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庄行的散文
- 文档
- 2024-09-04
- 116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庄行的散文,本文共9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赵庄行的散文
这一天,我们一行十多人沿县城西南,途经小河沟,穿过绿油油的庄稼间的蜿蜒小路,行约20公里,欢快地来到了云竹镇的赵庄村。
一下车,纵目望去,整个村子被掩映在绿海丛中,令人着迷。最引人注目的,是蓝天白云里轻盈地翩舞着的成群结队的小燕子,忽上忽下,甚是乖巧可爱。有的在电线上列队,似在迎接宾客的到来,使人置身于呢喃的世界。偶而,有几只鸽子、喜鹊从头顶掠过,引得阵阵惊喜。然而,在我内心深处,早已烙下一份烙印,从小母亲就说过,那燕子是最眷恋家的吉祥物,是人丁兴旺的标志。哪里的风情和谐、融洽,那里就有一对对燕子前来安窝。即便冬去,当春天来的时候,会依然返归故所。所以,我从小就对燕子有一种割不舍的亲切。这种情感,也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了它的主人环侧,正所谓因物及人。从小母亲还对我说过,喜鹊是报喜的灵物,喜鹊临枝叫,必有喜讯到。而每当看到鸽子,脑海中总会浮现天安门上空那飞起的画面。蓦然,从小巷深处,传来啼鸣野吠,加上清新的空气,真是一派祥和的桃源景象,不禁感叹,这里的田园独好!
在热情好客的主人引领下,我们一边听一边看地漫步在干净街道上。适逢酷暑,暴晒难耐,却任凭汗水湿透了衣衫。对于我来说,最注重的是一看二对比。数年前,我因监督街巷硬化工程以及这里的一位好友的缘故,曾多次来过。那时的印象,用一个字就足可概括,那就是“穷”。破落的土屋,布满了每一个角落,更别说其它了,难怪青壮年几乎都到外地谋生,只留下一些老人妇孺看守家园。如今,有着一千多人口的赵庄,常住的就有七百多人,并盖起了一座又一座鳞次栉比的砖瓦新房,使村貌焕然一新,仿佛换了人间。可喜的是,那闲置的曾经萋草丛生的荒院,也有不少翻盖一新,这与一些村落的旧屋荒芜形成显明对比,是独有的特色。俗话说的好,只要政策好,只要人丁兴旺,一切皆有希望。特别意外的是,在外谋生的乡民赚了点钱,就争着归来,一心想为贫穷的家乡办点实事好事。村主任宁雪文,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那厚实的见方脸以及一言一行,一看就是一位踏踏实实而纯朴的农家子弟。他靠在太原钢铁市场上的多年打拼,赚下了两个公司,却最想为这一片热土做一点善事。在他和村支书白如光的带领下,自筹资金修筑了挡墙、拓建了街道,重修了道光九年以来败落的五道神庙,改建了戏台,尤其是修缮了荒废的学校,添置了诸多设施,使办公、休闲活动、读书、应急、娱乐等等有了落脚之所。当踏着林旁飘叶点缀的小径走进那宽阔的曾是校苑的时候,那弥漫的花香,令人迷醉。那翩翩轻盈的彩蝶,那可爱的采蜂,都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为贫寒的集体办实事,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至今主任还垫付着几万元,始终没有着落来解决。但他们仍希望把通向外界的两条路,能够早日扩建。这在我们来的途中所遭遇到的水毁、塌方等已深有体会,但愿他们的夙梦,早日实现。
村民靠两千多亩耕地以及经济林等的实惠收益,靠辛苦劳动,衣兜渐渐鼓了起来。当不愁吃穿的时候,人们总想有点事做。在当今成风的情况下,尤为可喜可贵的是,村里自筹自愿成立了一支农民海星文艺队。虽然就那么十三个人,却靠土打土闹,自编自演,赢得了美好声誉,影响了一大批村民。不仅闻名于镇,也闻名于县城。在娱乐的同时,既添补了家用,也有了事做。尤其是妇女,避免了无事生非,成就了一片和谐,应成为新农村的典范。
赵庄,还是一座古老的村落,始建于何时?却没有留传下来。其名因赵氏始,其延因十多姓氏而昌。站在古老的门前,不禁感叹那木雕、石雕的精美,更感佩那鬼斧神工的神韵;站在古老的土楼旁,不禁惊叹当年的荣光,更幻想着每一处角落里的故事;站在磨的几乎扁平的沙石阶下,不禁想探究有多少印迹,感慨过去的遗踪;站在卵石铺就的古坡上,不禁遐想已去的背影,寻找往日的沉淀;站在巨石封盖的老井边,不禁想那轱辘的沉寂;站在冷落的石磨、石盘侧,不禁想那碾麦粉的悠香;站在绿油油的菁台里,不禁思索――等等。可惜,这些远去的沉迹,没有很好地保护起来,依旧在风雨飘摇中渐渐地失去往日的风采,渐渐消逝化成了云烟。在这新与旧的交替里,多么希望新的更好,旧的能够完整地保存。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后人应读的一部演变的村史。
一看二比之后,最要紧的就是听了。其实,看与听有时是分不清的。听村民讲,村前曾有两条河交汇,称二龙口,村左右有龙山和虎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在一座旧门前,听说朱德曾在那院里住过一夜。那五道庙的旧梁,就是因八路首长过问才未被当柴;听说县独立营曾驻扎在这里,那村里就应该有参军的抗日英雄;听说有好几个南下干部;听说抗日县政府曾在村里办公,一位警卫员曾设险保卫了县长,不远处的山洞也曾是县政府文件的隐藏所;更听说离村方园不远处的丘陵、沟壑里,曾抗击过鬼子,有不少无名烈士就魂归此地,《黄河在咆哮》就多次提及到榆社赵庄这个名字,还听说有一名八路军无名烈士至今仍孤独地埋在荒丘上。可惜可悲的是,竟然没有一座烈士纪念碑以慰藉牺牲的忠魂。村民们是多么希望这一夙愿早日实现啊!还听说一位94岁的老人记忆里,村里曾有土地庙、三神庙等几座庙宇;还听说在外谋生的村民有几个是千万富翁;还听说已走出了50多个大学生等等。所有这些,也许有的有待考证、探究,可都是赵庄的宝啊!但最悲哀的,莫过于渐渐在失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不禁想,倘若这些都化为记忆的时候,后人将向何处问寻这一方的根呢?没有文化的保存与传承,那是最悲哀的,也是没有希望的。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自己的文化宝藏,这就是根。我多么想使这空白,在拯救中得以弘扬。不然,将是永远的'悔恨、遗憾!成为千古的罪人。所以,在追求富裕的航行中,保护、传承和弘扬自己的历史,是每个人应担当的责任。只有这样,历史的长河,才不会断流,才不会干涸,才会一直繁衍生息!但愿从这里走出去的那些富翁、大学生,能够勇于站出来担当自己的使命,勇于弘扬而开拓。但愿我们这些握笔杆的人,尽一份力,鼓而呼,让赵庄的历史,成为榆社史的一分子,成为民族的一分子,从而千秋不弃,千古荫庇后人!
