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
- 文档
- 2024-09-19
- 114热度
- 0评论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本文共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课堂情境创设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多工夫,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创设情境,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有位小学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手中的三个圆片当作饼,让学生自己翻饼感受如何才能更节省时间。但是在农村的家庭很多都是使用大铁锅烙饼的,一些农村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就是把三张饼一起放到锅里,同时烙。在此,教师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虽然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生动与有趣,但却与教学要求相背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将它处理得当,同时把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更好地切合教学实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导入新课后,教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围住圆一周,再用直尺测量绳子,有的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能得出圆的周长,方法很多。但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就落实好了本环节的重点就是动手测量周长。可见,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变化,低、中、高段学生分别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选择: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高年级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动物王国里又要举行一场比赛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有的学生就小声地嘀咕:“怎么又是比赛啊!”而另外一位教师,就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校门口的花坛需要围一圈栅栏,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看似后者简单,但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了解较少,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情境: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教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这个商店卖什么?(文具),你们想买些什么文具?引出“元、角、分”,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认识元、角、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
(二)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在选取生活情景时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书本所提供的内容,一定要以不同方式去选取,形式多样,新颖,并且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边给学生讲小猪盖房子这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森林里有3只小猪正在盖房子,小兔子也来帮忙。它们有的扛木头,有的搬砖……最后定格画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上的事物比较多少(小猪和小兔、小猪和木头、小兔和砖……)。要比较的素材比较多,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童话世界里不时地闪出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喜爱的生活的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做到因课适宜,使这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运用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实践探究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其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讲解之后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不单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果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而通过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其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1.情境创设注意引导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设,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探究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所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寻获答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编码》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份证编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将其中蕴含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的位数以及意义告知学生。接下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小马虎”同学课前分别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忘记对这四个号码进行标记,无法分清分别是谁的了,请同学们帮其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年长者的两个号码,再通过分辨男女辨别哪个是爷爷的,哪个是奶奶的,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辨别剩下的两个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够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才能够使其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的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是与现实相连的问题,而不能是臆想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需要多少钱》这一课程时,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星期天,淘气、笑笑和许多好朋友们在海边玩的'时候,在附近的商店里买了好多的东西,想让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愿意吗?通过购物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进行乘法的教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
3.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的练习中并没有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在课堂上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是正确的,但是,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运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全面,不能人为的将其局限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例如,在学习《时间与数学》这一课程时,对教材上寻找飞飞一家三口人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的例子进行延伸与重组。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三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寻求其一家三口在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课堂上通过讨论解答问题之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之后通过翻看日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确定等。通过创设全面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消化之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论文
一、情境创设要利学生研习条理化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往往局限在知识的导入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与烘托中,忽略了情境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情境教学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操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和推导而来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结论,教师设置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是否任意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的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与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等于“底×高”。所以,学生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后,必须主动地联系自己所学过的有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在研讨中不断让自己的思维条理化,清晰化。
二、情境创设要助机械练习趣味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技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机械练习的单一性与刻板性,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我们不妨将情境活动与机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境渗透于练习的导入、过程以及评价中,从而将枯燥的机械练习包装成趣味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们互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时,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待教师完成新知的教学任务后,便是一环接一环的机械式练习,而且这些练习大多又依课本上的编排顺序而列,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来选择和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能够真正达到巩固新知、拓展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情境创设法来设计、引导和评价练习。如让学生互出考题进行训练,并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题目创造。有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同伴对比一根铅笔与一块橡皮擦的价格;而有的学生会以身高为例,出示各种不同的考题来训练对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训练答题者,也能够让出题者在其中获得知识的再次巩固。
三、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剂良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数学逻辑思维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动力源泉。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从而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形象化的认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刺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兴趣
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利用生动形象而且较为经典的场景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感,将认知活动充分与情感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常通过一些好玩的、多方向性的、开放性的游戏或是图像,又或者是儿歌等素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意识的情境创设,以此引领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入探索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
