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竞聘稿
- 文档
- 2024-06-21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工作者竞聘稿,本文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各位领导好:
我围绕竞聘岗位做竞聘报告,主要谈一下自已对本岗位职责的熟悉及主要工作对策。
我以为,福建上班族新闻中心记者站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岗位,它横跨福建上班族新闻和邮政两大专业。记者站站长不仅要具有相当的邮政业务知识、福建上班族新闻理论知识和福建上班族新闻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必定的政策水平、策划能力及公关能力。作为站长必须全面了解、领会省局的工作思路,把握全省邮政经营发展大局,围绕省局党组的中心思路开展工作;必须把握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沟通讯息,组织本站职员及时正确地宣传报道全省邮政企业在经营、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及典型人物,让社会更加了解邮政,更多地使用邮政业务,为打造我省邮政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服务。作为站长,必须具有公关及协调能力,能够为全站创造出良好的发稿环境。站长与站内记者最大的区别是,站长除了应具备福建上班族新闻宣传报道能力外,更应该有必定的策划力、组织力和协调力。
二是本人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我从事了20多年的文字写作,为一公司党委、行政撰写了大量的文稿,尤其是为企业写了大量正面的宣传报道,在《新华社每日电讯》、《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读者》、《知音》、《家庭》、《打工》、《婚姻与家庭》、《恋爱婚姻家庭》等200多家报刊发表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大量的文章被《青年文摘》、《中外文摘》、《爱人》等几百家报刊、网络,大量的文章在省市全国多次获得大奖,有的作品还被选入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年选本在全国出版发行。有的文章还被大庆石油管理局等单位当作思想教育材料发至各基层单位组织学习。如果有的同志不相信的话,可以上互联网,把我的名字进行搜索,就可以看见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这里我也带来二本杂志,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看,因此本人的工作水平完全胜任此工作。
三、本人精通新闻宣传方面的业务知识。本人在中建五局企业从事新闻宣传岗位近二十年,精通摄影和摄像,对新闻有较为透彻地了解,尤其是对企业新闻了解非常深,是《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知音》、《城市情报》、《新周报》等十几家报刊的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同时也是作家协会会员,因此本人具有专业记者水准。同时,本人非常熟悉报刊的编辑业务,曾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体坛周报》的编辑,在一公司除了宣传报道,也负责企业报纸的编辑工作,时间长达十余年,本人编辑的报纸获得各级领导和基层同志的好评。
四是本人工作敬业,追求上进,用心做事。如xx年我来到了辽宁分公司,任办公室主任。辽宁虽然只是个分公司,但正式员工有300多人,建筑工地有10多家,在局里来说,辽宁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分公司。我们办公室要负责后勤、党务宣传、行政及人力资源等多项工作,基本上是分公司不管部部长,而我手下只有二名学计算机专业,刚离校的学生。他们对这些岗位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这种困难条件下,我没有退却,而是努力用心去做。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在辽宁分公司一年多来,我很少有晚上12点以前睡觉的时候,有时一忙就忙到天亮。我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自己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驱使,不敢有任何松懈。二是领导的信任、关怀和支持,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使我不愿辜负他们的信任。
以上是我竞岗的优势,如果我有幸能竟得成功,我将努力从四方面做好我的工作:
第一点、抓紧学习,努力了解我局各个方面的工作信息,尤其是局的发展战略和局领导的工作思路,尽快进入角色。
第二点,用心办好报刊,把它办成中建总公司一流的报刊。企业报刊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喉舌,是企业党委和行政用于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大众传播工具。具有上传下达、指导性和思想教育性等特点,
一是精心编排好报纸版面。版面是报纸的脸面,版面漂不漂亮,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兴趣,因此要精心做好文章标题,版面要繁简得当,具有美学视觉,版面有一定冲击力。力图让稿件精些、再精些。
二是精心组织好重点题材的宣传,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进行报道。我们不能被动地等作者送稿子上来,而是应根据当前企业的工作重点来组织稿子,进行宣传,这样才能达到宣传意图和宣传效果。如局开展的大业主、大市场和局信·和主流文化等,这些重大主题,我们就要紧紧抓住它组织相关的稿件有针对性进行宣传,使其能够指导基层工作或者对基层工作有启发作用。
三是增加信息量,重点加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及时传达局工作精神,加强重点工程的报道。同时,加强报纸的评论,舆论造势,使报刊成为职工和社会了解企业、宣传企业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四是发挥好杂志的作用。重点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性。定期有针对性组织有关稿子,为基层单位解疑释惑。比如现在市场钢材价格波动大,作为项目如何去应对,可以请有经验的同志有针对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局重大决策,可以发一些解读之类的文章等等。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和同事们一起参加演讲竞聘,展示我自己。相信今天每个走上演讲台的人都做过思想斗争:到底参加不参加竞聘?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尤其是我,参加竞聘似乎很不是时候——面临休产假,身体很不方便。但是我想:产假只是暂时的,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工作。至于能不能成功的问题,还是要报着和平时工作一样的“但求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
