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
- 作文大全
- 2024-06-23
- 117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医学三字经,本文共4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着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法 徐尤着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骤然得 八方通 闭与脱 大不同 开邪闭 续命雄 回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七情伤 上损是 归脾汤 二阳旨 下损由 房帏弥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水亏 六味拟 元阳伤 八味使 各医书 伎止此 甘药调 回生理 建中汤 金匮轨
薯蓣丸 风气弭 蟅虫丸 干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肺如钟 撞则鸣 风寒入 外撞鸣 痨损积 内撞鸣
谁治外 六安行 谁治内 虚痨程 挟水气 小龙平兼郁火 小柴清 姜细味 一齐烹
长沙法 细而精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寒与热 若回翔 日一发 亦无伤 三日作 势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热偏盛 加清凉 寒偏重 加桂姜 邪气盛 去参良 常山入 力倍强 大虚者 独参汤
单寒牡 理中匡 单热瘅 白虎详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阴翳 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痢疾第六
湿热伤 赤白痢 热胜湿 赤痢渍 湿胜热 白痢坠 调行箴 须切记 芍药汤 热盛饵
平胃加 寒湿试 热不休 死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内畅遂
嘉言书 独得闷 寓意存 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 有九种 辨虚实 明轻重 痛不通 气血壅 通不痛 调和奉 一虫痛 乌梅圆
二注痛 苏合研 三气痛 香苏专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诠 六食痛平胃煎
七饮痛 二陈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热痛 金铃痊 腹中痛 照诸篇 金匮法 可回天
诸方论 耍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转旋 虚寒者 建中填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闭 谷食难 时贤法 左归餐 胃阴展 贲门宽 启膈饮 理一般
推至理 冲脉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匮秘 仔细看 若反胃 实可叹 朝暮吐 分别看
乏火化 属虚寒 吴萸饮 独附丸 六君类 俱神丹
气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门 卤莽辈 只贞元 阴霾盛 龙雷奔 实喘者 痰饮援 葶苈饮 十枣汤
青龙辈 撤其藩 虚喘者 补而温 桂苓类 肾气论平衡逆 泄奔豚 真武剂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诸坤 六君子 妙难言 他标剂 忘本根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冲任 中溉浇 温肌腠 外逍遥 六淫逼 经道摇 宜表散 麻芍条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导法 草姜调 温摄法 理中超 凉泻法 令瘀销 赤豆散 下血标
若黄土 实翘翘 一切血 此方饶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 有阴阳 便清利 阴水殃 便短缩 阳水伤 五皮饮 元化方 阳水盛 加通防
阴水盛 加桂姜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虚肿 参术良 兼喘促 真武汤 从俗好 别低昂
五水辨 金匮详 补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凉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 辨实虚 气骤滞 七气疏 满拒按 七物怯 胀闭痛 三物锄 若虚胀 且踌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参竺典 大地舆 单腹胀 实难除 山风卦 指南车 易中旨 费居诸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病 动静商 动而得 热为殃 六一散 白虎汤 静而得 起贪凉 恶寒象 热逾常
