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掏尽爱自浓教学论文
- 文档
- 2024-08-27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真情掏尽爱自浓教学论文,本文共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真情掏尽爱自浓教学论文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往而建立,对教育效果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而情感则是这种关系的调节器。现行教育体制内,教育客体的广泛性与特殊性,教育对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性,均要求我们:为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达到感情上的融洽,促进教育成效。
别林斯基认为“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老一辈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无数实践已一再向我们显示了教师热爱学生对于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作用。在连续八年担任初中班主任后,我更是感受到了爱心教育在新形势下的班级工作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应把全面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放在首位,“爱学生”则是这一切工作的根源,而“爱学生”则先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不能因片面追求学分,而忽略了学生德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因为作为普通中学,我们要向未来社会输送的,除了少数高科技人员外,更多的则是普通劳动者,而他们的道德水平、身体素质是将影响未来社会建设的关键,所以他们所要学会的除了书本知识,还有如何生活、如何做人。除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外,班主任可针对学生成长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精心设计班会主题,及时进行个别谈话,让他们在活动、教育中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支持和组织他们利用课余开展有益的体育运动,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起来;班主任也应重视营造温暖的教育教学氛围,培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不用避讳让学生从自己的行动、言谈之中感受教师对班集体、对他们的热爱之情,用以感染他们,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只有在无私奉献真诚爱心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考虑,才能与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和谐共振。
XX年9月,我中途接任XX三(3)班班主任,注意到班级学生因一向以来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对自己信心不足,学习被动,成绩也始终提不高,尤其是11月阶段考试落到年级第五名后,整个班级一蹶不振,课堂、课余气氛沉闷,学生情绪极其低落,家长与任科教师都是又担心又着急。我除了一如既往地鼓励他们听好课,认真做好预复习外,决定抓住学校12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的大好契机,认真组织、辅导学生参赛来侧面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回顾那些个积极筹备的日子,为了辅导学生参赛的朗诵、合唱等文艺节目,及安排其他类参赛的有利阵容,我每天都到晚上8点多才离校,整整半个多月就靠方便面与快餐充晚饭,学生也被我的热情感染着,开始活跃起来,积极出谋划策,认真排练,终于在12月底的校艺术节上一举夺魁,大获成功。面对一张张泛着喜悦兴奋的灿烂笑脸,我在大力表扬的同时,开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败,认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意志和信心。接着又以“未来不是梦”为题精心设计主题班会,请97届已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五位同学现场谈体会,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应届学生说出了心里话,毕业学生以亲身经历、感受来解答。他们间的心理沟通,情感交流,变成了催化剂,鞭策全班同学扬起求知的风帆,驶向希望的彼岸。班级面貌从此得以改观,学生的学习也主动多了,到期末大考时终于跃居年级第二,为后来中考时夺得年级第一奠定了良好基础。
班主任的爱心除了在班级整体教育中绽放光芒外,对于个体学生的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八年中,虽然我自己的生活也不宽余,买婚房欠下的债务还未还清,
但只要学生有需要,我总是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虽然连续三年毕业班满负荷的教学工作已使我身心疲惫不堪。
真情掏尽爱自浓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往而建立,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而情感则是这种关系的调节器。现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内,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客体的广泛性与特殊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性,均要求我们:为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要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达到感情上的融洽,促进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效。
别林斯基认为“爱是鉴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尺度”,老一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夏丐尊先生也说:“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数实践已一再向我们显示了教师热爱学生对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作用。在连续八年担任初中班主任后,我更是感受到了爱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新形势下的班级工作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
