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视域下的音乐形式美研究论文
- 文档
- 2024-05-25
- 111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音乐美学视域下的音乐形式美研究论文,本文共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音乐美学视域下的音乐形式美研究论文
艺术培训这一教育,其主要是通过授课、讲座、大众传播媒体等方式或手段来进行生产或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提升,百姓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强,高雅一族的艺术也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客观环境的出现,也就使得很多家庭期望孩子通过艺术培训使其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步伐,在学员家庭中,参加艺术培训已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我国目前的艺术市场中存在着消费群体及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收入也较为可观的特点,而音乐也要在美学角度下尽可能地发挥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美,这样才能让音乐的发展表现出勃勃生机。
音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
音色、音准、速度、力度以及节奏等是音乐艺术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首先,音色。在音乐形式美中,音色是最显著的要素。音色通过音质、工艺、情调三种途径表现出来。音质色彩主要表现在歌者和音乐材料两个方面。音质的水平既和乐器的制作工艺有关,又和演奏者有关。工艺色彩依赖于演奏者的技术控制能力和理解水平。情调色彩通过演奏者的控制能力和艺术想象力表现出来,赋予作品情绪变化。以音色为中心,产生或消失“完形压强”,从而获得音乐形式美。其次,音准。音准是相对的,在音乐艺术创作中,音准从陋境发展到稳境,再上升到活境。演奏者可以根据音乐情势要求恰当地运用音律、音高。第三,速度。音乐形式美的宏观表现依赖于对速度的掌控。音乐作品具体量化了音乐的速度,不过在实际演奏中由于不同的演奏者有着不同的艺术经验,对同一个音乐作品会有着相对不同的量化处理。第四,力度。音乐表演应当富有起伏变化,并且演奏者能够控制得当,赋予音响立体感与层次感。人们在力度训练上常常将“力度域”分成不同的等级。高水平的演奏者能够非常细致地把握力度等级,表现出很强的音乐力度控制技术。第五,节奏。与周而复始简单运动的节拍不同,节奏随着音乐情绪、音乐形态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节奏涉及音乐内容、音乐风格等较为复杂的语义学表现。以上这些音乐形式美的基本感性材料,是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美的必备条件。为了充分体现音乐艺术形式美,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合理组织、加强结构美的构建,而在这些基本元素中,对于音乐美与力的把握和平衡非常关键。
音乐形式的结构美
音乐艺术形式不仅需要处理好基本要素等细节内容,还必须处理好乐曲全局与块状性质的布局,构成富有整体性的音乐律动,产生富有一定层次的音响效果,实现音乐结构的艺术形式美。就音乐结构形式美的规律而言,国内外美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托马斯阿奎那曾经指出三条规律:鲜明、和谐或适当的比例、完美或完整;荷加斯曾经指出六条形式美的规律:量、错杂、单纯、一致、变化与适宜。音乐形式的结构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体组合规律和部分组合的关系。适用于前者的规律有适宜、和谐、统一等,适用于后者的规律有整齐、对比、均衡、节奏、对称、比例等。音乐艺术形式表现、处理、把握结构美,就应当遵循以下规律。首先,和谐。音乐形式的各个基本要素需要协调一致。音色、音准、速度、力度以及节奏等要素虽然有着质的差别,但是在一个音乐作品构架内需要相互融合,促进整体的协调性。音乐艺术形式的和谐包括三个层次:作品整体形式的协调一致、创作主体和听众的和谐、主体和对象的协调一致。其次,平衡对称。音乐艺术形式中的平衡对称主要反映为对立面的交替。每个单位元素均可以通过对立面进行反衬,以烘托自身的特征。各个单位在相互映衬时,保持平衡对称,将多样性统一到音乐整体当中。第三,整齐一律。整齐一律是音乐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要求。在音乐艺术中,将不一致的元素融入到整体当中,化为整齐一律的元素。在具体的音乐艺术表现中,速度、节拍等元素中相当范围内保持整齐一律,在整体中整合多样化的`音高、时值等因素,将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统一成整体。演奏者需要将“杂多”的元素,在整齐一律的速度和节拍中有组织地展现出来,以形成音乐艺术结构美。
音乐形式结构组合
在实际的音乐表演中,乐部、乐段、乐句、乐节和乐汇等各形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契合与衔接的问题,即“间歇”,也被称之为结构间的转换。从心理分析来看,情绪唤醒水平有着一定的阈值,激发情绪需要一定的时间,平复情绪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人们沉浸在音乐演奏中的某个情景中时,忽然情景发生了转化,新的场景突然出现会导致人们产生心理抗拒,并体验到不和谐感。因此,在组织音乐结构时,必须认真分析作品,领会作品,感受作品的灵魂,遵循音乐形式结构美的规律,把握转换分寸,才能进行生动传神的演出。要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美,就应当适应精神需要,富有音乐形式审美价值。在注重音乐形式的基本感性材料的同时,还必须遵循音乐形式组合规律,注意音乐表演的适宜性。“适度感”是音乐形式美组合的总原则,其主要包括音乐形式对音乐形式的适应、音乐形式对人们的审美需求的适应及音乐形式对客观对象的适应三个部分。在音乐二度创作时,还需要考虑音色和音色的适应,力度层次处理恰当与否,速度变化合不合理等。由此可见,音乐艺术形式美存在于人们的审美中,其形式美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结语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形式的各种要素均需要在时间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人们在某一段时间内感受到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的音响刺激,从而领略到音乐的美。音乐艺术形式存在于音响当中,音乐艺术形式美建立在感性材料和结构组合的基础上。音乐艺术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音色、音准、速度、力度以及节奏等,这些基本感性材料是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美的基础。为了实现音乐结构的艺术形式美,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组合规律,将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统一成整体,赋予音乐作品审美价值。
基于生态学视阈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论文
