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7-02
- 117热度
- 0评论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演讲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最后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一、课题
《最后一次讲演》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学会演讲。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课文的内容,把握主旨。
3.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勇于斗争的崇高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及演讲辞的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勇于斗争的崇高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法
1.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3.对比阅读,扩散学生思维。
五、说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观看小视频,提出他扮演的是谁,他在干什么(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看完小视频,闻一多为什么要慷慨激昂,情绪激动的演讲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次讲演》。
(二)新课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2.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知道这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讲演。
3.走近作者,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
4.文体知识介绍,包括演讲词的概念,特点,演讲的要求,本单元的要求是让学生把握演讲辞的主要特点,学会演讲。
5.感受演讲,自读课文,试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组内进行演讲,比一比,看谁演讲的最好。
(三)研读文本
速读课文,自主完成下面的问题: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是什么事?为什么这么说?其目的是什么?3.文中转换了哪几种人称?分别指哪些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把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再读文章,把握主旨
说一说,《最后一次讲演》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分别从对李公仆,对人民,对敌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闻一多是一个爱憎分明,追求真理,视死如归,坚持正义的`人。
(五)拓展延伸我们今天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它与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写作情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此练习设计的目的,一是群文阅读,二是让学生再次把握主旨。
(六)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____事件,揭露____的_____和_____的本质,赞颂_____的_____和_____精神,鼓舞了人民为争取_____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为革命事业_____的斗争精神。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自己先进行课堂小结,然后个别学生展示,最后教师总结。
(七)作业布置
1.完成套练习册。
2.预习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
提供自学材料;b
个人尝试练习;c
小组交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b
导学问学问;c
自学三四问。
导读问身体: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指导朗读。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导学问学问:
尝试自学;
交流反馈:
读好问句;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强化迁移:
读出自己的体会;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自学三四问: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精读悟情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 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
2. 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3. 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
4. 说说你想从这可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10’
1. 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检查自读效果。
正音:锻炼堡垒稳定激励鞭策专心致志韧性
指导书写:锻炼堡垒激励等
3. 分段朗读。学生评议。
4.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看出演讲有什么特点?
5. 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5’
1. 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 集体交流:
a. 指名回答。
b. 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
c. 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d. 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
e. 朗读体会。
3.总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4.理清层次:
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先说了什么?在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5.齐读本段。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理解有关新词。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难点:学演讲,学自励
问什么为什么问希望怎么办
教学难点:
1、真实性、鼓励性、礼仪性
2、陶行知为什么作这篇演讲,写读后感。
3、模仿合作写演讲稿,参加演讲赛。
教学准备:
1、录音带;配乐背景音乐《钢琴曲》
2、陶行知资料,“学做真人”演讲稿
3、话筒,录音机录制磁带,演讲稿四人合作一份。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介绍生平,了解演讲常识,初读知大意。
教学难点:音:稳韧
形:堡垒陶炼彼
义:堡垒、源泉、造福、坚忍不拔、彼岸、鞭策、长足
教学设计: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问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读,点评后四人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认生字、抢答:
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严格督促使进步
来源比喻向往的境界
给人带来幸福进展迅速
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2、归类写
左右: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
炼
彼
葡
练
履
4、抄词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精读感悟,从收到放,朗读倾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大意,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课题 26、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会认2个二类字,理解有关新词。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
教、学具 1、课文配套录音带。 2、话筒,录音机录制磁带,
预习要求 陶行知资料,“学做真人”演讲稿。
演讲稿四人合作一份。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 )、( )、( )、( )
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 ),( )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 )的好习惯,争取在( )取得( )。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 ( )炼( )彼( ) 葡 ( )练( )履( )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陶校长的演讲(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邵伯中心小学 张惠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4、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每天四问”的原因,培养学生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提高自我诊断与矫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陶”、“演”两个字。简介陶行知。
2、质疑: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问题?
3、交流,小结:陶校长演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讲这些内容?
