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 文档
- 2024-06-12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评价,没有教育评价就无法衡量教育目标的落实情况,更无法发现现有的问题进而进行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改革。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一的测试成绩,变成全面的素质评价;从偏重终结性评价,变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积极鼓励学习和家长共同参与。
关键词:小学教育;多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小学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方式是以量化方法,即标准化纸笔测验为主,它的评分标准简单客观,操作简便,考察知识覆盖面也比较广。学生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的十多年的学校生活之中,都是围绕着纸和笔过日子,一本书加一支笔加一张考试卷,几乎等于学生生活的全部。这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使得教学严重地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除了在大脑之中储存大量的符号以外,对其人生发展更为重要的学习思维、学习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情操、心理素养……都在无形之中被弱化了。并且这种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做了简单化,不仅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忽视了教育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弗莱登塔尔说:“考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分数,而教师的职责只能在给分宽严之间进行一个最佳的选择,那就跟教育目的相距太远了。”教育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承载新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是否能顺利有效的展开,素质教育能否有效的实施。然而注重考试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改变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建立一套能够为学校、家长和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从目前广泛接受的教育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对构建多元化的小学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2.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成为近年来各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力论,提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节奏(音乐)智能、空间(视觉)智能、动觉(身体)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和运用。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程度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最擅长的智力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以其独特且全面的评价观点弥补了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与不足。标准化纸笔测验作为传统教育评价所推崇的评价方法,只能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和回忆的能力,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却是很难用标准化纸笔测验来考察的。加德纳认为:“智能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以不同方式显示的,所以对智能的评估和开发,都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方案如果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结构、不同组合的多种智能,然而传统教育评价中单一的评价方法或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也不能适用于一个人的不同学习成长阶段。只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及富有弹性的评价标准,才能超越传统的标准化纸笔测验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各种智能,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以自己的经验认知为基础来解释或建构现实世界,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的世界是用各自的头脑创建的。拥有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的不同,使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十分迥异;为了获得真理,人们会通过合作学习来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使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是基于每个人原有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模式以及情感与态度,因此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素养是有效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有鉴于此,诊断评价成为新的多元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或者说功能。在诊断性评价中,不是只凭一次测验来确定学生己有的学习水平和准备状态,而是强调通过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以及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对课程学习、教学活动的态度来考察每个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素养。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看重甚至只看重总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过程性评价。比如,把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调查和探索过程,运用知识理论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等过程都要给予即时评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终结性评价也应依存于真实情境。比如,在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时,可以设置一个类似现实生活的情境来进行。
2.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在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和知识层出不穷,知识已不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成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承认开放性,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蓄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体独立性的宽广胸怀,主张给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开放的生命的空间。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成长的,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习者单纯地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应该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如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初探
3.1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各个学校都会进行优秀学生的评选,它有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当选的学生能受到鼓励和鞭策,对于其他学生又是一种激励和督促。人的成长既需要动力,也需要压力。优秀学生评选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动力;而对于那些表现一般化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压力。如何发挥优秀学生评选的榜样作用,引导小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学校的评优标准非常重要。过去我们的评优体系十分单一,过于强调量化的考试成绩,虽然评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但往往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当选。这造成了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唯分数论甚嚣尘上,学校追捧分数,家长看重分数,二学生夹在中间喘不过气来,使得教育的本真被无形扭曲,进而变成对学生个性、情感的“抹杀”。因此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察评选。另外,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取向,评选标准也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潜能。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评价理念,学校应拓宽评优范围。根据“人人成功,人人成才”的理念,频率上学生评优可以由一年评一次更新为每月评一次;内容上评比可以将小学日常德育内容和学生公民素养的教育目标分为文明、正直、好学、快乐、强健、高雅六大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再设置若干小项目,作为“每月之星”评选的小项目。文明系列: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守纪之星、感恩之星、环保之星;正直系列:奉献之星、诚信之星、爱校之星、志愿之星、劳动之星、俭朴之星;好学系列:勤奋之星、进步之星、博学之星;快乐系列:自信之星、自强之星、快乐之星;强健系列:体育之星、健康之星、卫生之星;高雅系列:文艺之星、绘画之星、书法之星、文学之星、科技之星。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甚至评优项目的设定。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价值取向,所以所有在校学生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或优势,都可以参照评比要求,自己提出申请申报该奖项。另外评选的过程也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决定,而是由老师、家长共同认定。因为我们评选的“好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好学生,也应该是家里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3.2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它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因此形成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1)评价贯穿学生课堂。评价学生不能再简单用一张期末考卷来决定,而应让课堂表现在整个评价分数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关注考试分数的果,转为关注学习过程的因,意识到学习的进步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同时贯穿学生课堂的评价能够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堂表现的第一手资料,进而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何看待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分数,还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一生,即所谓“播种习惯,收获人生”。然而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小学生年龄低幼,更需要漫长的养成过程。因此我们的老师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评价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并在整个过程加以督促和鞭策,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表现都有记录和评价。具体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内容包括是否按时上下课,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独立思考,是否大胆发言,是否能够诚恳地说出同学的优点和不足,是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同学的评价,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3)评价要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三个步骤来进行。学生首先在自评栏中自我总结打分,自查不足;然后请同桌或班干部来评价,指出同学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最后由老师来点评。另外学习只靠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回家以后及时地复习巩固也十分重要。学校可以实行“家长签名制度”,家长来协助老师督促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并给以评价。这样在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的督促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会逐渐养成,有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因,自然就能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果。
3.3运用好终结性评价,及时总结学习得失
终结性评价是对老师课堂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在传统评价体系里一般指水平性评价,即指学校期末考试或毕业升学考试等标准化纸笔测验。老师能够根据水平性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结果的,及时发展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同时除了考试成绩外学校可以进行学生学习成果,比如作业、作品的成果展示。由学生挑选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在班级、学校等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乐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2]范晓玲,教学评价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77-182.
