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的阅读答案
- 作文大全
- 2024-06-25
- 11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兄弟的阅读答案,本文共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②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不得志时期。南园:洛阳某处园林,或说即司马光洛阳府第花园。诘朝:次日清晨。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三人皆与司马光有交情。②未应:一作“未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置身春天的南园,满眼是春草萋萋,虽然连绵的春雨已经停息,身上的衣服依然难以抵挡料峭的春寒。
B.颔联写诗人夜半酒醒,但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诗人顿时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情感深处生发出闲适之情。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手法,生动表现了夜深人寂、万籁俱静的宁静氛围,映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趋于平静的坦然心境。
D.全诗寄慨颇深,由景而事,寓情于景,娓娓道来,虽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却并不显得抑塞,反而有种清新之感。
15.有人认为本诗尾联是赞美月色皎洁,也有人认为是诗人另有寄托。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B
【解析】“诗人顿时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情感深处生发出闲适之情”错误,颔联主要体现诗人因反对新法而遭遇排挤,内心是郁闷的,情感也很悲凉。
15.【答案】
(1)我认为是赞美月色皎洁。诗人与友人在南园畅饮,一醉方休,到了夜半时分,酒力发散,清醒过来,见满窗银辉,心中顿感宁静恬美。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诗人触景生情,心胸为之开阔,情感不由豪迈起来。
(2)我认为是诗人另有寄托。因为古诗中常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王昌龄就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自比光明澄澈的品质。司马光虽然反对新法受挫,但他心怀黎民百姓,心系江山社稷,认为“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明洁的品性和操守,以此向友人表白心迹,抒发人生志向。(大意如此即可。如谈既是赞美月色皎洁,又寄寓诗人理想志向,言之成理亦可给满分。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首联写时节。时值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料峭春寒。中间两联写夜半酒醒。在这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顿感万籁俱寂、群响毕绝。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头就会泛起阵阵涟漪。此时诗人正处于此种心境中。他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当初,他在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很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王安石不听,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终于推行了。司马光并不认为新法有什么进步意义,也认为自己确是出于一片忠心,因此诗末两句写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人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王昌龄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来自比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的品性和操守。这最末两句是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此诗虽然寄慨很深,却出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有一种清新之感。
兄 弟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得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盐椒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盐椒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福生说:“好,吃月饼吧。”春旺随口问:“好吃吗?”福生说:“好吃。”福生也问:“哥,好吃吗?”春旺说:“好吃,真好吃!”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得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福生点头说:“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阅读题: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小题2: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小题3: 从下面句中加点动词中任选一个分析其表达效果。(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盐椒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小题4: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
要求:(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
(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1) 。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 (2) 地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心中一喜。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参考答案:
小题1: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
小题2:暗示兄弟俩对彼此在外打工的情况不怎么了解,为下文兄弟俩互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照应,引出人物大牛及大牛告知春旺福生送月饼的真相。
小题3:“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私心;或:“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
小题4:答案只要与上下文情节吻合就可。参考示例:(1)福生迈着大步匆匆赶路(2)兴奋
小题1:
