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长歌行》阅读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咏物诗《长歌行》阅读,本文共3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咏物诗《长歌行》阅读

长歌行古诗阅读答案

《长歌行》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练习题吧。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长歌行》阅读参考答案及赏析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1.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2分)

2、诗人从眼前的.景象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从而感悟出怎样的哲理?(2分)

参考答案

1、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2、园中葵的蓬勃生长联想到自然界,再联想到人生。感悟到了人生要经历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附录的汉乐府《长歌行》和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浣溪沙》,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作者写作背景不同,描写景物不同,诗歌的体裁形式也不同,可进行反差阅读。

一、思想观点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主要的思想观点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青少年时应珍惜时间,否则等到老了,则时间就像向东流去的百川河水一样,永远向东到海,不能向西返回,其“悲伤”也于事无补。

而苏轼的词《浣溪沙》为: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的思想观点为:人生到了老年还可以像少年一样充满活力,就像门前的流水,不一定向东流一样,它也可以向西返回,并不是“老大徒伤悲”。

二、写作背景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是宋朝郭茂倩编的《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其作者不详。从《汉乐府》可知是汉朝的诗作。汉朝,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大志,争取通过奋发,使以后“有为”。诗歌的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人的心志,也就是青年人的心志。这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名句,可以传世成为“绝唱”,正是因为他道出了人间哲理: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青少年时代,它不可能永葆,必须珍惜,在此时认真学习训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日后会“伤悲”。

苏轼写《浣溪沙》年纪稍大(大约40岁),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时写的。此时,苏轼虽然已到中老年时期,但他认为,人老志不应老,精神不应老,并不是“日落西山”,而是“夕阳红艳”,还可以“大器晚成”。人的年龄、精力像寺庙门前的溪水那样可以向西流,而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就是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语)。

由上面分析可知,由于写作时的境况不同,则出现思想观点不同。总之,站在青少年的角度,《长歌行》的思想具有鼓励青年认真学习之用;站在中老年角度,《浣溪沙》具有反颓唐作用。两首诗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对人的奋发,都有激励作用。

三、写作景物不同的比较

《长歌行》和《浣溪沙》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两首诗歌都写了“物”。但由于表达思想观点不同,两作者选取的“物”不同。

《长歌行》选取的物是“园中葵”和“百川”,作者从“葵”吸着甘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的阳光让其欣欣向荣,却害怕秋季到来花叶枯黄的心态(这是拟人手法),引出与其类似的“百川”之景。“百川”流向大海之后,不能返回,它必然充满遗憾心理。接着作者言明自己感悟的哲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由物到人,由物到“理”的写法堪称上乘。因为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之陋,显示出文学的“形”“理”合一之美,语言委婉之美。

《浣溪沙》选取的物是“溪水”、“水中的兰芽”、“沙路”、“暮雨”等。“山下兰芽短浸溪”意为兰芽虽浸在溪里不能伸出水面,但毕竟它充满生机,终有一日将“出头”。暗喻作者当时自请外任,“以屈求伸”的境况。

“沙路”和“沙门”都带有“佛门”的意思,暗喻作者现在虽像那些不能问政事的'佛家子弟,但自己在暮色中,却听到了宣布夏天到来的“布谷鸟”声音。其中的“暮”和正文的“白发”都寓意作者已到中老年,“子规啼”喻指作者对仕途还充满信心。

在写完这些景物后,作者用设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过渡,很自然地道出了他感悟的哲理:溪水尚可向西流,那么我的中老年更不能“唱黄鸡”(悲叹时光流逝),应该还有更大的作为。

四、两首诗歌的体裁形式比较

古代诗歌都是“歌”,即都是用来歌唱或用来吟诵的文学作品,它包括诗、词、曲。

《长歌行》是古诗,因而它的形式必须是每句字数相等,而且必须讲究偶句押韵,其中押韵的字(韵脚)为“焜”、”晖”、“衰”、“归”、“悲”。

大多数古诗都讲究“联”的形式,即两句为一联,《长歌行》也是如此。

因而《长歌行》具有句式整齐美,又有平仄读音的交替美。

《浣溪沙》是词。词又称为长短句。本词虽每句字数相等,但它是三句构成一小层次,相当于诗的一联。此词前三句写景,后三句议论抒情,前后两层构成一个整体。

“浣溪沙”是词牌,它要求除第四句外,必须每句有押韵的字(韵脚)。本词押韵的字为“溪”、“泥”、“啼”、“西”、“鸡”。

《浣溪沙》因韵脚较多,则有“珠联璧合”之美。

总之,两首诗歌由于作者所处的境况不同,所感悟的道理也不同,作者借用的景物不同,诗与词的形式也不同。但都呈现出诗歌“言情”、“言理”之委婉美,都能激励人奋发向上,这可能是其传世不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