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5-26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中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教学反思,本文共16篇,供大家阅读。
当我们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去用散文的笔调,而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去写,我想,这就应该叫做叙事诗。还有抒情诗的说法,本人觉得,这两者之间是相对而言的。抒情诗是抒发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情怀,情绪的;叙事诗所写的是事物本身变迁和发展的。打个比方来说吧,这就像同一个娘生的孪生兄弟,虽然相貌极其相似,但还是有着区别的,要不然他老妈怎么能区分出谁是大毛,谁又是二毛呢?所以这两者之间,应该有着共同点,也有着异同点的。
下面我先就来谈谈抒情诗和叙事诗各自都有哪些特点。
在题材上,抒情诗所选用的题材是很宽泛的,可大可小,大至国家兴亡,历史变迁,小至麻雀苍蝇一花一草,皆可拿来抒情的。抒情诗主要是抒发对于事物的情怀,比如苍蝇令人讨厌,鲜花令人喜爱的情绪,而不是去关注事物本身,不是去写苍蝇有几条腿啊,吃什么啊,拉什么屎啊等这些。
叙事诗的题材选取,就没有那么自由了。叙事诗由于是叙述事物本身的'变迁和发展,题材常取稀有的不寻常的故事,或者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事件。比如,村里的大毛结婚,二毛的老婆生孩子难产之类的题材是很少拿来作为叙事诗题材的。
由于所选用题材不同,所以抒情诗可以短小精悍,而叙事诗往往就篇幅很长,很大了!
由于叙事诗和抒情诗毕竟是同一娘生的,而且还是孪生兄弟,所以他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多共同点的。
抒情诗和叙事诗,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诗”字,可见,他们都是具有诗的本质和要素的。这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具有某种气质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两首诗,所以在这里不写出来),很显然前者是抒情诗,后者是叙事诗的。因为前首诗篇幅短小,只是抒发作者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而后首诗篇幅较长,主要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但是,白居易在《长恨歌》这首诗中也倾注了自己主观情感的,所以也具有诗的性质。
通过比较,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叙事诗和抒情诗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界线,只是所选得题材不同而已!
看来,抒情诗与叙事诗这对孪生兄弟,也是不难区分的。我想,上面提到那“老妈”之所以一眼就能分出她宝贝双胞胎儿子,就是因为天天见面,看的多,接触的多的原因吧!所以我觉得,我们平时多看,多读,甚至有时多写一些这样的诗,是有助于我们正确区分抒情诗与叙事诗的!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语文教学中“先学后教”的实践与反思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本学期,我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现将自己的实践心得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
“先学后教”学在前面,教在后面,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落在学生身上,教师的教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有问题的就教,没有问题的就不教,让学生学在前面,通过学生的学习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再去解决问题,教师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而教的。其实,许多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解决的,那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等去帮助学生解决,这就是教师的专业。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地刻服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使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出“双宾”气氛,具有生气;避免了“填鸭式”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遗缺,进行有效指导,节省时间;课堂民主得到充分发挥,避免了“一言堂”“满堂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现象的发生;养成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得到了加强:
1、以学为本,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从时间序列上对学、教、练作了规定:以“学”作“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在“学”、“教”、“练”三者关系中,“学”为主轴,“教”和“练”都围绕“学”这主轴展开,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2、由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品质的训练。“先学后教”课堂教学重视思维品质的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对形象作充分的想象、联想,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阅读更加准确深入,具备探究的能力。
3、由重课后操练转化为课前预习、课堂反馈。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先学后教”重视课前预习,课堂反馈,这样,能够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使学生在不断的预习、矫正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
有了收获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困惑:教学节奏较慢,课堂效率还不高;老师驾驭教材和教学机智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问题的设置有时不甚合理;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
1 、要实施“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教师除课下认真备课,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存外,重视课堂四十分钟训练的速度、质量、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要明确时间,抓好落实。深度知识从重从慢,精讲精练;浅显知识从轻从快,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轻重缓急、张驰结合、波澜起伏的交响乐章,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中,筛选信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2、深入钻研教材,备好课。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1)能分析出教学重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2)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3)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技能得到提高;(4)能准确熟练操作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5)除去教材中设计到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只有在备课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得轻松,才能让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3、精选练点,锤锤有声。要精心选择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4、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5、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小组合作、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楠楠
[语文教学中先学后教的实践与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反思
《背课文》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他用自然清新的文字记叙了“我”小时候背诵课文的三段经历。第一件事侧重于背课文的的快乐,第二件事侧重于背课文越来越困难,需要付出努力,第三件事侧重于对背课文的意义感悟,背课文如“牛儿反刍”,不断背诵不断领悟。凡是当过小学教师或者身为孩子父母的大多会有同感:教孩子识字难,辅导学生写作文难,让学生按照课后要求背诵全文或片段就更难了。你强调孩子背吧,由于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太多,尽管有的学生当时也会背,可是过几周你再让学生背课文孩子就会丢三落四,张冠李戴。你不让学生背吧,一般一类、二类课文都有背诵作业,再说凡是让学生背诵的课文大多都是经典之作,让学生熟记这些内容不仅仅对当时的考试有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未来也是有益的。