说起来,我走上新闻工作的岗位,已经有12个年头了。最早接触新闻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个22岁的小姑娘。这些年来,我干过编辑,干过记者,现在在晚报经济部做采编一体的工作。我懂得编辑工作的辛苦,更明白记者工作的酸甜苦辣。
新闻工作对人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除了有比较高的文字水平和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大局意识,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甚至要有一定的交际知识。
每走到一个新的岗位上,该怎么干,我都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同时购买专业方面的书籍,广泛阅读同类报纸,充实自己。刚开始做记者时,我认真地学习过新闻采访写作方面的书籍,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让我写的稿件很快有了进步。做了编辑,我又买了《编辑学》学习专业知识。
我在记者部当记者时,编辑们都喜欢用我的稿件,他们说我写的稿件常常很新颖,思路清晰,病句、错字也很少,他们用起来很省劲。
我知道,对于一名有着十几年资历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想做一名记者很容易,但是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就需要自己付出汗水和智慧。“新闻”重在“新”,四季年年轮回,但是新闻如果年年都一样,春天讲“开春第一耧”,冬天讲煤炭涨价,而且讲不出什么新意来,那么读者读起来就味同嚼蜡。就是同样报道“开春第一耧”,报道煤炭涨价,我也要努力从中找出与往年不一样的内容,从中发掘新气象,发现新内容,力求写出新意。
在我看来,新闻的新,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题材的新颖。是否有独特的新闻视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没有写过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记者能否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稿件。稿件的新颖,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的。前几年在记者部,我参加过包括2会、3·15在内的许多大型活动。每次参加之前,我总要认真地想一想,该从哪些方面发掘一些新鲜的东西,我从来不满足于例行的表面的报道,所以每次领导派我去参加大型活动,我总能拿回精彩的稿件,从来不让领导失望。
,晚报成立了经济部,做起了几个周刊。对于记者们来说,做经济新闻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要求记者在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采写稿件,这相当于让天马行空的记者戴着镣铐跳舞。一听说要让自己到经济部,不少记者都往后缩。记者部主任推荐了几个人,其中就有我。说心里话,当时我也想往后缩,继续在呆在记者部,想写什么写什么,主任时不时给派个采访任务,干起来多轻松。但是我没有。一方面我觉得对于领导指派的工作不应该掂轻怕重,另一方面,我觉得,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越是有难度的工作,越能锻炼人,也越能出成绩。
我最初负责餐饮周刊的新闻。我记得当时正是春天,冰雪消融。万事开头难。第一篇餐饮新闻该写些什么,就是一个难题。我骑着自行车上了街。转着转着发现了,有两三家饭店门前挂上了宣传画,几条跃跃欲出的大肥鱼,上面写着“河开了,鱼肥了,开河鱼多少多少钱一斤”。在我的感觉中,开河鱼应该是黄河开河时候从河里打出来的鱼。那么,这些饭店里卖的,真的是黄河里的鱼吗?我走访了几家挂着宣传画的饭店负责人和水产部门,最后明白了:黄河处在禁渔期,严禁捕鱼,市场上卖的所谓开河鱼,并不是黄河里的鱼,这些鱼有的是从纳林湖等一些湖泊中打上来的,有些是人工喂养的鱼。我把这些写成稿件,同时介绍了一些饭店开河鱼的烹饪方法。做经济周刊的第一周过去了,领导对餐饮周刊的稿件表示了首肯,这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在餐饮周刊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地产周刊出现了问题。我记得,那段时间,负责地产周刊的一个叫刘和平的年轻记者每天眉头紧锁。一到编地产周刊的日子,编辑就在走廊里着急地走来走去,等着刘和平的稿件,嘴里念叨着“地产等于难产,地产等于难产”。有一天,刘和平提出要和我换,他做餐饮周刊,我做地产周刊,我想也没想就同意了。
我做地产新闻的第一步,是走访临河的各个售楼部,了解房屋销售的价格、行情,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因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做地产新闻不再是难题,编辑再也没有念叨过“地产等于难产”。后来,经济部推行采编一体,地产周刊由我一个人负责,没有专门的编辑了,这是题外话。我也很快在房地产业界有了一些名气,同时也交了一些朋友。房地产业的老板个个财大气粗、自视甚高,和我们打交道的'营销策划人员又都有两把刷子。作为一名外貌平常、打扮也并不时尚的女记者,我凭什么让他们多看我两眼?让他们腾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和我聊天?我明白,除了我身后这张权威的主流报纸,我是凭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篇掷地有声的稿件让他们记住了我。没有人知道,为了让自己不再是房地产的门外汉,我托人从北京买回一摞专业书籍,有地产营销方面的、建筑方面的,我甚至买了房地产老板们感兴趣的关于住宅风水方面的书籍。我把这些书和我爱看的杂志《小说月报》、《读者》一起放在床头。阅读这些专业书籍,同样让我受益匪浅。我很快明白了房地产开发、建筑、销售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一些销售手段,和业内人士交谈,我不再说凉话,他们也觉得我不是外行,和我交流没有障碍。
在做记者的这些年里,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写文章,因为我深知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记者,出去代表着巴彦淖尔日报社的形象。干了新闻工作,是一张报纸的舞台锻炼了我,是报社培养了我。12年来,我为新闻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自己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知识和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新闻工作者。我相信在座的大家和我一样,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内心深处,其实对新闻工作、对报纸有着很深的热爱之情。
我就要做妈妈了。我明白,家庭角色的转换,将使我更加富有责任感,更加成熟。在工作中,我也希望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和大家一起为报社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最后,给大家摆一摆我的硬件条件:大学本科学历,新闻中级职称。请大家支持我!谢谢。
时光飞逝,转瞬xx年即将结束。回首几年来的自学之路,收获颇丰,值得回味。
