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船长》
- 文档
- 2024-08-17
- 107热度
- 0评论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说课稿《船长》,本文共16篇,方便大家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船长》示范说课稿
教材分析:
《船长》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期的一篇主题课文,编者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能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船线上的“诺曼底”号的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撞击而遇难的故事。在这面临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的表现和事迹,震撼人心,令人钦佩。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两次混乱描写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从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在课后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的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学习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重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他伟大的人格。
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确定围绕哈尔威船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梳理确定教学重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
2、深入深究
A、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学生的问题较散乱,这需要体现教师的导,因此,教师应出示提纲契领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
B、小组交流。
C、汇报探究结果。
(1)危机时刻,船上出现了几次混乱?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3、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4、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做解答。(让学生在回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总结拓展
A、假设自己不同的角色,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B、写下心得笔记。
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梳理情节线索,分别为:遇难——救援——殉职,另一部分为哈尔威船长品质概括。
小学语文《船长》的教案设计
一、教材简析
《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能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通过朗读和感悟课文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其中,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中我安排三读:一是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读,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间,重点指导读好几个外国人名、地名、船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初步理解“肇祸、屹立”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最后,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把握人物品质,直奔文章中心
考试大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上午的学习,哈尔威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一名船长。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使学生整体把握人物品格,为后文教学奠下感悟的方向。
(二)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感受哈威尔船长的精神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以学生概括的词语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悟船长的崇高品质。考试大
接着,组织集体交流,重点讨论以下语句
1、哈尔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紧紧抓住“吼”字指导学生感悟,读懂当时的危机和慌乱,体会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与镇定。通过剖析哈尔威的吼声,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2、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考试大
我分二个层次进行:
(1)质疑: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联系前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再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话要问船长?引导学生联系第五自然段,体会船长下达了死命令是为了控制混乱的场面,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2)分角色朗读,体会这组简短那有力的对话。
3、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这组句子的教学,围绕为什么人们安全获救而船长却没有逃生徐徐沉入大海而展开,努力营造一种悲壮的、凄惨的美,进而感悟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
(三)、心灵碰撞,激发情感
考试大
通过一段相似的录像场景,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灾难发生时的慌乱与可怕,进而理解船长的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是使本次灾难减少到最低点的主要原因。然后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让学生与哈尔威展开心与心的交流。
(四)、形象升华
通过这是一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的船长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诵读,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一、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背诵、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学习对任务动作、语言和心理的刻画,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不同方式表达的爱。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深入品读感悟,体会作者逐渐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于作者“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
老师过渡:“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这两种评价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运用”质疑法“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以后,引导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最后,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首先,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种爱都好,缺一不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诗结尾,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极了“和”糟糕头了“》结课时,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教育与孩子》让学生齐读,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
(六)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扬扬 痛哭
慈祥 →爱← 严厉
一、说教材: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因此,“诚实”是人心所向。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写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
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内容,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再进一步地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我打算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演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
本堂课教学着重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师:电脑课件;生: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带有课题的一句话,用“~~~~~~~”画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二)质疑研读,探究“诚实”
1、读文质疑,连词明意:
出示词语:驾驶、故障、超出、环顾、联系、陌生、道歉、诚实、信任
读准这些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词析句,挖掘内涵
出示语段: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是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十多厘米,才会造成这次事故,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责任在“我”,而且留这张纸条是“应该的”呢?(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我”的诚实)
(三)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2、再读课文,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