午餐,依然是往日的笨鸡蛋加和和汤捞饭。看起来,总感觉有点寒酸,也总有那么一种乞讨的感觉,有那么一种对文化的淡视。谁让我们是贫儒呢?时儿想,我们并不是不知足,只是深怕别人看不起。倘若说是怕瞧不起人的话,那更深怕轻视了那辛辛苦苦写下的文字。而那些文字,常常是在未开发的处女地上的辛劳,虽不是闪光的金子,却也是抛砖引玉的开路先锋。况且,美酒佳肴并不是我们的追求,这是每一个把文学当成乐趣的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所追求的是一颗颗滚烫的真诚的心。或许,这就是其中的酸味吧。但倘若是有权者到来,是否也象我们一样呢?这就看对待文化的态度。孰重孰轻,自然不必说,或许是文化领域中的一种悲哀。其实,每一个对文学执著的人,都应该像对待闪光的金子一样来看待,而不是轻视。只有看重文人,才能尊重文字。这不是好好接待的问题,而是要寻找思想的根源。一阵汗雨中,餐毕。时逢乌云笼起,间有零星雨滴。我们未加休息便离去。有人说,还想再采访一位老者,只待以后吧。
在我提笔作记时,也苦思冥想下一首小诗,算是对这次活动的小结:
赵庄山水秀,空气好清新。鸟语花香簇,鸡啼犬吠殷。尤怡群燕舞,却喜众宾欣。鹊竞白云里,鸽争翠海林。
蝶迷摇碧浪,蜂醉逸浓馨。小路环庄绕,丛溪侧畔伸。忽闻迎客笑,原是舞台民。满脸盈福露,言行厚道纯。
恰逢炎酷暑,颇耐汗粘巾。仍叹桃源美,长思古韵神。不禁多缱绻,更憾损遗存。但愿千秋后,还能庇子孙。
赵庄来客散文
赵庄是陕西境内较为偏僻的村子,距县城七十多公里,再加之地处大山腹地,道路弯弯曲曲,险道横生,即使坐车少则也需两三个时辰,所以赵庄人没事很少去县城,即使去也是把该办的事办完后即可返回,从不在外地逗留。前些年,各地都流行打工,赵庄倒外出过几个较为时髦的年轻人,但不出半年,一个个全回来了,都说不适应,家里的生活虽然清苦些,但山总是绿的,水总是清的,人与人之间总是可亲的,就拿晚上睡觉不关门这事来说,这是赵庄人祖祖辈辈留下的习惯,到外面要想改变一时确实忒难。偶尔有外界人来赵庄,嘲笑赵庄人生活落后、清苦,赵庄人却不在乎,自感自己这种官不究匪不扰的生活安闲自在,赛似世外神仙,此点令外界人很难领会。
一天午饭后,赵庄人都聚在自家门口搓麻将,晒太阳。突然一辆白色轿车停在庄子中间,这儿人最多,长着一棵七八个人才能合拢的大槐树。大槐树下,有三桌麻将正拨得噼里啪啦。车门打开,从车上走下一个身着白衣的年轻女子。这女子上身穿白风衣,下身着白裤子,脚蹬白皮鞋,头戴一顶白遮阳帽,披肩的波浪式长发,高挑的身材,大约在一米七零左右,还戴了一个系着白腿的茶色眼镜。女子的到来,使赵庄人不免一惊,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女子来到大家面前,友好地为大家逐一递上根白过滤嘴的香烟,有人点着抽了一口,很清凉,有股菊花茶的味道,怀疑是女式香烟。
女子告诉大家,她是安徽芜湖人,此次来赵庄是寻亲的。二十年前她曾随父母在赵庄生活,后来她父亲客死赵庄,多亏赵庄父老乡亲尽力相助,才使她母女二人渡过难关,安葬父亲。此次回来,他一为给父亲上坟,二来是想回报二十年前赵庄人的葬父之恩。这话说得在座之人面面相觑,这二十年前的事一时让人记起确实还需个过程。忽然一个年纪稍长的人一拍大腿惊讶地说道:
“莫非你说的是那个安徽木匠胡师?你正是他的女儿二梅?”
“大伯,大娘,叔叔,婶婶们,你们说得很对,我正是二十年前在赵庄生活过的,胡木匠的女儿胡二梅。”
女子见有人认出了她,不由得激动万分,声泪俱下。所有在场的成年人也都一下恍然大悟过来,且都前来打招呼,仔细端详着胡二梅,问东问西,向她打问着这二十年来的光景。还有好客之人主动让胡二梅进屋,且准备起了饭菜。赵庄一下沸腾了,大家纷纷叙说起了胡二梅,以及二十年前关于胡木匠的事情。
二十三年前,赵庄还像现在一样这么封闭、落后。一天,庄里来了一个做家具的木匠,自称姓胡,安徽人,问庄里可有愿做家具的人家。庄里人都说,做都想做,可家家都穷呀!没这个经济能力呀!胡木匠说,这都是小事,他背井离乡,出门做活,不是为挣钱,主要是为躲避计划生育。他们老家地处平原,人口稠密,计划生育抓得紧,农村也只准生一胎,可他现在已有俩丫头了。他做家具,不求别人多给工钱,只求多少给些粮食够维持生活罢了。有人又问,那你做家具手艺咋样呀?胡木匠说,你若愿意,我先做,做得不好不要钱。于是,胡木匠便开始他的第一件活计。
胡木匠做的第一件家具是个柜子,此活不出三天便做好了。缴工那天,庄里好多人都前来观看。看到胡木匠所做的家具后,大家无不啧啧叫绝。胡木匠做的柜子纹理细密,还刻了两只戏水鸳鸯的图案。有人问:“做这样的家具多少工钱呀?”胡木匠答道:“一斗麦子。”主家说:“我给一斗半。”“一斗半也不多。”有人应声道。看到大家对自己的手艺这么肯定,胡木匠又说,他还会干油漆活,只要主家能提供漆,再加些价他把柜子一油漆就更好了。主家大喜,连称可以。紧接着,有好多人都提出愿雇胡木匠给自己做家具。胡木匠看大家情绪这么高涨,面容却露出了难色,说,自己的妻子和二女儿也随着他,此时还寄居别人家中,他希望求得赵庄人的帮助,给他找一个零时栖居之所。这提议刚一提出,便得到了回应。大家纷纷说,这倒不是难事,庄里废旧窑洞多的是,门窗多半都好,捡个好的,收拾一下,把电一拉,床一支,这家不就安成了,唯一和其它村民区别的就是分不到耕地。胡木匠大喜,连连向大家表示感谢,说自己不要耕地,只要赵庄人能接纳他这个逃难之人,比什么都强,自己靠手艺能挣些粮食,一家三口能吃顿饱饭就足矣了。第二天胡木匠便接回了妻女,从此就在找庄定居下来。
胡木匠的活做的就是不赖,价格又公道。他是做了东家做西家,日子忙忙乎乎,平静安稳又舒适安详。日子如流水,转眼之间,胡木匠来赵庄已整三个年头。三年来,胡木匠几乎给赵庄所有的人家都做遍了家具。大家打心眼里都佩服他的手艺,且乐于和她交往,感觉他人实在、随和,愿意和他做朋友。他刚来赵庄时,二女儿才五岁,现在已八岁了,随庄里的孩子在庄小学读二年级。一天,胡木匠给一户人家做完家具。主人为感谢胡木匠,特炒了几个好菜,买了一瓶烧酒,陪胡木匠享用。此礼称谢匠人,属赵庄当地风俗。酒足饭饱过后,主人家给胡木匠结清了工钱。胡木匠便在略显醉意中回到了家。回家之后,胡木匠倒头便睡,睡到半夜却直喊肚子疼,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这可吓坏了胡木匠的妻子和女儿。胡妻让女儿陪着丈夫,赶忙去村里找人。岂料等找来了人,胡木匠竞两腿一蹬,撒手人寰,一命呜呼。胡妻和女儿趴在胡木匠身上那是一个劲地大哭,哭得全庄人都赶来,看是咋回事,来后又无不同情胡木匠的不幸及胡妻母女二人的可怜。人死了,就需安葬,入土为安呀!虽然胡木匠是外地人,可毕竟遇难在咱赵庄了。如何安葬胡木匠,一下成了赵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话题。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全庄人自愿筹粮筹钱。一天工夫下来,便筹到粮食两担,现金两千多元。大家兵分几路,割肉买菜,置办棺板寿衣。三天之后,胡木匠在庄后面的西峰山上就地安葬。数天之后,胡妻和女儿磕头拜谢完全庄人后,回了安徽老家。临行之时,胡妻留下一句话:待有朝一日,她女儿长大成人,定派女儿回赵庄回报葬夫之恩。
胡妻这话全庄人都当作一句客套话,没一人放在心上,安徽距陕西这么远,谁会相信胡木匠的女儿会回来呢?然而今天当胡二梅确确实实站在大家面前时,大家才猛然想起胡妻当年的临别之言。同时有更多人讲起有关胡木匠的好处来。大家对胡二梅就像好多年分别,未见的亲人一样,一下把她围了起来,问东问西,叙说者二十年来的相别之情。
胡二梅在一个自小称呼七婶的人家吃过饭后告诉大家,她现在在芜湖开发区开了一家家具厂,专门进行实木家具的研发与制作。目前厂里的效益也十分可观,但她总感自己制作的那些家具无论从工艺还是档次,都和她心里所想要的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她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赵庄生活时,父亲用手工制作的那些家具。她想参考父亲当年制作的那些家具,改进厂里的工艺技术,从而带动更大的创新和发展。因为从她母亲口中得知,她们家是世代相传的木匠世家。在她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八代了。作为第十九代传人,她胡二梅不但注册了胡氏家具这一商标,而且也很想把胡氏家具这一品牌做大做强。此次回赵庄,她有意高价回收父亲当年在赵庄所做的全部家具,且热烈欢迎赵庄的青壮年去她的家具厂做工,工资是当地的二多。