试题分析:文章一开始就写“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先铺垫,后来大牛的话道出了福生送月饼给春旺的实情。“用一句话根据”,要说到两个人,要说到事件,语言要简练。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下文,下文写到兄弟俩在工地打工见面互送月饼,所以“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此句为下文作了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福生先送月饼给春旺,春旺才送月饼给福生的,见春旺不是主动的,心里是舍不得的,但又不愿意让春旺看出来,所以用“塞”这个让对方明显感觉到热情的动作,而春旺还是激动的,对月饼代表的兄弟情谊很珍惜,所以是“捏”着月饼。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前后句“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说明福生并没有主动,所以福生的动作不能指向春旺,比如“跑上去”“拥抱”等都不符合情节,应该是福生径自要做着什么。而福生最终表现出兄弟友情,春旺自然是很激动的。
桓南郡①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桓南郡,即桓玄。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②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乃夜往鹅栏间蒙乃始就学
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不以千里称也
D.问,果如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生气、怒②都
小题2:B
小题3: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语句流畅0.5,重点字词“致、怪、当、戏”各占0.5,“致”译为“导致”也可得分,共2分)
小题4:心胸狭窄、凶残。
试题分析:这两个词语解释虽是出现在课外文言文中,但只要考生能够对课内文章比较熟悉的话,很快就可以从《陈涉世家》中找到“忿恚尉”中回忆起“忿”的解释为“生气”;“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副词,“悉以咨之”《出师表》然后就可以得出“悉“的意思是“都”。课外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一般在课内,要抓课内文言文抓扎实。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A项中“与”和/参与,这里是欣赏;C项“以”把/用、拿;D项中的“问”追问/请教。所以选B“乃”于是,就。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这一句是一个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句式。“致”是“引来”的意思,“当”是“应当”,戏是开玩笑,耳是罢了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找到写桓南郡的语句:“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从中概括出,“每不如,甚以为忿”说明他心胸狭窄,“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说明他为人比较凶狠毒辣。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一场**,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当时他尚在母亲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子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无奈他何。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他绝不傻。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儿捣乱,一块儿挨揍。说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那时革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景物中隐藏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个天性。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春日的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上驾车东行。驾的当然是自行车。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禁心生荡漾。我想起古人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我们想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随着马背的颠簸,玉珂轻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实弥合得天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境界。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黏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这种思想,好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现实和历史自由交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王小波》,有删改)
19.结合文意,概括王小波的性格特征。(4分)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在材料的选取上的突出特点。(5分)
21.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
“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
19.① “不服管教”、“叛逆”;②玩得投入,看书奇快;③诙谐幽默;④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⑤养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作品有至高的品位。(每个要点1分,任意答出4个要点即可。4分)
20.①真实性: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2分)②典型性: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人物风貌。(3分)
21.作用:总括全文,画龙点睛,(1分)明确写作主旨,指出了王小波艺术品位的养成原因(1分)。理解:①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1分)②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艺术家认识外部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1分)③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1分)④从事艺术者必须要有一颗内丹才能受欢迎,有所成就。(1分)