在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势下,班主任应把全面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放在首位,“爱学生”则是这一切工作的根源,而“爱学生”则先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不能因片面追求学分,而忽略了学生德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因为作为普通中学,我们要向未来社会输送的,除了少数高科技人员外,更多的则是普通劳动者,而他们的`道德水平、身体素质是将影响未来社会建设的关键,所以他们所要学会的除了书本知识,还有如何生活、如何做人。除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外,班主任可针对学生成长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精心设计班会主题,及时进行个别谈话,让他们在活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支持和组织他们利用课余开展有益的体育运动,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起来;班主任也应重视营造温暖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氛围,培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不用避讳让学生从自己的行动、言谈之中感受教师对班集体、对他们的热爱之情,用以感染他们,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只有在无私奉献真诚爱心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考虑,才能与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和谐共振。
9月,我中途接任98三(3)班班主任,注意到班级学生因一向以来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对自己信心不足,学习被动,成绩也始终提不高,尤其是11月阶段考试落到年级第五名后,整个班级一蹶不振,课堂、课余气氛沉闷,学生情绪极其低落,家长与任科教师都是又担心又着急。我除了一如既往地鼓励他们听好课,认真做好预复习外,决定抓住学校12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的大好契机,认真组织、辅导学生参赛来侧面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回顾那些个积极筹备的日子,为了辅导学生参赛的朗诵、合唱等文艺节目,及安排其他类参赛的有利阵容,我每天都到晚上8点多才离校,整整半个多月就靠方便面与快餐充晚饭,学生也被我的热情感染着,开始活跃起来,积极出谋划策,认真排练,终于在12月底的校艺术节上一举夺魁,大获成功。面对一张张泛着喜悦兴奋的灿烂笑脸,我在大力表扬的同时,开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败,认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意志和信心。接着又以“未来不是梦”为题精心设计主题班会,请97届已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五位同学现场谈体会,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应届学生说出了心里话,毕业学生以亲身经历、感受来解答。他们间的心理沟通,情感交流,变成了催化剂,鞭策全班同学扬起求知的风帆,驶向希望的彼岸。班级面貌从此得以改观,学生的学习也主动多了,到期末大考时终
[1] [2]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景能力--亲近自然抒写真情(教学论文)
正文:
写景,顾名思义,就是要写出自然在我们心中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情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那么,在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写景意识,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写景文章,提高学生们的写景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材中欣赏名家笔下的精彩景物描写。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复返;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暴风雨,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就会给人带来许多不同的感受。它的萧瑟,会带来寂寞和感伤;它的成熟,会带来喜悦和满足;它的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下面是我们熟悉的不同作者在不同时代对秋的独特感受: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修对秋天的感受是清爽和冷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在毛泽东的眼里,秋天却是另一番景象,生机勃勃,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他借此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天里感受到的是清、静与悲凉。
同一个自然,不同的情感,这其中的情趣值得我们用心玩味。
二.借鉴课内,比较课外,体会名家笔下写景的妙处。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的比较阅读,强化学生对自然景物在不同人物内心的不同感悟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马致远的散曲时,就可以和他同题材的另一首散曲进行比较欣赏,体会其写景的独特。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细观二曲,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可谓题材相同、体式相同,技巧相近,甚至连用语也相近。然而,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极负盛名,被誉为“纯是天籁”,而白朴的《天净沙 秋》却知之者甚寡,几乎湮没无闻,其奥妙何在?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简单地谈一下这两支散曲对秋景的不同艺术处理,我们会从中体味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取向,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美学风格。
