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论文
- 文档
- 2024-08-31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论文,本文共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论文
摘要:符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这一任务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注意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通过借助于数学知识载体,进行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
关键词:数据;观点;实践
符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这一任务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注意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通过借助于数学知识载体,进行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较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数据对比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数据对比,赋德育于数量关系的教学之中,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方法。数据对比有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教材现题对比。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编有不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例题和习题。数学教学渗透德育,首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中这些例题和习题的德育功能,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处理,使数学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能接受思想教育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需要编题对比。即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配合消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数据,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或由教师提供数据,指导学生自编自解,在编题解题中渗透德育。如要进行国情教育,就可以在进行“百分数的应用”教学时,给学生出示两个条件:①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②江苏省全省的面积约为10平方千米。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两个条件,编题计算江苏省全省的面积占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的几分之几;还可以结合教“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我国用占世界7/10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这两个分数哪个大?”这样即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增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作用。
二、观点熏陶法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养料”。充分挖掘教材的辨证主义思想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树立对立统一观点,事物的普遍联系观点和实践观点等唯物辨证法基本观点的种子及早撒播在小学生的心灵里,对其形成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数学教学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基本有力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讲解数学的方法用唯物辩证法阐述数学知识,揭示其间的种种辨证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打上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印记。二是通过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通过具体的日常数学教学活动的渗透,实效性强,学生从中受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熏陶更为深刻。
三、实践锤炼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实践的德育功能,加强数学实践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增知长智,又培育品德,锤炼操行。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数量要适当,要求要严格,并要通过对作业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其次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除一般作业训练外,经常适当地给学生另外出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思考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解答,促使其养成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的钻研习惯。第三,要加强学具操作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论什么课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都应尽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并计算学校操场和农田菜地的面积,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有关数据,自编应用题并进行解答等等。充分利用数学的趣味性和广泛应用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内容生动有趣,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对教学要精益求精,言行举止也要力求体现严谨认真。只要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做到以身作则,学生就不会不受到耳濡目染。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渗透更为重要,所起作用和效果不可低估。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材料,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学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必须各科协作。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1)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2)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3)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4)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
(1)要更新育人观念,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正确的育人观念,是科学地开展德育工作的理论武器,是数学的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以人为本,平等流动的过程。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心灵的窗口才会敞开,才能发处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德育过程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要深研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的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学习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在教学正负数、方程的内容时,可以介绍刘徽注的《九章算术》,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并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3)组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带领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良好的习惯。
(4)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的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一个班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班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同学们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一个滴水的龙头流水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测试可测得每天可以流掉124千克,一年一个龙头流掉的水,约4380千克的惊人数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收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一 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得到途径与方法
(1)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学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课讲水资源问题,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2)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的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任课教师在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的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5)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的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6)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7)解答疑难法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如政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比,如何看,如果教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发展与差别,就会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开这个“扣儿”,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二、实施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面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生动的大课堂。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看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的还看了:
1.小学美术德育渗透论文
2.浅谈小学素质教育数学论文
3.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4.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咸丰县活龙小学 刘新 咸丰县湾田小学 覃柏洲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振兴中华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现代的课程论也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科教学特点,联糸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又何尝不能达到呢?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咸丰县活龙小学 刘新 咸丰县湾田小学 覃柏洲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振兴中华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现代的课程论也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科教学特点,联糸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又何尝不能达到呢?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中心小学 尹春荣
一、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不同的较色和任务:德育但负着端正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任务。数学教学则主要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等。但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并非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他们在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上都有相同之处,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数学教学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两者关系来看,德育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先导,他能使枯燥、空洞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和直观,而且充满感染力。数学教育则使德育教育有了依托。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二、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找到互相渗透的契合点,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榜样相结合
道德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仪表、行为习惯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身应该先做到,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教师的品德、精神、言谈举止均为学生的榜样。才能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