19.在作者眼中,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0.这篇传记在材料的选取使用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4分)
22.文章结尾处说,“每一个真 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结合 全文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2:
19.①耽于冥想,被误解的异类(答“不服管教”“叛逆”也可);②玩得投入,看书奇快;③天性诙谐幽默;④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行;⑤养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作品有至高的品位。 (答出一点给1分)
20.①真实性(生活化),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2分)
②典型性,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角度的展现了人物风貌。(2分)
21.①口语化,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同时传达出浓浓的兄弟情义;
②幽默,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写出了王小波独特的精神气质。
③文字典雅。有底蕴,不浅俗,如对“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的表达与认识,关于“内丹”的描述和见解,都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答出一点给2分)
22.①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
②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艺术家认识外部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③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每点2分)
阅读理解。
民工兄弟
①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那次是在单位的电梯上,电梯里只有我和一个自称是隔壁公司的业务总监,那个人黑西裤白衬衣蓝领带,典型“写字楼企鹅”的文明模样,他没话找话地跟我聊着,我对看上去彬彬有礼的他也没什么反感。当他谈兴正浓的时候,电梯停在了八楼。门开了,几个装修的民工急匆匆从几米外向电梯奔跑着,就在那一刹那,这位总监飞速地按下了“关”键。眼看着电梯门就要把一个工人的手夹住了,这位总监却并没有打开的意思,全然不理会我在旁边说“还有人”……电梯终于把工人们关在了门外。我回过头诧异地盯着那位总监,他耸了耸肩膀,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这帮人身上臭烘烘的,不能让他们进来。”电梯继续往上走着,他依然在那里唾沫飞溅,我已无心聆听,只嗅到他身上散发着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味道”。
②这些年,民工受歧视的事很多,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文化馆为了配合一个宣传活动,为民工们创作了一首《民工兄弟三大纪律八点注意》。报道还配发了几十名民工戴着耳机在录音棚录制“民工之歌”的图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曲的大致内容吧:“农民兄弟时刻要牢记,三大纪律八点注意。第一小农意识要去掉,说话粗鲁让人受不了;第二装修进了房主家,手脚不净就要犯事了……不许随地大小便,刮胡子剃头天天要洗脚。”该文化馆这种侮辱民工的行为还被媒体作为“先进”事迹广为宣传。就像个别河南人不好,河南人就遭到集体责难一样,“民工”在某些人的眼里,已经是粗鲁、低贱,甚至小偷的替代词。
③对于民工,虽然我并没有太多的亲近感,可是,每每看到民工被所谓的城里人歧视,心里还是为他们不平。我想,之所以会发生上述的事,是缘于城里人的优越感。我们在这个城市有自己温暖的家,不必风餐露宿,所以我们优越;我们坐在舒适的写字楼工作,不必风吹日晒,所以我们优越;我们的生活富裕,不用为明天的粮草发愁,所以我们优越……城里人似乎有无数条理由可以歧视民工,民工也似乎一无是处。可是,有一个外籍老板对中国农民工的感想,也许可以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民工。外籍老板是这样说的:“中国的强大是建立在农民工身上的,外资涌入首先看中的是他们低廉的劳动力。”仔细揣摩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出它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民工用他们“低廉的劳动力”——也可以说是隐忍甚至屈从换来的。我们不能说外籍老板的话没有道理,事实上早期的改革开放也正是如此。连一个外国人都能肯定中国民工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么民工们是不是也应该在作为同胞的城里人面前获得起码的尊重呢? (20xx.10.22《扬子晚报》 作者:简单)
1.第①段中一开始对“看上去彬彬有礼”的文明模样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对第①段最后一句中提及的“味道”一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粗俗、不文明 B.身上有隐隐的汗臭味
C.缺少良好的素养 D.对民工缺少起码的尊重和理解
3.第②段中那首歌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第③段中加黑的“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5.现实生活中你还听到过或看到过什么不尊重民工的言行吗?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其貌似文明与言行丑陋形成对比,更加显露其鄙视民工的扭曲的灵魂。
2.B
3.民工是粗俗和低贱的,是不文明的人群,甚至是违害社会的隐患。
4.不能。“似乎”带有否定意味的肯定,说明其实不应歧视民工,民工也有很多可爱可敬之处,去掉就没这种味道了。
5.不订立劳动合同;不按时兑现民工工资;随意让民工加班加点;随意辱骂、解聘等。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15题。
①我们从嘉峪关赶往敦煌,要去看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很高,主峰海拔有一千七百多米,游人要骑着骆驼上山。山下有几百峰骆驼,听说都是当地农民的,每天各家各户牵着自家骆驼来这里做生意。五峰骆驼组成一个小驼队,前后相连,由一人牵引上山。
②为我们牵骆驼的是一位老汉,典型西北农村老人的样子,粗糙,沧桑,有六十多岁了吧,也许没有,他们这些人看上去总要比实际年龄老许多。骑在骆驼上颠得很厉害,刚上去时叫人有点害怕,不时听到驼背上花容失色的女士们的惊叫声。有风,越往上走风越大,裹挟着沙子,没头没脸扫过来,有时眼睛都睁不开。
③我们是七月去的,但我穿着薄外套还感到凉嗖嗖的,又一阵大风刮来,身子赶紧趴在驼背上,双手紧紧抱住了驼峰,驼峰热乎乎的,一下子觉得身下的骆驼竟是那样的亲切。
④快到鸣沙山峰顶时,有一平台,游人纷纷下来,还剩最后一段沙坡就到最高峰,很陡,要自己爬上去。花了吃奶的力,手脚并用,真正是爬上山去。
⑤到达山顶,风狂沙猛,呼吸都困难了,人要双脚分得很开才能站得住,有时还不得不趴倒以躲过一阵更猛烈的风沙,以免被刮下山去。
⑥峰顶插着一面红旗,我扑过去,一手扶着红旗,一手高高举起,嘴里喊着同伴赶紧给我拍张照,那姿势神气极了,仿佛我登上的是珠峰,真是过瘾。平日我不是一个喜欢刺激的人,散散淡淡,慵慵懒懒,但那一刻,人一下子被刺激得精神了起来,真想像高尔基那样大叫一声:让风沙来得更猛烈些吧!