前言: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经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已经逐渐渗入到了其他学科之间,特别是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创作包括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其中的一度创作指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表演者的再创作,三度创作指欣赏者的内心再创造,其中的一二度创作在整个音乐活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在生态学的视域下加强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已经成为音乐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音乐界的工作者对于生态学在理论层面所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多,对一二度创作的研究成果也要相对较少,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特别是民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学视域下对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
(一)拓宽音乐美学研究论域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不仅可以拓宽音乐美学的相关研究论域,还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音乐创作行为和成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使得音乐工作者对歌曲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具有着丰富的生态意识资源,利用当代生态文化观对歌曲进行分析,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之上,将其纳入到生态学的研究视域当中,会使得人们对歌曲产生新的认识。例如,使用生态学的理论对我国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和器乐作品等进行剖析,对于歌曲的内涵会实现更加深入的领悟。
(二)改变创作者主体思维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生态学视域下的研究应该突破主体二分二元对立的固定认识论思维模式,并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关系作为原则,以此来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主客统一的有机整体观念。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帮助推动音乐工作者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健康生存价值观的确立。音乐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坚持这种和谐的心境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其在音乐创造和理论研究上都会取得较大程度的飞跃。
(三)丰富音乐教育理念和强化教育成效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丰富音乐教学理念和强化教学成效之上。对于音乐教学而言,让学生对具有生态美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表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观,;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立美予以高度的重视,能够使得学生立于生态学实践当中,对于学生树立生态文化观与价值观,成为具有生态人格美的新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基于生态学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还能够扩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生态学研究的多元化。
二、一二度创作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一、二度创作的概念
在音乐美学领域当中,将音乐的创作活动主要分为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这三大部分,其中的一度创作指的是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的是表演者对歌曲的演绎,三度创作则是指欣赏者在内心层面之上对歌曲所进行的再创造。
对于一首声乐作品而言,词曲作者所完成的完成的谱面的艺术表现是“一度创作”的过程,而要把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用声音和情感将其准确和传神地表现出来就要依靠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实际上指的是在把谱子上的标记和基本情绪唱对的基础之上,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还表现出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具有差异性的艺术个性,使得歌曲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活动。
通常情况下,如果将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比作是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对盖好的房子所进行的装修,实际上演唱者对听众实现征服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不但包括了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而且还包括了演唱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新创作的声乐作品、戏曲、民歌等。
(二)一、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
对于声乐作品的演绎来说,表演者一方面要完成乐谱谱面的视唱,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内在含义准确且有效的传递给听众,在揭示歌曲所具有的深层内涵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使得听众不仅能够感知到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艺术上的满足。对于声乐作品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当中:
其一,二度创作应该充分的忠于一度创作中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不能与之实现相分离,也不能对声乐作品的内容和基调进行随意的歪曲,与作者的创作初衷相背离。一度创作是二度创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一度创作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其原有的主题。
其二,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该对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民族风格等实现充分的尊重,不论演唱者的演唱有何特色,都不能超出声乐作品的民族、地域和时代风格的范畴。
其三,二度创作需要在表演者自身技术能力的许可范围之内,要想将歌曲演绎的淋漓尽致,就需要进行与演唱者自身技术能力和创作意图相匹配的二度创作,否则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生态学视域下音乐一二度创作的实践
(一)音乐一二度创作立美实践中的生态学思想