天气环境的原因——天黑、有雾、能见度差
小汽车车主原因——车头超出停出线二三十厘米
“我”的原因——归心似箭
(四)品读对话,体验真诚
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设计对话的提示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通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五)拓展延伸,激情导行
1、读、背最后一段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2、屏幕出示故事《宽恕》,让学生读一读,并做简短的发言。
3、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最终达到学有所得。
19、诚实与信任
无人知晓留条回电…………………………………诚实与信任(比)
买反光镜的费用……………………………………金钱(更)
人与人的之间和谐、信任…………………………重要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或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3、在读悟结合、丰富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历练学生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父亲的崇敬。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按照“质疑课题、梳理问题——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本、体会精神”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同学们见过菜地吗?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田里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菜园(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题。
2、学生课件观看父亲在山坡上开辟的菜园,再读课题,质疑。
3、梳理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设计意图]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请教学习工具或老师)(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多读几遍。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④反馈朗读划出的句子,注意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探究原因(探究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1、细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要求:圈画批注。
2、讨论感悟重点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忍不拔、对土地的热爱,带着感受朗读课文。
重点研读:
(1)“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四、深读课文,体会精神(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亲的菜园收获的是什么?收获的仅仅是四季的蔬菜吗?“我”收获了什么?你呢?(收获的是一种人生精神:坚毅、勤劳、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热爱土地、热爱劳动)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体现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句子。(课件呈示)
3、带着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公仪休拒收礼物》(第27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说教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此文时,同学们对公仪休的这一人物形象围绕一个“清”字层层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感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课文是以围绕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阅读剧本,学习独幕剧表演。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其中学会阅读剧本、表演剧本是本课重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本课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备课组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演代讲、情境教学”的导学式教学法,确定了“读中感悟、以读悟情、质疑解疑、合作实践”为基本的学法指导,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教学程序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首先出示出示张艺谋画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导演有哪些了解,课始设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做导演和演员的兴趣,以便学生积极投入到剧本中去。
二、精读感悟。
以读为本,以演代讲、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
本课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在指导朗读时,师说:“请各位导演仔细地读读剧本。”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自身置于剧本之中,找到做导演的感觉。指导学生找出体现主人公特点的有关词句,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并能通过自己表演(回味似的)这一表情让人觉得公仪休真的非常爱吃鱼。表演的同学是演员,坐着的同学都是导演,对演员和剧本进行指导、再创造,其实就是将评价换一种形式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语思统一,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
大纲指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发展语言必须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所谓语思统一原则就是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本课中我们力求语思统一,从公仪休怎样拒收和为什么拒收鲤鱼入手,探究公仪休思维过程,从而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练习说话、表演,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内化、表演
学生在阅读了剧本,进一步熟悉了人物的性格后。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找一块空地来排演。师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将花落谁家呢?”(串联前文的奖项)更加激起学生表演欲望,最后评出设置奖项。
四、小结
学完剧本后,让学生说体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说教材】
课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
【说教学目标】
1、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练习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4、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教学重点及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课文第3-4自然段)。
【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方法】
自行预习后,本课时虽然是第一节课,可我牢牢围绕“称象”主要思路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与老师,文本对话,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可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大部分。
【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引入课文
1、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以收到礼物为话题,转入曹操收到礼物DD大象。
2、看大象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3、说说看图、读题后的感受,……
(从小学生生活走中举例,设计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感受,整体把握
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带着疑问去读。
2、反馈初次读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师随机板书)
3、说说自己最想学学哪些内容?
4、师导语调控。
(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将学的东西,心里有底了。)
三、读议思悟,突破重点
1、读懂第3小节,体会官员们议论的称象方法自由读
读,与同座一起学者官员议议,理解“议论”词义?
2、体会曹操听后有什么反应,找文中句子读读,。
3、理解“直摇头”,从中感受到什么了?
(师板书导语:正当官员们为难时,有个人确想好了一个办法,谁呢?什么办法?)
4、找找、划划、读读文中有关内容,
读懂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让学生多读几遍,口头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师随机板书)
5、曹操听了反应有吗?找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6、演示称象过程(指名学生读,放课件展示)
在此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7、出示PPT学会抓重点简单的描述称象过程。
8、称象方法比较,显示曹冲的聪明。理解“才7岁”?
9、朗读3、4小节,体会一下曹冲是怎么想出如此妙法?可以找伙伴交流意见。
10、得出曹冲以船代称,以石代象,以水代人的聪明举措。(师板书)
(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看称象过程的课件,或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到学习,研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激情抒发,感情升华。
导语:(同学们,此时此刻,要是曹冲来到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学生同座互说,后指名说说。
2、你会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吗?
