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对于网络教育的意义论文
- 文档
- 2024-10-04
- 10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移动设备对于网络教育的意义论文,本文共3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移动设备对于网络教育的意义论文
一、网络教育与移动设备
移动设备也被称为行动装置,比较典型的移动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游戏机等。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移动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功能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功能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移动设备已经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存储、记忆、获取和传播资源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移动设备将会出现更好的产品,并一定会有更加具有革命性的发展。
二、移动设备与网络教育的互惠互赢
1.移动设备的交互特点有利于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
当今移动设备平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多少种移动设备平台的存在,人机交互、注重用户体验的原则不会改变。如今,移动设备的触摸性、互动性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一目了然的视图模式,简而易见的视图样式,方便快捷的操作手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愈加丰富的'程序填充在移动设备中,成为了人机互动的枢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利用移动设备的这种特点,才能使网络教育获得了更好的互动平台,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人机互动使网络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原本生涩的教育因为加入了人的互动参与而变的有趣,这不仅对于基础的面向儿童的网络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也同样使高等网络教育摆脱了桎梏;其次,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进行展开,网络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程序载体来达到教化目的,丰富了网络教育的受众。不仅如此,网络教育的优秀资源也由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分享与传播。
2.移动设备的便利性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开展与传播
移动设备与之前的固定电子设备,如电视、台式电脑相比有更加良好的移动性、便利性,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与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不谋而合。移动设备基于强大的网络架构,加上当今移动产品的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取代陈旧的固定电子设备成为网络教育的主体。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进行阅读、学习的特点使得网络教育的开展突破了地域限制,支持了网络教育的传播,人们不再像以前需要在电脑前进行学习,更多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游戏机在车上、地铁上进行学习。移动设备的便利也同时使得网络教育突破了人群的限制,人们不需要抽出大量时间来参与到网络课堂中,只需抽出零星的空余时间也能完成学习,这样支持了更多人参与到网络教育当中来,也为更多希望学习却没有完整的时间的人提供了帮助。
3.网络教育的文化价值增加移动设备产品附加值
网络教育与移动设备一样是基于网络而衍生出的,但是网络教育的教化性、文化性可以帮助移动产品增加附加值。很多企业在移动产品上大做文章,包装外观或者大打产品文化牌其实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树立好企业文化、产品文化这杆大旗,反而逐渐迷失。苹果公司却与之相反,他们在发布了新款iPad后提出,美国的iPad用户如果在购买iPad2后,愿意将原来的iPad捐出,可以到苹果在美国的各专卖店进行捐赠,用户捐献的iPad将全部用于TeachforAmerica项目。TeachforAmerica是美国的一个支教项目,该项目将接受过良好培训的老师送到美国39个偏远地区教授家庭经济困难和后进学生,该项目的志愿者需要在这些低收入地区工作两年,苹果会将用户捐献的iPad用于帮助教师们在这些地区的课堂教学。此举不仅树立了苹果公司的良好形象,更加展现了移动设备对于网络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一举双得,大大增加了iPad这一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教育影响,使其脱离了一般的电子产品的概念,大大增加了文化附加值。
对于移动社会网络中基于位置的个性化餐馆推荐建模研究论文
截至12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3.06亿,日益增长的智能机和搜索服务对用户的移动服务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随时随地获取如美食等信息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与位置有关的移动服务成为未来主要方向。移动环境下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Location-BasedSystem,LBS)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它运用现代移动通信、计算机、GPS等技术,提供与位置有关的信息服务。随着基于位置的服务产生信息过载问题,推荐系统依据用户行为和偏好,提供个性化需求推荐被广泛应用。移动终端具有屏幕小及处理能力弱等缺点,而用户注重高实时和方便性体验,对有用信息的提取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具有位置敏感性和实时性,可以结合用户当前位置及情景信息进行个性化推荐。