在思想修养方面,我一如既往地关注时事,及时更新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我参加工作以后,即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自学之路,作为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的自学,充满了欣喜,也时有失落之感,当我从学习中吸取了新的有用的知识,消除了一些疑惑时,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当我由于工作繁忙、家务琐碎,不能静心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时,也会感到一丝失落。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家人无私的支持,信心和勤奋最终战胜了失落和懈怠,我终于考完了全部的课程。
学习一门专业,为的是学以致用,不为一纸文凭所困,这是我在开始自学之路时给自己确定的目标。几年来,通过学习新闻学专业,我已经能够把握基本的新闻要素,学会了评析新闻作品,并且能够写作一些新闻作品。在学习中,我发现新闻与法律之间的一些联系,写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我选取了新闻与法律及道德之间的契合点,重点论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些观点可能在学者眼中还显得浮浅,难免有井底蛙见之嫌,但可敬的是,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仍然对我在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上所作的论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使我倍感欣慰。通过自学,我在新闻学和法律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这些知识完全能够应用于工作,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一些过去困扰我的老问题,用新的知识来解决,显得游刃有余。至此,我不得不庆幸自己在自学之路上选择了法律与新闻这两门当今显学中的翘楚,使得我的工作和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今天,新闻学本科段的毕业并不是自学生活的结束,而是新的自学阶段的开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仍会坚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争取获得事业和生活的双丰收。
自我工作鉴定由于经过努力的学习,现在我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思想上我要求上进,一直以乐于助人为已任,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进入《xxxx》栏目组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听观众的热线电话。说实话我刚开始有点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事情给我做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吗?慢慢的我发现了热线电话对于我们《xxxx》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一、档民生类栏目,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我们大部分 的新闻信息都来自于观众的“爆料”,它是我们做新闻的第一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也是我们栏目叫做xx“xx”的缘由。
经历一段时间最基本的接线工作后,慢慢的老师开始带我们采访了,这可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啊!一直以为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在经 过第一次写稿完上交就被大幅度删减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有问题的。总的说来就是:语言不精练,需要言简意赅。这可能是我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凡是讲道理,就喜欢掰碎了说,条分缕析,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完整。而有时候,这些 “分析”是不必要的,有些看上去很华丽很工整的句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删除的。
以前年少轻狂的我总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很多题材总希望能钻牛角尖进行猛烈的抨击。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文章是铁定被毙的。我开始翻看旧新闻, 学习老师们怎么写新闻报道。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电视台作为传播最广的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政府新闻必须 有一些条条框框,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首先必须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少一些;接着,带有批评性质或监督性质的报道必须小心措辞,务必做到有理有据, 不温不火。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慢慢的,我的报道就写上路了。以前我只知道我想说什么,但现在我还知道了该怎么去说。
电视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走访很多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机会碰到。这些经历对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因为采访,我接触了许多我以前不可能接触的到的地方和人。实习期间接触的人,有普通市民,有农村村民;有企业家,有律师;有各部委的领导,有政府官员;还有各媒体的新老记者等等。
我采访过的大人物、经历过的大场面并不多,但十几次宝贵的采访经历,让我在公众场合不再怯场,学会很平静地与各种人交谈,搜集我需要的信息。
我会采访吗?以前我自以为我会。但是,当我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我所谓的会,只不过是能够把想要问的问题说清楚而已,从不考虑怎样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不考虑如何引导被采访对象说出新闻主题。
