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 文档
- 2024-09-04
- 112热度
- 0评论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本文共18篇,方便大家学习。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于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个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它是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根据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5、教学准备:每小组一张圆形纸片,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6个正方体,8个苹果图。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个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了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将为以后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
(2)、学情分析: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形象的场景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数学出示好奇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借助图形感知、类比推理,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让他们主动参与,把抽象的教学变为直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理解整体和单位“1”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必须明白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在一定情况下,分数虽然一样,如果选取的份数不一样,看作的整体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所以要多举实例,多加比较,多方引导,才能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画一画、折一折、说一说、讲一讲、做一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认识“1”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1可以想象成一个物体,也可以也可以想象成一堆、一些物体,也就是说任何物体不管有多少,不管有多大,只要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都可以想象成1,1既然无所不包,我们就在1上加个引号,由此引出“1”。
第二个环节:类比推理,揭示单位“1”。
通过3个苹果作为“1”,类比推出6个苹果,12个苹果,18个苹果中含有多少个“1”,有几个1就是几,3个苹果所看作的“1”,其实就成了一个计量的单位,从而引入单位“1”。
第三个环节:沟通单位“1”,归纳分数的意义。
通过1个月饼这个单位“1”那么,下面5个月饼、1个月饼、不完整月饼,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再通过1个长方形、1米这样的长度单位、8个圆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分数和整数与单位“1”的联系,再通过不完整的月饼、长方形、1米这样的长度单位、8个圆片观察、对比,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借助分数意义,归纳分数单位。
通过分数(、、)的再认识,你能利用手中的图案,涂一涂,你最想表示的一个分数。引导中还有多少个,中还有多少个,从而归纳出分数单位。
第五个环节:应用升华,深化分数的意义。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必要手段,我设计了:
1、现实生活中,分数的确很多。同学们之所以看到的不多,还是因为我们关注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报刊了解更丰富的世界时,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的离不开分数网络中分数。
2、自我检测。(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红色部分)
3、给出分数1/4,取其一份1、2、3朵,深刻理解整体有多少朵。
以上练习的安排,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认知情况;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更加了解分数的意义的欲望。
第六个环节:总结升华应用分数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什么数?你能说说吗?
2、能不能谈一谈分数在你身边的应用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结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们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是第一项目标也是基本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这两项目标是在第一项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谈话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师生互动,理解意义;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巧妙练习,强化意义四步。设计了如下一节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轻松谈话:“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课件)教师适时小结一个苹果、一张饼都称之为一个物体,一米长的绳子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学生已经把所相关的知识说充分了,教师适时走进去“老师知道它也和分数有关,你们看(课件)这是10个小朋友,当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还可以说是一群小朋友,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也可用自然数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包括一米长的绳子、一张纸、六块饼干、12个小方块……(课件)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
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们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们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们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们学法指导。
(1) 通过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们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们: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们,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 ,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 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们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们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们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们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 学生们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 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 结合学生们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们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们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们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们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们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们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借助直观操作和展示,在说说、分分、画画、写写、折折、涂涂等活动中经历“分数意义”的建构过程,理解单位”1”,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丰富的现实情境,通过具体的数量感知分数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情感目标:
了解到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二)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
(三)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二、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创设情景、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法,并穿插直观演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
圆饼模型、正方形纸、四个苹果、一米长的绳子,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饥又渴,师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东西。不一会儿,悟空抱回一个大西瓜。师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刚一分好,猪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块。这时,师傅问:“八戒,你能说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个吗?你能用一个数把它表示出来吗?”八戒抓耳挠腮,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怎么表示。
