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说课稿
- 文档
- 2024-07-22
- 108热度
- 0评论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说课稿,本文共15篇,供大家阅读。
一、教学理念:
1、乐学有路趣为径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一个“乐学”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 活跃思维,想象丰富,记忆增强,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
2、主体归位是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共识。《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了重要地位。因此教学中,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五彩缤纷的舞台,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掘。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二、教材分析与研究:
本课是一节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课,是利用身边的旧报纸、彩纸制作成彩球后进行抛投、拼摆、堆积等有趣的游戏。学习活动的展开首先以个体制作彩球为基础,在通过集体游戏体验立体造型和组合造型的乐趣与愉悦。第一课时已经团搓制作好一个接近圆形的报纸球。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装饰美化第一节课制作的报纸球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地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索、学习,我将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技能的培养很有益,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我的拟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运用撕贴或绘画方法,将报纸球美化制作成彩球。
2、以“彩球”为媒介,进行抛投、拼摆、堆叠等游戏活动,以体验相互协作的乐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审美和体现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装饰美化彩球,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图片、情境设置、制作方法演示、学生作业音乐等)2、教师示范用工具材料(彩色纸,剪刀,双面胶)3、范品(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彩球)4、教室中间放一块斜板。5、纸和盒做的篮框、小鼓。
三、教法特色
1、用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10个活动环节,将这些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索、学习。
2、将评价贯穿在活动中。
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很难组织评价,教师往往会弱化、忽略评价,如果评价运用得不当,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我安排了一个自由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交流,可以拿自己的球找同伴一起在布置的活动场地玩一玩。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水平,能使自己的作品完成的更好。最后在师生一起集体交流,获得整体评价
3、击鼓组织教学
在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中如何很好进行组织教学是一个难点,为此,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新的尝试,用击鼓的不同节奏来组织学生。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4、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突破重点难点
本节课重点难点是装饰美化彩球,培养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击鼓传球的游戏,以及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球形物体以及在熟悉的生活中球形物体的运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设计出各种有特色的彩球,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学法特色——自主探究
教学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对事物充满新奇,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充分调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促进个体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由8个活动贯穿而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1、活动一:做实验——了解球形物体最容易滚动的常识
教师准备橙子、不规则石头、墨水盒、饭盆盖,请一名同学上台将这几样东西在一块斜板上滚一滚,其他的同学观察。通过全体同学的参与,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己做实验了解球形的东西最容易滚动滚动的常识。
2、活动二:“击鼓传球”游戏——说说生活中的球形物
为了活跃思维,我设计了“击鼓传球”这样一个游戏,请一名同学上台击鼓,老师和同学一起传球,鼓声停,球落在谁的手里就请他说一种球形物体,通过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了,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活动三:找球——在玩耍中欣赏范作
鼓声响起,学生下位寻找教师课前藏在教室内的范作,随着鼓声慢下来,慢慢回到座位上。
4、课件出示球形物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5、活动一:示范——解决制作中的困难
6、活动一:自由玩——交流,在玩的过程中欣赏作品(老师提供篮球框等道具)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的运用评价,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如果让学生全部停下来进行整体评价,不仅老师很难组织,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阻碍学生的活动热情,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愿意停下手中正在创作的作品或是正玩得起劲的活动。
使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我安排了一个自由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交流,可以拿自己的球找同伴一起在布置的活动场地玩一玩。学生们在和别人交流之后又回来再装饰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水平,能使自己的作品完成的更好。
7、活动一:拼摆成型——造型活动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一、用常识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
一年级的孩子尽管刚开始学数学,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思维很快被激活,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如,在[片段一]中,这些食品都是学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样的题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身边的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是符合学生年龄持点和认识规律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数学又是十分现实的。抽象的内容需要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学的内容。如[片段二]让同学们根据佳倩家中的餐厅的大小,为她筹措餐桌,椅的选购与配套方案。其间,涉及餐厅桌椅合理布置,实用与美观,敬老与来客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学直觉估算的知识,更激活学生道德、审美、统筹等的综合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大思维开放的空间和创造性进行问题解决的机会。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展开讨论,让每个同学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说、有人听、有人反对、有人补充、有人质疑、有人解释……此时教师也完全以一个合作者,引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往,形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学生没有了解到佳倩家几口人的信息,少购了椅子,造成“有人站着吃饭”害得全班人哄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问题来体验数学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自身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对学生来说其价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所接触,但一般都是无意的,通过学习“分类”以后,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的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并在应用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应用价值。
