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化工教学改革实践探究论文
- 文档
- 2024-05-31
- 119热度
- 0评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化工教学改革实践探究论文,本文共6篇,供大家参考。
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化工教学改革实践探究论文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一些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渐应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新生产工艺和经营模式。化学工艺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重要科目,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科学分析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循环经济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当前化学工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化工教学改革的措施。
自进入20世纪以来,化学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作为未来化工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及蓬勃发展的基础,绿色、循环经济已经越发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化工企业以及教育界相关人员的重视。就目前来看,随着化学工业经济发展规模的增大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不断提升,要想推动该行业更好地发展,化工行业的管理者首先要改变传统“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观念,推动经济循环发展。作为为化工行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高等院校应该改变化工教学方式,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 化工教学进行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化工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作为以高效的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新型经济类型,循环经济主要是以减量化、提升资源的再利用率为发展原则,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量为主要特点的经济模式。这一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广泛应用,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还能够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就目前来看,化工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经济发展方式:一种是以传统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这种单向的直线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存在,使企业获得的经济利润同资源的消耗、废弃物产生的量以及对环境破坏等成正比;另一种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种反馈式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可以起到高效的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还可以尽量以较小的环境成本和能源消耗来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便能够使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到循环利用。此外,就传统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其生产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大量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一情况的存在,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极大地增加,市场竞争力降低。如果化工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经营模式,不仅可以延伸经营产业链,还能够综合利用生产废物,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生产的成本。
二 当前高等院校化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高等院校的化工教学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无法满足企业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从具体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化工企业实行的循环经济模式中新的生产工艺以及经营模式并不了解,教学的知识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第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化工课程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化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没有同化工企业建立起十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途径,这使得化工教师依旧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引用的教学案例是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案例,学生学习到的是已经被淘汰的工艺和模式。第三,高等院校化学工艺专业的教材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目前来看,高等院校的教材受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一些反映新工艺、新科技和新材料发展情况的内容教材中未能体现。第四,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定缺乏合理性,当前化工专业实行的依旧是“老三段”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一些没有多少实用性的理论知识,致使实际的专业工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造成教学内容同化工产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第五,化工专业实验和实训课程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大部分学校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较低,导致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三 化工教学具体的实践改革措施
1.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需要
在制定化工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以循环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产生的新工艺和新模式为依据来确定该专业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起由化工行业的能人巧匠和专业人员组成的改革队伍,通过该专业和职业特点的详细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循环经济中提出的新工艺的本质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产品生产工艺和庞大的化工岗位群体组成的产业链。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新工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编制成一个个的教学模块,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新工艺。此外,教师应该采用产业链式的课程配置形式,降低课程教学的难度,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标准,使模块化教学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和小型化。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关于新工艺和新模式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从而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化工企业的需要,提升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2.培养学生的循环经济意识
首先,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循环经济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循环经济的意识。其次,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流程时,教师要重点突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替代和节约资源技术、延长和链接相关产业链技术、利用能量梯级技术、处理和回收技术、替代有毒害的原材料技术以及绿色的再制造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对新技术有充分的了解。最后,学校的管理者要积极地支持循环经济信息数据和技术服务于咨询系统的建设,及时向社会各界传播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技术、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增加学生了解循环经济有关信息的'渠道。
3.建立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建立起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方向、实验实训以及专业拓展等模块组成的、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学体系。其次,教师应该以化工企业的经营需求、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化工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等为依据,对这些模块信息进行更新和整合,使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最后,对于化工教学中不同专业教学需求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保证各个专业的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并拥有一定的专业拓展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就业范围得到拓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