(质疑激发学生去想去构思,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五、出示作业题
(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去做)
1、田字本上抄写自己感觉易写错的生字,几个几遍自己定。
2、回家找时间自己做做实验,给你的亲人或朋友讲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3、摘抄文中写大象又高又大的句子,自己照样子学着也写一个句子。
4、想办法去知道曹操和曹冲的其他故事,下节课交流。
(作业的设计要面向所有学生,出一些层次不一的习题,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有选择地去完成,回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
【说效果】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我要不断进取,让自己在课堂上更具生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现在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会生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
由于本组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是学生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影像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影像资料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一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请看视频),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我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结果,接着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听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通过同学们的读与找,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我则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并和大家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说板书设计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一、课本阐述
《太阳》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章用了列数字、打比喻、作比方、举例子等说明要领,先廛了和太阳相联系的一些知识,阐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亲昵的关系,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等14个词语。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太阳的特点,初步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四、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这样来教的: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3、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4、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5、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激趣导入——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扶放结合,初步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激趣导入
1、以“嫦娥一号”登上月球的事件作为导入,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三年级的小朋友对科普常识已经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课外常迷恋各种科普类读物。这一导入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儿。】
2、质疑课题:假如你是科学家,你想研究太阳的什么?【创设这一情境质疑课题,学生的思考肯定更积极了。】
(二)借助课件情境朗读,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课文的情境朗读,然后谈谈自己从中得到什么知识,解决了哪些疑问,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录像,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自读自悟,学习生字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要培养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字的写法。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时我提出: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的三大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更深一步地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扶放结合,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个情境的创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还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向别人介绍一样事物,必须要具体说明,才能让别人了该事物,从而领会到各种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2、精讲第一自然段,学习列数字,作类比的说明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入感受太阳“远”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4、学法迁移,小组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渔”去捕“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学能力。】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说明方法完成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此板书简洁明了,起到引领作用。
教材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依次习作,也是依次不限定习作内容的自主、自由习作,教材对习作内容、方法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提示。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册教材都安排一次自主式习作,看似雷同,其实变化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知识、能力、生活经验都相应地得到了增长。本次习作又是结合第二单元的主题展开的,感受童年生活情趣的同时,消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
设计理念
1、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利用文本、音画引路等多种形式,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乐于书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感受童年的乐趣。
2、创设宽松的习作空间,减少束缚,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习作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有创意地习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评改自信,让学生在习作、评改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4、重实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观察、思考,互动、交流,表达、赏析,评价、修改等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高年级,知识、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但一提起写作文,人人恐慌、害怕。
活动设计
1、师生共同聆听歌曲《童年》。
2、“小小采访”——与父母讲童年(做个专业的小记者)
3、收集所有有故事或给你回忆的小纪念品。
4、每天将积累与心得或写或画下来。
5、收集与趣事有关的童年照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⑵、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
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全体学生通过朗读佳作、优美片段,讨论交流习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等方式参与作文评讲。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教具准备
学生: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简要流程
激趣、指导、赏析、修改,具体分为七大板块:
谈话激趣,触发回忆
明确要求,简要指导
范文引路,
讨论写法
指导构思,有序表达
精彩片段,享受快乐
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名言警句,课外延伸
一、说教材
本课是识字(一)的第三课,有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物品。
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他们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词组和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识字,让学生们练习说句子,认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1、看图识字。
2、用熟悉的事物来记生字。
3、在游戏中识字。
学法:1、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
2、借助熟字记生字。
3、在玩中学字。
四、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看图感知。
教学伊始,用谈话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本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幻想。然后让学生观察图,说图中有什么物品?
2、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让学生根据实物初步感知即将学习的八个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学会八个词语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寻方法。有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因此在指导认字前,我先让学生在即将学的生字中找一找自己已经认识的汉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并给予积极的表扬,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借助图与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图与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借助图猜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拼音。教学时,通过与词语交朋友、找朋友使学生读准字音。
﹙3﹚、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3、认识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力求实用结合,因此教学时通过乱字排列、组词使学生得到词语的拓展练习。
4、课终游戏记生字。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没那么长时间,要提高课堂效率,游戏是个好方法。在教学中通过猜字游戏来进行巩固。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一要找字,二要读出字音,这样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可以让学生给生字再找朋友,这是新旧知识的结合运用。
5.课中操:田字格儿歌 为书写生字作好铺垫
6、指导书写。
这个环节是生字“下”的书写。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空,再落笔书写,再评,互相促进。
7、课外拓展。
在本环节中借助课文内容,结合实际环境,建议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一些词语卡片,贴在物品上,如“冰箱”就贴在冰箱上等。让学生自己创造识字环境,认识更多的生字。
五.说预期效果
本课是一节与生活有密切相关的识字课,课堂中主要是认读8组词语和8个生字和三个偏旁,知识的容量不大。在教学中预设了多种学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性学习,通过图文对照学词汇,进行直观教学,联系生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学生在课已经有了良好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应当是很牢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应当是学有所获的,而且对识字方法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今后的识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
沙-------三点水
报-----提手旁
灯----火字旁
通过板书让学生明白汉字的偏旁的作用。
3、《在家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词语,8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 “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
2、正确识记生字。
3、引导按顺序看图,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
难点:引导学生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课前准备:生字卡、词语卡、物品图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平时在家里都干些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平时,我在家里帮妈妈扫地……)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伙伴小红,她邀请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她家做客。你们愿意去吗?