又如:[片段二]在学习“估算”之后,上了一堂数学活动课,设置了为一间餐厅配置了一套合适的餐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配套较合理想及一些综合的思维过程,由于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挑战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学好数学的价值。
教学的实验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与生动丰富的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以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思维感情,也便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两个题材,引发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一)》这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能够辨认这几种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物体组成机器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让学生玩积木,并要求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总结诱导),认识本节课所学的四种立体图形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4.基本练习
(1)看图形,说名称;
(2)将物体和图形连线。
(3)完成第35页“做一做”,第37页“连一连”。
5.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6.观察生活,巩固新知。
一是欣赏建筑物的图片,找出其中有哪些图形;二是数一数动物建乐园准备了那些图形的材料,每种图形的材料用了多少个。
7.全课总结
8.布置作业
完成37页第二题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基于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如下评价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口头提问、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2的检测。
接下来,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学习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学习难点: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四、说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习。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出示课题,开始新课
环节一:忆旧迎新 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巩固。
环节二:利用情境 探索新知
1. 谈话导入
孩子们,中秋节老师用四个苹果招待客人。
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用两个水果盘,分四个苹果的吗?……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2. 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 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直接给出2的分与合:2可以分成1和1,1和1可以合成2.
环节三 自主练习
1、大家看看这里有几个篮子几朵向日葵花啊?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
操作:谁来帮我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叫学生上来动手操作)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怎么样?(课件)
2、开火车游戏。
环节四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你今天都学习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以上是我的课堂教学预设,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还需要结合实际情景来教学。谢谢各位同仁的聆听。
【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商品价格的形式,知道用元作单位标价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人民币元和角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爱惜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并使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
突破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在熟悉人民币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实践活动中来体会换算方法。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学生牢牢地记住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便轻松地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到超市里购物,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阅读学习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所学的知识清晰化。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简要的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人民币的分类,及1元=10角,1角=10分重要的关系后出示几道单位换算的题目。意图是让学生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及为本节课的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学生做得不错,好像表面上大部分都会做。因此就很容易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1、教学1元2角
先用课件出示一张1元钱和一张2角钱,让学生认识这表示多少钱?再和学生一起玩换钱的游戏,你用教师准备的零钱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示出一元二角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多种换法。接着又让学生换算1元2角=()角,12角=()元()角。最后再用课件出示类似的人民币的转算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生新知。
2、创设生活情境,认识商品标价
用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走进超市认识商品标价。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前面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三、巩固练习
有一道练习题是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我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盒子零钱,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真钱表示要付的钱。学生集思广益,拿法多种多样,较好的巩固了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
四、知识整理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会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于是我用课件出示学习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让思路更清晰。
11减几是小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包括准备题、例1到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习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4、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 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计算11-5是不行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算法,再交流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应用添圆列算式以及摘苹果游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总结。
我采用的复习题是和新课密切相关的,几加几等于11、11减1再减几、用10减几再加1,这些都是新课要用到内容。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问题引入法,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让学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从散的里面减不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捆小棒(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捆小棒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二是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本部分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成,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10到20各数能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的组成却一点也不了解。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学目标
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数器、
