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分析论文
- 文档
- 2024-06-20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分析论文,本文共4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我国 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政治教学也面临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上的创新。传统的 政治教学更多的是记忆性的纯理论的教学,教学方式往往是满堂灌,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记忆,政治课堂沉闷枯燥,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论知识讲解太过抽象,学生被动学习,题海战术让学生厌烦等,最终导致 政治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必须做好 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着眼于学生政治素养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国内外先进的 政治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国内外的 政治教学,其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创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其中比较经典的有三种: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其中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种政治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分解,更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政治课程的讲解中融入典型的案例与故事,激发学生知识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课堂互动性思考。情境教学法是由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的,运用到政治课程的教学上,就是将抽象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具象、生动化的课堂呈现。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并且具有具象特征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探究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对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其中探讨就是引导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探寻政治原理,从而获得政治知识的深化巩固。而研究就是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知识现象的分析探讨,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答案,获得解答。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政治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政治课堂所学与政治生活的融合,学以致用,并最终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几种创新教学法理应在 政治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
3.1案例教学法运用
挖掘素材让政治教学形象化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政治教学中引入典型案例。时政、寓言及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案例素材,实现抽象政治理论的具象化转化,从而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政治概念及政治理论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民营经济的作用”时,如果单纯地讲课本知识,学生了解起来难度较大,思考积极性不高,可以引入“鲶鱼效应”这一案例,通过讲解挪威人在应对沙丁鱼容易被闷死憋死的问题,将好动的鲶鱼放在沙丁鱼群里,鲶鱼不停地游来游去,带动了沙丁鱼的游动,从而使得水中的溶氧量增加,使得沙丁鱼死亡率大大下降。引入这个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当前国情背景下,如果只是单纯地执行公有制经济,那么缺乏竞争的活力,而民营经济就像好动的鲶鱼,带动有效的竞争,促进产业的发展。公有制在民营经济的带动下也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这样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案例,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学习更加具体有趣,激发其政治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2情境教学法运用
利用多媒体优势营造教学情境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与学习氛围下,学生往往更容易地把握知识。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政治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优势凸显。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政治课堂教学更高效。例如讲解“民主政治”这部分内容时,特别是政治参与,可以让学生模拟竞选,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呈现选举的情境,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分析自己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对应的政治知识,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民主政治的魅力,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使得 政治教学更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内容。
3.3探究式教学法运用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并自主建构知识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核心是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凸显。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扮演主导者角色,自主能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探究式教学法在 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教学主体意识。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克服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探究思考。引导学生从当下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三鹿,让学生小组探讨三鹿奶粉为什么被查处,其是否被称为商品,判断其作为商品的标准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探讨,根据理论所学并且小组内讨论,学生明白三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导致很多婴幼儿出现泌尿系统结石病,其本身没有了使用价值,因此不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无法实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而其在市场上流通,违背了市场商品流通的原则,因此被处罚。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时间与思考自由放给学生,学生在小组探讨中实现主体意识的激发,并做好知识的自主建构。
3.4做教学的有心人,自主创新做好政治教学
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合适的。 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说教性,如果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很容易引发 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单纯地借鉴一些常见的典型的教学方法,没有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也不会带来 政治的高效教学。在 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做教学的有心人,自主创新,结合 政治课程教学实际,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其中笔者运用比较多的除了上述提到的探究、情境模拟、案例等教学法,还有辩论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在 政治教学中引入辩论,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探讨,各抒己见,使得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也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在辩论探讨的过程中思考自己认识的不足。辩论法在 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分层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政治学习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政治知识积累情况适当地延伸教学或者巩固教学。也试着将分层教学与合作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而实践教学法则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与社会,在社会现象的分析中去深化对政治知识及政治原理的认识,在具体活动的参与中实现情操的陶冶提升。笔者也试着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起来,凡是有助于学生政治学习的教学方式都是值得尝试与推广的。
4结语
要想提升 政治教学质量,必须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策略的优化,尝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 政治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博.新课程改革视野下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刘士启,刘化民. 政治课堂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59.
[3]黄冬平.创新 政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科技展望,,(18):87.
[4]侯禹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 政治教学效率[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1.
