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优秀论文
- 文档
- 2024-09-08
- 10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优秀论文,本文共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优秀论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让我们蹲下身子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先生,坐着的是学生。而从精神层面上说,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的、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的爱心的语句。一个学生找出这样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话像鲜花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我对这句话信口作了一个解释:说话是人最普通的事,而唱歌是艺术,有美的感染力,把说话比作唱歌,美化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话一说完,我突然发觉,学生们一个个瞪着迷惑的眼睛惘然地看着我,终于有一个纤弱的声音在角落里响起: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顿时,我醒悟过来,耳根臊热。什么艺术、美的感染力、美化,我在跟初一学生上美学?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拿名词术语来唬人的教师。于是我先转换了角色(做一回学生),再转变了话题:生活中和奶奶相处得长久(最好是由奶奶来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请举手;请这些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的奶奶叮嘱或爱抚他们时说话的语气腔调是怎么样的?后来尽管答案大都迥异,但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具体亲切的祖母之爱。在这次尴尬经历之后,我深切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用语及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将与自身的备课(钻研教材)程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一起,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学习生活,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我的老师》(魏巍)时,我们(师生)曾对狡猾一词的理解,略感不足。文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法,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期待及一定程度上的情境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和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
九十年代,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在合著《跨世纪的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的七项原则》一书中将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作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实现潜知识与显知识的展开、整合和转化;实现既思想活跃又保持头脑冷静;既处理人们的现实思想又顾及人们的愿望;既要发散又要收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素材,针对疑点,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积淀去分析理解语文素材,并养成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要引导学生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云语),通过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等方式获得感知语言素材的灵感。
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一开始,我没作提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怎么样,如出来吧,顾客来了或有人来买你的书了。于是,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重新作了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思维结果。这种整合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0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20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让我们蹲下身子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先生,坐着的是学生。而从精神层面上说,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的、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的爱心的语句。”一个学生找出这样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话像鲜花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我对这句话信口作了一个解释:说话是人最普通的事,而唱歌是艺术,有美的感染力,把说话比作唱歌,美化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话一说完,我突然发觉,学生们一个个瞪着迷惑的眼睛惘然地看着我,终于有一个纤弱的声音在角落里响起:“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顿时,我醒悟过来,耳根臊热。什么“艺术”、“美的感染力”、“美化”,我在跟初一学生上“美学”?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拿名词术语来唬人的教师。于是我先转换了角色(做一回“学生”),再转变了话题:生活中和奶奶相处得长久(最好是由奶奶来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请举手;请这些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的奶奶叮嘱或爱抚他们时说话的语气腔调是怎么样的?后来尽管答案大都迥异,但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具体亲切的“祖母之爱”。在这次尴尬经历之后,我深切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用语及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将与自身的备课(钻研教材)程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一起,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学习生活,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我的老师》(魏巍)时,我们(师生)曾对“狡猾”一词的理解,略感不足。文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法,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期待及一定程度上的情境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和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
九十年代,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在合著《跨世纪的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的七项原则》一书中将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作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实现潜知识与显知识的展开、整合和转化;实现既思想活跃又保持头脑冷静;既处理人们的现实思想又顾及人们的愿望;既要发散又要收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素材,针对疑点,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积淀去分析理解语文素材,并养成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要引导学生“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云语),通过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等方式获得感知语言素材的灵感。
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一开始,我没作提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怎么样,如“出来吧,顾客来了”或“有人来买你的书了”。于是,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重新作了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思维结果。这种整合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
[1] [2] [3]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完成原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教师应以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对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整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多种思维方式,把语文课堂学习变成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训练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0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20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让我们蹲下身子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先生,坐着的是学生。而从精神层面上说,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的、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的爱心的语句。”一个学生找出这样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话像鲜花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我对这句话信口作了一个解释:说话是人最普通的事,而唱歌是艺术,有美的感染力,把说话比作唱歌,美化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话一说完,我突然发觉,学生们一个个瞪着迷惑的眼睛惘然地看着我,终于有一个纤弱的声音在角落里响起:“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顿时,我醒悟过来,耳根臊热。什么“艺术”、“美的感染力”、“美化”,我在跟初一学生上“美学”?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拿名词术语来唬人的教师。于是我先转换了角色(做一回“学生”),再转变了话题:生活中和奶奶相处得长久(最好是由奶奶来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请举手;请这些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的奶奶叮嘱或爱抚他们时说话的语气腔调是怎么样的?后来尽管答案大都迥异,但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具体亲切的“祖母之爱”。在这次尴尬经历之后,我深切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用语及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将与自身的备课(钻研教材)程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一起,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学习生活,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我的老师》(魏巍)时,我们(师生)曾对“狡猾”一词的理解,略感不足。文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法,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期待及一定程度上的情境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和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 九十年代,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在合著《跨世纪的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的七项原则》一书中将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作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实现潜知识与显知识的展开、整合和转化;实现既思想活跃又保持头脑冷静;既处理人们的现实思想又顾及人们的愿望;既要发散又要收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素材,针对疑点,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积淀去分析理解语文素材,并养成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要引导学生“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云语),通过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等方式获得感知语言素材的灵感。 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一开始,我没作提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怎么样,如“出来吧,顾客来了”或“有人来买你的书了”。于是,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重新作了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思维结果。这种整合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我认为它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三部分组成;二是创新的执行系统,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组成;三是创新的保证系统,以创新性格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