二、初读感知,自主性学习诊断。
1、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主解决的问题。
3、再读课文,说说演讲稿的特点、格式。
4、检查初读情况,适时指导朗读和书写“锻”、“炼”、“垒”。
5、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三、精读感悟,研析结构,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研读第一问,感悟学法。
(1)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2)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让学生填词后领悟健康的重要性。
(3)从陶校长提出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
(4)指导朗读
(5)小结第一问的结构形式:问什么 为什么问 希望怎么做。
(6)出示列表,指名填表。(填第一行)
问什么 为什么问 提出希望
2、根据列表,自学第二--四问。自主性学习诊断。
提示: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抓以下几点:(1)读好问句,(2)找关联词语,体会为什么问,(3)结合提出的希望说说自己的打算。
4、用“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的句式把“每天四问”简洁的概括一下。
四、精读悟情,发展性诊断练习。
1、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演、背。
2、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五、总结迁移,自主性练习诊断。(选做两题)
1、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谈谈学习收获。
2、迁移训练:以某一天为例或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文中“四问”作答。
3、自选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可小组合作,通过群体诊断与矫治,写一篇演讲稿,准备演讲表演。
[陶校长的演讲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句子间的联系。
教学媒体:生字词卡片、小黑板、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26、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寻求幸福 实现理想
学问 造福社会
每天四问 工作 培养责任心 锻练能力
道德 社会稳定 国家发展
(激励 鞭策) (长 足 进 步)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读通课文的每一句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一名学生,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取得各方面的长足进步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会详细地告诉你。
2、板书课题。齐读后围绕课题质疑。
3、介绍“陶校长”。
陶校长,名叫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积极从事教育活动,最早关注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育才”等一批著名学校,培养了一代代人才,留下了一部部教育著作,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初读指导。
1、引导自读:什么是演讲呢?演讲又有什么特点?这篇演讲讲了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
①出示生字卡片,抽读、齐读。注意正音:“策”是平舌音;“演、钱、炼、稳、韧”都是前鼻音。
②出示词语,朗读:
演讲 堡垒 本钱 稳定 班集体
问题 彼岸 源泉 激励 责任心
4、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
5、逐段指名朗读,正音,在此基础上逐段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是分
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2、引导理清文章脉络:
第 l自然段:提出演讲的内容是“每天四问”;
第2-5自然段:让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第6自然段: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习惯,取得长足进步。
四、快速默读课文,讨论理解演讲的特点。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
演讲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鼓动性。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讲的是真话。演讲中带有强烈感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五、写字指导。
(l)指导要点:
陶、演、钱、炼、彼、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堡、垒:上下结构,上大下小;
责、策: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陶:里面是“缶”,不是“凶”或“生”,第9画是竖折;
炼:右边是“东”,不能写成“东”;
策:下面是“ ”,不要写成“束”,第8画是竖,第9画是横折钩。
(2)用钢笔描红。(课后习题2)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习字册的生字。
2、练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细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堡垒 本钱 稳定 彼岸 源泉 激励
二、精读训练。
1、导读第2自然段。
(l)速读,思考:作者第一问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一问?
(2)指名回答,出示第四、五两句。
(3)齐读这两句。
(4)标出关联词:因为……有了……才有……否则……
(5)紧扣这些词,说说有与没有健康身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6)齐读这两句,体会“健康”的重要性。
(7)小结: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
(8)过渡: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
(9)指名回答,齐读第六句,理解“健康堡垒”。
(10)小结: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ll)齐读全段,想一想:陶校长是怎样讲清这第一问的?
“设问”--“解答”--希望”
2、导学第3自然段,
(l)默读,思考:作者第二问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
(2)指名回答。
(3)找出第四、五两句中的关联词:有了……才……
(4)突出关联词,读读这两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问“学问”。
(5)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呢?