本文建立了一个移动社会网络中基于位置的个性化餐馆推荐模型,分析了移动环境下基于位置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这些特征,比较现有推荐算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推荐方法,结合情境、时间和地理等因素提出了分阶段的推荐系统模型架构。
1 移动环境中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
移动环境中LBS系统从运营商提供的位置服务及WIFI定位技术,通过移动手机GPS功能获取用户当前信息。与传统电子商务系统相比,LBS移动应用更注重信息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基于用户位置的实时需求。LBS系统与传统电子商务系统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导致现有推荐技术不能直接用于基于位置的服务。移动应用程序“Foursquare”基于地理位置,对用户进行定位,随机构成一个实地的SNS社交网络。“大众点评网”是一个典型的、广泛使用LBS移动应用服务的例子,用户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信息。
以“Foursquare”和“大众点评网”分析LBS推荐系统的特征:
(1)位置敏感和实时性。用户可基于位置搜索信息,获得实时期望的服务内容。并能立即获得一些迫切的信息服务。
(2)明确的.用户信息。基于位置的系统中用户通常具有真实、可靠的身份特征,易识别和收集用户信息。移动用户在网上注册时,便可同步获得他们的统计数据。
(3)融入情景信息,适应用户偏好变化。将情景信息如位置、天气、时间等加入LBS推荐系统,可快速响应不同情形下用户兴趣的变化,获取用户短期兴趣,区分用户长期偏好和短期偏好,进行更有效的推荐。
(4)冷启动问题。移动推荐系统冷启动包括新用户、新物品和新系统的问题。冷启动发生在一个新的推荐系统的初始阶段,此时没有用户及其行为,缺乏数据导致推荐结果不准确。如何赢得用户和提高其忠诚度,解决冷启动问题是有价值的。
(5)隐私保护。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用户不愿提供完整和准确的数据,通过记录不同时间点移动用户所在位置,获取用户场所,分析其信息、行为和位置,提高推荐准确性。
2 推荐算法设计
根据不同的推荐算法将推荐系统划分为:协同过滤、基于内容过滤和基于规则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的基本思想是,假设用户之前具有相同的偏好,则他们在以后也有相似的偏好,根据“用户—评分”矩阵计算不同用户或项目之间的相似性,然后根据相似程度,找出与当前用户过去兴趣类似的其他用户即最近邻相似性。基于最近邻用户或项目评分集计算目标用户对物品的预测值,最终形成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是推荐与用户过去已购买的商品或兴趣相似的项目,利用资源和用户兴趣的相似性获取信息并过滤信息。通过获取用户评价过的项目特征和用户记录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计算相似性,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开始推荐过程。然后,系统选择出与用户偏好高度相似的那些物品。基于规则的推荐算法通常基于预先定义的规则进行推荐,由于推荐系统建立时,没有用户行为数据,物品信息也少,因此,通常利用专家进行标注,或根据关联规则的挖掘技术,这些规则用IF-THEN语句表示,主要使用用户的静态属性来创建。
不同推荐算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移动环境中推荐系统不仅具有上述推荐算法的特征需求,还具有餐馆对象推荐的一些特性,即餐馆数量多,各式菜肴口味品种等有很大差异,且餐馆属性是离散的。为了向用户推荐适合的餐馆,基于位置的推荐系统需要使用推荐算法处理多个离散属性。选择未对项目内容进行分析的算法以提高推荐餐馆的准确性。协同过滤推荐具有冷启动问题,考虑冷启动问题,首先选择基于规则的推荐算法;当系统收集到足够的数据,采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3 移动社会网络中基于位置的推荐模型
3.1 系统分析
3.1.1 用户偏好模型
用户偏好模型是推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用户偏好建模,用户模型的类型也不同,本文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将用户偏好分为短期偏好和长期偏好。
(1)用户短期偏好模型。基于位置服务系统中的用户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不同的情景将使用户的兴趣改变。用户短期偏好指的是由用户当前所处的特定上下文信息影响而表现出的临时偏好,以及与用户持续不变的偏好不同的偏好。在这样的框架下,典型的推荐内容是餐馆,餐馆分为二级类,分别是西餐、火锅和烧烤店等。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其他上下文信息,用户可能选择不同类型的餐馆。例如冬季用户选择火锅的概率要大得多。将用户在二级分类的偏好可以看作是短期偏好。
(2)用户长期偏好模型。用户长期偏好是在分析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不变的习惯得出的一种偏好,例如用户可接受的价格范围、服务质量、环境和餐馆其他特点等。将不随上下文情景改变的偏好定义为用户的长期偏好。
3.1.2 情景信息集成