对此消息,赵庄人无疑再高兴不过了,大家无不奔走相告。是啊,赵庄人虽然固步自封,安于现状,那也是没有办法呀,过去出门打工不但挣不下钱,还老受人骗,现在他们赵庄人积德行善,回来了个有钱的大老板,大总裁,胡二梅,要带大家奔小康,去致富,大家能不高兴吗?还有人准备把此消息告诉给自己远在县城的亲戚。可胡二梅却说,此事万不能张扬,绝不能将她来赵庄一事透漏给外人,否则便会有曲折。
好话说着,好时间也过得飞快,转瞬之间,天已黑了,大家无不邀请胡二梅去自己家里留宿,可却遭到拒绝。胡二梅说,她想去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家里看看,设张灵位,为死去的父亲祈福,也想在自己的家里住一宿。胡二梅所说的家,就是二十年前她和父母一块住过的那空旧窑洞。二十年了,自从胡木匠死后,胡妻带女儿回了安徽老家,这门便一直上锁,此时虽没有坍塌,可哪能住人呀,更何况要住一位姑娘,一位开办家具厂,当大总裁的姑娘。这事万万行不通的,咱赵庄人再不识好歹,也不会认不清这个理呀!更何况咱还指望咱们的后辈跟随人家做工致富呢!胡二梅看大家拒绝,便又说,她只想为父亲设个灵位,尽尽孝而已,住宿的事待会再说。大家也只好顺从,砸开了早已生锈的锁子,把窑洞打扫了一下,搬了张桌子,点着了蜡烛和松香。胡二梅跪下为父亲烧纸、祈福。
一张张点燃的烧纸寄托了胡二梅对父亲的相思,一株株引燃的松香倾注了胡二梅对赵庄的热爱与牵挂。这一切令所有在场的父老乡亲感动、落泪。大家无不感到,胡二梅就像自己离家多年,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都默默地站在胡二梅身后,希望她祈福完毕之后能去自己的家里安歇。祈福终于做完了,胡二梅看了看站在自己身后的众位乡亲说:“各位大伯大妈,叔叔婶婶,兄弟姐妹们,大家都回家休息吧!感谢大家的好意,你们的情我胡二梅心领了。可此刻我心里很乱,只想一个人静一静。我车上自带有被褥,待会困了就在车上休息了,收购家具,去芜湖工作的事咱们明天再谈,但有一件事请大家务必记住,我来赵庄的事千万不能透漏给让村子以外的人,否则收购家具和去芜湖工作一事便会有曲折。大家见胡二梅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也就不好再说什么,都点头应允,四散离去。
再说陪胡二梅祈福的人群当中,有一名叫赵小毛的,今年三十二岁。此人生性多疑,且喜耍小聪明,前些年外出打过几年工,虽没挣下多少钱,混出个啥眉眼,但却自认见多识广,把一般没出过远门的村里人从不往眼里瞧。这赵小毛听说胡二梅能为庄里人安排挣大钱的工作,这心里就一下痒得厉害,把胡二梅从下午跟到晚上,随着溜溜了多半天。可他对胡二梅的承诺却感到有点不放心:这么好的事偏偏为啥能轮到我赵庄人,莫非是骗子不成?听人说外面有种“传销”的骗人组织,专门靠拉人骗钱。这胡二梅莫不是传销组织派来的?赵小毛有个远方表哥在县城做小生意,专门倒腾蔬菜,平时俩人来往较为密切。于是,赵小毛便给他表哥打了个电话,把胡二梅来赵庄的经过,前前后后说了个遍。
第二天一大早,当赵庄人喜滋滋地去寻胡二梅时,可哪有人呀!人影全无,再去昨晚陪胡二梅焚香烧纸的窑洞看,只见窑洞门紧锁,原先那把锈迹斑斑的锁子原好如初,根本没有打开过的痕迹。也没有丝毫烧纸和松香燃过的痕迹。这令全庄人无不大惊失色。恍然之间,这才想起胡二梅昨晚那句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语:不要把她来赵庄一事告诉外人,否则收购家具和去芜湖工作一事便会有曲折。大家激动了,问是谁透漏了胡二梅来赵庄的消息。最后赵小毛的媳妇主动承认了,是她家小毛把胡二梅来赵庄的事告诉了他表哥。可这样做也是为大家好呀!免得大家上当受骗。“好个屁!一定是二梅总裁知道咱赵庄人不讲诚信,才生气离开了。”有人出言不逊。“吵架起什么作用,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把二梅总裁找回来呀!”有人建议道。最后大家一致商议还是把胡二梅找回来,当面向她承认错误,再谈收购家具和芜湖做工一事。可到那里去找胡二梅呢?胡二梅不是说她办的家具厂在芜湖开发区吗?且注册了商标,叫胡氏家具。那就去芜湖找吧!找到了她的家具厂,不就找到了她的人。
在通过电话和网上查询之后,大家果然查到,在安徽芜湖开发区,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大型机具厂:胡氏家具有限公司,老板名叫胡二梅,女性,今年二十八岁,。但厂方那边一再证实他们老板最近一直都在厂里,从未出过远门,至于什么赵庄呀压根就没听说过。赵庄人纳闷了,为证实此事,他们决定派人专门去趟芜湖。
数天之后,五名风尘仆仆的赵庄人,出现在安徽芜湖开发区,胡氏家具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厂方热情的接待了赵庄来的五名客人,因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工艺考究的实木家具图片,而这正是他们厂最想得到的东西。
后来呢?后来的故事我就不想再细说了。只知道赵庄许多人去芜湖都挣了大钱。赵庄也成了全县有名的富裕村,明星村,听说还将冠以家具之乡称号呢。至于那个胡二梅吗?是否确真有其人?她是否真来过赵庄?我也无法从赵庄人口中得到证实。我只从赵庄人口中得到这么一句话:人贵在诚信,诚信高于一切。
戈壁行散文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茆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走出机关大门,在去师傅家的那条路上,辛弃疾的这首词便活脱脱跳出脑际。而这感觉的由来,全都是因了这周围环境的生动。出差到十年前工作过的地方,心情本就有一种激动,这时的感觉更让我生发出别样的愉悦。
下午一到这里,我就“啊呀换了天地”,好一番感慨,好一番抚今追昔,想好好走走看看,但无奈差务在身,不能不先公后私,紧着忙着做事情。来的时候就想着能否见到师傅,一问,师傅果然不曾调离,只是如今住的不再是平房小院,而是搬到三室两厅的楼房去了。可巧今天还是师傅的儿子结婚的日子。这下我更急了,下班了又加班,只为做完事,一无牵挂,好去为师傅贺喜。而此时,已是星斗满天、柳暗灯明时分了。
在师傅家里吃喝完毕,我想散散步,师傅说,你喝了酒,天也晚了,都累了,还是休息吧。我从其言,欣然歇息。一觉睡醒,天光微明,遂起身悄悄开门下楼,走出住宅区。寂静烘托出晨眠的安宁,空气在草芥与泥土的腥香中颤动,飘溢着沁人心脾的爽适和清枍。
东边的天幕已有曦光,云如波鳞,一片片微微泛红,寥廓一顷;远山如黛,近树如屏。就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抹静谧的橘红把天地截然划开。大地正从沉睡中苏醒,景物渐次显出剪纸般的轮廓,灰蓝的天幕从上往下一点点褪去。蓦然间,拖拉机发动的哒哒声一处两处地响起来,鸡鸣以高亢嘹亮证明迟起的惊慌。这时,东边的云翳猝然变得红艳,一朵朵一簇簇,绚烂争妍。有一块巨大的云片,锦缎似的,赤橙黄蓝,毫光四射。西边天呈一派铅白,镶着银色边儿的云团静静地蠕动,像是无声的海潮向岸边涌去。
时间从我眼缝中溜过,脚步似也变得稍有急切。
渐渐的,天色豁朗起来,而且愈觉得天空高远、莫测。那块云锦幻化成玫瑰色的彩练,给每一朵云片镀了一个闪亮的边,黄的,红的,粉的,紫的。看去就是一个莲花的'世界了。
太阳出来了,一盘大红的脸,热烈地像是燃得正旺的火炭,树丫间跳着它暖暖的媚眼,大大方方端相着它所目及的一切。转瞬跳到水塔顶上,“十八公里”沐浴在阳光中了。
“十八公里”位于吴忠市城东十八公里处,六十年代初期,银川石油勘探指挥部为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问题,组织人力、设备,垦荒造田,开辟了这块没有地名的戈壁荒地,里程数被冠为地名,从此石油家属一批批迁居此处,开始了“人定胜天”的历史性播种。“十八公里”在不断地发展中,将自己的名字送向很远很远的地域和时空。
当初,我如果不奉调离开,我的家兴许也会安顿在这里。
