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咬文嚼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诗歌背景;

2、品味文中的妙语佳句,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过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储备了议论文学习的相关要素,也具备了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存在“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的问题;并且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高二学生没有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容易出现倦怠心理,能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的相关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加入了很多趣味性强且能够体现主旨的句子和故事,以“初读——精读——探讨——总结”的方式,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认真思考

交流不同意见 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结合课本上的相关介绍,了解作者,并做好补充。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信息筛选

1、什么是“咬文嚼字”?

解题: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意思是: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通常是贬义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第三自然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梳理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考,翻阅词典

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在原文相关文段寻找答案,并作出圈点勾画

思考作者赋予这个词新的意思的用途

梳理全文

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义,同时明确作者赋予这个词的新意。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阅读1—3段,找出本文的基本观点。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活动: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组话,各自的意味是什么?

酒好喝——酒的味道不错

喝好酒——要喝质量好的酒

酒喝好——劝客人开怀畅饮

喝酒好——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

好喝酒——酒的质量不错,可以放心喝

好酒喝——批评一个人是酒鬼

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什么?

明确:句式不同,句子包含的感情不同。

分析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1)婵娟骂宋玉说: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石秀骂梁中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

(3)《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4)郭沫若: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思考:比较这组句子,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你这” “你是” “你有”的比较,说明不同句式的句子包含的情感不同。关键看哪一个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的。

(二)阅读第4段,读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选段,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改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思考: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 阅读第5段,分析“推”和“敲”的故事。

思考: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意境,分析用“推”和“敲”各自有什么效果?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小结:朱光潜先生举上面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 ”

“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 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3)“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明确: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 推 步月归寺 冷寂场合

敲 月夜访友 热闹场合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现在回到我们讲的《泊船瓜洲》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3、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看看他们在阐明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繁简、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在(4)(5)两个例子中作者讲到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是从哪入手的?

明确:从直指义和联想义入手,重点阐明联想义。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学习制作材料卡片,围绕某一主题准备素材。

提示:可利用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有条件者也可利用确定“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按类下载资料。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咬文嚼字》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  第5学段

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有意识地模仿文艺性随笔的写法。

点  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及写作意图。进一步探究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路   课前自主预习,收集资料→交流有关“咬文嚼字”的相关故事→梳理课文写作思路→探究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主要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源  1、相关网络资料“一字师故事”

2、朱光潜《谈美书简》,江苏文艺出版社

教学过程预设(安排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课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诗不厌改。”我国诗史中,流传着不少替别人改诗的故事。

唐末的郑谷,把齐已《早梅》诗中的“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因此被誉为“一字师”,名噪千百年。

还有更多的一字师未为人们所熟知,宋代的胡舜陟就是很值得赞赏的一位。他对大文豪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出了修改意见,对人说“‘低绮户’当云‘窥绮户’”,甚有胆识。

“低绮户”在该词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胡舜陟改得有理。“低绮户”不过是说月光低低地照进“绮户”(雕花的门窗)而已;“窥”却是悄悄地看着的意思,这一来,月亮就有生命、有性格了。月亮那清亮的“目光”悄悄地凝视着“绮户”,投射到心事重重、辗转反侧的失眠者身上,是同情失眠者还是嘲笑失眠者庸人自扰?结合下句“不应有恨……”来看,更别具情味。所以“窥”字比“低”字生动、深刻得多。如果苏东坡有知,定会拜胡舜陟为一字师。

一字师不但古代有,当代也有。解放初期,写信给毛泽东对《长征》诗提出修改意见的人,就是其中之一。《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泽东根据这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改动之后,避免了重复使用“浪”字的毛病(诗的第三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

一字师是睿智的文学批评家和热心的“园丁”。经他们改动的字(实际上是单音词),都极为准确、鲜明、生动,给全诗增色。

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就与“炼字”有关。

【课前活动】

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及搜寻朱光潜的美学著作及其生平简介。

【活动一】

要求学生自主介绍朱光潜的生平简介及其鲜为人知的轶事 :

1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他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2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等身,建树颇丰。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1故事开头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朱光潜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简绍,从而引导学生对现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 释题,明确:“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活动二】

要求学生说出“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运用了什么修辞?“嚼”字有几个读音?

提问,从标题的结构角度挖掘其实意,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标题的内涵。

三、教师板书思考题,引导学生看书。

1关于屈原里的婵娟骂宋玉的那句台词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2《史记李广传》里的那句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它们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4引用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其用意何在?

5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活动三】

将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按思考题的自然顺序进行抢答。比赛之前,指派各小组组长进行统筹安排。

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边阅读边思考,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再利用竞赛形式解答思考题。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

四教师顺势提问:作者列举了四个鲜活的“炼字”事例,外加一个写作中的现象--套板反应,到底要表达一个怎样的写作意图呢?

【活动四】

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要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引导学生跳读文章,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把握全文主旨。

五、师生一起总结全文的写作模式:

先举实例--再得结论

(这种写法叫做归纳法)        【活动五】

学生梳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方法。

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文艺性随笔的一般写作技巧

结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

【活动六 】

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个小结。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业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朱光潜先生的归纳法写作技巧,就当今你看到的社会现象写一篇随笔。 【活动七 】

课后练习:学生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将课内语文延展到课外,激发学生对美学知识的兴趣。课堂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较好地运用学生喜欢表现这一心理年龄特质,大胆地分组让学生进行比赛,较好地疏通了文意。课外作业的布置比较合理。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  试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                     的密切关系          ,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                       的使用

负面: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 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 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 惟陈言之务去.