改革就是充分利用局人事制度改革有利时机,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改版就是对频道重新定位、对栏目合理设置、对频道重新包装,以崭新的屏幕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值得欣慰的是人事制度改革在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实现了积极稳妥、平稳过渡。长期以来,电视台一直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严、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一直困扰着电视台的发展,机构重叠、因人设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想干事、能干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了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理顺体制上,我们按照有利于提高宣传质量,有利于电视节目生产的工艺流程,合理地整合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合理地设置部室,实行定岗、定责、定薪,按照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原则,进行了副台长的竞争上岗,中层干部的竞争上岗和职工的双向选择,一些不适应工作的老同志提前离岗退养。由于政治思想工作到位,整个改革体现了无情改革、友情操作,没有出现一例上访告状现象,实现了平衡过渡。在搞活机制上,以分配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行量化考核,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目前,改革的成效已初步显现,过去记者是坐等上门等稿源,如今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出现了“晚上想点子,白天抢机子,抽空写稿子”的可喜局面。截止八月份已完成全年上送省台新闻的任务,创收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改版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改版方案已初步审定,我们已同武汉一家影视公司进行合作,委托他们对频道进行重新包装,栏目片头和形象宣传片进行重新制作,届时,频道将以较高的品味、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一、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节目质量
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节目质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再好的策划,再好的点子需要人去实现,但无庸讳言,电视台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偏少,缺少担当重大题材报道和深度报道的记者,以致于在平常报道中一般报道多,深度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基层报道少,题材单一、蜻蜒点水,自办节目比例偏小,自办栏目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因此,提高队素质是提高节目质量的基础,我将结合电视台的实际,制定一套具体的培训计划,每周召开一次宣传例会,每月举办一次业务培训,送人到大专院校、上级新闻单位培训,力争在较短时间使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采访作风有一个大的提高。根据“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栏目,突出频道特色,形成有利于节目生产的工艺流程,使采编人员有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针对目前自办节目偏少的现状,我们将在办好《××新闻》节目的前提下,在每晚九点半至十点半开辟一个大型新闻杂志性栏目,该栏目定位是“报道时政要闻,引导社会***,追踪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心声,突出喉舌功能。”报道形式力求生动鲜活,可视性强。
二、打造技术平台和创收平台电视台
打造技术平台和创收平台电视台是一项重设备,高消耗的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没有设备作保障,节目生产好比“巧妇难为无来之炊”。目前,电视台共有大小摄像机11套,编辑机5套,随着改版的到位和自办节目的增加,现有设备很难满足节目生产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技术设备瓶颈问题。我们将成立电视台技术中心,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进行了整合,把过去散放在各部室的设备集中统一管理使用,实行成本核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设备不足,播出信号质量不高的问题,推进“双改”,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双改”,即“改革和改版”。
我们报请局党委同意,购买硬盘制播系统,改现在的模拟信号为数字信号,逐步过渡到无带播出,届时××电视台的节目质量将有质的飞跃。宣传是中心,设备是后盾,经费是保证。没有资金作保证,节目生产、设备更新就是一句空话。电视台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所有的设备改造,人员工资都要靠创收来解决。过去电视台的广告经营量小面窄,零乱分散,大部分部室都有创收任务,结果造成相互杀价。既搞不好宣传,又不利用增加创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成立广告中心,将广告和创收类的栏目相对集中,将产业链拉长,实现规模经营。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告人员减少了,但广告量却增加了,截止目前,创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多。宣传平台、技术平台和创收平台的搭建必将使电视台在一个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我虽然做出了一点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目前,电视台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一定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XX年已经过去一半,又是半年度总结的时候,回头看看走过的半年,肯定是有新的收获,也有失落。收获当然是成长了,失落,就是会对未来有一种迷茫。
先说说收获吧。过去的半年,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出了一趟远门。送之前拍摄的一位微笑男孩回广西老家,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外出进行全程跟踪拍摄。这次出差给了我很大的考验,也给了我很大的锻炼。虽说,这一趟回来,成果不是很理想,但是通过后期的总结,还是得出了很多经验。
一、出门做大新闻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们这趟出门时间比较紧,得知消息后的第二天中午就走了,所以对于新闻拍摄,出发之前几乎是没有什么计划,新闻的拍摄只是一路上,遇到事情时,和搭档简单的商量,按照平时拍民生新闻的路子在拍摄。其实,事先的策划非常重要,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在出发前,责编和记者应该一起出谋划策,把拍摄计划写下来,这样在一路上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拍摄,就不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二、对于新闻的整体要求,应该有悬念
