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 文档
- 2024-06-28
- 11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本文共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贤士隐居者
[宋]洪 迈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9.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 殆:恐怕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马虎
D.辄一扣之 扣:求教
解析:选B。殆:几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蕲人之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选B。B项与都是介词,和、跟的意思;A项之,①否定句中,宾语前置;②动词,去到。C项所,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②所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D项则,①连词,就;②表判断的副词,就是。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解析:选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12.断句与翻译。
(1)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季 庄 闻 其 至 必 倒 屣 出 迎 相 对 小 室 极 意 讲 论 自 昼 竟 夜 殆 忘 寝 食 告 去 则 送 之 数 里 相 得 欢 甚。 小学生诗歌阅读《粉笔歌》不丹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答案“窃书不算偷”的闹剧该收场了 阅读答案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2)①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
②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的是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的是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的是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的是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入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衣服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小学生诗歌阅读《粉笔歌》不丹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答案“窃书不算偷”的闹剧该收场了 阅读答案
高考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曾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雏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线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1.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很好体现。
B.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D.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2.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B.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
C.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D.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B.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
C.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眼睛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憨厚与天真展现出来。
D.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参考答案
1.C(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对比错。)
2.B(真实再现有误.)
3.B(A项士气的符号与符号化趋势不是同一概念。C项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D项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无依据。)
《歌声》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歌声
⑴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进行在艰难的道路上。
⑵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在那迷蒙的烟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⑶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树木残根……还清晰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往。
⑷仰望山头,路还多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险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⑸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⑹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⑺微风轻拂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合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了!
⑻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⑼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
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首歌?侵略者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屠杀的罪犯吗?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住她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⑿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唱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⒀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声……叫人激动、颤栗的唱歌!
⒁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说明: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l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1.(3分)第⑷段中“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① 。
⑸⑹两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② ;例: 。
③ ;例: 。(6分)
2.第①段文字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 的心志;“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 ;又指 。(3分)
3.“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3分)
4.文中第⑾段划横线的文字对第⒀段的描写起到了 作用。
5.(5分)从全文看,⒁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
①
②
《歌声》答案
1、①抗战大后方
②排比。例如: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③反问(或比喻)。例如:反问: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摆脱了野兽的跟踪。
2、向往光明,追求自由;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敌占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3、经受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的感人
4、反衬
5、①呼应开头。
②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
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荫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一趟。我想,坏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他身体好些了吗?”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就说是他家里寄的。
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
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5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走出老师的家,我蓦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
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的。在微微的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亮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均匀的鼻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1. 文中引用“苏子”的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
2. “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蹭”字能改为“踱”吗?为什么?
3. “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4. 本文回忆部分选取了两个月夜,这两个月夜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 请概括出第二个月夜所写的一件事。
习题答案
1. 表现清风明月之美妙,烘托同学们欢聚一堂的愉快心情
2. 不能。“蹭”是慢慢地走,表现了“我”怕被老师批评而欲进不敢进的心理;“踱”有“悠闲的走”之意,与当时“忐忑不
安”的心情不一致
3. 指“我”受到老师行为的强烈感染,第一次感受到老师形象的无比高大
4. 第一个月夜写的是学生生活,侧重表现同学情谊;第二个月夜写的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侧重表现师生情谊
5. 一天,“我”没请假带一位同学去看病,事后,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托“我”捎给那位同学50元钱。
初中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 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 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为。作为工人,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 ;作为军人,就应 ;作为科学家,就应 ;作为学生,就应 。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3.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3分)
14.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2分)
15.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3分)
16.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8分)
作为农民,就应 ;
作为军人,就应 ;
作为科学家,就应 ;
作为学生,就应
参考答案:
12.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 、最崇高的道德品质。
13.春蚕到死 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14.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15.略
16.略
阅读理解训练习题附答案
枪 响 鸟 不 惊
记得小时候,父辈们常用一道智力题来考我们:树上共有十只鸟,“叭”的一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我那时不谙世事,暗笑父辈们“愚”,当然“九只”。后来经开导方知枪响之后,其余九只鸟便吓跑了,正确答案应为“零”。
我却有一个奇思怪想:假如鸟儿胆子特别大,面对枪口不以为然呢?假如鸟儿机灵,知道猎人不会再放第二枪呢?那么这十减一等于零的答案成立吗?