白朴不愧散曲大家,所排列的景物都自有特点:村是孤的,霞是残的,烟是轻的,树是老的……从动静上看,“村、霞、树”是静的,而“日、烟、鸦”是动的,彼此映衬,既有落日余辉的明亮,又有深秋晚景的暗淡,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此曲的叙述视角是从远处的“孤村落日”写到近处的“老树寒鸦”,这显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开篇是充满辉光的“落日残霞”,这种较亮的背景底色,使其后的“老树寒鸦”更似实景绘写。自然有了人的活动更加充满了生机,也加强了画面所传达的感情色彩。
马致远以“枯藤老树”起笔,一开始便注入了沉抑不可或解的灰色情结,组织排列的意象对比强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动静结合,冷暖对比,和谐地组合成一幅深秋夕照图。与《天净沙秋》相反,《天净沙秋思》的叙述视角,是从眼前的“枯藤老树”写到远处的“流水人家”,这是一种以诗人文体为中心的孤独压抑的叙述视角。在这个叙述视角下,这一意象群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则更显得情深意浓。曲的前句充满了肃杀悲凉的意味,后句则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散发着某种人情味。前面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兼之以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作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强烈。写景之妙尽妙于此。
诗歌的创作,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白朴的“一点飞鸿影下”,此句在静景中写动,使画面充溢动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炫目之色扑面而来,将秋日胜景写至佳处。这是与传统的“悲秋”大主题背道而驰的立意。
马致远却在继续营造他的灰暗境界,“古道西风瘦马”,诗人为深秋画卷上增添了人物形象:古道尘绝,西风正紧,羁旅他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踽踽前行。马致远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结,营造出一种苍凉无边的氛围。如果说《天净沙.秋》的“轻烟”暗示了人的活动,那么《天净沙。秋思》的“断肠人”则直逼人眼,伤心肠断,使得全篇皆化愁痕。“天涯”把倦游者的心绪推到了孤独悲苦的极致。
观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景因情显。正是诗人的独特情感,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传递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马致远一生潦倒,浪迹天涯,当悲苦郁结于心,日积月累,无以复加之时,便一朝迸发,遂为绝唱。《天净沙秋思》之传诵千古正是在于其意蕴深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最绝处是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其妙在以写马之瘦衬出其人之瘦羸,由路途跋涉的艰辛而隐含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觉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这一点是表现力相仿的白朴《天飞城铩匪不及的。
三.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写好眼前景,表达心中情。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要心甘情愿地当大自然的孩子,这样我们会感到其他生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会像对待兄弟姐妹那样关注它们,热爱它们,在乎它们,哪怕是它们的一点细微变化。这样,我们在写作时就总处于激动之中,总有文章可写。我们只有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才能抓住景物特点,才能把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景物的描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写好景物,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要写出优秀的写景文章,首先要观察四季,感受四季。地球上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大部分有四季之分,只不过有些地方明显,有些地方不那么明显罢了,但绝大部分地方不会一年四季只是一副面孔,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所在地方一年四季的山水江河、树木田野的变化,抓住其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并把它们记下来,欧阳修写醉翁亭周围的四季风物,仅用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短短二十一个字,不但精练,而且生动值得学习。写醉翁亭周围早晚景物变化的情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其实就是云开云合,却简洁生动。
亲近大自然,徜徉在优美怡人的环境中,学生一定想把自己游历所见的美景写出来。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要把游记写好,必须注意的几点: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
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耳、口、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
2. 写景要为中心服务。
很多同学是为写景而写景,总觉得一篇记叙文,没有段景物描写又怎么能行
呢。
要知道,除了游记类文章外,其他文章中是没有单纯景物描写的,或者是为了渲染气氛,或者是为了抒写心情,或者是为了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总而言之,都有一定的目的。
“意在文先”,是说作者在下笔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明确的立意,这是文章的灵魂。描写景物不能为写景而写景,那样写出来的景是没有生命力的。景物描写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只有根据文章的主题需要描写景物,才可能赋予景物灵魂。例如《雨中登泰山》,作者的主题是描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泰山的“独得之乐”,抒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怀。于是全文紧紧扣住“雨”字,细细描绘雨中泰山的山岚云烟、重峦叠嶂、飞泉流瀑、历史古迹,一幅奇美壮观的水墨山水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首先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笼罩了淡淡的忧伤,因此,无论是月下荷塘的优美景色,还是荷塘上朦胧迷人的月色,都有一种凄美的感觉,水中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热闹得很,而作者只是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的淡淡的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而有时也会露出点亮丽的色彩,但又随即立刻飘走,这不能不说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展现。
