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
- 文档
- 2024-08-25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本文共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议城乡公共服务的实现途径论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加以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经济社会生活条件下必需的、直接关系最基本的人权的公共服务,也就是满足人的最低的、无差别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的服务项目。社会成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具有强烈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应该负责提供,以确保社会成员能得到普遍平等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服务、基本住房、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基础教育、基础科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法律规范、产权保护、政策制度等“一般性公共服务”五方面内容。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表现
(一)农民生活条件落后
一是农村饮水问题突出。受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长期存在农村居民饮水困难的问题。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力度。但目前我国农村的供水设施普遍简陋,仍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二是农民行路难的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在全国3.7万个农村乡镇机构、65万个行政村中,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沙石路占70%,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韩俊,)。
(二)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全国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分别为1.4:1和1.3:1。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了近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3/4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近年来,农村辍学率、流失率有所反弹,有的地方高达10%以上,而且,就许多地区的实际观察,其流失率和辍学率远高于这个统计数字(刘兆征,)。虽然政府通过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专项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但目前农村学校的校舍、仪器设备等状况仍较落后。虽然生均校舍面积、生师比指标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但与教学质量明显相关的指标城乡差距巨大。
(三)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差距过大
农村基本医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卫生投入、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卫生服务等方面。以为例,人均卫生总费用城市为1145.1元,农村为442.4元,城市为农村的2.59倍。按市县统计的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3.5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54张;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16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迟福林等,)。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患病应就诊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20的48.9%,其中城市57%,农村为45.8%;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高达29.6%,其中城市为27.8%,农村为30.3%,农村比城市高出约3%。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
(四)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
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就业差距扩大。目前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确切数据,但农村目前有劳动力4.185亿人,除去已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18亿人,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王翠芳,2007)。造成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差距大,其原因之一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造成了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心仍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一是养老保险存在差距,-20,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4736万上升到18766万,增长27.335%;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5462万下降到5374万,下降1.61%(迟福林等,2009)。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存在差距,目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家庭为单位,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属自愿行为。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服务理念
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纳入全省统一规划,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全省各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各级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首先实现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并加大对县及以下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着重强化县乡两级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两级农民公共服务诉求的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制,强化对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公共服务投入的管理,推动县乡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
(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中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必须从加大资金投入和增加投入主体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投入资金扩大化。政府要扩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服务的总投入量,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强其财政实力,提升其公共服务水平。其次,投入主体多元化。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由于目前有限,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增长对财政投入的需要。
(三)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把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明确社会转型期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加大投入,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积极面向农村社会。要合理、公平地配置卫生资源,安排足够的运行资金,使公共卫生方便、公平地服务广大农村人口,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体系,同时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进行调整。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步伐,促进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增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基层公用文化设施建设,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或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产业,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进一步弱化以至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出台一系列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措施,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地方的法律法规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和农民的法规宣传以及法律援助制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各地区县、乡法律仲裁机构的覆盖力度,切实为农民提供较为完善的法律服务,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公平分配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科学、合理地转移支付是实现均等化的直接而又效果明显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资金未必能做到公平分配。诸如,在经费缺乏背景下,部门间利益竞争导致转移支付的资金没有被公平、合理安排,促使部门间乱用、滥用、挪用资金等现象不断产生;公共服务部门内部未能把资金用于最需要的群体或地区,使真正需要援助的对象没能得到服务,导致严重的不公等。
