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的阅读答案分析
- 文档
- 2024-07-16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的阅读答案分析,本文共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1月14日,91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师老,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翻开手册可以看到:
,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
,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
“其实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师老说,“一般人60岁退休,我已经多干了30年,也算对得起国家。”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
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
“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
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家863专项。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人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这需要多少号召力、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
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在整个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老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把这句话删去。说起刚刚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选自《新华文摘》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5分)
A.年逾九旬的师昌绪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疾病,但仍活跃在科研前线,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无法从其他国家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此消息后,师昌绪立即上书党中央将碳纤维发展项目列入国家863专项。
C.师昌绪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20世纪80年代,他曾把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D.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提出了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被人誉为“战略科学家”。
E.师昌绪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2)文章叙述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描写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法之一,请举例对此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里应为“以偏概全”。)
14.B(A项成分残缺,应在“几乎”前加上“他的文本”;C项搭配不当,“保护”应改为“维护”;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在凸显‘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同时,无形中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
15.C(先讲人物形象,再讲其微瑕,再讲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
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年逾九旬,仍活跃在科研前沿领域,半个多世纪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201月14日,91岁高龄的师老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90多岁的老人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师老,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师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翻开手册可以看到:
20,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
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
“其实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着我反倒苦恼,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师老说,“一般人60岁退休,我已经多干了30年,也算对得起国家。”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对师老的好管“闲事”,与他共事了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
20的一天,师老突然找到李克健,向他询问有关碳纤维的事情。碳纤维是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其他国家既不出口、也不转让技术。
“当时国内没人管这件事,师老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话不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忆说。
后来,师昌绪主持召开了关于碳纤维发展的研讨会,并亲自上书党中央推动将此列为国家863专项。10年来他一直跟踪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强调要“自主创新”、“降低成本”。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人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别人眼中的难事、烦事,师昌绪总是勇于挑担子。上世纪80年代,他把国内27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团结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这需要多少号召力、勇气和细致繁琐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叹,“这件事亏得有他,我很难想到还有别人能办成。”
而说起自己管的这些“闲事”,师老哈哈一笑:“没办法,因为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心太软”。”
在整个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老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记者在报道中称他为“中国材料之父”,他坚持把这句话删去。说起刚刚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
师老一辈子最看重的就是“国家”。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敏锐地感到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组织学部委员们对我国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科技和经济必须同步发展。
对于别人给予的“战略科学家”的评价,他谦逊地说:“我做这些都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预测的能力。做这些事情不能光倡导一下,要负责到底。”他总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选自《新华文摘》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5分)
A.年逾九旬的师昌绪患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等疾病,但仍活跃在科研前线,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奔忙。
B.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无法从其他国家进口和获得技术转让。得此消息后,师昌绪立即上书党中央将碳纤维发展项目列入国家863专项。
C.师昌绪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20世纪80年代,他曾把国内数十个和材料相关的学会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中国材料联合会。
D.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师昌绪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他提出了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科技的战略主张,被人誉为“战略科学家”。
E.师昌绪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机遇是保证,环境、品德是条件。
(2)文章叙述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描写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法之一,请举例对此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里应为“以偏概全”。)
14.B(A项成分残缺,应在“几乎”前加上“他的文本”;C项搭配不当,“保护”应改为“维护”;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在凸显‘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同时,无形中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
15.C(先讲人物形象,再讲其微瑕,再讲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①仅在美国,每年就会产生三千四百万吨的塑料垃圾,但这其中只有7%的垃圾被回收利用。塑料这种产品具有很多优点:坚固,便宜,易生产,但是这些特点也恰恰是他们给环境和人类造成的麻烦。由于塑料的化学结构太坚固了,导致于他们可以1000年丝毫不被降解,并且破坏土壤,影响植物生长,甚至于慢性地引发生态灾难。如果塑料被遗弃在海洋中,它们会危及到海洋生物的生命。现在约有100万吨的垃圾混迹在洋流中漂浮着。
②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当今的社会太过依赖塑料了以至于所有抵制塑料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一种安全的多的类似塑料的替代材料呢?你可能已经想到了,那就是生物塑料,一种利用可再生的纤维素生产的对环境无危害的材料。但是这种替代品不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在土壤里降解的速度慢,不充分。而且它使用的范围很小,只能用于包装材料或者简单的食物或饮料盛放容器。
③哈佛生物工程研究所(Wyss)的研究员们声称他们利用虾皮生产的新型生物塑料制品万能的多,更易降解而且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这种塑料是使用壳聚糖的物质制造的.,那是一种壳质的存在状态,是地球上分布第二广泛的物质,同时也是甲壳纲类生物的硬壳的主要组成成分,【甲】比如昆虫的角质层,蝴蝶的弹性翅膀。
④这种用壳聚糖生产的叫做“shrilk”的生物塑料能使用一种创新的方式低成本而且简易地生产出来,并且保留了壳聚糖坚固的力学性质。这使得工程师们能够第一次用传统的压铸或是注塑技术将可再生的材料制作成复杂形状的3D成品。
⑤【乙】“商业界急需一种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哈佛生物工程研究所(Wyss)的主席唐纳德三月份表示,“我们可伸缩的生产方式表明了利用壳聚糖这种易获得低成本的材料制作塑料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大规模投入工业生产的潜力。”
⑥一旦被投弃到垃圾填埋地里,这种“shrilk”材料可以在几星期内被分解,再也不是现在塑料的几百年了。更令人振奋的是,当shrilk这种材料被分解,他们将向土壤释放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他们已经利用种植的加州黑眼豌豆植物做了实验证明壳聚糖的分解真的可以一样土壤促进植物生长。
1、选文第1、2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2、写出划线句子甲、乙两处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
3、用虾皮制成的可降解生物塑料具有哪些优点?(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介绍了传统塑料的不足,引出说明对象,在比较中突出新型生物塑料的优势。
2、甲:举例说明;乙:引用说明。
3、答案示例:成本低廉、生产简易、坚固耐用、使用广泛、降解迅速、营养土壤。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