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 做题及附答案
- 文档
- 2024-07-21
- 11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阅读题 做题及附答案,本文共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题 做题及附答案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只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小题1:说说甲文中的“朦胧”和“踊跃”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应该怎样解释?(4分)
朦胧:____________________
踊跃: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甲乙两段景物描写都写了船速很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抄写下来。(3分)
正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两段景物描写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你分别写出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分别说说这两个比喻句的作用。(4分)
甲段:
本体:_______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
本体:_______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小题5:甲文写人、写景、写“我”的心情,却又两次写到“豆麦”,这是为什么?联系全文答一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小题1:正面:“淡黑的……跑去” 侧面:“连夜渔的'……喝采起来”
小题1:甲: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 乙:航船 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
小题1: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景物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题1:表明节令是初夏;也为看戏后归航途中作伏笔
小题1: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了解词语的词性变化
小题1:理解景物描写中的正面与侧面描写,列举文句进行说明。
小题1:了解有关比喻的常识,并学会分析比喻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
小题1:了解常见的感觉描写,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1:景物描写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文言文阅读做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无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①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二人一见奇之 奇:以为奇
C.臣愿留以劝军中 劝:规劝
D.虽敌猝犯之 猝;突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时偏将屡为贼败 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 、
B.青以指使见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C.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5分)
(2)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5分)
参考答案:
4.C(劝;勉励,鼓励)
5.A(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表原因。C项副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副词,可译为却、竟(然)等。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6. C(C项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错。原文欲召见问以方略说的是打算召他进京,实际上他没有离开前线。)
7.(1)狄青从此改变志趣,嘟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折节、由是、益个1分,句意2分)
(2)(神宗)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自为他写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禁中、御制,祠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敌寇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敌人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西夏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皇帝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
嘉佑年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第二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病死。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艰共苦,因此虽然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出兵屡建战功。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熙宁元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猴子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理解。猴子
猴子听说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化,滋润皮肤,就从果园里偷挖了一棵杏树,种在自己家门口,天天浇水、施肥,等待将来吃杏子。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门口榆树上的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兄,猴兄,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说‘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能等得及吗?”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了,我可等不及。”于是拔掉了杏树,改种了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乌鸦又“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兄猴兄,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有耐心等吗?”
就这样,这只没有主见的猴子,拔了杏树种桃树,拔了桃树种樱桃树,种了一辈子的果树,到头来什么果子也吃不到。
1.把短文题目补充完整。
2.联系上下文,补充第5自然段的内容,写在原文的横线上。
3.小猴子种果树的先后顺序是:种、种、种 ,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
4.猴子“到头来什么果子也吃不到”的'原因是[ ]
A.猴子从果园里偷挖的果树,因此不能活。
B.猴子不会种果树,没能及时浇水、施肥。
C.猴子不爱吃这些果子,想种稀有的果树。
D.猴子拔了杏树种桃树,拔了桃树种樱桃树,最后什么果树都没种成。
5.这则寓言中,猴子最大的缺点是[ ]
A.不诚实 B.不爱动脑 C.不爱劳动 D.缺少恒心
6.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种果树
2.猴子一想:“对,三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拔掉了桃树,改种樱桃树。
3.杏树 桃树 樱桃树
4.D5.D
6.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要动脑筋想想对与错。(意思对即可)
《光阴》阅读题(附答案)
(一)
①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②怎样我会起了这些古怪的念头呢?是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我独语。总之,我是在散步罢了。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③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片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秋!”我微喟一声。“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④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
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
⑤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只竹箩——我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是爱惜光阴的。他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⑥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⑦“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象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⑧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
⑨“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喜灾乐祸似地,揶揄我。
⑩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想到光阴速度的相对性,得到这样的结论:感觉上的光阴的速度是年龄的函数。想到我自己在人生的象限上转过了几度呢?犹如作茧自缚,我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这式子里面,我悲哀了。
⑾?“你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里面。”思想嘤然回答,已无尖酸的口吻。
⑿?但是我无法改正这方程式,这差不多是正确的。啊,悲哀的来源,我想把这公式从我的脑中擦去,已是不可能。正如我刚才捡起来的树叶,无法把它装回原来的枝上。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选自《陆蠡散文选集》,有删改)
