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应对幼儿意外安全事故的学科论文
- 文档
- 2024-06-12
- 115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如何应对幼儿意外安全事故的学科论文,本文共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如何应对幼儿意外安全事故的学科论文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经常会发生幼儿安全意外事故。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故,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延误幼儿的治疗时间,给孩子造成痛苦,而且还容易引发家园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幼儿园工作的被动。
一、及时救治
当幼儿发生安全事故后,当班教师不应惊惶失措,先考虑责任问题,而应该在照顾好其他幼儿的前提下,马上报告园领导;园领导应立即查看伤情,并视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及时救治,如伤情较重,应立刻组织人员、车辆将幼儿园送往医院,共同参与救治过程。在救治过程中,如果家长未及时赶到,应遵照医生的建议,为幼儿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治疗,家长赶到后,幼儿园应如实将检查结果、病历和治疗过程情况及时交代给家长。检查病历应保留在幼儿园存档。
二、及时沟通
事故发生后,当班教师应尽快从自责、懊丧的情绪中走出来,在事故发生的当时或当天,以诚恳的态度与家长进行沟通。在说明事情发生的过程时,不能强词夺理、隐瞒事实,教师的态度越诚恳就越容易赢得家长的理解。如果遇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家长)态度不冷静,有过激行为或确实难以沟通时,应多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心理感受,及时反思、调整与家长的沟通策略。
三、及时家访
事故发生的当天,家园都忙于关注孩子的伤情和救治,教师不便与家长详细沟通,因此,当班教师、班主任、园长应该进行一次及时的家访。进一步了解、关心幼儿的伤情,并在家长情绪比较冷静的情况下,再一次详细说明事情的`全过程。通过交流沟通,增进家园间的理解,达成处理此事的共识。
幼儿园领导在应对幼儿安全事故时,应本着对幼儿园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教师负责的态度,除努力做到三个“及时”外,还应明确事故责任,本着教育的目的对当事人进行一定的处理,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维护幼儿园的权益。
幼儿园应如何应对幼儿意外安全事故
幼儿园工作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经常会发生幼儿安全意外事故,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幼儿园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延误幼儿的治疗时间给孩子造成痛苦,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家园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工作的被动。我园在处理此类事故时采取了“三及时”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及时救治
当幼儿发生安全事故后,当班教师不应惊慌失措、先考虑责任问题,应该在照顾好其他幼儿的前提下,马上报告园领导,园领导应立即查看伤情,并视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及时救治,如伤情较重应立刻组织人员、车辆送往医院。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长,让其赶到所去的医院,共同参与救治过程,以免引起家长的担心,在救助过程中,幼儿园应尊重医生的建议,并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做一些相关的检查。如果家长未及时赶到,幼儿园应如实的`将检查结果连同病例和治疗过程及时反馈给家长。检查的病例应保留在幼儿园存档。
二、及时沟通
幼儿园大多发生的都是一些意外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作为当班教师应尽快从自责、懊丧的情绪中走出来,在事故发生的当时或当天,以诚恳的态度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在说明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中,既不能强词夺理,又不能隐瞒事实,教师的态度越诚恳就越容易赢得家长的理解。如果遇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家长)态度不冷静、有过激行为或确实难以沟通时,应多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心理感受,及时调整、反思与家长的沟通策略。
三、及时家访
事故发生的当天,家园都忙于关注孩子的伤情和救治过程,教师不便与家长详细沟通。因此,作为当班教师、班主任,甚至园长,应该进行一次及时的家访,进一步了解、关心幼儿的伤情,并在家长情绪比较冷静的情况下,再一次详细说明事情的全过程。通过交流沟通,增进家园间的理解,达成处理此事的共识。
总之,幼儿园在应对幼儿安全事故时,应本着对幼儿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教师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到三个“及时”外,还应明确事故责任,本着教育的目的对当事人进行一定的处理,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学科论文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社会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的事物,教师与家长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目的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因为孩子从呱呱落地起本身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孩子通过在社会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所以,成人的教育在孩子社会社会化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
2、从小重视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有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人的影响作用。
3、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过度地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对祖国的热爱,很少人想到我做这件事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的。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幼儿道德培养的渠道和方法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那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
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家访工作之我见的学科论文
一.阅读作伴青春不老
没有阅读的青春是可悲的、苍白的、脆弱的。青春的美丽和短暂总让人不忍心将它虚掷,而我们该如何跟上青春的脚步?唯有与阅读为伴。我认为挎着背包的女生是不孤独的,把书抱在胸前的学子是不寂寞的,他们(她们)都在营造一个温馨的沉甸甸的专属他们(她们)的书香世界。
有师生共同静读的教室是令人心醉的。这何尝不是青春的靓丽。无论是书声朗朗,还是静默批文,抑或指点文字、激情满怀,都不失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一份耐人咀嚼的教学断章。沐浴其中,倍感神清气爽,与学生臭味相投,或故作深沉,或开怀大笑,或凝神静思,都俯仰从容,大有纵横捭阖之慨,人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师生共味隽永短篇,吟咏清丽诗词,这便是中学时代青春的音符、律动和流彩。充满朝气的青春需要用生命阅读来包装,否则难以厚实,青春也便失去了该有的芳香。有生命力的青春注定与阅读相伴相随。