我漫步在水渠和稻田中的田埂上,蚊虫嘤嘤,不时飞上我的脸颊和手臂,紧紧地趴伏在皮肤上,微风吹起它们小小的羽翼,却不能把它们赶走,我也宁愿忍受这吸血之痛,似乎还有一种莫名的爱溺。蚕豆大小的青蛙蛤蟆,在脚步踩下时纷纷蹦跳着跃入水中,溅起朵朵白色的水花,随之又迅速地逐流而逝。每株稻叶的尖端,都会毫不含糊地挂着一颗亮晶晶的小露珠,阳光下亮成一片,玻璃似的覆在稻秧上,淡淡的霓虹一缕缕浮动,其光晕把稻田朦胧成壮丽的乳白。水鸟斜着身子低低地盘旋,嗝嗝的声音极为响亮,似在欢呼这明媚的晨光。
十年前,我从机关到这里来参加垦荒劳动,那也是在夏天的季节,当汽车就要驶入农场地界时,干旱的风就已在公路上打开了滚,及到进入农场,已是尘埃蔽日,混沌天地了。风呜呜地嘶叫着,苦蒿从腿侧跌爬着滚过,沙尘在风中游龙走蛇,几顶破旧的绿色帐篷,晃晃荡荡,恰如浑浊的泥水中扔下的几片树叶。帐篷的绿色,可以堪为这里唯一的风景,同时也表明,这里正在告别“不毛之地”的称呼,人烟出没处,开始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业劳动。
事隔数年,农场变了,而且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在变。工、农、兵、学、商各界,联合开挖了横贯东西的东干渠,把黄河水牵引到千古荒漠,流淌出一个“一年更比一年强”鱼米之乡——农、工、商并举,教育、医疗设施齐备的新型社区。
我站在水闸的平台上,久久不愿离去。
上班时间到了,广播里一支欢快流丽的乐曲《江南春早》,把我带到处处绿色的江南水乡,我遐想着“十八公里”的明天,太阳已跃上树头,明亮的阳光沐浴着整个农场,农场在黄金般的光流里焕发出迷人的韵致。上学的孩子,工作的职工,劳动的家属,相继出现在场区大道上。
农场在光明中生机勃勃。
我走下闸头,心想:这“塞上江南”的宁夏川,确又多了一处绿色家园!
二滩行散文
大约二十年前,我就听说攀枝花建了个二滩水电站,是当时建成的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可是每次去攀枝花,都匆匆忙忙,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有机会亲眼看到了二滩水电站的美丽风光。
一、美哉,山河
去往二滩的路上,我一直胆战心惊的。路在山脚,一边是宽阔的金沙江,一边是数百米高的大山。山路随水回旋,弯急路窄。
路边悬崖下,金沙江水流湍急,水面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漩涡。汹涌的江水,仿佛一只虎视眈眈的猛兽,在咆哮着要扑上来。好在有江岸挡着,江水只能冲刷着褐色的崖壁,席卷着江岸的黄土。江岸边生长的树木,岌岌可危地裸露着部分根须,有被江水吞噬的危险。
山坡上,覆盖着青翠的植被。攀枝花的山富含矿物质,土层薄,加之早些年不重视植树造林,山坡上大多只是长着稀薄的杂草,看起来光秃秃的。以前山上只有野生的树木生长,以野泡桐树和攀枝花树为主。野泡桐树不怕干旱土贫,丛生地开花结果。攀枝花树,又叫做木棉树,树型非常高大。攀枝花树开花的时候,一整棵树上不见绿叶,都是红色的花朵,仿佛燃着一树火焰。野生的攀枝花树大多生在崖壁上,显得十分威武雄壮。近些年,攀枝花市充分利用当地的亚热带气候,发展了多种果木种植经济。所以现在的山上,多了许多人工种植的芒果、石榴、桂圆树林等。芒果树和石榴树,结着累累的果实,看着很是喜人。山上绿树多了,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进入水库区下游区域,可以看到金沙江和雅砻江汇合处的江面。金沙江的水浑黄厚重,雅砻江的水青绿悠缓。两江汇合处泾渭分明,一黄一绿,绵延相伴几公里后,绿水便渐渐融在了黄水中,汇合成一条金沙江。
山路十八湾,路上时而会经过一个小镇,时而可遥望山上的小村庄。山里的房屋低矮简陋,大多是三层以下的楼房,外墙简单地刷着白石灰。房前屋后的小块菜地里,种着玉米、红薯、豆角等蔬菜作物。门前院中,有碧绿的芭蕉树或者开着紫红花朵的三角梅。山里少见人影,偶尔路边窜出一只狗跑入草丛,偶尔可见菜地边有一两个村民在劳作,或者偶尔会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穿着彝族服装佝偻着在路边缓慢前行。
在山里开车前行,只有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和江水拍岸的涛声,安静清幽极了。
二、壮哉,水库
二滩水电站水库建在雅砻江的下游,离雅砻江和金沙江的汇合处三十多公里。沿着雅砻江往上游去,只见一江碧绿,两岸是连绵青翠的层峦叠嶂,呈现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丽景象。
远远地看到前方的江中升腾起一片白雾,雾气直达半山腰,有两三百米之高。那里便是水库大坝所在,现在正在泄洪。
站在桥上远望大坝。大坝两百多米高,横亘连接两边山脉。坝上开闸处,一道瀑布倾泻而下,轰隆着撞入坝底,溅起水雾,汇成河流。这泄洪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仿佛是一条巨龙在腾云驾雾,伴着雷霆万钧之声。坝底白浪翻腾,笼罩在白茫茫的水雾中。大坝附近的雅砻江也活跃起来,波浪起伏,不像下游那般平静。
走近大坝,坝体、瀑布和坝底白浪能看得真切了些。水声震耳欲聋,仿佛在敲响战鼓。翻滚的江水犹如千军万马从泄洪口飞跃而下,落到坝底再奔腾向远方。风中水雾飘散在眼前,落在肌肤上,带着一丝丝的清凉。
到了大坝上游,却是一片安静的平湖。湖面辽阔,有一百多平方公里。水色碧绿,烟波浩渺。湖中停泊着几艘小船,安静祥和。蓝天、白云、青山、房屋、船舶倒映在湖水中,仿佛水底还有一个世外桃源。
大坝上下,一动一静,真是决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三、鲜哉,美食
听说二滩的鱼有二十多种,加之以川菜的'特色烹调方法,非常值得一吃。我们便在二滩找了一家鱼庄吃鱼火锅。
店家将一盆鱼火锅端上来,霎时便洋溢了一屋子浓香。满满一锅红油中,沉浸着白色的鱼肉、白色的豆腐,点缀着一把把青绿的花椒和葱、蒜。红、白、绿搭配,色泽诱人。鱼是二滩的鲢鱼,肉质细腻,鱼油肥满。豆腐在汤料中充分浸润,带着鱼香的鲜美,带着深入的辣味,与味蕾柔软接触之后,嫩滑爽口,有着无穷的回味。真是色、香、味俱全的一道美食。
另外,攀枝花山林中盛产的鸡枞菌,在二滩的饭店里也很常见。鸡枞菌堪称野生食用菌之王,只是清水中煮过便能有鸡汤之鲜香。当然,鸡枞菌的做法也有很多,无论怎么烧制,入口都是肉质细嫩、口感香脆。
在一派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边,品尝着如此美味,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四、怪哉,奇石
鱼庄内陈列着店家收藏的许多石头。听说这些石头很多是在二滩的高山峡谷里拾获的。二滩地处横断山脉,是高山峡谷地貌,多洞穴奇石。
鱼庄内收藏的石头,形状、颜色、花纹各异,非常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店内有一块石头,一片墨绿背景中,有着一团团红白相间的花纹,再有弯曲的褐色条纹延伸,看起来就像是一片绿野上生长着的几棵桃树梨树,纷繁地开着花,好一派春景。有一块石头,上面的青黛色纹理连绵成群山,白色纹理条状弯曲仿若河水,几乎就是二滩风貌的再现。有一块黑色石头,上面一条条浅褐色横、竖、点的条纹,好像文字的笔画,构成了一篇天书文字……欣赏着展示架上琳琅满目的奇石,我们对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的艺术品,不停地啧啧称奇。
围绕着二滩水电站库区形成的二滩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风景区,有着雄伟的水电站、连绵的青山、奔流的江水、辽阔的碧湖、鲜美的美食、美妙的奇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西安行散文
