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风》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5-25
- 106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风》教学反思,本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只是,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还有一部分学生朗读情况不是太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课文的朗读。生字“吸”、“极”的`右半边出错较多,容易写成“乃”。
这一册的课文很长,重点是朗读和明白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不是对人们有用的道理.。所以对于理解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理解字义词义。比如“责怪”的理解,我没有让那个学生解释什么是责怪,或者责怪是什么意思,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人们会怎样责怪风娃娃,说一说对词义的理解水到渠成。又比如课文最后中心的揭示,这个环节不是老师来讲,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说出来,学生在表演中自然而然的就说出了自己明白的道理,而不是老师生硬的灌输。
这一课,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形式一样,就放给了学生,结果学生合作得很愉快。在读书指导方面有这样几个困惑:学生读到位了以后再怎么办呢?课文的中心揭示出来了,其他的学生明白了吗?这些以后还要注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娃娃吧?你们自己有玩具娃娃吗?有什么娃娃?(结合学生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娃娃有很多种,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个新娃娃:(板书风娃娃,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读课文,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自选板块,自主研读。
3、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读全文,看设影,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大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小树。
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
4、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5、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研读:“做好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2)研读“做坏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读读学习伙伴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风娃娃是一个怎样的娃娃?(通过让学生体会、感受、评价、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风娃娃
做好事:吹风车
吹帆船
(可爱)
好心办坏事:吹风筝
吹衣服、小树
(傻气)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娃娃吧?你们自己有玩具娃娃吗?有什么娃娃?(结合学生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娃娃有很多种,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个新娃娃:(板书风娃娃,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读课文,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自选板块,自主研读。
3、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读全文,看设影,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大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小树。
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
4、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5、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研读:“做好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2)研读“做坏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读读学习伙伴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风娃娃是一个怎样的娃娃?(通过让学生体会、感受、评价、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一般都侧重于“改”,而忽略“评”,这没有把握住“评改”的基本内涵。实际上,“评改”是“评”和“改”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作文之“评改”,不仅要从字词、语法、逻辑的角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之处,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修改不适当的地方,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评论与评价。同时,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态度要进行适度地批评与纠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作文的评改一些看法。
一、认清本质,正确对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评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评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评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评价、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学语文风娃娃的教后感言
《风娃娃》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里的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想为大家做好事,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
课文结尾留给学生一个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思考后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他人有用。这篇课感觉上得很不错,师生都非常愉悦,于是我也就信手拈来,拿着课件和教案开始了今天的新授课。导入,初读学生都非常认真,但在初读时我提了个要求: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读给小朋友听。我也想像的老师一样利用这一环节引出生字词的`教学,可我班的学生却“牛“的很,死活没人举手,都认为没有什么地方让它们觉得难的,于是我只好顺势说要检查读书情况了,一站起来,个个不是读错字,就是读落字,哎这就是我的学生,一群从不愿在别人面前示弱的学生。第一课时的教学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风娃娃做好事”的部分。在课文教学中,我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生活的联系,把学语文和学做人融为一体。我一直把朗读作为训练的重点,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学生的表现,如在学习风娃娃帮助纤夫吹动帆船,我问学生“风娃娃们,纤夫是怎么谢你的呢?”让学生走进文本,有的学生说:风娃娃谢谢你,如果不是你的帮忙,到天黑我的大船可能都到不了终点;有一学生说:风娃娃太谢谢你了,如果不是你帮我,我这把老骨头可能要被压垮了……在这一拓展环节我又看到了学生跳动的思维,让我很欣慰。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如:自主的步子还不够大,课堂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总结与指导,我还要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多钻研,争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有关语篇教学反思
语篇教学,就要有语篇意识,用省教研员郑文老师的定义,语篇意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滚动意识,支架意识,运用意识,情感渗透意识。我是怎么落实在整堂课中的呢。