二.阅读一事关乎心灵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心灵的艺术,一种高雅的品味,是与许多高尚的人的交流。沉浸在书里面的只能是阅读者的心灵,一头扎进去,只觉得浑身滋润舒活,头脑也不再干涩,似乎每个毛孔都张开着在呼吸来自文字的清新空气。
阅读所带来的享受,也只能是用心的读者才能体及。阅读文章,眼到、手到、心到“三到”之说已成定论,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更是不争的事实。读书如果不用“心”,毫无所获不说,还会惹得一身浮躁,徒找烦恼罢了。所以,心浮气躁之时不宜阅读。古人焚香沐浴后,在临南小窗下展开书卷,我想也是图一个清净好读书的快活。
文字是肉做的,经典的书籍里每个文字几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这些文字是作者精神和思想的结晶,甚或是聚天地灵气而化,或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时候怎能不以灵魂去拷问灵魂呢。毕竟文章不是文字的拼凑,它浸润着作者的体温和指纹,透过文字,用心阅读,我们才能把握住那一脉难得的良苦用心。
三.阅读教学的生命在阅读
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阅读。总觉得语文课堂里的读书声不够响亮,不够默契,不够醉人。一堂缺乏阅读广度和深度的语文课总让人感到有些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都是阅读课。所谓阅读,就是静阅朗读。好文佳作,光默读还不行,我们或许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咏品读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品味,直至读出自己的感受,达到心灵的共鸣,灵魂的沟通。
从教与学的原理来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教学,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教读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体阅读之上的。有学生主体阅读为基础的教师教读才是有根基的阅读教学。否则纵使教师讲读得天花乱坠,起到的教学作用也不会很明显。
再次申述,没有阅读的阅读课是哑巴课,是心灵缺席的语文课。阅读是征服语文的通道。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
不同读者面对同一阅读客体,而得出的阅读体验和评价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常把这种现象说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阅读教学中的“哈姆雷特现象”让教师颇为头疼。“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情况出现时教师该怎么办?正因为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有必要交流阅读体验。在交流阅读感受中,碰撞思想、融通情感、陶冶精神,并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有益的滋养。
答案明确不等于统一思想,阅读多元也不是价值标准的失落,无论怎么处理这种阅读分歧,教师尊重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悟、体验是不变的前提;这也是对文本的尊重,因为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从来不会出现哪一部世界名著的研究已被穷尽了的时候。即使学生的个体阅读能力和体验是有限的,但也不能成为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自主阅读的条件,而是在等待和尊重中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选材要合乎学生实际
文海浩渺,佳作何其多。选材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阅读层次和生活经历,并不是只要是名文名著就能当作教学的例子。语文教材中,总有几篇“别裁”之作,就是这个道理吧。选材不是越高调越好,关键是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这好比最合脚的鞋子就是最好的。
如有必要,可以选择一些课外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当作教材来处理,起补充课文的作用。比如《跑过冬天――写在女儿成人之际》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女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文笔清畅,又充盈着拳拳的父爱。初中生正好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期,急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再加上文章用书信的形式,亲切温和,容易为对讲大道理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所接受。我提醒学生好好保存这篇出现在辅导资料里的文章,劝他们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
六.让阅读教学充满艺术
“作者的情思凝结的`文字,是整个生命的纵坐标与现实社会的横坐标交汇而成的。”教材中的文章可谓篇篇精粹,阅读这样的文字,不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是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难以产生阅读共鸣、阅读感动和阅读享受的,从而导致阅读效果的僵硬和表面化。
教学艺术正是迎合教学效果而诞生的。比如教学有些课文,情境设置得妥帖,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尤其是抒情性文章,学生能否同通其情,临其境,乐作者所乐,忧作者所忧,就成了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情境气氛的营造成了品味其语言和体会其神韵的紧要艺术。
七.“比较阅读”其乐无穷
近来,语文课堂中总会出现“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语文课堂一延伸,自然把语文教学带入了社会生活的洞天福地。
但课堂延伸还可以在比较阅读中做文章。比如为了突出说明文的文体语言特点,特拿《中国石拱桥》和说明性小品《桥之美》进行比较,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处切入;通过表格简明的展示,学生便发现前文的说明性质和后文的抒情性质“相比益彰”;比较后,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认识更为清楚深刻了。
在“比较阅读”中寻找、体会、思考两者的异同,是非常有趣的事。“比较阅读”言简意赅,其乐无穷。
八.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点落实
光谈“人文性”,而不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阅读教学是一辆独轮行驶的车。语言文字的首要功用是交际和思维,认认真真地夯实语文基础,让学生触摸语文,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敏感和熟悉,“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自在其中了;同时要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也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这座桥梁,当然言语和思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作前提而在阅读教学中大谈文章的思想精神,必定导致人文泛滥,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虽然注重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显得尤为大气和有意思,但我们强调语言文字的落实并非是说去死扣一字一词甚至于去考据它们的出处和源头,而是说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不可偏废。