我拉着春的衣襟,与春共同迈进古都西安。西安这座城市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十三个朝代建都的地方,是有着中国历代的文化渊源的名城。她风光旖旎,美丽整洁,她处处渗透历史文化的底韵,走进西安就走进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走进西安,就走进了远古,就翻开中国古代史那灿烂,辉煌的篇章。来到西安你看见远古的文化,看见远古的辉煌……仓颉是从这里造字的,使我们中国的方块字使用至今,而且传扬世界,在世界上用这种字的人最多;张骞是从这里走出的,风餐露宿,艰苦跋涉走进西域。用那双坚韧的铁脚,开创了我们的古丝绸之路,使当时的文化有了更好的流通,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文成公主是从这里进藏的,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
走进了西安就走进了《唐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回望长安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似乎看见了高力士正在给李白脱靴, 似乎看见了李白仕途走向了低谷,而诗作走向了巅峰。
西安对你似曾相识的,不是华清池杨贵妃的美色;不是西岳华山的奇险;不是兵马俑的呼唤。是从历史中相识;是从古文中相识;是从唐诗中相识……西安很早就想见到你了,因为是牵挂,因为是旧相识。
西安名胜古迹很多,明城墙是那么的宽厚,护城河是那么的幽深。看着这城墙的坚固,城池的幽深。不由想起一朝朝的固守,一代代的风烟。多少帝王,多少豪杰演绎着乾坤的变化,指点着历史发展,推动着社会前进。这宽厚的城墙,如同这帝王之都的文化底韵;这宽厚的城墙,又如同热情好客的西安人品行。
大雁塔,坐落在大慈恩寺里面,它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和象征。它也是玄装对佛教业的巨大贡献的具体体现。
钟楼、鼓楼、小雁塔、碑林……都呈现着一代代的丰功;一代代伟业。描绘着一串串故事;一缕缕云烟。书写着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繁荣与昌盛。寻找吧!寻找那遗失凌烟阁,寻找那二十四功臣的风流,那二十四功臣的勋业。
西安这座美丽的城市,不但有深厚的古典韵律,而且还有浓重的现代气息,一流的现代的超越。
看对外开放的大明宫遗址公园,那个大气,那个干净。那个恢弘,那个整洁。人们在里面游玩,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大雁塔音乐广场,周围的建筑,都是仿古的建筑群,是仿唐朝时期的.建筑。给人视觉别样的感觉,如若穿越唐朝,进了唐城。有一种,庄严幽静的感觉。
大雁塔音乐广场,无论是南广场、还是北广场。无论是雁塔东苑,还是雁塔西苑、或是雁塔南苑。都是那么的整洁,那么的绿树茵茵,雕塑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浮雕是那么活灵活现。虽然游人众多,但是一尘不染。卫生,不是用笤帚扫出来的,而是用水刷洗出来的。夜晚音乐喷泉飞花四溅,五颜六色的 灯光,变换着,闪烁着,璀璨着,跳跃着。如若一排排仙女,轻轻盈盈地走下凡来,微微笑脸,翩翩起舞,频频撒花。那个明呀!那个亮呀!让你感觉是美的享受,光的享受。让你足贮着,欣赏着,不忍离去。
西安的小吃也很有名的,回民小吃一条街也是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所有的小吃都在这里体现着。人也最多,外地人来了必去之地。很有名的肉夹馍,羊肉泡馍,面皮,胡辣汤…..。来了一定要品一品,尝一尝,饱一饱口福。西安人的方言也古灵精怪,明明是馍夹肉,可偏偏 说成是肉夹馍。明明是面条,可偏偏说成是面皮。
西安这座美丽的城市,如一阕阙泛着古韵的诗;如一首首婉约现代的词;如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歌;如一幅幅水墨丹青的画。让你真情地品读着;让你倾情地吟诵着;让你动情地歌唱着;让你尽情地欣赏着。
西安这座美丽的城市,有多少人仰望,有多少人梦寐,有多少人留恋。
西安你也留下了我的眷恋,留下了我的情愫。西安我会再来的。用李白的一句诗作结尾吧!“长相思,在长安。”
崆峒行散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伴随着四季、伴随着明月,走过了几十载的春秋。当岁月的年轮流经尴尬的地界,难免会产生些许的烦恼。今途径低谷,心生种种法相、曰:无法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种种缘由皆空相,是谓法相。
近日之际,事事推敲,原已误入迷途,故选择放逐,给身心洒脱,给记忆添加经历,此选择道教圣地崆峒走此一程也,依偎于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一元复始,道法自然,阴阳合而万物生,日月巡回,乾坤重塑。自23日早从家至崆峒的路上几经波折,于23日傍晚时分安全抵达目的地,值得一说的是,自选择奔波的路上,从未有过被救济的我,今于天水公交车上被一老爷爷所布施,如今想来余温还暖在心头!一元的施舍可见慈悲心怀,当好运降临于我头,难免会让我记起曾经被爱心所“施舍”的情景,佛曰:凡果皆有因,也许今日的救济,缘于他日的修为!原来冥冥之中一切真有因果,当然了这只是荒谬之谈,牵强附会,仅此而已,纯属文字娱乐。
说好的,闲暇之余择其名山大川,一起游玩,可如今,空空如也,一人行!呵呵,世事难料,法渡皆有变数,更何况是人事呢!罢焉,罢焉,雨随风斜、花见风摇,落花流水最无情,淤泥莲藕最出奇。往事如烟,珍惜眼前,岁月如歌,请尽情风光。既来之、则安之,经朋友的'接待,热情洋溢,深情款款,此情难以忘怀,美酒佳肴,此逢盛情实则难却,与其客气还不如畅饮欢庆今此相聚!
青稞美酒,今初碰,伴着肉串和着小腰的干糊木炭味,咀嚼着鱿鱼,透塞着海螺,麻辣爽朗,麻的清凉、辣的火热,干裂的青稞,数杯下肚,两颊红晕生,此盛宴,杯停盏歇,餐桌已是狼藉。饱餐过后,收起未喝完的青稞佳酿,拾掇懒散的身心于朋友家休整,明天进军崆峒,问道崆峒,仙在何处觅!
原以为朋友处,家人一起会有拘束,谁知新旧两宅,今择处于城市之新居_宏欣小区歇息。美哉,乐哉,无拘无束,似脱缰之马、如出笼之鸟,草原风光任我狂奔、自由天地倾情翱翔。寻仙问道,早休息。次日天粉粉亮,随着几声鸟啼,把我从梦中惊醒。赶走雀儿唱、惊杀梦中人,做好梦、梦难成。谁道是,梦中事,此难知,是梦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合畅,携手并肩,几人同行,腾云驾雾,于崆峒上空,看叠峦屏障、直插云霄,云山雾海于腰间、听嘤嘤鸟鸣、山间溪流潺潺绵,望眼下于茫茫人海、听杂躁,芸芸众生、留恋于峡谷险境,奇花异草、芬芳袭人,五颜六色满山遍野,虫鸣鸟啼,兽中ィ钟声、鼓声、木鱼声、诵经声,谈笑风生,四处皆生气。倾耳细听,只为寻找……突见一道金光,自天而降,法焰逼人,空中游历已受阻。一同伴道:“听闻仙人广成子就此修炼,然皇帝曾问道于他也,今逢大道,可知广成上仙、否?思虑间,见一人驾鹤而来,打坐其上闭目泰然、金光头顶炫随而其行、神情俊朗,放眼细打量,只见此人生的是五官精致,眉毛浓而弯,眼眶圆而不扁,鼻子高而直,人中长而宽、中沟深陷,嘴巴隆而半满,束发戴簪,此人貌过潘安、神胜佛陀,此人好生面熟,好似那里见过,忽见那大鸟脖子伸长,一声啼叫,如五雷在顶,惊杀同仁,眩目睁”原是一梦。
美梦告别,起身就行,看那时钟,才五更时分!洗漱完毕,出门早餐也,哈哈,面,进一小店,数米见宽,整洁干净,店老板笑嘻嘻的迎上,点了两中汤肉,不多会一岁女娃娃(年轻的女服务员)笑盈盈的拿着小碗提着汤壶走来,每人一碗面汤,久违了的饭香已入饿肠、充满空胃,又不多时,一大碗饭已盛上、只见绿色的香菜、蒜苗碎末上闪着剔透的油烫红辣椒,汤上面悬浮着油光、厘米斜方的豆腐、菜瓜噗呲噗呲的,美滋滋的呀!下面盘旋着根根细面,拿起醋杯,一股溜的倒了进去,米醋香味扑鼻,随着筷子上下、左右的翻转,香喷喷的佳肴要已入口,想此刻饥渴的表情不可言喻,看那面条圆而细、淡绿色,色正汤鲜,一股热气腾腾上蹿,还未下口,已陶醉在美味中,心已急不可待!