[3]李志宏,王晓文.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27-429
[4](美)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8-9.
[5]王云.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之我见[J].小教研究,2004,7-8:25-26.
[6]尹凤芝.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J].河北教育,(11):12-13.
[7](美)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M].李雁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41.
[8]宣广兴.顺应改革潮流构建小学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J].云南教育,(6).教学研究203
《物业环境管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为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检测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本文首先分析《物业环境管理》课程在课程设置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该课程改革的相关举措,最后重点介绍了课改后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物业环境;形成性考核;考核体系
《物业环境管理》课程是物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我专业自设立以来一直开设该课程。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不仅是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教、学双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学评价大致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两种。形成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总结性考核是在课程结束或者某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物业环境管理》课程过分重视总结性考核而忽略过程考核,综合评价较少。
1问题分析
1.1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深入,专业对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课程设置坚持能力本位,课程教学围绕岗位核心能力等。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与课程相关的岗位的核心能力,发现原有的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问题:课程囊括的教学模块太多,内容多而散,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落实不够深入。
1.2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原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考勤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构成。该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存在一下弊端:一、考核重理论、轻操作。二、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各部分的学习效果。三、考核体系设计不科学,不能达到岗位对核心技能的要求。四、考核层次不明晰。综上,原课程考核体系科学性差,考核结果缺乏说服力,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2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对课程岗位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本专业在《2014级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物业环境管理》课程分成为《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和《物业绿化管理》两门课程。当前,2014级已经完成了《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的学习,因此,以下将重点介绍《物业环境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考核内容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方法,考核由课堂考勤、课程作业、课堂表现、典型项目任务完成和操作技能考核五大部分组成,主要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教学知识点和岗位管理能力,考核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考勤成绩评定遵循学院的考勤管理办法;课程作业以课程知识点的考核为主,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上交的次数给分;课堂表现成绩的由课堂纪律、课堂任务完成、教学场地维护、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等项构成;操作技能考核是考察学生的专项技能操作能力。
3.2考核成绩的评定标准
任课教师在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方案设计、汇报、操作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在开始下一个单元学习前,将上个单元的学习效果告知学生并进行评价,时常通告所有学生的考勤情况。
4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的效果
2014级实际参加考核的学生共有76人,及格率为89.5%,优秀率达22.4%,这两项比例要高于近3年的平均值84.33%和18.5%。2014级学生对本课程的考核给出了诸多的评价。第一,课程考核形式新颖,教、学、考同步进行。第二,课程成绩更加公平。过多关注终结性考试的课程,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而且终结性考试几乎决定了课程的成绩,课程成绩公平性有待提高。第三,严肃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形成性考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是随堂的,这使得学生课堂学习必须要认真,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职业素养考核也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这使得课堂更加有序。第四,过程性考核改变了“一日定及格”的局面,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虽然该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首次实施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需推进考核项目的精选、考核标准的精细化工作,进一步提高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姜余梅,谷超,李光.遗传学实验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9):55-56.
[2]王卫群,李翠英.医学寄生虫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36(1):168-171.
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有一套针对于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其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就业及学校的声誉等一系列环节。目前,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得到极大的重视,这就使得教学者与受教者在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是否显著等方面不能做到知自知彼,因此也就谈不上以评促改的目的。因此,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自身教学需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职业院校长远发展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过程过于随意性
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其教学评价过程存在随意性,具体问题如下:一是学评教时根本不看所评价的教师是谁,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只是随意的勾选“优、良、及或不及”;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存在人情分,对于学生喜欢的教师,评价分数会很高,甚至出现满分情况;而对于他们不喜欢的教师或是曾经批评过自己的教师评分会很低甚至不及格。三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时间很随意,有的是在教学初期就开始评价,有的则是在学期结束后再评价,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性。
(二)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比重分配不当
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会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放在第一位,在制定教学评价系统时学评教的比重过大,个别院校甚至存在一票否决的情况。这会使教学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同时也会打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评价系统中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比重的分配也要均衡。
(三)评价结果反馈形式选取不当,反馈不及时
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较为公正的反馈信息,但是一些职业教育院校虽然有着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但是却缺少适当的反馈形式,反馈结果不及时,这将导致评价与反馈脱节,做不到以教学评价结构反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需要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评价主体一般包括:学生、教师本人、教学同行、分院督导和学校督导。学生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受教主体,他们的意见不能忽视但也不能放大其重要性;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本人,所以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也是评价系统中的一部分;教学同行是与施教教师处于同一层次的评价主体,同行的评价更能从教学实施的各个设计环节给出客观的分析;分院督导对授课教师更为了解,所以其评价结果也是公正、客观的;学校督导是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主体,他们能从更高层次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其高度和要求也更为严格。
(二)教学评价标准应多样化
针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其评价标准应该是各不相同,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要围绕着知识、能力、水平、质量四方面进行设置。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反馈出较为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最终反馈给授课教师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张远增认为,评价标准是指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判断评价对象有无价值与价值大小的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制定的评价标准也应不同,如:学生评教时主要应从授课教师的知识面、行为与语言、教学的纪律性、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心及教学方式等环节进行评价与反馈;教学同行评教,应注重把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进行评价与反馈;分院督导专家应重点关注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先进、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良好的教书育人意识等;学校教学质量监管部门可以比较综合、客观地对授课教师做出评价与指导,从而不断地全面提高教师水平、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评价权重的确定
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不同形式的评价活动,最终对教师教学质量给出一个综合性评价结论并进行排序。评价时权重系数是必不可少的,权重系数的合理与否是评价结果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权重的确定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
(四)教学评价时间的选择
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会反馈出一定的教学信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掌握自我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在后期的教学中进行自我改进、完善和提升。所以合适的评价时间是获取有效评价结果的重要前提,教学质量评价时间应定为教学中期进行,并在教学的后一阶段进行改进和提升。
(五)教学评价反馈方式的选择
有效的教学反馈除了和教学评价时间的选择有关外,反馈方式的选取也同样重要。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模式有三种,分别为:直接反馈模式、简介反馈模式和立体反馈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选择立体反馈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中学生和教学同行所提供的反馈信息的提交途径更为自由和扩散,这就意味着授课教师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信息,但对于来自不同视角的教学意见与建议,需要授课教师进行比对和分析,方能体现出立体反馈传输模型的及时性、真实性和针对性。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督促任课教师认真上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但是如果只评价,无反馈,教师便不知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方能达到督导作用。职业教育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结束之后,首先,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其次,对于各方评价较好的教师,鼓励他们继续保持优良的教学优点,并将其列入当年评优选先的队列中。对于存在严重教学问题的教师,取消其当年的评优选先资格,并采取导师培训制度方式,让其跟随教学名师或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学习,定期对其进行听课、评课,直至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对其教学方式得到了认可后,方能结束其导师培训方式。最后,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与激励机制三者间要形成良性的、长久的循环关系。
四、小结
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院校的生命线。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多样性、评价权重的合理性,同时评价结果要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授课教师,反馈结果还要配合上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学质量评价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校提升声誉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隋庆茹,刘晓彦.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评价系统的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2):59-63.
