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本文共2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六、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
生:……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体啊?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师:对了,同学们观察的真好。学校课本的宽是5把小刀长,铅笔盒也是5把小刀长,它们一样长吗?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三、拓展延伸
(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四、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该环节除了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3―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了解刻度线的概念,会认厘米尺上的刻度
3、使学生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并体会多种方法测量的必要性(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厘米尺,课件,长短一样、颜色不同的线绳(学生每人2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
(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 刻度线有长有短。
■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食指的宽度吗?把你们食指摁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l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4、用厘米量
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
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三、知识拓展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4、《买鞋》的故事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啊?这些知识有些吗?我们能不能象那个“买鞋的”一样啊,为什么啊?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 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第一单元看魔术
课题:
有趣的鞋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设计应用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发现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征及民族特色。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鞋子的外形特征与组成部分,学会用各种材料,使用各种方法设计制作一双有趣且有特色的鞋子。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尝试各种不同材料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鞋子。
2、运用废旧材料美化教室的环境。
教具学具:
旧画报、旧挂历纸、剪子、胶、其它自己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欣赏教师带来的各种鞋子,引导学生通过“看”,“想”,“说”,了解不同造型的鞋子的共同特点及组成部分。
2、发展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在欣赏与联想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图形和色彩的分析,讨论。训练学生敏锐的造型感觉,采用大胆的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一双有趣的,用料独特的鞋子作品。
(1)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讨论,分析,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联想,找出根据各种材料制作鞋子,注重在质地,图形或色彩上产生不同效果。
(2)绘画制作鞋子时要注意鞋子的不同造型,制作效果的协调,鼓励学生制作出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鞋子不必全部具有具象的图形,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通过直觉进行大胆随意的创作。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制作方法。使用彩色广告纸,彩泥里,可以利用其鲜艳,强烈的色彩感觉,突出表现鞋子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四、教学拓展
1、可以使用各种广告纸,旧画报,采用碎纸粘贴的形式,产生马塞克式的效果来制作鞋子的鞋底或鞋面。
2、寻找各种不同颜色,图案的小布片,采用“剪”,“贴”,“缝”等方法,完成鞋子的创作。
3、用折纸制作立体的鞋子造型,再用水粉颜料添加花纹,颜色。
4、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组鞋子的设计制作作品,并粘贴在废旧的纸板上,同时为版面确定主题,美化设计,进行展示,评比。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材分析
能够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中听懂并说出有关动物的单词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中使用本单元的交际用语;够理解并初步使用形容词big small long shout ;够了解有关动物习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小动物,如何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这些动物的名称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对各种动物的喜爱,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表现欲强,能在趣味的教学中,较好的完成教学活动。然而,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容易开“小差”,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情境,充分信任学生,调动一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
(1)能听、说、认、读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
(2)能听懂、能实际运用句型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3)能听懂简单的指令,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并且能够说出指令Act like…….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智力,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流。
c、情感目标:
(1)通过动物单词、句型的学习以及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以下单词及句型。
(1)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
(2)What is this? It i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教学难点
(1)能运用What is this? It i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句型进行交流。
(2)说喜欢的动物时要用复数,并注意复数单词的发音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 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 )位数,100是( )位数,82是( )位数。
(2)、28的8在( )位上,表示( )个( );2在( )位上,表示( )个( )。
(3)、3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99里有( )个十和( )个一,它后面是( )。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 )、37 69、70、( )、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 11○9 8○8
(2)在66、25、9、89、7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 ),的是( )。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三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再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四、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7 100>3□ 58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
1.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
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社会,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
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因数与倍数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板书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5)根据合数的特征:“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可以看出除了79,31,83这三个质数,其他的数都是合数。
(6)根据奇数的特征:79,87,195,31,57,65,83这七个数是奇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要点: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3课时
看谁拼得多
教学内容:
看谁拼得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介绍七巧板,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历史知识。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摆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参考,以激发孩子们拼摆的兴趣,便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图形
汇报。
三、巩固新知,检测与反馈
1、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左侧的图形进行折叠,再找出4对面的数字。
2、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园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动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桌合作,不断地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致很高,学得快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教学目标: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很顽强
小草很有生命力
烧不死
看到这样的小草,大家喜欢么?该用什么口气读?(赞美、喜爱)齐读第3、4行诗。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14个生字。
2. 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3. 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二、学习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课件或演示图
三、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同学们,下雨时你穿过雨衣吗?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雨衣的故事。(板书课题:充气雨衣)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引导总结出几个问题:充气雨衣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雨衣要充气,充气雨衣有什么用等。)听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师范读或放录音)
2.听完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出示挂图:这就是小林,让我们再来仔细地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他发明的充气雨衣吧!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课文旁的小鱼儿或者“字典公公”,并把它多读几遍。
2. 合作识字、游戏识字:(1)抽词语卡片比赛读:卡片放在小组中间,轮流抽读,读错的大家帮助他。(2)同桌做“红蓝铅笔”的游戏。同桌抽读课后我会认的生字,会读的字打上红点,不会的字打上蓝点,复习一会以后再抽读带蓝点的字。(3)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准确,互相帮助正音。
3. 检查生字自学效果,“开火车”读词卡。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 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讨论。
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播放课件或演示图片。
普通雨衣—旋转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 出示挂图二,小林的充气雨衣怎么样?为了解决遇到的难题,为了做出这种新式雨衣,小林不断地想办法,他想了哪些办法?(勾出小林想办法的句子读一读。)
5. 遇到雨衣带来的苦恼,别人没想出办法,小林却发明了充气雨衣,你想对小林说什么?
6. 小结:小林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
7. 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方法吗?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太满意的日常生活用品,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思考、讨论、交流)
2. 课后动手做一做,用我们勤劳的双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 一 课 长度单位的复习与巩固
教学内容:检验学生掌握的毫米、厘米 分米、米、千米学习内容、存在问题;长度单位换算法则、实物估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各长度单位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提问:大家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毫米(mm) 厘米(cm) 分米(dm) 米(m) 千米(km)
1、做一做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2说出测量下列物体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铅笔的长度______
旗杆的高度______
硬币的厚度_______
课桌的高度_______
二、实例应用与估测
1、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估测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与学生在一起交流
2、课桌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3.、计量路程的远近,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
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2302千米。
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
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
想一想:从大岗到广州市区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40KM
三、建立长度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1厘米、1分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各自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分米、
4、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关系
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四、知识能力拓展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括号里。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20( )
2、两个县城间的公路长80 ( )
3、一本日记本长110( )
4、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 )
5、1千米=( )米
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自行车 每小时60千米
汽车 每小时15千米
飞机 每小时1200千米
考一考
6千米=( )米 8千米200米=( )米
9千米=( )米 7千米120米=( )米
8000米=( )千米 1530米=( )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 6400米=( )千米( )米
考一考
1、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6千米,汽车每小时比摩托车慢多少千米?
2、要筑1千米长的公路,已经筑了650米,还要再筑多少米?
巧填单位名称
1(分米 )- 9(厘米 )= 1(厘米 )
1(厘米 )- 9( 毫米)= 1( 毫米)
1( 米 ) – 99( 厘米)= 1( 厘米)
1( 分米)- 99(毫米)= 1( 毫米)
1( 千米)- 999( 米)= 1( 米)
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