从生态学的视角去认识音乐创作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别:一是明确传达环境保护思想和生态学观点的歌曲,例如《山丹红花开》、《爱伊河之歌》等,其中都情真意切的表现出了宁夏回族地区的风景之美;或者是《六盘山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当中。二是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热爱,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音乐作品,例如《罗山初恋》一曲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人类融合于自然怀抱中的喜悦知情。三是通过对当代噪声盈耳的实际环境的表现来折射出人类失调的心理环境,表现出对和谐生态环境的一种追求。四是专门设计的环保音乐,在美妙抒情的音乐当中加入了自然的音响或模拟的自然音响,使得听众在其中感受到置身田野、回归自然的平和心态,增强听众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的观念。五是原生态的民间音乐。
一度创作者的自身形成和发展了生态学观的.观念,其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个就会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并对与生态有关的题材予以高度的关注,且能够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在音乐作品中构建生态美。二度创作的表演者在对歌曲进行演绎的时候能够积极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因素,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所具有的鲜明特色,通常会给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二)音乐生态美创造与欣赏本土化之间的协调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将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放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范围当中,实际上也就是对具有生态文化传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特有生态环境、制度文化、语言、风俗等和音乐创造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来看则是对民族心理结构对音乐生态美创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及地域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另外,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生态学也是世界性的一个概念,这样来看在立美、审美的创造活动中则具有了共同的心理基础和共性。例如宁夏回族地区的音乐,从大文化背景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穆斯林是中国的穆斯林,宁夏回族是用汉语对其音调进行演唱,如六盘山地区的“山花儿”和宴席曲等;从题材来看,一些民歌是以往西北地区和汉族之间所共享的,因此其在一二度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所交融的地方。
(三)基于一度进行二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
首先要对歌词进行析。对于声乐作品而言,其基本上都是通过音乐语言和文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出人性和情感等主题,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的。歌词是表现声乐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歌词实际上是对声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浓缩,且每个字都抑扬顿挫,每句都起承转合,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对歌词语言进行反复的推敲。例如,宁夏地区特色歌曲《罗山初恋》,其中的“多年以后我再回到这宁夏的山川,大漠的风光依旧美丽我想起了从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其次,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声乐作品张包括了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音色、节拍、术语、调式、力度、音区、调性、曲式等,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需要准确设计和把握歌曲的基调、层次等。例如宁夏回族地区中原生态的“山花儿”,其在创作的过程中继承了《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等,体现出了生态学中的继承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要对歌曲的风格实现较好的把握。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思想表达方式、创作意图等,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想对歌曲的深刻内涵实现较好的呈现,就应该对其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和流派风格等实现全面的把握,然后再结合演唱者的自我体验和艺术技巧来对其实现展现。例如抒情歌曲较为舒展流畅,颂歌较为庄严热烈,叙事歌曲较为形象生动,而小夜曲则柔和甜美。
(四)生态学下一二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要注意对音色的调整。音色是对歌曲情绪和情感实现基本定位的主要方式,对于不同的歌曲应选择不同的音色来对其进行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如《花儿与少年》、《妹妹的山丹花儿开》等表现快乐和幸福等情感的歌曲其音色应偏明亮,而《穆圣赞歌》、《劝善歌》等表现祈祷、理想等情感的歌曲音色应该比较圆润,略带一点暗色。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对歌曲中高潮点、静点和转折点的把握,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感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宁夏回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实践为例,以生态学视域为基础,对音乐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拓宽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歌曲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歌曲创造者和演绎者的主体思维模式更新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使得音乐教育的理念得以丰富,强化音乐教育效果。
(2)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一度创作,要求创作者自身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对生态美的相关题材予以关注,从而体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生态美。