(二)道德情感与教学内容相交织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充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并对学生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在求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时是这样说:“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求得底面积,在乘高,就求得长方体的体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掌握牢固,又可以从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为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从高的理想。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很多,只有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正确利用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的教学内容,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教学过程与道德思维相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有很多的规律和定理光靠老师的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学生也不容易记住。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比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集体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按这样的步骤进行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起学习,既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能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获得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这样,学生们不但对所学的知识概念掌握牢固,更重要的是使小学生从小养成重视他人学习成果的好习惯。从而形成集体荣誉、集体意识高于一切的良好风气。又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节的练习第一题时,教师要结合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题中的小朋友能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入银行,把所得的利息捐给希望工程,在这里应该向学生们介绍“希望工程”是怎么一回事,使学生懂得在我国还有许多贫困地区有很多的失学儿童,他们也想读书,但由于太贫困,他们上不起学。由此激发学生能向小朋友学习,从小有爱心,要学会帮助别人,同时也能珍惜自己现在的学习机会。
(四)数学活动与道德习惯共促进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在数学课堂上,应当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经常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以数学为主体的课外活动。比如:五年级学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的用电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的电的度数,结合当前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地方非常缺电,组织学生开展如何节约用电,支援国家建设的讨论。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能源的教育。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保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对每个同学的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进行统计,然后制成统计表,结合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讨论,既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刚学过的数学知识,又可以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数学活动,比如:数学知识竞赛、讲故事、阅读一些和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数学实践的需要,只有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小学数学必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渗透,不能生搬硬套,只能是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不能喧宾夺主。
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思考论文
1、小学数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意义
小学数学的德育主要指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与传授内容做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穿插渗透于课堂之中,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社会公德、自觉纪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德育教育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达到改善目前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2、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的思路
2.1.培养教师自身高尚的素养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的形象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认真书写的板书与精心设计的搭配比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效果、精益求精的授课语言,以及对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符号都认真的推敲研究的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会以一种无形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将德育工作溶于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塑造学生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提高学生修养。
2.2.充分挖掘课本的德育素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篇章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学习圆周率,可以先行为同学们讲解祖冲之的一些情况,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教师通过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推进德育工作,结合知识点辅以事例不断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人文精神熏陶着每个学生的思想,达到智育与德育共同完成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任务等了解较少,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小学教材中包含的祖国灿烂文明与文化熏陶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和谐民族建设的宗旨更具积极意义。
2.3.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数学课堂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情况与课外生活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比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学习小数点知识的时候,可以发动同学们在周末跟随父母买菜,看看买菜时算账怎么用小数点的,同时帮父母洗菜。一方面学习了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劳动教育与尊敬父母的教育;又如学习四则运算时,可以利用班里集体劳动的机会,比如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每人擦几块玻璃,一共几个人擦,除去打扫别的卫生的同学,班里一小时可以擦几块玻璃等等。一方面在劳动中渗透了数学课堂知识,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间接促进了数学课堂上德育工作的开展。
2.4.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要融入的,这关系我们的名族与未来,只有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团结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在课程中穿插进行集体主义方面的德育教育。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一些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同学们分组并记录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效果,然后给那些回答问题积极的小组里面贴小红旗,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数小红旗的数量来增强对数字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小组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3、结语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所有教育工作必须渗透的主题。但是在小学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方法得当,注意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程度相匹配。避免喧宾夺主,让德育教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角,而是采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小开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争取让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做到德育和智育的双丰收,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1.从课文的时代背景中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2.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不仅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授《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应该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题目中“飞”、“夺”两个字就能反映出许多问题: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然后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3.从文章中的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在欣赏课本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在教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人民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19课《赵州桥》一文时,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从课文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要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所以说,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1.用提问生疑方式切入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通过师生问答、讨论,弄清文章主旨,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带给他们启迪,陶冶他们情操。优秀的提问切入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发,接受健康主题的熏陶。如: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这样的点拨,不少学生会由第一人称想象出形象的意境来,美妙的想象会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他们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从而让他们热爱美、追求美。
2.创设问题情境,给德育渗透特定氛围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教师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旧社会的黑暗。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开展德育辅助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可以配以精彩的动画课件和悦耳动听地乐曲,使学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如《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是描写北京夜景的。“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两句话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语气和停顿,读出对北京的赞美,激发起学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趣。“下雪啦,下学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模拟读能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从而培养学生爱自然的情感。中间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可以让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朗读中知道四种动物爪子有不同形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初步了解了几种小动物的一些特点,更希望知道多些有关动物的知识。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授“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可以先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故事后,再给学生讲述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学生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要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可以指导学生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3.