心烦辨 切莫忘 香薷饮 有专长 大顺散 从症方 生脉散 久服康 东垣法 防气伤
杂说起 道弗彰 若精蕴 祖仲师 太阳病 旨在兹 经脉辨 标本歧 临证辨 法外思
方两出 大神奇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湿而热 连芩程 湿而冷 萸附行 湿挟积 麴查迎
虚兼湿 参附苓 脾肾泻近天明 四神服 勿纷更 恒法外 内经精 肠脏说 得其情
泻心类 特丁宁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肝风木 相火干 风火动 两相搏 头旋转 眼纷繁 虚痰火 各分观
究其指 总一般 痰火亢 大黄安 上虚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归饮 正元丹
呕哕吐第十六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 玉函经 难仿佛 小柴胡 小肠谓 吴茱萸平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黄草汤 下其气 食不入 火堪畏 黄连汤 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狂多实 痰宜蠲 癫虚发 石补天 忽搐搦 痫病然
五畜状 吐痰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火气亢 芦荟平痰积锢 丹矾穿 三证本 厥阴愆
体用变 标本迁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从连 和中气 妙转旋 悟到此 治立痊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热结 膏石劳 气与血 五淋汤 是秘诀 败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 肾气咽
点滴无 名癃闭 气道调 江河决 上窍通 下窍泄 外窍开 水源凿 分利多 医便错
浊又殊 窍道别 前饮投 精愈凅 肾套谈 理脾恪 分清饮 佐黄蘗 心肾方 随补缀
若遗精 另有说 有梦遗 龙胆折 无梦遗 十全设 坎离交 亦不切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寒筋水 气血寻 狐出入 颓顽麻 喘治气 景岳箴 五苓散 加减斟
茴香料 着医林 痛不已 须洗淋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燥湿分 治痰略 四饮名 宜斟酌 参五脏 细量度 补和攻 视强弱
十六方 各凿凿 温药和 博返约 阴霾除 阳光灼 滋润流 时医错 真武汤 水归壑
白散方 窥秘钥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七味饮 一服安 金匮法 别三般 二阳病 治多端 少阴病 肾气寒
厥阴病 乌梅丸 变通妙 燥热餐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六经法 有真传 头项痛 太阳编 胃家实 阳明编 眩苦呕 少阳编
吐利痛 太阴编 但欲寐 少阴编 吐蚘渴 厥阴编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 是真诠
汗吐下 温清悬 补贵当 方而圆 规矩废 基于今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外平胃临
汗源涸 耗真阴 邪传变 病日深 目击者 实痛心 医医法 脑后鍼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两解求 六法备 汗为尤 达原饮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月信准 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渐迟至 重桂姜 错杂至 气血伤
归脾法 主二阳 兼郁结 逍遥长 种玉者 即此详 经闭塞 禁地黄 孕三月 六君尝
安胎法 寒热商 难产者 保生方 开交骨 归芎乡 血大下 补血汤 脚小指 艾火炀
胎衣阻 失笑匡 产后病 生化将 合诸说 俱平常 资顾问 亦勿忘 精而密 长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汤 列第一 附半姜 功超轶 内十方 皆法律 气后篇 有神术
小柴胡 首特笔 竹叶汤 风痉疾 阳旦汤 功与匹 腹痛条 须详悉 羊肉汤 污痛諡
痛满烦 求枳实 着脐痛 下瘀吉 痛而烦 里热窒 攻凉施 毋固必 杂病门 还熟读
二十方 效俱速 随证详 难悉录 惟温经 带下服 甘麦汤 脏燥服 药到咽 效可卜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稚阳体 邪易干 凡发热 太阳观 热未已 变多端 太阳外 仔细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泻 求太阴 吐泻甚 变风淫 慢脾说 即此寻 阴阳证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蕴深 即痘疹 此传心 惟同志 度金针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全文是市民额?医学三字经白话文怎么解析?