(3)对于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二度创作而言,要求表演者能够对一度创作中的生态因素实现发现和挖掘,并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中所具有的鲜明的生态特色,通过全新的演绎来带给听众别样的感受,使其接受生态思想的影响。
浅谈文学理论视域下的电视音乐专题论文
电视文学音乐专题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后的艺术样式,在创作过程中离不开文学及传播学理论的支撑,如何将文学及传播学理论应用于电视音乐舞蹈专题艺术,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以电视音乐专题片《寻找贝多芬》为例,进一步探寻文学理论及传播学理论是如何影响电视音乐专题节目制作的。
一、传播学理论视域下的电视音乐专题创作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对电视音乐专题创作的影响
传播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最初产生于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发展迅速,最初应用于战争领域的政治宣传及谍报工作,带有更多的实用性质。
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传播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研究进程以及成果也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单就艺术学科领域来说,几乎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传播。
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同样适用于艺术领域。就音乐艺术来说,读者对应的是听众,其理论基础是作品接受论,而从作品到作品的接受,中间恰好被艾布拉姆斯忽略掉了一个重要环节――传播。
于是音乐传播成为一门在近代出现的新兴学科,重点研究的是音乐家本人及其音乐作品被受众所感知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音乐传播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理论,而传播学的研究又成为其重要理论支撑。对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及传播效果的研究正好吻合了一部音乐作品从作者到文本再到受众的审美过程。
(二)大众文化传播理论对电视音乐专题普及的影响
大多数大众文化理论对机械电子时代持批判态度,很多理论家认为机械电子时代的到来抹杀了艺术的本性,一切成为机械复制的牺牲品,真正的艺术将不复存在,而成为一种拟像、一种仿真,一切的载体是编码,编码控制了一切。
唯有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持乐观主义态度,他认为机械复制更利于文化艺术的普及,电视专题节目《寻找贝多芬》正是利用电视这一载体对贝多芬的人生及其艺术作品进行传播,使高雅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
而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则打破了传统美学对艺术品的定义,艺术品有了可复制性,于是音乐美学通过视听媒介转换成为电视美学。
二、文学理论视角下的电视音乐专题创作
(一)文学体裁对电视音乐创作的影响及制约
文学体裁决定着电视音乐专题创作的立意、价值及审美理念所在,宏观上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技术上遵循广播电视艺术体裁呈现的基本规律,是电视音乐创作的关键所在。
《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最初在文案写作时,运用了纪传体的叙述方式,当时在考虑范围内的还有编年体,希望通过贝多芬生平发掘他一生当中的包括事业、爱情等经历,但是这样叙述的最大弊端是主题不够凝练,显得散乱而缺乏重心。
因此,编导最终选择了纪传体的叙述方式,以贝多芬本人为出发点,围绕他来探询他一生中所经历的几大重要元素:爱情、事业、创作、生活琐事等等,每一个元素成为一个单元,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串联起来,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据这种文本形式做出的文案,主题鲜明,故事性强。
(二)叙事悬念对电视音乐创作的影响及制约
任何故事如果想做到吸引听众,一定离不开悬念的设置,这里还有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即好奇思维是人类本能的几大思维模式之一。故事的悬念,能够充分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推动叙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在音乐专题片《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中,悬念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三封信件:被采访专家首先告诉观众这三封信的属性是情书,而这三封情书却从没有寄出去,甚至没有写明收信人。围绕收信人到底是谁,片子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展开了论述,布伦塔诺和布伦斯维克成为最有可能的贝多芬爱人的身份。最终,根据现有影像和文字资料的论证,编导选择了后者进行论证。于是主持人总结出本片的第一个悬念设置:收信人不详的信件。
贝多芬同恋人的分离:分离成为贝多芬爱情道路上的最大显性障碍(编导将隐性障碍归纳为贵族和贫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在片中也有叙述),在传统的叙事理念中,障碍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悬念,而结果则是悬念的解除――或者障碍被消除,或者障碍导致了主人公的失败。
贝多芬的爱情能否成功,贝多芬能否和爱情重新团聚,贝多芬的爱人能否接受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一系列悬念随着贝多芬同贵族小姐玛利亚的`分离而产生,主持人将其总结为:在通信不便的年代,贝多芬和玛利亚的分离将会如何影响其爱情道路。
(三)叙事方式对电视音乐专题创作的影响
正像其中一位被采访专家所说,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不论从任何角度来进行评述,他都当之无愧的占有主要的席位,而对这样一位音乐伟人进行人生评述,应该采取何种话语方式和叙述风格?最终,编导放弃了通常伟人专题片所一贯运用的高调的、宣教化的叙述风格,而将贝多芬看成是一位普通的艺术家,对其进行人性化的论述。
片子一开始,被采访者就从反面来讲述贝多芬人生的不快乐,而不快乐的根源则是对爱情的缺失――贝多芬终身未婚。紧随其后,被采访者又从正面来讲述贝多芬的伟大,在爱情缺失,身患耳疾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谱写出人类最伟大的音乐 篇章。这样一个有着平凡人缺憾的音乐巨匠,比脸谱化“高大全”的伟人显然更具备感召力。
虽然没有正面指出,但是编导还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悄悄安插了一些贝多芬人性的缺点,生活在启蒙时代到浪漫主义时代过渡期的贝多芬,身上显然伴随了一定的社会弊病,如他的奴性化特征:既想自由的进行创作,又不得不依附贵族来谋取生活资本,贝多芬的爱情故事是在与贵族交往的同时发生的,他既渴望爱情又渴望同贵族联姻能够为他的生活带来本质上的改观以便利于今后更自由的音乐创作。
在同贵族小姐玛利亚产生爱情时,贝多芬并没有伟大到不畏惧任何贵族权威而理直气壮地向玛利亚提出结婚的请求,他甚至没有足够的自信来证明玛利亚对他的感情,编导着重叙述了贝多芬试探玛利亚感情的片断:他谎称自己要离开波恩,离开玛利亚,而从玛利亚的面部表情中,贝多芬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即便贝多芬是再伟大的音乐家,性格深处仍然具有普通人同样具有的与光明对应的另外一面,编导选取了被采访专家对贝多芬爱情观的论述:首先贝多芬在青年时期感情在不自觉的流露,其次贝多芬认为处于青年时期的自己,也应该寻找到一个结婚伴侣,显然。
