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9-10
- 107热度
- 0评论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氧气教学反思,本文共14篇,方便大家学习。
本节课内容简单有趣,大胆的改变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制备氧气,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制取氧气以及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懂得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学生有了亲自体验,课堂兴趣很浓,动手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因此在本节课中,本人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等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课件的制作应该符合科学性。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一、制取氧气教学策略与反思的概述
现阶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也就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只好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与学习,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效果相对较差,最后的成绩与教师、学生的付出并不成正比。想要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善,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障碍,树立自信心。
二、制取氧气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教材的内容以及其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掌握,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对初中科学科教版教材进行分析,例如,在对第二单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部分,首先就是氧气的制作方法、催化剂的应用以及分解反应;其次就是对氧气制取装置进行选择以及对高锰酸钾的使用,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应该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小学对高锰酸钾制氧进行了简单的学习,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对过氧化氢制氧加以重视,这就是学习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课题二中也简单地对氧气化学性质进行描述,由O2与C、S等元素的学习可以明确化合反应的概念,但只是简单地描述,所以学生对化合反应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进行详细的理解;如果对化合反应理解不透彻的话,那么与它相“对立”的有关制取氧气的分解反应的概念也就不好理解了。而催化剂的概念,很多学生都是刚刚接触,在理解上存在难点属于正常,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加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设计,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中学阶段进行化学学习,很多知识都是基础层面的,但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出击,解决问题,通过不同方式对答案进行收集,例如,网络、书籍、实验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例如,在对这一阶段的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情景,如鱼池出现缺氧的状况,造成大量的鱼死亡,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并引出氧来乐(用于池塘增氧)的信息以及以下问题:怎样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氧来乐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其产生氧气的原理?之后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研究。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实验探究进行正确的运用,以此来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习。首先让学生猜测,之后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来验证猜想,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例如,在对二氧化锰的作用进行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实验的效果进行猜想,之后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对实验的步骤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来对催化剂的原理进行认识与突破。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是解决化学学习中难点问题与重点知识的关键,它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提高掌握的效果,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效果进行引导,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感悟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以此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知识进行有效的解决。此外,通过科学的反思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方式也在逐渐地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制取氧气为例,说明教学策略与反思的重要性,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掌握知识,也掌握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09.
余丽蓉。“制取氧气”的教学策略与反思.化学教学,20xx(03)。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浅议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记忆力
1、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做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兴趣很大,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侧重训练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不多,在第二课时补充。
氧气的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是:
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原则,利用展示实物、图片、实验等引入课题。
2、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生动的演示实验。演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要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这节课的成功这处是:
在课堂中尽量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吗?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气?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但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我只是让学生完成【实验2-2 】木条复燃及木炭在空气及在氧气中燃烧这2个实验。
三: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能因为这瓶氧气漏气了,纯度不够高,导致这个的实验不成功,换了一瓶氧气后,现象就很明显,从中知道教学不能只凭经验,特别是实验,更不能粗心大意,一定要有多手准备。
3、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一节课中讲授,实验多、学生要记录的内容也很多,时间非常紧,致使很多内容都不能讲透,特别是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节课只讲木条复燃、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而且尽可能让学生上讲台动手实验。第二节课再总结归纳,另外再补充做过的两个实验:镁条、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及文字表达式,然后引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另外,过氧化氢溶液与氯化亚铁固体反应较为剧烈,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要较稀,用量也要较少,加入的氯化亚铁固体颗粒同样要较小为宜。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魏县四中 黄卿卿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习题练习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习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习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鸭子添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三节内容《性质活泼的氧气》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以往的时候,一般是第一课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把整节课的内容通讲一遍,第二课时再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
今学期,我们一改往年的做法,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体验实验中的诸多问题,第二课时再把遗留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处理。这样学生不得不亲自去选择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动手去完成仪器的组装、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小组再讨论制定实验的步骤、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完成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思。
相比之下,原来的做法,教师会觉得更加顺手一些,事先把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突发状况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可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时实验完成得很好,事后再涉及到这个实验的有关问题时,好多学生会表现的一脸茫然,毫无印象。
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只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已,而至于自己在实验中获得了哪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科学素养,恐怕没有几个同学去认真考虑过。尽管实验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兴趣高涨,可那只是一种积极的假象,学生获取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忘。
而这种先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方式,肯定是很费时间,而且课堂上会状况不断,需要教师预先设想到很多的意外情况。在现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少有教师愿意这样去做,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效率低,课堂容量小。像本节课中,学生只是练习了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基本操作,而至于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催化剂的概念等,都没有深入介绍。
学生在实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像药品的添加顺序、仪器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必须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倒放在水槽中、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必须竖直、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盖好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亲自尝试了错误操作后又自觉改正的,印象肯定很深。
令人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可贵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联系。例如,有的同学问:“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说明氧气不溶于水啊?”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又问:“是否所有不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啊?”看来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依据他已经掌握了。还有的同学问道:“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什么啊?”“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是不是和密度有关系?”。相信经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获得答案,比起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让他记住答案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多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
作为一名在初三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时时感受和经历着新课改带给我的困惑、冲击、碰撞、砺炼与收获。我认为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些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实验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了解学情、因情施教
