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孵蛋》课程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5-28
- 11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小兔孵蛋》课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兔孵蛋》课程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小兔孵蛋》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在草地上捡到了一个蛋宝宝,热心的小兔带着它到处找妈妈的故事。
为了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给幼儿更大的思维空间,活动一开始我先出示“小兔在孵蛋”这一副画面,引起幼儿的思考:小兔怎么会孵蛋呢?这个蛋是谁的呢?小兔又是从哪里找到这个蛋呢?……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跟随着我展开了故事的阅读,积极参与思考与讲述,紧紧围绕着“蛋是谁的?”展开讨论,当出示画面小兔问小猪时,我让幼儿观察图片猜测小兔会说什么?小猪又会说什么,并且学说小动物的对话,我扮小兔,孩子们扮小猪。我问:“小猪这个蛋是你的'吗?”孩子们摇着头说:“不是我的,”话音刚落,俊涛小朋友就说:“小猪不会生蛋。”我马上追问:“你怎么知道小猪不会生蛋呀?”“我家的老母猪就是生小猪的,不是生蛋。”听到俊涛的话孩子就讨论开了,在探讨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小兔、小猪、小象等都不会生蛋的事实,也体会到了小兔着急的心情,当听到蛋壳发出“喀嚓”一声时,孩子们与小兔一样的好奇、兴奋,此时,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兔的表情,演示小兔的动作,使幼儿进一步体验小兔心里的变化,理解“兴奋”的含义。当出示画面小乌龟从蛋壳里钻出时,谜底终于揭晓了,孩子们高兴的拍起了手,噢!原来蛋是乌龟妈妈的。也为小兔感到自豪。我又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测发挥想象:“小兔会把小乌龟留在自己身边还是会怎么做呢?”善良的孩子们也和小兔一样,大家都支持小兔帮助小乌龟找到妈妈。阅读最后一张画面,小兔、小乌龟和妈妈的团聚。孩子们再一次欢呼起来,小乌龟找到妈妈了。我又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小乌龟回来了,乌龟妈妈的表情是怎么样?”很高兴,“为什么她会很高兴呢?”罗闯说:“宝宝回来了,它们一家人又亲亲热热在一起了。”“哪小兔的表情又是怎么样的?”“也很开心,小兔为什么高兴呀?”欢纯说:“因为小兔帮助小乌龟找到了妈妈。阅读活动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结束,但小兔帮助他人得到的快乐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大图书,由于大图书图文并茂,所以幼儿的兴趣非常的高,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一起阅读,也是孩子们最感幸福的事情了,故事的风趣充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故事中描述了多个动物形象,一方面围绕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卵生和胎生动物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表演,丰富幼儿的语言,让幼儿体验并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进一步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引领孩子们体会其中的文学之美。
德化县尚思小学 余碧清
一、导读重视“方法”
在引领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重视激发孩子的阅读智慧,培养他们学会思考与阅读相伴进行阅读。比如边阅读边创编,这本书中常用句式是:“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前面内容作为铺垫,为后面的句式进行创编。孩子是聪明的,他们会想象,会联系头脑中存储的记忆和知识进行思考。回答正确后,我给予高度肯定,我的评价带给他们自信,自信让他们更加热情投入到阅读与思考中。
二、创设情境,升华“爱”的`主题
首先,在师生共同阅读完整个故事后,我让学生选择书中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演一演,理清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母爱在学生心中回荡。
其次,以“你喜欢这个故事么?最喜欢里面的谁啊?结合图画说说吧。”为谈话内容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引出本书主题:母爱。
第三,以“小兔为什么变来变去的?妈妈为什么也变来变去的?每次都能抓到小兔?”和“故事中的小兔和妈妈都在变,那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呀?”两个问题促学生进一步思考,明白小兔变来变去,想离开家,离开妈妈,想长大。妈妈爱小兔,所以变来变去
最后,让学生制作“爱心卡”传递爱,把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在爱心卡上,让爱永远传递下去……回家把爱心卡送给爸爸妈妈。
通过这段时间对语言领域的学习让我对语言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通过这两次的模拟教学让我再次领会到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只有在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我们才能够得到成长。
本节活动我选择的是小班语言《小鸭子孵蛋》,活动中通过观察图片及老师的提问,感知讲述内容并正确讲述,再根据图片提示,说出小鸭子在帮蛋宝宝找妈妈时的对话,体会小鸭子帮助小乌龟找妈妈的过程,感受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起初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遇到了问题,语言活动中到底什么才是讲述活动,我对语言领域的分类以及它们的定位不够准确,于是再翻阅笔记的过程中,让我再次明白讲述活动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仔细观察,找到活动中图片的内容,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也通过老师们的帮助了解到了很多语言领域的资源。
活动过程中,我通过图片的导入,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通过询问你在图片上都看到了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通过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积极表达出来,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再通过观察图片图片及其教师的提问让幼儿了解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中提升幼儿的语言发展。当然本节活动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教师提问环节较多,让有自己观察图片,说出图片的内容机会比较少,以及都重难点的把握,最后的延伸环节也是需要再修改的,延伸环节的小猫和小狗是蛋宝宝孵出来的吗?与活动内容存在些偏颇。
这节活动活动情节有趣,也很符合我们班上学期神奇的蛋宝宝的主题,幼儿比较熟悉蛋宝宝,但是在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讲活动内容时语调、停顿、高低音的起伏需要改进,不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情绪,幼儿的活动兴趣会不太高,模拟教学环节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教师的语速、教态等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和模拟教学存在很多的不一样的地方,因此在真正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教育机智。
一节优质的教育活动是要经过很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和达到的,要经过搜集很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还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环节,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目标的合理性以及重难点的把握都是我们会遇到的困难,一定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梳理出语言教学活动的流程、框架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在遇到困难中我们一定不要害怕困难,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从问题和经验中学会总结和反思,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