⑦下山,驼队要绕过一个沙坡,把我们送到月牙泉去。要没有骆驼,上山下山这一趟,可真吃不消,早就累趴下了。我俯身摸摸骆驼,心存感激。忽然发现骆驼的耳朵上有一个小牌牌,上面写着一个数字,再前后一看,每峰骆驼都有这样的牌子,原来这是它们的编号。我这只骆驼的编号是258,这可是一个吉祥号呢,可对骆驼来说,毫无意义,它注定一生辛苦。到了月牙泉,老汉和骆驼们这一趟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把我们放下,赶紧再去拉下一趟游客。
⑧我从驼背上下来后,拍了拍骆驼脑袋,心想,和它告个别吧,几百峰骆驼,我独独骑的是它,成千上万的游客,它独独驮的是我,也算有缘。
⑨我一看,骆驼竟有眼泪流下来,很奇怪,赶紧问老汉,老汉说,骆驼累了就会流泪。我心头一紧。它也是血肉之身啊,它也会累的。我抑制不住一阵冲动,一把搂过骆驼的脖子,将自己的脸和它的脸紧紧贴在一起,喃喃道:保重,我苦命的兄弟。( 选自《扬子晚报》,作者孙香娥,有删改 )
1.第③段最后说,一下子觉得身下的骆驼竟是那样的亲切,请仔细品味一下子和竟等词语的使用,如何理解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④⑤⑥三段主要描述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说老汉和骆驼把我们放下,赶紧再去拉下一趟游客,作者很好地使用了赶紧一词,请回答好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标题和全文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骆驼什么样的感情?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我对骆驼喃喃道:保重,我苦命的兄弟。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是我苦命的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下子和竟词语的使用,准确地写出了我在感到凉飕飕情况下,对骆驼带给自己的意想不到的温暖的感激,猛然感到的亲切。
2.主要描述的是沙坡高而陡,风沙猛烈,游人行走困难。这样写的主要用意是为下文做铺垫,衬托骆驼的帮助作用,以便进一步写出的骆驼的感情。
3.通俗而明了的写出了老汉和骆驼要抓紧时间多挣钱的情形,形象准确。
4.作者对骆驼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对骆驼表达了一定的同情。启示:爱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人要有感恩之心。(意对即可)
5.作者旅途劳累,离不开骆驼的帮助,心生感激、亲切之情,眼看着骆驼因劳累而流泪,还要去拉客,想到它们也是血肉之躯,不免心疼,所以称骆驼为我苦命的兄弟,愿它保重。
正文
乌鸦兄弟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 )”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 西北风呼呼地刮(A.guā B.guō)着 大雪纷纷地飘(A.扬 B.落) 乌鸦兄弟都蜷(A.quán B.juǎn)缩(A.suō B.sōu)在破窝里 哆嗦地叫着 冷啊 冷啊
大乌鸦想:“( )”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能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A.zhī B.zhǐ)是把身子蜷缩得更(A.近B.紧)些。
风越刮越(A.大 B.凶),雪越下越(A.大 B.凶)。结果窝被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阅读题及答案
1.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只( )是
A.zhǐ
B.zhī
正确答案:B
2.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缩( )
A.sōu
B.suō
正确答案:A
3.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蜷( )
A.juǎn
B.quán
正确答案:A
4.选出文中画线字的错误读音。
刮( )着
A.guā
B.guō
正确答案:B
5.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越下越( )
A.大
B.凶
正确答案:A
6.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越刮越( )
A.大
B.凶
正确答案:B
7.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更( )些
A.近
B.紧
正确答案:B
8.选出文中括号里用得合适的词
飘( )
A.扬
B.落
正确答案:B
9.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小( )------
正确答案:小( )------大
松( )------
正确答案:松( )------紧
热( )------
正确答案:热( )------冷
开始( )------
正确答案:开始( )------结束
温暖( )------
正确答案:温暖( )------寒冷
新( )------
正确答案:新( )------旧
10.在“耐得住”这个词中,“耐”的意思是( )。
A.忍受
B.厌烦
C.麻烦
正确答案:A
11.给第7自然段加标点,正确的是( )。
A. , 。 。 。 : “ ? ! ”
B. , , 。 , : “ ! ! ”
C. , , , , , “ , 。 ”
正确答案:B
12.在原文的两处括号中分别填上合适的语句,使文章完整。
答:
答案解析:
老大一定回去修了,这么冷,它耐不住的。
老二怕冷,一定会去修的。
13.乌鸦兄弟都很( ),才有被冻僵的可悲下场。
A.懒惰
B.怕麻烦
C.愚蠢
正确答案:B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的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就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福生说:“好,吃月饼吧。”春旺随口问:“好吃吗?”福生说:“好吃。”福生也问:“哥,好吃吗?”春旺说:“好吃,真好吃!”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的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福生点头说:“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13.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分)
答案:
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意同即可)
14.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3分)
答案:
为兄弟互相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相照应,引出人物大牛。(意同即可)
15.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2分)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2分)
答案:
(1)福生对哥哥很尊重,很顺从。(2分)
(2)春旺觉得自己给福生的月饼没有福生给的好,有点过意不去。(2分)
16.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
(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两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答案:
“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死心;“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意同即可)
17.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3分)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
(1) 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
(2) 地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