我的假设并非无稽之谈。你看,在交通安全问题方面就有类似这样的“鸟”,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交警部门“杀一”难“儆百”十减一等于九,而且也可能是九十、九百、九千……。
有一则事例,某地某校学生为贪图上学、回家方便,竟横穿高速公路,致使几名学生被轧死于车轮之下,事故发生以后,尽管学校再三告诫学生不要走高速公路上学、回家,但走高速公路的学生仍然屡禁不止。[17教育网]
“血”的教训为什么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呢?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没有减少呢?如此可见,“枪响”未必“鸟惊”
人们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偶然是必然的表现”。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不清楚国家交通法规,或者对交通安全知识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一回无事,二回成习惯”的侥幸心理。二是有些地方交通管理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常碍于人情,处罚不力,教育滞后。在打“鸟”的过程中,我们的交警“猎人”态度不坚决,或者视线模糊,或不能明察秋毫,或不能“防患于未然”,或对“打鸟”虚张声势,致使“鸟”有惊无险,面对“猎人”的“枪”常常无所顾忌,依旧我行我“路”。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不m断增多,交通安全便尤显重要。因此,交通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全民的重视,交警部门更应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社会上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营造一种“遵守交通规则光荣,违反交通规则可耻”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提高交警部门的执法水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防患于未然”。如此,交通安全十减一等于零的命题才会真正成立。
(选自《杂文天地网》有改动)
9、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4分)
10、划线句子在文中引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5分)
11、阅读本文,说说为什么会“枪响鸟不惊”?请你举出一例证明。(7分)
12、本文的语言亲切自然,生动形象。请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两句,并做简要分析(6分)
(二)9、呼吁吸取“血”的教训,注意交通安全。10、过渡作用、点明作者的观点。11、一交通完全意识淡薄;二交通管理力度不够。例略。12、故事的引入,鸟的比喻,恰当的引用。能自圆其说均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附答案
(一)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张元怪之(责备)
B.速延医治之(邀请)
C.遗一牛,老且跛(留下)
D.引之使出(牵,拉)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今为人所弃而死 不足为外人道也
B.若见而不收养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将鬻于屠肆 欲有求于我也
D.以杖击牛曰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
22.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其思想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9.A(3分) 20。BD(4分,各2分)
21.①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同意(收养)了。
②(这坟墓)每年都要祭扫,给董家子孙带来无穷的麻烦。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第一篇写张元和其叔父收养弃犬,当叔父被蛇咬时,犬奔家告知,使叔父获救;第二篇写董某得知老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因而善待老牛。两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动物,都表现其注重情义、知恩图报的思想。
(4分,分析2分,结论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习题及答案
元行钦,幽州人。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 。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6. 下列“以”字的用法、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B. 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
C. 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
D.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
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小过必当赦宥
(2)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
(3)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8.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4分)
(2)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2分)
(3)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3分)
9. 欧阳修认为元行钦“乌足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B(动词,“认为”;其它三项是介词,“用”。)
7. “宥”,宽容、饶恕;“闻”,报告、使……闻;“执”,捉拿。(3分,1字1分)
8.(1)(4分)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经年离去”,离开多年1分;“奔归”,奔逃回家1分;“追悔何及”1分;句意通顺,1分。)
(2)(2分)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俾”使、让,1分;“何如”怎么样,1分。)
(3)(3分)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以”,因为1分;“苟生”,苟且偷生1分;句意通顺1分。)
9.言词上对庄宗信誓旦旦“誓以死报”;行动上却贪生怕死,“出奔”而逃。(每点2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