切不说面入口是何中感觉,先尝尝这鲜汤。碗大饭满切刚端过来,碗边已发烫,难以再端起,只能俯下头,用嘴吧吸喝了。把嘴凑在碗沿略一吸气,只觉得嘴里麻且辣,不过透出一股淡淡不同麻辣烫的味儿,可能是添加了米醋、可能是地方独特的配料,且不深究缘由,先大口大口的喝下去,给安静了一宿的肠胃做做保健操,哈哈,拿起筷子再搅拌一圈,夹起面条,迅速地放入口中,当上下牙齿合拢的瞬间,好似洋麦面、又好似(洋芋)粉条,柔柔的、滑滑的细腻柔软,又好似玉米面,大乔面干而散、脆而酥,可面恰恰取其精华,几着合而为一,慢慢咀嚼,可尝其柔滑的劲道、干脆的稀松,给人牙齿以酸酥感,哈哈,话不多说先吃饱再说,还得崆峒行。
别了香味佳肴、别了优雅可爱的岁娃娃、别了和蔼可亲的店老板、小面馆,静候公交的到来。一辆、两辆、三辆都过去了,怎么就等不到我们要等的车呢!郁闷、憋屈、急切,哎!朋友见我着急的样子,忙劝说到,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刚才过去的那辆旅游观光车,还可以免费,不过到不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只能坐到崆峒古镇还得步行,那咋不早说,正说着车来了,匆匆忙忙上了车,可是车里早已挤满了人,难道说他们都也是去崆峒山玩的吗?对啊,一路之上只上不下,可挤着宝宝了!还好,问道觅仙的心情并未受到半点挫伤,行者的兴致依旧勃勃。
车到崆峒山站,全车横竖都是人,倾车而出,当然了开车师傅肯定还会坐回去的,而我们整支大部队倾巢出动,直望崆峒山!下车步行近百米之遥,则见买票处,吆喝、眼前一亮,见一扫码网购取票处,够先进的哈,哈哈哈……!只见部分人员直奔检票口,而我快步走到售票处,跟在买票队伍后面,拿着已毕业的不知道可否能用上派场的学生证,心里想无论用上与否,反正试试,打不打折都无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正想着呢,不知不觉中已到售票处前,我把早已准备好的学生证件跟一张大红钞票恭敬地交给售票员,另一只手还准备着一张20大钞,等待有可能一句不可用的言语,正思量间,只听里面说道,这是你本人吗?、对啊!同时一张通行票、两张20的大钞、还有学生证已递出,祝旅途愉快!窃喜,听朋友说前几日他跟一同学去,虽拿着同样的证件,却买的全票,哈哈!喜悦、自乐,呀哈、连售票员到底是男是女都忘记瞧了,只听到说话声音,感觉他是女的且声音好生温柔。
我握着门票走在前头,朋友拿着年卡跟在身后,走近检票口我将门票跟学生证递给检票员,他身穿制服,细细把证件跟我打量了一翻,且盘问了年龄方才让我进入,刚过了设防点,便提起年轻有力的双腿,迈开大步朝前去,当朋友到检票处,我已经走了好几米远,四处打量着夹岸岩壁、苍松古柏了!回头看时,貌似他跟检票员嘀咕了几句才肯放入,嘿嘿至于说的什么我没听,我也没功夫理会那些,一心问道,仙在何处觅。
顺着林荫小道,东瞧瞧,西看看,只见群山孤寂,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晨阳漏洒,青石板上阳光点点,在这盛夏,也有几丝寒气袭来,若在寒冬腊月天,登临此境定生寒光。看那悬崖峭壁,好似一面大镜,宽而光、高而大,好似人工就筑,如刀切成。继而进,见一山峦中间生,似爬着的大象伸出长长的大鼻子向深潭吸水,想要吸尽汪洋的姿态。想那夸父渴而饮泽也不过如此吧!而此刻我们只能仰望而不可俯视、观全局。又行百里之遥,游人已气喘吁吁,见起初青石板道已变成台阶,台阶甚是陡峭,但游人如织但缓步慢行。上有被搀扶八旬老人,下有跌跌碎步奔跑幼童,青年男女结伴而行,而我此刻显格格不入,慢跑而上把朋友已被甩在身后,独自欣赏着这份仙山圣地的恬静。
继而前进,只能拾阶而上,渐而高处人迹稀少,步履蹒跚已缓慢,慢、慢,部分夹道几乎垂直,愈有困难我愈有精神干劲,腿抬高步迈大,一步上蹿两个台阶,直至一小顶,返身回看,只听有人在呼喊、狂啸、嘶鸣不见踪影,只身后几对情侣在手牵着手,艰难而行。
有关铁山行散文
秋日的大山,广袤而丰盈,宁静而又悠远。隔着车窗望去,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白的云,秋日的阳光温馨恬静,不遗余力地把温暖送给大地,送进车厢。那满山遍野浓浓的绿意里依稀闪烁着些许的红与黄。路两旁的庄稼地里,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
山路蜿蜒曲折,狭窄而又坑坑洼洼,面包车就左拐一下右拐一下地一路颠簸着,直把人们的笑声颠簸的零零碎碎,撒了整整一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山脚下一个小屯落,说是一个小屯落,其实,也只不过三五户人家。经过询问,眼前这座山就是铁山包。于是,我们就下了车开始爬山。
穿过一片撂荒地,又穿过一片荆棘丛生的小湿地,沿着一块农田的地头一直向上,很快,我们就进了大山。
老伴患的是癌症,在哈尔滨住了近三个月的医院,刚刚接受放化疗出院没几天,身体十分虚弱,本来是需要静养的,可昨天一大清早有朋友邀她上山采蘑菇,老伴一听说采蘑菇,后脑勺都乐开了花,我怎么拉都没拉住,嘴嚼着饭,拎了个铁桶就窜了。
这不,今儿个一早,老鲤老师就打来电话,说是邀我和几个朋友一同去铁山包观光,并且在电话里还一再强调:“要把嫂子也带着。”
望着老伴那病病怏怏的样子,昨天又跑了一天的山,我就有些犹豫。看着我撂下电话欲言又止,老伴就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就把老鲤电话里的内容跟她说了一遍。
“嗯?上山,好啊,我去我去。”老伴高兴地说。
“能行吗?昨天都跑了一天的山了。”我说。
“能行,肯定能行。你看,我昨天上了一天的山,今儿个不是好好的么?”老伴不容我再说什么,收拾了一下衣着,领了孙子就非得跟我走不行。
大山上,那乔灌混杂的次生林里,根本就没有路,虽然并不十分陡峭,可依然难走得很。洪斌老师和冯欢老师走在最前面,冰冰老师手里拎着个塑料袋儿,说是要捡蘑菇。我一手扯着老伴,一手领着孙子,跟在老鲤老师的后面一路向上彳亍着。
说实在的,自打退休之后,就一直呆在家里,除了偶尔跟朋友们出来吃吃饭聊聊天之外,很少到户外来活动。准确地说,今儿个出来,还是第二次到野外游玩呢。走着走着,就累得不行,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着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回头看看老伴,虽然也是气喘吁吁,可看着她一步步坚实的步履要比我可挺实得多,顺便问了声:“老伴,累吗?”