利用环境实施幼儿园课程学科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利用环境实施幼儿园的课程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从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出发创设环境,利用环境实施课程,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环境,课程 ,幼儿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在于它是幼儿的课程,是幼儿的活动,是幼儿“问题―解决”的过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针对幼儿行为的亲历性、行动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与探索性,且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发起、延续或终结。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环境”一般包括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园本文化、家庭环境以及周边的自然、社区的环境等,本文所讨论的环境主要是指班级环境。
一说起幼儿园的环境,我们头脑里立刻会浮现出一幅幅美观整洁、活泼可爱的画面。确实,教师精致的手工作品、精心的色彩搭配和布局设计能给幼儿美的享受,但孩子们一般不敢去动,因为怕弄坏了而导致老师的批评。另外,常常有老师在创设环境时会把自己存了好多年的“家当”,全都罗列在各个区域中,整个教室堆的满满的,结果孩子没有了活动的空间,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环境却没有体现出教育的价值。这样的环境创设其实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会给幼儿造成一种“心理疲劳”,创设的环境缺乏教育价值。
瑞吉欧教育理念认为:创设的环境应该是孩子学习的乐园,孩子是环境真正的主人;教师则是陪伴孩子一起体验主动学习乐趣的合作者,更是为孩子提供主动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学习进程的导师。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不断的学习、反思,我认为环境的创设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的预设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必须有预设,而环境的创设同样要有预设。课程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需要某种特定的环境支持,环境创设得是否合理将影响到课程的进行。
1、环境的创设要依据课程的目标。
将创设环境与课程的目标结合起来,依据目标增加或减少材料,预测对幼儿建构性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2、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瑞吉欧教育理念提出:教师要成为成功的观察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洞察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需要和兴趣。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时,当时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刚刚搬新家,孩子们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我的家”,同样家也是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们将“我爱我家”的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切入点。为了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了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我们和孩子一起创设了“中五班小区”,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区,有自己的家、幼儿园、超市、售楼部、银行等,每个孩子都扮演一种身份,在“小区”中快乐的生活、学习。
3、环境的创设考虑各领域的整合。
《纲要》明确的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的创设要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中,结合各领域的要求,我们提供了便于幼儿交往的各个区域,提供了各类统计表、制作材料、社区及世界著名建筑图片等,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其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材料的准备
1、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敏锐而积极的`反应,促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得到发展。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是大量的制作材料,特别是小朋友在户外参观收集的小树叶、树枝等,这都是小朋友眼中的“宝贝”,我们又请来建筑系的大哥哥,和我们一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自己梦想的家,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不断有问题涌现:“大哥哥,有哪些材料是环保的?”“为什么好多屋顶会设计成尖顶的?”“旋转楼梯怎样设计上起来才不会头晕?”……在大哥哥的帮助下,“中五班小区”终于落成了,而随后而来的生成活动不断产生,如小区命名、小区的绿化、小小售楼部等等。
(2)创设的环境能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幼儿与教师、同伴的积极互动提供现实条件,便于幼儿在交往中主动学习。如当孩子们创设完成了 “我生活的地方”时,发现很多问题:“幼儿园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地方,我们认为幼儿园应该是圆顶的。”“幼儿园里应该有小朋友。”“科技大楼应该有个标记,要不然大家会找不到的。”……在幼儿的提问和讨论中,我们生成的活动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3)创设的环境应具多功能性、挑战性和变化性,使环境始终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环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富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教育力量,能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指导性,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帮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2、材料来源于幼儿、教师、家长。
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开展过程中,以“中五班小区”作为展示孩子兴趣和经验的窗口,通过活动区游戏、集体活动、社区活动、家长参与等活动,环境的创设应成为一个设计DD实施DD调整DD生成DD再实施的发展过程,幼儿、教师、家长积极地参与其中,课程的内容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延伸。
三、幼儿经验的丰富
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儿童建构过程的支持或妨碍,因此若要把握“教”的时机,则应把握儿童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的前提是幼儿经验的丰富。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开展了参观社区、去小朋友家作客、“我了解的建筑知识”等活动。活动中幼儿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常识。
四、环境的调整
丰富而适宜的环境资源可为幼儿提供无尽主动探索的机会,幼儿会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积极互动中主动思考、主动交流,幼儿生成活动也随之而来,环境的创设也将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例:在组织幼儿去小朋友家做客时,小朋友又提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呢?”大家想出了很多办法:“可以打电话,提前问一问。” “可以设计一个路线图,我们看地图去找。”“可以请叔叔阿姨来接我们。”……于是我们又开辟了“请到我家来作客”的主题墙,展示孩子们和家长制作的各种路线图,孩子们可以互相欣赏、相互交流,还有的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在进行测量,原来他们在寻找“最佳路线”呢!
五、环境的延续