老师:课件、小棒、计数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积累感性经验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概念。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为理解和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补。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摆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捆一捆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0个一是一个十。为下步教学11到20的组成奠定基础。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师生做摆小棒游戏,摆出11到20各数。教学程序为:摆11根小棒,学生集体摆后,找一名学生把小棒摆在黑板上,集体想:个十()个一是11。12到 19根小棒可以分着让学生自己摆,并说出是几个十几个一。然后,让学生摆出20跟小棒,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怎样很快的摆出20根小棒?让学生说出方法。
(二)通过认识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 各数的表象。
1、介绍计数器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介绍个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十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
2、师生做拨珠子游戏。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计数器,并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 各数的表象,可以通过摆小棒和拨珠子之间的转化练习来完成。
具体环节为:老师用课件示范11用小棒表示,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对应在计数器下面写数字的过程。然后老师摆15根小棒,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5,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9,学生摆出19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20根小棒,一个用计数器拨出20。
3、安排在直尺上读数,可以让学生形象的看到20以内数的排列,为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和顺序打下基础。
4、巩固练习
通过看图写数,让学生再次体会数的直观模型。
通过画珠子,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数位概念。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0~10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想一想、读一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多次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探索与思考,从而获得知识。由于一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还太强,不善于与别人合作学习,所以,这节课设计的小组合作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数位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课件中只出现个位,十位,虽然也比较直观,但是与学具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学具从个位一直到千万位。学生实际操作时不知道该拨哪儿的珠子,有的学生随心所欲的拨。课后经过思考,还有听课老师的建议,我们都认为次环节教师用计数器演示比较好,先指导学生认识并找到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然后教师拨珠子让学生读数,再由教师报数让学生拨珠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恰到好处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七课和钟姐姐交朋友第二课时按时起床和休息
一、说教材
本单元围绕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从作息时间上还在不断调整变化,为更好的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不断让儿童感知自己在这一年里一年级生活的点滴变化。
二、说学情
刚入学的孩子们和幼儿园时期相比,的确是长大了,但对成人的依赖还是存在的。孩子们都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课堂上充分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角度感知总结自己的变化与进步很重要。由于孩子年纪小,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东西比较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合作能力也是要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情况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现在我来说说本课具体的教学目标:
1,了解按时起居、按时上学的意义。
2,懂得按时上学是遵守学校常规的表现。
3、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为什么要按时起居、按时上学,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要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过课前的调查、资料收集,课上的交流、游戏,让儿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儿童的体验、感悟、内化中,一步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则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分成“发现明明的变化”“了解西西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收获成长的果实”“分享成长的快乐”五个活动。
导入部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部分是一节课开头成功的关键。
老师跟孩子们说:“上节课,钟姐姐和明明交了朋友,帮助明明改正了很多坏习惯,明明现在可大变样了,成了人见人夸的好孩子,今天钟姐姐又被请到了西西的家里,我们看看西西又哪些地方需要钟姐姐帮她改正,请同学们看书P32页。
活动一:激趣导入
1.老师描述画面一,接着让大家说说,西西这么晚睡觉,上学会怎样?上课会怎样?经常这样下去会怎样?老师逐个问题来问,请同学回答,生回答不一。老师及时总结。(出示幻灯片)
2、老师又继续描述画面二,请大家说西西该起床时不起床,你们说这么晚还不起,上学会怎样?上课会怎样?经常这样下去会怎样?也是教师逐个来问,请同学回答,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同一张幻灯片)
3、这时老师结合学生自己情况来问:你在家有没有晚睡晚起的时候呢?你的家长会怎么样做呢?之后,老师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判定哪种情况:(出示幻灯片)
说明一下:让学生结合自己来说,学生们一时不会列举太多,这时在孩子们说完后,老师再把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列举出来,让这个问题更充实。
4、老师小结:好,下面咱们来帮一帮西西吧,你想给她哪些建议。同桌同学先说说,然后老师再请同学说。
设计意图: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老师及时表扬学生。
5、老师接着说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要么咱们给西西打个电话,把大家的建议告诉她好吗?老师示范给同学们,随后请同桌一人扮演西西,一人扮演自己,来练习。
设计意图: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对打电话不陌生,练习起来兴致高。
6、老师就请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对表演好的同学送上掌声。
设计意图:教育就是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创设孩子们乐于参与其中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而在整个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下面进行活动二:和钟姐姐交朋友
老师导入:大家帮西西改正了错误,为了感谢大家,钟姐姐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是一首拍手歌,请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念一念,学一学好吗?这时出示多媒体。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读两遍。
你拍一,我拍一,闹钟叫我要早起。
你拍二我拍二,上学准时不迟到。
你拍三,我拍三,每天按时来用餐。
你拍四,我拍四,早睡早起是好事。
你拍五,我拍五,养成习惯我最酷。
7、下面是和钟姐姐交朋友的环节
(1)老师导言:下面请大家继续看书,看P33页,这是一张西西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下面请大家拿出你们手中的“我的作息时间表”,按照上面的几项内容,自己合理的来制定一下时间,写完之后,小组内先互相交流,然后老师再找同学来说。布置完后,老师把“我的作息时间表”上的几项,抄写在黑板上,对学生先讲清楚,再让他们去写。
说明:这项内容有点难度,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还不是很明白,所以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抄在黑板上,逐个进行讲解,让学生行中有数,结合自身这样会写的真实,仔细。
(2)教师及时总结刚才的活动。
1、接着问同学们,现在是几点,我们还能够回这个时间吗?学生回答不一。
2、老师又问: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时间不能倒流。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请大家结合班里学生来说其实咱们班也有很多珍惜时间的好孩子,比如说能按时起床、按时用餐、按时休息。这都是珍惜时间的表现。请小组内评议出守时守纪的标兵来。并说明理由。(及时表扬优秀同学)
