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花卿》古诗绝句赏析
- 工作总结
- 2024-06-02
- 116热度
- 0评论
【简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赠花卿》古诗绝句赏析(共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此,感谢网友“ffhtr4435”投稿本文!
《赠花卿》古诗绝句赏析
《赠花卿》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3、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4、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诗意: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杜甫《赠花卿》古诗翻译赏析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约作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听到悠扬动听的乐曲。乐曲如此之美,杜甫十分感叹,故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称赞乐曲是人间难得一闻的天上仙乐。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古诗今译:
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能够几回听闻。
赏析:
名句赏析——“半入江风半入云。”
这首绝句是为赠送花敬定而作,内容是赞美花家所演奏的音乐。其中“半入江风半入云”是点睛之句,它不但写出了音乐从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弥漫,写出了花家音乐的繁盛,更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描摹了抽象的音乐之美。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风,以及袅袅婷婷的行云,给人一种流畅、轻柔、悠扬的感觉,使人联想起“行云流水”、“响遏行云”这样的词语,这些都加深了人们对所描写的音乐的感受。后两句感叹这样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难得一听,直接给音乐以无可比拟的赞誉。整首诗围绕音乐,或作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记述自己的遐想,有虚有实,巧妙地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听。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平叛,有功却居功自傲,目无王法和朝廷,*用天子音乐,杜甫作此诗予以讽刺。全诗虚实结合,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便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赏析:
锦官城武将花敬一定应平叛有功,曾放纵部下大肆掠夺东蜀。他本人更是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歌舞升平,奢侈淫靡。杜甫赠送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前两句谢见闻,首句天天寻欢,次句写乐声远扬,从侧面反映出花敬定享乐无度,肆无忌惮。后两句写感受,看是称赞乐曲如同仙乐,实则暗示花敬定已经越轨了,用了只准皇帝听的音乐。这可以冲“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诗人以“天上”比喻皇帝居住的皇宫,以“人间”比喻皇宫之外。可谓是一语双关!
全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讽刺诗!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 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杜甫古诗《赠花卿》全诗赏析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注释
⑴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⑵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⑶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⑷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赠花卿》白话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赠花卿》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赠花卿》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小学生必背古诗- 赠花卿(杜甫)赏析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古诗鉴赏赠花卿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诗鉴赏
花卿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踞傲。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可见此诗用以讽喻花卿居功自傲之举。
锦城丝管日纷纷 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
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
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离其间。因此宫中音乐颇多外传。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
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与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讽喻的。只不过投赠之什,措语相当曲婉罢了。因此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说:似谀似(实)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甫《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小编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赠花卿》诗歌赏析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作品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赠花卿》赏析和翻译
《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批注】: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3.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4.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5.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6.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语译】:
成都锦城里的音乐声,日日奏个不停,每天此起彼落地响起,好不热闹
乐声到处飘传,有的融入江上的清风,有的随风飘向云端,
这样的乐曲,恐怕只有天上才有吧!在人间那里能够时常听到!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四川成都,杜甫入四川,已是四十八、九岁的年纪。在这之前,正逢安史之乱。唐朝百姓身于水火之中,到处闹饥荒,连杜甫的幼儿都饿死了。
杜甫到四川,也是为了求安定的生活。杜甫怀着悲伤痛苦的心情到四川,虽有佳肴美食,但也食不知其味,视而不见其美,唯心有凄凄然,故不得不为诗抒怀,聊表己见了!在某次的宴会里,他听得席中奏了『天上曲』的音乐,因而感触写成。
这首赠花卿的绝句,如果我们先暸解花卿这个人,花卿是驻守四川的花敬定将军,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身为军人,他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可是,花敬定却天天以歌舞为乐,生活穷奢极侈。在当时封建制度,礼仪制度极严格,这些音乐的规定,稍有违背,就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不但要杀头,而且会诛连九诛,所以现代人能随兴而听各式曲奏,岂不庆幸哉。杜甫作诗明赞花家仙曲,世间罕有,暗地里讽刺他︰如此铺张的音乐会,应该只有天子所在的皇宫(天上)才见到,一个将军能够有闲心享受这样的`轻歌妙韵,真是难得一见﹗
杜先生写此首绝句赠花卿,前二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乐曲行云流水之美妙,但此曲只应天上有,这?的「天上」意谓着天子所居的皇宫,而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的「人间」应系皇宫之外,也就是说这种音乐,按规定只能在皇宫中演奏,而您(花卿)却僭用了,其用意应有讽刺之味吧!
内容赏析:
1、为什么作者说此曲只应「天上」有?难道他听过天上的音乐吗?
2、对于好听而感人的音乐,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描述一下心中的感觉。
唐诗《赠花卿》赏析
原文:
《赠花卿》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每日弦乐管乐杂纷纷,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
注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
锦官城武将花敬一定应平叛有功,曾放纵部下大肆掠夺东蜀。他本人更是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歌舞升平。杜甫赠送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前两句谢见闻,首句天天寻欢,次句写乐声远扬,从侧面反映出花敬定享乐无度,肆无忌惮。后两句写感受,看是称赞乐曲如同仙乐,实则暗示花敬定已经越轨了,用了只准皇帝听的音乐。这可以冲“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诗人以“天上”比喻皇帝居住的皇宫,以“人间”比喻皇宫之外。可谓是一语双关!
全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讽刺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赠花卿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及注释
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注释(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注释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65-166
2、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
显示全部
鉴赏
佚名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
1、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佚名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参考资料:
1、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赠花卿》阅读答案及赏析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1.(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2.(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3.(4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参考答案】
1.(2分)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2.(2分)D (是赠别诗)
3.(4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