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教学《雨中》一课后,可以在班上开展“好事周”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周内尽可能多地做好事,在班会课上汇报,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再如学习完《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可以开展“我当新时代小雷锋”活动,让学生当了天义务公共汽车服务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真切地领悟到乐于助人的精神,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途径决不仅仅是以上几种。但是,只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常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白杨》一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理解了借物喻人,借白杨的精神品质,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博大胸怀,深刻领悟了爸爸像白杨树一样的坚强意志。课文结尾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与“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的形象相互映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寻味什么?我紧紧抓住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从“沉思”“微笑”这两个词入手,进一步挖掘进行德育教育的潜能。通过诱导启发,学生领悟到在爸爸的眼中小树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小树,孩子们在爸爸的关怀、教导下,也会勇敢地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们谈到在建设边疆、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他们的祖辈和父母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值得歌颂和赞美。他们也会像小白杨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继承父辈的意愿,建设西部,使其美丽、富饶。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了。
二、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和水特点的句子,采用默读、齐读、小组读、女生读、指名读、赛读、美读等形式朗读,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进而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因为学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黄山奇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分年段,因人而宜。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初步感知道德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文本,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理性培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文/林惠芬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 的认识”“10 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 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 千米,领土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 千米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豫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豫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目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在实践中努力探讨,潜心研究,为把下一代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镇前锋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抓住教材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如《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沉香救母》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人 间最美好的情感;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崇敬和爱戴,并学会表达爱……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的活的教材,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情感目标是:在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入手,为后面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对话是教学的重难点,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出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抓住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其次在引导学生怎样立意、选材中进行德育。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二十年后的我》,部分同学怀揣着“大款梦”、“大官梦”、“明星梦”……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爱迪生从小立志,发明电灯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从现在起就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三、抓住活动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形成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
来临之际,我班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争四好”诗歌朗诵会,比赛中同学们精神饱满、表演极具感染力,《党是太阳,我是花》、《颂歌献给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以真实的感受声情并茂地祝福祖国、讴歌中国共产党中在9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
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抓住作业的批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同学这样用“只有……才……”造句,“只有别人帮助我,我才去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新时代少年儿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让德育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如在导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了成千上万的鱼在浅水洼里的情景后,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担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探索论文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教育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以形象为主体,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的场景,是现代化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亲身感情和体会教材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让学生提前预习过课文后,在课堂开始我首先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烧杀抢掠,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任意存坏,毁掉。最后为了销毁罪证,用一把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把圆明园毁掉。视频播放完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满腔热血,义愤填膺,见解不一:”圆明园的奇珍异宝就这样被毁,优秀的建筑园林艺术被烧,太可惜了。”“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能不受外敌欺负,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宝贝和人民。”“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毁掉圆明园,太可恶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育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发展与兴衰,匹夫有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化,让”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这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再成为一句口号,而成了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二、在互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互动是落实德育内容的关键。课堂互动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智慧和教学教学智慧的碰撞,生成德育渗透点,拓展和提升教材的知识点。在课堂互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于教学对于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和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和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来寻找课文的德育渗透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我是围绕“诚信”来展开教学的。小鸟答应大树要唱歌给他听,第二年回来的时候树不见了,然后小鸟就千辛万苦的去寻找好朋友树。通过对文本的诠释与理解,重点讲述小鸟重视承诺的事。让学生知道”做人当一诺千金“,”诚信是立身之本“,“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等道理。不但有效达成了文本的价值,也使德育教育渗透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三、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被自身情感所支配,而语文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思想教育要有机的渗透的在知识教学之中。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祖国山河秀美的文章,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如《鸟的天堂》通过语言的细致描绘,为学生展开了一幅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让学生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认识到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也有反映人们对事业对理想的崇高追求的思想境界的许多佳作,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如,五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老班长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强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教导这一篇文章时,我除了抓住文章文章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班长的崇高精神世界外,重点指导学生进入老班长的角色进行朗读,去体会老班长的话,以及壮烈牺牲的光辉场面。很多学生在读到老班长临死前所说的话时,不禁语带哽咽,甚至掉下了眼泪。可见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已牢牢屹立在学生的心间,深深的感染着孩子们,并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和抉择中影响着孩子们。
四、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的知识要时常实践和练飞,才能体现出学习的价值。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到六年级,就明确提及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各类语文活动对小学生的道德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斧正学生的思想误区,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在语文小活动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训练。课外活动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构造,促使他们获得思想品德和文化氛围的强力熏陶。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当开展体验的活动。如可以举办革命诗歌朗诵竞赛、讲出你知道的名人故事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德。如三年级下册第二组关于”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课前对自己生活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和了解,在课堂中与同学交流和讨论,从自己生活出发,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倡议身边的同学和家长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保护家园,保护地球。“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置身于现实的学习环境中,能激发学生更深刻的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以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把握好切入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德育不是空泛的口头说教,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的作用。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在备课时设计好德育教育的环节。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如在导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了成千上万的鱼在浅水洼里的情景后,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担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