让学生勾画批注,互相探讨交流。 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背课文的的不同感受为线索扣住“一字不差、容光焕发、反刍”等关键词语和“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多背一些名篇……慢慢地吸收”等重点句反复理解,深化感悟。这样,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教学环节,重点内容得到落实,学生潜心读文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强调要背诵某些诗文,但收效不大。我认为可以采用“复背”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背诵熟记一批优秀诗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做法可以这样:一是复背的材料要精选;二是复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复背的过程纳入课堂;四是集中时间进行复背训练;五是开展背诵竞赛,寓“背”于乐,及时做好复背情况的`反馈,
从学生的收获来看,选取抓好复背的教学策略,的确有利于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精心设计问题,深入讨论。我曾问过一些学生:“这么好的文章、片段你们为啥背不熟,记不住呢?”孩子的回答让我惊讶:“枯燥无味没兴趣,篇幅太长不好记。”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书读千遍,其义字见”、和“背一些名篇,储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谁见过牛儿反刍?理解了牛儿反刍后,我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把背诵课文比作牛儿反刍,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再默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通过层层深入理解”反刍“在这儿就是指重温、复习,不断背诵,就读懂了句子,突破了难点。但在教学中,对重点部分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在整体朗读方面知道不够,对部分学困生没有照顾到。当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时,学生只能理解字面上的含义,没有自己生成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我要更多的分析学困生的情况,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使他们有机会有胆量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表演动作,有的学生摆设小道具,有的学生参与评价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既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又学习了语文知识。
随着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师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语文教师也是如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培养反思型、批判型的语文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百花园中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语文百花园中字、词、句的练习课。我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座美丽的语文百花园,随着课程的进展出现了争奇斗艳的汉字花花丛,造型别致的词语小桥,还有清澈的小河和碧绿的草地。情境创设得优美、秀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语言的积累。
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这一点在带领大家畅游语文百花园中体现得十分突出。观赏汉字花孩子们自主地发现了这些字都是上下结构的',进一步发现了汉字偏旁有表意的特点。观察词语桥孩子们又自主地发现了这些成语都带有在观察草地上的孔雀,小河里的青蛙和鸭子时又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句子先要求学生说清楚“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接着要求学生把“地方”说具体,要说出“什么样的地方”要把句子说成:“谁,在什么样的地方,做什么”训练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其中又区别了同音字“青”与“清”。还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字、词、句的训练都设计了拓展环节。通过拓展既巩固了教材中的内容,又积累了语言。如:词语训练中学生又说出了很多带有数字的成语。句子训练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花丛上出现了蝴蝶,草地上出现了兔子和公鸡。又运用了“谁,在什么样的地方,做什么‘练习了说句子。
三、自主学习,激发了主动意识。
课标中指出:要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每项练习都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这样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意识。课上合作学习也有所体现。比如:理解词语桥上的成语,小组里进行了讨论,组内还进行了交流共同积累了很多带有数字的成语。
总之,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孩子们学得轻轻松松又扎扎实实。 本节课所用的教具和课件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如果受条件的限制,制作课件有困难课件也可以用板书代替。
练习5的第一课时共有三内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人物的对话,加深对“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感受。诵读与欣赏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文化知识,学习在朗诵诗歌时能走进诗歌的境界。写好钢笔字,既让学生能欣赏行款布局的美观,又要能体悟每个字的间架匀称、合理。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游戏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中作为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点拨和引导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社会生活中的合格的“人”。 让学生走进语文生活,语文的丰富多彩可以擦亮学生的慧眼,生活的美好滋味浸润学生如梦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怎样把句子补写具体的教学也同样如此。生活是小学生取材的源头活水,它不仅是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还包括学生头脑中所想象的广阔世界。生活中满是七彩阳光,唯有放开视野,方能在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烁烁意蕴,在波澜不惊处感受到切切真意。学生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感受,才能把句子写生动,把一段话写具体,用真挚敏锐的心去感受与创造生活。
遵循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干世界,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溪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语文的身影,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才是“语文与生活”的深刻含义以及我们的追求。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走进《边疆小夜曲》,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读出诗人的味儿来,学生带着想象,配上音乐的旋律,一起融入到诗歌中,陶醉了,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诵读与欣赏《边疆小夜曲》时教师讲得过多,唯恐学生不理解,读不出诗歌的韵味,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读的份上,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升华诗人的感情;再适时的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其次,在模仿《莫高窟》一文的写法时,教师不应该把每篇作品都去重复强调这种“总分”的写作方法,因为学生在学习《莫高窟》一文时,老师都己经讲过了,以致造成时间方面比较紧张。尽管备课有许多理念指导教学,但是要把每一个理念在每个教学细节中去落实,是需要多下苦功的。只有减少束缚、大胆放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自主活动才能丰富多彩,课堂才能呈现生命的活力,这是我这节课的最大收获。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教学反思
我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十年,教学语文十年,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欢乐。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迟迟提不上来?在农村语文学习中,我的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冷淡,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他们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任凭我怎么努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仍然提不上来。
困惑二:学校语文教学始终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难以开展一些活动。如何把应试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好地结合一起呢?
困惑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困惑四:如何布置农村学生的语文作业?
