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张砺字梦臣”阅读答案附译文,本文共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张砺,字梦臣”阅读答案附译文

张砺字梦臣”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会郭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时人皆服其高义。及魏王班师,砺从东归。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圜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延孝本骁将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孝果败,遂擒之以归。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监军李延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公若不决,余自杀此贼。任圜不得已,遂诛延孝。

未几,父之妾卒。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高祖起于晋阳,唐末帝命赵延寿进讨,又命翰林学士和凝与延寿偕行。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唐末帝慰而许之。及唐军败于团柏谷,与延寿俱陷于契丹,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会契丹主卒,永康王北去,萧翰自东京过常山,乃引铁骑围其第。时砺有疾,方伏枕,翰见砺责之曰:尔言于先帝,云不得任蕃人作节度使,如此则社稷不永矣;又先帝来时,令我于汴州大内安下,尔言不可;又我为汴州节度使,尔在中书,何故行帖与我?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翰遂锁砺而去。《辽史》: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砺平生抱义怜才,急于奖拔,闻人之善必攘袂以称之,见人之贫,亦倒箧以济之,故死之日,中朝士大夫亦皆叹惜焉。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 擢 :选拔

B.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 害:妨害,伤害

C.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制:制定,决定

D.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 縻:束缚,

5.砺平生抱义怜才下列材料说明砺抱义的一项是 ( )

①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②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③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④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⑤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⑥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

A.②④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张砺爱学习,有文采,唐同光初年进士及第,未做官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

B.康延孝造反,跟随郭崇韬奉魏王命,掉头率军向西讨伐,出谋划策,利用敌人的麻痹思想,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取得胜利。

C.父亲的妾死了,砺犹豫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闲居了三年。

D.砺对国家大计一向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赞同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也不赞同他们在皇宫内驻守;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⑴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5分)

⑵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5分)

参考答案:

4.B (害:嫉恨) 5.D(②是有谋略;④是希望建功立业) 6.B(跟随郭崇韬奉魏王命,不是郭崇韬)

7.⑴这个人图谋作乱,导致胜利略微晚了些,况且你通过浴血奋战抓到了敌人,怎么能违背君命豢养祸患,这是打破笼子放出老虎,自己遗留祸患啊。(大意2分,差:略微;贻:遗留,留下;致:导致。各1分)

⑵这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实话实说而已,想要杀我就杀吧,为什么用锁来绑我呢!(第一句话的判断句,系:关系到,相关。奚:为什么。各一分,大意2分)

翻译: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砺幼年十分爱学习,很有文采。在做贫民百姓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他如此看重气节操守。初年,选拔为进士,不久授予左拾遗,直史馆。正值郭崇韬讨伐蜀国,他上奏请求砺掌管军中文告。平定了蜀国,崇韬被魏王继岌所杀害,当时崇韬左右亲信都害怕招惹祸患奔走逃命,只有砺到魏王的府邸大哭很久,当时人都佩服他的高尚节操。等到出征回来,跟随副招讨使任圜回到自己的领地到达利州 ,正值康延孝造反,返回占有了汉州,圜奉魏王命,掉头率军向西讨伐 。当时砺为出谋划策,请求在后面布置精锐的军队,首先用羸弱的军队来引诱对方,圜认为很对,延孝本来是骁勇善战的将领,任圜是读书人,延孝听说圜到了,又看到对方的羸弱之师,很不在意,等到战争打得很激烈的时候,圜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延孝果然失败了,于是捉拿到了延孝回朝。

那一年的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下令诛杀延孝。延袭听说洛中有变化,所以留下了延孝,同时也是妒忌的’功劳的缘故,圜不知怎么办,砺对圜说这个人图谋作乱,导致胜利略微晚了些,况且你通过浴血奋战抓到了敌人,怎么能违背君命豢养祸患,这是打破笼子放出老虎,自己遗留祸患啊。你如果不下决心,我亲自杀了这个坏蛋。任圜没有办法,于是就杀他了。

不久,父亲的妾死了,她在世的时候,砺已经很长时间侍奉她了,也很孝顺,每个孩子也都跟她叫祖母。等到她死了,砺犹豫这个事情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 ,闲居了三年, 没有穿丧服,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事情该怎么办,认识的人认为做得对。

高祖在晋阳起兵,唐末帝命令赵延寿进行讨伐,又命令翰林学士和凝和延寿一起同行。砺一向看不起凝,考虑不能够成就事业,于是自己请求前行,唐末帝安抚并答应了他,等到唐军在被打败,和延寿一起失陷与契丹,契丹拿旧职位束缚他,升官到了吏部尚书的官职。正值契丹君王去世,永康王回北方,从东京经过,就率领骑兵包围了他的住所。当时砺生病正躺在床上,见到砺就责骂他说:你在先帝面前说,不能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用他们就国家大业不能长久了;先帝来的时候,让我在皇宫内住下,你说不行,还有我做汴州节度使,你在中书省,为什么发文告给我?砺大声以对 言辞没有屈服,翰就用锁绑住了砺离开,《辽史》:砺高声说:这是国家的大事,关联到国家安危,我实话实说而已,想要杀我就杀吧,为什么用锁来绑我呢!