一、医学源流
【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左右。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为《内经》组成部份。原书9卷,共81篇。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
【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洋洋:盛大的意思。
【原文】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律梁。
【语译】到了东汉末期,有南阳人张仲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倡导了”六经辨证”的学说,使中医学术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著作传流到现在的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两部书给后世医家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辨证论治的规范,成为学医的必经之路,象渡口和桥梁一样。
【注释】南阳:指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从前为了对某人表示崇敬,往往以他的出生的地名来称呼他。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是指张仲景根据外感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不同层次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和相互传变,不能截然分开。圣道:这里是指中医学。彰:显著发扬的意思。伤寒:即《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份内容,原书2医学三字经白话解经晋.王叔和整理,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伤寒论》。现存较早的有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法和立法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金匮:即《金匮要略》。又称《金匮要略方论》。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份外科、妇产科病证。本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藏:这里作宝藏解释。
【原文】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
【语译】唐代著名的医学书籍,要算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继而有王焘着的《外台秘要》。这两部大书可说是唐代医学的代表作,一直为医学界所重视。
【注释】李唐:唐朝(618~906)的统治者姓李,故称李唐。千金: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为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以为名。该书成书于公元682年,共30卷,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诸风脚气、伤寒、食治、养性等门,总计232门,有方5300余首。收集的方子非常广泛,并记载了很多有效的药物,以及有关证候、处方、用药制剂、服药、藏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千金翼方》共30卷,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补充。首载本草,其次为妇产、伤寒、小儿、养生、内科、外科、针灸及禁经等。除了记载古典经方外,并采集了当时的民间单方,以发扬民间医药。外台:指《外台秘要》。为王焘编著,书成于公元752年,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收集的医方更较《千金要方》为丰富,保存了唐以前很多古医书资料,故除为一本医药历史文献外,至今仍为临床实用的参考书。
【原文】后作者,渐侵淫;红紫色,郑卫音。
【语译】唐代以后的著作逐渐地增多了,其中不免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作品,滥竽充数,如果拿这些作品来和古典医书比较起来,那就有些赶不上了,好像拿红的颜色来与紫的颜色相比、郑卫音乐与古代雅乐相比一样。这里面有正色,有杂色,有雅乐,有委靡之音,显然是不同的。(愚按:作者尊古之心可以理解,但将宋代众多医药学家之著述都喻为”郑卫”之音,不免过于偏激。宋代亦出现不少有影响的著作,如刘翰、马志等所著《开宝重订本草》,王怀隐等所著《太平圣惠方》,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个人著作如严用和的《济生方》,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等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注释】侵淫:渐进。这里是增多的意思。红紫色:这里是说明杂色(紫色)不能与正色(红色)相比。郑卫音:郑、卫是春秋时二国名。
【原文】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语译】到了金时,李东垣在医学上倡导”重脾胃”的学说,主张用温燥性的药(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来升提清气。他临证处方用药较多,是比较庞杂的,不够纯正;而他的医学理论很有特色,有很多可贵之处。
【注释】东垣: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1180~1251),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由于他在医学上认为”胃气为本”主张用温燥药补脾胃,故后世称他为”补土派”的始创者。着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等书。
【原文】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语译】象金代的刘河间,治病专从治火着眼。他的学说,虽然是根据《内经》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有很多是自己的见解。他所制定的几个方剂,不仅有它的独创性,而且还是很妥善的。
【注释】河间:指刘完素,字守真(1110~1200),河北河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重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挥。根据当时疾病流行,多数医者用辛燥之品治疗无效的情况,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对热病和其他杂病的治疗,有很丰富的经验。主张降心火,益肾水,善于用清热泻火的方剂来治疗,故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创始者。着有《运气要旨》、《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