走进了新课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下面的一则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容易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常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述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渔夫的苦恼不正是我的苦恼吗!为什么我认真地备课,辛辛苦苦地上课,教学重难点千叮咛万嘱咐,学生却不领情呢?新课程标准为我指明了方向。英语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有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中西方文化差异、健康的人生观、终身学习等,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强调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健康的人生观。今后教学我主要从学习策略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入手。
一、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
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高效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形成高尚的品德,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自己学习策略的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创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学习策略,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想这就是“授人以渔,终身得鱼”的道理吧!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余地,顺着他们喜欢的方向前进,他们才会不自觉地坚持走下去。就像人类需要改善居住的环境,大的房子活动空间就大,就更加舒适、自由。孩子更加向往自由,更喜欢无拘无束。
2、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学生知道说什么、做什么,不知不觉地感知和操练。例如:
3、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学生本来是勤学好问的。让他们自己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4、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不确定,这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和别人商议、讨论,增加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为他们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保障。
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死抓学生,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学生将来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给掌心的沙子留点空间,也许就不会有沙子从指缝漏掉了。
反思一:在备每节课之前应该想的问题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首先就应该想到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才能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反思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书本以外的教学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地方课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要用到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资源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报刊、课外书籍也能提供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上课时,我不但让学生从课外书、报纸杂志中收集资料,我自己也经常从这些“资源库”中搜寻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例如,在《能源的选择和利用》这节课中,我就用到了从刊物中收集到的资料――《会发电的背包》。在《功在发明与创新》这节课中,我就用到了从课外书中收集到的资料――《冰造输油管》,并且把这个故事用在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地方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专经常到图书馆的综合阅览室去阅读报纸和杂志,从中获取了很多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反思三:如何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我们高兴地看到,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操作性很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材编写的越来越好了,但在执教过程中,如果我们毫无创意可言,仍然在“教教科书”,那就背离了课改精神,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材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师呢?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改组,使教材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创造性思维设计一个美观实用的垃圾箱.让学生感受一下发明创造所带来的乐趣,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学生的想象太丰富了,设计的垃圾箱都非常有创意,例如考虑到造型、清理、垃圾分类等问题,甚至考虑到用太阳能开关垃圾箱盖等问题。
从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就看我们怎么去开发,如果我们还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局限于教材内容,就教材讲教材,每天都照本宣科,一点创意都没有,那么学生的潜力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我们常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句话,试想想,如果我们教师连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这种意识都没有,还坚持教材有啥就讲啥,那还怎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呢?教地方课以来,使我感受
最深的是: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地方课,并且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的话,教师必须要成为教材的“再造者”,而非教材的盲从者。
反思四: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虽然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时间非常少,但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在此一举。如果这一环节把握不好,整个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都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反思五: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教师就是只管教的而学生就是只管学的吗?
