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5-25
- 11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圆柱表面积的教学反思,本文共20篇,欢迎参阅。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优秀学生不断出现,并且加快发展。让后进生也能跟上,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个人发展的较高水平。在这个学期,我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所以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有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推导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要求:
a、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马上开动脑筋想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行,怎么转化。
b、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呢?我又有另外的要求:你们看能不能再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在这样分层要求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研究目标都很明确。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这样就促使小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
“圆柱的表面积”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观察发现:
难点一: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这是理解的难点;
难点二: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难点三:计算难度大,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
难点四:类似制作烟囱、水桶之类,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 、抓住特征,建立表象。在六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制作圆柱模型、观察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通过操作,真正建立圆柱侧面的表象。
二 、突破难点,紧抓联系。探索并理解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这部分教学的难点。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例2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化曲为直”过程中,教学重点要抓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通过“展”、“围”的反复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突破难点。
三、抓住本质,理清思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怎样能更好的理清思路,灵活的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当然,涉及到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其情感上得到满足。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我今天执教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进行推导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生本理念,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抓手,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玩中学中课后,听取了孙主任和王主任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有序
这节课,我以“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整节课,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交流。但合作学习小组,每位同学都参与进行学习活动,特别是个别差生,在优秀同学的指导下倾听有进步。还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加入学习小组,指导和帮助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二、学生操作的缺失
整节课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观察发现讨论交流问题,但由于课前布置的小练习已经做过。缺失了在课堂上操作展示这一块,直接进行讨论,造成个别中等和偏下的学生,没有和实例结合,造成理解思维困难。另外,在教学例3时,可以做一个模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三、教师指导还需到位
由于这节课,整合学校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我选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学生,面对学生交流的答案的不确定性,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解决,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事先没有预计到的情况出现时,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造成了学生学习当中的疑惑。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师,又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展开学习,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节课虽留有许多缺憾,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做题少了些,在计算方面,没达到较多的训练,能影响到作业及今后考试的正确率,但我感到十分成功,我为学生课堂上的生命涌动而兴奋不已,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提升了。过去我仅满足于把学生“教会”,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上学生厌烦,老师急燥,都苦不堪言。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为我贯穿课堂始终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断体验到自己的智力成果带来的乐趣。
二、学生在体验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课前,布置学生做圆柱体,我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难。但要做成一个标准的圆柱体,确实要动一定的脑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其实已经初步感受到圆柱体,由 2 个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学生在做中,发现圆柱底圆周长与长方形长相等。个别没做成功的孩子,在交流活动中,也能体验到失败的原因。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我也体验到了怎么教数学。
( 1 )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学。
( 2 )立足发展学生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策略。
( 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因考试而教学,教学应以开发学生智能为使命。
四、不足改进。在进行计算圆柱表面积练习时,应大胆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总担心一旦用计算器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会影响今后的考试,计算器只教不用。这节课由于圆柱的表面积计算繁杂,占用较多时间且正确率不高,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所以应根据教学情况,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来解决计算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首先我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美术纸,用这张纸做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它的底面,看谁的最好,学生的思维很好,给出了多种想法,
方法一:用一张纸盖住圆柱,沿着边缘剪(不会很圆)
方法二:把圆柱立起来用笔描绘出来地面再剪(不好描,自然不会很圆)
方法三:用尺子量出直径,算出半径,用圆规画出圆再剪(有点接近了,但是直径不会很精确)
方法四:把圆柱压扁,量出直径,接着同上做法(误解,这里的直径其实是半个圆的周长)
方法五:量出美术纸的长,就是底面的周长,由此求出半径,再画圆贴上(很好,能理解侧面积求解的难点)通过这些活动后,再让学生自学表面积的公式,自然水到渠成了。课堂交给学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 导”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又启发学生: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是两种特殊现象。借此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尝试,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这样做,不仅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由易到难,层层提高,又很自然进行了“ 进一法” 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圆柱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在于:理解难,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易混淆,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计算难,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经验少,类似烟囱、通风管、水桶之类,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在操作中建立表现。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制作圆柱体、在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从而真正建立圆柱侧面的表象。
二、化曲为直沟通联系。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找一贴有商标纸的圆柱实物,沿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课上学生交流,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把侧面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我在圆柱的教具上包一张长方形纸,然后张开,在黑板上画上教具的直观图,长方形纸的图(1:1)。让学生观察后说出: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关系。两者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展、围的几次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而且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已有所遗忘,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计算的难度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前功尽弃。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用了哪一个公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遇到计算比较繁琐的提供计算结果,我觉得不必在计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当然,学生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对一些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另外我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有一定的问题,五年级时学了圆的知识,过了差不多一年再来运用,根据学生遗忘曲线规律,大部分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比较生疏,虽然通过新授前的基础训练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但毕竟要能熟练地用于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原来教材的编排相对来说更有系统性,学习间隔的时间不长,可以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相互巩固内化。