11.文章第②段写“散步”的情形运用了哪些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试分析全文的行文线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对光阴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赏析文中画线句。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动作的细节描写,运用了“迎着”“背着”“踩着”等动词细致刻画出了我散步时的专注。②心理描写。作者把散步的见闻转化为细腻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觉、复杂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深刻认识。③拟人手法,把“思想”人格化,如“羞怯”“躲”等词,赋予“思想”与作者同等的地位,引人注意。(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任意两点给3分)
12.① 内容上,写“我”儿时对光阴的挥霍与祖父对光阴的爱惜,形成对比(1分);②结构上,运用插叙的手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承接上文“我”回忆自己是光阴富有者的情节,另一方面引出下文“我”对自己驱遣光阴浪费时光的悲哀与感叹(1分)。②凸显了不同阶段的人们或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光阴有不同的认识,警示人们要珍惜光阴的
13.文章有两条线索:① 现实生活中,“我”散步时看到的落叶,上面写着无形的“秋”,引发“我”的思考;②以“我”的切身感受和生活态度为线索。以时间为序展开回忆,文中贯穿思想与“我”的对话。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内涵丰富。(每点2分)
14.幼时,对时间无知觉,文中提到“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1分)后来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文中写到“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1分)再后来开始在意、计算时间,感觉时间不够;(1分)最后意识到生命会耗蚀,时间会流逝,终无可挽回。如“我感到有点迟暮了。”(1分)
15.“树叶”无法回到“枝上”|,说明生命形态一旦发生变化便无法重现。(1分)叶上无形的“秋”象征着生命的秋天到了,象征逝去的光阴。(1分)与前文第三段形成呼应,由初次感知到秋的来临到文末的重新审视这片叶子表明了作者经历的时间的沉淀与思想的洗礼之后对光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分)表达了虚掷光阴就是在浪费生命的主旨。(1分)人生有限,天地无穷,每一个人,在有限的光阴里,应当去追求,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与志向,也为自己充实的生命负责。(2分)(文本分析4分,谈自己的认识2分,大意对即可)
(二)光 阴赵丽宏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0、作者写这篇文章主旨是什么?(2分)
11、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12、综观全文,说说光阴有哪些特性?(2分)
1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14、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些感想,简要写出来。(2分)
参考答案:
10、要珍惜时间,努力创造人生。
1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无时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前进。
12、一直前进、客观、公正 。
13、只要你珍惜时间,你就会成功。
14、略
①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
②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
③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
④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⑤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300例》,一同寄走了。
⑥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
⑦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
⑧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选自《读者》17期)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北京的姐姐为山村的孩子们承诺并寄书籍。
(2)解释“一诺千金”的意思,应该是:一句小小的诺言会有千金的价值。
2、本文第①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这段文字之所以交代“我”行路的困难,是为下文写山村的闭塞贫穷、孩子们渴望知识及孩子们在山路上背书籍的艰难等埋下伏笔及作铺垫的。
3、本文很多地方都非常地催人泪下,你读到第段后最为感动,你是因为而感动的。
答:我读第⑤段,为贫穷山村的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位于哪儿最为合适?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我望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还有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耻——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要是伤了他们的心,我拿什么来弥补呀?
答:应归位于第⑥段与第⑦段之间,因为:它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与第⑥段相照应;其中“我”的自责又为后文写“我”后来“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作铺垫。
5、若“我”回家后确实将自己对山村娃娃们的承诺忘记了,若你是“大翠”或“小翠”,你会有哪些想法呢?请写在下面。
答:善意的理解:可能是北京的姐姐工作忙了,暂时忘记了吧,我相信她会记起来的。
6、读罢本文,你最想对山村的孩子们说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
答:山村的孩子们,我为你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感动,我为你们加油。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他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的淤泥中了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博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2分)
3.“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2分)
4.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子是:(2分)
5.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2分)
答:①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兰草;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兰草。
6.第④段末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2分)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兰草》答案
1.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想见;肃然起敬。
2.反衬(衬托)
3.吃惊(惊喜)、敬佩
4.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5.描写(描绘);赞美(歌颂)
6.只需合理,形成排比即可:
原文语句: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总机。
7.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理解:①两者都有顽强生命力
②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诅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答:①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7.第④段未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草》阅读答案:
1、①(咒)骂;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①描写或描绘、绘;②赞(美、颂等)。
7、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中又恰当的,一句给1分,给满2分为止。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原句: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仅供参考。)
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9、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分。
《六国论》阅读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
1.B
2.A
3.A
《蝈蝈》阅读题附答案
蝈蝈
( 赵丽宏)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扎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蔗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于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于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 “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住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本文的线索、顺序各是什么(分条概述)? (4分)
2、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分条概述)?(6分)
○1 ○2 ○3
3、“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老人为什么叹息?(4分)
4、老人说:“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笼子真的是咬破的吗?请说明理由 (4分)
5、文章结尾有怎样的特点(与开头对应起来考虑,两点即可)?(4分)
参考答案:
1、索 蝈蝈 顺序 时间
2、①孙子、孙女:好奇、感兴趣。②父亲: 发出怨言。
③爷爷(白发老人):好奇买回,喜欢 ,不得已后放掉。
3、听了儿子的怨言,听了孙子、孙女的议论,觉得虽是好心买回,但让家人太吵,就好像是做错了事。所以叹息了一声。
4、不是。是老人叹息后采取的行动。
5、(任意两点,意思答到即可)
① 结尾出人意料,。开头买回蝈蝈,尤其是叫了以后,人们那样高兴,可老人却把它放了。
○2与开头形成呼应。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3含蓄 有让读者思考回味空间 。
麻雀阅读题附答案
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但是,它们与人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麻雀在哪儿搭窝筑巢呢?
