2、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所以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抓取“象”的基本特征,既而指出它的人文意义。
3、记忆我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
古典诗歌有许多传统意象,这些传统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所以应该了解并记忆。
月——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菊花——坚强坚贞高洁的品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着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例如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w。w。w。k。s。5。u。c。o。m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三)联系全篇,宏观把握,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①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②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而在抒情诗中,则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一)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表现了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本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
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在冰天雪地里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它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二)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强化训练
1、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3、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表现了什么思想?
4、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
些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
“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
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
刺绣的一种方法。
7、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分析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10、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参考答案】
1、【解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解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yin的高洁品格。
4、(1)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⑴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着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
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
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进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8、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
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在万籁俱寂的夜深,秋露轻盈无迹,打湿庭中桂花。全诗营造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
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9、(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抒发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10、(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抒发作者的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情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平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课前准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前预习能力,所以在进行主题阅读之前,我先让学生课前预习这三首诗歌,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懂难以理解的词语,流利朗读诗歌;查阅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以读促悟,学思结合,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蕴含的智慧
3、合作探究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的写作特点
4、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诗意的种子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学生能个性化的解读诗歌哲理
教学难点:探究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诗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诗歌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PPT 阅读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情,导入诗歌(4分钟)
1、PPT出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自画像
师:孩子们,图片上的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怎么样呢?(随机抽取3名学生发表见解)
师:哈哈,同学们都觉得画上的大叔似乎不太面善,但是谢尔大叔却很喜欢你们,给你们创作了很多有趣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其中三首特别有意思的小诗。
2、学生分享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相关资料
师:课前,大家都做了课前预习,对我们的谢尔大叔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所收集到的资料。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8分钟)
1、请学生先大声自由朗读三首诗歌,着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多读几遍。
2、指明三名学生各自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全班朗读,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再请三名学生评价同学的朗读(优缺点)
4、教师范读诗歌,特别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
5、全班齐读诗歌
三、研读诗歌《总得有人去》《作业机》《斑马的问题》(10分钟)
1、给学生分发阅读记录卡,说明怎样记录(每个学生选择一至两首自己选择的诗歌,边读自边思考,填好阅读记录卡。)
我喜欢的诗歌
我的疑问
我的体会
诗歌特点
2、教师向学生说明诗歌特点可以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并利用ppt向学生解释常用的诗歌写作手法。
3、学生自由读诗歌,独立思考记录阅读卡。
四、合作交流、汇报探究(15分钟)
1、学生小组内交换自己的阅读记录卡,交流自己的意见。
2、全班交流,汇报诗歌。
每一首诗请一个代表做主讲人,交流阅读记录卡,三至五个同学做补充,教师主持并相机点拨,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积极配合,记录做笔记。(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诗歌)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3分钟)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探究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格,并鼓励学生去阅读其他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体会作者创作的智慧,写作的特点。
作业二选一
1、课外阅读《爱心树》《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
2、自己尝试创造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谢尔·希尔弗斯坦
《总得有人去》 想象丰富
《作业机》 明快幽默
《斑马的问题》平易自然 富有童趣
教学目标
1.能多渠道收集喜欢的诗歌并摘抄,通过阶段性交流,进一步丰富现代诗收集的渠道和类型,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2.结合本单元学习,尝试通过续写、仿写等方式写一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
3.能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与同学合作编小诗集。
4.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能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表情、体态自然大方。
教学过程
1.产生积累诗歌的兴趣,能多渠道收集喜欢的诗歌并摘抄。