“不累!”她回答得很干脆。
能不累吗?我这没病没灾的好人都累得呼哧带喘,何况一个正在接受着放化疗身患癌症的病人?只不过是在我跟前说说硬强话罢了。我在心里这么想着,顺手从脚底下捡起两根干木棍儿撅巴撅巴分给了她一根。你还别说,这三条腿走起路来还着实是比两条腿要省劲得多,借着木棍儿的.劲儿,两条腿确是轻松了许多。于是我就在想,难怪动物们都不愿意进化,敢情用四条腿走路要比两条腿灵巧轻快许多呢。
小孙子今天显得特别乖顺听话,也学着我的样子,拄着一根木棍儿走在我和老伴的前面,一边走着还一边回头嘱咐着我和老伴:“爷爷,奶奶,注意了,不要被树棍儿绊倒了;这棵小树有刺,小心扎着。”
“爷爷,爷爷,看,蘑菇,我捡了一个蘑菇。”
顺着声音看过去,小孙子手里拿了块蘑菇向我跑来。
“好孙子,你真厉害!”我一边夸奖着孙子,一边留心看看别人都在干啥呢?
哦,洪斌和冯欢早就走得没了踪影儿,隔着树隙老远就看见一个小红点儿在晃动,不用说,就知道冰冰是在采蘑菇。哦,原来山上还真有蘑菇,于是,就顺背包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和老伴一边走着一边捡起了蘑菇。
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
“哇!好大的一堆石头。”小孙子惊讶地叫着跳上了石堆。
洪斌、冯欢、冰冰和老鲤老师早已登上了石堆,正在忙着照相。
看着老伴先我一步,一屁股坐在了石堆上,我的心里着实有一种地不老天不荒的感觉,真为老伴能有如此的坚强毅力感到高兴,也坚信老伴一定能战胜病魔,很快恢复健康。
“爷爷,过来,你踩着这块石头走;爷爷,这块石头直动弹,小心别滑倒……”小孙子上了石堆,一蹦一跳地在前面给我带路,我呢,跟在孙子的后面,战战兢兢地登上石堆。
自来就有恐高症,岁数大了,腿脚又不灵便,原本走路都栽栽愣愣地,何况还要上这石堆?也不知这石头是出于哪位工匠之手堆放的,乱七八糟,一点儿都不规整,稍不注意,一脚踩在哪块活石上,立马就会吓得一身冷汗。
惊吓之余,我在细心观察。偌大的石堆,面积至少要有五六万平方米,石堆最高处的相对高度至少也要有四五米,石块大都在五十厘米到两米见方不等,很不规则地堆放在这山顶上。
石头们大概是累的或是饿的?亦或是气的?就见它们一个个铁青着脸儿坐着或站在那儿,看到我们的到来,不说欢迎也不说不欢迎,一脸的沉默,对我们的到来不屑一顾。
难怪叫它铁山包,石头们个顶个儿铁青色,怀揣一副铁石心肠,由于长年累月地被日晒、风吹和雨淋,石头们的身上早已是锈迹斑斑,有的石块儿的身上还长满了青苔,给人一种沧海变桑田的苍凉感。透过石头们那一张张苍老疲惫的面容,依然能看得出它们年代久远且一个个有棱有角,永远都不会被风化,彰显着一副副铮铮铁骨。”
“你们说,这些石头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老鲤问。
于是,我们就石头的来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怎么看着好像是有人故意堆在这儿的。”我说。
“是啊,你看那石块儿,大小均匀,堆放得虽然不算规整,可排列得似乎很有序,况且,石堆里没有一星半点儿的碎石……”洪斌老师接着我的话茬说。
“但是,这个可能是不会有的。”我说:“你看那山下的河卵石和沙土,就知道远古时代这里肯定是一片汪洋,没有哪个能人能把石头从空中运到海洋里来;而到了近代,海洋退下,地表上升,这里又是一片丘陵,山高林密,渺无人烟,也根本不会有人把石头往这儿运。”
“对呀,有道理。再说,他把石头运到这儿来干啥?”冯欢老师说。
“要我说,它们一定是天外来物。”洪斌老师又说。
“你说的是陨石?”老鲤问。
“是呀,一定是远古时代一块巨大的陨石掉在海洋里遇水爆炸而形成的这种现象。”洪斌老师又说。
“这么说,它们堆在这里不知要有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了?”有人说。
“也不对吧?七台河开发建设已经半个世纪,铁山包也是因此而得名,说它们是天外来物,那国家地质队,还有二〇四队等物探部门不可能不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研究,至少要考究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矿藏,或者说它啥也不是,对于它来自何方,是怎么来的,总应该有个具体说法吧?”
“兴许是那会儿咱们的科技手段还不够先进?”
“嗯,这个可能倒是有,那就只能等着啥时候科技发达了,有能人发现了它的时候......”
听到我们在谈论它们的身世,石头们似乎精神了许多,一个个谁也不说话,洗耳恭听。真得很希望突然有一天能真正地被世人所发现。
我们坐在石堆上讨论着,冰冰老师和洪斌老师就轮换着给我们照相,我招呼老伴过来照相,老伴说啥也不参与,说是怕影响了我们的整体形象。于是,我们照了相之后很快就告别了石头们。
看到我们即将要离开这里,石头们倒是显得有些恋恋不舍了,尽管什么也没说,可我却似乎感觉到它们有泪要流,有话要说。
哦,好壮观,好美丽,好神奇的石头,直到我们都快要下山了,石头们依然站在山顶,踮起脚尖向山下眺望着,望着……
青岛行散文
的端午小长假,我去了向往已久的青岛。
从焖热干燥的济南来到清凉湿润的青岛,我身上从里到外透着爽快。随着火车一路东行,车内显示的外面气温也一路下降。出济南时室外温度高达34度,到达青岛时,室外温度只有24度了,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好像穿过了时空隧道,从夏天一下子又回到了春天,满眼里全是清凉,满身都是清爽,到处都是美景。
出了火车站,一阵凉风迎面吹来,夹裹着海水的湿润,我贪婪地呼吸着,一股清爽沁入体内,身体里有个声音涌动着“美丽的青岛,我来了!”回头望了一眼火车站,“青岛站”三个大字在下午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芒,诉说着这座年轻而又著名的海滨城市。虽然来之前已经在网上查过地图,海边距火车站只有一里地的距离,可是,大海在哪儿呢?看看午后的太阳,大约判断出向东的方向。在火车站广场上,我问一位正在休息老人,去海边怎么走?在老人热情地指引下,穿过了一段地下通道再次回到地面时,眼前立即开阔了:大海就在眼前了!我加快了脚步,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向大海奔去。后来听导游说,在青岛没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道路,一切依山势而建,顺海边而为。如果问路的话,对方只会告诉你往前往左或往右。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青岛海边了。上次是前,因工作关系来过,并没有认真地看过。我这次来海边,就是想自由地和大海亲近,倾听大海的涛声,体会大海的辽阔,什么也不用做,就那么静静站在海边,用不着赶时间,没有了工作任务,少了平日的烦扰,听海诉说,与海诉说。在海边,我看着眼前的大海,一浪接着一浪地打过来,一浪刚刚退去了,又被不知疲倦的后面的浪花打了回来,发出了“哗哗哗”的响声。在海边玩耍的人们惊慌地往后撤,却不觉得害怕,反而一个个哈哈地大笑着,那是多么开心的笑声啊,也感染了我的情绪。想着几千万年来,海水就一直这么拍打着海岸,把岸边的海底的岩石磨得没了棱角,把风化了的岩石研磨成了细沙。自己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心胸也逐渐开朗起来,长久以来工作中积压的不快都让海浪带走了,埋葬在了浩渺的大海里。在大海面前,会让人觉得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那么不足为道,人在广阔的海洋面前是那么地渺小,人世间的纷争是那么地不值一提。
在海边观海的时候,有不少人拿着张带照片的宣传画问要不要坐船。我生怕上当受骗,或惹上麻烦,一开始没有答理那些人。后来,又有人走过来问要不要坐船去海上观光,只要十块钱。去海上观光正是我此行的愿望,又看了看面前的这个人不像个坏人,也没有强迫的意思,于是停下来详细问了问。虽然心中还是疑问,看那照片上风景很美,怎么会只要十块钱?后来又一想,只要能出海观光,又能吃多大的亏呢?于是我跟随那人来到一个散客旅游登记点,已经有好多人在排队等车。短短十几分钟,一个散客组成的旅游团就成立了,由一位导游负责把我们送到了海边的上船处。那里也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候。不大一会,就有一只游船回来,下完了游客,我们这一批人顺序上了船。在船上我选择了登上了游船的二层,那上面视野开阔,和许多人一样,我们都是向往大海的一族,就要投入到海的怀抱了,让海风把我们吹起来吧,船上的人都兴奋不已。