情景信息也称上下文信息,指能对用户的需求表达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与用户自身个人喜好、习惯等特性相关;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当前位置、时间、天气等。上下文信息会对用户短期偏好产生很大影响,做出完全不同的推荐结果。在推荐时,传统的推荐算法只考虑了用户和资源2个维度信息。在移动情景下,用户的环境信息不固定将影响用户对信息的搜索,用户和资源2个维度就需要扩大到三维,即用户、推荐内容、上下文信息。选择预先过滤的情境信息并适当地修改,首先基于用户的位置,去除远远大于客户可接受范围的餐馆,过滤掉未在营业时间内的餐馆。其次,融合当前情景信息区分用户的短期和长期偏好,获取餐馆类型和属性的用户偏好概率,计算每个餐馆推荐的概率。最后,执行基于用户和上下文信息的协同过滤推荐,显示向当前用户推荐在相同情境下与其他用户有共同偏好的餐馆列表。
3.2 系统模型
系统框架使用历史数据为新用户进行推荐,在冷启动阶段将少量的甚至没有用户数据及行为的新用户保留下来,降低移动用户操作的复杂性。此外,系统框架融合丰富的情景信息,如位置、天气条件、季节等,基于用户的短期和长期的偏好向用户提供最有效的推荐。当系统收集到大量的数据,采用混合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提高推荐结果。
(1)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包括诸如性别、年龄和其他人口统计的手机注册信息、移动设备信息等。
(2)情景信息。情景信息包括用户当前的位置、天气、时间、季节等情境信息。(3)餐馆信息。餐馆信息包括餐馆类型、特征及其他的基本信息。餐馆类型有西餐店、火锅店、烧烤等;餐馆特征有环境、口味、价格、无线网络等;餐馆基本信息有餐馆位置、营业时间、联系电话等。
(4)用户日志。用户日志指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包括用户等级和交互数据等,以便在冷启动阶段更新规则库,并为协同过滤推荐提供数据支持。
3.3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
冷起动阶段后,收集的大量的用户历史反馈数据和交互数据可用于数据挖掘和分析用户行为。在这一阶段,推荐流程设计如下:首先,修改规则库,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提高冷启动阶段推荐的精度和有效性,寻找关联规则并重新计算规则库中每一规则的概率。其次,基于用户和基于上下文的协同过滤推荐,将协同过滤推荐引入到该框架中,采用基于用户和基于上下文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确定与目标用户偏好最相似的邻居用户,获取与目标用户相同情景下邻居用户对餐馆的选择,进行有效和可靠的推荐。最后进行混合推荐。结合基于规则的算法和协同过滤推荐获得的结果,得出目标用户最终推荐结果。
4 结语
移动社会网络中基于位置服务的餐馆推荐系统可基于用户当前的情景信息和偏好实时地为用户提供精确、有效的餐馆信息。本文分析了基于位置服务推荐系统的特性,并比较不同推荐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结合在冷启动阶段基于规则的推荐算法,以及用户行为数据分析阶段基于用户和上下文的协同过滤推荐,提出两阶段的推荐系统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在应用中能赢得新用户的信任,并有效和精确地推荐。
试论传统戏曲对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论文关键词:传统戏曲 传统音乐 传统文学 传统观念 高等学校艺术教育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之初便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外界事物、表达内心情感、创造表达情感之形式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
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人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周代,统治者就将包括“艺”(即“艺术”)在内的“六艺”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而到近现代,作为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仍将“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历史的车轮将我们载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党中央更是将“美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之上。
作为一名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工作者来说,笔者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更深知它对于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那么,笔者就从传统戏曲这一点切人,来侄释它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不可取代的价值。
一、保存传统音乐
作为一种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的真正形成较中国其它民间音乐形式要晚。但正由于此,才使它能够广泛吸收各种音乐艺术成果,并且将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由于时代的更迭与人们审美趣味的变更,我们今人已经很难再听到早期戏曲形式—元杂剧和南戏的音乐了。但是,作为南戏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支脉—昆曲与弋阳腔,却依然能让我们聆听到600多年前先人们所欣赏的音乐。那一首首细腻、婉转的(醉扶归)、〔步步娇〕,不正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吗?还有那一阵阵燎亮的锣声,那一段段豪迈的唱腔,不也是在向我们诉说当时平民百姓的娱乐形式与情感宣泄方式吗?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保存下来的戏曲品种带进课堂,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得到传统戏曲音乐的熏陶,这也许是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较好的途径吧!