参考文献:
1.刘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2009(1)
2.丁元竹.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3)
3.夏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差距分析[J].经济前沿,2007(10)
4.张春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
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古籍价值的实现途径分析的论文
古籍是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等都是很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古籍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这就使得社会对于古籍价值的利用和需求在逐渐增加,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处于对古籍的保护,将古籍资料等收藏在常人无法触碰的地方,平常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轻易的接触,使得古籍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甚至由此引起各种纠纷。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正确的处理好古籍保护和古籍价值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和谐统一,使古籍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的利用。
一、古籍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实现
古籍保护工作之所以重要,缘于古籍自身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总括起来,古籍的文物价值可以从文化价值和版本价值两方面来认识。文化价值是古籍文物价值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靠的就是绵延不绝的文献典籍,它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从资料性人手,古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至今许多文献资料还发挥着令人惊叹的作用。
古籍价值的实现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并存在两种交换的形式:一种是古籍与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换,它影响到对古籍文化内涵的挖掘;一种是古籍与普通大众之间的交换,它关系到古籍文化价值的实现。交换的.面越广,交换程度越深,古籍的文化价值实现得越彻底。因此,古籍文献开发利用的过程,不仅是古籍文化价值发现的过程,也是开发古籍市场需求的过程。通过对古籍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弥散和扩张,将推动古籍文献由文物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我国图书馆现存的古籍数量很庞大,大约超过了三千万册,还没有包括散落在民间和国外的古籍资料 。在这之前,很多古籍保护工作者为了古籍保护工作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古籍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
1.我国现存古籍还没有统计出具体数量
目前,我国古籍大多数已被收纳在全国各级图书馆中和博物馆之中,但仍有大量的珍贵古籍散落在国外,难以进行回收。国家队流落在外的古籍无法进行具体的统计,对已经收藏的图书馆也没有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整理还不够规范等,这就导致我国现存的古籍还没有被具体的统计出来,使得很大一部分散落在各地难以收回。
2.古籍的破损和老化较为严重
在很多古籍中,内容大多已经破损,例如珍贵的敦煌遗书。部分明清古籍破损也较为严重,许多使用竹子作为原料的书本严重的酸化,等待工作人员的抢修。保存相对较好的也有很多,比如宋元善本等,但总的来说,也存在很严重的老化问题,只是损坏相对较轻而已。我国近年来对古籍的检测结果可以证明,古籍PH值普遍较低,平均值仅在6.1左右,很多纸张都需要进行脱酸等工作,当PH值下降到更低时,将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酸化。
3.古籍修复人才的缺乏
古籍的修复是一项比较古老的工艺,到现代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并不多,目前我国对于修复人才的培养力度好不够,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很少,且部分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年龄也较大,这就不能满足古籍修复工作的需求。因此,修复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古籍保护工作开展的最大因素。
三、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实现古籍价值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古籍阅读制度
古籍的阅览室古籍服务的一线窗口,是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古籍收藏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古籍服务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阅览制度,对古籍服务时间的开放、阅览者身份的认证、业务的咨询以及资源的保障等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古籍的去向安全。
2.扩展古籍服务的范围
要扩展古籍的服务范围,首先要摸清古籍当前的具体数量,编制图书馆古籍的藏书目录,提供较为准确的古籍资源信息等,以便提供服务。此外,还要加大替代品的采购,合理的开发和使用,使图书的库存量加大,并对图书馆古籍进行数字化的加工。一般来说,古籍数据库的价格是极为昂贵的,在使用上面也有很多的限制,因此人们更加喜爱原生态的扫描文档。对于已经扫描的古籍,可以根据数字化的建设标准、经费的投入等情况来开展第二次的资源加工。
3.提高古籍参考的资源服务水平
古籍服务对象一般集中在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性质相对较为单一,而阅读人群由于具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所喜爱的古籍类型和对古籍的要求也会不同,这就需要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类。一般古籍阅读者分为以下几类:专门从事古籍研究的学者、部分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的对古籍感兴趣的读者。对于从事古籍研究的学者,工作人员要根据古籍储存的书目等快速的为其提供所需的文献和资料,供其研究和整理。对于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学生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其找到广泛的书目。而对于普通爱好者,工作人员要为其提供专一的文献,并做好相关的 保留和服务。
4.加大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力度
重新印制古籍文献,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上,使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古代,人们已经对这个方法的重要性有所意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在不断加大,对古籍的研究力度和研究标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关部门要掌握图书馆古籍的相关特点,与出版社和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充分地显示馆藏,为社会的进步和古籍价值的研究做出贡献,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历史上的各类古籍文献传承至今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存在着损坏和老化等问题。古籍是维系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脉,是当前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充分发挥古籍的文化和学术价值,使古籍价值真正得到体现,才能展现我国优秀文化思想的精神。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为教学服务型,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体现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主导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农林类高职院校更应将服务“三农”作为立足区域经济办出特色的出发点,必须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发展”的方向定位,将行业办学的特点转化并发展为学院办学的特色与优势,并在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使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着力“三农”人才培养,彰显职业教育育人功能
高职教育要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办学思路,科学定位。一般而言,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类型,其主体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表明,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也决定了其教育功能除了学历教育外,还应为其他教育形式的毕业生提供高级职业训练;为成人提供继续教育或训练;为人们提供在任何地方接受高职教育或培训的机会。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尚处在以学历教育功能为主导、职业培训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的重要转型时期,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认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新模式正在形成”,即“一二二一”模式,有的高校提出的两个“1∶1”(即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达到1∶1),更是将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终身学习制度、知识创新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和契机。