一、游戏情境的创设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因其抽象化的特点就难免感到枯燥乏味,也正因如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针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老师需让学生们加入各种形式丰富且新颖的游戏活动或是竞争当中来,在此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把机械化、繁杂枯燥的.训练转化成具有数学意义的小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不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例如,可以开展对口令、找朋友等小游戏,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加与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蚂蚁搬家的游戏。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内容在黑板上张贴几张蚂蚁洞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来扮演蚂蚁,每名同学从老师那里领取“一袋米”,上面会写着一道算数题。游戏开始以后,每个同学拿着米袋找到与米袋上算数题答案相符的蚂蚁洞。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在巩固了加减法的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学生之间协同合作的精神。
二、图像情境的创设
低年级的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几乎是毫无目的的,而且没有一定规律、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而利用色彩鲜艳的图形图案以及实物,就能很容易吸引他们的视觉,将其思维激发至相对较为兴奋的状态当中。曾有学者说过:“直观是一种能够开发观察力以及思维的巨大力量。”为学生进行图像的情境创设,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表层记忆当中留下印象,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其求知欲望得到充分的增强。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三幅图,每幅图当中都有一块蛋糕,且每块蛋糕的大小都不同。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图中哪块蛋糕最大哪块最小,并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小故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色彩艳丽且充满童趣的图像情境当中积极主动去动脑筋,使其求知欲望得到有效地增强。
三、儿歌情境的创设
人的学习离不开好的心境,轻松悠扬的乐曲能够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优美的乐曲可以使人冷静下来,使人变得平和且理智。经研究发现,有的乐曲的速度和人的大脑处在放松状态时的“波长”是持平的。在这类乐曲的伴奏下进行信息阅读和知识学习能使人更容易记住,而且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且相对内容较为枯燥,小学生心性不定,所以很难将精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因此,需要结合小学生思维形象且富有情感等特点为其创设儿歌情境,利用儿歌使学生放松心情,将儿歌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10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个“进位加法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唱过程中掌握进位规律。通过这样的学唱过程还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爱乱动的习惯转化成音乐中的律动。通过儿歌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启发他们的记忆思维,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也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生活情境的创设
事实上数学本就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当中随处能见到数学知识。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数学身为文化组成部分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其内容和思想,以及其方法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知识以及技术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必需工具。华罗庚曾讲过:“数学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枯燥无味的,是一种神秘难懂的东西,那是因为它脱离了现实。”小学生情感色彩丰富,他们对自己熟知的环境能够很好地放松,可以自觉地进行知觉活动,进而构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架构。基于此,为学生展开生活情境创设,不但能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数学,并且学生在进行观察以及思考的过程里可以动手实践,增强情感认知。例如,在“比较大小”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数豆子的方法来比较谁手里的豆子多谁的少,从而可以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缺乏兴趣的强迫性的学习会使得学生的探知真理的欲望被扼杀。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源泉,为小学生营造各类多样化的,可以使其充满兴趣的教学情境,是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以及欢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玉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4(11):7-8.
[2]高雅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文理导航(下旬),2013(7):46-47.
[3]肖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J].家教世界,2013(16):36-37.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俨然已经成为雷区,很多学生及教师都“牺牲”在此。因此,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成长阶段,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含量较少。因此,面对小学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加大的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式的应用题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明和小兰两个人,一共做了15朵花,问他们每个人分别做了多少朵,就有14种可能的答案。这种开放性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很多都和生活存在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苹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常在家里妈妈都会给你们拿什么水果吃啊?”此时,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我妈妈会给我拿苹果、梨、桃子、西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应用题:“有一个妈妈,给孩子买了4个苹果,但是只拿出了一半给孩子,问妈妈还有几个苹果?”此时学生就会说:“一半就是4÷2=2,那么妈妈还有2个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申问题,说如果用分数表示的话那是不是就是2/4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然后拿出一个苹果,用刀子将苹果切开,然后拿起一半苹果引导性地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呢?”学生就会答:“一半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讲解分数知识,指明这一半苹果就是整个苹果的1/2,由此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三、丰富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突破思维定势
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解题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说:“小红家要铺地板,正好小红想要帮忙,现在知道每块正方形地板的长度都是4分米,如果小红要铺满整间屋子要用60块地板,现在假设小红家买来了新地板,但是地板长5分米,那么要用多少块地板呢?”在此道应用题的解答中,小学生常会运用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解题。所以教师在讲题的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通过联系生活,解题的方法可以是4×4×90÷(5×5),也可以是90×(4×4÷5÷5)。这样做不仅优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二)对数量关系的变化给予高度重视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以数量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小学生了解应用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准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使其明确数量关系及关键的已知条件,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例如,讲解例题“学生小明家里养了1000只鸡,鸡的数量是鸭的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只家禽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小明家养的主要家禽就是鸡和鸭子,在题中已经明确说明鸡的数量是鸭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教师通过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鸡鸭之间的数量变化。这样问题就变得十分的简单,解题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总之,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整体状况,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应用题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论文摘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本文深人阐述了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基础、基本形式以及核心。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1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例如,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公告上写作(课件出示):“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很高,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应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6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以活动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3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三个借助,三个转化”。
3.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3.2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4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4.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摘要]笔者认为,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针对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反思和回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1.正确解读教材