贝多芬的恋爱除了自然的感性因素以外,还有相应的理性因素――直该。“应该”这样的爱情理念成为驱使贝多芬向贵族小姐表达爱意的直接动力之一。
被采访专家同时也指出贝多芬爱情失败的原因,即贝多芬身上致命的缺点:丑陋和怪异的性格。一代乐圣的个体形象又鲜活生动起来,他并非一个完人,甚至比普通人具备更多的缺憾。
为了使故事的叙述更加真实而具有说服力,编导在专家的协助下考据了贝多芬留下的史料文件――贝多芬日记。从贝多芬本人的日记中,可以确凿的证实他因为异性缺乏而终身并不快乐的事实,他甚至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贝多芬排解抑郁的主要渠道,事实上这种渠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折射出充满理想的艺术家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
三、结语
通过对电视音乐专题《寻找贝多芬》的传播学理论及文艺理论剖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尽管电视的传播方式是大众式的,但是却担负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传播使命,其中娱乐大众、鼓舞人心与励志人生、政治意识形态宣教、传授知识成为其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这档音乐专题节目在娱乐功能、传授知识、励志人生这三方面都有所兼得,是情感的愉悦,更是理论的审美延伸。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作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音乐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中职音乐;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职音乐教学要紧密抓住新课改的理念和精髓,推行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1现阶段中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音乐教学的目标尚未明确:多数高、中职学校在制定音乐的教学目标时,并不明确,造成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此外,多数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和实际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降低,最终导致音乐课程流于形式。
1.2音乐教学的方式缺乏多样化:现阶段,我国高、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仍采用以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再有,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没有适应教材内容的设置,导致出现严重脱离教材的现象发生。此外,通常多是教师按照每节音乐课的内容安排来进行教学活动,没有贯彻其它的内容,这严重违背了我国教改要求的生本教育。
1.3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合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存在普遍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日常表现的现象。考核成绩往往只注重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音乐实践的成绩,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注重学生音乐实践相背离,不仅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2.1重视因材施教:教育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材施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首先,中职音乐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就认真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学情状况,只有先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现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要做到科学合理、切实有效。其次,对中专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予以重视,并且要设法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让学生协作学习、互帮互助,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最后,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要设法将学生的个性和音乐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重点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不断督促其发展朝向更高的层次。
2.2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音乐教师要在开始教学活动前,就需要先综合考量校情、学情和自身情况,以便使制定的教学方案能成为最佳方案,再据此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从而使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对音乐课堂的走向进行很好的把控,教学方法方面可以侧重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等,以便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音乐教学决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紧密联系起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职音乐教师必须要先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做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选择音乐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导人,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出来,加强并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音乐的知识与内容,这样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他们就会投人地更加专心。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作为美育的重要一部分,音乐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创造美的能力。中职音乐教材选取了很多经典作品,教师善加利用和引导的话,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陶冶其情操,升华其精神世界。