圆柱的表面积由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组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往往不能顺利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道题,往往不会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所有必要条件,在给出一些条件的同时,往往隐藏了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去”刨“出隐藏着的一些信息,例如一个圆柱体知道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出表面积,要求表面积,关键是求出两个底面积,知道底面周长求底面积,两个量之间的类似点在于都要用到圆周率,知道底面周长,可求出直径或半径,学生的思维症结在于不会联系起来思考,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我作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一些效果,但仍有一些人不明白,为此,我认为,应该把圆柱的各个部分再次拆开来,重点在干剖析圆的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关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手里拿着手机,浏览一些网页,看看电视上的新闻,打打篮球,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籍…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睡睡懒觉,洗洗衣服,洗洗澡,呆呆地看大山,看看天空…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给远方的母亲打个电话,和朋友在电话上互相调侃,在网上看看朋友、同学的动态… 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能够让自己的心灵插上翅膀,自由的飞翔,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总能收获几许温馨与甜蜜,当我一个人的时候,也许,远方的你,也正在一个人享受着那难得的宁静与幸福。
面积与周长之间的相同点在于,都要用到圆周率和半径去计算,知道周长可求半径,知道半径可求面积,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这是我的不足之处。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即: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以后,作为检查复习,我首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出示三个圆柱体,并分别告诉条件:(单位:厘米)r=3d=4c=6.28,然后让学生练习求它们的底面积,并做好记录;在学生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仍以上面三个圆柱为主,从右向左依次给出三个圆柱的高:(单位:厘米)h=7h=6h=3,要求计算出这三个圆柱的侧面积,同样做好记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把圆柱形纸筒剪开,结果学生根据纸筒的特点和剪法分别将曲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都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逐一出示三个圆柱及条件,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圆柱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圆柱与圆锥之圆柱表面积第一课时,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及计算方法。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来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拿出另一个准备好的圆柱,然后沿着斜线剪开,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紧接着用长方形的面积推导侧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宽是圆柱的高。得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不断的操作、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都在思考,都在感悟。体验的越丰富,对概念的感悟也就越深刻。圆柱侧面计算方法和表面积计算方法都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问: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 r=3 d=4 c=6.28
底面积(平方厘米) 28.26 12.56 3.14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 h=5 h=8 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 94.2 100.48 62.8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 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指出:圆柱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8分米,底面周长是3.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只列式不计算)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列式不计算)
3、用铁皮制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3分米,高1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练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反思: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索性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DD计算饮料罐的商标纸面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他们分工明确,在愉快的劳动中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当中使用了S=ch这个公式。
2、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触摸,体验感知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并通过动手裁剪实验,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的测量与计算,构建起知识的框架。学生对这些计算的方法有了丰富的情感、态度和实践经验支撑的“活学活用”。
3、计算烦琐,对于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们的计算正确率确实很低,因此解答圆柱体的表面积其实是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面积公式的一大考验。
在课后总结质疑时,学生一共提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算不算接头处重叠的面积。
问题二:计算无盖塑料盒的面积时,算不算里面的面积。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关注的这两个问题源于两个方面:一、虽然在课堂上老师始终注意了表达的科学和严密,在提到实物时不忘加上“圆柱形的”***,但学生对于圆柱形的实物和数学上的圆柱没有概念上的区别。老师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向学生大谈、特谈两者的区别,我也心里没底;二、我们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学生关注的这两个问题都是作业中或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而且学生都是难以把握的,他们因为害怕自己理解错误,所以才会在课堂上提出。而他们之所以害怕自己理解错误,实质是关心分数,可见由于片面的重视分数,以至学生在课堂上淡薄
其它数学问题的思考。
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我也反思,有序书写是在我的反复追问下,才有一个学生提到的,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知识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不够。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筛选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灵活应用为关键要素,搭建了多向度、多角度的学生合作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课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同时又和同年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反思如下: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搭建平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和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呈现出不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体现多向度、多角度的合作平台,从而进一步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部分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最后一部分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把握重、难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呈现梯度形态。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调集多种要素让学生亲身实践了,记忆一定就会更加深刻。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小部分同学的学具较小,展示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加强,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因为疫情迟迟没有好转,离开学时间还是遥遥无期,所以培育小学秉着“停课不停学”的理念,开始了网课教学。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重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在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开始时,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谁能告诉大家你摸到了什么?”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从而很轻松的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近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的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做到收中有放,放中有收。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思考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讨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从而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四、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易到难,讲练结合。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先是已知周长、半径和直径求圆柱的侧面积,在此基础上再想一想已知这三个条件怎样求出圆柱的表面积。采用分步口答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熟练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4主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都是只列式不计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真正计算出侧面积和表面积;小组合作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1、抓住特征,建立表象。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
讲授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这样真正建立圆柱的表面积的表象。
2、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怎样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灵活地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当然,涉及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让学生在明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具体算法。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练习中灵用公式进行计算。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动于操作、观察发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来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使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让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其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展开圆柱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到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的学生是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二是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三是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