[2]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杨湘清,胡耀荣,杨健康.学生评教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兼论学生评教的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6):12-15.
[4]王丽娟.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19):120-125.
小学科学课开放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
【摘 要】评价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课;开放性;评价;研究
【Abstract】Evaluation i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ourse of importance constitute part, is realization course target of importance guarantee, pass evaluation, student can in the cours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continuously experience progress and success, understanding ego, establishment self-confidence, promote investigation study abilit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ce lesson;Open sex;Evaluation;Research
评价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现行科学学科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都是以书面考试为基础,注重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这种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小学“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的要求,平川区电厂学校课题组教师构建了科学学科开放式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多元化评价内容
1.1 科学探究能力。“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引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做”科学的内涵,激发学科学的乐趣,增长“做”科学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所了解的科学知识等。
1.2 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建立个人自然网站。
1.3 综合实践能力。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考察日记、主题活动、饲养小动物等
1.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欲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参与科学活动的情感与态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
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不仅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渗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2.多样化评价手段
2.1 进展性评价。进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整个开放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情况、探究能力、搜集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对学生的科学学习、科学活动、激励性等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2.1.1 科学学习评价。科学学习评价,是进展性评价体系中指标体系,它列举出了在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各项任务;通常在一个学期的开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教学内容制定一份“科学学习评价表”,例:“四年级第一学期科学学习评价表”,它由课次、评价内容、等级、评价人等栏目组成。一学期中学生通过完成评价表中所列举的观察、实验、考察、调查、制作、标本采集、资料收集、科学日记等活动,学生更容易把握和关注自己科学学习的过程。
2.1.2 科学活动评价。科学活动评价,是实施进展性评价任务的主要载体。科学活动评价在比较直观地反映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起着让学生感受成长和反思科学探究活动历程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得失成败进行有益的总结。科学活动评价具体分为:科学探究评价、科学活动考核评价、实验组成员行为有效性评估、科技活动表现评估表、过程能力评估等。
2.1.3 非智力因素评价。进展性评价中,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整个开放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索精神、合作交流能力、创新精神等。
2.2 终结性评价。开放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习或主题活动告一段落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整体性评估。例:测试、考试、知识竞赛等,主要检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传统单一的封闭式考试为科学丰富的开放式考查,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比较客观的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
2.3 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激励手段,在开放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他们激励、唤醒、鼓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设立“科学奖章”。奖章分:科学学习章、科学实验章、科学创造章、科学博览章等,制做成彩色印刷卡片。“科学奖章”是促使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催化剂”。根据学生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的良好成绩给予相应类别的奖章,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开展“实践之星”评比活动。对在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者,评为“实践之星”,进行表彰。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增强自信心。
2.4 发展性评价。新一轮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是评价体系的变革的重要理念。自然学科开放式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评价突出了“为了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不同年级评价标准不一样;相同年级不同层次评价要求不一样;同一层次不同时期的评价目标不一样。同时让学生自已制订发展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现在与将来进行比较,不断促进学生努力进取,更上一层楼。
3.动态化评价过程
传统的评价是静态的,只注重结果。这种评价只有利于极少数适应考试测验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因此,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以进展性动态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多次的评价机会。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例如:构建了“科学学习评价”、“科学活动评价”、“非智力因素评价”三位一体的学生科学学习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及时评价学生的各种表现,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
4.互动化评价主体
传统的评价由绝对权威的教师说了算,学生从不参与任何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评价,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片面性,评价信度不高。开放式评价主体变单一的教师主体结构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构成。这种评价模式具有全面性、互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过程能力自评、实验组成员行为有效性评估、学生科技活动表现评估、实验组成员自评互评等。
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构建,使科学这一学科学业考核评价再也不是一张试卷论英雄,而是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样的评价公正积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精神。
试析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 评价标准体系 研究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
论文摘要:教师课堂表现评价是美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一个以19项标准构成的评价体系、三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该评价体系以“学生”为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教师在真实课堂情境内的表现是评价的唯一依据。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即普瑞克西斯考试)是通过教师课堂表现评价(Praxis series III:Class Performance Assess-ments)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察,该评价包括初审,即审查教师教案、讲课录像带、学生成绩等资料;听课,即观察教师语言、神态、教学技巧、教学结果和学生反应;访谈,即与教师谈话三项内容。该评价规定考试对象是通过前两项测试、并在实际课堂中教学I-2年的新任教师,考察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围绕考脚氏戈和考试目的专门设计的刻币教学能力评价标准(ASSPSSCIlent Criteria)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本文试图对这一标准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
在美国以“标准驱动(Standards Driven )”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下,制定严格、完善的标准体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教学能力始建于1990年,经过了教师职业分析、国家需求分析、实践调查等一系列分析研究,征求教育专家、教育研究人员和州政府部门的意见,最后由国家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指导完成。
1991年7月,经修改完善的评价体系出台。此评估体系不但增加了评分标准、信息收集表、评估人培训材料等,评估人培训项目也在逐渐成熟,评估体系在德拉威尔和明尼苏达州开始大规模使用。1992年9月,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评价标准最终定稿,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描述
评价体系针对教师课堂表现评价、课前初审、听课和课后访谈三个考试阶段设置了19项标准,每一个标准对应设置了4-6个相关问题,帮助评估者判断教师表现,我们称为“提示问题”。评估者根据教师回答或者自己的观察对每项标准的达成情况打分,分数从低到高设有五档:1分、1.5分、2分、2.5分、3分,所有的分数加在一起为候选人总分。下表为评价体系的考试形式、考试标准和提示问题对应表:
三、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
经过对标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一评价体系有如下特点:
1.以教师在真实课堂内的表现为唯一评价依据
体系的设计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通过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实践中的课堂教学呈现一部分是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材料,另一部分是通过评价者的观察。另外,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授课,课堂上的学生是教师接触过的,避免了教师的紧张情绪对教学的影响,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
2.以“学生”为本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
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主要日的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各项标准设计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描述;在实际考察过程中,评估者通过面试、观察、访谈等形式,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历的认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成绩思考为基础,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3.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完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19项标准自觉地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部过程,它以一堂课为线索,设计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是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每项标准的问题丰富而详尽,以教师对提示问题的反应或回答作为标准是否达到评价工具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通过研究发现,教学能力标准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借鉴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发现,这一评价体系在美国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归结于三个问题的存在,一是不同年级和学科教师的实际教学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二是评估者在收集资料、分析和评分时采取的科学方法还需研究;三是评估者培训项目还有待完善。因此,在标准体系建立起来后,为保证对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去除人为因素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导和影响,是值得我们下一步探索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引导机制