2.4改进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改革也在同步地展开。教学评价作为我国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往,其一般是借鉴或者依靠我国已有的学科教学评价模式,往往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仅仅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结果,这种只注重书面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的效率无法有效提高,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改革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很重要。教师可以综合学生日常考核成绩以及学期末成绩,并且及时转变以往考核的内容,把学生在音乐教学综合的学习态度放到最终考核中。唯有采取这样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才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2.5教师要借助音乐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有音乐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艺术家在创作音乐时就已经将自身的联想因素渗透到其中,学生们作为学习、欣赏音乐的主体,理所当然的要调动自身的联想能力。教师可尝试请大家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散文、诗歌和感想的新形式将所听到的内容以及个人感情记录下来,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欣赏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时,学生们从这首标题乐曲中会觉察到“悲怆”的心绪在其中,并且在领略优美旋律的同时,不免有一种压抑的感觉,经过大家的探析,不难发现这首曲子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人民被沙俄所压制,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易。通过聆听世界名曲,学生们的情绪无疑会随着节奏、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锻炼。
2.6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职音乐课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选择的空间也逐渐增大。教师利用好现代化的音乐教室,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乐器,比如手风琴、脚踏琴、钢琴和现代电子乐器等,增长音乐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要欣赏的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欣赏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欲望。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专的音乐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在教学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最终提高中专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法研究论文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要性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十分有用的,并且极具教育性,不过这些性质都不会在表面显现出来。它能够提高人们的美学素养,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高中生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的美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阅历,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同时,还能够从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受到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和向往,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欣赏优美的音乐,还可以了解一些有关于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有些老师还会教学生一些简单的音乐技巧以及音乐手法,学生还可以对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额分析和探讨,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待音乐作品。通过对于音乐的深入了解,学生就有可能逐渐的爱上音乐,进而培养出一项健康向上的课余爱好,用以提高自身修养。
(三)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有关音乐的认知,完全是凭借着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将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景或事件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学生在其他课程上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着极大压力,高中的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比较轻松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学术性要求不高,仅仅是让学生对一些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欣赏和了解,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放松心情,有效的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教育改革,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育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面对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其他参加高考的课程相比,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依旧是学生和老师都投入较少的一门学科,教学质量还是比较低,高中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的本质性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