首先,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在细节上应学会推敲,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全面把握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对此,我们曾提出通过“数学日记”和“师生非教学性对话”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也是影响有效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思考有三: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二是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一要创设教学有效情境,二要组织教学有效活动,三要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1.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具体要求,这里不再复述。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又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组织教学有效活动
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课程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与课改前有了许多不同,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由于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而引发的“生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我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所谓预料之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这就是说,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论文
【摘要】开展小学数学的情境化教学,可以有效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学生身心愉悦状态下认识数学的抽象知识,将抽象向直观转化,从而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提高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境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是情境的打造,要采用多种方式,打造具体情境,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抽象思维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不断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即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但是学习的过程仍然需要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因为这可以让学生不仅从抽象的语义方面去理解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直观的表象层面,有更多真切的体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通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将抽象学习和直观形象学习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既能够浅显易懂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又能够发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环境打造数学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们知道数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因为这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找到与数学概念理论相匹配的原型。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如何打造呢?就可以从生活化的环境入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够让他们在最为熟悉的环境中了解一门学科,学习抽象的数学课,这种感受会更加放松。情境打造方面,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互动情境以文字,图片,甚至角色扮演等方式,搬到课堂中去。尤其当我们讲到关于日常的人民币换算知识到时候,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个小小的集市,让学生们模拟市场上购物的场景。其实,有一个西方非常经典的游戏大富翁,就是一种买卖游戏。学习数字的过程中,可以把大富翁的游戏引入到课堂中,这样的情境打造,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通过创设有冲突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包含很多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这些知识比较零散,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但容易学习后面知识时把前面的已经忘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重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便于学生掌握。在情境教学的打造中,可以有意地将冲突的情境搭建起来,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中,与现今所学的新知识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他们的困惑和探究欲望。一般来说,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是定理,教师都会涉及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在让学生解读习题的时候,如果用以前的.知识进行解答,经常会消耗过多的时间,而用到新学的概念,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一条捷径。这是一种矛盾的情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矛盾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放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有一种意外之感。意外的感觉和状态,可以促进学生接下来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
三、结合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学好数学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而且故事有长有短,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故事引入进来。如果故事太长,就可以将它缩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设计一些小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情等,给学生描述故事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情绪上也会受到感染。在描述故事情境的时候,教师要将数学的语言自然穿插进去,让学生能够将故事当中原有的语言,用数字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这其实就是一种直观和抽象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具体讲述过程中可以用,这就相当于把这一句话来进行转换。所以,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抽象直观,相互转化,学生才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数学的问题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结合实践教学,打造数学教学情境
学习中,我们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巧妙结合,互相促进,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数学这门学科经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应用当中,对理论概念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活学活用。所以说到情境教学如何有效开展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结合实践来进行情境构建的工作。实践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从生活中进行实践,也可以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实践,也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现场的演算实践。当然,最有效的实践还是在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解决中,这样的实践其实就是一种情境教学的转化。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改革,要更多体现在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上,情境教学已被证明非常有效,在具体应用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情境教学的切入点,真正将这种方式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甄晓慧.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7.
[2]王春妮.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生活情境应用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简单,生活情境的创设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播放音乐,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自然而然会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中。比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树上掉苹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苹果,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的事物,将利用苹果这样的'生活化物品进行减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掉苹果的视频,让学生自然跟随进行计算。比如树上有十个苹果,先掉下来一个,教师问学生还有几个。再掉下来两个,树上还有几个。每问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相对应的算式,让生活化的情境中出现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限制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生活情境的创设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角色扮演是一个魅力值很高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生活情境的创设相结合,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学生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有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仿真人民币,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扮演超市工作人员与顾客,为自己的商品标价出售,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知识。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减法知识难度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科学利用生活情境,会化难为易,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
1.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好过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椅的长度,测量门窗的长度,测量文具的长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做一些生活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2.结语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会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让小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出发选择生活教学资源,利用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促进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主动开发者,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论文
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课堂框架的构成,知识点的呈现,数学思想的传递,学生数学技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形成与锻炼,往往离不开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做载体。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串联起整堂课的所有环节,让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名人创设情境