引导机制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行中没有正确看待引导机制的作用,也没有人知道引导机制的真正价值,导致对引导机制的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不能做到对引导机制探索和创新的支撑,进而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中由于没有长远发展目标,不能平衡引导与实际、引导与发展的作用,导致在引导机制上存在基础薄弱,保障能力不足,出现对引导机制发展基础的削弱,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
1.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计划安全、实施措施没有必要的重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管理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全面地覆盖,做不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也难于满足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2.3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效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导致监督标准不明确,监督效果难于体现,不能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和功能,也失去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作用。
2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的要点
2.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
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客观、公正教学评价基础的基础。在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认可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性,使其能够面对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过程中的困难和负担,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更好地完善和更为有效地促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建设实际操作中应该将力争基础、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使引导机制真正成为有活力、有指导意义的机制,更好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做到对学前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和促进。
2.2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考核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教学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要素的有机综合而决定的,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将会失去出发点,高职教育的改革也将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前,应该以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为出发点,建立起适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评价工作的考核机制,将教学内容、计划安排、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实施措施都纳入到考核范围,确保考核机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面覆盖,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覆盖,在结合市场需要和社会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完整、客观的考评机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功能,进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发展水平。
2.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监督责任,建立起适于管理、评价和监督的机制,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置于严谨的监督工作之下,提升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重点展开监督工作,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进行全面监督,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执行的深层次规范与管理。此外,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展开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的监督和考核工作,在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监督体系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3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整个教育结构中基础而重要的专业,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推进教育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基础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有益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建立起科学而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引导、规范、监督、考评等手段,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有效加强,进而提升高职教育教育结构、教育基础和专业体系的改革质量与效果。
近年来,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注重环境问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将环境问题和美学问题结合起来,并将此作为美术教育改革的新契机。除此之外,《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新的美术教育改革需要将环境教育真正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有鉴于此,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教育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对环境教育的体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
当前环境背景下,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总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培养他们的综合环境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准确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得以提升;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环境科学知识,在实际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端正自身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在环境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以正确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对待自然,在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感。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前文提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美术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善学生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使其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授课方法:
1、渗透式讲授法
所谓渗透式讲授法是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环境基础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以达到提高学生环境认知能力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要切记“照搬照抄”,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将环境意识加以适当的穿插,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漫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具体到为学生讲授装饰画制作的时,教师可以将“变废为宝”的循环保护理念融入课堂的讲授过程,引导学生将家里废弃不用的彩色废旧挂历或者穿旧的'花色衣服,通过独特的艺术思维将这些色彩丰富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用以装饰教室,通过这样的动手能力,将环保理念融入他们的创作思维。
2、辩论式教学法
所谓辩论法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不同的观点相辩驳,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辩论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具体在课堂实践中就是,教师将不同的美术作品陈列,并且让学生就该作品存在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随堂设置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就此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当前我国水污染的资料片段,让学生意识到水质污染的严重性。就此,让学生进行讨论“面对这样的水质污染,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真实体会进行相应的画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以海报的形式进行粘贴、宣传。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评价体系
明确了小学美术环境教育的目标机授课方法之后,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以此来了解教师的教授是否实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的适应程度、学习效果以及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该评价系统主要是针对教师、学校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授课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而针对学校的评价就应该是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教育的环境、氛围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且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授课方法,达到教育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前文中已经进行阐述,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以及他们的环境素养,最终能够将我国环保事业从源头抓起,将环保的理念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之间的辩论,深深埋藏于他们的脑海。因此,此处谈到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个别教师将这一新的授课理念形式化,需要学校和社会双管齐下,将评价制度落到实处。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授课效果良好的教师适当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他们的授课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而且从长远来说有利于我国环保绿色事业的稳步进行,真正的实现绿水青山。当然这也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的有力配合,真正做到创新式的美术教学,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够生动的向学生展示美术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提升自我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学校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多进行交流学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设施设备,并且适时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教育评价。相信通过以上努力,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玲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军.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J].才智,,36:123.