聪明的同学,你们能帮八戒说出他手中的西瓜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吗?该是多少个吗?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不仅对分数有了再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产生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的点题。
(二) 了解分数的产生史:
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时,便产生了分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三) 动手操作
操作分数
1、感知单位“1”
(1)画一画,涂一涂,涂画出圆饼模型的四分之一。
(2)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份,并把其中的一份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分一分,四个苹果分给四个同学。
(4)剪一剪,1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抛出问题,让生展示激烈的讨论: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知识经验的迁移,明白许多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从而突显单位“1”的丰富含义。
1、理解意义和分数单位。
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感知单位“1”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同时通过具体的操作明白由于分的份数不相同,因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的数学结论。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概念的理解。
一、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
(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六、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七、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八、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例子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
(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六、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七、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八、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例子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课堂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使我得到很多启发。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我认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以人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我们在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一个理念:概念教学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整节课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在原有对分数的生活基础与运用价值的感知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感知分数的产生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前题,历年来教者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时基本上是采取查找资料,口头传授,学生看书等形式,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更无法理解分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一个做贺卡的情境,让同学们用手中的一张纸去做贺卡,并用分数介绍贺卡每部分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数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而且为认识单位“1”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解决难点。
概念作为一个数学知识,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时也必然有一个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用学具代替任意的多个物体小组合作来解决。
3、设计具有开放度的习题。
一节课好的习题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理解并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基础练习题和开放题。开放题分别是:面对九宫格提问题;设计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数来描述。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并感受单位“1”。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同,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可以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明白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学生理解了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课过程:
新课标指出: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创造分数,不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虽然书上没有学过,但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应有所认知。因此,我打算在课上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前提供给每一小组的材料(1分米的线段,4枚棋子,8支铅笔,6块橡皮,一根绳子??)。学生四人为一组,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分数,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我们汇报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交流结束以后,组织讨论:大家在得到这些分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重点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指出:必须是平均分成的。
接着讨论:平均分的对象相同吗?你能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最后教师指出: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为了加强理解单位“1”的含义,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在大量举例的同时,充分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突破单位“1”的含义这个难点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共8面)以老师首创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1/4、2/8等)。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导说“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
2、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创设情景、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法,并穿插直观演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正方形纸、四个苹果、一米长的绳子,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意义,主要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从而自己得出分数的意义。在备这节课时我就挖空心思地为学生考虑,应该准备哪些材料让学生操作?什么材料既让学生容易操作又能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决定用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正方体以及一些火柴棒,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利用我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展开别开生面的研究,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的分数产生中逐渐得出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在利用正方体和火柴棒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回顾,激活记忆
2、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2)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4、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理性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形象向抽象转化,建立分数的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2、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3、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忆旧引新。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分数的读写法、分数的产生、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简单分数的含义等(如1/2 1/4),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二)提供材料,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实物感知)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作例子(如:1/4)让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你能否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学具袋中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多根小棒、多个正方体)来表示1/4?
