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密 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8-15
- 109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宇宙探密 教学反思,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索宇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4课。在此之前学生已接触和学习了一定量的有关宇宙的知识: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对于宇宙这个概念有了较为粗浅的了解。
本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学生能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上,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谈话导入,与学生聊西游记中能上天入地的神话人物,从而很自然而然地引出古人探索宇宙靠的是想像。也由此而引入从古至今人类从没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教学也就一步一步地沿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进行: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太空英雄。
2、堂讨论的设计切合学生心理特点。“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不足之处有以下:
1、本内容在一时内完成,显得量太大,因而教学环节上该展开的讨论显得仓促。应该设计成两个时,留下足够的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学得尽致,教师教得尽兴。
2、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本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抽象难想像难理解,虽然在前收集了大量与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及字资料。但却难以呈现给学生,实在不失为一种遗憾。
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自然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学习,更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教学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科技的兴趣。如何挖掘自然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如何做好课程整合工作,开展有效作业是本学期我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选自科教版《自然》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太阳系与宇宙探索》。本单元设置了三个主题:太阳系、探索宇宙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单元通过观察、讨论、制作资料卡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和发现过程的了解;通过观察、制作等活动,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初步了解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通过观察、阅读等活动,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尤其是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在本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发现的故事、同时了解这些科学发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的奥秘。
《探索宇宙》这节课,我利用图片与资料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比让学生阅读资料、汇报、讨论,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更吸引人。这节课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只起到主导作用,既不包办,也不能不闻不问,使小组活动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与学生间的谈话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二、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不应是个旁观者。
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予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而且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
三、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
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提供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空间概念的建构。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人类对宇宙探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我重点介绍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等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此次教学,让学生展望未来,了解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实现中华民族的登月梦想!
核心提示: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网站的链接满足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欲望。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要求把资料的来源在电子记录卡复制下来。
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网站的链接满足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欲望。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要求把资料的来源在电子记录卡复制下来。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在认识宇宙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资料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字,震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瀚无边。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介绍了中国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于中国发射的“神舟五号”“嫦娥一号”的事情有所知,但了解并不多,结合此次教学,通让学生了解中国将在今年发射“神舟七号”,将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不足之处:
这是一节继承展示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的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认识,在他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宇宙认知体系,但是学生收集的知识太少,光靠老师收集、展示与书上的知识,面太窄,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如果不会自己搜集、查阅有关的资料,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学不会,更养不成习惯。所以,我们老师以后一定要注意在这方面有加强的培养。
《探索宇宙》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4课。在此之前学生已接触和学习了一定量的有关宇宙的知识:登月之旅、太阳系大家族、看星座。对于宇宙这个概念有了较为粗浅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学生能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在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上,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谈话导入,与学生聊西游记中能上天入地的神话人物,从而很自然而然地引出古人探索宇宙靠的是想像。也由此而引入从古至今人类从没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教学也就一步一步地沿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进行:望远镜——运载火箭——航天器——太空英雄。
2、课堂讨论的设计切合学生心理特点。“你认为探索宇宙有什么困难?”、“探索宇宙,有时会牺牲生命,你认为值不值得?”等等,这些问题,既让学生对宇宙展开充分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思考探索宇宙需要什么准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收集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不足之处有以下:
1、本课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显得量太大,因而教学环节上该展开的讨论显得仓促。应该设计成两个课时,留下足够的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学得尽致,教师教得尽兴。
2、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本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抽象难想像难理解,虽然在课前收集了大量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及文字资料。但却难以呈现给学生,实在不失为一种遗憾。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网站的链接满足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欲望。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探究前,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要求把资料的来源在电子记录卡复制下来。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这节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我为学生的表现感到惊奇,为学生的创感到诧异,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想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觉,但仔细想,他们的那些“想法”仍然是我们设计好的或预想到的,因此每涉及到“偏离正轨”的时候,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牵着他们走向“正轨”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这节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感受,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如此快乐,在组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学生的心声,尤其是不一样的心声,只要教师大胆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支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学生一定会还给你无数个惊喜!