出示一些诗集封面,明确活动任务:把喜欢的诗摘抄下来,尝试做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
提供范例时,首先要在诗歌内容上多动脑筋,精心选取选材多样、内容有趣、形式活泼的诗作激起学生收集、摘抄现代诗的浓厚兴趣。
1.出示教师的诗歌摘抄本,一页页展示给学生看,并相机作如下提示: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卡纸,按要求摘抄《短诗三首》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短诗。
(2)学生摘抄作品全班展示,按以下内容对同学的摘抄进行评价,满分为五颗星:
通过诗歌摘抄本的阶段性交流,进一步丰富现代诗收集的渠道和类型,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1.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四篇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些现代诗,或展现了画面,或饱含着情感,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许多同学收集并摘抄了自己喜欢的诗歌,和我们分享最打动你的一首现代诗吧。
2.组织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摘抄的诗歌,并说一说自己喜欢这首诗的理由。
交流分享中,要真实呈现学生的摘抄本,主要分享方式是朗读,重点帮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丰富收集现代诗的渠道和摘抄的类型。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交流《白桦》课后练习的“选做”内容,从“量”和“质”两个方面保证后续编写小诗集的素材累积。
1.学生上台呈现并朗读摘抄的诗歌。教师相机点评,重点关注:
(1)摘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
(3)诗歌收集的渠道是否多样化,类型及角度选择是否丰富。
2.除学生自己举手要求展示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挑选展示者:
个人朗读;和小伙伴一起朗读;用事先准备的音乐配乐朗读。
预设1:为使摘抄格式更加美观,诗行居一页的正中间处,并且要左对齐。
预设2:并非每一行诗句都有标点,要仔细看并认真摘抄。
预设3:可以借助书店、图书馆、书报亭、网络等渠道收集现代诗。
预设4:收集、摘抄诗歌的类型及角度尽量丰富一些。可以是抒情诗,也可以是叙事诗。可以是一位诗人不同题材的作品,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诗人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题材不同诗人的作品。最好既有中国诗人的作品,又有外国诗人的作品。
结合本单元学习,尝试写一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几首现代诗歌,并且也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诗歌摘抄,但无论是仿写、续写,还是独立写一写现代诗,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指导中,首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降低写诗的难度,帮助学生一步步克服写诗的障碍,激发他们写诗的兴趣。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是冰心永不漫灭的回忆,或许你也有难忘的记忆……艾青写《绿》,或许你也曾经看见过大自然许多奇特的画面……叶赛宁写《白桦》,或许你也会想写些其他的植物……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曾经到哪里去走过?看到过怎样的雨后天晴的景象……诗,是我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此刻,就让我们静静地回想……或许你会想起某个事物,某个人,或是某段经历,某种情感——打开你记忆的闸门,尝试着写一写诗,人人都可以是诗人……
(2)如果觉得困难,可以在摘抄的诗中选择一首,续写一两句,或者仿写一两段;也可以仿照“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的两首短诗,用罗列事物的方式写写诗。
2.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三个“大拇指”贴纸,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墙上的诗歌,在自己为之一笑、为之心动、为之感怀的诗歌作品上贴上一个“大拇指”。
随机采访一位贴“大拇指”的同学: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采访诗歌作者:你觉得同学们喜欢你的诗歌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你给自己的诗歌贴“大拇指”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读一读自己的诗歌吗?
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的诗你很喜欢,特别想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的?
1.能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或创作的小诗,合作编小诗集。
1.能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或创作的小诗,合作编小诗集。
1.梳理回顾前期的学习活动:学习了《繁星》《绿》《白桦》等现代诗歌,摘抄了很多诗歌,进行了交流活动,还尝试了写现代诗。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布置任务:拿出自己收集或创作的诗歌,在小组内读给同学听。
有感情地读:朗读自己收集或创作的诗歌。(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不超过三首)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表扬资料收集角度、类型丰富的学生。
3.出示部分诗歌题目并提问:你能给下面的这些诗歌分分类吗?
按按钮([美]谢尔·希尔弗斯坦)猫([英]艾莉娜·法琼)
按读后感受分:读了觉得开心的、读了觉得悲伤的、读了获得启发的;
1.出示诗歌分类导图,布置任务:想一想,如果要合作编一本小诗集,如何给自己收集的诗歌分类。
预设:还可以按诗人的国籍分类、按诗歌类型(叙事、抒情)分类、按自己读后感受分……
3.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整理标示:根据分类整理摘抄的诗歌,选出要收录进诗集的。
(1)提问:小诗集的内容除了我们前期摘抄的诗歌和自己写的诗之外,还可以有什么?
(2)提问:有了内容,编一本小诗集,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
预设1:诗集的名字。教师可以随机组织学生交流一下知道哪些诗集的名字,然后小组内商量一下合作编写的诗集名字,如果一时商量不好,可以课后接着讨论。
预设2:封面设计。教师点拨:封面的画面和用色等要与诗集的名字相匹配。
(3)提问:我们知道了可以编什么内容,知道了如何设计版式,关于合作编小诗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呢?
预设2:最后如何装订?(组织学生讨论:可以用订书机装订,还可以用夹子固定。)
5.出示小组分工表,组织各小组讨论填写,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讨论。
1.组织各小组依次上台汇报合作编小诗集的任务分工,在此过程中有没有突发问题,如何解决的。
可以让各小组先交流一下,选定汇报人,然后班级交流。
2.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小结,告知学生今天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各小组编写的小诗集。
1.组织各小组讨论如何介绍本组编写小诗集的名字、收录的内容、最大的特色或者亮点,选定一名发言人(刚刚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的人不再发言)。
2.组织各小组发言人依次上台汇报,然后将本组的小诗集放置在教师指定的展示区域。
3.组织各小组到展示区域翻阅大家编写的小诗集。为了确保活动的有序,教师可以提前给各小组编号,然后让各组按照序号顺序,翻阅其他组编写的小诗集。
1.教师宣布有关奖项:“最佳编排奖”“最佳作品奖”“最佳诗集名”“最佳封面奖”“最佳插图奖”“最佳装帧奖”等。
2.给每一小组下发若干即时贴,告知评价规则:小组共同讨论如何投票,不能给自己小组的诗集投票,每一个奖项最多可以给三个小组投票,在即时贴上写上所投小组的编号,贴到相应的奖项下方。
5.请获奖小组选派代表(最好为此项分工的承担者或者贡献最多者)简单发表获奖感言。
可以利用0.5课时进行集中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推进。
①朗诵篇目选择,可以是本单元学习的诗歌,可以是摘抄的诗歌,也可以是同学自己创作的诗歌;
②朗诵形式选择,可以是个人朗诵,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朗诵,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PPT;
③朗诵表演者的选择,可以自我推荐,可以组员投票产生,也可以邀请其他小组成员。
(2)全班交流入选节目,讨论导演组、主持人、场地布置等工作安排。分头准备,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1)根据各组商定的朗诵形式进行彩排,做好音乐、PPT等方面的准备。
(2)练习朗诵时,注意书中“小贴士”的要求: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表情、体态自然大方。
(1)点评要点:朗读篇目选择;朗诵形式选择;朗诵要求体现。
①朗诵第二节时,是否能用不同的语速、语调体现绿色之多;
②朗诵第三、第四节时,是否能体现相同句式的语气变化;
③朗诵最后一节时,是否能用合适的语速和语调体现出勃勃生机;
④朗诵整首诗,是否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⑤朗诵到诗歌中的一些动词时,如“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是否能够加上合适的手势,让表演更具感染力;
如“最佳表演奖”“优秀表演奖”“最佳配乐奖”“最佳合作奖”“突出贡献奖”等。
(1)教师角度:可以从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资料收集的质量、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等角度总结;
(2)学生角度:可以从自己的学习收获、克服困难的过程、与同学合作的感受等角度总结。
教学目标
1.明确是个意象,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
(一) 导入: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