1、滚动意识,即要结合学生已学,与新授教学相关进行有机滚动,所以在语言输入环节,我大量的设计了pairwork、groupwork,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效的滚动本单元已学的知识点。如Whatarethey?Theyare…Lookatthe…Theyare…Howmany…arethere?让语言的输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支架意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多种媒体,如板书,图片,音乐,课件等,为学生提供攀爬的阶梯,而不是光为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匆匆过场,应通过细心的支架构建,让大多数学生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一句或者多句。教师明确的示范,也可通过媒体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结构提示,如Lookatthe…Theyare…,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3、语用意识,这也是教学中如何从机械操练到意义运用,这需要教师设计有效地情景,让学生说有运用意义的语言。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多种语境,如谈论课桌上的文具,到走进农场去看看小动物们,再到ZoomZip的野餐,最后让学生和他们一起把带来的食物进行分享。每个情景都让学生有话可说。
4、情感渗透意识,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指导学生用情说、用情读、用情演。在课前当我通知大家明天上课可带少许食物时,同学们都按耐不住兴奋激动的心情,第二天早上我走进教室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让我大吃一惊,大家准备的东西,多而品种全,而且很多单词如香肠、樱桃、糖果、菠萝等没有学过的单词,同学们通过自学的`手段全部准备齐全了,而且在活动中团队协作能力强,组织到位,我想这是最好的情感渗透了。
当然整堂课也留下了蛮多的遗憾和不足,如教材挖掘的还不够深,虽然整堂课的语言输入量大,但是内容却比较单一,在每个环节的落实上和过渡上,虽自己已经很注意了,但还是欠明确自然,这需要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不断的锤炼。让自己最遗憾的是,在最后的输出环节,学生的表达,更多的依赖手上的资料和媒体上的提示,没有将语言达到内化的程度,作为交际的手段。这也是留给自己今后思考的方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用猜谜语的方法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中来。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同时在课上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培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个词语:“飘落”和“数不清”为了让学生理解“飘落”一词,我用直观演示法,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飘落”一词,并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如:“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当学生读到“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一句时,我接着学生问“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的”?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落叶”有的说“星星”还有的说“蚂蚁”等。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还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话训练,运用了分角色朗读,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
小学x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语文期末的复习,一直让我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系统的复习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阅读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基础知识复习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浪费”点时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复习课的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会复习语文知识的方法,所以课堂教学中以学法指导和知识梳理为主,主要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一、导入实际,不求花样
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同学们,课前你们梳理本册书的阅读知识点,整理举手示意,愿意小组交流吗?组内交流分工明确。
二、重视知识点的梳理
我在复习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梳理知识要点,学生表现得热情高涨;采取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上台讲解自己梳理的知识点,学生不亦乐乎;充分利用课件讲解阅读中的难题,让学生在欣赏情景画面时解决不懂之处,可谓是一举两得。总之,在复习任何功课时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学、爱学。
三、学法指导到位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梳理知识时,学会梳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需要加强的地方:
1、学生在学习中举例子有难度,在备课时备学情不足,以后备课要充分考虑学情。
2、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基础学科,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复习时给师生带来不小的压力不小。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在安排复习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结构体系都应该呈现出新的势态。本课这一点做的不够。
3、积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能积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根据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的这一心理,我在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4、积极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我非常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总结、反思。
5、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过关。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从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空难的学生进行细致的个别指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6、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搜寻优秀文段。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活动得到了增强,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今后我将继续深化课堂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学校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写下每节课的教学反思,很多老师不清楚如何来写反思,课堂教学中有哪些问题可以成为反思对象,总是感觉更多的增加了老师负担。我对此也进行了思考,写反思有没有必要?应该写哪些方面的反思?怎样反思才不会是走形式,效果会更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闪光点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是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细节;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整合和创造性处理;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学法指导的技巧等等,把这些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改善,推陈出新,教学艺术才能日完善。
2、反思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或教学内容安排不妥,或教学方法不适用,或练习设计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或课堂中的生成处理不当,或未针对学生差异区别对待等。教师课后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吸取教训,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逐渐完善。
3、反思教学预测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产生瞬间灵感,这些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是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把自己这些教学中富有智慧的创新之举在教学之后及时的记录下来,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4、反思学生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反思“再教学设计”