设计意图:我先组织他们在小组里交流,让同学们都能感受自己的长大与进步,知道自己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而老师则作为参与者,细心聆听着孩子们进步与变化。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引导儿童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和成长展示。用“找优点”的方式启发儿童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容易得到消极评价或被忽视的儿童,老师注意引导儿童正确、全面地进行评价。
3、老师总结,接着老师出示幻灯片领读有关要珍惜时间的句子。领读两遍。(出示幻灯片)
四、最后是课堂知识延伸:
老师说,钟姐姐还有一件事让大家来做呢,(教师出示一周时间表)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做法,每天你做到了哪些项,就在哪个格中奖励自己一小星星。让爸爸妈妈做监督员。一直坚持到学期末,跟钟姐姐比比谁的红星多,好吗?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我以分享成长的快乐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让儿童把课堂上的展示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大家都能知道我的变化,为我祝福。
五、到这里本课结束
课后反思:综观整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生活性。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力求做到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的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课堂上老师通过创设孩子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所得,有所悟,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我想一节课下来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谢谢大家,不足之处还请您多多指教!
一、我的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5页的《5、4、3、2加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5、4、3、2加几,本节课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例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以是凑十法,也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的多样性。试一试的三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联想9+4和8+5,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计算。想想做做第1、2题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课前先复习旧知,回忆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新科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法:
自主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动物家做客,让他看看小朋友们最近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让他夸夸我们班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为了能让小朋友们表现得更好,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怎么样?
1、出示口算卡片。
8+6= 9+5= 7+5=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 )=10 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自主学例题。
师:小兔子家门口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为了招待我们,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
(2)小兔子出了个难题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集体交流算法。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5页中间的试一试。
5+8= 4+8= 3+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样很快做出来的。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朋友都在书上的95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小动物,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准备的好吃的水果吗?那要先答对小白兔的难题才行。(出示第2题)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一下,他们的得数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校对,发现规律:加数不变,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 ,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 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联系生活,运用规律——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智力闯关,巩固发展——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比如,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有规律的涂色,让学生观察周围,小组讨论,努力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策略。
(三)、和谐、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关系和谐;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撩起来,灵气得以释放。
(四)、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局面。
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意因素千差万别,教师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息变幻的外在、内在的状态。为此我不单纯从表现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生各自“劲往需要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单为教而教,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想来,在执教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缺憾和不足。
1、在有规律涂色展示时,我应该让学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图片说。
2、在最后的有规律串气球的活动中,我应该把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注重了操作活动而把气球串成了一堆的情况。
3、智慧宝塔的第四层我设计的是一道发散性的题目:1个红珠子,1个绿珠子,1个红珠子,2个绿珠子。
一个红珠子,3个绿珠子,让学生想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出示就进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当作一个思考题出示,可能会更好。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和7的组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和7的分与合”。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教学前,学生已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掌握0-10各数的读写法。通过学习2-5的组成,对分与合有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作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铺垫迁移。本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动口、动脑,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学会由一种方法得出两种说法,为后面学习8、9、10的组成奠定了基础。经过这样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熟练地掌握6、7的组成,进一步加深对6、7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语言表达,探索简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有序思维及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本节课的教材编与“2-5”的组成相似,新内容以具体实物分成两部分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边分边想,从而学会6的分与合。这样初步渗透有序地分的思想,以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说法,认识6的组成。“试一试”创设小兔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过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自主合作交流,归纳出7的各种组成。想想做做采用多层练习的游戏形式对6、7的组成进行巩固深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自己探索并掌握6、7的组成。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分一分、有条理地说一说。