三、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优化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学生对于高考的科目非常的注重,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讲就是用来放松的课程,通常来说,高中音乐课堂往往都是学生听着一些音乐在教室里休息或者学习其他科目的内容。只有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加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才能够逐渐的让学生产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兴趣,才能够逐渐的让学生产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音乐,爱上音乐鉴赏这门课程[2]。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的几分钟对自己最喜爱或者最想了解的音乐作品进行一些介绍,不限制音乐作品的体裁,但是要要求音乐作品的内容是健康向上的,可以独自一人准备一首,也可以两个人合作准备。这样就能让学生去找寻音乐作品,并且在找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样,在学生找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注意到一些其他的作品,提高了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的提问或者对一些问题作出更加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每一位同学的音乐介绍,不论成果好坏,老师都要给予正面的评语,及时的表扬或鼓励,在评论中,关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表现出来,但是表现的语句不要太尖锐,点到即可。对于课前的音乐介绍这一环节,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师的正常上课,只要能够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就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
(二)开展情景教学,灵活应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很多的音乐作品都能够带给学生极大的联想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具音乐作品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进行即兴的表演,这样不但能够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能够锻炼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3]。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灵活的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通过制作相关的音乐课件,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投影设备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在精美画面的搭配下,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或内涵。在适当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和音乐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就是将音乐作品搭配合适的剧情剪辑,让学生在观看音乐视频的过程中对音乐进行赏析,根据剧情来判断音乐的感情基调,或者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判断剧情的走向。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能有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实践体验音乐,交流音乐感悟
在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反复的聆听,然后给学生讲授作品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注重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交流[4]。具体的课堂情况表现为,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后,认真的感受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或者学生对于音乐美感的感受,然后通过课堂交流的模式,将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或其他感受进行描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中,在老师的引е下,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感受音乐。
例如在鉴赏二胡作品《二泉映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在不告诉学生作品名称的前提下,为学生播放作品的音频,让学生去欣赏音乐作品,然后再让学生针对作品的特点及学生自身的感受展开讨论。每个学生的感受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会认为曲子比较悲凉、凄苦,有的学生则说曲子勾起了他对于伤心往事的回忆。下一步才是由老师讲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简介,并让学生继续体会作品中的内涵,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环境,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形式[5]。对于高中音乐教师来说,必须具备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找出合适的、新颖的教学方式的能力,还要转变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方案充满新意,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相关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这些,教师才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使整堂课的进程尽在掌握。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并积极投入到音乐鉴赏课堂中去。
四、结语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使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的到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加的注重,高中音乐鉴赏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能够缓解学生在高强度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和创新,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感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薇.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19:229.
[2] 陶忠云.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法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152-153.
[3] 高晓霞.谈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整体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 2016,24:230.
[4] 楼小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讨论[J].音乐时空, ,09:165.
[5] 王海生.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J].乐器, ,12:50-51.