我的理解是,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学习的关系。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人人都有可供自己学习的地方,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确切地说,学生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从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此相应的是,教师从学生那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感觉到有些学生的思维比教师的思维要活跃得多,想象也比教师丰富得多。如果我们每位教师上课结束后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把学生的奇思妙想及时记录整理,收集起来。天长日久,你会惊奇的发现:你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相长。
新课程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使目前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了新气象:从文章整体出发,摒弃琐碎的分析,在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大力推广;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抓住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纳。
然而,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山村》时,其中“抬眼望去,新修的山区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一句,老师引导大家合作、探究,展开想像后交流:“山间弯弯曲曲的公路伸向远方会怎么样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把山村的水果运到城里给人们吃。”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让城里的人到山村来欣赏美景。”……学生兴致很高,老师也沉浸在学生的描述中(后面的描述几乎与前面雷同),让学生尽情发挥,眼看下课铃响了,一节课的内容没完成,留下了遗憾。
可见,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反思之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像《雨铃铛》一文,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雨的声音、形状,小组相互合作、探究给雨再起个好听的名字,结果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了雨雷、雨针、黄梨雨等好听的名字,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反思之三: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在《一粒种子》一文的教学中,老师用“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展开想像的翅膀,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是种子喝足了水分,长大了;有的说是蚯蚓给种子松土了;有的说是天气暖和了;还有的说是种子呆在土里太闷了,想出来遛遛,等等。这些回答显然都不太全面、准确,有的甚至不正确,这时若不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若及时引导学生全面思考:“一般情况下,种子怎样才能长出地面呢?”就会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正确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人才。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校本课程早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对它的探索和研究也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对于已经用惯了国家颁布的现成教材的老师们来说,一下子要求他们自己写纲要、编教材、搞开发,未免有些惶惶不安,无从下手。因此,在实施学校课程时,除了对学校、学生的需求和多方现有资源进行系统评估了解外,还要做到以下三个“注重”:
1、注重理论导航,通过讲座、学习班等,提高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为老师们揭开校本课程的“神秘面纱”, 帮助老师们做好必备的理论积奠。
2、注重人文关怀,消除实施校本课程“繁、难、杂”的心理障碍。通过情感交流,和一线的老师们多沟通,努力激发他们的热情,树起他们的信心。让老师们的个性特长在学校课程中绽放光彩。
3、注重身体力行,校本课程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最终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希望工程”。所以,实施校本课程是一线老师们的事,更是学校的事、行政的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行政人员既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更应该是一个同行者。要蹲下来,与老师们潜心研究,及时了解需求,努力解决困惑,让学校课程在大家的努力下顺利进行。
另外,在实施之前,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充分准备:①学校要提供充分的场地设备及相应的电教、电脑设备等。②老师为该学科课程准备的经多方查寻而获得的信息资料和良好心理状态的调整。③学生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乒乓球班的孩子要注意带好球拍、球等实践工具;美术班的学生要带好美术工具等。总之,要尽力做到胸有成竹,切不可临阵磨刀。与此同时,实施校本课程的班容要适中,人数控制在25—35人最为适宜。在课时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小起步,稳步走,前后衔接,但不必过于追求完整、系统,只要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这才是最关键的。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前几天,在讲授《生活中的快乐》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快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去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快乐。你快乐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有些人会认为事业有成,生活富裕的人快乐会多一些,穷人更多一些烦恼,科学家曾就这个问题对非中的绝对贫困人口,发展中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和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口和大人物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大家回答的差不多,不是绝对贫穷的人就一定不快乐,生活富裕的人就快乐,每一个人都有快乐和烦恼的时候,这就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总有快乐和不快乐的事,而遇到不快乐也就是烦恼和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去解决,做好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干扰,个人行动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面对挫折,不同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其结果也就完全不同,要培养学生持积极态度正视挫折,要坦然地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回避前进途中的障碍,要想方设法解决和战胜它,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的限制,还不能对自己和社会有清楚的认识,他们的目标期望值往往比较高,因此挫折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们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们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快乐和挫折,并掌握应付挫折的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在失败面前树立正确态度,要一平和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战胜失败的困扰,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剖析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一、研究背景:
当前,以课程与教材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方面的改革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特别是xxxx年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制中小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然而,受单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影响,在与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相比较,以培养目标来衡量的话,须改进、改革的方面仍还不少。现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偏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而导致有些课程,教材内容偏深偏难,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学生达到同一标准,从而又导致了教育教学中存在“齐步走”、“青一色”的状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这些课程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教育部已在规划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决策权力,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一发展趋势给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更能切合学校教育实践,更灵活适应社会变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真实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使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地更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课程方面的各项规定,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地机会,已成为当前顺应课程改革发展潮流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
xxx小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师资优势,以及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人文教育环境。建立起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内容的课程结构,形成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体现特定学校的课程特色,必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基地,根据学校、学生发展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即与众不同、具有一定创意和特色、符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教育理念的课程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课程自主进行规划和革新。它由实际参与学校工作的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专家等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实施和评价,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开发过程也即一个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①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如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规定》,目前学校校本课程的法律范围则主要集中于活动课、自主性选修课这一领域。
②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③学生的需要评估。由于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课程的开设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考察学生的需要,使课程成为对学生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④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现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原有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艺体教育资源,学校外围的教育环境优良等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①“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②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对原有的学校课程应予分析、总结,根据现行办学的新要求,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修改或研制具有时代特点,又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材。
③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
学校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改写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成熟的经验面上推广,将必须解决但又尚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
④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努力创建学校的名牌特色课程。
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课程的实验,把握世界课程理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
4、研究目标
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具体地说:
(1)、通过课程开发,能让教师、学生和社会与课程决策,体现教育民主,从而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社会的满意度。
(2)、通过课程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3)、通过课程开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和特长,也有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与协作。
(4)、社会的参与能使课程更适应当地环境,并形成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同时也能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
三、研究内容
㈠校本课程的设置。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设置科学、规范,具有学校鲜明特色,避免经验性和随意性,在保证开发过程中,就学校层面而言应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基于本地、本校的实际而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目标和意图应更明确一些。根据开设校本课程,由所涉及到的内容由学科主任和专任教师制定。
2、建构本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对本校课程作出具体安排。由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环境类课程三大块构成。
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必修、任意选修3种方式。必修学科是每个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限定选修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必修学科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旨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样性、灵活性、使必修课程与选课程、核心课程与乡土课程,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使之能满足学生因才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
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经常性体育锻炼、简单科技体系活动。校会、班会、社会实践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共同活动课程,科技艺体等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兴趣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健康个性,以创造性为主要宗旨,逐步形成丰富多彩而又科学化、规范化体系。
环境课程: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风气层面、心理层面。旨在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为重点,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常规管理、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发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具体框架如下:
1、必修课程:
学科类: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劳动、健康教育体育社会
活动类:升旗仪式、班队活动、体育锻炼、卫生保健、体育节、艺术节、社会调查、劳科技制作、参观访问、社区活动等。
2、选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
学科类:英语口语、言语交际、阅读、计算机、汉字书写。
活动类:“六个一”基本技能训练
3、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
学科类:
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珠心算竞赛辅导、自然实验操作、环保教育
②美文赏析、名家名作选读、写作指导、心理教育、社会调查与实践
③艺术体操、武术、围棋、声乐合唱、鼓乐演奏、器乐独奏、实用美术、摄影摄像