【原文】丹溪出,罕与俦;阴宜外,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语释】元代朱丹溪的医术,在当时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他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认为很多病应从滋阴着手,人体的”阴”应当常补,”阳”则切忌使它浮动。治疗杂病的方法,应当从气、血、痰、郁等四方面来分别处理。
【注释】丹溪: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1281~1358),浙江义乌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治病主张滋阴,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的始创者。着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罕(han)与俦(chou):”罕”是稀少;”俦”是同辈的人。四字:指气、血、痰、郁。朱丹溪以此四者归纳疾病的各种原因。
【原文】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语译】又象金代的张子和,治病主张用攻下的方法。攻下的药物性能都是比较猛烈的,他用得很精当。不过也必须注意疾病的情况,用药要恰到好处,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注释】子和:姓张,名从正,字子和(1156~1228)。河南考城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多采用攻法以祛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因此,后世称他为”攻下派”的创始者。着有《儒门事亲》等书。
【原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医学三字经》,综合性医书。清·陈念祖(字修园)撰于1840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一、卷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卷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为医学门径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肺如钟 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肺体属金,譬若钟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为之帅也。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挟水气 小龙平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兼郁火 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全文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医学三字经 卷一
----------------------------------------------------------------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着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xian章 徐尤着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
中风第二
人百病 首中风 骤然得 八方通 闭与脱 大不同 开邪闭 续命雄 回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
虚痨第三
虚痨病 从何起 七情伤 上损是 归脾汤 二阳旨 下损由 房帏弥@@ 伤元阳 亏肾水
肾水亏 六味拟 元阳伤 八味使 各医书 伎止此 甘药调 回生理 建中汤 金匮轨
薯蓣丸 风气弭 蟅虫丸 干血以 二神方 能起死
----------------------------------------------------------------
咳嗽第四
气上呛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轻 肺如钟 撞则鸣 风寒入 外撞鸣 痨损积 内撞鸣
谁治外 六安行 谁治内 虚痨程 挟水气 小龙平兼郁火 小柴清 姜细味 一齐烹
长沙法 细而精
----------------------------------------------------------------
疟疾第五
疟为病 属少阳 寒与热 若回翔 日一发 亦无伤 三日作 势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热偏盛 加清凉 寒偏重 加桂姜 邪气盛 去参良 常山入 力倍强 大虚者 独参汤
单寒牡 理中匡 单热瘅 白虎详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阴翳 制阳光 太仆注 慎勿忘
----------------------------------------------------------------
痢疾第六
湿热伤 赤白痢 热胜湿 赤痢渍 湿胜热 白痢坠 调行箴 须切记 芍药汤 热盛饵
平胃加 寒湿试 热不休 死不治 痢门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内畅遂
嘉言书 独得闷 寓意存 补金匮
----------------------------------------------------------------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 有九种 辨虚实 明轻重 痛不通 气血壅 通不痛 调和奉 一虫痛 乌梅圆
二注痛 苏合研 三气痛 香苏专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诠 六食痛平胃煎
七饮痛 二陈咽 八冷痛 理中全 九热痛 金铃痊 腹中痛 照诸篇 金匮法 可回天
诸方论 耍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转旋 虚寒者 建中填
----------------------------------------------------------------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闭 谷食难 时贤法 左归餐 胃阴展 贲门宽 启膈饮 理一般
推至理 冲脉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匮秘 仔细看 若反胃 实可叹 朝暮吐 分别看
乏火化 属虚寒 吴萸饮 独附丸 六君类 俱神丹
----------------------------------------------------------------
气喘第九
喘促症 治分门 卤莽辈 只贞元 阴霾盛 龙雷奔 实喘者 痰饮援 葶苈饮 十枣汤
青龙辈 撤其藩 虚喘者 补而温 桂苓类 肾气论平衡逆 泄奔豚 真武剂 治其源
金水母 主诸坤 六君子 妙难言 他标剂 忘本根