2、看课本插图,小红在哪呢?
二、看图说话,学词识字
1、看图说物品
师:这幅图画的是小红同学的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见小红家都有什么物品?(训练学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老师相机出示八个图片,贴在黑板上。
2、认读词语
师:其实这些物品的名称都是在书上呢?请同学们自己再喊喊它们的名字。
出示读词语的要求:
(1)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现在老师把这些词语从课本上请出来了。谁来读读它们的名字。
(2)指名尝试认读。(其余小朋友认真听,你能听出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你当小老师帮他指出来。)
(3)同桌互练。(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了没有,听完后互相正音。交换角色练习。)
(4)图文结合指名读带拼音的八个词语,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读。(实物卡片和词语卡片同时呈现)
3、认记生字。
刚才同学们词语读得不错,如果把词语中的字单个抽出来你还会读吗?我们今天要学的8个生字就隐藏在这8组词语中,请大家对照生字条的生字把前8个生字在P49圈出来,并把它们多读几遍。
(1)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生字,哪个同学愿意教教大家 ?老师出示生字卡片。
(2)老师带读,识字方法的渗透。
(3)小老师带读。认读8个生字:沙、发、报、纸、台、灯、电、视
(4)小组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进行评价(黑板出示小红果)。
(5)开火车扩词语比赛
4、识记生字巩固练习
(1)、这节课的生字里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偏旁呢,老师板书: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领读
(2)你能找出这三个偏旁藏在哪三个生字里吗? 老师出示生字卡片
(3).指名说
板书:沙-------- 三点水(“三点水”表示与水有关)
报-------- 提手旁(“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
灯-------- 火字旁(“火”当偏旁的时候要把捺变为点)
3、交流识字方法
我们今天学的这些生字里的某一部分有你们认识的吗?你能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报”的右边在“服”中见过,把“服”的“月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报”。
对,这种识字方法叫做:换一换,生跟读。
(板书:换一换) 服----报
那么“沙”和”灯”,又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呢?指名说,相机板书
(板书:加一加)三点水 少=沙 火 丁=灯
带有这三个偏旁的生字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大家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认识更多的生字。
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不仅会认读生字词,还会运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我们来读拍拍手读儿歌
三.课中操。田字格儿歌
四、书写指导。
1、师:刚才咱们动口又动脑,现在咱们应该动动手了。今天咱们先写2个字,出示卡片“下”,学生认读。
2、引导观察,由几个笔画组成,引出“、”的名称
3、指导书写
师: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写时要注意什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细观察。
4、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先书空,教师范写,学生再临写。“下”认识新笔画“点”,书写时,起笔轻,落笔重,与竖相连。
学生描一描,再写1-----2个
5、展示作业,师生合作评议。
五、课后延伸。
师: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同做家具和电器名称的卡片,贴在物品上,这样你就可以学到更多的字了。
六、板书设计:
1. 沙-------- 三点水(三点水表示与水有关)
报-------- 提手旁(“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
灯-------- 火字旁(“火”当偏旁的时候要把捺变为点)
2. (板书:换一换) 服----报
(板书:加一加)三点水 少=沙 火 丁=灯
3.田字格中范写生字“下”。
《在家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家里》是学生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初始内容。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要求识记8组词语,8个生字,会写1个字。考虑到识字量大,而且学生刚接触识字学习,本课教学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识字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赏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棒”、“这是你独特的识字方法”、“这个字你读得真好,奖你再读一遍”等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如,在读准8种物品名称的环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拼音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奋性。
3.通过各种形式的赛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厚,在整个识字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激情投入。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爱动脑,积极发言等习惯的培养。如,我提醒“善于倾听的孩子是对别人的尊重”等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三、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活动必须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由于有的学生对平翘舌音分得不够清楚,再加上有的同学拼音掌握得不够理想,因而实际课堂操作与预设相差有一点距离。本以为,40分钟可以完成认识8种物品,识记“沙、发”等8个生字,以及书写“下”,但在去掉图片与拼音,让学生识字时,才发现有的学生对平翘舌音分得不够清楚。于是,我随即放弃了原先的预设方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40分钟很快过去了,我的写字的环节无法完成,课自然不完美。尽管如此,可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所学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一、说教材
(一)教材剖析
《去年的树》是职责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文的作者是日本的作家新美南吉,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过冬时,鸟儿答应了树的恳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树时,它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找,最终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谊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斥了忧伤和惆怅,应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颜色,讴歌了高贵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谊。
(二)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资料,训练有情绪地朗读对话培育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沾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说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话题。
难点:能精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读出不一样主角的不一样语气。
教具筹备: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重要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经过音乐和活动的情势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的任务。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整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课前先预习,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经过多种情势的读使学生理解,感悟并展开丰盛的`想象,充分施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本事。
四、教学程序
激趣导入
1、欣赏乐曲《友谊地久天长》
2、谈话:关于友谊的话题。
3、揭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什么?