名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公共效用,所取得的令人仰慕的成就,是大多数学生都想知道或者乐于了解的。巧妙利用名人创设情境,串联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第一步,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来我校给同学们指导乒乓球的攻守技术,我们全班同学负责手持彩旗举行欢迎仪式。如果从校门外每4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都应该站在哪些点?学生自然就会根据倍数的知识找到:4、8、12、16、20、24、28、32、36、40……第二步,老师想如果每4米站一名同学,由于全班同学人数少,自然站的距离短,显得不够热烈。所以老师想改为每6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应该站在哪些点呢?学生依然会找到:6、12、18、24、30、36、42……第三步,为了迅速把第一种站法改为第二种站法,其中哪些同学可以原地不动?学生从线段图上观察到不动的同学有:12、24、36……第四步,老师提问:这些同学为啥可以不动?据此顺利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完全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
二、利用“师生互相猜”一猜创设情境
有老师参与的“猜一猜”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藏起自己的书写工具(铅笔、自动铅、中性笔等),然后教师猜一猜个别学生的',并板书出实际的数量。然后让学生也猜一猜老师口袋里的书写工具数量。当学生猜出不同的数量以后,老师公布谜底:老师的口袋里一支笔也没有。接着提问: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这个互动的环节以后,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师生互考创设情境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教师考学生,如果在教学中能设计学生考老师的环节,必然会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环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你们也任意写一些数考考老师,看老师能不能从你们写的数中找出3的倍数?当学生写出后老师很快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然后让学生分组验证(学生通常会列除法算式)。接下来教师再出几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学生有的会利用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有的会继续列除法计算。然后老师问:你们和老师比,老师判断得又快又准确,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其实并没有列除法竖式,而是先口算了加法,然后口算除法或乘法。接着拿实例找出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由于教师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师生互考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兴致盎然。
四、利用求同存异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在新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做到求同存异,同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演示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在转化过程中,虽然形体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和底面积以及高都没有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自然地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再进一步对比类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
五、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境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利用触觉与思维的配合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事先把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做成卡片,另加一张圆形的卡片都装在不透明的袋子里,叫学生来摸出一张与其他卡片不同特征的卡片。学生摸出圆形卡片后,师生通过对比,自然就能探究出圆的曲线特征,圆心到圆周的等长特征等,也为后面的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获得了圆的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了圆的特点,发展了思维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总之,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于教学,要做到以境导学,以境促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出发点。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然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遵循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避免一味追求新奇而忽略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已有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灵感,才能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
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潜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佳诱因,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接受数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应用数学,让他们亲身感受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在给学生讲除法法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爸爸从超市买回了6个橘子,家里总共有3口人,你们觉得怎样分才公平呢?又如,在教混合运算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现在你们有10元钱,要去超市买2根火腿肠和3个鸡蛋,火腿肠1.5元一根,鸡蛋0.7元一个,你们将10元钱交给收银员,收银员需要找你们多少钱才对呢?通过创设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实际生活,对数学教学知识进行优化整理,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融入丰富多彩的`影片和图片中。例如,在教学生背九九乘法表时,可以制作一些口诀图片,将数字换成学生感兴趣东西并制作成图片通过投影仪投影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背诵口诀。又如,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影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地球围着太阳绕行一周为一年,月亮围着地球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通过这些方法,将教材内容转化成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的事物,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实用性很高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决不能脱离生活。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行探索、自行思考,鼓励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精彩教学探讨论文
一、创设和谐情境,构建精彩课堂
1.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新课教学的前奏,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小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悬念导入就是设置问题,令学生思考,激起小学生思维的波澜,造成“欲知又止,悬而未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促使小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例如,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说:“同学们,老师现在要表演一个绝技,不用动笔算就能知道哪些数是2和5的倍数,大家信吗?谁来当小老师考考我啊?你们也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一下老师的答案.”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习氛围高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数,老师回答.“你们想学习老师的本领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使小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像磁石一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第一锤就敲在小学生的心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媒体,乐学不倦
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信息,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学习环境.多媒体能够化静为动,变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愉悦身心,乐学不倦.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教师如果单纯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周长之和与正方形周长相等么?再演示: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通过画面的不断闪烁,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变化,周长也在变化.孩子们特别兴奋,他们在讨论、合作中明白了周长的变化,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境界之中,始终保持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小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二、自主探究,感受数学魅力
1.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自主学习是以小学生作为数学探究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课堂学习目标.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民主教学,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引导”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节课时,比较0.27和0.4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十分位上的4比2大,那么这个小数就大.教师问:“你们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学生经过动脑思考后,想到把0.4化为0.40元,因为0.40就比0.20大,所以,0.27比0.4小.教师觉得加0的方法比较麻烦,但是加0后看起来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也给予支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表扬了这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饶有兴趣,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这种平等的、民主的、不带支配性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作交流,创新思维
合作交流就是小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说明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合作交流能使小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思维得到创新.例如:在训练口算时,教师出了“240+430”一题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派代表汇报,各个小组都说出了不同的算法.有的说“240+400=640,640+30=670”,有的说“200+400=600,40+30=70,70+600=670”,还有的说“200+430=630,630+40=67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师生共同探究,总结了十余种算法.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捷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数学课堂精彩绽放.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