惊喜一、教师在设计环节中没有设计学生将矩形、正方形、三角形错开了拼后仍能密铺放在内,而我们的学生却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了这一规律。
惊喜二、任意四边形的密铺是一个难点,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只点拔了四边形内角之和中360°,目的让学生把不同的四个内角拼在一起,而我们的学生实践后发现只有这个条件不行,还必须将相等的边也拼在一起才能密铺。
惊喜三、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从一个主讲者退到成了一个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那些平时怕学数学,厌倦数学的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中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意见从而改善课堂提问的局限性。
当然每节课都会有惊喜也会有需改进的方面,其一、在本节课中教师在第一时段正多边形密铺控索中放给学生的时间较少(2分钟)至使一些学生没有思考,操作完,而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他们的思考,掩盖了他们的疑问。
其二、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索中能如此活跃,人人都想发表意见,人人都想展示自我,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有些不足,造成课的末尾时间较紧(五分钟完成两种图形的密铺)。不过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因为有一些小组没完成,所以学生课后仍在讨论并动手拼来拼去,这样无形中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课后也能回味数学,体验数学美。
“平面图形的密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但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却感到心中没底。怎样才能让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掌握好相关的数学知识。经过充分准备,决定在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通过教学的检测,现把我认为成功和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准备的密铺图案涉及生活中各个方面且色彩斑斓,充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从惊叹声中可感觉到他(或她)们已进入了密铺世界。
2、充分的准备让学生的操作活动完成较好,在课前就组织学生把操作材料分类摆放,为课堂上的数学活动有序开展打下了基础。
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捕捉学生的智慧光芒,给予需要的帮助。
4、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兴趣不减,适时的鼓励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信,也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这节课中很高兴地看到一些结合前面知识的优秀作品。
5、“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寓于现实生活,并且要用于现实生活。”运用知识设计图案时间不够且教师估计不够准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没有达到一定水平。
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只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相信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对课堂起到了教学支架的作用。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上,那么,儿童无需帮助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应该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能够密铺平面属于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所以教师只需要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最近发展区之内,那么,额外的.帮助对于儿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平行四边形能够密铺平面,就可以判断梯形、三角形、菱形能够密铺平面属于这种情况。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下,那么,即使对儿童提供额外的帮助,儿童仍然难以取得学习的成功。在教学改进1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少量的感知探索出图形的密铺与图形的角度有关系。
利用疏导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概念体系。一位教育学家曾经指出:经验或感受是不能够用语言或书本来传授的知识,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到了,他才能真正获取这种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被某些现象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如果直接否定学生的结论,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教师的语言给学生的刺激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对于自己得出的结论才会深信不疑,那么,就让学生顺着这条错误的路走下去吧,突然间,他会发现此路不通了,他被撞得头破血流,他就会放弃原来的想法,重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让学生自己碰壁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孩子们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和简单平面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四下的时候,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密铺,本册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教材也出现了“铺一铺”的实践活动。我整合四下和五上的两块内容,让孩子们来研究密铺。主要设计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密铺;2,让学生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3,让学生探索为什么可以密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探索数学的乐趣。通过两次教学反思如下:
一、“密铺”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孩子们探索“为什么可以密铺”有一定的难度。
在两次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容易理解“密铺”的概念,也能举出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但是孩子不理解,图形为什么可以密铺我也预料到学生会有难度,第一次试教时,把学生拽的很紧,听课老师认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为什么可以密铺,但教师导的太多,探究的味不浓。于是,在第二次教学时,就做了调整,揭示了“拼接点”以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密铺的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想就此让学生发现密铺的图形――拼接点处的几个角相加都是360°,然而经过讨论以后,孩子们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现象,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老师费了很大的劲才得出了结论。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可以密铺”教材并没有提出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教学要求,不应过度拔高,特别是针对农村的孩子。
二、“密铺”是学生初中时才真正研究的数学,小学里的密铺到底摆在什么位置。
这几天浏览了几篇文章,发现“密铺”也是初中的实践活动课,教材里讲到――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做平面图形的镶嵌,在平面上密铺需注意:各种图形拼接后要既无缝隙,又不重叠;还让学生研究密铺的条件。反思我的教学,发现我把小学里的“密铺”的位置摆错了,如果不研究平面图形为什么可以密铺而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密铺的概念,知道哪些图形可以密铺以后再让学生设计密铺的图案,或许对学生来说会更有价值。
《奇妙的图形密铺》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的内容,这是一节平面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课,是新课标空间与图形中新增的内容,学生通过铺一铺的实践活动,探索密铺的奥秘。
这节课,我力求用一份尽量美丽的语言,和一份尽量美丽的心情,带学生进入一个美丽的密铺世界。教学中,我按照“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美的欣赏――自主创作”的主线,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密铺的图形的条件:几个图形的内角拼接在一起时,其内角和等于360度,这一规律,我并没有深入展开,而是布置了课后的自学,因为据我了解,到七年级时,学生还将学习“平面图形的密铺”,那时,将深入学习密铺的条件。
课末对艺术家埃舍尔的密铺图案作品的欣赏,力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数学美的体验。同时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原先我是想让学生欣赏完以后再自主创作,但是担心如此会对学生造成知识层次上的混乱。因此,我就让学生先用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密铺创作,将更复杂图形的创作留给课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过,由于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作品不能及时的在课堂上给予展示。
五年级的学生对一些平面图形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对本课将要提到的地砖也通过平时的观察及组织学生课前开展的假日小队活动有了更深的了解,具备了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拼摆、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学具,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规律。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对美有了一定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在被同学们一向视为枯燥抽象的数学课上引进生活中美的事物,把数学与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进而创造美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即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生活、爱学习的美好情感。
一、新课引入。
让学生通过观察取之于生活的密铺的图片,先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然后直截了当给出“平面图形的密铺”概念,从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二、让学生动手实验、交流。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点,让学生单纯地依赖于模仿、记忆,而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且小组合作交流。
三、做出总结和适当的补充。
在整个上课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上课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出备课思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整节课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动手实验、交流部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有着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动手探索和交流之后所迸发的思维的火花让我很吃惊,整个探索过程非常生动活泼,并富有个性;但这一节可也留下了很多遗憾:1、在理论验证时,由于难度较大,学生反应不是很活跃,课堂有些沉闷。3。由于时间限制,最后开展的活动有些仓促,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不过“吃一堑,长一智”,这对于我也是一笔财富。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磨练,在我的课堂上会看到更精彩的画面。
新课程的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奇妙的图形密铺》就是一节完全体会新课程理念的活动课,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学教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层层递进,充分利用多媒体学教的直观性,揭示图形变化;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有了个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平台,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广泛的参与性,学教效果较好。
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面对问题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课堂教学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对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给予肯定,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个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说明人人都有可塑性,我们教师平时并未发现这些同学的闪光点。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对后进生施以个别辅导。
在教学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整节课不在于学生能总结多少内容,而是看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够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