正如马拉古奇所说:“我们的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作用。”环境以它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下实施课程的过程,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而旧问题的解决又孕育出新的问题,环境也将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延伸。
在环境创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对环境的教育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在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上下工夫,更要反思我们的环境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教育取向,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赋予我们所创设的环境更多更积极的教育价值,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家庭”的氛围,让环境伴随幼儿一起成长,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之家”。
参考文献:
〖1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6.
〖2 王晓燕.创造我们自己的“瑞吉欧教育”.学前教育研究,.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9.
幼儿园的心理残害问题学科论文
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要全面关心幼儿成长,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残害”的问题。所谓“心理残害”又称“心灵施暴”,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性的发生的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在幼儿雷锋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1、游戏时,有幼儿报告:“老师×××打人!”,老师不问青红皂白:“你又打人了,走,到小班去!我们大班不要你了!你看你做过什么好事情!”,教师死命地拖着一个孩子气往外来。
2、午睡时,×××小朋友还没睡着。“×××,怎么又是你,从开学到现在你就没睡着过!”,“又动了,怎么你就不能安安分分的躺在床上,老是这样动来动去,难道你有多动症?”
3、下课后,由于某小朋友在课堂上乱插嘴。“你现在讲吧,给你时间讲!”“不说话了?你哑巴了?以后其他小朋友都不要理睬他,让他一个好讲好了。”
幼儿园教师平时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对孩子造成了“心理残害”。心理残害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研究表明:受心理残害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残害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残害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心理伤害的现象。有的家长来找教师提意见。教师被家长提意见提得怕了,“我惹不起还躲得起,”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不理不睬。使原来一个活泼的幼儿变得敏感和胆小了,总是用一种犹疑的目光盯着教师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你再不听话,这次春游你就别想去了!”;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亮相或罚睡,另一个班的教师也就很配合的进行现场老师;“看见没有,以后你们不听话,也把你们送到其他班去。”吓得孩子们大气不敢出。久而久之,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压抑其创造性。我以前实习的班级就有“小班恐惧症”,虽然教师把他们管住了,但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负面影响。
3、缺乏鼓励、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老师我想帮你做事。”孩子兴高采烈的说。“你?不行!”孩子黯然低头离去。“学了这么久,你还不会?这是榆木脑袋!”诸如此类的语言在幼儿园中也屡见不鲜,这些也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其心理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二、造成幼儿心理残害的原因
为什么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普通的心理残害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我义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们还根本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在对幼儿实施“心理残害”。他们没有将管教和残害区分开来。2、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自尊及其独立的人格。有些教师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更没有人格尊严可言,所以在对幼儿的态度上很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考虑后果。3、教育方法不科学。有的教师主伙自己对幼儿不体罚、不谩骂,觉得自己做的无河厚非,殊不知,“心理残害”是更为严重的教育误区。4、与家长关系不好所致。5、教师的情绪宣泄不当。使幼儿成为自己的“出气筒”。
三、解决对幼儿心理残害的方法
要使幼儿老师走出心理残害这一误区,可采取以下几点对策: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要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纠正认知上的偏差,高度认识心理残害的严重后果。2、教师要加强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切记教育过程中的情绪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正确对待意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在教育的观点、方法的方面与家长尽量达成共识,千万不能把与家长的矛盾转移到幼儿头上去,更不能因此来逃避对幼儿教育的责任。4、加强群体监督作用。当一个教师对幼儿实施心理残害时,其他教师不应该保持沉默或随声附和,而应干涉和制止,这样一方面可使施虐的教师有所收敛。另一方面使幼儿明白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不喜欢我。这可以帮助受虐幼儿减少受虐造成的伤害。4、要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游戏教学的探索学科论文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贯穿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动手、动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对他们一生的健康产生持续的影响。
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开展了小型多样、开放、任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一、充分挖掘民间游戏
由于幼儿受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限制,其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于是,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我们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例如:我们北方流传的“打宝”、“弹珠”、“夹弹子”等游戏,受到男孩子们的喜欢。特别是“打宝”的游戏,几张硬纸壳剪成圆片片,印上图案,也有的'用烟盒折成三角玩,三五成群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调查中发现,孩子们有的是喜欢好看的图案,有的是喜欢扇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喜欢好胜,符合学前儿童的竞争心理。 女孩子们则喜欢“盘脚莲”、“跳皮筋”、“小鱼游”、等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边说儿歌边玩,玩法上从易到难,提高了玩的兴趣。边说边玩则可以锻炼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节奏感,玩得快乐。此外,玩沙、玩水、玩胶泥,更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