1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
2
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①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②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③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一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 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逆向思维、移植、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使学生探索地学习,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而作为教师,更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 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传统的,我们一直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从孔子到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这种千古不变的真理下调教出来的。纵观我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国家有几个?为什么我们以前有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而现在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难道是中国人的智慧不够吗?不,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好,重视了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新思维通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高度发展、高度活跃的创新思维。
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再以分数给学生下结论。尽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在观念上应更新过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一、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目标适中。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小站》时就根据“小站的设备简陋”这一内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站又将是什么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火车站来设想,这时我就表扬了他们的敢于创新,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小站的设备先进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又将如何?”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然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一种是以前的小站,但热情的服务却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另一种是设备先进了却不与旅客见面,不再动手修假山、造喷泉了。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讨论一下这两种做法的优劣。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
二、重视思维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像片。通过看录像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这一课同学们可能终身不会忘记。
三、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思维的信号。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的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这样的回答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真是有点异想天开。我就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人多势众,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鲸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
[1] [2] 下一页
四、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像老师一样不自觉的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创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回答几个答案,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是教师榜样作用的效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但我国目前的创造力开发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70%到80%,而我国仅为30%左右。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8.4%,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九分之一;每十万人中被收录的科技论文,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0篇以上,而我国不足3篇;每十万人中申报专利数,发达国家达到100件以上,而我国不足10件。事实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知识、创新及其转化能力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质量及人才创造能力的差距。知识经济的出现,21世纪的到来,为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创新的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创新的中国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力水平、创造型人才将成为维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关键。
上一页 [1] [2]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训练
创新思维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例如在教第九册《草原》一课时,针对草原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草原“一壁千里和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的发散。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中、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如教《凡卡》一文,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到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曹操你会相信黄盖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
三、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但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创造性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有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又学习《五彩池》一文,文中说五彩池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盘子,有的像莲花……。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式,想象成不同形象,如兵器,或动物造型。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
[1] [2]
在刚接触一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状况: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疙疙瘩瘩,语无伦次。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无从说起,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怎么也说不出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呢?我想还是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一、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
二、一年级语文课堂实施方法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分为汉语拼音,认一认,识字,练习,课文五个部分。下面我就这几部分着重谈一谈。
(一)、“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初入学的儿童,虽然没有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系统的学习,但他们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和表达的基础。入学后,他们接触最广、使用最多的便是汉语拼音,大量地学习字母发音,书写记忆字母字形,拼读音节,繁琐单调而枯燥,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目前苏教版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意境优美的情景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如教学声母“t”与单韵母“i”组成的音节时,可根据四声练习说话:tī--梯楼梯我每天回家都要爬楼梯;tí--提提醒妈妈常常提醒我做作业要认真,细心;tǐ--体体育我最喜爱上体育课;tì--剃剃头星期天早上我陪爷爷去剃头。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音节,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既巩固了拼音,又拓宽了思维,还活跃了课堂。
(二)、“认一认、识字”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刚刚接触到汉字的学习,虽然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认(去除拼音后),但是汉字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很有些困难。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字,不能用实物来示范,讲解。这时若能在活动中学习汉字,并渗透说话训练,会怎么样呢?
我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认一认4”时,我把五位的学生请到讲台上安位置站好,先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谁站在谁的左边?谁站在谁的右边?谁站在谁的前面?谁站在谁的后面?学生的说话欲被激起来了,小手举得高高的。然后我又让几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站起来一边比画一边练习说话:某某坐在我的左边,某某坐在我的右边。最后小结:大家刚才说“左边”的“左”、“右边”的“右”,“前面”的“前”,“后面”的“后”。然后出示“前、后、左、右”进行学习。我发现在活动中利用学生表达欲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学习汉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又练习了说话能力。
(三)、“练习”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笫一册语文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看书上四幅图,引导学生动脑筋说图意,让同学之间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做的对吗?你应该提醒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让学生们知道交通常识,同时引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然后请学生做一下评价,谁讲的最好,最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四)、“课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观察插图时,先让学生,按一定顺序,一项内容,一项内容说出来,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我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连起来,然后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插图的,自己哪些内容没有说好,应该怎样说。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起来。如教《我叫“神舟号”》,在学生口述图意后,再让他们认真读课文,弄清“神舟号是怎么认识嫦娥姐姐的?神州号去太空干什么的?嫦娥姐姐为什么想回家?”等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延续课文内容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注意安排这一练习。如学了《大海睡了》一文后,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段话。我先创设情境:“第二天清晨,大海醒来了,那醒来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安排情节,让学生接着说下去。通过学生自己练,同桌互练后,再指名说。有个学生说:“大海醒了,风儿追逐着浪花,浪花尽情地奔跑,它们闹着,笑着……”学生真是说得太好了。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我想,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教学总结(一年级上册)]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段训练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关键词 语段训练 语文教学 课堂