此次新闻,我的稿子更多的是在记录一路上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悬念。说到悬念,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有悬念肯定好看,但是具体在做的时候,不一定能做到。要有悬念的前提就应该抓住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点,由一个个点引发悬念,层层把人带进故事当中。
三、对于出现场,应该简洁,抓重点
出远门拍新闻,一般都是会运用一些记者出现场的表现形式,使得新闻更具现场感。但是我由于不是专业出身,出现场时会比较罗嗦,但是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去组织语言。在很多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下,知道出现场就应该抓重点,这样对于某个重点,不仅生动,而且还不会因为要泛泛而谈,而不知道去讲什么。
在过去的大半年中,投诉的拍摄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于投诉知道要抓住要点,能把事情有故事性的讲清楚,这也与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拍摄积累的经验有关。
说说失落,工作快四年了,有时自己会觉得对未来迷茫,对于记者这个岗位,觉得自己在这个几年似乎进步不是很大,不知道自己未来工作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啥,对于业务没有长足的进步。不过,人应该是超前看的,通过这次半年度,我也应该给自己的未来定一个目标。人应该有梦想才有前行的动力。
对于改版我的想法是,索性就走高端路线,《xx》肯定是会保留的,也将要打造品牌节目。那么既然这样,我们平时的新闻,就多做些有想法的选题,比如策划类选题,连续报道类新闻,或者说可以学做一些关于“大数据”新闻等。
策划类选题其实之前我们也尝试过,对于这类选题,前期的策划比较重要,记者之间的沟通也很关键。可以延续之前的方式,每个星期策划一个重点选题。分别派两到三组记者进行拍摄,在后期多运营编辑手段,让几条新闻融合起来,但是在这其间,记者的沟通和后期的编辑很重要,这是需要花点功夫的。
连续报道类和深度报道类新闻,是我们现在就在做的一个新闻报道方式,但是做的并不多,一般我们拿到一个投诉一般就事论事,做一条新闻,有时候其实并不好看。我认为,做投诉可以往深里挖,在做一个选题的时候思维更广一点,领导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帮着出谋划策,尽量把一条简单的投诉做的好看点。
“大数据”新闻,这是受到上次看片会的启发,觉得“大数据”新闻是一个趋势。上次看的“大数据”新闻主要是针对一些重大事件,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普及到一些小新闻上。上次在听广播的时候,就有一档栏目是专门用数据来说话的,那档栏目并没有针对一些大事情,而是拿生活中的小事做成“大数据”新闻,我觉得也挺好的。我们栏目是否也可以开辟一个新栏目,专门是用“数据来说事”,一个星期出一期,让新闻做的更有版块化。
有了好的策划,选材也很重要,我们对选题要有甄别,也应该追求一下镜头语言。有些新闻为什么好看,镜头丰富,让观众可以看到平时自己看不到一些内容。人都是有好奇心的,都想去涉掠一些信息,新闻的镜头语言就是一个很好满足观众眼球的渠道。但是既然是民生新闻栏目,宗旨还是要立足民生、服务民生。
一、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新闻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项目攻坚年,坚持区域跨界全媒体平台打造,坚持“走转改”深入基层,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纵深融合,坚持深度报道和重大事件报道中增强新闻时效性、可读性和可观性,坚持通过系列活动营销城市增加受众。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发挥“主流引导”核心作用,倾力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一是围绕学习贯彻-大精神,开辟了《高举旗帜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报道》专栏,及时传递党委政府声音到基层,动员和激励了全区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为贯彻落实-大精神鼓劲出力。二是紧紧围绕项目攻坚年主基调,开辟了《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项目攻坚年,抓项目强产业促发展》、《项目攻坚年,记者在一线》等多个专栏, 主动服务,全程跟进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工作的亮点、难点,充分展现了各单位抓项目、促发展的力度和创新举措。三是围绕温江发展新定位,开辟了《全力打造成都西部副中心,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等专栏,及时让群众知晓其重大意义,营造了全区上下共谋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围绕主题教育, 创新开展了“一封信征集”活动,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投稿280封,有利展示了普通群众“梦”的实现过程,扩大了温江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五是积极策划开展了“一句话说金”形象宣传语征集活动和“金温江形象标识由你选”活动,掀起了新一轮关注温江、去往温江的热潮。六是围绕全区重点工作、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深度提炼采写了反映温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社会管理创新、城乡生态优化提升等方面创新经验的外宣稿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截止目前共开辟了110余个紧扣中心工作、基调鲜明的新闻专栏和专题报道,推出新闻评论20余篇,完成中央、省市上宣新闻70余篇。
(二)立足“为民”根本定位,积极推进各媒体创新突破大发展。一是《今日温江》报新推出《图播》、《城乡环境监督“随手拍”》、《小窗幽记》、《小人物,正能量》、《今日谈》等10余个专栏321篇,把版面留给群众“接地气”,增强了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温江电视台《新闻》栏目全新改版,重点推出了“今日聚焦”版块,紧跟时事和社会热点话题策划主题报道251条; 开辟了方言评书栏目《梦想书场》、互动竞技栏目《鱼凫新SHOW》、情景短剧栏目《微生活》,并参与策划录制了--区首届青少年电视才艺大赛,拉进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三是温江人民广播电台以温江都市生活广播全新亮相,新推出《车里车外》、《全手册》等12档自办栏目,凸显温江地域特色和生活咨询。四是温江新闻网全面改版,对页面和栏目进行优化提升,全市率先开展了手机、平板电脑直接访问和观看在线视频, 满足了新时期网民的访问需求。
(三)突显“互动”功能定位,着力提升政务微博及时性和关注度。一是紧跟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适时推出了项目攻坚年、成都西部副中心等话题20余个,收到并回复网民咨询、诉求等1000余件,积累粉丝数达90000余个,同比去年增长70%;特别策划推出了#每日上榜#话题,选取当日最有价值、最有趣的网民微博截图发布,被新华网舆情在线作为亮点案例。二是突出温江元素的大众化展示,策划开展了“温江农产品公共品牌名称及商标图案征集活动”、“相约温江”等5个大型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网民参与。今年以来,“@金温江”新浪政务微博排名一直位居四川省每周排行榜前茅。