(1)小组合作分一分或摆一摆
(2)大组汇报(边说边展示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的表示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
(5)列举单位”1“。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1)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 1/3 2/3 1/4 2/4 1/6 2/6 5/6 1/12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3)最后接着问: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会是多少呢?(自学书本书p62)
(三)巩固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练习的安排主要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
1、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1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2、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2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3、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3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将为以后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
(2)学情分析: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形象的场景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数学出示好奇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借助图形感知、类比推理,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让他们主动参与,把抽象的教学变为直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理解整体和单位“1”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必须明白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在一定情况下,分数虽然一样,如果选取的份数不一样,看作的整体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所以要多举实例,多加比较,多方引导,才能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画一画、折一折、说一说、讲一讲、做一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为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我设计了1、创设情境,认识 “1”2、类比推理,揭示单位“1” 3、沟通单位“1”,归纳分数的意义 4、借助分数,归纳分数单位5、应用升华,深化分数的意义6、学生谈收获六大环节进行,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来达到预设的目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认识 “1”
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1可以想象成一个物体,也可以也可以想象成一堆、一些物体,也就是说任何物体不管有多少,不管有多大,只要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都可以想象成1,1既然无所不包,我们就在1上加个引号,由此引出“1”
第二个环节:类比推理,揭示单位“1”。
通过3个苹果作为“1”,类比推出6个苹果,12个苹果,18个苹果中含有多少个“1”,有几个1就是几,3个苹果所看作的“1”,其实就成了一个计量的单位,从而引入单位“1”。
第三个环节:沟通单位“1”,归纳分数的意义
通过1个月饼这个单位“1”那么,下面5个月饼、1个月饼、不完整月饼,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再通过1个长方形、1米这样的长度单位、8个圆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分数和整数与单位“1”的联系,再通过不完整的月饼、长方形、1米这样的长度单位、8个圆片观察、对比,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借助分数意义,归纳分数单位
通过分数的再认识,你能利用手中的图案,涂一涂,你最想表示的一个分数。引导中还有多少个,中还有多少个,从而归纳出分数单位。
第五个环节:应用升华,深化分数的意义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必要手段,我设计了:
1、现实生活中,分数的确很多。同学们之所以看到的不多,还是因为我们关注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报刊了解更丰富的世界时,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的离不开分数网络中分数。
2、自我检测。(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红色部分)
3、给出分数 1/4 ,取其一份1、2、3朵,深刻理解整体有多少朵。
以上练习的安排,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认知情况;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更加了解分数的意义的欲望。。
第六个环节:总结升华 应用分数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什么数?你能说说吗?
2、能不能谈一谈分数在你身边的应用呢?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教学内容,我分了两版进行板书,既突出了重点,也强化了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计划安排2个课时来学习,今天着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习卡和苹果图和熊猫图、一袋奶糖等。
四、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动手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讲解法”、“ 游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理解、归纳、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既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流程:
(一)趣味加法导入,激发兴趣。
闯关前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加法题:1+1=?(一只手加一只手等于一双手)1+1+1=?(一个父亲加一个母亲再加一个孩子等于一个幸福之家) 1+1+…+1=?(把10颗糖装进一个袋子里就是一袋糖) 共10个
通过“趣味加法”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后面学习把多个物体看做单位一奠定基础。
(二)回顾已有知识,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闯关一)
⑴以 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1 …… 分 子
— …… 分数线
4 …… 分 母
⑵你能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平分成两份吗?拿起其中的一份来,它的面积是原先那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的面积变成现在的 吗?能用线段表示 吗?
⑶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经常遇到像这样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于是就产生了分数。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意义”。
通过闯关一引领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又根据学生自己动手强调平均分,使学生在感觉好玩儿、不知不觉的动手操作中开始学习新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三)动手创造分数,感知分数意义。(闯关二)
⑴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如果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多少?
(这堆苹果的 )为何不说是多少个呢?(不知道共有多少个)如果是这一盘苹果(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是4个),每位同学分得多少个呢?(1个)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盘苹果共4个,平均分给四位同学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所以每位同学就分得1个)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把这4个苹果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位同学分得一份,就是1个,也就是这个整体的 。谁能像老师这样再说一遍?
⑵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8个苹果、24支彩笔),自己动手创造分数 ,并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是怎样分的?取了其中的几分?(选两个小组的成果展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⑶师阐明单位“1 ”:
这三分图都是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以说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⑷仔细观察这三幅图,特别是老师的苹果图和你们自己的苹果图,有何发现?(每一份的数量不同,但都可以用 来表示?)这是为什么呢?(单位“1”不同)它们的单位“1”分别是谁呢?
⑸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⑹把学习卡上的24颗五角星平均分一分。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想一想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把它们写在卡片上。
⑺概括分数意义:
师阐明: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取的份数作分子。同桌分别再说一个生活中的分数,并且说一说它的意义?