(专心致志,坚韧不拔;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结合理解“专心致志”、“坚韧不拔”。
(6)找出第六、七两句中的关联词:要想……就要……
(7)突出关联词,读读这两句,加深理解。
(8)有感情地朗读全段。
(9)小结学习本段的方法。
先默读思考“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问”,找出有关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朗读理解;再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找出有关句子,抓住关键词,朗读理解;最后整段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会。
3、自学第4、5两个自然段。
(l)交代方法,即刚才小结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释疑。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说这两段内容;指名读,要求强调关键词句;齐读这两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课后习题3)
2、根据课文填空。(课后习题4)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
1、逐段朗读。
2、指名说说第2-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归纳全文大意。
这篇演讲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和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篇演讲充分表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情真意切,
二、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2、指名朗读,适当评点。
3、集体朗读,要求读出恰当的语气和感情。
三、复述训练。
1、同桌试述。
2、指名复述。及时评议,强调要抓住要点,特别是每一问中“解释原因”的内容。
3、再指名复述。
四、迁移练笔
1、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2、完成习字册的作业。
[陶校长的演讲(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 )、( )、( )、( )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 ),( )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 )的好习惯,争取在( )取得( )。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 ( )炼( )彼( )
葡 ( )练( )履( )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
2、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3、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
4、说说你想从这可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正音:锻炼 堡垒 稳定 激励 鞭策 专心致志 韧性
指导书写:锻炼 堡垒 激励等
3、分段朗读。学生评议。
4、从这篇文章当中,你看出演讲有什么特点?
5、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5’
1. 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 集体交流:
a. 指名回答。
b. 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
c. 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d. 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
e. 朗读体会。
3.总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4.理清层次:
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先说了什么?在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5.齐读本段。
四、课堂练习
1. 熟读课文。
2. 将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 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 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 ),筑起( ),学习上认准( ),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 ),认真负责地做好( ),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
(设计2)
一、复习导入 5’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陶校长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2. 他的第一问是什么?
3. 为什么要这样问?
4. 如何才能做到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0’
1. 自学这段
要求:看看这一段问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
2. 学生自学本段。
3. 小组交流讨论。
4. 集体讨论:
a. 问了什么?
b. 为什么要这样问?
c. 朗读指导,突出“有了……才……”
d. 怎样才能做到?
e. 朗读指导,突出“要想……就……就……”
5. 有感情朗读课文。
6. 小结学法。
三、学习余下段落 15’
1. 学生自学三四两问。
2. 小组交流讨论明白了什么?
3. 全班交流:
a. 你明白了什么?
b.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陶校长的演讲(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达到正确和熟练,了解演讲的特点。
2、学会生字词,练习写正确,写好字。
3、弄清文章层次,知道“每天四问”的内容。
学习重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是分几方面来谈的。
学习难点:
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准备:有关陶行知的课件资料,生字词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作为一名学生,大家都渴望进步,但是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会详细地告诉你。
2、板书:陶校长的演讲
3、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陶校长是谁?演讲是怎么回事?给谁演讲?内容是什么?)
4、介绍陶行知:(出示课件)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办了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并亲自担任校长。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勉人。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学识丰富,人格高尚,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师的楷模。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双手和大脑》,就是他写的,一起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 三年级第六册里也有写他的一篇课文,是《放飞蜻蜓》。
这篇演讲稿是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同学们做的“每天四问”的演讲,以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二、初读课文
出示问题:文章中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是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作好记号。
2、回答上面的问题:(陶校长主要谈的是“每天四问”,分别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谈每天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
3、讨论理解演讲的特点。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演讲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鼓动性。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讲的是真话。演讲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4、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出示词语:否则、锻炼、堡垒、私德、需要、激励、鞭策)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三、再读课文,弄请层次
1、找6位同学分别读课文,其他同学用心听,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
2、归纳层次:(三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1自然段提出演讲的内容是“每天四问”。(总)
第2―5自然段让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理”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分)
第6自然段希望同学们 “每天四问”,激励和鞭策自己进步。(总)
3、自由读课文
4、逐段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锻和策 弄清结构,尤其注意“策”字的写法。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板书: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学问 锻
“每天四问” 工作 〖你正在 道德 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细读课文,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
己和鞭策自己的习惯。
2、进行关联词语训练,进行复述。
3、找到读写结合点,训练学生说话,并练习写作。
学习重点:
学生按照第二节的学法,自主学习3、4、5节。
学习难点:
根据构段方式,进行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有关陶行知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陶校长的演讲,谁来说说陶校长到底讲了些什么?(陶校长要求我们每天问问自己在“健康”、“学问”、“工作”、“道德”方面有没有进步)
那你们有没有这样问问自己呢?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校长的演讲》
二、指导细读课文第二节,进行学法指导。
1、启发:陶校长为什么把“身体有没有进步”作为第一问呢?