语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和篇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读课的特点,尝试以重点语段为中心,精心设计训练步骤,抓住重点语段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一、精心选择教读的重点语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一)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有人说,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目标教学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目标确立了,关键是如何处理、完成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总是先寻找能紧扣目标的语段,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夜走灵官峡》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选材”,而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巧妙的选择恶劣的环境 ----雪大、谷深、山高、风狂和特定的时间----夜来表现工人阶级不畏艰难、忘我劳动这一中心。巧妙设疑,层层深入,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恶劣的环境、特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段入手,来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选材立意的技巧,从而学到构思的方法。抓住了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总领段、过渡段、总结段等进行教学。
1.总领段。例如《苏州园林》的第二段概括介绍了苏州园林“完美如画”的特点,并从亭台轩榭的布局等四方面对下文的内容作提示,是全文的总领段。抓住了这一段,就抓住了全文结构的“纲”。教学时我就以这一段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很快地弄明白了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了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及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2.过渡段。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所写建筑繁多,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为了使学生较快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教学中我就抓住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十一段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这一段从结构上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说明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小结,又点出下文对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说明;既呼应前文的第二段,又照应了后文的第二十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既概述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提示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抓住了这一段,文章的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教学时我就抓住不放,重锤敲打。
(三)找出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着眼点虽在加强布局谋篇的训练,但不可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我在选择重点语段时,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1.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教学议论文,就要抓住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中心论点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浓缩,抓住了它,有助于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见解和主张,也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论据及论点和论据的关系。2.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形象地反映出来的,因此教学时要特别重视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上课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个?进而要求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机智、活泼可爱的小英雄的形象,而中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了一个自卑、衰老、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最后用“当年的小英雄 后为何变成木偶人”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挖掘出文章的主题,从而顺利地完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这一教学目标。
二、恰当处理语段和篇章的关系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讲读教学,必须处理好段和篇的关系,使语段教学和篇章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呢?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段里出题目,篇中找答案。重点语段如果是全文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的浓缩,那就可以从语段的深入解剖入手,由段到篇,以点带面。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我把课文结尾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尾至首顺“瓜”寻“藤”。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那段话:“真的……好戏了。”接着提问:“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豆”和“戏”非同一般,但究竟“豆”“戏”好不好呢?学生反复阅读,得知豆很普通,戏也乏味。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呢?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找到了如下原因:一是人好,二是景好。这样顺着结尾一段,我引导学生一步步寻上来,作者开篇的“藤”也就找到了。
(二)篇上出题目,段内做文章。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我就先从全篇入手,指导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了五句,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抒情线索。然后由篇到段,再抓住集中描绘白杨树形象特征的第五段及内在气质的第七段,组织学生读、思、议、辩,具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内在气质,深入领会其象征意义。
总而言之,前一种方法由段而篇,抓点带面;后一种方法由篇而段,顾面抓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只要有利于突出语段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可以千变万化的。
[语文论文]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限时达标训练好处多
本学期,我根据本校教研计划“在优化导学达标过程中实行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在实施目标教学的同时进行限时达标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反复研究、改进,效果很好。
限时达标训练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在限时达标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有很多好处。
教师能把握时间,掌握主动。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安排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经常有课堂教学前松后紧的现象,前面的拖了时间,到后面就草草收场,因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学校提出“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后,我明白到自己教学弊端在于没有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时间分配不当。找出原因后,我就注意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班学生实际制订出所需的时间,如我教二年级教材第8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前提测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词,由中下生开火车带读,设计用1分钟完成,再用2分钟看课文录像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认定目标用2分钟,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想学些什么东西(或想知道些什么东西),再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心中有数。然后我设计用2分钟让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课文共有四段,每段课文配一幅图,我设计用28分钟学完课文内容,最后用5分钟达标测评反馈,合共用40分钟完成第二课时即学完全文。而28分钟即导学达标过程,我先用10分钟时间学习第一段,看图讲一讲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在想些什么?(用约2分钟让学生看图回答)再指名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葫芦开始时长得怎么样?(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导感情朗读,再用一分钟时间让学生练读,再找几个学生试读(约用2分钟时间)再问:从哪里看出那个人喜欢葫芦?(按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2分钟内掌握、理解、练读)最后总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①看图理解图意,②读课文对照图理解,③理解内容指导朗读,④学生练习朗读,⑤归纳图意。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用8分钟学习第二段,5分钟学习第三段,5分钟学习第四段,并说出从中学到的道理。
由于教师备课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时间,因而上课就
能掌握好时间,取得了主动权,完全避免了前松后紧的现象,自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探索后,我很少出现拖堂现象,而且大部分课都能按时完成收到效果。
二、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标准。
由于教师每一个环节都能先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明确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杜绝了以往学生出现的随意性,学生能根据要求尽力达标,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是否达标,因而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了。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班级都无非是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出现“等他做完不行,不等他做完又不行”的局面,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爱理不理。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特别是做练习时,我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能在时间上达标的加10分,准确程度上又达标的再加10分,小组间进行竞赛,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四、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了,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很多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了,以前我用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余下的一节课就可以解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因而家庭作业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课余负担减
[1] [2]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