《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习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调查分析、合理分组
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近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时值“神州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州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之所以采用“神州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州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真实、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化实验、合作探究
首先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我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形式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思考实验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此时学生所学知识还很少,尚未学到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们提到许多制取氧气的物质如:空气、水……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角度出发,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为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下知识铺垫。
为了突破“催化剂”这一难点,我将“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考虑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探究性实验应当有三个特点:⑴、缩短了原发现过程⑵、降低了原发现过程难度⑶、精简了原发现歧途。这样,探究性实验就便于以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有梯度、又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加以巧妙引导就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好奇和兴致去主动参与探究,去感受发现的过程,从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的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例如在处理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在展示实验样品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同时加强操作要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变学生被动的看为亲身操作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也为下一节学生实验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打下基础。
五、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外,还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分析这些反应的特点,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与化合反应对比分析,形成化学中分类的学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们列举出许多分类学习的例子。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可以分成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等。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六、反思评价、总结收获
反思评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方法与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实验结论得出之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探究方法?得出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探究中,“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反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原因,优化设计,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对该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实验设计的方案的优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以畅谈收获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及能力上的收获做一总结。
以上是我在本课中尝试新课改理念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因受到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你讲我听”的传授模式额影响,个别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进行合理的说理和有效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条充满了曲折与泥泞的道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地探索下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氧气的性质,第2课时为燃烧和缓慢氧化,第3课时为灭火与火灾自救。
1、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首先引入上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引出与氧气的关系,再来探讨氧气的性质,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容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配合课堂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逐个写出表示氧气跟硫及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研究燃烧的条件时,最好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一样?氧气本身能燃烧吗?通常情况下,木柴、煤、酒精等在空气中并不燃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酒精、汽油等物质比较容易着火,而木柴、煤等相对而言不容易着火?以上述问题为铺垫,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会更加的顺理成章。
双氧水制作氧气教学反思
本站有更多关于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方面的作文。
在过去的人教版《全一册》初中化学教科书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只提供两种: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②单独加热高锰酸钾。而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版)第二单元课题《制取氧气》中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提供了3种: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③单独加热高锰酸钾。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多数学校都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虽然高锰酸钾稍热就能产生氧气,但由于其受热,高锰酸钾粉末易随氧气流喷出而污染器材、或导气管被堵塞、或水槽中的水被污染,且其中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只有1/4,其价格较高,所以并不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选择。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微热,可迅速产生大量氧气,且氯酸钾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可达到100%,故二者混合共热一直是实验室制氧气的重要方法,是许多化学老师认同的方法。
近年来偶见媒体报道氯酸钾制氧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一些人员伤害,主要原因是误把木炭粉等可燃性物质当作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引发爆炸,可能是为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版前教科书都删除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氧气的方法介绍,取二代之是用稀的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常温制取氧气。
回顾新教材20版前的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用5%的双氧水制氧气。书上设计了三个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本,并分析原因。然而,其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却值得商榷和反思。
【教材叙述】实验(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发现:带火星木条不复燃,这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双氧水在常温下可缓慢分解,该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并非因为没有氧气,而是氧气量太少、浓度太低所致。
【教材叙述】实验(2):微微加热(1)中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木条伸入复燃,说氧化氢溶液受热后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验室多次进行预做实验或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均不能出现带火星木条复燃现象。教科书提供的步骤和示意图给教学带来了困扰。
【教材叙述】实验(3):往另一只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伸入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可迅猛反应冒出大量气体和大量热,由于水蒸气的大量产生而干扰对“氧气使带火星木条持续复燃”的观察,不易达到最佳效果。
在开展“活动与观察”时,若使用双氧水制氧气,不仅仪器成本高昂,而且双氧水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可靠,其危险性或许比氯酸钾更大,双氧水作为产氧剂存在隐患甚多。进行学生实验时,我们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作为反应物,只要教师高度负责,不把木炭粉误作成二氧化锰;只要学生操作规范,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为有效方法。
新编2005版后新教材恢复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重要地位。并且把“探究双氧水制氧气”的步骤进行了删减,也对原来的错误说法进行了纠正。但木条复燃之说未变。
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反思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设问、实验或影像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讲氧气的三态,让学生观看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影像资料。
3、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生动的演示实验。演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要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4、学习氧气的用途时,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吗?举例说明。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气?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这几个都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做的非常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如: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再有,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认识氧气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写碳、铁和石蜡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会用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等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3、知道氧气的重要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的化学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已有知识即对氧气的'认识。所以课堂中主要以问题提出为主,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吗?举例说明。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气,空气中有氧气?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本节课有许多实验,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做实验,所以我就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配合使用,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描述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有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问题,如演示实验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的观察到,特别是后排的学生,如有办法改学生动手实验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安排不好,后的内容有点仓促。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介绍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
魏县四中 于川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