现在很多语文作业需要上网查资料,一些孩子家里没电脑,无法进行。布置的语文作业学生多半达不道预定的效果。
困惑五:如何教学农村学生的阅读?农村学生阅读量太少,学生做有关阅读的作业,很烦躁。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五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批改的困惑等。由于经验不足,以上有些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甚至有些只是一时之见,恳切希望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语文1
识字一
反思与对策
现象一:
在识记生字这一环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是太高。
分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同时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需努力。
对策:应重视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师平时多注重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情景中识字。
现象二:做“小诗人”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有点流于形式。
分析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透,忽视了部分学生没能进行充分的个体学习与自我感悟。
对策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识字二
教学反思: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识字三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节奏,并注意韵律。拍手歌节奏感很强,指导学生朗读时,一方面要根据标点停顿,另一方面,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本课形式上是儿歌,每两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末尾押韵,指导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课文押韵和灵活换韵的特点。
2.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巩固识字成果。,还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识字。如:拍,拍手,同学们喜欢玩拍手游戏。
3.进行写字指导时,教师要板书示范,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笔顺。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语文2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后记
第一课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课
《口耳目》学生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说我们来用数学知识学语文,或者是说来画画、唱首歌等,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吸引过来,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课程和课程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语文这门课程又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和别的课程相联系。比如在认识一到十的数字时,在巩固的时候我就做一个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把得数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比开火车或者指名读好浓多了。
第三课
《在家里》作为第一堂课跨越式课例展示,课前我作好充分准备。我认真备课,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我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一、创设情景,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二、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三、学习本课生词,按:图——拼音——汉字的顺序出示。选词说话;认识三个偏旁扌、氵、纟,四、让学生进入跨越式平台。从实施教学的方案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较活跃,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第四课
《操场上》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开火车、比赛、玩拼字游戏、贴图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习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字。注意力难以保持是一年级的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教识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把识字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教师的建构主义思想、人本教育理念蕴含其中,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本质特征。
第五课
《画》是一篇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教学时,我紧扣画中的内容,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对图中内容熟悉后,我说“山”,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画出来,读一读,并圈出“山”;我说“水”,让学生找相关的诗句,当学生找到“近听水无声”,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水会没有声音呢?从而不断的让学生揭出谜底。在说到意思相反的词时,也许是学生对诗句不够熟悉,我发现学生中能找到3对反义词的同学不多,师生一起探讨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意思相反的词,学生的积极性倒是蛮高,说出了好与坏,高与矮,胖与瘦、美与丑等相对的词语,课堂中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第六课
《四季》1、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2、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3、这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主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第七课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它主要通过对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江南美丽的风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在学习“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时,我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帮助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读中感悟。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在学生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采取自读、自背,小组内读、背,等多种方式,有很多同学学完课文就会背了,而且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第八课
《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认识一个偏旁“草字头”,学会7个生字和会认9个字。在7个生字中,要重点指导读准“青、前、香”的字音。9个认读字要读准“座、哪、房、最、亮、窗”的音,在记字形方面,可以利用熟字,笔画笔顺记字形。1、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让学生指指哪是小学堂。2、让学生观看过去农村破旧房屋、矮窄门、小低窗、房前房后树少草多的录相。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小学堂为什么最漂亮。
第九课
《爷爷和小树》这一课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动画现情境,语言煽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自己比较满意:那就是在让孩子们看动画的时候,我问:这西北风怎样啊?他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呢?你觉得小树怎么样啊?(很可怜),小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你看着一切,你想为小树做些什么呢?当孩子心地里那柔柔的温情被形象的画面,老师的语言撩拨起来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说:别急,有位老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来保护小树了。他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朗读起课文来。后来,又让学生想象说说,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又会怎么说?有了前面的铺垫,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思维格外活跃,语言生动,想象合理又充满着亲情,让人感动。这是一堂情与理交融的课。孩子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人性的教育。文以载道莫过于如此。
第十课
《静夜思》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熟背了这首古诗,因此在别的同学朗读时,一部分同学根本不认真看书中的每一个字。当我把书中要求会认的字找出来时,一部分同学却不会读。
这就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幼儿园先学这些知识,是弊还是利。于是我把这首诗抄到了黑板上,强迫他们在听别人读古诗时,认真看古诗中的字。经过长的培养,我想:他们一定会养成好的听课习惯。
第十一课
《小小的船》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认识情感、激活学生认字思维,从而让学生找到识记的方法和乐趣,在乐趣中识记、主动识记。首先,让故事激发兴趣。我在开课时,设计了谜语激趣引入。在开课环节,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开课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第二,注重识字教学。学生一开始就对课堂产生了浓厚兴趣,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利用设计好了的各种认读识字的形式将知识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首先要学生对本课的认读生字有个初步的认识。例如通过自由朗读、点名朗读、齐读课文等形成学生对生字的音和形有整体的感知。学习生字,我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字形,而是预设了几个教学点,“坐”字用猜字谜、反义词(坐对立)来帮助学生释义,学习“弯”字,我演示了偏旁“弓”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记形。巩固生字环节,我用了游戏“摘星星”,学生兴趣浓厚,效果非常明显。
第三,练习想象说话。在本课教学中,我还不失机会地积极开扩学生的想象空间。我设计的“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弯弯的事物有那些”、“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想象“你坐到月亮上,会看见什么?”让孩子积极投入了想象和思考,并鼓励他们踊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十二课
《阳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怎样让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呢我设计的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想象,比较,做动作等方式,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阳光的真正美好与宝贵.教学中紧紧围绕阳光给大地及人们带来的美丽与欢乐,来表现阳光的宝贵,学生理解起来浅显易懂.又通过搜集的课前资料,去了解阳光的一些课外知识,即帮助理解了课文,又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效果还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识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导写字过程中时间有些紧张,在理解重点词时,引导得不够到位,以至学生没法领会,回答不到点子上,最后忍不住自己讲出来了,以后,我会吸取经验,多请教老教师,讨教些好的经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十三棵
《影子》1、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
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第十四课
《比尾巴》开始上课,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六个小动物,让孩子们当裁判来评评动物们的尾巴,同时也让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走进他们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们跃跃欲试,很快能猜出来,这样的情境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学好这些生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样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比如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生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
儿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前就会背了,为此,在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同时注意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边读边表演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指导朗读时,有些乱,层次性不够强,没有落到实处。二是课后拓展部分,从课堂实效性来说,花的时间较长,意义不大,我经过反思觉得安排背诵会更有效。
第十五课
《比一比》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低年级的识字、韵文教学也是首先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然后围绕识字的重点确定教法、学法。在“比中学,学中比”,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这学期我自己也感觉课堂上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课后,我强烈地感觉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那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
第十六课
《自选商场》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何说完整话的渗透与指导。而且效果不错,表面看没有什么缺憾。但是当课后学校领导进行监控时我才发现,自己在课上只注意了对学生顺向思维的训练。因此,当问到什么是日用品时,学生就不会顺着这样的问题说完整话了。可见缺少逆向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训练直来直去地说话。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比较
大,教师向什么方向引导,学生就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成为拓宽学生思路的指引者,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完整性,善于听学生说话,时刻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训练,确实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十七课
《菜园里》这篇课文有十几个要求认的生字,我想方设法让所学生字和学生多见面,先是让孩子看蔬菜图片(图片上有蔬菜名称和拼音)说说你认识的蔬菜宝宝名称,再让会认的小朋友带大家认读,这是第一次和生字宝宝见面。再是让同桌借助拼音读蔬菜名称,再开火车认读蔬菜宝宝名称。认读后去了拼音再认,再从这些蔬菜名称中出示生字,让孩子互相交流记忆方法。然后是学生齐读,集体交流识字方法,孩子用加一加减一减,记笔画等办法来说自己的认字法。接着请同学们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次与生字词见面后,很自然地记住了,教学效果较好。如此生字教学体现层次性,遵从一年级学生识字的特点,“认得快,忘得快。”这么有层次有梯队,通过反复训练,扎实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意识学生对生字的认记一定能得到巩固。
第十八课
《日月明》这一课将多个会意字,串编成了一篇小韵文,这么多个会意字,学生们会理解并记忆吗?