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天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民间游戏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零散间隙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绳”、“转拉线陀螺” 、“找东南西北”、“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由于孩子们的兴趣不同。
二、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观念指导行为,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带来偏差。过去的各类活动主要以预设为主,强调了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还是游戏式的学习活动,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强,但是到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往往就会偏差于目标,目标与过程就偏离了。因此,我园充分利用晨练、课前课后、户外活动时间,组织幼儿自由活动,他们自由选择玩具,自由结伴,按自己的喜爱和意愿进行游戏。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每一次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1、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
我们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我们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才会玩得尽兴,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让孩子自己选择“如何玩”,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戏《夹球越障碍》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跳的方法“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前进跳、后退跳……”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双脚跳跳得快”、“单脚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着方向”……当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与游戏本身的规则有异议时,我们应该大胆的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3、角色游戏中自己选择“我来做××”。
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他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会根据幼儿各自特点、和幼儿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也可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去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担当了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即是“别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4、游戏材料应由幼儿自己选择。
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师的指导
游戏中教师应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活动真正的主人。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教师应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四、游戏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例如:游戏“网鱼”,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渔网”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在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幼儿园数学教育微探学科论文
[内容摘要]:新纲要和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一线的教师们较难准确地把握住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教学方式方法、发展评价等几方面,对新纲要下幼儿园数学教育做了一些策略性的微探。
[关键词]:数学 幼儿新纲要 策略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思维的建构,即把具体的问题抽象上升为一个数学问题,同时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应用与具体的问题。因此,数学有两方面的特点:抽象性和应用性。
一、现实中的问题和困惑
受传统数学理论和数学教育观念的影响,数学在幼儿园里历来被认为是一门课,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幼儿的这个年龄特点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幼儿园的教育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无处不到,因此,数学教育同时又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让孩子乐于学习数学,而且有成效,是一个急于解决的问题。
当前,教师们在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观念上的偏差及困惑,比如从课程模式上看,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学科取向和主题取向;从教育途径上看,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教学途径和生活化游戏化途径;从教学方法上看,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操作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这些不同的观念让教师们不知该何去何从,找不到其中的平衡点。
二、幼儿数学教育领域的新教学策略
(一)、数学教育的目标、价值及内容策略
1、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要把握好幼儿数学教育,首先得把握好幼儿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新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先从新《纲要》中获得理论支持。新《纲要》中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试图与科学领域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纲要》中对幼儿数学的目标定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新《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领域中规定:“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幼儿的数学学习内容不仅有数的学习,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量、空间、形体等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容。此外,由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和他们的逻辑思维发展密不可分,而且逻辑关系还是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学习的基础,因此一些属于“前数学”的数理逻辑经验也是幼儿数学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把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序列:
(1)、逻辑关系
该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类包含关系及分类,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及排序,模式。
(2)、数和量
该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数,10以内自然数及数之间的关系,10以内数加减运算,分辨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轻重、时间等)和简单计量。
(2)、空间与形体
该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分为,常见几何图形及几何体。
(二)、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模式策略
按照新《纲要》中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开放式的教学突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幼儿体验各种逻辑关系,发展幼儿的数学能力,并从中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我们必须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学科模式和主题模式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两者的融合,真正将数学融合于主题之中,要体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拼盘式地将其切割分别插入各个主题之中。可以将数学教学分为两种模式:正式数学活动和非正式数学活动。
1、正式数活动:
即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活动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的教育活动方式。
(1) 把握适合的时机
在正式数学活动中,可以是面对共同的疑惑进一步进行探讨,整合各自的经验,寻求答案;也可以是对幼儿在生活中所积累的零碎而具体的操作经验加以整理交流,归纳提升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是否开展正式活动是视幼儿的活动现状而定的,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及特定的不同层次发展水平设计教学活动。其内容一般针对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幼儿行为态度方面的问题,如对使用新材料产生畏难情绪,注意力不稳定或不能与同伴友好交往等。
②、幼儿思维方法方面的问题,如已有的经验不能迁移到新的操作学习中,或已获得一些感性经验,尚需要进一步探索思考,或已具有大量的感性经验,需要加以整理归纳等。
因此,正式活动开展得多与少不可能有刻板的规定,但是,适时地开展将会是十分必要的。
(2)组织开放式的讨论
正式活动虽然在形式上与过去的集体教学相似,但在本质上却有根本的差别。其目的不是教师呈现答案,幼儿反复练习,传递数学知识,而是一个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引导思维,鼓励幼儿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引导幼儿积极互动,教师则参与其中:
①、直接导入问题
对某些幼儿已有的讲演难以迁移的新操作材料,或某些行为问题,通过演示和介绍,使得幼儿得到启发有所了解。
②、比较判断
将二到三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呈现在幼儿面前,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其合理与否,得出结论。
③、复问、质疑
对某些操作方法或结实要求进一步解释或提出质疑,思考其是否合理。
④、交流分享
面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展示个别或小组寻求解决的方法,共同归纳整理,寻找某些规律。
教师应重视利用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提高正式活动的质量。
2、非正式数活动
是指幼儿受环境的诱发,在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驱使下,有意向地选择有关学习材料,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的活动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1)游戏活动
游戏的形式可使具体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是最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易于被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
现在幼儿园中最热门的区角游戏中可以进行很好的数学教育活动。但是其中,教师如何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和有目的的观察是两个极具关键的环节。
①、材料的来源
材料的来源有特定的数学学具、内含数学功能的玩具或日常生活用品和教师自制的学具三类。其中第二、三类会更多。尤其是许多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看似与数学无关,但是只要认真发掘其数学功能就有可能成为极好的学具,而且这些不断生产出来的新的品种,稍加变化时常是幼儿学数学材料的最好的资源。
②、材料的投放
A、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就是要求材料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方法由简到繁,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投放多种层次的游戏材料,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数学游戏的材料既可以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又可顾及个别幼儿特征,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和持续的发展。如中班饼干商店的游戏中,目的是让幼儿练习分类,投放的材料有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几何图形饼干,游戏操作中可以先让幼儿从简单的图形或颜色或大小其中的一类特征进行分类“包装”,然后排除一种干扰,按照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包装,最高的层次可以让幼儿排除两种干扰,按照最细的特征进行分类包装。
B、多样性和多功能性相结合
多样性即围绕同一的教育内容提供不同品种的材料;多功能性就是同一材料可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两者结合就可以使材料的外在教育功能和内在的教育功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加材料的教育容量。如面对高矮不同的瓶子,可以设计这样的玩法:先数数有几个瓶子,再点数说出瓶子的总数,从而发展幼儿的点数能力;按瓶子的高矮排序,从而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找出第×瓶子,从而发展幼儿的序数概念;将按照某一特征(如大小或颜色等)将瓶子与瓶盖配对,发展幼儿的配对能力;按照瓶子上的圆点或数字标记进行喂豆游戏……可见,针对同一组材料,玩法不同,规则不同,目标就不一样,自然就实现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C、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
滚动性即新旧材料采取交叉变换的方式滚动更替。每投放一批新的材料时,或适量保留原有的材料,或将原有材料与新材料合并使用。随机性即按幼儿操作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在品种、结构或数量上调整原有计划。两者相结合体现了材料投放的相对稳定和灵活程度。
D、数量上的保证。
每批材料在投放时必须内涵数、量、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等基本领域内容的学具材料。学具或游戏材料的份数的总量约保持在幼儿人数的三倍左右,基本保证幼儿自选材料时不等待。其中重点材料份数比例应高与其他材料。
E、建立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