船很快就出发了,后面划出了一条白色的波浪,在夕阳下泛起了金色光波。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怎么会安安静静地坐在船上呢?我们或凭栏临风,或耸立船头,像是泰坦尼克号上的男女主角一样,伸开双臂拥抱海风,任海风吹拂着脸旁,任海风掀起衣襟。游船快速地在海上按既定的路线行驶着,岸上的景物渐行渐远,都被夕阳的余辉穿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漂亮极了。站在船上,我们沿途远观了小青岛、灯塔、栈桥、海军博物馆、远处的信号山、电视塔以及远处山坡上的红砖绿树环抱的建筑群。船在海上行驶的时候,太阳从云层后面露出笑脸,让我们亲身领略了什么是波光闪闪。在海上转了大约二十多分钟后,上了岸,早已有旅行车在接我们,换了一位导游带我们去了刚才在海上看到的风景之一——信号山。我很欣赏青岛对旅游资源的融合,让我们外地的游客在轻松愉快中就领略了当地的景观。就青岛的地形而言,属于丘陵地势,山坡多,出行基本是以公交和出租车为主,要去的这个地方,在山坡上,连公交都不通,有一段还要步行上去。要是个人去的话,只好打车去了,光打车费差不多也要二十多块吧。
第二天,我又去了崂山。崂山的景色宜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山上的石头,虽然没有经过海水冲刷,却像是海边的岩石一样,浑圆没有棱角,有的还就架在山顶之上。让我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力,是海风吹去了岩石的棱角,还是多少年前这里原本是海,后来地壳上升才有了今天的自然景观,一切只能猜测了。崂山的植被也非常好,也许因为靠海的原因吧,山上的植物郁郁葱葱的,遮住了天上的太阳,走在其间,荫凉遍地,吹拂着不远处刮来的海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舒舒服服的。
在下山的路上,一位同行的朋友,一不小心把相机给摔在了地上了,镜头回不去了。刚才上山的喜悦心情立即打了折扣。我立即宽慰他说,我们下山后先去找个地方修修,不耽误明天用。于是我们下山的路上又重新充满了笑声,顺便还到山间的小溪里耍了一会,清凉的溪水冲走了上山的疲惫,洗掉了满脸的汗水,把我们的笑声洒在了水里,带向大海;把我们的笑容定格在树林里,成为永远的记忆。都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这里得到了见证。山和水都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礼物,不但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也给了人们富足的物质享受,是值得我们敬畏的。
到了山下,我们先在地图上找到了可能有修相机的一个电子城。面对青岛弯弯曲曲的城市道路,我们很是犯愁,怎么过去呢?看起来那么远?这时好心的导游知道我们的想法后,告诉我们可以坐2路公交车过去,我们很感谢。下车以后,看看时间已经5点半多,太晚了,公交太慢,还是打车吧,时间要紧。正在等车的时候,一辆大客车在我们身边停了下来,一看正是我们下午上山时,乘坐的那辆客车的司机孙师傅,他招呼我们快点上车。我们一阵惊喜,忙问“孙师傅要去哪儿?”他说:“我下班回家,可以送你们过去。”我们过意不去,说:“孙师傅你不用专门送我们,把我们送到离你家就近的地方就行。”说实在的身在异乡,当一个人遇到点困难时,如果有个人主动提出来要帮助你时,真的'让你感动。就像久旱遇甘霖,他乡遇故知。在车上孙师傅边开车,边给我们讲他开车的故事,说他经常帮助外地的游客,有的游客回去后还给他打电话呢。在孙师傅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到了要去的目的地。
下了车,一看时间已经快下午六点了。我们也不知电子城几点下班,只好一切往前赶。经过一番打听,我们先去了地下一层,没找到修相机的人,在好心人的指引下,我们又跑到二楼,虽然听说已经下班,我们还是抱着一丝希望上去了。整个二楼大厅,大多数摊位已经收摊下班。我们不想放弃一丝的希望,在一家还没走的摊位前,说了我们的来意,求他帮个忙。也许我们的态度感动了他,他给我们打电话叫来他的一位同行,那位同行一看,也修不了。但是他又打电话给他的一位朋友,说了我们的情况。对方已经下班坐上了回家的车,听说后又下车跑了回来。在他的帮助下,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给我们修好了相机。虽然此时我们饥肠辘辘,却一点也不觉得饿,心里只有感动和温暖。
在这里,我记下这几件让我感受深刻的事情,让我永远记住这些知名和不知名的青岛的朋友,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青岛人的热情,让我感受到青岛人的好客,是你们展示了青岛的良好的精神风貌。一滴水虽小,却能折射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棵树虽小,却也能进行着光合作用,为大自然奉献着氧气,吸收着二氧化碳,净化着空气。一件善事虽小,却能抚慰一颗孤独无助的人的心灵。
青岛之行,因为这些美丽的风景和热情的人们,让我的旅程充满了温馨。我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把这种爱和温馨传递下去。
风雪行散文
又回故乡了,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离开那里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还是要常常回去看望地下的父母的。去年冬天,当我再一次踏上这片故土的时候,呼啸的季风,时不时的扬起了往日的积雪。倍觉寒冷的冬季格外的揪心,回去的路,格外的冷清,这是否与我的心情有关。不得而知。晴朗的天气,暖阳高照,而我感受的是寒冷难挡;没有污染的空气,它新鲜清爽,而我却感受着它冷冷的,清清的。风很大,气温很低,呼啸的西北风嗖嗖入骨,只是感觉是那样的干冷干冷的,这与我穿的少有关。
故乡,与我在的时候相比,已经扩建的很好了。但是,由于外出打工的多,人很少。就显得还是那么的冷冷清清。远远望去千沟万壑,片片树海,片片田地,都是在一色银装素裹里。近处,虽然,沿着公路的人家几缕炊烟,没有意识的随风向倾斜着,缭绕着。 虽然很美,但是,我太冷了,还是感觉是那样的冷清,是那样的孤寂;是那样的寒凉。
夕阳已经快下山了,我正带着纸钱,独自走在去父母的坟地的路上。 路上没有一个人,极目远望,极其空旷,白雪皑皑,山连着山,地挨着地。看不见飞鸟,看不见走兽。没有遮挡的西北风显得更大更急促了,呼啸的响在我的耳边,似乎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路边的小树不停的摇曳着,用她那婆娑的身姿;用她那急促的话语。似乎要告诉我前路的危险;似乎要告诉我前路的艰难。
走近父母坟地的时候,父母的坟地是在一片玉米地里。那片地是长长的垄,宽宽的,玉米收完了,玉米的桔没有割掉,直挺挺的立满了地。 挡住我的视线,看不清我父母的坟埋在什么地方。以前,去的时候,都是没有障碍物的,远远的就会看见的。可是今天,太阳就要下山了,满地的雪,满地的玉米秸,我一时还找不到准确的位置。满山就我一个人,玉米秸很稠密,也很高。在里面行走还有一些困难,我是又着急,又紧张,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在长满玉米秸的雪地里,可想而知,那是怎样的.一阵疾找。
从山上回到村子里的时候,夜幕已经徐徐降临了。前几次我回来的时候,我都没有进村。村里的人,能认识我的太少了。可是今天,天色已晚,我需要住在村子里。
夜幕下的小山村,静悄悄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接着,又恢复了以往的寂静。几家灯火在风中闪烁着,几缕炊烟在风中摇曳着,都说:城市里的孩子,山沟里的狗——厉害。所以,我不敢贸然进谁家的院子,去打听或询问什么。我只好游历、踌躇、徘徊在风卷起的雪花中。不知道去哪里找我认识的,与认识我的故友。感觉太恐惧了,太迷茫了,太孤单了,太无助了。不知道去哪里找我的住处呢。
最后,我走到我家的老房子的旧址,默默的看了许久。虽然,她早已易主了。但是,那里留有我太多的难忘和我太多情愫。让我眷恋了很久很久......让我激动了很久很久.....
还好,终于看见一位路人,得以打听与询问。
第二天早上,当我离开村子的时候,频频回头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的时候,觉得她还是那么静悄悄,还是那么炊烟缭绕。只是多了几分详和,多了几分亲切,也多了我的几分情愫。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不知道是酸楚,还是眷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