我带着自己画的简笔画走进课堂,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那‘明’就更亮了。”在学习“鲜”的时候,学生说:“‘鱼’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鱼、羊’在一起就更好吃了。”“灭”字学生会说:“‘火’上盖床被子就灭火了。”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要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野,寻找解决办法后,再回到课堂。因而,我也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了,我还应该加强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以满足教学需要。
第十九课
《我多想去看看》一,本课注意了让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们想去哪里看??看什么?天山什么意思。这样从学生问题出发,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吸引了学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由于本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说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说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
有了好的课文,一些训练,一些感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语文3
通过这段时间的语文远程平台培训,使我感受很深。我不禁回想到我的一年级语文课,不由而然地想谈谈自己心里的一些看法:
一、一年级语文教学童趣的语言是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菜园里》是一节识字课,本节课教师本着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里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以图片的形式引出了蔬菜的各种的实物图片,教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源于生活,只有让教学回到生活才能获得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
在识字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场景——菜园。色泽鲜亮的蔬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探索生活的兴趣和欲望,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回想家里的彩园,为学生开创了一个愉悦的识字空间,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记字的过程。在课中还涉及了蔬菜小宝宝、拼音宝宝跟小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环节,引导着学生由带拼音读生字词到读生字卡,逐步加深生字识字的难度,整个识字过程,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在无意识的学,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学会了合作。由原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及以变为学生愿学愿记的行为。
三、及时评价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教师始终都用鼓励的口吻,以多种形式奖励学生,学生在读过儿歌后互评,合作学习,再加上我的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使学生乐学,达到了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充满自信、有了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1、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
对于农村学生对蔬菜经常见,但又不理解这个词,在介绍时候可以介绍一下。
2、教会学生在兴趣中模仿。
教学生字在田字格里书写时,教师应该呈现的是清楚的田字格。教师范写,学生再写。
3、在让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的语言应该明白具体,泛指不能太大,否则学生不能明白老师的意指。
四、恰当的色彩对比能够增强儿童的分析和识记能力。
在本节课中老师既然运用了多媒体进行了教学,在进行生字教学和偏旁部首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偏旁部首与字体的其余部分用上鲜明的对比色彩,我想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对鲜明色彩的呈现会胜过教师反复提醒他们要好得多。教师有意地引导生进行无意识而自觉的观察,然后自己去获得知识,这就更好了。
总之,我认为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从生活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教案,适合儿童的心理成为儿童中的一员走人课堂,以他们所喜爱的形式和他们一起互动,才会实现新的课标理念,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语文4
一个学期将要过去,本学期本人能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用心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已节课,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能做到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新课程的体会。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是主角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理解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忙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到达目标的途径;明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潜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用心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用心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用心性。
2、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联系生活,创设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和场景,是激发孩子们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径。在识字量超多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场景,来开发孩子的潜在潜力效果能够大大增加。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角,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资料中去体验、感悟,把自己的主角定位成学习的主人。
3、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语言传递为主,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构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潜力的培养一向受到忽视。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两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资料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老师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得到了培养。
4、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资料。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取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
本学期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有一些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应加以克服。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语文5
时间如行云流水,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也近一个学期了,这一个学期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学习,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
本学期,我坚决落实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狠抓教学常规,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作为今年的新老师,又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刚开学的几个星期里,我不断向学校资深教师学习,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认真备课。
这学期学校开展的师徒结对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我明确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图解对活动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三、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是非常主要。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为一位新教师,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经验不足,努力不够,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在教育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从拼音抽测到古诗背诵再到考试,我发现班上七八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这还需要在下学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家长配合不够。说明我与家长的沟通还不够,这将是我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语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一)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二)
一、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九年级,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九年级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九年级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一个养成了惰性,二来,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这样看来,我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复运用。
四、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我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
五、就是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唯一方法当然是老套的做题战术。但九年级上半期及下半期开端,不应该是学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其实我发现七八年级时,学生基本上不明白现代文阅读得分技巧,问十个同学十个同学回答现代文阅读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学拿着笔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蒙的那点可怜的答案。所以,现代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阅读分数的心锁。教师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六、最后说说作文,作文可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工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九年级以前训练过了,九年级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总之,语文的教学还是应重在平时,所以,九年级的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是抓住课堂,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三)
一、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信心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我们明白初三英语生词多,课文长并且难,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信心十足,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注重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周密有效的计划。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互相渗透,寓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努力学好英语。
二.讲练结合,练重于讲
基础知识的总结、知识网络的构建、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归纳都离不开讲,但更离不开练。不练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不牢固,更不能深化,所以,练比讲更重要。要精讲,也就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多练,就是让学生做足量练习,但杜绝那种不加选取的重复练习,要有针对性。
三.在辅导学生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狠抓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
尖子生是班上学习的主力军,在班上起着不可估量的带头作用。为此,,我计划还要下大力气抓尖子生,多看“额外”的书,避免上课“吃不饱”的现象,同时,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既促进用心性,又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2.重视中游学生,促进全面丰收