③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作者认为王若虚对>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 略

2. 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 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  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一、

1、 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 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AC不符,BD符合。

2、 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 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 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略。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无不诠释者美言妙语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要创造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好好地“咬文嚼字”。那么,什么是“咬文嚼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朱光潜先生的一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板书题目)

一、预习检测

字音

xi á n   zhēn    zú    zǎo     jiè     zǐ

倒涎    斟酌    镞   词藻   蕴藉   付梓

dú   zēng    zī zhū

尺牍   憎恶    锱 铢 必较

字义

援例   岑寂    斟酌   杀青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唯陈言之务去

二、作者简介及文体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____家、_______家。笔名____,籍贯是_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艺随笔

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文艺评论是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的文章。

三、解题

咬文嚼字释义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2、形容卖弄才学。

3、狡辩或强词夺理。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咬文嚼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在文字运用上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松的谨严。”

可见,作者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贬词褒用。

四、快速阅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

1、文章前五个自然段各举了什么例子?有什么作用?

例子1    演员替郭老改台词         句式不同

(“你这…”句式表示极端憎恶之情)     意味不同

例子2     改“李广射虎”            字数不同

(改后索然无味)                 意味不同

例子3    贾岛诗的“推”与“敲”       字眼不同

推-鲁莽一点,孤僧,显得冷寂      意味不同

敲-拘礼些,略显温暖的人情

2、⑥⑦这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

⑥段  正面论述善用联想意义。

⑦段  反面论述“套板反应”的流弊。

3、⑧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点出题旨--

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咬文嚼字的条件: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不少于三条)

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六、课外延伸

1、炼字佳句赏析,试说出其妙处。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 一 )枝开。         -唐齐己《早梅》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闹  )。 -宋祁《玉楼春》

春风又到(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

眼( 忍 )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 丛 )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2、下文选自宋代张先的《天仙子》,表现一种孤独寂寥的心境。

沙上并禽池上暝,        A  留     B  弄

云破月来花_ 影。       C  倒     D  映

3、下面这首古诗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本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1       面,

月2       繁星满天。

数只船3       浦口,

4________ 声笛起山前。

1 A吹  B掠  C袭   D拂

2  A落   B圆    C明    D上

3  A傍   B依    C 横    D到

4  A声   B有    C几    D一

刘飞

《咬文嚼字》观摩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揣摩字词的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通过教学,加强学生把握关键句、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单元导读: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体裁都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这些课文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这个大类。学习这些课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汉语大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猷、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四、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注音:

涎(xián)    锱(zī) 铢(zhū)    镞(chuò)   岑(cén)   梓(zǐ)    牍(dú)

2、多音字及形似字:

恶(wù、è、ě)  藉(jiè、jí)  乘(chéng、shèng)  婵(禅让、蝉联、弹指、箪食)锱(淄博、缁衣、辎重、鲻鱼) 牍(牛犊、渎职、木椟、黩武)

3、词语:

(1)掌握下列成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深恶痛绝: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清沁肺腑:即沁人心脾,原指清新空气或花香沁入人的心脏、肺腑,使人感到非常舒服。现在形容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学问渊博,富有文才。

(2)辨析第五段的三个词语:

冷寂:冷清而寂静。多形容“物”。

寂寞:清静、孤独。多形容“人”。

岑寂:寂静。但没有冷寂的程度深。

五、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1)什么是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

从内容来看,中心句、主旨句和诠释句是关键句。

(2)关键句的类型     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

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3)本文的关键句有: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过渡句)(第二段)

“但是我们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过渡句)“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旨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诠释句)(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中心句)(和上句在意义上又形成一定的反复)(第五段)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主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诠释句)(第六段)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过渡句)“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诠释句)(第七段)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中心句)(最后一段)

2、明确观点,突破重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

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即“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

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子(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子(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子(“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3、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1-4段),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5-7段)。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

六、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根据文中观点,比较以下语言: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3)请你对下面的句子也来个“咬文嚼字”: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

七、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境:(考点:扩展语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示例1: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示例2: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示例3: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示例1: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示例2: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示例3: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八、思考作业:品味课后第二题。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9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PPT课件演示:P.9]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ū)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⑤: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⑥,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⑦,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⑧——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在初中语文的每篇文章中,只要我们大家认真去学习,我们大家都会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今天大家认真看看咬文嚼字原文一定会有收获的。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

2、我树林飞鸟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讨论

明确:

实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劝改“推”为“敲”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三、品味鉴赏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2.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案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六、作业设计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解题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四、研习课文

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和第⑦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3.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确: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③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④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邨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邨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五、课堂延伸练习

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价。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答案:

1.b(见课文)

2.b(a项有“套板反应”之嫌,b项文字虚写却恰到好处,使人产生联想,更增美感)

3.a(a项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特点,更增动感,b项一般化,难以产生联想义)

4.b(a项“嘴巴下”啰嗦,b项简洁明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

七、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

导入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 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点拨

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出示习题,学生概括

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导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思考练习与归纳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对下面例子加以简单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言对所要说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

(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

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感情务求凝炼,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例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

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说明的道理三: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投影材料

三、联系实际 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 刻苦自厉 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

↗↘

文字关系着思想情感文字增减动文字即动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蕴丰富

↘↗

文字的两种意义: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