(经过播放精美的曲子以及学生熟悉的话题,提高学生想学本文的欲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领导学生概括重要资料。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本文重要资料,对本文的资料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研读对话,体会小鸟的真情
1、出示课件范读课文,生认真地听。
2、找出文中的四组对话。
3、领导学生朗读对话。
4、领导朗读第一组对话(鸟儿与大树的对话)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这对好朋友在分别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吗?
4)大树为什么会恳求鸟儿回来呢?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它们是好朋友?
5)齐读。
4、领导朗读第二,第三,第四组对话
1)指名读。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我们从这些话里感受到小鸟的心境怎样?
2)生再读感受鸟儿的心境。
3)多种情势读:分主角读,生生对读,师生对读等等。
(经过多种情势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华情绪,体会朋友之间的真情
1)情绪地朗读两个“看”字的句子。
2)拓展延伸:是谁让小鸟和大树离开的?从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谊你感受到什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话题。(如:友谊、环保、奉献等等话题,并相机地板出:实现诺言珍惜友谊)
3)写友谊卡:替小鸟或大树写出他们的心里话。
4)小小播音员活动:请你来当小小播音员把你的友谊卡放在实物投影机上展示并读给大家听,辅助鸟儿和大树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5)再次欣赏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从理解重点句子入手,让学生再次体会鸟儿与大树的真情,从而把话题引到环保,奉献等多元化、个性化的话体上,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最终把自我最想说的话写出来。由读—说—写,一环紧扣一环,都是为了下一步做铺垫。)
【说教材】
练习1中包括看清笔顺,写好铅笔字,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共五题。各题之间相对比较独立,我重点说说第三题:学用字词句。我把这题安排在第二课时。“学用字词句”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要认识四种动物,这部分分别配有四幅动物的图;二是要知道这四种动物。
遇到危险时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三是说说自己遇到了危险,会想出什么办法保护自己。这三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由认识动物到了解他们遇到危险是怎样保护自己,再由动物联想到自己,遇到危险怎么做。
【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诱导法。这一方法在第二、三两个环节中运用的比较多,先引导学生说说特点,再由此来看看它怎么利用自己的特点保护自己的。
2、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在教学乌龟遇到危险是怎样保护自己我采用了这一方法,既直观,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说学法】
1、观察法。
这一学法在课内和课外都有渗透,在课前,我已经有目的的布置学生观察家里的小动物。课上,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乌龟来观察它遇到危险会怎么办。
2、迁移法。
这一学法主要运用在对句式的掌握上,利用例句让学生感知这一句式后,用迁移的方法,分别用同样的句式说说另外三种动物遇到危险时会怎样。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也用到了迁移,比如由动物想到自己,这也是一种迁移。总之,要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以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通过看图,认识几种动物,由此迁移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说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自我保护,并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是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认识动物。
1、先明确要求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要完成学用字词句这一题。
2、带大家认识四种动物。多媒体出示这一部分的要求以及四幅动物的图。让学生自由的借助拼音读读要求,借助图画认识四种动物。再请学生交流。
3、拼拼读读:多媒体出示汉字及拼音。(动物的名字和拼音。)我把认识四种动物和拼拼读读分开来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的汉语拼音及认字。因为图和汉字、拼音同时出现的话,就很少有学生去借助拼音识字,而是直接跳过拼音用图画识字了。
4、找名字。多媒体出示四幅图及四个音节词。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把2和3综合起来借助图画,汉语拼音来巩固识字。我先用学生感兴趣的话语来激起他们帮助小动物找回自己名字的欲望。再提出明确的要求:先看图,再找找它的名字在哪里,然后上来用鼠标点住了拉到图的旁边。上来找对后当小老师领读。
(二)根据认识,说说特点。
我在认识动物后还安排了说动物特点这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下一个环节说说动物遇到危险时怎样利用自己的特点保护自己做一个铺垫。
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里的小动物,在课上让他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给大家说说它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地方和别的小动物是不一样的。学生边说我边给他点出相应的动物的图片。
(三)利用特点,保护自己。
1、多媒体出示要求:你知道他们遇到危险时怎样保护自己吗?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能够读准读懂要求。
2、出示乌龟,老师用手去敲敲乌龟的背,学生仔细观察,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乌龟遇到危险时,就把头、脚缩进硬壳里。
让学生读读出示的句子,不认识的读读拼音。然后用各种形式(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进行练读,初步感知这样的句式。