中游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也对中考的成败起关键的作用。为此,绝不忽视每一个中游学生的发展,以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调动他们的用心性,不仅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潜力。
3.带动下游学生,减少落脚生
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片面追求高分”,绝不能冷落“差生”。对学生不歧视,又耐心,有信心,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平时走到他们跟前,多停停,多问问,调动其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自觉自愿的努力学习,并且,最起码也保证了课堂秩序。
4.个性重视不平衡生
对于那些其他各门学科还能够英语不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开“小锅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不断去努力,决不能因为英语而是他们在考试中失败。
总之,我会拿出十分的力气,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良的成绩,在竞争中不断努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四)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课堂。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灌输,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在知识与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改革。那么,如何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于兴趣。”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性。
1.优美音乐感染学生。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以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来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直观而生动的感受,带给学生以美与趣,更具感染性与趣味性。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更能展现语文学科的情境性与人文性,更能为学生展现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性。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就能够为学生播放一段定有壮族民族特色的音乐,以优美而动听的音乐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心中困惑。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取思考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以富趣味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活力。
3.生动画面吸引学生。图片形象直观,将图片灵活地运用于课文教学中,贴合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获取更多的感性信息,这样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与感悟。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能够收集优美的风光图,在课上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学习是欢乐而自在的,是学生所喜爱的。
二、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传统教学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教学中机械照搬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这是典型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成为教材的复制者,学生成为教材的接收者。这样的教学自然不是高效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1.树立开放的教材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封闭而狭小的教材空间,而是要将教学的眼光放到宽广的现实生活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如影视资源、生活素材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生本教学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富有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体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本事的提高。如影视资源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时,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的理解。而教师经过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断,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带给学生以真实感。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才能产生最深刻、最独特的感受,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更深层的含义。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材的开发不仅仅要将学生资源纳入其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进行单向的机械讲解,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带着学生来一齐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将学生带进宽广的语文殿堂。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要让步于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自身主角,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进取的互动,在互动中共同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
1.以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一些,提出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探究,在探究中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多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问题能够针对主题设计,能够针对写作结构,也能够针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词,总要能够延伸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就是成功的。
2.以启发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受自身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的限制,并不能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不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会遇到重重困难。此时,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启发式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学生的困惑处提出启发性问题,以问启思,帮忙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能够透过表面到达深层次的理解。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认真学习新课改,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五)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与不足范文
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这些学生即将迈入初中的大门,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是抓住学生的学情。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墙上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要求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丰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清新的生活气息,按耐不住的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它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由“教本”变为学生的“学本”;由单向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师,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的潮流中,在课改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致力于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山东省创新教育评价课题组潘永庆等同志曾提出如下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构想: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它除了重视知识以外,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方法目标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并据此指导思想,提出六点评价指标:一是自主参与,二是有效互动,三是经验建构,四是情感体验,五是反思能力,六是条件保障。
这些评价思想指导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他人,要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接受批评,正视错误,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能够实现有效互动。这些做法有得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来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课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
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
“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的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
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比如:在听客车厂子弟小学谢迎新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
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强调语文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感受”。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学就必须从情感体验上做文章。语文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打造高效课堂的观察点定为: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在执教《敬业与乐业》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
1、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感悟。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我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教学中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选择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出讲演词的味道来。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议”,悟出讲演词的特点。
(1)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讲演词的口语化体现在什么地方?那些语句是关注了听众的情感等类似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的阅读,加深体验;也使学生在感悟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学生对议论文的理解。
(2)创设“生疑”情景,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让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引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可以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说得不充分,有的学生在选择事实论据不当,也没有及时纠正,显得很草率了,实属一大遗憾!
3、让学生“悟”,悟出人生的道理。
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去解什么叫有业、敬业、乐业。从而,乐于学习,干一行,爱一行。
总之,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自身的多方面真实的体验中才能不断积蓄,最终在积蓄的各种体验中真正拓展、升华、飞跃。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学期已过半,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半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教学行为:
本学期,我担任九(2)和九(22)班语文课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认真钻研大纲、认真备课,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我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劳动纪律:
我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坚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三、教学效果:
本次期中考试,九(22)班成绩尚可,而九(2)班语文成绩相对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于课堂讲解但忽视了课后的巩固;2、偏重于课本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3、偏重于教材而忽视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四、下半学期改进的措施:
1、在课堂上要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2、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能力;4、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文,既积累古代文学常识,又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将更加兢兢业业,争取学生的语文能有所提高。
上个学期临近中考的时候,区语文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及本组教师,来听本人上了一节不成功的文言文复习课。说来惭愧,本人虽已有十几年的教龄,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本节复习课的不成功,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最后通过领导的点评,特别是教研员,她针对我上的这一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上复习课应该注意的几点要求,一语惊醒了梦中人,我恍然大悟,真是受益匪浅。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教学的课型。众所周知,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温故而知新”就是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但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覆盖面广,要想上好总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反复思考,现在才真切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语文复习课,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上一节复习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这样,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目标,知道这一节课的奋斗目标以后,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思考,达到知识梳理,唤起记忆的目的,就不用漫天撒网,把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似的重复一遍或者盲目地搞题海复习了,那样只会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复习效率却极低。
二、课前精心备课,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必须把复习的某一单元或某一类型的知识反复研究,抓住关键,找出规律,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运用自如地驾驭教材,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启迪和引导作用。例如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有四十一篇,学生复习起来相当吃力。那么复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些文言文按题材分成:写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借事说理类等来复习。写人叙事的有:《幼时记趣》、《木兰诗》、《狼》、《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写景抒情的有:《三峡》、《山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借事说理的有:《论语》、《爱莲说》、《马说》、《陋室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来,学生对学过的课文印象就更加深刻了。然后复习同一类的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考查的要点设计思考题,加强学生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记忆,有针对性地练习巩固,加深理解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以此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的内容最好用考试题型的形式出现。复习时除了认真研究教材外,还必须清楚试卷中试题的类型,在复习时把教材的内容和易考的题型结合起来。因为每个复习内容都要立足于考试这个终极目标,所以复习的内容如果能以考试题型出现的话,学生就能熟悉各种类型的题目。
四、复习课要讲练结合。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而且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单元复习效果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所学知识必须巩固消化,使基础更牢固更扎实,能力得以强化并形成语文素质。这一步要精讲巧练。讲,要讲重点、讲难点、讲联系、讲思路、讲方法、讲过程;讲要有针对性,要讲到位;讲到关键处,要重视学情,要简明扼要、有新意,忌机械重复、蜻蜓点水。练,选题要有典型性,抓好训练点,兼顾题型,注意综合性。练要规范、准确,熟练,三位一体从严要求,要定量限时,提高训练速度,增大思维密度,培养应考能力。“讲练结合”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动手,教师巡堂检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复习课要注重落实,任何知识的复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表达上,而应体现在书面表达上,这就是落实。复习的内容,不能仅仅是老师讲讲,学生说说而已,许多知识必须要让学生动手写过一遍才行,特别是古诗词。我平时检查学生背诵古诗词名句时,发现很多学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到默写时却错漏百出,原来很多学生背的时候,只是记住古诗词的读音而已,并不理解句意,所以就容易写错别字。例如“枯藤老树昏鸦”的“藤”字,下面很容易写成“腾”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己”写成“已”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字写成“凝”字;“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锁”写成“销”字;“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霄”写成“宵”;“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写成“雁”字;“东风不与周郎便”的“郎”写成“朗”;“天涯若比邻”的“涯”写成“崖”字;“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沧”写成“沦”字;“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枝”写成“只”;“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行”写成“形”;“举杯销愁愁更愁”的“销”写成“消”;“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度”写成“渡”;就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也写成“优”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典型的案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注重字词的落实,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多加默写,若有错漏及时纠正。
六、复习课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复习阶段,教师把握教材不仅要明确知识,更要透过知识看到能力的训练点,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能力,还应引导学生将某一知识点放到结构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迁移,联系和运用,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七、复习课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堂好的复习课,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性,抓住规律,就能举一反三,要培养学生“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能力。复习古诗词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就方便多了。比如说,复习有关唐代大诗人李白时,就会想起杜甫、白居易,还会回忆起学过的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并涉入各个诗人的生平其及思想感情,进而归纳他们的诗词,名句,这样能使零散的知识连缀起来,形成知识网。又如,由作者龚自珍年迈了还想着报效祖国想到陆游、苏轼、曹操等,他们和龚自珍一样,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学生想到这些作者,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各自的千古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外,由“春风不度玉门关”想到有关“风”的诗句还有哪些;由“风”联想到“雨”、“雪”;由“长江”联想到“黄河”;由历史联想到现在;由政治联想到经济军事;还可以由点到面拓展等。
八、复习课还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这个求和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在复习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重在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复习的全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发展,尤其是要多关注、倾向后进生。复习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时,课堂气氛就极其活跃了,对自己熟悉的人物及其事件,学生各抒己见:《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龙宫借宝、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水浒传》中行者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狮子楼锄奸,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醉闹五台山,还有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托塔天王晁盖、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青面兽杨志、鼓上蚤时迁、小李广花荣、神行太保戴宗、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等梁山好汉;《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子龙、周瑜、司马懿……《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黄熙凤等等。学生对这些人物比较熟悉,教师就适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复习课也能体现出三维目标,老课也能焕发出生机,更具魅力。
九、复习课要注重学生的爱好。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复习阶段也不应该忘记“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每一节课都应该给学生设计一个爱好点。因为枯燥的复习课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是徒劳无功,所以复习课的教学手段还应注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把握教材,了解学情,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达到对语文知识深入理解的目的,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让我们的语文复习课也能彰显出活力。
语文葡萄沟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学习目标:
1、会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识字教学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上网查询去葡萄沟的`路线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时间:XX月16日(周五)、19日(周一)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台湾的日月潭,风光秀丽,风景如画;新疆的吐鲁番,牛羊成群,瓜果飘香。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好地方--(板书)葡萄沟!
二、初读感知:
1、《葡萄沟》讲了些什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想去葡萄沟看看葡萄,尝尝葡萄)
3、网上即刻查询地图,了解葡萄沟地理位置,再设想去葡萄沟的路线,讨论什么时候去最好。等生有了想主动学习的乐趣,再进一步读课文。
三、识字教学
1、谁有把握可以一个字不错地读完全篇课文?
2、让同学勾画学习生字,准备小组竞赛读,若错一个扣组上的星星。
3、课件出示词条认读生字。查找地图识字
4、板书多音字认读:好地方、好客、干活、葡萄干、分开、水分、钉子、钉着
四、朗读感悟
1、和同桌一块思考说说理由: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3、和同学比赛朗读有关句子、段落,看谁能读出表现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引导读出喜爱葡萄沟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文对照,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看看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通过仔细看图,你对哪个词语或者句子有了理解?(如:茂密的枝叶凉棚热情好客葡萄种得多,结得多,收获多)
二、读第三自然段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①有的......有的......说明葡萄多,处理葡萄的方法不同......②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③葡萄沟的葡萄好,制成的葡萄干也好)
三、小结拓展
1、口头填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不仅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葡萄,最好的葡萄干)更因为那里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2、说说你最喜欢葡萄沟的什么?