[2]王晓丽.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1:99+106.
[3]刘中华,王小军.绿色美术教育初论——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6:145-147.
浅析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 评价 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不断发生变化,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偏离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应用系统的观点.从体育教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三大方面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以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确定了30个指标构成了指标体系,为评价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化发展、各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提出以及课程结构的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体系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作为体育本身来说,它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脱离了体育健身的最本质的功能,体育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由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快乐体育、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思想的影响,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做秀课,体育锻炼的量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标准和要求,并没有很好的起到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和意识的作用。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体质在持续的下降。这和学校和学生不重视体育健身有直接的关系。长此以往,新一代的“东亚病夫”就会出现,将会给我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最近,教育部启动了全国学校的体育阳光工程,可见,学生体质下降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下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偏离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传统地存在着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的严重缺乏等诸多问题。体育课应还原其本原,在加拿大评价一堂体育课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学到了体育技能,学生身体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竞技的因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体育教学除在学校教学中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基础上,还应以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体育学习的评价应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不同的评价主体,真正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和改进教学的作用,才能更为客观、公正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工作日益重要和紧迫的今天,研究和确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关于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本文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既考虑到现实,又着眼于未来,以课堂教学、学期教学和学年教学为准建立框架体系,将对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评价综合起来,主要以大学体育教师,普通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在评价过程中,通常以学期或者学年的时间段来进行评价。
(二)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以大连市各高校为研究对象,向从事体育教育的专家、研究员、教授共4O人发放两轮专家问卷,两次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2份,问卷回收率93.3%。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处理。
2.数理统计法
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成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代表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体育教学的本质,既全面、准确、简明,又防止指标过多、过繁。而且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内在的、客观的联系,并且能够相互依存。
2.全面动态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能够从多方面反映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现实;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体系的设计和标准的设定必须考虑到奋斗目标的总体性和实现过程的阶段性,而不能静态设计,生搬硬套,不求变化。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是指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不应该过于注重对结果的探讨,同时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评价的探讨。在对结果的探讨过程中又要通过一定的数据来显示,即要有一定的数据来显示,通过数据来反映出所处的开发深度和层面,这样能够使评价更加人性化、合理性。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体育教学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但在选择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可操作程度。
(二)评价体系的构成
1.评价指标
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它是社会经济统计中的术语。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的目标,由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分解出来的,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些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从体育教师评价、体育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三方面选择为一级指标,而在这一级指标下分别选取二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下再选取三级指标,构建起一种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
由于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还要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来区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才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评价结果。关于评价指标的各级指标的选定,在研究过程中,分别进行了权重。
3.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是否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是有强度和频率、标号、标度3个要素构成的。本文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三、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经历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一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一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一设计评价标准等4个主要步骤,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按照这4个步骤完成。
(一)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文的评价对象为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目标确定为:对涉及公共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学生及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的综合评价。
(二)确定评价指标
对于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评定,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对体育教师本身、体育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应用系统的观点对体育教学进行综合研究,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课堂教学的评定和观察,应是综合一个学期或者学年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应包含在体育的教学评价之中。确定评价标准体系的各项内容考虑到评价的多主体性,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突出发展性评价,通过专家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指标体系的建立经过初选指标、专家评定(一次筛选)、统计优化(二次筛选)的流程共确定了3O个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评价指标确定之后,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然后将各级指标的权重做成“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咨询表”,进行第一轮(初次调查)和第二轮(确定后复查)专家问卷调查,回收后将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用统计均值的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四)确定评价标准
根据这些内容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经过综合考虑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逻辑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统计法、咨询法等方法,对实际操作阶段需要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和计分方法进行构建,取同一层次或同一参与评价的学校平均值作为参照标准,然后按一定的误差确定优(1.0)、良(0.8)、中(O.6)、差(0.4)作为评价等级。在评价过程中,对各栏目进行等级打分,相对应的等级系数乘以加权系数为各指标的加权分,累积3O个指标的加权分为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在评价过程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值,为某所学校某一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状况的最后得分。具体为:(1)根据各单项指标(三级指标)在相应一级指标下的不同权重,计算出评价对象各单项指标的加权得分。(2)根据评价对象各单项指标的加权得分计算各一级指标得分(不加权),即将一级指标所包含的所有单项指标(三级指标)的加权得分相加求和。(3)根据各一级指标的不同权重,计算出评价对象各一级指标的加权得分。并将所有一级指标的加权得分相加求和,得到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综合得分。
四、结语
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O个三级指标构成,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加权系数为评价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相对的可行性标准。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它是一个多种评价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过程,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变化。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公共体育的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及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育教学评价作为监控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来讲,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完善。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音乐教学论文
一、中学音乐课程评价需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评价应体现中学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符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课程评价应在公平、准确和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价值,并符合中学生音乐学习特点,从而促进音乐教学良性发展。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评价标准应做到通俗易懂,便于具体操作和推广使用。音乐课程评价标准中应减少专业词汇的使用,多使用社会化用语,使全体师生尤其是中学生对课程评价标准能够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评价标准应囊括音乐课程的所有内容并对具体措施进行细化,从而使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二、中学音乐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1.考试评价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评价方法。中学音乐考试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科目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试,而是教师规定演唱曲目,要求学生轮流演唱规定曲目,并对演唱效果进行评分。教师在此考试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无法选择自身擅长的表现方式完成教师规定的曲目,并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条件,部分学生由于声带先天受损或患有咽喉部位疾病等原因,无法对教师规定的曲目进行演唱,这就会造成音乐考试的不公平。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音乐考试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与合理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评价应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全过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平时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能够体现其音乐水平,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歌曲演唱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并在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以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音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3.特长评价