3.突出有代表性的景物。
中学生经常接触的写景文章大多为游记。写游记似乎十分简单,先游后记,游什么记什么不就成了吗?但这样很容易写成流水账。试想,假如你去游动物园,观赏了几十种动物,如果一一写出来,那得用多少文字?文章长了必会中心不够突出,将一些有趣的动物混同一般性动物来写,既不会生动,也不会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所以,要写好游记,必须善于对所游之处加以选择,在游记中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地记叙与描写景物。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能有一定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任何风景都是有特色的,游记中必须以较大的'篇幅刻画这一特色。
4.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及近?是由下而上,还是由上而下?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以时间的变换和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5.注重描写景物的顺序。
为了让读者顺利地领悟景物特点,必须将所观察的景物有条不紊地描写出来。如果东一笔、西一笔地乱写,读者头脑中不能形成完整的鲜明印象,还谈什么“领悟景物特点”呢?所以当我们通过脚踏实地的观察获得了对景物的丰富印象之后,执笔为文时,必须注意描写的顺序。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移步换景。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一般来说,景物描写的顺序最常用的是自然顺序,这样写起来不但省力,而且容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前面提到的《雨中登泰山》,作者按照自己的游踪,从泰山脚下的景色写起,一直写到天街,中间的景点虽然很多,作者还是加以选择,精心构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雨中泰山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以作者的行走顺序将景色展现,行云流水,妙得天成。
6.要把感情渗透到景物描写中去。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眼中的任何景物都带上了作家本人的感情色彩,都印上了作者的情感。如《故乡的榕树》,天下榕树何其多,故乡的榕树与他乡的榕树并无太大的区别,但由于故乡的榕树寄托着作者一种深刻难忘的思乡之情,所以在作者笔下,故乡的榕树被描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美好。再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将北平的秋天描写得十分清静和悲凉,有浓郁的秋天的味道,显示北平秋天的独特,但作者还是将主观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当时的革命风暴中,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无法宣泄,精神颓废,思想混乱,这些感情给作者的审美都打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只要是作者眼中的景物,没有不带有主观感情的,也正像王国维先生的另一句名言:“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景物的描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写好景物,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那么,如何在景物描写中突出感情特点呢?
(1).深入自然,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
正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花未眠》里所说的那样,有的人能够欣赏艺术品里的美,但对生活中的美很麻木。他们能够欣赏《清明上河图》,但不能欣赏黄山之美。究其原因,这些人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抓住景物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自然,用心去感悟自然独特的美。只有抓住所写景物与众不同之处,才能绘出它特殊的形象 ,写出它内在的韵味。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观察。只有多观察,并且加以比较和思考,才能找到别人没有的感受,将景物的特征新颖别致地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学习、工作之余,要走进自然,把自己释放于其中,能与自然对话,日积月累,我们就能听得懂“山语”“水语”……净化你的灵魂。
(2).善于借鉴,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说通俗一点,就是要从别人的作品里吸收“营养”。虽然人对大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也有高下之分。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审美不是人人都有,对“高峡出平湖”的胸襟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前人的经验不是每个人都有,别人的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经历了的。所以,我们在走进自然的同时,还必须善于向别人借鉴,寻找共鸣之感。名家们给我们贮藏了可贵的精神食粮,许多写景名篇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多读、多看这些作品,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
(3).以情感为纽带,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
自然风物有其自身的特性。且自身的特性具有多面性的特点,这样也让欣赏者捕捉到了不同的美。比如,关于月亮就有多种解读,月光照在地上是银白的,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霜”,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证。李白由此地之月想到家乡之月,表达了思乡之情。