二、教学和学法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生活或学习用品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小棒、小球、彩旗、卡片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重视新旧衔接,铺垫迁移,启发探新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境的情境,引导学生把“2-5”的组成中学到的本领运用到“6-7”的组成中去,实现了温故引路,启发探新的效果。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为分散本节课的难点作了铺路搭桥的作用。“7”的组成,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进一步调动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三)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希腊普罗塔尔说:“头脑并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把火把点燃;只有兴趣,才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也才是参与学习的动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四)营造融洽和谐环境,激发创造潜能
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节课里,我重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赞扬他们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创造欲望。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言论的时间,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潜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程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卡片、磁性黑板、小棒、小球、彩旗等。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老师和你们已经做了“2-5”的分与合的游戏,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
课件演示:
唐老鸭博士自我介绍: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
学生每答对一题,老师就送一个五星
新课的开始,设计了一个闯过三关,才能进入数学王国的课件,它形象生动的演示,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多媒体将旧知生动再现,每答对一题就送出一面彩旗,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进入第二关)
1、学习6的分与合(揭示课题)
(1)师生合作操作
师:看!五颜六色的彩旗,谁来数一数一共有几面?(6面),6面彩旗分在两只手里,可以怎么分?
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分一分,其他用6根棒小棒代替彩旗也分一分,数一数。
接着就让学生说说这样就表示6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6?
(多媒体同步演示6的分法的图片与分合式。)
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边分边想,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6的分与合,起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作用。
(2)唐老鸭博士是让小动物按这样的顺序分的,请小朋友从左往右观察,看这样分好吗?为什么?
(3)填写课本第32页相应的部分
学生交流后订正填写,师板书
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有序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7的分与合
(1)小组合作探究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小兔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做分与合的游戏,并且带来了许多智慧星,看谁表现好,想奖励你们。
请每两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7个小球,分一分,想一想,7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操作后小组讨论
汇报,让两名学生上台汇报分的情况,其他学生评判,并口述7的分合式。
(2)填写课本第32页相应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我创设小兔和小朋友一起分与合的游戏情境,并奖励他们智慧星,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又通过用小球分一分,数一数,继而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又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表达等能力,还提高了学生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进入第三关)
1、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把合起来是6的两张卡片用线连一连,再把上面的数合起来是7的红花连起来。
2、拍手游戏
创设小鸟衔来一个数的情境,指导学生玩拍手游戏。(师生间拍手,学生间拍手)
师:×× 生1:×××
如:6 7
生:×××× 生2:××××
3、出示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学生弄清题意,试着完成,再用数字卡片集体订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对6-7的组成进行巩固、深化。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学知识。借助多媒体又营造出活跃、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练中有乐,乐而见效。
4、综合练习
安排唐老鸭博士和小朋友做“贴数游戏”。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老师进行电脑操作(显示唐老鸭博士出数)学生上台贴数,最后,唐老鸭博士说话了;小朋友们,直棒看来你们都闯过了三关。欢迎你们进入数学王国。
这个游戏综合4、5、6、7的组合,配以动听的音乐,使小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锤炼思维,既复习旧知识,又为后继学习作了铺垫。最后安排唐老鸭博士的话,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同时我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促使学生思想得到了升华。体现寓出思想教育于数学中。
四、评价分析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及教学媒体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平,在说课和备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我的教学内容是“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第5页上的内容。
1.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客厅里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长短和高矮;接着通过找一找、比一比,体会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感受长短和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教学重点是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关键是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而且比较的结果都是相对的。
2.本课时是入学后的第二课时,小朋友对小学学习生活还不熟悉,还不习惯,容易“坐不住”。因此,我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如,通过小熊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客厅的数学秘密;用小故事来串联“想想做做”的题目;通过“发现奖”、“合作奖”“秩序奖”等奖项的颁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中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会辨认物体的长短、高矮,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关于长短、高矮的感性认识,可以说学生对长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因此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在观察客厅里有了些什么东西后,就直接让学生找东西来比一比,然后再用到了书上的小图来巩固比较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或O来表示。另外,我的教学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找身边的物体进行长短、高矮的比较,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的体验;而“帮小熊解决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到厨房比大小、轻重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课后布置的调查实践作业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指导者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可以是整个世界。了解本校的最高建筑,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长的河流,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和放眼世界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小熊头饰, “秩序奖”“发现奖”“合作奖”的小奖状,吹塑纸条,2张幻灯片。生准备小剪刀,胶水,可以搭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呢?(师戴好小熊的头饰)
你们好,我是小熊,今天我邀请大家到我的好朋友小莉家去参观一下美丽的客厅,你们想去吗?