砺一生胸怀气节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听说别人做得好的地方一定撩起衣袖来赞美他,见到有人贫穷就倾尽所有去帮助,所以死的那一天,朝中的士大夫都感叹惋惜。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的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会郭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时人皆服其高义。及魏王班师,砺从东归。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任圜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延孝本骁将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孝果败,遂擒之以归。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监军李延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公若不决,余自杀此贼。”任圜不得已,遂诛延孝。

未几,父之妾卒。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高祖起于晋阳,唐末帝命赵延寿进讨,又命翰林学士和凝与延寿偕行。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唐末帝慰而许之。及唐军败于团柏谷,与延寿俱陷于契丹,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会契丹主卒,永康王北去,萧翰自东京过常山,乃引铁骑围其第。时砺有疾,方伏枕,翰见砺责之曰:“尔言于先帝,云不得任蕃人作节度使,如此则社稷不永矣;又先帝来时,令我于汴州大内安下,尔言不可;又我为汴州节度使,尔在中书,何故行帖与我?”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翰遂锁砺而去。《辽史》: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砺平生抱义怜才,急于奖拔,闻人之善必攘袂以称之,见人之贫,亦倒箧以济之,故死之日,中朝士大夫亦皆叹惜焉。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 构:造成,构成

B、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 害:妨害,伤害

C、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制:制定,决定

D、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 縻:束缚,

5、“砺平生抱义怜才”下列材料说明砺“抱义”的一项是(3分)

①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 ② 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③ 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④ 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⑤ 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⑥ 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

A、②④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张砺爱学习,有文采,唐同光初年进士及第,不做官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

B、康延孝造反,奉魏王命,张砺掉头率军向西讨伐,出谋划策,利用敌人的麻痹思想,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取得胜利。

C、父亲的妾死了,张砺犹豫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闲居了三年。

D、张砺对国家大计一向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赞同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也不赞同他们在皇宫内驻守;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每句5分,共10分)

(1)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唐末帝慰而许之。

(2)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4.B(害:嫉恨)

5.D(2是有谋略 4是希望建功立业)

6.B(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的`,不是张砺而是任圜)

7、⑴张砺一向看不起和凝,考虑不能够成就事业,于是自己请求前行,唐末帝安抚并答应了他。

(评分细则:大意2分,轻:轻视;因:于是;许:答应,允许。各1分)

⑵这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实话实说而已,想要杀我就杀吧,为什么用绳锁来绑我呢!

(评分细则:大意2分,判断句,系:关系到,相关。奚:为什么,各1分,)

文言文翻译: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砺幼年十分爱学习,很有文采。在做贫民百姓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他如此看重气节操守。初年,选拔为进士,不久授予左拾遗,直史馆。正值郭崇韬讨伐蜀国,他上奏请求砺掌管军中文告。平定了蜀国,崇韬被魏王继岌所杀害,当时崇韬左右亲信都害怕招惹祸患奔走逃命,只有砺到魏王的府邸大哭很久,当时人都佩服他的高尚节操。等到出征回来,跟随副招讨使任圜回到自己的领地到达利州 ,正值康延孝造反,返回占有了汉州,圜奉魏王命,掉头率军向西讨伐。当时砺为出谋划策,请求在后面布置精锐的军队,首先用羸弱的军队来引诱对方,圜认为很对,延孝本来是骁勇善战的将领,任圜是读书人,延孝听说圜到了,又看到对方的羸弱之师,很不在意,等到战争打得很激烈的时候,圜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延孝果然失败了,于是捉拿到了延孝回朝。

那一年的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下令诛杀延孝。延袭听说洛中有变化,所以留下了延孝,同时也是妒忌的功劳的缘故,圜不知怎么办,砺对圜说“这个人造成祸乱,导致胜利略微晚了些,况且你通过浴血奋战抓到了敌人,怎么能违背君命豢养祸患,这是打破笼子放出老虎,自己遗留祸患啊。你如果不下决心,我亲自杀了这个坏蛋。任圜没有办法,于是就杀他了。