----------------------------------------------------------------
血症第十
血之道 化中焦 本冲任 中溉浇 温肌腠 外逍遥 六淫逼 经道摇 宜表散 麻芍条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导法 草姜调 温摄法 理中超 凉泻法 令瘀销 赤豆散 下血标
若黄土 实翘翘 一切血 此方饶
----------------------------------------------------------------
水肿第十一
水肿病 有阴阳 便清利 阴水殃 便短缩 阳水伤 五皮饮 元化方 阳水盛 加通防
阴水盛 加桂姜 知实肿 萝枳商 知虚肿 参术良 兼喘促 真武汤 从俗好 别低昂
五水辨 金匮详 补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物炎凉
医学三字经 卷二
----------------------------------------------------------------
胀满蛊胀第十二
胀为病 辨实虚 气骤滞 七气疏 满拒按 七物怯 胀闭痛 三物锄 若虚胀 且踌躇
中央健 四旁如 参竺典 大地舆 单腹胀 实难除 山风卦 指南车 易中旨 费居诸
----------------------------------------------------------------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病 动静商 动而得 热为殃 六一散 白虎汤 静而得 起贪凉 恶寒象 热逾常
心烦辨 切莫忘 香薷饮 有专长 大顺散 从症方 生脉散 久服康 东垣法 防气伤
杂说起 道弗彰 若精蕴 祖仲师 太阳病 旨在兹 经脉辨 标本歧 临证辨 法外思
方两出 大神奇
----------------------------------------------------------------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湿而热 连芩程 湿而冷 萸附行 湿挟积 麴查迎
虚兼湿 参附苓 脾肾泻近天明 四神服 勿纷更 恒法外 内经精 肠脏说 得其情
泻心类 特丁宁
----------------------------------------------------------------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肝风木 相火干 风火动 两相搏 头旋转 眼纷繁 虚痰火 各分观
究其指 总一般 痰火亢 大黄安 上虚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归饮 正元丹
----------------------------------------------------------------
呕哕吐第十六
呕吐哕 皆属胃 二陈加 时医贵 玉函经 难仿佛 小柴胡 小肠谓 吴茱萸平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黄草汤 下其气 食不入 火堪畏 黄连汤 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狂多实 痰宜蠲 癫虚发 石补天 忽搐搦 痫病然
五畜状 吐痰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火气亢 芦荟平痰积锢 丹矾穿 三证本 厥阴愆
体用变 标本迁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从连 和中气 妙转旋 悟到此 治立痊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热结 膏石劳 气与血 五淋汤 是秘诀 败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 肾气咽
点滴无 名癃闭 气道调 江河决 上窍通 下窍泄 外窍开 水源凿 分利多 医便错
浊又殊 窍道别 前饮投 精愈凅 肾套谈 理脾恪 分清饮 佐黄蘗 心肾方 随补缀
若遗精 另有说 有梦遗 龙胆折 无梦遗 十全设 坎离交 亦不切
----------------------------------------------------------------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寒筋水 气血寻 狐出入 颓顽麻 喘治气 景岳箴 五苓散 加减斟
茴香料 着医林 痛不已 须洗淋
----------------------------------------------------------------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燥湿分 治痰略 四饮名 宜斟酌 参五脏 细量度 补和攻 视强弱
十六方 各凿凿 温药和 博返约 阴霾除 阳光灼 滋润流 时医错 真武汤 水归壑
白散方 窥秘钥
----------------------------------------------------------------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七味饮 一服安 金匮法 别三般 二阳病 治多端 少阴病 肾气寒
厥阴病 乌梅丸 变通妙 燥热餐
----------------------------------------------------------------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六经法 有真传 头项痛 太阳编 胃家实 阳明编 眩苦呕 少阳编
吐利痛 太阴编 但欲寐 少阴编 吐蚘渴 厥阴编 长沙论 叹高坚 存津液 是真诠
汗吐下 温清悬 补贵当 方而圆 规矩废 基于今 二陈尚 九味寻 香苏外平胃临
汗源涸 耗真阴 邪传变 病日深 目击者 实痛心 医医法 脑后鍼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两解求 六法备 汗为尤 达原饮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月信准 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渐迟至 重桂姜 错杂至 气血伤
归脾法 主二阳 兼郁结 逍遥长 种玉者 即此详 经闭塞 禁地黄 孕三月 六君尝
安胎法 寒热商 难产者 保生方 开交骨 归芎乡 血大下 补血汤 脚小指 艾火炀
胎衣阻 失笑匡 产后病 生化将 合诸说 俱平常 资顾问 亦勿忘 精而密 长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汤 列第一 附半姜 功超轶 内十方 皆法律 气后篇 有神术
小柴胡 首特笔 竹叶汤 风痉疾 阳旦汤 功与匹 腹痛条 须详悉 羊肉汤 污痛諡
痛满烦 求枳实 着脐痛 下瘀吉 痛而烦 里热窒 攻凉施 毋固必 杂病门 还熟读
二十方 效俱速 随证详 难悉录 惟温经 带下服 甘麦汤 脏燥服 药到咽 效可卜
----------------------------------------------------------------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稚阳体 邪易干 凡发热 太阳观 热未已 变多端 太阳外 仔细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泻 求太阴 吐泻甚 变风淫 慢脾说 即此寻 阴阳证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蕴深 即痘疹 此传心 惟同志 度金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