四、写字教学
五、积累词语及句子:哪些词句让你喜欢上葡萄沟的?抄在你的摘抄本上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一)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二)
一、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九年级,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九年级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九年级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一个养成了惰性,二来,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这样看来,我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复运用。
四、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我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
五、就是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唯一方法当然是老套的做题战术。但九年级上半期及下半期开端,不应该是学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其实我发现七八年级时,学生基本上不明白现代文阅读得分技巧,问十个同学十个同学回答现代文阅读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学拿着笔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蒙的那点可怜的答案。所以,现代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阅读分数的心锁。教师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六、最后说说作文,作文可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工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九年级以前训练过了,九年级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总之,语文的教学还是应重在平时,所以,九年级的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是抓住课堂,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三)
一、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信心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我们明白初三英语生词多,课文长并且难,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信心十足,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注重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周密有效的计划。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互相渗透,寓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努力学好英语。
二.讲练结合,练重于讲
基础知识的总结、知识网络的构建、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归纳都离不开讲,但更离不开练。不练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不牢固,更不能深化,所以,练比讲更重要。要精讲,也就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多练,就是让学生做足量练习,但杜绝那种不加选取的重复练习,要有针对性。
三.在辅导学生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狠抓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
尖子生是班上学习的主力军,在班上起着不可估量的带头作用。为此,,我计划还要下大力气抓尖子生,多看“额外”的书,避免上课“吃不饱”的现象,同时,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既促进用心性,又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2.重视中游学生,促进全面丰收
中游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也对中考的成败起关键的作用。为此,绝不忽视每一个中游学生的发展,以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调动他们的用心性,不仅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潜力。
3.带动下游学生,减少落脚生
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片面追求高分”,绝不能冷落“差生”。对学生不歧视,又耐心,有信心,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平时走到他们跟前,多停停,多问问,调动其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自觉自愿的努力学习,并且,最起码也保证了课堂秩序。
4.个性重视不平衡生
对于那些其他各门学科还能够英语不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开“小锅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不断去努力,决不能因为英语而是他们在考试中失败。
总之,我会拿出十分的力气,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良的成绩,在竞争中不断努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四)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课堂。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灌输,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在知识与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改革。那么,如何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于兴趣。”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性。
1.优美音乐感染学生。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以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来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直观而生动的感受,带给学生以美与趣,更具感染性与趣味性。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更能展现语文学科的情境性与人文性,更能为学生展现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性。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就能够为学生播放一段定有壮族民族特色的音乐,以优美而动听的音乐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心中困惑。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取思考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以富趣味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活力。
3.生动画面吸引学生。图片形象直观,将图片灵活地运用于课文教学中,贴合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获取更多的感性信息,这样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与感悟。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能够收集优美的风光图,在课上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学习是欢乐而自在的,是学生所喜爱的。
二、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传统教学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教学中机械照搬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这是典型的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成为教材的复制者,学生成为教材的接收者。这样的教学自然不是高效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1.树立开放的教材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封闭而狭小的教材空间,而是要将教学的眼光放到宽广的现实生活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如影视资源、生活素材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生本教学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富有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体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本事的提高。如影视资源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时,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的理解。而教师经过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断,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带给学生以真实感。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才能产生最深刻、最独特的感受,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更深层的含义。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材的开发不仅仅要将学生资源纳入其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进行单向的机械讲解,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带着学生来一齐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将学生带进宽广的语文殿堂。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要让步于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自身主角,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进取的互动,在互动中共同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
1.以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一些,提出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探究,在探究中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多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问题能够针对主题设计,能够针对写作结构,也能够针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词,总要能够延伸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思维就是成功的。
2.以启发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受自身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的限制,并不能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不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会遇到重重困难。此时,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启发式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学生的困惑处提出启发性问题,以问启思,帮忙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能够透过表面到达深层次的理解。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认真学习新课改,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五)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学期的教研工作在紧张、忙碌中匆匆走过。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那就是忙、快、乐。因繁忙的工作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因圆满完成工作而感到无比快乐。