教师应该构建起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等院校建立专业的教学指导组织,邀请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专家来校讲课,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就业能力;第二,建设实训基地,学校与运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合作,定期派遣一部分学生和教师进入企业中学习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工作技能与岗位适应性。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速度的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化工专业的教学也应该紧跟当前企业施行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前化工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化工企业创新成果来充实和丰富化学工艺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培养出符合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
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之下,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却不怎么的理想,作为新课程实践者的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的现状,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进行自我更新。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自我更新 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1、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讲,学生听这似乎是不变的真理,发现问题的机会老师们都不给学生,何不换位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去问老师,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否则老师一味的提问问题,不一定面面俱到,同学们不懂的问题不一定提问得到。为此,不如放全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课堂上谁有问题随时可以问,不要觉得这样耽误课程的进度,未然,因为同学们彼此之间更相似,在他身上反映的问题,在其他同学身上也普遍存在。课堂上的范围没必要很紧张,这方面大学,尤其是培训机构做的就很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老师对学生起的作用除了讲授外,更重要的是修补,使学生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2、模式化教学。
有的学校规定上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这未免太机械化。殊不知新课改真正强调的是教师个人风采的凸现和教学风格的多样化,而多媒体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种辅助工具,需要则用,不需要则不用。若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就失去了原来的价值。
3、重知识培养,而不重德育培养。
语文教师本身富有教学知识和教学做人的双重使命。而老师往往为赶进度或追求绩效评价而忽视了育德与人的重要使命。新课改明确的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的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渠道,中学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必须融知识于教育,能力训练和道德培养同样不能忽视。实践也证明单纯追求绩效,赶进度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1、加强教师的自我更新。
我们所称的教师自我更新是指教师为了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的过程。通常教师的自我更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改变观念。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新课改之前的阶段,观念更新速度慢,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观念更新涉及教材、学生、教室、教学和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当做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获得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只有自己主动发现的问题,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科书都不是圣经,因为他们也是人,书也是有人编写的,只要是人就没有不犯错误的。作为教师,是学生的答疑者胜于知识的传递者。
二是改变知识观念。教师必须与时代同步,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所需,虽然教师有着一定的学历,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是那只是对当时的你的鉴定,而且教师的只是具有严格的学课特点,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这不是针对学生提出来的,老师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在知识上不断更新,才能应对新课改所面临的“繁”、“难”、“偏”、“旧”等诸多问题的挑战。
三是改变能力。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教师的能力缺陷显露出来。教师为此要切实加强课程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和指导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今的学生对问题的剖析能力越来越深入,他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仅仅是答案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要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让自己向百科书靠拢。
四是改变角色。教师向来用威严来震慑学生,所以教师角色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和神秘感。尤其是权威性,让同学们见了就怕甚至是躲。这一点在大学之前表现的非常透彻,弄的学生有问题自己憋着,这一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真的需要凭借这个来要求学生们听话,来获得学生们的尊重吗?在大学里和许多的培训机构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可能你会说大学生自觉或者老师责任感不强。其实不然,只要学生肯学,他们就渴望自己身上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否则会影响到后面的问题。所以老是必须要消除和学生的这种陌生感或是神秘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和你交流,教学质量自然就提了上去。
2、完善教师的绩效评价制度。
作为教师聘任制基础上的教师评价应该是教师的绩效评价,那么究竟应该把哪些内容纳入评级范围呢?我认为应该包括:礼仪、普通话、板书、备课、今日之星的执行情况等一系列曾经被忽略了的内容,以及工作业绩、效果和效益。我们要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改变以前单一的结果评价。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定义,教师绩效应该是教师本身的一套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的,个人控制之下的可以直接进行测量的行为组合。
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绩效评价的对象是几十本身的行为;其次,教师绩效必须是在教师地个体控制范围之内的;最后,教师的绩效是教师行为的组合。
3、切实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工具,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教师的教学。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技术也是如此。首先,多媒体技术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音乐、图像、文字和色彩等内容较之于白加黑的板书给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这激发了学生们兴趣的同时,也让同学们转嫁了专注的焦点。他们关注图片、视频胜于关注语文课程内容。我们再利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认识到半数的不可替代性。我们要取长避短,切实地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参考文献:
[1]武运喜。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J]。,(21)。
[2]语文教学的重心在育人 。
[3]陈振华。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自我更新[J]。,(8)。
[4]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5]新课改语文教学探讨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一时期,是初中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时期。然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1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2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