二、指导观察,引导比较
1.(课件出示 )小朋友,小莉家的客厅到了。你们看,漂亮吗?都有些什么东西呢?(同桌互说)
(让生看图充分地说)(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2。其实,小莉家的客厅里还藏着许多数学秘密呢,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秘密找出来?要想找到这些秘密并不难,只要小朋友睁大眼睛仔细看,开动脑筋用心想,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们看,小莉家的客厅里有许多东西,他们有的长短不同,有的高矮不同,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哪个小组能找满5对就能获得“发现奖”。
小组讨论,然后分组汇报。根据回答颁奖。
3.刚才,我们是小组同学一块儿来找了一些东西来比一比的(板书课题:比一比)通过“比”,我们知道了一些东西的长短、高矮,白菜老师和茄子老师想看看是不是每位同学都会比一比了。(指导翻书)(课件出示小图,比较小图,指导画√,画O)
4.打开你的文具盒,再找一找,比一比。(面对大家,举着东西说一说)(表现好的继续颁发“发现奖”)
5.体会比的相对性
(1)师出示一枝铅笔: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生讨论,还需要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2)师拿出不同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这三枝铅笔中哪一枝最长,哪一枝最短。使学生明确最长的只有一枝,最短的也只有一枝。
三、实践感悟,巩固方法
1.“想想做做”(以故事串联)
小莉学校有一位大哥哥腿受伤了,有一天小莉推着大哥哥去上学。(课件出示)
(1)“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走哪条路近一些呢?(为什么呢?)(课件出示)
(2)“想想做做”第2题
刚出家门,家门前的两棵树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课件出示)
(3)“想想做做”第3题(让生讨论可以怎么看,怎么比)
小熊还带了两位好朋友来了。(课件出示)
(4)“想想做做”第4题(怎么比的,强调“最”的唯一性)
生比出来以后,师追问:为什么小熊的下面既不打√也不打O。
下面,让我们来动动手吧!
2.剪一剪
用吹塑纸条小组内每人剪一条任意长的纸条,然后比一比长短,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纸条排列好。最先完成的小组获得“合作奖” (比一比:谁剪得最长,谁剪的最短)(组长上来汇报时,注意贴法的多样性)
4.搭一搭
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小组合作,看哪一组搭得高。
(生活动:拿出学具,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搭出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的模型。)
比一比:哪一组搭得最高。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从参观小莉家的客厅开始找一找,后来又自己动手剪一剪、搭一搭,比较了一些东西的(长短和高矮)。在生活中,我们除了比高矮、长短以外,还能比什么?(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事物进行比较,比一比它们的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今天,老师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以后,我们还要学会比其它的。
2,学习了今天的比一比,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生各抒己见)
有的事,我们只能课后再做,我们选现在就能做的事来试一试自己学的怎么样吧!