反思“再教学设计”,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等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静心反思。一方面,要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思维训练、教学创新等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要摸索教学的规律:根据这节课的反馈信息和教学体会,要对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修正教学方案,拟定出自己假如再教这一内容的要求和做法,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帮助你对课堂教学活动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和成功,在以后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实,教学反思远不限于上述内容。教学中的任何难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古人云:“淡淡而为之,终日成骐骥。”让我们都来做有心人,为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家行动起来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研究小课题开始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反思这一段的实施情况,有取得进步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先总结如下:
开始的初期我对学生在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个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非常的欠缺,对于他们来说的阅读就是读课文或者往年的《少年文萃》。他们没有买书进行大量阅读的习惯,更主要是家长的不重视或者不支持。这就说明他们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更没有好的阅读方法。他们没有写日记或者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在开始阅读时,他们很激动,兴趣很高,当让学生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摘抄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摘抄本上只有短短的一两句话。他们感觉自己无从下手,这就说明他们的阅读面小,阅读量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的语文学习主要是由老师给分析讲解,自己进行思考的很少,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在开始阅读课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学生本身在朗读方面没有好的方法,更严重的有的同学根本不会读,经常把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读破,也就是不会断句,这样句子的意思也就掌握不了,更不用说整体理解文章意思了。
以上是实施之初的不足之处。
在原来两节作文课的基础上又设立了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除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我还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丰富了同学们的阅读范围。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同学们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声音比原来更洪亮了,朗读的也有感情了,基本上不会读破句,也能分清楚语速的变化停顿。朗读的提高,也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摘抄时,更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仅能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还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把阅读后的感受也进行了描述。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到同学们的进步使我很欣慰,我会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更适合同学们的方法,让同学们有更大的进步,也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一年级语文课文风的教学分析
一、理解课文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适当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想,不用一种解释限制住学生的思维。
这首诗歌的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为“但是树叶沙沙响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唱歌了”、“但是树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不能理解,为此,对于第一节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通过阅读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2这一节是说我们知道风在干什么了?3作者是怎么知道的?4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树叶沙沙响是风在唱歌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扎扎实实的下来,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但学生理解的层次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教师不要追求统一标准。课上有的学生理解为“树叶沙沙作响,好象是风在唱歌”,有的理解为“树叶沙沙响有声音,唱歌也会有声音”,有的理解为“树叶沙沙响,是被风刮的,是风发出来的声音,所以说风在唱歌”。答案很多,我都给以了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顺利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理解诗人是在借树木、河水等景物写风。
二、课外拓展阶段
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我也要当小作家”的活动,把学生的的思维引向纵深,进而续写诗歌。在这有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办法:第一步,提问,风能让东西发出声音,象是在唱歌;风能让东西摇摆,象是在跳舞,那么有哪个细心的小朋友发现过以上的情况,也来象诗人那样写一写吧!第二步,提问,还有什么时候我们能知道“风在唱歌”、“风在跳舞”、“风在游戏”?第三步,提问,我们知道了风象我们一样会唱歌、跳舞、作游戏,风肯定也象我们一样会玩耍、说话、甚至还会生气,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当小作家吧!这样一个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下来,学生们觉得有兴趣,而且比较容易。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迸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刘永光同学就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张天宇同学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狂风大作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生气了”许多同学都写出了我意想不到的甚至大人都写不出来的东西。
新课程标准的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内容应让学生有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一定要做好领路人。
一,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有些地方有脱节之感
在教学环节中,虽然走的是“板块教学”之路,但有些地方衔接不当会造成一种脱节之感,是整堂课出现不够紧凑的弊端。如:最后课堂练笔的环节上,由于所衔接语言不到位,在总结完主题之后,直接要求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过渡比较生硬。而且这个练笔的内容属于联系描写的段落,与文章属于说明文的体裁看似关系并不大,所以,给人一种练习与文章脱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后也在思考,在保留这个环节的前提下,如果这样处理会不会好一些: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一年级对于体和形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材遵循了儿童认知的心理,从体到面来认识形,认识面从体来。。而学生在生活中见得最多是体,学得最多的是形,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建立体的概念,区别体和形,又不超出学生的认知,是一年级建立空间观念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操作,分别认识体和形,却又将整个单元相互联系,体中渗透面,面中重新认识体。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