⑻生活中的分数举不胜数,选一条你喜欢的说说句中分数的意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从身边的生活中感知分数。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闯关三)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⑴判断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的打“√”,错的打“×”。
⑵选择题:
①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
A A A
B B B
C C C
D D
②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不是阴影的部分。
⑶下面每个图中涂色的小正方体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⑷分糖块游戏:
师:分数不光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请看大屏幕:①头部的高度约占身高的八分之一;②长江干流约五分之三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只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被污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同意的请举手!这时候举手的人数该用哪个分数表示?老师也举着手呢!)③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十分之三。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说说其中分数的含义。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并渗透保护环境意识。
生活中的分数多不胜数,有时在你的脚下,有时又在你的眼前,老师的口袋里就有许多分数,(从口袋里掏出9颗糖)前边的同学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老师想把这些糖分给大家,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拿对我所说的分数,否则空手而归,“望糖兴叹”。(一位女同学先来拿走三分之一,一位男同学也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老师最公平!男女同学分别拿走三分之一!(同学们嚷嚷“不公平!”)师反问:都是单位一的三分之一,为何又不公平呢?(女同学拿了3颗糖,男同学只拿了2颗糖)、谁在更清楚地说一说?(女同学拿时单位一是9颗糖,男同学拿时单位一是6颗糖)结论:单位一不同时每一份中的颗数也不同。(女同学回到座位,只留男同学在讲台)现在再请一位女同学来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咦:为何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都是两颗糖呢?(男同学那的三分之一是把6颗糖看做单位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而这位女同学拿的二分之一是把4颗糖看做单位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也有2颗,所以……)现在再换一种方法,你自己先说一个分数,再拿走和这个分数对应的糖。问什么都拿走了?还可以用那个分数表示全部?我口袋里还有很多糖,这是其中的十分之一,你能猜出我口袋里现在有多少颗糖吗?
此题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六)布置作业:
P63练习十一1——4题填在课本上。
六、媒体演示:
借助媒体演示,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朗、形象直观,通过板书引领学生回忆整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为后序学习活动积累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概括。
教学难点:
多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老师手里拿了几只粉笔,用数字几表示粉笔的支数?现在老师手里拿了这么多粉笔,谁能用数字1表示这么多粉笔吗?(一些粉笔,一堆粉笔,一捆粉笔,一把粉笔)师:看来很多粉笔放在一起,也能用数字1表示。如果老师把这些粉笔放在一个盒子里,你还能用1表示出这些粉笔吗?
一、直接导入,唤醒旧知
出示分数四分之一,让学生读出这个分数,问:是什么数?关于分数,你了解了什么?(分数的组成———分子分母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线分别表示什么?分数表示什么?)
师总结: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进一步研究分数。
二、自主探究,交流建构
(一)以旧知引入新知。
昨天老师布置了作业,请你在一张纸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四分之一,请大家拿出自己所创造的分数四分之一,说一说你是怎样创造出四分之一的?
(二)汇报反馈,进入探究。
(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创造。老师有意识的找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的。如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对比找出共同点,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用四分之一表示。
(2)把四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四分之一的。
还有学生画了四个物体,如四个三角形、四个圆形、四个正方形,也得到了它的四分之一。我们一起看一下: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指着说:四个三角形中一个涂色的就是它的四分之一。师:一个涂色的三角形是谁的四分之一?使学生明白这一个涂色的三角形是这四个三角形的四分之一。师强调,原来你把这四个三角形看做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几份组成的,每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怎样才能让人一眼看出你这四个三角形是一个整体呢?引导学生说出在四个三角形外面画一个集合圈。怎样让人一眼看出是四份呢?引导学生用虚线分开。这样以来别人就能一眼看出你是把四个三角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涂色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个四分之一。让学生用刚才的一句话说说自己平均分的四个圆形、四个正方形如何得到四分之一的。为分数的概念学习做好铺垫。
(3)进一步理解表示多个物体的
学生利用给的三幅图依次表示。(一个集合圈中有8个三角,另一个集合圈内有12个三角,第三个是空白圈。)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反馈操作情况。谁选了八个三角表示了四分之一。说说你是怎样表示出四分之一的。(把8个三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谁选了12个三角形,又是如何得到四分之一的?谁选了空白集合圈,又如何表示了四分之一。(把这个圈平均分成四份,一份涂上色,涂色的部分就是它的四分之一)。以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随即课件演示。
大胆猜测,这个空白集合圈内可能放的是什么东西?(苹果、圆形、正方形、人、铅笔……)再猜一猜,可能放得是多少个,(1个,4个、8个、12个……),师问,可能是2个,3个5个吗?学生摇头,师随即课件演示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把5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也能表示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师:看来一个物体能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平均分,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能用自然数1表示,我们还给它起了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什么?请看课本68页中间一句话。(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共同的名字叫什么?思考这里的1为什么加上了引号,使学生明白,这里的1不仅能表示一个物体,还能表示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加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的含义。
除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想到哪些分数?说一说
(4)理解分数的意义
①在练习纸上想办法创造出你想表示的分数。学生汇报作品。学生一边展示给大家看一边说,说完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如把14个方框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1份表示单位1的七分之一;15个圆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表示单位1的五分之三……