可见,这种“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的纽带是欣赏者的主观感情。感情不一样,景物的外在表征也就不同。同样是流水,在装满快乐的人看来,“小溪在欢快地唱歌”;在盛满忧伤的人看来,“河水在呜咽”。总之,眼前的景物应该跟欣赏者的心情一致,用王国维的作结,即“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7.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使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辞藻。
综上所述,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我们通过用心的借鉴、亲近、感悟和表达之后,大家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知能力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同学们写景的能力一定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马丰侠
米米普里什文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描写大自然的抒情和哲理小说作家之一。他1873年1月23日生于奥廖尔省的叶列茨县。普里什文的家是赫鲁晓沃村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他的童年是在接近大地的农村环境中度过的。他又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大地上汹涌澎湃的民主思潮迅速发展的年代长大的。在叶列茨县城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倾听到了老一辈地下革命小组活动者的声音。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著的《妇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由于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于1897年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到了德国,进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在学习农艺专业之外,他还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
1902年普里什文回到了祖国,开始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作农艺师,并为一些农艺学杂志撰稿。
普里什文在从事农艺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农民,他细心地观察大自然,又主动地收集民间语言、民歌、传说和神话,并进而为民族学和创作所吸引。他觉得,他的志向不在农艺学。他意识到自己应按心灵的呼唤从事创作事业。吸引他的是文化中心彼得堡。彼得堡思想活跃,哲学家和艺术家都在争论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在引导文化潮流。1906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大都市,很偶然地进入了方志学家和民俗学家的圈子,受民族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还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农艺著述、旅途杂记已不能满足普里什文的志愿。他要向读者倾诉更隐秘的东西,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化为文字。他要把科学知识,把猎人经历写成作品。根据这次考察所写的处女作《在飞鸟不惊的地方》(1907)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色和地理风貌,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绚丽语言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所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同时,介绍了北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林、石、水。这本书的出版为学术界展现了一幅陌生世界的地图。《在飞鸟不惊的地方》出手不凡,普里什文也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引起了文坛的注意。他进入了文学界,经常出入于文学界名流聚集的文艺沙龙,结识了高尔基、勃洛克、列米佐夫、罗赞诺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等名流。这些思想倾向和美学观点迥异的作家对他都有过影响,但与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的普里什文毕竟是一位有勇气有追求的真诚作家,他要在世纪初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纷乱的文学流派中凭自己的努力创出一条有自己声音的道路来。
1907年,普里什文又前往北方进行了一次旅行。1908年,他发表了富于哲理抒情性的第二部旅行记《神奇的小圆面包》。著名诗人亚勃洛克看了这部作品说:“这当然是诗,但是还有别的一种东西。”高尔基在1911年写到:“普里什文的《神奇的小圆面包》简直妙极了。”著名的语文学家列法尔马茨基1938年在致作者的信里说:“你的作品里有四样东西使人心醉:1)奇妙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科学家和艺术家只有凭直觉才能获得;2)语言的巧妙运用令人惊叹;3)叙述形式运用自如;4)你的创作里普里什文式的独到之处:一种乐趣、对生活的清新和明快感受、悦人耳目、给人以希望。”的确,普里什文通过对于纯真的大自然的诗的感受,准确地传达了农民的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欢快气氛、与大自然特殊的和谐关系和对善的信念,赋予了作品浓郁的神奇色彩和抒情色彩。《神奇的小圆面包》是一部诗意盎然的作品,作者在描写北方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洋溢着浪漫气息的风景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普里什文在人生的海洋上一帆风顺,他喜好游历,也最懂得旅行者的浪漫。自从1906年第一次去北方旅行写出《在飞鸟不惊的地方》之后,在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在祖国各地长途旅行采风多次。1922年,他举家迁到莫斯科郊区的扎戈尔斯居住。但不论他是生活在彼得堡期间,还是居住在莫斯科郊区,他都经常漫游。这些旅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普里什文在自己的日记里曾这么说:“30岁之前的前半生,我花力气表面地接受文化因素,我现在也可以这么说,是在吸收旁人的智慧。从我提笔起的后半生,我投入了与旁人智慧的斗争,其主旨是在保持本色的条件下把旁人的智慧变成个人的财富。”他的一次次旅行正是他花力气接受文化因素,并且在吸收旁人的智慧。他带着铅笔和小本子到森林里去,随便坐在一个树墩上,让笔跟踪他的思想,记下大自然在他心中唤起的一切。