3、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平时观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想想说说,山羊,刺猬,乌贼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用规定的句式说,再用不同的形式练读。
(四)内化知识,上台表演。
1、这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是否掌握上一个环节的反馈。我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小动物,然后说说自己遇到危险就会怎样,这时候就不能再说乌龟或者是刺猬遇到危险,而是要说我遇到危险会怎样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转换。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宽思路。想想还有哪些动物也很聪明,遇到危险时会想出办法保护自己。并出示刚才的句式,让学生根据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从而增加语言积累。
(五)联系自身,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1、过渡,在生活中动物会遇到危险,人也会遇到危险,那我们小朋友遇到了危险会想出什么办法保护自己呢?
2、看书借助拼音读读要求:说说你遇到了危险,会想出什么办法保护自己。
3、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1)我们会遇到什么危险?
(2)遇到了危险会想什么办法保护自己?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
近段时间,我校开展了“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学校有幸请到了中央教科所教育专家韩立福博士亲临指导。我上的是《普罗米修斯》一课。课后,得到了韩博士细致而精彩的点评,并对我的课和今后的教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给我极大的启迪. 以下是我执教本课后的点滴感受: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天神,而《普罗米修斯》一课,虽然文章短小,但包含的内容却很多很广。要想对人物的形象和个性进行深入的剖析,必须完整地让学生阅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救的普罗米修斯》。今天的课堂中,研读“普罗米修斯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在互读互议的基础上各抒已见。其中陈婕琳同学结合课外知识,完整讲述了普罗米修斯用大大的茴香枝取火的细节,并给予普罗米修斯“大智大勇”的高度评价。这一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让我惊喜不已。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教学主线是“以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深入走进文本,在多渠道的阅读中,在多层次的阅读中感悟文中主人公的精神和品质。在学生朗读课文,感悟句子含义,解读普罗米修斯的过程中,我及时给予了纠正和指导,让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教学目标。充满生机、活力、智慧、和谐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耐心地指导,更离不开教师充满博爱、亲切、宽容、鼓励的评价。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但树立了多数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肯定,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关注学情首先得关注学生”,今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课堂上也留下了些许遗憾:课后发现课堂中虽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引导,但却引导得不到位。对问题的提炼不准确,以致课堂上花了时间,绕了弯子,所得却非常有限。韩博士一针见血的评价,让我茅塞顿开:教师应增强问题意识,加强问题的提炼,才能提高课堂的生成性。师生在课前增强对文本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疑,在疑中进。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在日出日落时天边总会出现大片大片的彩色云霞,那景色神奇壮观,人们称之为火烧云。(板书:火烧云)现代女作家萧红曾经用最生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的瑰丽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火烧云》。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究竟什么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多读几次。开始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什么叫“火烧云”了吗?
你说:这就是火烧云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句话里那个字让你觉得用的特别好。(“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你说,你觉得“烧”这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课件展示)谁来说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你说,你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你说,你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你呢,你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一幅巨大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 “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又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学习“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试课稿_火烧云说课稿
师:下面我们就跟谁着作者一起去欣赏一下火烧云。自己默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一副美丽图画。)这夏季傍晚的火烧云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你说,火烧云真是太美啦!