(四)围绕“全媒体”发展定位,积极延伸新媒体宣传触角。一是“金温江”公众微信自9月6日上线后,深受群众喜欢,设置的温江人文、温江故事等栏目,成为群众了解温江的窗口,每周定时发送的温江旅游、购物等生活服务类消息方便了市民,也成为外界了解温江的一条快捷通道。二是将成都西部副中心、20-中国马术节宣传与“金温江”APP上线推广相结合,与专业机构合作,以悬念营销和事件营销为手段,策划开展了“马到功‘城’寄语20-中国马术节 祝福成都西部副中心——温江”万人大签名活动,吸引2.4万人次参与和26家主流媒体转载,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全市率先实施的“金温江”APP,打破了传统模式,实现了跨界传播,让市民第一时间即可掌握各类重大事件,成为了全区一个对外宣传的移动应用平台。
二、20-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工作思路:按照全媒体的理念和多元营销的思路,以形式创新加强重大主题宣传,以话题策划促进栏目品质提升,以公益手段放大媒体形象,全面升级内容生产能力、信息输出能力和区域营销推广能力,着力打造服务百万人口的现代化专业化区域跨界全媒体机构。
主要目标:年度内,推出13个深度报道专栏,策划6个全新栏目,开展8个大型活动,与群众互动不少于105次,收听收视率、粉丝数分别增长12%和50%,宣传内容全面优化,栏目形式更加新颖,媒体关注度全面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工作
1.深化内容建设,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一是成立深度报道组。紧扣温江发展新定位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深度策划包括项目建设、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等系列主题报道活动, 综合运用体验式、述评式报道等形式多样的报道形式,增强主题宣传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关注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落实情况、项目建设情况、执行落实情况、行风政风建设情况和社会风气等。三是积极策划精品活动。利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马术节等大型活动的契机,精心策划参与面广、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活动。四是加大示范工作报道。深入基层,挖掘亮点,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2.增强互动参与,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广泛开展接地气活动。开设“民生工程,你最关注什么”、“我要谏言”等互动话题,从城市管理、社会建设、公共参与等各个领域进行题材选取和报道呈现。二是开展记者蹲点报道。加强与企业、村、社区联系,推出“一线见闻”、“蹲点日记”、“小人物、正能量”等系列报道,真实反映基层实情和群众需求。三是积极拓展娱乐节目。依托温江花木、绿道等特色资源,推出休闲运动竞技、都市农业体验和花艺比赛等娱乐节目。四是筑牢公共学习的平台。开辟“温江读书会”专版,推荐好书和刊登读者的精彩书评。挖掘高校和企业智力资源,刊登优秀专业文章,搭建公共学习交流平台。
3.发挥整合效应,塑造公益性媒体形象。一是全力打造公益性全媒体。通过全媒体手段开设“我要公益”栏目,广泛征求群众的现实需求,推动群众对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理解、支持。建立公益项目APP手机终端,推出网上餐饮、购物娱乐等优惠活动,吸引志愿者、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二是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合作。深度开发APP同城生活消费信息快播平台、团购平台,实现--人的“掌上团生活”,电视、报刊、网站媒体全联动全参与,开办《温江吃货》、《时尚达人》等与日常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栏目,帮助塑造相关企业品牌。
4.健全合作机制,搭建对外宣传新渠道。一是加强横向联合。搭建大成都地区各区市县城市营销宣传平台,签署相关节目、时段、版面置换协议,借力区外媒体资源集中推介温江。二是加强纵向联合, 通过选派记者上挂上级媒体跟班学习, 主动研究了解新闻需求,与赴温采访的上级媒体记者建立合作关系,跟随采访区内各项重大活动等举措建立高效快捷的外宣媒体通联机制和信息报送制度,确保区内重大新闻线索、稿件及时上报。三是成立市场活动组。针对基层单位、高校、企业等不同行业和人群的意向需求量身策划“走基层镇街行”、温江区诚信企业评选、单身鹊桥会等系列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是有三年半实战经验的“老新闻记者”啦,怎么是“老记者”呢,说实话,我一开始就知道记者的职业很辛苦,怕自己会坚持不下去,没想到:自己却在三年多的职业生涯中会这么顺利地走过来,并且走得还算“漂亮”。我分析了一下原因,首先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其次,自己目前也初步具备了作为一名记者该有的敢于吃苦,勇于实践,和不断学习提高的基本素质。
全县组织开展的“三访六帮”活动,我多次深入贫困户,无保户家里,了解他们的疾苦,关心弱势群体,电视节目中经常穿插报道。x年,我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工作中,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我要求自己做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培养自己的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每天认真观看各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已努力做到: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处理好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工作中,我敢于吃苦,勇于实践。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的,我要求自己做到“三勤”、“两不怕”,即“脑勤、腿勤、耳勤”和“不怕苦,不怕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x年,由我采写的新闻获省、市电视新闻短消息二等奖;《农民工子女上学不难了》获市级电视台好新闻三等奖。今后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励,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新闻工作者自我鉴定
时光飞逝,转瞬即将结束。回首几年来的自学之路,收获颇丰,值得回味。