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主动探索,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5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能使优点发扬光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而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实践过程。介绍了改革试点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改革的具体做法,总结了改革成果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工程图学;教学内容;管理模式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那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学生才会被社会所接受。本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绝大多数属于在第一线进行设计、制造的实用性人才,为了更好实现学校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校机械基础教研室申请立项了“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工程图学课是工科院校中的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后续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该项目主要针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管理模式的改革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下面介绍本校教学改革的试点情况。
1 教学改革预期目标
(1)以实用性为原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近些年来由于新学科的增加,原有课程的学时普遍压缩。在此情况下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从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本着实用为主的原则,从实用角度出发,删除理论性、抽象性强的一些内容,如线、面相对位置的综合性问题,截交线、相贯线中的一般性问题,投影变换,展开图等。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适应改革的要求。
(2)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尽量减少各环节中内容的重复性,提高教学效率。如对于零件图、装配图中的技术要求和尺寸标注内容,在制图课程教学中不做重点讲解,而是放到制图测绘课中结合实际测绘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用中学知识,记得扎实,学得有兴趣。
(3)根据当前学生特点,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近些年来因为高校扩招,生师比加大,上课都是大班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空间的距离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大。降低了教师的责任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扩招后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来说不如扩招前,能主动学习的学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同他们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多增加一些人文关怀,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会喜欢这门课程。制图课内容实践性很强,教师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大班课显然不利于教师指导。改为小班课,能加大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改革管理模式,改2学时为单位上课为4学时连上。制图教学需要讲解和练习相互结合,教学中如果老师连续讲的时间过长,学生不具体实践进行消化吸收,自己做题时还是不知从何做起。如果把该练的都留给学生课后做,学生课余时间较少,对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遇到困难就常常放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4学时连续上,在课内边讲边练,学生趁热打铁,遇到问题可在老师指导和启发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实践训练课,如果按2学时连上,学生做完画图前的准备工作就要占用很长时间,真正要做的内容刚刚开始就要下课了,在课内时间根本出不来做图结果,教师无法在课内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证不了作业质量,影响教学效果。
2 教学改革运行与实践
2.1 精简教学内容,坚持以实用为主的原则
本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两部分,画法几何介绍投影理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是为机械制图打基础。在目前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这部分内容应保证26学时,保证基本理论,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删除线、面相对位置中的综合性问题,投影变换、度量问题、展开图、截交线和相贯线中的一般位置情况等问题。
对于机械制图部分内容来说,重点放在投影制图、剖视图和断面图上,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尺寸标注,装配图的技术要求、尺寸标注内容,放到制图测绘课中,结合各类零件测绘和装配体测绘讲解。学生在用中学易于掌握、有兴趣。对于迹线内容、零件的工艺性结构、焊接图、锥齿轮、涡轮涡杆、第三角画法等内容,学生可通过已学习的知识,自学掌握。
通过上述处理后的教学内容,既符合制图教学基本要求,重点突出,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制图教学质量,符合教学改革总体目标。
2.2 强化徒手绘图训练,提高图形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中,作图通常要求学生线条粗细分明、用力均匀、图线达到“黑又亮”。当然,这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很重要。但为此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在当今讲求快速高效的计算机时代,这种做法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徒手作图训练,着重训练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图面的规范性训练,结合计算机绘图教学,便可快速高效的完成。
2.3 把零件图和装配图的部分内容融入制图测绘课中
零件图和装配图中的技术要求和尺寸标注问题内容琐碎,贴近实际,应用非常灵活。传统教学是从理论到理论泛泛讲一遍,到头来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用。因此,在理论教学中从读图开始以让同学了解图中的各项内容,认识图中的各种标记标注、符号的含义为主。至于如何应用,放到制图测绘中。结合所要测绘的各种零件,教给学生如何应用技术资料,用类比法确定各项技术参数,并进行正确尺寸标注。讲解不同零件尺寸标注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
2.4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高校扩招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三表学生增多,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大班上课,2学时为单位排课,制图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大班上课不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制图课一般是讲练结合,学生练习时教师必须及时辅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及时解决。
3 结束语
回顾总结改革试点的全过程,我们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正确,效果也较好。试点班学生第一学期平均成绩第一,第二学期画图较多,图面质量普遍公认是最好的。在学校组织的制图比赛中,参赛学生最多,比赛成绩最好,制图实践能力普遍较强。但今后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进一步提高:
①绘图、读图能力;
②创新能力;
③测绘能力。
存在问题:
①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②学校应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力度,增加制图专用教室的数量,改善硬件条件。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论文
1 传统实践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双创”的要求
1.1 传统实践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上世纪末,为满足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高校扩招速度较快,导致办学经费相对缺乏,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实践教学设备台件数量相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相对不够和实践教学学时数不足。为此,部分高校采取了减少教学成本的手段,即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学生不同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素养低下。学生的培养目标达不到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毕业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实力。
1.2 传统实践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校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评价较为单一,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没有相应的价值体现,指导老师在职称评聘中没有加分点,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不足。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成果的形成、保护与转化的意识不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在教师让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中,学生却成为廉价劳动力,学生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而学生的创新项目,其学生获得的成果如何保护和转化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1.3 实践教学人员配置与“双创”教育教学不匹配