多态场景下有效诱发α脑波功能性音乐研究论文
1 原理
依据能有效诱发大脑产生α脑波的音乐性规则和声学特性开发出来的音乐称为α脑波音乐。α脑波音乐通过音乐,也就是声波来作为实施手段。声波是一种能量,其通过鼓膜振动转换为机械能,再经过耳蜗、听神经转换为神经冲动,最后传递到大脑听觉神经中枢,形成高级别的神经活动。研究已经表明α脑波音乐有着多方面极其有效的作用,例如提高学习能力,改善记忆力 [1],调整不良精神状态等等。而常见的音乐疗法是一门集音乐学、声学、心理学和医学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应用学科,是运用音乐艺术手段,治疗疾病、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系统干预过程 [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能有效诱发产生α脑波的音乐及其配套的播放平台。
2 系统实施
2.1 音乐开发。音乐的制作使用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现代化数字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可以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精细地到达所需的音频效果要求 [3]。
根据日常生活状态,音乐分别适用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减压,情商,愉悦心情,促进食欲,睡眠几个方面。针对使用时不同生活状态,从一开始音乐制作时就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使得曲子本身适合场景。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合时宜的曲子使用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在后期混音阶段,充分利用数字化音频工作站的特性,对完整的曲子进行频率的分布处理,压限的动态释放处理,声场的空间化模拟等等一系列加强曲目最终效果的数字化操作。
例如,在促进睡眠这首曲子中先期通过心理学导语和对音乐添加夜晚的环境音,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音乐自身在旋律中的低频音诱导大脑产生相应的阿尔法脑波,广阔空间声场的营造,使人从清醒状态过渡到慢波状态 [4],从而帮助失眠者合理的过渡到睡眠阶段。在减压曲子中除了其他音频调节因子,还利用心率与音乐播放速度的相互调节特性,通过合适的音乐节拍来诱导心率降低,心率的降低进而带动产生情绪的平静和血压的平稳化。此时音乐不单仅作用于改善精神状态,可以作用于生理层面改善部分指标 [5]。在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曲子中,音乐元素使得大脑提高工作效率,减缓学习时神经疲劳和负面性因素,例如困倦、分心、走神等等,强化了人体的最佳学习能力状态。
2.2 硬件播放平台。考虑到音乐播放要达到的最终功能,使用的环境多样性,使用者年龄跨度广等因素,所用硬件播放平台要求曲目中所含的音乐频率能得到彻底还原,采用数字按键直选曲目,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屏幕清晰。外放扬声器和耳机的技术性能配套,使得此音乐本身蕴涵的频率特性得到最大还原。
3 EEG脑电图评估
3.1 一般资料。选取12名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聆听前常规脑电图,开始聆听音乐后,记录聆听时常规脑电图。在视频监视下观察记录20分钟常规脑电图后保存作自身对照。观察聆听前和聆听时脑电图的异常改变。
3.2 方法。数字脑电图仪。对照使用前和使用中脑电图进行记录,并分析脑波的变化
3.3 结果。比较聆听前和聆听时常规脑电图结果发现:聆听前α波很少量出现,能量弱。聆听时α波出现次数逐渐增多,能量增强,进而产生连续性,神经出现放松状态,波形规律。见图1。
4 统计学分析
4.1 一般资料。选取46名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名,女性22名。
4.2 方法。针对改善目标,给予聆听对应曲目,要求每次20分钟,每天2次,7天为一周期。每一周期后填写使用调查表。调查表含8个方面内容,针对每个方面有3个答案,分别为非常有效、比较有效和没有效果。
效果评定:
显效:聆听后,到达所需目标,个体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伴随症状消失;有效:部分达到所需目标,个体状态部分改善,伴随症状减轻;无效:个体状态和伴随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提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
4.3 结果。针对个体使用前有显着改善效果。促进睡眠质量效果详见表1。
表1 促进睡眠质量效果表
其他方面,提高学习能力总有效率85%,提高思维能力总有效率87%,提高记忆力总有效率92%,缓解压力总有效率98%,提高情商总有效率92%,愉悦心情总有效率100%,促进食欲总有效率89%,促进睡眠质量总有效率96%。
5 总结
研究表明,人体众多疾病产生都与情绪和心理健康与否息息相关,高强度的竞争社会节奏、人人之间新型关系化的改变、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使更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更大程度的发挥自身能力,防病于未然,有效阻止亚健康的进一步发展,远离各种精神疾病,即使是病后康复也能高质量的生活是当前人人应该追求的目标。α脑波音乐是一种能有效改善脑波和身心状态,达到上述目标的非药物和非创伤性手段。多态场景下聆听此种音乐,大脑的α脑波得到了明显的激发,并且音乐让使用者整个心理和身体状态得到了好的调整与提高,个人体感好。此种音乐通过对α脑波的激发和身心一体化调整,能有效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缓解压力,调整不良情绪,促进睡眠。
综上所述,此种阿尔法脑波音乐的实际使用效果显着,值得推广使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