材料的摆放整齐有序,分别放在整齐的筐或者盆子里,在材料架上分列摆放,并为每份材料和材料架贴上对应的标记,墙面上张贴有关操作示意图,操作情况记录表,这样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
③、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以观察为主,以最大的耐心、最多的激励和最少的干预参与幼儿的学习。
(2)生活活动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强调要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①、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获得数学经验
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只因为外在属性的干扰,使得思维水平尚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幼儿无法自觉地抽象出其中的数量关系。我们作为教师就要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事物间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存在形式,并且以适宜的方式呈现给幼儿,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
如在吃点心,分水果等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环节中,幼儿常常会只关注“点心吃什么?”“好不好吃?”“还有没有更多”等而教师则可以因势利导,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点心是什么形状的”、“吃的时候,你将点心变成了什么形状?”“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点心够不够每人一份”等。当幼儿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就习得了形状、数量等数学经验。
②、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感念运用与生活之中
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将普通的数学知识和特殊情境相结合的能力,也是考察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准之一。
如在饭前值日生分碗筷的时候,会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在每个来园的孩子的座位上分一只小碗和相应的一只调羹,有的小朋友会喊“你多分了一个,因为今天××没有来,可以不分”,那么我们实在应该为这些幼儿感到惊喜,因为他们能自觉地运用数学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
(三)幼儿数学教学方法策略
1、运用多种方式导入数学活动
(1)、从生活经验引发思考。
如学习圆柱体和球体的时候,可先让幼儿思考:在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滚动呢?幼儿会想出许多东西,有的可能是圆柱体,有的可能是球体,这些滚动的东西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采用问题设疑的方法进行导入,幼儿会出现疑问,进而进行积极的思考,顺利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
(2)、给予挑战性的任务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非常期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同伴和成人的认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的任务,以适度的难题激发幼儿大胆实践,努力解决问题从而尽快地进入学习活动。如学习5的分成时,先要求幼儿把5只小鸡分别送到两幢房子里,看谁分的方法最多又不重复。
(3)、巧妙运用生活情境
如在学习一一对应的时候,教师以故事引入:7只小白兔去奶奶家做客,奶奶搬了7把椅子给他们坐,倒了7杯水给他们喝……椅子和小兔是不是一样多呢?杯子和小兔是不是一样多呢?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积极展开观察和思考,能很快激发幼儿尝试操作的学习兴趣。
2、善于发现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反思
教师要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知道该如何向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
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三类问题:学习数学态度消极、不遵守数学操作规则、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去适应幼儿,顺应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心理,为他们创设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机会,耐心等待他们的成长。
(四)数学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教学的效果如何,也需要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得以检验,同时可以及时根据评价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之更加适合与幼儿的实际水平。
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评价从幼儿把握数学知识的对错转变为对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操作技能、思维水平等进行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
1、日常形成性评价
主要是通过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观察,对全体幼儿进行整体性评价和个别幼儿连续性评价来完成。
2、终结性评价
主要对幼儿思维品质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思维品质只要抓住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四个方面,不同年龄应有所不同的侧重。
数学评价资料的具体收集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运用观察法收集评价资料
观察幼儿的最好时机就是在他们进行操作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而分析其数学发展水平,其次,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与个别幼儿,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追踪每个幼儿的发展过程。
2、运用临床访谈法收集评价资料
临床访谈法获得的资料更为真实可靠,也更为生动具体、富有个性。它很适合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而且使用比较方便。
3、运用作业分析法收集评价资料
当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幼儿或对他们进行测试时,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作业来间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幼儿的作业还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作业中的错误来加以诊断,改进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不是计算,而是发展思维”,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张俊,专题报告会“幼儿数学教育改革”,
3、何小亚,《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4、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四川凉山州教育信息网
5、(英)简.坎普 克.瓦尔特,《数字与逻辑游戏》,
6、姚伟,吴琼,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
7、黄中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开展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学科论文