读有关语句: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
幸福。
“否则”是什么意思呢?“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怎么理解?
意思就是说:( )身体不健康,我们( )没办法寻找幸福。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大家有听演讲的经历吗?你们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启超的性格特点。你们都学过历史,那一定知道梁启超在政界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二、文学常识及字词积累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3、请学生上台为加点字词注音
戊戌 叱咤 莅临 迥异 精悍 激亢 箜篌 酣畅 蓟北
三、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思考: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听众。
原句:“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四、小组探讨: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注意的是,每组每伴代表最多限说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五、学习探究: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学生找有关语句,师引导归纳)
1、直接表达
(1)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2)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1)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2)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3)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1)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3)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份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六、作业:
1、文末“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如何理解?课后自寻材料解决;
2、课后查阅资料,试将《箜篌引》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眼神(光芒四射)、步履(稳健)、气质(潇洒)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一些略读的作品的考查,比如我今天选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散文,用简练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鲜活的梁公形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讲特点,掌握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师风范,学习梁任公身上的宝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批注式阅读法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体会梁任公充满激情演讲背后的真诚。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维新派的领袖、是影响徐志摩一生的恩师,他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的长子迎娶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梁启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1.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
2.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常用“类型”。
明确:(1)感受式批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种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2)点评式批注: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语言做出个性化的评价。(3)联想式批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3.运用学习的批注式阅读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要求至少运用两种常用的批注类型。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记录对自己启发的亮点,将口头的交流落实到书面之上。
2.各小组内推选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为内进行交流。
预设: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批注:民国政局动荡,作为维新派的领袖看惯了政治与利益之间的丑恶联系,不谈不是不关心而是失望是叹息,转而学术一是怡情,二是低头走路。
(2)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简单的几笔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坐满了听众—对于梁启超先生的仰慕人数之众,对于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了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体现在这里,十六字后面的内容便有十几页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画面便有半部电影、十六字后面的体会便是梁先生内心的浩瀚。
(4)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批注:带入感极强,如果你此时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启超的讲台之下,在梁先生记忆起来的瞬间,你前倾的身子才会在座位上有所着落。这样的写法甚好,可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2.整理归纳课上记录的批注,思考“质疑”“批判”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讲特点,掌握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师风范,学习梁任公身上的宝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批注式阅读法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体会梁任公充满激情演讲背后的真诚。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维新派的领袖、是影响徐志摩一生的恩师,他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的长子迎娶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梁启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1.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
2.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常用“类型”。
明确:
(1)感受式批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种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
(2)点评式批注: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语言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3)联想式批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3.运用学习的批注式阅读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要求至少运用两种常用的批注类型。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记录对自己启发的亮点,将口头的交流落实到书面之上。
2.各小组内推选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为内进行交流。
预设: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批注:民国政局动荡,作为维新派的领袖看惯了政治与利益之间的丑恶联系,不谈不是不关心而是失望是叹息,转而学术一是怡情,二是低头走路。
(2)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简单的几笔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坐满了听众—对于梁启超先生的'仰慕人数之众,对于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了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体现在这里,十六字后面的内容便有十几页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画面便有半部电影、十六字后面的体会便是梁先生内心的浩瀚。
(4)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批注:带入感极强,如果你此时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启超的讲台之下,在梁先生记忆起来的瞬间,你前倾的身子才会在座位上有所着落。这样的写法甚好,可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2.整理归纳课上记录的批注,思考“质疑”“批判”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但在小组交流阶段会出现有的学生直接找出文中的最后一句或者中间一句,那么在全班交流批注时就会出现对于理解文本引导性不强这一个问题,课下我也做了积极地反思应该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明确的具体引导,这样会使整个课堂更加的高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⑴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
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能问题及预案
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
问题设计:
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文章,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明事知理
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步骤:
1、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
3、生生、师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某一个问题阐述本组观点,以求最终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积极思考,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表达与交流,并赏析文章写人的技巧
让学生明事知理。
学生对答案是否有统一标准,可能会有疑虑。此时教师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自己的新见,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目标。但要强调一点:任何观点的背后,都得有论据作为支撑,你得自圆其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练习: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2、模仿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品文:即品赏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
品人:即品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板书)。从文题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演讲”,其主人公是“梁任公”。那么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成不成功,精不精彩呢?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出这次演讲成功与精彩之处的文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在书上的相应位置记下讨论结果。
四、展现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拨:通过对比(板书),来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
2、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点拨:“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认真负责(板书),“秀丽”,“美观”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养很高(板书)。
3、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拨:“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对先生怀有无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点”反成了优点,成了梁实秋喜欢先生的理由。“长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服饰,但“肥大”却表现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缚,崇尚自由(板书)。“步履稳健”可以看出先生的从容不迫、悠闲自然之情,“风神潇洒”(板书)凸显梁任公年岁虽长,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更显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灵气一看便知。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点拨:“扫”字可见先生的沉着冷静,“翻”字形象地刻画了梁任公做思考状,“点”字又表现其自信。“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见其谦逊(板书),“可是也有一点喽!”又见其自负(板书)。这样一个风趣幽默(板书)的形象跃然纸上。
5、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点拨:突出先生的演讲的影响深远,以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也见演讲的生动形象(板书)。
6、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点拨:突出先生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板书)。
7、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点拨: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感受文中强烈的情感(板书)。
……
五、总结成果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出一句话,来总结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点评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风神潇洒,有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或“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板书)
六、手法探讨
如此生动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刻画的呢?
(学生讨论)
点拨:语言、神态、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板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板书)。
七、实践练习
这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请以《记牛老师的一次讲课》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学生例文:
记xxx老师的一次讲课
熊思聪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教学楼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随着一阵上课铃响,走进来一位高大威“梧”,仪表堂堂的人物,穿着西装,步履稳健,神采飞扬,面带微笑,这就是“刘”老师。
他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同学们,再回过头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转过来,头一句是:“上课。”同学们本来还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便马上安静下来,(他)随后翻开书,与我们讲课。
他讲课也是极具特色的,先是走下台来,左右巡视,来查探同学们是否做好课前准备,然后点点头,依旧是微笑着,来开始讲了。
记“刘”老师的一次讲课
我清楚的记得,在一个乌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装和皮鞋,步履稳健,面带笑容(的人物),这就是“刘”老师。
老师博闻强记,满书笔记,大部分讲课内容都能背诵得出,有时他不记得,他就上台瞥一下课本。讲到紧张处,老师便露出一脸笑意。他风趣的话语,让我们在“坐”听众狂笑。真不风趣!
(点评:两篇文章都有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符合练习的要求。但要深入细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必须要仔细观察,如“面带微笑”,“面带笑容”是如实描写,但还可深入,描写笑容中的不同,刻画人物的个性。文章要纪实,如“万里无云”,“乌云密布”这是矛盾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描写。注意文中的错别字。)
八、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应该不难发现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真挚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体会,并学会运用。
九、板书设计
讲稿 认真负责修养很高
人物 风神潇洒崇尚自由
记梁任公先生开场 谦逊自负风趣幽默正面描写
的一次演讲讲演 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细节描写)有学问
情感强烈率真酣畅有文采
背诵 自由洒脱有热心肠
对比印象深刻生动形象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最新教学设计
【课型】
自学悟读课。
【创意说明】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文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教师从中择选任一角度,都可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也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把这节课预设为自学课型,为学生提供几个泛角度,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圈点勾画的阅读技能;
2、学习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3、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
4、体察人物的个性和情操。
【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入课:结合常规课前五分钟演讲,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诵读: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3、释疑: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二、鉴赏交流
1、创设角度:
⑴作为一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吗?请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描写角度。
⑵作为一次演讲,梁启超的演讲效果如何?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⑶作为一个人,文中说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你能从文中找出佐证吗?
2、讨论交流:
⑴学生四人一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讨论,并记下讨论结果,推荐同学发言。
⑵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点拨和总结。
三、迁移运用
1、请学生上台演讲。
2、学生评点:
⑴你觉得他的演讲技巧如何?可以打多少分?
⑵任选描写角度,《记同学的一次演讲》。
⑶听了他今天的演讲,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总结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