②对比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师总结像这样平均分成2、3、4份……都可以说成平均分成若干份,若干份可以是比1大的任何一个自然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引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看书68页,什么叫分数。让学生读一读,找出重点词,画出着重符号,读一读,读出重点词,边读边理解其中的含义。
(5)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
刚才大家动手分出了很多分数,这一部分都是几分之一,这些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看课本68页最下面一段话,让学生自己理解什么是分数单位。
师反馈:对照刚才学生分的几分之一说,这里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也就是四分之一可以是一个分数单位。七分之一也可以是分数单位……,那么五分之三的分数单位是什么,五分之三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班里的班长***占一他所在一横排人数的几分之几?他占所在一竖列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个1角,1个五角共五个硬币。(2)、
一个硬币
是硬币总个数的,
是总钱数的()
(2)按要求操作:
1、取出9枝彩笔中的1枝,用分数表示()。
2、取出剩下的,取出了()枝彩笔。
3、要剩下,应取出()枝彩笔。
四、回顾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关于“数与代数”内容安排上,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知识,学习好了本节课知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运算、性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与代数知识。教材编排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帮助他们感受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分数,在教学时与相关的知识相结合。而本节课是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一节概念性质的课程,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分数的意义概念教学时,创设生活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直观,调动生活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也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分数的本质意义进行学习,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的教法以启发探究和引导发现法为主,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由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推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让学生采用自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实践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1、通过橡皮泥的合成与平均分,让学生用不同的数来表示。
2、交流分数的产生及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分组合作,操作研究;
2、反馈交流,汇报自己的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4、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单位“1”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的异同之处,使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再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创造分数:9个橡皮泥,第一个同学取它的,第二个同学取剩下的,发现什么?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这个图形的,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知道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画画看。(一帆风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隐藏的图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四)数形结合感情数学之美
老师这里有个图形,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吗?(八卦图、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五)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悟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数学五年级下《分数意义》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关于“数与代数”内容安排上,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知识,学习好了本节课知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运算、性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与代数知识。教材编排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帮助他们感受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分数,在教学时与相关的知识相结合。而本节课是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一节概念性质的课程,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分数的意义概念教学时,创设生活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直观,调动生活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也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分数的本质意义进行学习,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的教法以启发探究和引导发现法为主,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由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推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让学生采用自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实践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1.通过橡皮泥的合成与平均分,让学生用不同的数来表示。
2.交流分数的产生及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分组合作,操作研究;
2.反馈交流,汇报自己的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4.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单位“1”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的异同之处,使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再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创造分数:9个橡皮泥,第一个同学取它的,第二个同学取剩下的,发现什么?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这个图形的,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知道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画画看。(一帆风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隐藏的图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四)数形结合感情数学之美
老师这里有个图形,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吗?(八卦图、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五)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悟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