其实,上述做法在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曲学大师吴梅就应聘去东吴大学堂(今苏州大学)讲授词曲,首先把昆曲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开了戏曲进大学的风气之先。”而在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们可以选修赣剧以获得学分,其学习“课程内容包括弋阳腔和赣剧的历史、戏曲基础理论、戏曲表演等。”川而“对已经公演并延续演出的赣剧《牡丹亭》,则“按工种(唱腔、乐队、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化妆、表演等)招收学生,由专业老师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苏州大学周秦教授在学校“开设了‘诗词写作与吟唱’选修课,讲授诗词格律和昆腔字格,教学昆唱词曲和曲笛。还有“昆曲艺术”选修课,讲授昆腔发展史和曲律曲论,教唱昆腔南北曲名段,并传授曲笛技艺。”“同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自己的戏曲社团”。
上述不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对于戏曲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上的学生能够身临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桥梁与途径。
二、保存传统戏剧文学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构成的。传统戏剧文学也不例外。说到它,就不能不谈到戏剧文学的体裁样式与题材内容这两个方面。
自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国度。不论是魏晋南北朝之前,以《诗经》、《楚辞》和乐府为代表的古体诗,还是唐代以来,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新体诗,它们所取得的成就都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高度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戏曲正是在这座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放出来的奇葩。从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元杂剧,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对于戏曲艺术的滋养。那四句一段的定场诗,那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的曲牌形式,都成为戏曲艺术丰富表现力的一个因素。
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赏析,就不仅仅是培养高校大学生聆听传统音乐的耳朵,而且还使他们进一步贴近了古人,贴近了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
下面再来探讨一下传统戏曲所表现的内容。
传统戏曲是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作为其创作的素材来源的。而“作为人文学科文学类的一个领域,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到清代,名家辈出,佳作涌现,涉及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几乎囊括了人文学科的所有内容。……而且蕴含着先进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在汉魏六朝、唐代之时,出现的小戏样式还多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日常小事,情节还较为简单、冲突缺乏戏剧性的话,那么元代杂剧和南戏之所以成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剧本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古典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它更多地是在向我们展示人、展示时代、展示社会,当然这里的人是剧作者借以呈现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的一种途径与媒介,“人”是传达特定时代与社会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形象。
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嘈的形象、《荆钗记》中不弃糟糠之妻的王十朋形象与《秦香莲》中不认前妻的陈世美,这都是中国传统戏曲塑造的典型形象的代表,以致于到现今还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看似三种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造成了三种不同的婚姻状况,但是其实它们都是中国官僚体制、婚姻模式和普遍信奉的封建道德标准等文化背景的具体产物。
这种类型的戏曲,在令观众欣赏戏曲音乐的同时,还呈现了一幅封建主义社会百姓的生活图。图中的景致不仅形式丰富,而且其中的韵味也耐人回味。我们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的正是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全景图,我们可以使高校大学生在其中一幕幕的悲欢离合中接近历史、感悟传统。
三、保存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主要从价值观与审美观两方面切入。
1.传统价值观
我国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孔子至淮南子的“子学时代”和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的“经学时代”。其中,前者的“百家争鸣”时期历时四百余年,而后者的“独尊儒术”时期则历时二千余年,在时间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可以体会到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而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宣传与利用,无数文人对它的进一步引申与深化,以及在其“忠、孝、节、义”的封建礼制观念影响下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礼制的顺从与效仿,都使得儒家所宣扬的“德”与封建统治者所渴求的普通民众的“德”在上至宫廷下至)’一大群众的社会各个阶层中得到空前的重视,使得中国历史上具有“德行”之人不仅被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被宗教所大肆利用与宣扬,成为教育与同化民众的楷模。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这种“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给广大人民观众的一个最为核心的观念。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关羽可谓是忠和义的统一。他追随刘备兴复汉室,表示与刘备“誓以共死”,始终不渝,既表现出他对蜀先主刘备的忠,又表现出他对“恩若兄弟”的刘备的义。现存最早的关公戏剧本当是关汉卿的《单刀会》和《双赴梦》(此剧同时写张飞)。此后,关公形象则被人们不厌其烦地称颂,相继出现了《关羽显圣》、《千里独行》、《单刀赴会》等等多出表现其英武与忠义的戏曲剧目。