你说,火烧云把大地打扮得太漂亮了。
你说,火烧云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师,把整个天空涂抹得五彩缤纷。
师:阳光斜照在云层上,透过云层,洒向大地的柔和的光芒,就是霞光。在霞光下的大地,又会出现什么奇异的景象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课文, 你听出什么啦?老师把了都念成啦啦,老师这么一读,你听了有什么感觉?你说,你感到惊喜啦。看谁能读出这种喜悦之情。你来,老师听出你满满的喜爱了。你也来,你看你都笑了,让我们一起来。
师:这么美妙的火烧云,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快速的浏览课文。
你说,读的可真仔细,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的顺序来写的。板书
2、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师:火烧云已经上来了,他就要开始变化了,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火烧云的变化?默读三~六自然段,
你说,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的变化和形状变化。(板书:颜色、形状)
师: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你说,哦,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板书:快)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你从“一会儿….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的。 谁能读出这种变化的快来,你来,谁还能更快,你来,真快。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多。(板书:多)都有哪些颜色?
生: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通通、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只有这几种颜色吗?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火烧云试课稿_火烧云说课稿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
师: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用像红彤彤这样的词说她还有:你说,绿油油,白茫茫。
用像半紫半黄这样的词说他还有:你说半黄半绿,半分半黄
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苹果绿。桃红。玫瑰紫。石榴红。杏黄。秋叶黄。
师:说的真好。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你说:五颜六色。你说:五彩缤纷。你说:色彩斑斓。
师: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谁愿意站起来赞美一下它,你来,老师听出你的赞美了,谁愿意向他一样来试试,你来。真棒!
师:那你能不看书来赞美他一下吗?这么多的同学都愿意,那么我们一起来。
3、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又多又快,那么他的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读读四~六自然段。
你说,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特别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你说:从“一会儿”、“忽然”体会到的。 你还有补充:还有“过了两三秒钟”、“一转眼”、“接着”
你还有:还有“正在”这个词语。
师:找的真仔细。除了变化快他还有什么特点?你说,他的形状变化很多,那火烧云的形状都像什么?
你说:像马、狗、狮子。作者在描写时描绘得真是精彩,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马是跪着的。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 想一想书上为什么选用第一句? 火烧云试课稿_火烧云说课稿
你说:因为第一句作者把马写得很形象 。 你说:它写的很具体。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说的很精彩。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的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再来读四~六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的写作方法。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怎样读呢?我来提问题,你们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咱们一起读书。
师: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什么?——(板书:出现)
师:(插问)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样子)
师:(插问)它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变化)
师:(插问)消失了吗?—— (板书:消失)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生: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来写的。
师:说的对。作者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叙述的,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突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这种写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啊!接下去的段落也想老师这样跟同桌互相试试读读。
师:老师这里有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录像,想请大家给录像配音,有兴趣吗?配音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记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内容,再根据画面充满激情地讲解。我们先试着一起背诵一下四~六自然段,好吗?
师:谁愿意当配音演员?请三位同学分别为“马”、“狗”、“狮子”这三部分内容配音。就请你们三位来为他们配音
师:太精彩了!鼓掌送给他们。下面我们一起为录像配音,好吗?
师:真不错!你们仿佛把这火烧云的变化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能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吗?你来:变化多端。 你来:千变万化。 你来:绚丽多姿。
师:真好!老师捕捉了一组火烧云变化的镜头,我请同学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
师:想象一下,它们像些什么呢?并按照它的“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同桌同学互相说一段话,一会儿站起来说说,谁愿意先发言?
你说:这云想珠穆朗玛峰呢。 你说:这云还想回撒娇的猫呢。 你也说,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说的真棒! 火烧云试课稿_火烧云说课稿
4、学习“火烧云下去了”
师: 如此美丽的火烧云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此时作者有着怎样的感受?
你说,他是恍恍惚惚的。什么是恍恍惚惚啊?
(五)质疑问难,妙在延伸
师:现在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如果有,马上提出来?
生:为什么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么多? 生:为什么火烧云只出现在早晨或傍晚?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有的连老师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怎么办呢?《变幻的天空》一书介绍了有关火烧云的知识,下课可以请教它。
(六)作业。观察晚霞或朝霞,写一篇观察日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