(1)两人比身高
a(请两位差不多身高的同学来比一比身高)你们能一下子看出谁比谁高吗?(不能)那你们猜测一下,谁比谁长得高些呢?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吗?(比一比)怎样比呢?大家讨论一下。(两个人站在一起;人站在墙壁旁,头顶在墙壁上的位置做个记号,看谁的记号高谁就高等等)
b说一说,谁比谁长得高,谁比谁长得矮。
c小结:看来比身高的方法很多,但比较时要注意,一是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个面上,二是人要挺直,三是用做记号的办法时,人还要贴着墙壁。
(2)小组排队活动
a四人一组。同桌两个比,另两人看一看,说一说,然后交换。
b每个小组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c请小组长负责,哪个小组排得最快最整齐就能得到“秩序奖”。
d小组长汇报交流本组排队的方法。
e小结:小朋友刚才合作得都很好,明天我们再到小莉家去的时候就这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吧!
3.明天,小莉还要请我们到她家去吃饭呢,到时我们还可以去她家的厨房看看,小熊想好了明天给小莉一家每人送一份礼物,不过它碰到了一个疑问,看看你们能帮它解决吗?(出示幻灯片)
小熊要给他们每人准备一条皮带,谁的皮带最长?谁的皮带最短?(你是怎么想的?)
4.今天天气真好,小熊还想出去放风筝,看,(出示幻灯片)已经有人在放风筝了。3个小朋友的风筝线是一样长的,猜一猜哪个小朋友的风筝放得最高?哪个小朋友的风筝放得最低?
看来,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
五、课后作业
1.课后与小伙伴一起,找一找校园里最高的建筑。
2.课后与父母一起,找一些自己家里的东西来比一比他们的长短或者高矮。
3.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我国最高的山峰,最长的河流;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长的河流。
说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轻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20和21页的知识,它是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教材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为此,我制定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并认识测量物体轻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不够完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比较物体轻重的全过程,体验物体
的轻重关系并会用语言描述。而教学难点是体会轻重的相对性,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确定多个物体的轻重关系。
(五)说教具学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天平称若干、苹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个是我这节课所要准备的教具与学具。
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述讨论法三种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学生运用观察法、实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
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别爱玩,所以新课开始,我这样导入:今天,游乐园里来了许多小动物,你看!它们玩得多开心呀!顽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翘了起来,小熊这边却沉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呀?孩子们根据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肯定会说:因为
小猴轻所以翘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压得低。哦!也就是说跷跷板的哪边高哪边就轻,哪边低哪边就重。那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轻吗?谁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其他小动物之间的轻重关系?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掂一掂
此时孩子们判断轻重大都来自于自己的眼睛,他们眼中的轻重几乎就等于大小,所以紧接着我就出示了这样两个盒子问他们: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重?孩子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样重,这时我特意追问:一样的盒子就一定一样重吗?此刻,孩子们的思维一定在飞速的旋转,可能就会有学生想到:如果哪个盒子是空的,哪个肯定就轻。在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请一名学生来用手掂一掂,再揭开谜底。然后请全班同学都参与“掂一掂”活动当中来,比比数学书和文具盒谁重谁轻,与同桌进行交流。
(2)、称一称
学生们兴致勃勃,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待学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苹果和雪梨比轻重的图片,学生们议论纷纷,说出三种不同的比较结果:有人觉得苹果重一点,有人觉得雪梨重一点,还有人认为一样重。由于这两种水果轻重差不多,所以学生猜测的结果也就不同,再次引发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借助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时,引入天平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物天平的出示让他们很惊喜,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操作,他们肯定很想自己试一试,于是我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组的天平验证一下。然后后,我又利用自己准备的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引导学生发现:一根香
蕉比一个桔子重,而一个苹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苹果最重,桔子最轻。最后请学生从教室找一找谁比自己重,谁比自己轻。从而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物体轻重的相对性,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至此,充实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已有了一个新的进展,有效地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稳定性差,容易疲劳,所以我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表情歌》,适当地放松一下。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课本21页上的四个练习。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再仔细看图,做出判断,然后再说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说教学评价:
一年级的学生习惯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最后我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表现和收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整节课中,我都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们兴致盎然,在玩中学,学中玩,气氛非常热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介,整节课中,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线索清晰,布局合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它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在有效地实践活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
2.教材简析:
《位置》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 根据行、列*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维度来*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定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最高层次。
三、说学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方位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体的位置也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我借助本节课中学习环境的改变,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座位引出本节内容—位置。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让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在学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而揭示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组,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排这一规律。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做好组织、引导与合作者上。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