(二) 疏通文字: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巴山楚水: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2)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3)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4)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5)千帆、万木:比喻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2.《赤壁》:
(1)将(2)东风(3)二乔
3.《过零丁洋》:
(1)起一经(2)干戈(3)四周星(4)寥落(5)汗青
4.《水调歌头》:
(1)乘风归去(2)高处不胜寒(3)低绮户(4)应(5)长向(6)婵娟
5.《山坡羊潼关怀古》:
(1)山河表里(2)踌躇(3)秦汉经行处
(三) 简要了解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赤壁》作者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3.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
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⑴ 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
(注意引导学生要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搜集的诗歌故事、诗歌资料等要分类编排、有序组合。)
⑵ 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⑶ 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
3、成果展示:
⑴ 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
⑵ 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⑶ 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
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
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
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
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点评】
这项活动受一定的场地限制,最好能够有抢答器之类的工具,并布置好场地,同时可邀请家长朋友参与,帮助顺利完成这次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xx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xx年广东)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xx年重庆)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20xx年浙江)
(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4.(20xx福建)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
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
1.(20xx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xx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
(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杨舍镇
教学目标
1、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②运用什么方法+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长亭—惜别月霜—思乡梅—坚贞莲—高洁菊—隐逸流水落花—感时伤春浮云—游子子规—悲愁大漠孤烟羌笛—保家卫国浮萍飞蓬孤雁—漂泊无依凭栏—思念故国亲人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3、趁热打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实战演练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②、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明和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2)颈联巧妙借用和两个地名,写出了的险恶
(3)尾联以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的决心。
(三)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上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四)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诗人用、两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用两字写出江流会选激荡之态
②、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五)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六)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内容总结,温馨提示:
1、理解句意,揣摩内容
2、推敲字词,领会感情
3、提练意境,紧扣诗意
4、文从字顺,准确简洁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本节课,我专门选择了“古诗”这一范畴让学生围绕“与古诗同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从而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虽然六年来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但要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从开学初就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希望能让学生在有一定的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达到质的飞跃。
在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近诗歌,去“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开始后,指导学生分小组、按题材去搜集诗歌,背诵诗歌,这样,学生的收集避免了盲目性,主题更鲜明,学习效果会更显著。
在活动展示环节,通过小组展示主题诗词、古诗知识竞赛、吟唱积累古诗、诗歌朗诵会、写总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韵味,让学生走进经典诗文,在活动中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已经搜集、阅读了许多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古诗同行。(板书课题)
2.在学习中,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了5个小组。请组长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组。(组长介绍小组名称并贴组名,组员呼喊口号)
3.各组的组名充满了诗情画意,从你们铿锵有力的口号中我感受到了小组的凝聚力,相信你们接下来的展示一定会十分精彩。
二、经典诗文我最爱:
1.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各组制定了学习计划,确定了主题,我想,你们已经根据各自的主题搜集了很多古诗吧?能在全班交流吗?
2.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四季诗。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菊花冬有雪。感谢你们小组精彩的展示。
思乡诗。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情深意长,打动人心。
送别诗。这些诗道出了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第三轮,诗情画意猜古诗:
1.我这儿有许多好看的.画,你能根据图画猜出是哪首古诗吗?
2.看图猜古诗:
《游园不值》。会背这首诗吗?这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吧!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写的就是咱们江西庐山的美丽景色,能读出瀑布壮观的气势吗?
《游子吟》。听了你的朗诵,我感受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你会背这首诗吗?(指名)
《静夜思》。你会背这首诗吗?(指名背,出示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情!
(四)答题过关:
1.老师出的题目都已经答完了,我们来看看各组得分情况。落后的小组不要着急,咱们还有一次机会──答题过关,抢答题。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六)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附:《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 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 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 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 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 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 “弦”用作动词,歌唱、弹琴)
04. 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 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 (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 )空 (省略介词“于”,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