普里什文在创作的早期还发表了《看不见的城墙旁》(1909)、《黑色的阿拉伯人》(1910)等名篇。20、30年代,普里什文在发展和完善自己创作的过程中,相继推出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卡舍依的锁链》《仙鹤的故乡》(1929)、《大自然的日历》(1925)、《人参》(1933)等,还发表了不少儿童作品。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的创作风格已全面成熟。40、50年代,普里什文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杉木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
《大地的眼睛》是作者晚年(1946~1950)的日记体散文。这是作者长期热烈追求与冷静思考的结晶。在《作者的话(代序)》中他说,他“写书就是为自己的后辈写一篇关于心灵的遗嘱”。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自传体长篇小说《一生的故事》中谈到普里什文时说:就其内容来看,这是一部惊人的巨著,充满富有诗意的思想和出乎意料简短的观察结果──普里什文在这些日记中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普里什文往往是在自然现象中看到他所认为的人类社会的真理,把大自然看作人类的镜子。
《大地的眼睛》是一部创作论,其中的有些段落不是一篇完整的作品,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力“加以发挥”,才能看到整整一本书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大地的眼睛》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题为《通向友人之路》,第二部分题为《沉思》,第三部分题为《人类的镜子》。全书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阳光,记录了漫长生活中积累的智慧,蕴含着作者对艺术、创作和历史含有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他写作的技巧和风格。
普里什文于1954年与世长辞。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份遗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普里什文是名家辈出、群星荟萃的现代俄罗斯作家群中的'特殊作家。他的作品特色鲜明、个性突出、风格迥异。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是诗,而是独具一格的诗体散文,他的散文能在人心灵深处激起对美的憧憬。他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筛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对人的爱:“我写──也就是说,我在爱。”他是根据自己心灵的吩咐来写作的。
普里什文是写景寓情、托物言志的高手,作品中充满了深远缠绵的感情和引人思索的哲理,因此他喜欢把自己的散文诗称为诗体随笔。他的许多日记式的笔记,如同他的长、中、短篇小说中的许多段落一样,是散文诗的典范。这些散文诗清丽流畅,意境隽永,令人爱不释手。普里什文说:“……我带着自己的诗进入了散文领域,因为诗不仅推动散文,而且能使灰色的生活本身变得阳光灿烂。”他也身体力行,一生都为了把诗意带进散文而惨淡经营。普里什文诗体散文中诗的汁液远比许多诗歌要浓厚得多,有一种特殊的音乐韵律美感,这是他长期研究人民生活的语言、研究民间文学和童话的成果。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玫瑰》中说:“普里什文的语汇像盛开的花朵一般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它们时而像百草一般簌簌细语,时而像清泉一般潺潺流淌,时而像小鸟一样啾啾啼鸣,时而像薄冰那样悄悄脆响,时而犹如夜空的繁星,排成从容不迫的行列,缓缓地印入我们的脑海。”普里什文是现代俄罗斯文学史上公认的语言大师。
普里什文诗体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在于诗同哲理、同显微烛幽的洞察力相结合。他之所以能准确地观察大自然,得益于他原是一位通晓动植物的学者。他是作家型的学者,又是学者型的作家。他的散文诗当然是诗,但是还有一种别的东西。这一种东西不是来自诗意,而是来自学者的思考,也许还有来自追求真理者的探索。他是竭力要把“这一种东西”融化到诗中去。普里什文诗体散文的基础是他的诗体随笔。
关于诗体随笔,他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所谓随笔,我们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也就是支配这些材料,借以抒发情怀而创作的作品。”他说他的艺术小品是“为了那些感觉到了日常生活是稍纵即逝的瞬间的诗意,却又苦于自己无法把它们捕捉住的人而写的。”是的,普里什文那精美的艺术小品,确是他那双善于静中见动、善于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的慧眼所捕捉到的美妙的瞬间,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哲理,还带着幽默的气息,而且,他的幽默不是简单地起一个调剂作用,而是普里什文式的“一个人在通往真挚真理的劳累旅途中的一种休息”。
普里什文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很高的艺术格调。他虽然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并没有贬低或否定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创作特色和成就。艺术风格和美学观点上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与其他作家之间的心灵相通。一方面,他在美学选择上有主见,有追求;另一方面,他在艺术鉴赏中有视野、有胸怀,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风度。欧洲文学特别是俄罗斯经典文学给予普里什文的影响,是他文学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普里什文文学才能的各个方面。普里什文是在吸取优秀的民间文学的滋养和借鉴前辈作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素养开拓出自己的道路的。
普里什文是现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他始终保持创作的自主性──立足于俄罗斯民族深厚的土壤进行独创。普里什文汇集了过去文学的支流,使自己的创作成为一条巨大的河流,以它崭新而壮观的姿态流向世界。(选自《国外文学》1998年第4期,有删节。)
追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