不久,父亲的妾死了,她在世的时候,砺已经很长时间侍奉她了,也很孝顺,每个孩子也都跟她叫祖母。等到她死了,砺犹豫这个事情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闲居了三年,没有穿丧服,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事情该怎么办,认识的人认为做得对。

高祖在晋阳起兵,唐末帝命令赵延寿进行讨伐,又命令翰林学士和凝和延寿一起同行。砺一向看不起凝,考虑不能够成就事业,于是自己请求前行,唐末帝安抚并答应了他,等到唐军在被打败,和延寿一起失陷与契丹,契丹拿旧职位束缚他,升官到了吏部尚书的官职。正值契丹君王去世,永康王回北方,从东京经过,就率领骑兵包围了他的住所。当时砺生病正躺在床上,见到砺就责骂他说:“你在先帝面前说,不能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用他们就国家大业不能长久了;先帝来的时候,让我在皇宫内住下,你说不行,还有我做汴州节度使,你在中书省,为什么发文告给我?”砺大声以对言辞没有屈服,翰就用锁绑住了砺离开,《辽史》:砺高声说:“这是国家的大事,关联到国家安危,我实话实说而已,想要杀我就杀吧,为什么用锁来绑我呢!”

张砺一生胸怀气节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听说别人做得好的地方一定撩起衣袖来赞美他,见到有人贫穷就倾尽所有去帮助,所以死的那一天,朝中的士大夫都感叹惋惜。

关于“张起岩,字梦臣”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①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堤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②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③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

注 ①倒剌沙,人名。②别里怯不花,人名。③剀,切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  权:暂管。

B.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坐:判处。

C.悉诬台臣罔上 罔:迷惘。

D.丞相以为忤己 忤:违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 所顾忌”的一项是(3分)(  )

①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 吾属何患焉

②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③起岩即摄衣而起

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讽词臣言台章之非

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起岩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和造诣极高的史学家。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权势,为民请命;多次主持国史编修,亲自主持辽、金、宋三史的编撰。

B.张起岩有敏锐的洞察力。宁宗去世后燕南突发大案,他不墨守《唐律》,将诬告朝廷官员图谋不轨的男子治罪,稳定了民心,使京师的形势安定。

C.张起岩打击恶霸,造福百姓。在燕南廉防使任上,打击为害一方的恶霸,毫不宽容;又主持修治了危害百姓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造福一方。

D.张起岩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担任修史总裁官时,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编写内容失当,他依理修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富、理由充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5分)

(2)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5分)

答案:

4、解析 罔:欺骗。答案 C

5、解析 ①体现他深得民心。⑤别人的言行。答案 C

6、解析 “为民请命”属无中生有。答案 A

7、答案 (1)台臣考查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廷政事,是职责让他这样的。(按:考查,审查;劾:弹劾;论列:讨论;然:这样。也,表判断,判断句。以上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御史台官员无故遭受谴责,公正的言论被阻止,哪里还谈得上效法祖宗呢?”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坐:无故;杜塞:堵塞;拒绝,表被动。法:效法;报:答复,给回信4点4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起岩,字梦臣。他的祖上是章丘人,祖张迪以元帅监军的身份管理济南府的事务,将家迁到济南。张起岩从幼年起就跟从父亲学习,20岁时,以察举任福山县学教谕,适值县官率人去捕蝗虫,将县里的政务交给张起岩代管。时间一长,由于张起岩言行果断办事公允,百姓都佩服地说:“如果张教谕能够成为我们真正的县尹,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考中元延祐乙卯年进士第一名,授予登州同知(副职)。皇帝特别命令将张起岩改为集贤修撰,后晋升为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又被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因贪污的事情败露,御史台的官员奉皇帝命令在朝堂上将他逮捕交给司法官员惩治。丞相倒刺沙痛恨台臣轻慢侮辱了他的同僚,便诬蔑全部台臣欺君罔上,想要严加惩处。张起岩以新任留台的身份,向朝廷递交文书辩驳说:“台臣查办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政,是职责让他们这样的。现在他们因为奉行职责却被强加罪责,法纪荡然无存,正直的人不敢说话,忠良寒心,这是盛世所不该出现的。况且,世祖皇帝设立台阁,广开言路,维持政治体制,皇上即位后下达的命令都是效法祖宗治体。现在台臣遭谴,公正的`言论被阻止,哪里还谈得上效法祖宗呢?”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张起岩在朝廷上争论得更加激烈,皇帝有所感触而领悟,这件事才得以化解,但还是判处被诬的台臣撤职回家。调任张起岩为中书右司员外郎,改任燕王府司马,后任命为礼部尚书。