④无线电技术、网页课件制作、科技音像
活动类:
①文学社、小记者站、苗苗俱乐部、苗苗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
②苗苗书法学会、苗苗摄影学会、苗苗乒乓学会、苗苗音舞学会、苗苗篮球学会
③学法指导、心理讲座、法律常识辅导
3、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是指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告诉我们,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意味着课程开发已由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转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执行者、实施者、开发者。但是,因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加上受原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要使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自觉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
②课时整合: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在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课时作如下调整:
语文课实行“三三制”教材学习、阅读欣赏、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其中“阅读赏析”、“写作实践”采用“长课时”形式(1小时),并在每周增加1节言语交际课。
数学课实行“三二制”即教材学习三课时,“数学活动课”二课时(一年级除外)。
英语课采用“二三制”(五、六年级)教材学习二课时,“会话”、“听力训练”三课时。条件成熟,适当考虑起点下移。
中高级体育、美术、自然课每周上一次“长课时”(每次1小时),“长课时”能使体育课减少10分钟准备时间,有效增加教学和练习时间,解决了以往学生自主活动和练习时间不充分问题,学生技术学习和技能掌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技能学习的连续性、反复性促进技能的形成。)“长课时”能使学生在美术课上有充裕的练习时间并能保证学生作业当堂完成,减少学生课后负担,也能保证质量。“长课时”使自然课上有充足的实验操作时间,便于学生能进一步观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③教材整合
各学科教材既要与国家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又要适合我校的特点,还须照顾到各类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因此,在教材整合过程要把好“度”。提高教材整合效益。
小学语文除用好统编教材外,增加课外阅读书目。语文学科分阶段制订出阅读目标,列出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
小学数学除用好统编教材外,低年级增设《趣味数学》(自行编写教材),中高级增设奥赛训练课。(选用或编写教材)
小学英语除用好现用英语教材外,英语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分年级增设口语训练课,并自行编写或选用教材。
音乐教材选用简谱版,(部分班级选用五线谱版)淡化识谱,及繁琐的乐理讲解,着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欣赏能力。音乐学科应编制出各年级的欣赏曲目和演唱曲目;美术学科将对现行美术教材进行有机增删,删去专业性过强的内容,增添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的内容,并分年级列出增补内容。体育学科应摒弃一些竞技体育成份多的内容,增添部分对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并予以强化训练,内化为学生基本素质。可增加球类、游泳、棋类、形体训练等项目。
㈡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制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应在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加强课程的管理。
首先,要处理好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涉到的一些环节,如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其次,要落实好师资,可以要求在职教师兼修一、二门非本专业课程知识,以确保校本课程师资到位。再者,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等文件,严格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
㈢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中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不是单纯的测验和考试,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重视过程评价。学校应该根据开发的课程类型,着眼于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将课程目标归纳整合,从而制订出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和技能特长等方面的评价细则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成绩(即学分)采用等级制,分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等,合格者由学校颁发“学生素质发展合格证书”,对单项优秀的学生可另发证书。这样,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课程开设的需要,调查教师的专业情况。
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
行动研究法:主要是进行课时整合,采用长短课时制,教材整合,增删有关内容等。
五、保障措施
1、制定健全制度,包括教师的考核制度、学生的评价制度,保证教师严格执行校本课程的标准与要求。
2、组织精良的队伍。除成立领导小组外,要求教师明确本课题的主旨,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如兼修非本专业的课程知识,研究某课程的作用和意义,真正参与到课程的民主决策中来。
3、配备优化的设施、场地,投入必须的资金。如逐步更换教室内的电视机,各学会、各兴趣小组配备专用教室等。
六、成果表达形式:
1、实验研究课、观摩课。
2、实验资料及有关研究材料。
3、研究报告。
4、《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论文集、案例集。
七、研究的简要计划
1、启动阶段:xxxx年12月—xxxx年2月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
2、实施阶段:xxxx年3月—xxxx年2月
①第一阶段:xxxx年3月—xxxx年7月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
②第二阶段:xxxx年9月—xxxx年7月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③第三阶段:xxxx年9月—xxxx年6月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xxxx年7月—xxxx年8月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八、研究的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成员:全体行政人员
对新课标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的理解主要有两点:
(一)主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二)次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依标施教,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一节课中应该重视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研究探索。
一、重视预设目标的实现
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是否在师生互动中产生新知识,使原有知识更完善或者创造出新知识。
看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培养了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这些就是我们在上课时也必须要努力去寻求的一种境界。
二、重视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节好课完成的途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下面的几个方面。
1、恰到好处的环节设计。不管是传统教法还是课程改革后的教法,都会对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非常关注,因为引人入胜的环节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节好课往往就是因为它的环节设计令人赏心悦目,使课堂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而引起人们的好评。
2、有效的激发兴趣。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要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率。
3、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急于想表现自己的学生,这是好现象,我们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因势利导,抓住机会教育他们注意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而不是斥责,更不是棒喝!
