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西夏王陵的导游词
- 文档
- 2024-07-10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银川西夏王陵的导游词,本文共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杨猛等学者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对西夏文化旅游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他指出,西夏文化旅游是宁夏主要开发的旅游项目之一,以其独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构成了旅游地区的文脉,它是旅游地发展旅游的灵魂,对提高旅游目的地产品文化含量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加旅游地的厚重度。但与成熟旅游项目相比,仍存在着吸引力弱、开发程度低等问题。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象征,是指对旅游产品、品牌的提炼和升华,是抽象之后而又形象直白地表达出来,代表了一个旅游地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它往往是号召旅游者前往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旗帜,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认识的印象。
21世纪是形象时代,“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地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形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中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并可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
旅游形象定位是指从形象评价的角度,在对一个景区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对该地区的旅游事业进行定位。 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首先,无论是省级、市级旅游地还是具体旅游区,人们在做出旅游决策时,都会一般首先感知到旅游地的空间位置,进而认知相关的出游信息。其次,相似尺度的旅游地存在形象替代现象。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或是旅游地类型的相似性,同尺度的旅游地很容易被旅游者尤其是远程旅游者所混淆并产生相同的感知形象。此外,不同尺度旅游地的感知都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随距离增加,旅游地形象逐渐模糊。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对不同尺度的旅游地,信息的高密度传播和渗透都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从而克服距离长短和空间大小的制约,这一点对小尺度的旅游地或旅游区的形象传播尤其具有实际意义。
然而由于史书记载较少和西夏当时在历史上的影响相对较弱,人们对西夏历史文化的本身了解甚少,这就使得今天旅游者对西夏旅游资源的感知形象较弱,不像提到盛唐、明清时期,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意境地图”较明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如果用耀眼和神秘来形容其中一段,“西夏”则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自公元1038年建国至公元1227年为蒙古军所灭,西夏政权雄踞西北190年之久,其疆域在仁孝时期达到极盛“方二万余里”,领州22[2],先后同北宋辽,南宋、金相抗争,其力不可小觑;而立国之王李元昊采取“改姓鬼名氏、下秃发令、异衣冠、制蕃书”等一系列强调异于中原王朝的改革措施,则为这个新兴的王国增添异彩。循着易代修史的传统,应当有一部“西夏史”供后人了解当时之事,然而这个传统对西夏政权却不垂青,元代史家或许有意避开这段历史,总之,西夏王朝成了“无史之朝”。虽《宋史》有“夏国传”、《辽史》有“西夏外纪”、《金史》有“西夏纪”,却也不尽满足后世对其的研究,而19世纪之后一种形似汉字却无人可识的“天书”—西夏文字的出现,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虽然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外形虽毁,但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
西夏陵区座落在贺兰山东麓,东西约五公里,南北约十公里,在5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着岗丘垄阜的自然起落,布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在阳光照映下,金光灿烂,十分壮观。西夏王陵区的规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规模相当,陵园地面建筑均有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西夏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真实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国的兴衰历史。博物馆占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博物馆内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专着、论文、杂志文章413册(篇)。里面可以看到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经、佛画、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别是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宝;还有以6:1的比例复制了维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楼有精选临摹的8幅西夏壁画,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让人们领略西夏王国昔日的辉和灿烂。诸多的历史之谜,独特的民族文化,定会勾起您的无限遐想。
西夏是我国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 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西夏国的建立对中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九座帝陵布列有序, 253 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为了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西夏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奥秘,在不断加强陵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着力开发了以三号陵为中心的游览区,相继建设了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等能够展现西夏深厚历史文化的景点 神秘的西夏陵是银川西部贺兰山下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们领略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它以诱人的魅力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迹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