目前高校“双师型”人才急缺,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只能将理论课教师安排进实验室,这部分教师中多数是学历层次高,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博士毕业,但毕竟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多数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也是照本宣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实践教学的师资数量相对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人员更是成为各类安置对象,这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员只能在教学中起到承担卫生和门卫的工作。
2“双创”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
2.1 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双创”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体系的整体顶层设计,其中的实践教学需着力打造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特色,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大幅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环节,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应用新的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对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按专业分类设立综合实验课程,淘汰落后实验项目、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按实验项目需求有计划添置仪器设备等措施,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创造必要条件。严格按教学计划落实实践教学任务,严格管理,保证所有实践环节正常运行,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效果。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平台。以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跨平台的社交网络工具的出现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台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它借助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了一种虚拟实验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熟悉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而且还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先做模拟仿真实验,对实验的操作规范先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达到实验目标。
2.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基地资源,构建基于实习基地资源,面向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教学督导应深入教学系、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践教学状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开展学生生产实习检查,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学生互动,大力做好各类实习的服务工作,以保障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室的规划和利用上要进行充分论证,积极打造个性化教育平台,将实验室划分为日常教学区、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以及科研实验平台,充分挖掘潜力,使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实验室全天预约和定时开放。学生进实验室需提交实验方案,经相关教师认可后可以预约日常教学区实验室;对成功申报了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安排创新实验平台,对优秀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按排进行科研实验平台,为其提供更好的学术发展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实验室开放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有特长和个性需要的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创造了必要条件,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
2.3 加强学科竞赛、创新实验与创业活动的融合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供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创新项目的跟踪与管理,加强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与学科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孵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创业活动和创业路演。同时加大对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奖励,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学生投稿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双创”背景下,各类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层出不穷,学生在大赛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不少的学生因此增强了创新的信心,也有不少项目脱颖而出因此获得了社会投资而走上了创业道路。但问题是大赛的成果归属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的诟病,特别是以创意为主的大赛,其创意想法通过大赛而被盗用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学生应该与大赛组织方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4 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遵循课程体系内在规律,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以有效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评价应从教学人员、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规范的评价,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避免评价随意性大、评价过程不规范、主观性强等现象。教学人员从评价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角度,包括教学仪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责任等因素。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示范、教学指导等环节。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环境创设等内容。教学效果主要从评价学生的角度,包括学习氛围、创新意识、学习和创新成果、社会影响(获奖、论文、专利等),也包括学生实验课程考核成绩。
2.5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实验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加强师资的培养,定期在校内对实验人员开展实验技能培训和开展实验技能比赛;利用假期分期派实验人员到校外进行短期培训,用一到两年时间基本完成轮训;对大型仪器的管理上进行定员定岗,实行专人管理有偿使用的方式,以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实验人员自主学习。
3 总结
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需要从基本教学规律出发,但需要在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学术自由和开放包容的实践教学氛围,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质量标准上大胆改革创新,大大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逻辑完整性和时效性,在教学过程和育人过程中融入新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必将在“双创”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环境学科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开展,水资源呈现出水质性缺水问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育目的也发作了相应的调整。文章讨论了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增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提出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应展开水质剖析、水生态系统、水质模型和水环境经济四个方面的环境类内容的教学,在教学理论环节增加相应的实习内容,以顺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开展的需求。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环境类课程 教学
一、前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以地球科学根本理论为根底,以水资源为主要研讨对象,经过系统学习水资源的散布、构成、迁移和转化等方面的专业学问和技艺,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开展效劳的一个新兴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我国大致阅历了三个开展阶段:陆地水文阶段、水文及水资源应用阶段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阶段[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开展的总趋向是,越来越注重水环境问题的教学与研讨。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可归结为:水多、水少和水脏。由于我国所处的天文位置,决议了我国的水资源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空间散布不均问题;由于受季习尚候的影响招致我国水资源存在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即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特性,大局部地域70%~80%的降雨集在3~4个月内,从而形成水资源的时间上分配不平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开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许多水资源丰厚的地域呈现了水质性缺水的问题。