4、训练科学有效。一节好课必须要有高效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5、把握教育的最佳契机。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往往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完整是正常的,正是这种错误和不完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教育契机,教师要把握住这种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使之为教学增光添彩。
三、重视教与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不造成时间的浪费。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悟到,从而把教师的教学方法演变成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悟,从而使他们在自我感悟中得到启迪。
四、重视学生的活动情况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那么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因此,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积极并且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伴随始终。
五、重视教师的教学素质
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并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应该是具有激励作用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应该把锤炼自己的语言当作一件大事来引起注意。
其次是教师要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注意知识联系,建立知识体系。注意深入挖掘,把握编者意图。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创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突破重点难点,树立效益意识。注重特色教学,形成独特风格。
第三教师要提高板书设计的能力。板书设计需要在内容上要高度概括,在语言上要简洁明了,在书写上要清晰整洁,在形式上要具有审美价值。第四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第四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为自己的知识库扩容,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还必须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努力促使自己尽快转变角色,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注意从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其次要重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换变。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还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行动策略的转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成为一节节好课。
总之,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的,在好的课总会有它的不足。我觉得我们要懂得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反思使我们锦上添花。所以要上好一节课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把课上的更好。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也是在诗的孕育、浸润下萌发成长起来的。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经过数天的准备,我的验收课终于在29日进行。从教学设计到PPT的制作,从一堂堂的磨课到现今的验收课,我做了很多的准备,也付出了许多汗水。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我看见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一步步的成长。在此,我不得不感谢所有帮助我的领导以及老师们,感谢他们辛勤的指导,感谢他们对我毫无保留的教导。
虽说准备了很久,但正式上起课来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拿我第一次磨课来说吧,总的来说三学环节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声音甜美。自学检测形式多样,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优点存在的同时,问题也大大的存在。我的语速过快,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诗歌拓展也较多,在识字教学这一块儿浪费的时间较多,而且对于诗歌朗读节奏的把握还有待提高,小组活动也较少。另外呢,还有些细节没有注意,比如语文加分用红笔,板书要稍微写上去一点儿,这些都是我之前未曾注意的地方。
验收课上完之后,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也有了时间来进行一个教学反思。有了之前磨课经验后,我学到了不少,也改正了不少的问题。在不拿书的情况下,我的手也没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我的手也能学着自然的挥动。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细节决定成败”,能够在漂亮的板书后写上诗歌页码,记得加分要用红笔。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高,能够及时、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表现,过度语优美自然。可我的语速始终是我的一个大问题,我试着慢下来慢下来,可最终还是语速较快。对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也有所欠缺,评价语单一,缺少针对性。
通过此次验收课,我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也理清了我的前进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基本功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要不断地自醒和自我发现。所以,结合自身情况我就古诗朗读教学做了以下思考:如何进行古诗朗读教学?
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古人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教好古诗,就必须先从“兴趣”入手。作为老师,就应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我所教学的三首千家诗(《初春小雨》《江南春》《清明》)都是关于春天的诗歌,所以在一开始我就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美美的春景图配上美妙的音乐,能够让孩子马上进入情境,感受诗歌意境。
二、传授方法,培养诵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虽然这些我都懂得,但我自身的诗歌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对诗歌节奏的把握不太准,而且教学起来也不像想象中简单。
总之,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加强训练,使学生们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的风气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诵读,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应采用技巧与情感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美妙意境,即把主题相同的的几首诗或词放在一起进行诵读。比如我此次的古诗教学,就是选的三首有关春天的古诗(《初春小雨》《江南春》《清明》)。三首诗放在一块儿诵读,学生就会发现:同样是春天,韩愈《初春小雨》中的是清新的;杜牧的《江南春》是富有哲理的;而《清明》又是不一样的趣味。学生朗读时应带领
学生读出适宜的语气语调。古诗词韵律很强,意境优美。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百看不厌的画,每一首词都是一曲用心谱就的歌,只有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方能做到人诗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也是在诗的孕育、浸润下萌发成长起来的。诗歌在中学语文课中是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因而,古诗的欣赏与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小觑,然而如何更好的进行诗歌教学,这还须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
看到自己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1、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3、知道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知道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1、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
2、为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我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发言环境;
3、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还设计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后合作的实践活动等环节;
因此,通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教学反思在学校举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我在本校数学组内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小兔请客》。