摘 要: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我们要充分挖掘周边有效的教育资源,共创孩子探索的空间,使他们在自由自主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探究行为; 主题活动效果; 自信心
一、布境添趣,在主题课程中激发幼儿探究行为
首先,遵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主题活动内容。注重倾听幼儿的对话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无声语言,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我住的地方”这一主题活动贴近中班幼儿生活,从家庭到社区,从最亲的亲人到社区里的各种人物,孩子都有着最鲜明、最感性的认识。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求,随时准备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活动《好听的铃声》,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快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懂得了没事不能随便按别人家的门铃,为多多后来想到“送晚报、按门铃”的方法感到高兴,同时我鼓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扩展和提高;结合秋天的季节特征,我们开展了“金色的画”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活动《金黄色的小船》中他们把摇曳飘落的树叶想象成小鸟、风筝、雨伞等,我们一起走进落叶世界,去探索、去想象、去表现;为了展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我们组织了《秋天的小树林》活动,让幼儿通过纸团印画来表现秋天树林的特征,作品展示时孩子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真正的树林,他们为此欢呼雀跃。
其次,积极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在主题的开展过程中,从幼儿的行为表现、符号表征中把握幼儿的活动方向,合理有效地利用周边资源引导幼儿有选择地改变一些活动主题或适时扩展出新的主题,从而获取新的信息:为了让幼儿对自己所居住地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组织幼儿去鲈乡二村参观,吴姚尧高兴地告诉同伴:“我的家就在这里!”陈欣烨马上说我也是,他们看见爷爷奶奶坐在花坛边聊天,能主动地与他们交流;他们发现社区里有超市、理发店,还有服装店,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参观邮局活动中,幼儿用心观察了邮局里的设施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听了叔叔阿姨的介绍,还亲手寄了信,体验到了操作的乐趣;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是幼儿认识水果的大好时机,于是我们带幼儿参观了附近的水果店,认识了秋天的水果。在老师及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水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区分了干果和鲜果以及时令水果;带领幼儿参观时,为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鼓励并引导幼儿自己购买水果,在购买水果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到自然大方,并能准确地运用您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二、平等宽松,在家园配合中提高主题活动效果
探究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没有批评、指责,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的环境,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主题《虫虫,虫虫飞》对孩子来说无疑是走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他们异常兴奋。孩子们乐于去观察、探索,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问:昆虫需要这么多脚干什么?蚂蚁的家到底会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也像我们的家一样呢?带着这些问题组织孩子走进三村社区,孩子们带上放大镜、记号笔等器具和昆虫亲密接触,他们在花丛中发现了蜜蜂、蝴蝶;用树枝拨开泥土,发现了西瓜虫、蚂蚁、蚯蚓的藏身之处;在草丛中找到了瓢虫、蜘蛛、毛毛虫,并用记号笔及时记录下来,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自由、轻松、开放的氛围中每个人积极活动,主动探索,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变得更无拘无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了给这些问题一个具有科学性,准确的答案,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热心的家长通过各种渠道为孩子们准备了相关的图书、VCD碟片、网上打印照片等多种资料,为孩子们解决了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使孩子们对研究充满信心。
三、关爱尊重,在探究体验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尽量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活动环境,以此获得成功,增强参与活动以及开创另一活动的自信心,区域活动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活动形式。在区域角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主题化的思维空间,展示区为他们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实物等;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16块甚至是20块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幼儿就选择比较容易的,如4块、8块的拼图,这样,能使大部分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更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表演区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所喜欢的角色,使每个孩子的特长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表演“小兔乖乖”时,活动开始小兔子们时加入了自我介绍,为故事营造了和睦温馨的氛围,也让小观众明确了他们所担当的角色;蒋张毅扮演的大灰狼在听见兔妈妈唱歌之后,狡猾地说:“哈哈,我有主意了!”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情绪高涨,加进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到个别化教育,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有权选择探究活动的方式,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一次物体的沉浮教学中,我为幼儿准备了水、积木、橡皮泥、铁钉、纸等材料,让幼儿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幼儿拿到材料后,积极地进行探索尝试,有一名幼儿把铁皮拿起来,轻轻地放在水面,可铁皮落下去了。他又把铁皮变弯放入水中,还是落下去了。最后把铁皮做成了船,放入水中,终于浮起来。他又尝试着将铁钉放入船内,铁钉也浮起来了。在反复操作尝试后,幼儿知道了物体沉浮的原因。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虽然可能失败,但他们同样会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与周边资源相互融合,通过积极的探究行为,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建立了自信心,幼儿的态度、情感、求知欲、学习愿望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使主题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