本学期共下校46次,听课79节,区级教研12次。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试验与推广中,我区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并进行了不同版本教材的实验工作。因每年增加一个实验年级,每个年级都要由“北师大”版教材过度到“人教”版教材,且两种教材在设计思路、选取内容及呈现形式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教研中面对的总是新教师、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给教研、命题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我加大了教研的力度,利用假期和开学初,组织课改年级的任课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1.以分析教材为主的集中教研
认真培训学科教师。分别在2月1日、3月8日、3月9日和3月14日组织一、二、三、四、五个年级任课教师开展了以学习课标、分析教材为主的集中教研活动。
2、以课例研究为主的学段教研
四月份组织全区六年级思品教师在小淀小学进行了集中教研,主题是“以媒体教学为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由小淀小学田学凯老师主讲一节六年级教材“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收到较好效果。
五月份组织品生、品社学科教师在苍园小学举行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会以课例研究为形式,通过听课、评课、互动教研,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保证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会上,苍园小学顾立艳老师和引河里小学邢云老师分别讲了一节二年级品生课《我和动物交朋友》和四年级品社课《从古到今话交通》。课后,老师们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及课堂的生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可借鉴的举措,使本次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月份组织品生、品社学科教师在实验小学举行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参加市级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的实验小学李然老师和宜兴埠三小张惠丽老师主讲,一节是三年级教材《马路不是游戏场》,另一节是二年级教材《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这两节课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还是从教学形式上都为广大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以“提高业务能力”为主的专题教研
本学期,以集中教研的形式,组织各年级任课教师开展了以“如何评课”、“教你说课”、“怎样写教学反思”及“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为内容的专题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以“如何评课”这一活动为例:本次活动共分三块内容,一是专题讲座:如何评课;二是观看课例—《我家门前新事多》;三是根据讲座内容及课例,组织教师开展评课活动。讲座中,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课件的形式,对“什么叫评课、评课的意义、评课的原则及评课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讲解,并结合“等级课”、“双优课”和目前的“蹲点”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不同内容列举不同的范例,偶尔还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互动。大家听得很专心,记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讲座结束后,许多老师提出要求,不休息了,快看课例吧。于是我播放了二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三《我家门前新事多》的课堂实录。40分钟的时间,大家毫不懈怠,一直是边听边记。看完课例,大家开始写评课内容。老师们一边翻着笔记,一边看着听课记录,我站在讲台上,听到的是刷刷的纸笔摩擦声,看到的是大家伏案书写的情景。这时,老师们那认真、敬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教研活动结束后,许多教师仍迟迟不肯离去,围在我的面前七嘴巴舌,交流着这次教研的体会与感受。王庄小学的冯青老师说:这样的教研形式太好了,太实用了,对老师太有帮助了。引河里小学的邢云老师说:原来也总听说如何说课,如何评课,可从来也没有象今天听得这么细,这么透,这么具体,这么可操作。如果早些了解这些技巧,上学期双优课的评课成绩一定会再提高。宜兴埠三小的张惠丽老师说:原来不懂得什么是说课,什么是评课,通过您今天系统的介绍,精彩的演讲,再加上实际操作,下一次再评课时我就知道说什么了。河头学校的李雪莲老师趴在我的耳边说:希望您以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还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青年教师用U盘考走了讲座的整个内容。
活动后,我时常进行反思:为什么老师们对这些专题讲座很感兴趣?想来想去,原因有二:一是能根据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二是教研活动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4、以“提高课堂教学”为内容的蹲点教研
本着“深入课堂,服务于基层”的工作原则,这学期我们开始了“蹲点式”调研,对蹲点校实施全方位服务,这一举措,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质量。
本学期共走过5所学校,分别是小淀小学、杨咀小学、柳滩小学、模范小学和北仓小学,听课50节。每走过一所学校,都能针对该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整体状况、教学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几方面写出比较详实的调研报告,并及时向学校领导作出反馈。
通过开展蹲点调研活动,用心倾听了学校、教师的呼声,了解了学校、教师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满足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需要方面,开创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方式。
总之,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方式,使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的转变,教与学与已经成为学生和教师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共同成长的快乐活动。
二、建立学科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基础教育阶段所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学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学科评价体系。
首先,在开学初我用了两周的时间,拟定了北辰区教研室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改革评价方案。
其次,在3月20日,组织学科指导组成员对此方案进行了专题研讨。会上,根据我区实施本课程的具体情况,教研员宣读了草拟的以“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方案征求稿。学科指导组成员针对征求稿的各项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讨论过程中,大家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很感兴趣,他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宝贵建议,并从中完善了方案的各项内容。
第三,在5月22日,组织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召开了关于“考试与评价”改革方案实施情况的阶段性汇报会。
本次活动分为两项内容,一是实验情况阶段性反馈:各学校实验教师汇报、交流评价方案的实施情况。老师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在评价的方法上,对“自评”与“互评”两个环节,多数教师认为,这些做法很好,既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又能对每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与总结。在“家长评”这一环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家长只是出于应付;有的家长怕给孩子扣分,一味地唱喜歌。根据大家的发言情况,我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强调指出,各校在期末家长会上,要向家长特别提出该学科在考试与评价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得到他们的支持。二是终结性评价形式研讨。我根据实验方案,在命题形式和内容上,和教师们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最后达成共识,终结性评价以书面检测为主,其分值占40%,平时学习成绩占60%。以此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知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7月3日,召开了“考试与评价”改革方案实施情况的期末总结会。实验教师在阶段性汇报的基础上分别交流了后期运做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写出了自己的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抓骨干教师,促使其辐射全体
在教研工作中,我以实验课程为突破口,随时注意挑选素质较好的教师为培养对象,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本届区“双优课”为例,在确定一等奖选手以后,这个学期我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主动与市区联系,带他们去市区学习、听课、教研、研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求他们写出评课记录和听课反思,以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多次和他们共同设计教案,指导他们上好研究课,培养课后反思习惯,再与校领导联系让学校的其他教师听课,让骨干教师介绍新理念下如何备课、上课,并直接参与指导其他教师备课、上课,使课改以其为光点辐射到整个校园。本学期,重点培养了张惠丽、李然、邢云、顾立艳、田学凯和李雪莲等6位青年教师,他们分别在市、区做了观摩课、展示课和研究课。目前,他们已成为我的教学骨干。其中,张惠丽老师作为“市优课”选手准备参加明年的市“双优课”比赛。
四、加强教研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水平
1、充分利用网站,进行网上教研。定期更新内容,及时将学科活动中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料发布在网上。本学期共发布信息90余条。
2、充分利用团队博客,记录工作痕迹。
本学期,教研室在开通“团队博客”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无纸化”办公,所有资料都要通过电子稿传到有关科室。这无疑给我们这些年龄偏大的教研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每次下校、听课、教研之后,总是认真地总结当时的情况,并写成文稿,及时上传到博客中。虽然眼睛花,手头慢,别人十分钟干完的活儿,我可能要干上半小时,但我还是认认真真地去做,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粗略算了算,本学期共上传80条内容,其中日志58条,活动报道5条,教研随笔10条,心情驿站5条,读书心得2条,超额完成任务。
五、认真完成一至六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和单元质量调查的策划与命题工作
本人负责我区一至六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研工作。除了日常下校、听课、教研之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策划6个年级的期末试卷和单元质量调查。新课改至今,已有五个年级进入了实验阶段,且每年都启用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每个版本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其他教辅资料一概没有。这对于要出这么多套试卷的我来说,可想而之,得有多难。再加上这学期的蹲点教研,上午听课,下午就得总结,班上根本没时间做这些事。只好利用班后时间去研读教材,象蚂蚁啃骨头,一点儿一点儿地啃,一便一便地钻,有时出一份试卷需要两三天。就是这样,自己也没有影响全局工作,每天加班加点,又经过一校、再校和三校,终于在规定时间完成了27套试卷的可印工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研工作苦乐相伴。自己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去构建一道品德教育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