教师可在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测试,以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就其特长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演唱、舞蹈或编曲等擅长的音乐领域有所突破。学期末考核时,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对考核内容做出个性化安排,考核学生在自身擅长的音乐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学生对自身音乐学习效果的评价,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以提高音乐学习的信心和自主性。自主评价分为自评与互评两种。自评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自我认知。互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并且使学生学习他人音乐方面的长处,从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和水平。
5.教师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进行书面或口头评价时,应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说话方式并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评价时应从学生音乐水平的实际出发,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并且应就学生语调、音准和流畅度等音乐各方面能力进行详细评价。详细评价与只给予学生优、良等级的传统评价相比,更能使学生认识并改正音乐学习方面的不足。中学音乐课程评价对音乐教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课程评价应在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原则的前提下,加强教师与中学生的双向沟通并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中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学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接触到世界文化,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远达不到世界水平,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体系存在太多的问题等待解决,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传统单一,没办法满足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为了能让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更加贴近世界,必须要不断的向多元化发展。
一、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从学生学习开始到进入社会都是需要不断的实践和考验。根据中国目前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来看,社会上要求艺术设计必须要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不分地区,性别以及年龄。中国是有着广阔面积的国家,南北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无论是从文化,还是地域特色来说,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艺术设计必须要根据设计地区的文化,经济和发展特色等来进行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还要以客户的要求为主,不同的客户要求必然会出现不同,所以设计者必须要进行调整。社会需要多元化的艺术设计人才,所以,在院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于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多元化调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
1、学生规模过于庞大
在中国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规模也是非常庞大的,每一年都有大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但人数多并不代表专业性很强,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面临着就业很困难的问题。学校大规模的招生,主要就是因为学校只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相对其他专业的是比较高的,大量的生源为学校增加了很多收入。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学,但是学生成绩不理想,所以,家长就会把孩子送进艺术类的.大学,艺术设计对于学生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很多原因导致现在中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超载,但是在就业上就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2、课程体系严重失衡
学生人数众多,导致一些院校的教学体系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为中国的艺术设计教学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各个院校之间以及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差距如果缩短还没能想到比较合理的方案,也没有实际落差。很多院校在没有完善自己的体系就先把专业设置好,然后进行大量的招生,院校并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和教学体系。各大院校只有先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制定多元化的发展体系,然后在进行招生,这样才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
3、教师素质不高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是最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都是求稳定,教师也是不变应万变。但是在新的教育体质变革下,教师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增加新的师资力量,把新的理念带到艺术设计的教学当中。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不是本专业毕业的,很多院校都是先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然后才找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就导致师资比较缺乏,只能用非专业的教师先进行教学,这对于学生专业话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4、教学不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为了社会输出专业性的人才,并不是只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就算结束。所以,中国的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不是九年义务性的教育,是必须具备专业性的。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以后都没有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那在校期间的这几年学习就相当于白白浪费了。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就是必须具备比较高的设计水平,但是往往在高职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不过关,根本就没办法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所以,很多学生为了生存,就必须要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其他的工作岗位。
三、艺术设计教育多元化发展趋势
1、艺术设计在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专业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不仅仅局限于在设计上,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专业的特点,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依靠记住知识点就可以的,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积累和实践。在课程的结构上,教师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循序渐进的教学,把知识点慢慢的渗透给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创造性是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的,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审美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很好的把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完美的进行设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安排模式,把课程分为基础,设计和实践三个大的部分,这样的课程讲解清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也可以多安排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可以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艺术设计专业就是要把现实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个全新的创造。如果一个艺术专业的设计者对于传统文化一点也不了解,也没办法设计出好的作品。所以,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传统文化也是很有必要,也是教学内容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除了专业性的课程,还需要加入一些前沿科技,对于好的东西要不断吸取,只有这样艺术设计专业内容才能更加丰富。虽然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设置也有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还是没有完善,对于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在保证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学生补充新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比较新的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真正是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接轨的,这也是教育多元化的表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就比较多元化,加入了很多课程以外的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对于日后的实践也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多元化将会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3、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形式上的多元化
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都比较明确的前提下,教学方法将变得至关重要,虽然现在很多院校也在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但是还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上一定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实践课程,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比较的专业。但是,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课程还是比较少的,学生实践能了比较低,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计算机上完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想和做是要完美结合,想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想也不是凭空进行想象,也是要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构思的,然后在构思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设计。对于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还可以把教学的内容和一些实际的设计项目相结合,这里说到项目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院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的实践课程走出机房,真正的去实际操作。因为如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是没办法走向工作岗位的,也没办法就业。案例:一所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五年制,学校可以合理的进行拆分,学生在前三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一些计算机以及手绘方面的实践操作,在学生进入第四年的教学的时候,学校可以让学生去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也就是真正用项目进行演练学习,等学生完成一年的实践学习后,再回到学校继续第五年的学习,这样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真正的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增加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率。
四、结语
虽然说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是很美好的。高校作为为社会输出专业人才的场所,一定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体系,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上都进行合理的调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院校进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文婷,张林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包装工业,(05)
[2]刘俊瑶.前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多元化发展模式(J).时代教育.(05)
[3]于中兴.刍议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方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5)
[4]庞闪闪,安尊志.我故偶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15)
[5]张策.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课程设置探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6]肖佩.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
[7]杨亚波.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探究(D).山东大学,2012.