(3) 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要求:
(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
(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
(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答案示例:
(1)福生迈着大步匆匆赶路
(2)兴奋
(3)心中一喜(每空1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 》,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关于他的作品,我还知道
《 》《 》。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___,它在农历的___________这天。关于中国的佳节,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浣溪沙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答案不唯一)
2.独自; 别的;
遇到; 更加。
(意思对即可)
3.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意思对即可)
4.重阳节 九月初九
端午节 元宵节(答案不唯一)
曹虎
①在中学里,英语老师教单词时,要求学生一边用手指在空中画字母,一边记忆,这比单纯死记硬背速度快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动手逐渐减少,动脑不断增加。到了中学,由于升学教育的统治,老师们都强调中考高考科目的学习,那些需要动手的科目教学大大地被削弱了,同学们一天到晚钻在题目堆里,就懒得动手了,要动手就是握笔做作业或写作文,在题海里漫游,这是严重的教育失误。现在的新课改,强调学生能力训练,特别是动手能力的训练,这与人脑的生理与发育相适应,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本质的认同,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②“人生两样宝,双手和大脑”,是大家小时候长挂在嘴边的儿歌。人的才智最早表现是对手势的理解,手的活动与人的语言中枢的神经细胞不断地联系,智力就在这种联系中增长了。手和脑在人的进化中相互协作,手帮助脑,脑指挥手,在与大自然的选择中不断地演练,人的各种机能得到完善,脑髓的发展终于突破了猿的极限,成了生物圈中最完美的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从此,手与脑成了天作之合的亲兄弟,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中不断推陈出新,缔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实践证明,懒于动手的人,脑的潜能总是不能很好地发挥,有时还会危机生存。相反,【勤于动手的人脑的功能总是能发挥到极致】,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手和脑的这种配合与互补,是人类特有的,是大自然赠给人的专利,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充分利用手脑协同的功能,让双手为提升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服务。
【问题】
19.在教单词时,老师为什么要求学生“一边用手指在空中画字母,一边记忆”?(2分)
20.根据第②段内容,请你说出作者为什么将手脑比作“亲兄弟”。(2分)
21.下列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3分)
(1)勤于动手的人脑的功能总是能发挥到极致。(2)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22.下面两则材料对理解本文都有帮助,请任选一则,说说对你理解本文的帮助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不要紧,就快到了。……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你扮李医生,很不错。”他用热烈的语调说。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觉慧脸红了。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觉慧用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可是一开口,什么话都忘掉了。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这时候也记不起来。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两个字,我才可以说下去。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要是那时候也是跟现在一样地说不出,那才丢脸嘞!”孩子似的天真的脸上现出了严肃的表情。脚步踏在雪地上,软软的,发出轻松的叫声。
“三弟.你不要怕。”觉民安慰道,“再练习两三次,你就会记得很熟的。你只管放胆地去做。……老实说,朱先生把《宝岛》改编成剧本,就编得不好,演出来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觉慧不作声了。他感激哥哥的友爱。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讨得哥哥的欢喜。他这样想着。过了好些时候,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这样想着,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二哥,我懂得了!”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什么事情?你这样高兴!”
“二哥,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我想着,仿佛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样,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对的.演戏正是要这样。”觉民微笑地说,“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雪很小了,把伞收起来罢。刮着这样的风,打伞很吃力。”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收了伞。觉慧也把伞收起了。两个人并排走着,伞架在肩上,身子靠得很近。
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成势。
“三弟。你觉得冷吗?”觉民忽然关心地问。
“不,我很暖和,在路上谈着话,一点也不觉得冷。”
“那么,你为什么发抖?”
“因为我很激动。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我想到演戏的事情,我就紧张。老实说,我很希望成功。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觉慧说着,掉过头去望了觉民一眼。
“三弟,”觉民同情地对觉慧说,“不,一点也不。我也是这样。我也很希望成功。我们都是一样。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
“对,你说得不错。”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二哥,你真好。”觉慧望着觉民的脸,露出天真的微笑。觉民也掉过头看觉慧的发光的.眼睛,微笑一下,然后慢慢地说:“你也好。”过后,他又向四周一望,知道就要到家了,便说:“三弟,快走,转弯就到家了。”
觉慧点了点头,于是两个人加速了脚步,一转眼就走入了一条更清静的街道。
(节选自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有删改,题目是选文者所加)
19.简要分析第一段有关风雪描写部分的作用。(4分)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2)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21.仔细阅读文中觉慧、觉民关于演戏的对话,简要分析兄弟二人性格上有哪些不同。(4 分)
2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题目“兄弟”有哪些内涵。(6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