此外,《精忠记》中岳飞对大宋国君的“忠”,《琵琶记》中赵五娘对于公婆的“孝”,《杀狗记》中手足之间的“义”,还有《白兔记》中李三娘的“节”,都可以说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典范之作。它们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久演不衰,不仅仅反映了戏剧文学本身的魅力,更加体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对于“德”的推崇。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宣扬的“封建礼教”等观念有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传统价值观念中也不乏爱国、忠义、节操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我们当代商品经济时代恐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在高校中开设传统戏曲的赏析课,选择宣扬高尚品格的精品剧目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感染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2传统审美观
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初始阶段,就具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不可扼制的生命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即把握生命活动的形式冲动。人的任何行为究其根源,都是出自于这两种冲动。中国写性的艺术向来被认为偏向感性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基于现实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适当的想象与抽象,从而以虚拟的手法,再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这一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画家常通过写意手法来借物抒情,戏曲通过写意来纵横时空、塑造典型,而诗歌则通过写意来寄情山水、“造景”喻情。
这里笔者将从戏曲的人物塑造、时空转换、舞台装置三方面来略论传统戏曲艺术对于“写意”手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人物塑造,其中还包括人物造型与人物性格这两个方面。
戏曲的造型是“写意”的。如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青面虎的绿脸,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因为这种“写意”性的脸谱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是现实情况的艺术升华,为戏剧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其次是时空转换。戏曲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艺术,它主要是借助于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来表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因此,舞台一方面为作家与观众感受世间万象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展示情境的无限性造成了局限。而传统戏曲却通过写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可以使观众“一日三秋”、“一日千里”,在时空转换上达到自由与无限。如演员在台上通过打吨、抬头、揉眼、伸腰等动作表示日夜的更替。这些做法都明白无误地向观众展示了剧情的延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无限想像的空间,使“情”与“景”的交融在“形”“神”的互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最后来谈谈舞台装置。舞台装置主要包括表演道具、舞台美术与装饰等。
就道具来说,戏曲的最突出特点莫过于“无马而日行千里,无舟而舟行水上”。这种特殊效果的形成仰仗于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例如川剧《秋江》中硝公仅凭一桨舞蹈便舟行碧波荡漾之中,而京剧《悦来店》十三妹凭马鞭挥动即呈现了她骑马疾行的形象。此外,刀枪剑戟的形象化运用、舞台上幕布的多样性设计等等都为剧情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感与历史感。
“写意”的手法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为其特点的深层根源,也是我们能够承中国艺术的关键。中国传统戏曲通过几千年的凝铸与锤炼,已经将这种观念深深地融入到自身的肌体之中。如果我们能通过它来使高校学生感受传统、接近传统、认识传统,那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民族,都会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这一民族的气质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都是该民族骄傲与自信的源泉。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之梵剧被世界公认为三大古老戏剧形态文化之一。它虽然较其二者出现较晚,但是却以其高超的成就与独特的魅力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能够使当代大学生走进这一家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我们高校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就“传统戏曲对于高等师范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通过赏析传统戏曲的形式,使学生们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走进戏曲、感受传统,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