《小兔请客》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整十数的加减运算,要求学生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运算。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并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一年级的孩子好动,且具有较强的具体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时,特别注意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中,我首先激趣导入,复习加减法的意义。我设计了“猜谜语”的情景:“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出谜底“手”后,我紧接着教育学生要爱干净、讲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然后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左手伸出两个手指,右手伸出三个手指,合并起来。问:根据刚才的动作,你能写出一个算式吗?生:2+3=5或3+2=5。师问:为什么使用加法?生:因为是要把它们合并起来,所以使用加法来计算。至此完成了对加法意义的复习。接下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了减法的意义:从总数中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最后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填空练习,如20里面有个十、4个十是()等,为下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在教学新课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出示教科书上的主题图“小兔请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先让学生根据图画编故事(第一幅图:星期天,小兔请小猴、刺猬、松鼠到家里做客。小兔先端来3盘果子,又端来了2盘果子。),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内容提问题(一共有几盘果子?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最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3+2=5,30+20=50)。我采用了在计数器
上拨珠子、摆小棒等方法着重引导学生理解30+20的计算方法。对整十数减法的教学,我采取了同样的教学思路。
在学生理解了整十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法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在做练习时,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先做,然后让他们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在努力地创设具体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课堂,不是老师尽显才华的地方,而是每一位学生实现梦想的地方。课堂,应是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课堂,应是学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小兔安家》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他们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从小兔安家的实际问题引入,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在第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提问题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根据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对问题进行探索、尝试、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3.较好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中,我如果能设计一些解决问题的习题出现,对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练习题的处理上过于琐碎,以致出现了超时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钻研教材,提高自己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新课程实验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而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学会计算的同时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本节课以《小兔请客》的故事情节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使故事的情节和完整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实现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的目的;利用小兔请客这一有趣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以淘气为主人公来为知识穿线,让学生能够从想去帮助别人的角度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趣味性;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边操作边表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思维的多样性;练习以小动物们想去新房子里玩,可是要先算题为条件的情节出现,使学生既不觉得计算乏味,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性。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小兔请客》教学反思
邓春玲
《小兔请客》是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加法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我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分别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两个要研究的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还剩下多少个果子?学生基本上都能列出正确的算式,然后再让学生交流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用计数器、摆小棒、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最后通过有趣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题目也由浅入深。
在本节课当中还存在不足的方面:
1、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太适合一年级的学生、语速也较快,应具有亲切感,让学生更贴近你,这方面有待加强。
2、在教学过程中,叫学生上来演示计算过程时我没注意引导学生应该:会说又会算。而我只是叫学生演示,没加强到她们的说话能力,都是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
3、叫学生出来列式计算时,应该多点提醒学生认真书写,有些学生的字体马马虎虎的,现在一年级正是要加强书写能力,好习惯都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教学反思-《小兔请客》
《小兔请客》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这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的一个拓展、一个提升。整十数加减法口算是学生后续学习两位数进位加、退位减的基础,这节课可谓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兔请客》一课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口算方法,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1、用好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孩子的学习更多地是依赖于兴趣的,兴趣在其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分别创设加法、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两个要研究的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还剩下多少个果子?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情境主动地去探究算法、学习计算。
同时以“情境+问题串”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多信息情境中排除非必要因素干扰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找信息、提问题、列算式、探算法等一系列活动,达成了教学目标。
2、操作感知,自主探究。
这节课有两次对算法的探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由于学生有以往学习的经验,所以在教学加法的算法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课堂上学生充分动了起来,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探究出用拨计数器、摆小棒、数数、口算、画图等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由于加法的学习进行的比较顺利有效,减法的相关学习就水到渠成。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盲目的,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记忆去回顾以往学习经验,通过拨、摆、数、画等动手操作活动逐步掌握算法,在展示交流中体会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孩子们在活动中由于真正动手操作了,将抽象的算理借助学具形象化,既便于掌握算法,也为后续的归纳总结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进一步抽象算理也做了铺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节课当中还存在不足的方面:
1、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太适合一年级的学生、语速也较快,应具有亲切感,让学生更贴近你,这方面有待加强。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活动的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师生、生生交流时教师因为怕学生说不好,出现了抢话的现象。汇报环境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留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被压缩。
3、在新授知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找规律总结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块时,因为我的提问方法不够精确,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最后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没有得到优化。
《小兔请客》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教学,我执教的是《小兔请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好的地方是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自己去动脑,来探索方法。在教学时,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正因为孩子们融入到情境中,所以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任务也完成得较好,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提问题时若让学生再把条件问题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感知应用题结构,也许会为以后的应用题教学奠定很好的基础,但是我怕花太长时间会拖课,以致这个地方有点仓促。还有就是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晰,还需要今后自己努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