在思想修养方面,我一如既往地关注时事,及时更新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我参加工作以后,即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自学之路,作为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的自学,充满了欣喜,也时有失落之感,当我从学习中吸取了新的有用的知识,消除了一些疑惑时,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当我由于工作繁忙、家务琐碎,不能静心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时,也会感到一丝失落。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家人无私的支持,信心和勤奋最终战胜了失落和懈怠,我终于考完了全部的课程。
学习一门专业,为的是学以致用,不为一纸文凭所困,这是我在开始自学之路时给自己确定的目标。几年来,通过学习新闻学专业,我已经能够把握基本的新闻要素,学会了评析新闻作品,并且能够写作一些新闻作品。在学习中,我发现新闻与法律之间的一些联系,写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我选取了新闻与法律及道德之间的契合点,重点论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些观点可能在学者眼中还显得浮浅,难免有井底蛙见之嫌,但可敬的是,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仍然对我在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上所作的论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使我倍感欣慰。通过自学,我在新闻学和法律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这些知识完全能够应用于工作,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些过去困扰我的老问题,用新的知识来解决,显得游刃有余。至此,我不得不庆幸自己在自学之路上选择了法律与新闻这两门当今显学中的翘楚,使得我的工作和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今天,新闻学本科段的毕业并不是自学生活的结束,而是新的自学阶段的开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仍会坚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争取获得事业和生活的双丰收。
由于经过努力的学习,现在我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就要毕业了,有必要对这四年做个自我鉴定。
学习一门专业,为的是学以致用,不为一纸文凭所困,这是我在开始自学之路时给自己确定的目标。几年来,通过学习新闻学专业,我已经能够把握基本的新闻要素,学会了评析新闻作品,并且能够写作一些新闻作品。在学习中,我发现新闻与法律之间的一些联系,写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我选取了新闻与法律及道德之间的契合点,重点论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些观点可能在学者眼中还显得浮浅,难免有井底蛙见之嫌,但可敬的是,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仍然对我在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上所作的论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使我倍感欣慰。通过自学,我在新闻学和法律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这些知识完全能够应用于工作,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些过去困扰我的老问题,用新的知识来解决,显得游刃有余。至此,我不得不庆幸自己在自学之路上选择了法律与新闻这两门当今显学中的翘楚,使得我的工作和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思想上我要求上进,一直以乐于助人为已任,多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争取着大学那美好的时光去学习。大学中不光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使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正是利用这种方法,在除学校开设的课程外,我还自学了xx-x、xx、xx-x等知识,很好地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并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矗到目前为止,我已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对计算机的爱好让我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工作方面,我参与了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使它成为同学们喜爱的校内站点之一。目前正在参与校远程教育的建设实践的经验让我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更激起我强烈的学习欲望,让我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生活上,我生活俭朴,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多参加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我希望将来找一份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关的工作,如电视节目制作或是新闻等。我相信今后的发展空间很大,我还会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20xx年4月28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由县委宣传部组织的 “第八期全省宣传者培训会”,课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XX华西都市报,XX日报等从事新闻工作专业人士的讲授,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获益匪浅。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是新闻,从事新闻工作压力很大,以前也看过很多新闻方面的书籍,这次经过几天的系统培训,使我将自己看书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讲师们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思考,学到了许多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了解而我却不知道的东西,对编辑记者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对这份工作的责任和意义更加深了理解。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多的不仅仅是各位讲师对、理论的精纯,更多的还有讲师们多年来心中始终严守不变、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良好品质。我在学到新闻业务相关知识的同时,更明白了,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基础不只是业务技能,还应具有优异的品格:热爱行业、勤于实践、善于学习。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我相信只要我们找准方向,持之以恒,写作水平一定会日渐提升。