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成长成才的立交桥。教育部强调从事职业教育的各类院校要学会“三条腿”走路,即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面向在岗职工和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三者并重,协调发展。中共湖南省委明确要求支持涉农高等院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明确“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方面,我院举办的继续教育层次与形式包括研究生教育(合作培养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本科教育(合作开办函授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专科教育(独立开办函授教育、合作开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职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高职教育体系,构筑高等教育立交桥,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着实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打造职业教育产学研模式
农林类高职院校体现服务社会的职能更直接的方式表现在科研上,但应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与重点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发展之路。
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行业性与针对性较强,政府及职能部门进行统筹指导与协调仍是主要方式,也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好方法;也可以通过联系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合作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友企业及校友资源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形成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工作网络。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首先,要建设、利用好学校自己的平台,学校自身的专业群建设、实验实训、应用技术推广等均应建设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平台,要以项目驱动、辐射带动、培训联动等形式进行平台建设。其次,要积极参与社会平台建设,特别是政府及职能部门、企业集团构建的平台,辐射影响面较宽,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融入其中。
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农林类高职院校要在政府及职能部门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上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将应用成果进行推广,将科研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要努力探索新型社会化体系中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联合、共建、共管农林行业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揽政府培训职能;要更好更快地培养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紧缺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满足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教育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打造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打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的过程中,要携手区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咨询、科技研发与推广、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等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院市合作、院县合作、院局合作等途径全面开展科技战略合作,以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攻关、对口帮扶、一村一品、转移就业、技术咨询、技能鉴定等为载体,探索技术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户型、培训就业型等服务新途径。要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项目驱动下,全面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及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构建以点带面、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模式。
着眼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凸现职业教育服务特色
高等教育肩负着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其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不仅要与“富民强省”目标相适应,而且要与新型工业化、“两型社会”建设相对接,如嵌合到位、融入较深,可使高职教育发挥旺盛的生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而服务与特色是实现其价值的核心指标。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后又可反哺高职教育,这也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因与理想选择,据此可以形成新的办学增长极,凝练服务特色,实现由外延型(规模、数量)发展向内涵型(质量、特色)建设的转变。高职院校探索的“立足行业办学,围绕专业办产业,产业发展促专业”的办学模式已得到行业及市场的普遍认同。将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立足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为“三农”服务,为行业经济、区域经济服务,形成“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可以使学校成为教学指导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及科技推广示范中心。
以专业建设为契合点,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使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具有更强、更广的产业适应能力,应主动寻求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建设的契合点,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和专业层面,丰富专业内涵,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我院现已形成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特色专业群、以畜牧兽医技术为代表的服务“三农”特色专业群、以森林生态旅游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旅游服务特色专业群、以生物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生物产品开发特色专业群、以室内设计技术为代表的优化人居环境特色专业群和以护理技术为代表的社区护卫特色专业群等6大专业群,支撑了学院为建设“生态湖南”而构筑的32个优势专业的发展。
以成熟技术为突破口,引领产业发展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科技资源,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和应用成果,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担负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化服务的重任。我院近年来立项的一百三十多个课题中,90%以上是衡阳市和湖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应用型横向课题,11个省、市科技进步获奖项目均为农林技术类研究成果。我院在湖南(衡山)现代科技示范园建成了湖南油茶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基地,其成果已辐射、推广到周边3个市、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但要求高职院校与有关产业界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办学关系,而且要求高职院校密切关注地方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时发现和培育高职教育新的生长点,使职教发展链与产业发展链实现“无缝对接”,并不断延伸。
以集团化办学为纽带,统筹区域内职教资源为整合职教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由我院牵头,联合衡阳市四十多个农林类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涉农龙头化产业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组建了集教学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于一体的规模化连锁化的农林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之间在信息、师资、技术、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实习就业等方面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创了我省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构建了以高职发展带动中职办学,以重点项目辐射全面发展,以高职为龙头,以中职为骨干,以乡镇农校、县级职教中心、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为基础的,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民教育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