每一种动物都应该具备一门生命攸关的建筑技艺,以便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
在尚未有屋顶和墙壁的年代,麻雀是利用树洞来作为其栖息之所的,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来,但洞中却别有一番洞天,宽敞得很。因此,即使后来有了屋檐和旧墙,它仍旧对树洞情有独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树洞,麻雀就只好不辞劳苦地一点一点地搭建自己的窝巢。
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所使用的材料。它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绒毛、破棉絮、麦秸秆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平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麻雀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建窝搭巢。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
它在几根枝丫的树杈间把所能找到的东西——碎布头、碎纸片、绒线头、羊毛絮、麦秸秆、干草根、枯树叶、干树皮、水果皮等等——全都聚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空心球,一旁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个球形窝体积庞大,因为它的穹形窝顶需要有足够的厚度来抵御雨水。这个窝布置得很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艺术性,但却非常结实,能够经受得住一季的风吹雨打。
我家屋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枝垂及屋顶。整个夏季,麻雀都飞到这儿来栖息,生息繁衍。梧桐树交相掩映的碧绿枝叶,是麻雀飞出其家屋的第一站。(乙)小麻雀在能够飞翔觅食之前,总是在这第一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吃得肚子滚圆的麻雀从田间同来也先在此歇息;成年麻雀经常在这儿开“碰头会”,照管家中刚刚出巢的小麻雀,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麻雀夫妇常在这儿吵嘴;还有一些麻雀常在此议论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从清晨一直到傍晚,络绎不绝地在梧桐树和屋顶之间飞来飞去。然而,中,我仅见过一次麻雀在树枝间搭窝的。一对麻雀夫妇忙碌着,辛辛苦苦地在一棵梧桐树上搭建空中巢穴,但是,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满意,因为第二年我就没看见它们再搭了。瓦屋顶提供的庇护所既牢固又省力,何需再费心劳神地去搭建什么空中楼阁呢?看来,麻雀们更加偏爱这种省时省力而又牢固的屋檐下的窝巢。
(选自《昆虫记》,陈筱卿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版,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母麻雀“说”的是什么。
(1)“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 )
(2)“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 )
2.读一读5 6 7自然段想一想:六只麻雀在做什么?( )
3.作者以“麻雀的心”为题写了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 )
4.母麻雀的外形特征是( )
小麻雀的外形特征是( )
参考答案:
1. (1)母麻雀说:“看见了吗,向我这样练习。” (2)母麻雀说:“预备——开始。”
2. 这三段讲的是5只小麻雀在母亲的指导下练习飞行
3. 小动物其实和人类一样,也有语言、也会交流、也有母爱,我们应该爱护小动物,维护和谐自然环境。
4. 身形较瘦、颜色较黑 羽毛较浅、身材篷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他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的淤泥中了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博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2分)
3.“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2分)
4.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子是:(2分)
5.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2分)
答:①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兰草;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兰草。
6.第④段末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2分)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1.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想见;肃然起敬。
2.反衬(衬托)
3.吃惊(惊喜)、敬佩
4.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5.描写(描绘);赞美(歌颂)
6.只需合理,形成排比即可:
原文语句: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总机。
7.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理解:①两者都有顽强生命力
②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