走基层,让你我产生共鸣。
走进基层,走到观众中去,走到小朋友当中去,这对于一个节目的深度和广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好比一个很好的节目选题,相对于死守电脑,凭空想象的编导所做的节目来说,走入观众中去的编导的节目更能够和观众产生共鸣,更能够将选题做得精,做得深,做得广,使得观众对节目感同身受,耐人寻味。这种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节目,让人觉得真实,才能引起观众对一些热点话题的深思,通过观众对节目的真实反映,为我们正确的把握舆论导向奠定了基础,为我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观众也能够从这个活动中有所得,有所为。
《十分开心》栏目组“你讲笑话我来演绎”的活动,深刻的印证了这一点,原先在写节目稿件时,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搜集的笑话来串编稿件,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大部分生于80年代的大孩子来说,我们所体验到的生活,搜集到的笑话一部分和现在孩子们的笑点有些不符,有些陈旧,甚至一部分有些脱节,比如,我们可能觉得《蓝皮鼠和大脸猫》好看,可是,现在的孩子可能觉得《蓝猫》好看,甚至会问“蓝皮鼠和大脸猫”是什么?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更应该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听听他们现在的谈资,看看他们现在的所爱,做做他们爱看的、好看的,并且有意义的节目。这样的节目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转作风,要真心实意“转”起来。
转作风,就是要把“走转改”脚踏实地的高度重视起来。我们要真心实意的,主动自觉的“转”起来。对于我们来说,转作风就是通过走基层来实现的。基层是我们向群众学习的好课堂,磨练作风和提高素质的大考场,但是走基层并不是完全等于转作风。被动应付的走形式地去“转”,是很难“转”到位的,我们也应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且吸收更加先进思想的同志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带动思想相对落后的同事,把“走、转、改”认真落实到位。我们应把基层一线作为转作风的长期基点,把心思扎到基层,并相应的制定一些制度,使之成为我们这支队伍必须恪守的原则,使得我们所想、所作的每一期节目,每一个话题,有人物、有事件、有理可依、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改文风,用群众话说群众的事。
改文风,顾名思义,就是改变使用语言文字的风格。用人民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做到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
换言之,对于我们动画频道面向的主流收视群体,就应该以小朋友的话、小朋友的角度,讲述小朋友的故事。如果说“走基层”是前提,“转作风”是基础,那么,“改文风”则是表现方法,通过我们《十分开心》栏目组所举办的“你讲笑话我来演绎”的活动,就算是走到小朋友中去了,不用他们的视角,不用他们的语言,所讲出来的故事与笑话也未必好看,也未必能达到“走转改”的真正用意。
所以,通过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学习,使得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电视人身上的责任,坚持“走、转、改”既是对观众负责,又是对自己负责,我们要不断学习“走转改”的宗旨,不断挖掘其中的真实含义,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节目当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战线开始号召广大的采编人员进行“走转改”活动,当时,我正处于工作最忙的时候,每天有连轴转的新闻稿件要写,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态,更谈不上休双休日……坦率地说,当时对于“走转改”活动,虽然称不上有抵触心理,却觉得这活动似乎没有那么紧迫、那么必要。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走基层的采访报道。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在走基层的活动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无关乎采写的报道是否获得奖励和认同,仅仅是自己内心起的变化……
1、走基层,是起点
走基层之前,我一直在想:作为一线的采编人员,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基层吗?我们还需要走基层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关注环卫一线工人。以前,我也采访过环卫工人,他们的辛苦,我自认为能够体会--工作累、环境脏、薪水低--但到底多累、多脏、多低,我却是在这次的走基层活动中才真正深刻体会的。
现在,我更愿意说,走基层确实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一个起点,一场出发,一次行动。这样的形式,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倾听,不敢说倾听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至少能够还原比较本真的百姓酸甜苦辣。
2、转作风,是洗礼
如果说走基层是起点,转作风更像是一场心理变化,一次心灵洗礼。转作风,听起来不容易,要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加以改变,但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哪怕是对自己多问一句,这样做对吗?应该吗?哪怕是做任何事情的,少些浮躁,多些谦逊,少些冲动,多点成熟,一步一步,也许我们的作风,也能在这个过程慢慢地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真实。
3、改文风,是责任
新闻媒体采访的落脚点是撰写报道,而对于记者而言,报道得出彩,报道得深入人心就成了最重要的使命。转变这种文风,也是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的收获之一。平实、朴素的语言,其实更难,也更有动人的力量,更是对追求匠心的一种挑战。
我想,作为新闻媒体的记者,是工匠,透过我们的镜头,透过我们的话筒,透过我们的笔头,将世界传递出去;但更是普通人,用我们的笔触、用我们的语言去描绘我们看到,但观众、听众、读者没有看到的、世界的那一面,生活的那一面。我们不仅仅是在客观的报道,也是在传递温暖和感动,传递人性真善美的那一面,这应当称得上是一种责任,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们的采访对象,那些在基层默默付出的螺丝钉们致敬。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