依据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和水污染的形势,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增强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理论已获得根本的共识,但关于增强哪些学问的学习和才能的培育还需求进一步讨论。由于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根底不同,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还存在比拟大的差别,以至局部学校还存在依据师资条件设置课程的现象。在这样的状况下,讨论并逐渐明白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增加哪方面的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和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备的环境科学学问
环境科学专业所触及的内容非常普遍,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学问。
(一)水质监测剖析方面的学问
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水污染现象日益凸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质剖析、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相关学问。理解每项水质指标的意义及其剖析原理办法。水质指标大致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关于每一类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剖析办法应有所理解,熟习我国对水环境的分类和不同类型水体的适用范围。
(二)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学问
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局部和物质根底。生态系统有其根本的组成:消费者、消费者、合成者及无机物质和能量。在水生态系统内消费者主要是水中的植物、浮游的藻类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为各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合成者为各种细菌等微生物;无机物质则包括氮、磷、硫、碳、氢和氧等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水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物质,它是生物所需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局部。
关于水资源必需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停止认识,将水资源的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开展演化过程相分离起来。随着生态系统的开展、演替,其相应的水环境条件会发作变化。如在水体中随着各种植物的增加,水体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会发作变化,进而影响水中动物、微生物的变化;由于人类城市生态系统的开展,还会形成城市河段水体的水质恶化等。
(三)水质模型方面的学问
水质模型是依据质量守恒原理运用数学言语和办法描绘参与水循环的水质组分所发作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互相关系的数学模型。水质模型是研讨水环境的重要办法之一,经过模型模仿水质变化过程能够进一步认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演化规律。水质模型能够为分:零维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依据不同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模型停止模仿,一维和二维模型在实践中采用得比拟多。随着散布式水文模型的开展,具有散布式特征的水质模型也得到了快速开展。
水质模型的树立可分为:模型概化、模型性质研讨、模型参数估量、模型的考证和模型应用等步骤。水质模型的计算通常需求求解高阶的动力方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在学习水力学、数值法等课程根底上开设相关课程。
(四)水环境经济方面的学问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越来越突出,流域内水资源争端也愈加剧烈。如何均衡好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益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普通而言,经济比拟兴旺的地域都位于一条流域的下游地域。同时,也需求更多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开展。上游地域为了维护水资源而不能鼎力开展污染比拟大的工业,这样便形成了流域内地域经济开展的不均衡。如何补偿上游地域为维护水资源而作出的牺牲,需求运用环境经济方面的学问。因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水环境经济方面的学问,以便在处置水争端时,能充沛思索各方面的利益。
三、增强理论,进步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学问的才能
针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学问理论内容较少的理想,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相关内容,同时在理论环节中增强对环境科学学问的运用。
(一)恰当开设水环境监测实验内容
依据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在水环境化学课程或水环境维护概论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水质剖析中的常规指标的剖析,如水中溶解氧(DO)、pH、COD、氮、磷、叶绿素等指标的剖析。经过实验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才能。
(二)在消费实习中增加水生态调查内容
消费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实习,其目的在于经过实习,到达根本能综合运用相关学问的才能。为了进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运用环境科学学问的才能,能够在消费实习环节增加水生态调查方面的内容。如调查不同污染水平水体中底栖生物的品种、数量的变化,调查不同污染河段中浮游动、植物的变化,水体中叶绿素的变化等,进而认识水环境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装备高性能计算机,进步学生运用水质模型的才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关于水体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模仿由零维和一维逐渐开展到二维、三维;模型参数也由最初的DO、BOD参数开展到更多参数,如N、P、叶绿素等参数;模仿的对象由以前单纯模仿水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开展到大气―水体、水体―堆积物等介质中污染物的交流、扩散等过程。随着水质模型维数、参数的增加和界面过程的参加,水环境模型的计算量也成倍地增加。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水质模型是大势所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水质模型的树立、求解的相关内容。如能够先让学生学习如何树立并求解较简单的零维水箱模型或一维BOD-DO模型,然后再逐渐引入其他参数。水环境模型的树立和运用还能够交融到天文信息系统(GIS),使模仿结果可视化。经过树立和求解水环境模型,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才能。
(四)小流域调查时增加水污染调查内容,培育学生全流域管理理念
小流域调查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比拟重要的一次实习。目的在于综合运用所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学问对一个流域停止剖析研讨,其触及的内容较多。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凸显,在小流域调查过程中能够恰当增加水污染的调查,如流域内点源、非点源的调查,上、下游水污染的关系。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观念来剖析水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关系,如剖析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及如何坚持流域的可持续开展等。
四、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育目的也发作了一定的变化。由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也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应战。作为培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高级特地人才的高校,应顺应社会经济开展的需求,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中恰当增加环境科学的相关学问,在理论环节中增强对环境科学相关学问的运用,使培育出的人才愈加能契合社会和经济开展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升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育动态及问题剖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8-20.
[2] 宋松柏,康艳.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剖析与考虑[J].中国地质教育,2011,(3):68-73.
[3] 赵华荣,夏北成,江学顶.桂林市近50年降雨变化特征剖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31(2):202-206.
[4] 吴吉春,张景飞.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 周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育计划修订的若干考虑[J].中国地质教育,2005,(1):56-58.
[义务编辑:雷 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