[8]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9]冷先平.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14(01)
多元化幼儿数学教育研究论文
一、生态课堂,有效学习
生态课堂是以幼儿为本的课堂,老师营造宽松、和谐、互动的氛围,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融为一体。如在小班《好看的窗帘》这个活动中,我创设了游戏化情节,为幼儿提供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的机会,激发幼儿快乐地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
1.精彩导入,吸引兴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幼儿注意。数学活动的导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采取恰当的方式。活动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动漫小熊,憨态可掬的小熊微笑着向孩子们招手问好,孩子们一下子就被熊宝宝吸引住了,小熊说:“今天我要请森林里的小动物来我家聚会,你们愿意帮助我准备食物、装饰房间吗?”“愿意!”孩子们高兴地回应,兴奋地投入到了活动中。
2.层层递进,掌握难点。数学内容是抽象的,孩子的思维具体形象,往往难以理解一些抽象化的东西,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提问、教具的采用等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掌握活动重难点。《好看的窗帘》这个活动的重难点在于掌握两种物品交替排序的规律,我制作了直观形象的课件,小熊先请小朋友们观察、讨论餐桌上的水果:“这是我已经准备好的菠萝和西瓜,它们是怎么放的呢?”引导幼儿以看一看、说一说的方式初步感知交替排序的规律;接着我提高难度,出示排列了一半的面包和糖果,小熊说:“我买的面包和糖果还没有全部摆好,应该怎么放呢?”孩子们回答对了,食品就会点出来,回答错了,小熊就会遗憾地说:“啊偶,再猜一次。”孩子与小熊之间的互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动手动脑,主动学习。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孩子亲自玩一玩,记忆才是最深刻的。小熊展示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谢谢小朋友帮我放好了水果,这是我家的窗帘,我只做了一点点,请小朋友帮助我做完吧。”在小熊的引导下,孩子们观察了小熊厨房里的水果窗帘、卧室里的树叶窗帘、客厅里的图形窗帘,相互讨论了窗帘的装饰方法后,都自信满满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操作活动。《好看的窗帘》这个活动将学习与生活情境、游戏情景巧妙结合,以到小熊家帮忙为主线,将整个活动串联起来,层层递进,引导幼儿产生一步步探究的.愿望,让幼儿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自主、探索地快乐学习。
二、领域整合,融会贯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教育内容综合化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数学与其他领域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中班音乐《三只带斑点的小青蛙》诙谐幽默、节奏鲜明,歌曲藏着数量递减的规律,活动中,首先请孩子欣赏歌曲旋律,接着我出示课件:三只青蛙已经准备好去玩捉虫游戏了,我们来看看。在欣赏课件、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初步感受到了3以内数量递减的规律,歌曲表演中,“小青蛙”们根据自己的号码顺序快乐地蹲圆木、跳水,更多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做一做小青蛙了,我及时出示第二根圆木:“瞧,池塘里有两根圆木呢,这次我们可以邀请更多小青蛙来游戏了!”孩子们在创编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4、5、6这几个数字递减。在大班《请投我一票》的社会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画“正”字的方式统计票数,在统计过程中孩子们用到数的合成与加法。
三、融于游戏,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小孩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角色游戏中,“营业人员”对“商店”物品、“小吃店”食品的分类摆放体现了数学中的排列规律;“小顾客们”去“医院”看病、到“餐厅”吃饭、到“超市”购物、到“理发店”洗头都要用钱,数字的学习、加减法的学习体现在了钱币的应用中。结构游戏中,孩子们用各种长长短短、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积木搭出了美丽的“城堡”、漂亮的“花园”,从而发现不同形状组合在一起能变成各种图案。益智游戏里,七巧板在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上变成了蝴蝶、小树、海绵宝宝……音乐游戏“抢椅子”中,每次音乐一停,总有一个孩子抢不到凳子,这时我就会引导孩子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感知、比较凳子与小朋友之间的数量关系。体育游戏时,小班孩子最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了,泡泡在孩子们的儿歌声中变出了高泡泡、矮泡泡、大泡泡、小泡泡;拍皮球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边拍边数,还可以相互比较一下谁拍得多,谁拍得少;“桃花朵朵开”的游戏中,念完儿歌“桃花桃花几月开,三月开,开几朵?”老师随机说出一个数字,孩子们根据数字抱在一起,每一次换数字,孩子们都有一种新鲜感,游戏提高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对数字的灵敏度。幼儿园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数学学习,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结合生活,回归自然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必须在生活中进行,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春天,孩子们像小蜜蜂一样穿梭在草地上,数一数金灿灿的迎春花有几个花瓣、梦幻般紫色的紫晶藤每一簇有多少个小花朵,瞧一瞧鹅卵石的排列顺序。秋天,孩子们最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捡落叶了,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大班孩子进行统计及创编应用题:女孩子捡了多少落叶,男孩子捡了多少落叶,一共捡了多少落叶;银杏树叶捡了多少、梧桐树叶子捡了多少,一共有多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蕴含着数学学习:晨间活动时,请孩子们统计人数,然后对应地取出数量相同的点心;上下楼梯时,请幼儿数一数楼梯的级数;收拾玩具时,根据玩具的颜色、形状、类别进行分类摆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和数学接触,门牌、车牌、建筑物、爸爸妈妈的电话、遥控器、挂历、温度计……都悄悄地藏着数字、形状、排列规律等数学信息。用心关注、积极思考,捕捉每一个教育细节,创造良好的教育契机,你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教育带来的精彩会时时闪现。
阳光体育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等部门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不良现象,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提倡和鼓励全国青少年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在阳光下开展体育锻炼活动[1]。,紧密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大力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2]。湖南省普通高校在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下积极开展相应工作,本文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期实现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的教育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普通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状况和效果。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3],通过在中国知网、图书馆等文献平台收集“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对湖南省几所普通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启动仪式、系列活动和《标准》测试工作的开展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从而充分了解到湖南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见表1所示。
二、结果与分析
1.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阳光体育运动颁布的前几年,湖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较大,并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宣传方式,通过粘贴海报、校园广播、校园文化栏、校报,有些高校也建立了阳光体育运动社团,使师生能够全面了解阳光体育运动,这时期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掀起一股热潮[4]。然而,高校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等压力,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一般由专家数量、科研成果和就业率来衡量,这几项指标决定了该校的建校质量和效益,导致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回馈效果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湖南省高校的阳光体育宣传力度很低,在校园内几乎很少看到新的宣传标语,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信息和报道也愈来愈少。2.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普通高校在阳光体育颁布的前几年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热烈新颖的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一般由校领导主持,邀请全校师生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师生的开展热情,鼓舞着师生的参与欲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阳光体育校园文化。在启动仪式的号召下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愉悦身心[5]。然而受到客观和主观等因素的`限制,校领导和教师受到一些科研任务、课题申报、培训和学历提升等牵绊,忽略了健康理念的贯彻,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开展力度不够。3.阳光体育运动的系列活动。在阳光体育运动颁布前几年,湖南省高校积极响应三部委和校本情况,设置了阳光个体运动的系列活动,由组织者进行活动申请,在批准后利用相应的补贴经费改善学生体育环境和设备,组织专业的指导师资团队,开设丰富的阳光体育运动内容。学校管理部门也建立了监督机制,定期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督查和评价[6]。但是在受到选课制和学生人数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后,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人数都难以控制,加之师资队伍的不足导致阳光体育运动的系列活动开展效果大大下降。4.《标准》测试工作的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普通高校会定期向教育部上报《标准》测试结果。然而,由于多数学校未实行教考分离,且又缺乏监督机制,虽然各高校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或不爱体育锻炼的学生,以至于无法达到《标准》中的指标要求,但是高校仍“以生为本”,为不影响学校就业率,对于体质健康水平不合格的学生采取放宽政策,这与《标准》实施的目标相差甚大[7]。