元宁宗死后,燕南突起大案,有一虚妄的男子密信上报称部使者中有人欲图谋不轨,经查证都不实。主管法司的官员说:“按照《唐律》,上告反叛的人不被治罪。”张起岩激动地对同僚说:“现在继位的君主尚未即位,人心忧惧狐疑,如果不赶紧杀掉此人,来杜绝邪恶的阴谋,我担心会妨碍大的计策。”催促有关官员上交定罪的案卷,京城里的人都十分恭敬整肃,大事很快就确定了。中书省官员列坐在一起确定选拔官员的事,张起岩推荐了一人,认为可用,丞相很不高兴,起岩当即揭衣抬身而起,丞相认为起岩顶撞自己。升任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转任燕南廉访使。他打击豪强势要一点也不宽容,贫民百姓赖以扬眉吐气。当时滹沱河水对真定危害很大,起岩责问封河神为侯爵之事,并修筑堤防,疏通河水阻塞之处,水患因而消除。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被台臣纠劾,被罢官。不久,别里怯不花再度为相,批评言官评价高级官员奏章的错误,张起岩坚决反对,听到的都称赞他。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他讨论事务切实刚直,无所顾忌,常与上司不合。皇帝命令编写辽、金、宋三朝历史,张起岩担任总裁官。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的,常常有内容不当之处,张起岩就依据常理改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厚醇正典雅,道理表达理由充分。史书编写成功,张起岩才六十五岁,就上书请求退休,又过了四年逝世。谥号为“文穆”。

宋史·张汝明传阅读附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完成4 -7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 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太学,有声一时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效:见效。

C.犹虞其复用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按:根据。

5.下列对画波浪线处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B、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C、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D、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译文: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译文:

4.D(按:巡视。)

5.A

6.C(“献给他”应为“献给皇上”。)

7.(1)(5分)江阴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时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不时”、“直”、“绳”各1分,句意2分)

(2)(5分)安抚使询问缘故,众人想把责任推到下属官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故”“委”“诡辞”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幺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来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

高中文言文《常梦锡》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俨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所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吏,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卒,年六十一。卒后才逾月,齐丘党败。元宗叹曰: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 赠右仆射,谥曰康。

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 元宗不答,而心善之。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 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节选自《南唐书卷七》,有删改)

①烈祖:指南唐创立者李c,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养子。②元宗:指李Z,是南唐第二个

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左右所谮 谮:诬陷

B.元宗怜之 怜:可怜

C.乃少瘳 瘳:病愈

D.每以直言忤物 忤:触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机事多委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臣具以表闻

C.乃称疾纵酒,希复朝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常梦锡品行方正的一组是( )

①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②首召见慰勉。③梦锡终日论诤。④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⑤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⑥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烈祖把常梦锡招至门下后,对其非常赏识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并让他在宣政院专管机密。

B.常梦锡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谏言修复旧典,被烈祖采纳。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了常梦锡,并对他抚慰勉励。

C.常梦锡对自己被钟谟等推荐做户部尚书深感羞耻,上任后,他只在文书末尾签字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应付公务。

D.常梦锡性格耿介,忠高中文言文《常梦锡》阅读答案附译文于朝廷,认为元宗不识宋齐丘朋党真面目,就直言进谏;元宗被迫自降尊号后,他认为自己有失辅佐之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 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4分)

(2)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3分)

(3)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3分)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故: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泽:施恩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7.下列有关文章的内容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至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的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了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8.(4分)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3分)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参考答案:

5.D.答:泽——遗风

6.答:D(以,表目的)

7、答案: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营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8.答案:苏轼在本文中提出了“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不必仕”体现了道家“无为自然”的精神,“不必不仕”体现了儒家积极出仕的思想。正因为苏轼拥有儒道两家思想,才会有“不必仕,不必不仕” 这种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9.答案:

(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计分点:凡、百、可)

(2)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受到人们的.讥讽。(计分点:违亲、绝俗、怀禄、苟安)

(3)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计分点:去、厌、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daikao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文言文阅读《张昭,字潜夫》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

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多拘滞,繁而寡要    要:要领             B.多自效军门    效:献,尽力

C.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劝:勉励   D.以本官致仕    致仕:登上仕途

答案: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4、文中“此古人之志也”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C.夫晋,何厌之有?               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答案:B(结构助词,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的父亲在**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他才去了。

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

答案:A(原文“再以书币”是“两次用书信和礼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