三、湖南省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湖南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实施效果的调查基础上,紧密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精神,从阳光体育评估的目的出发,严格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考虑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影响因素,坚持科学、合理、系统和实效性的原则下构建了评价体系[8],详见表2所示。为了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评价公正性,在评价过程中使用统一评价方法和手段,将主观评价内容进行有形化、数字化处理,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评估,既便捷又准确,另外还要将统计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十分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看,将阳光体育精神与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条件、体育运动环境有机融为一体,不仅是教育管理与评估的根本职能,也是开展阳光体育量化与评估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鸿江,等.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汪应洛.系统工程(第4版)[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
[4]赵欢春.论阳光体育运动的伦理精神[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2).
[5]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8).
[6]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
[7]姚旭霞,赵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11).
[8]唐建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初探――以湖南省高校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考虑是否应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的行为,可见有必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下面就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做具体概述。
1.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广大儿童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美国、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早已经将学前教育进行了长远的规划工作,早在30年前,美国就已经规定所有一岁儿童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日本也早以将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体系中来,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以上。可见,对于国际大国而言,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已是大势所趋,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发展趋势的。
1.2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关注程度,使得我国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公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可见我国幼儿公职教师逐渐在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然而,当今社会,我国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官方性教育机构,其雇佣的幼儿教师并没有被列入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公职教师行列,当然其也不会享受到公职教师的待遇和条件,这些教师一般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一直处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边缘,很容易受到轻视。此外,由于学前教育非官方机构教师所处地位的尴尬,使得我国一些高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比较担忧,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相关工作,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极大丢失和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政府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延续。如果能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使得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其工作环境和待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对于提升其工作热情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事业中去,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广大儿童的教育质量,保障适龄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1.3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能够推动我国教育水平
在我国,教育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物质资源的使用。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一般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而物质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配套设施。对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形势而言,存在着许多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容易使幼儿在选择学前教育学校时面临一定的选择困难,也有可能会造成某些家庭负担压力的加重,从而造成幼儿受教育的不公平。如果能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就能够将教育资源的平均化,使得教育师资结构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级教育学校之间的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推动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1.4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助于促进规范管理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项学前教育工作,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够按时接受到完整的学前教育,而且各级政府可以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规划、政府经费投入、幼儿教师的待遇等内容作为其教育督导内容,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有效管理和规范。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评估,能够实现对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提高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保证广大儿童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有助于激发广大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潜能,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条件。
纵观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学前教育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教育环境和个人私利等方面的因素,为了能够实现对学前教育的有效管理,我国政府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效确保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共性。下面就目前我国实行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具体现状,简要分析其中可能面临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2.1“扶正”学前教育幼儿教师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师发展现状,幼儿教师的待遇和权利都与其他公职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具备公职教师的身份,当然也就无法享受公职教师的基本权利,但是其履行的业务与公职教师相比相差较小。由于幼儿教师在待遇和身份上都有着较大的不明确性,使得其一直处在社会教育事业的边缘,并没有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甚至会受到轻视,这也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工作。然而,一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来讲,可以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进行明确,使其能够拥有公职教师的权利和待遇,其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在保障其权利的基础上,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能够使幼儿教师的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营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工作氛围,从根本上保证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使得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到学前教育的领域中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儿童学生的全面发展。
2.2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可以说,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学前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该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够接受到全面的学前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对学前儿童接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保障,而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力度也不尽相同,其改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学前儿童就可以免费地接受学前教育,可以确保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够按时接受完整的学前教育,实现“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保证每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2.3明确相关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对儿童实行全面的学前教育。当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时,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就可以实现对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规定学前教育的管理制度,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效率,并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落实,并按照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对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善,规范对学前教育现状的有效管理制度,确保广大儿童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期的义务教育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对教育事业发展十分有利的政策措施,不仅能够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有效地体现出来,而且能够将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正规化,提升其综合管理质量,保障广大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广大儿童接受系统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