谈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预设方法创新论文
一堂高品质的政治课堂,不仅需要有较好的预设,更重要的是有高品质的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为生成而预设会造成预设不科学;为预设而生成会造成生成毫无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这个平衡点。
一、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貌合神离”
1.重形式预设,轻内容生成。政治公开课中,为了防止冷场现象,有教师会提前下发需要学生发言的材料。课堂中,形式是多样的,学生回答是积极的,然而课堂的“生成”变成了“刻好的模板”。
2.重氛围预设,轻知识生成。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理论比较枯燥,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预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然而这样热闹了课堂,却忽略了形式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3.重结论预设,轻过程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预设经常需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这样明确了理论观点,却忽略了观点是如何形成的。特别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措施”,殊不知结论的形成需要学生思考这个动态过程。
4.重考点预设,轻观点生成。教材内容设置遵循一定规律,部分课堂只讲考点,忽略了考点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缺乏归纳和总结。
5.重微观预设,轻宏观生成。课堂教学往往停留研究本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本课内容与整个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操作意图
在政治课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往往要从四个问题去思考:(1)到哪里去?目标定位问题。(2)谁到那里去?主体问题。(3)怎样到那里?方法问题。(4)是否到那里?目标达成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前三个问题针对预设而言,第四个问题则针对生成是否实现。因此根据这四个问题的要求,依据维特罗克学习生成模式理论,笔者提出了生成性教学的一般模式,力图让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生成的质量,推动学生主动生成。具体模式如下。
三、政治课堂预设与生成统一的实施策略
(一)预设充分,明确目的,引领生成
1.重形式预设,更重内容生成。政治课教学中,多种多样的形式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一般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使教学达到综合性的效果。
如在“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中,通过计算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通过银行的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后知道储蓄存款的基本类型及特点,把握商业银行的含义和主要业务;通过深入探究,让学生明确储蓄的风险以及如何投资理财。
2.重氛围预设,更重知识生成。政治课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有些甚至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排斥感。此时教师应借助一定的情境、案例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感悟、体验会比较容易生成,从而使知识的生成显得轻松自在。
如在“人的价值”教学中,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何玥的相关视频后,教室的氛围显得异常沉重。学生感动流泪的原因是,何玥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却做出不平凡的事,而这件不平凡的事是对他人的无私付出,这种付出就是对社会贡献,也就是她的价值所在。这样学生对知识点“人生的价值大小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小”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3.重结论预设,更重过程生成。政治课教学要得出结论,阐明观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得出结论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如果缺少过程的生成,课堂就会变得非常机械和无知。教学内容设置再精彩,如果没有必要的方法和手段,提出的问题简单机械,生成往往会启而不发。
如在“文化创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堂中运用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贯穿整个课堂。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最终形成结论。在这探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重考点预设,更重观点生成。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考点的指向,更要让学生明确考点的观点是如何形成。这其实是让学生更关注能力的生成,以便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冷静分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同样在“文化创新”的教学中,不仅导入运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而且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贯穿这部纪录片。学生通过对这部纪录片进行剖析、探究,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5.重微观预设,更重宏观生成。在预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本课内容从微观的角度做出深入的分析,还需要在宏观上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上同时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在“生产与消费”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还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明确: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的主体是企业;消费的.类型、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贯穿整个经济生活的内容。
(二)多维并举,关注融合,提升生成的质量
1.留足时间,形成自然性生成资源
时间固然很宝贵,但我们在预设的过程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回答时间。如果教师提早下结论,往往会扼杀学生自然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能让学生从课前预习的内容和书本相应的知识中自然生成。这时教师只需点拨即可,而用不着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有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设计了作业。
甲教师:课前预习、随堂巩固练习、梳理本框知识、自主探究。
乙教师:选择题5题和非选择题1题,时间是15分钟。
丙教师: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
从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设计了作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两位教师把这些作业全都放在课后去完成,而把时间都花在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上,讲得非常透彻,分析得非常仔细,学生也似乎很明白,很清楚。但细想,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作业设计在课堂中,目的是能够通过作业的反馈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针对现在的教材内
容编排,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能够看懂,我们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解决,点到为止即可;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思考,并通过问题进行反馈。乙教师的作业设计虽然我们不能说有多完美,但给学生完成作业给足了时间,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理解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2.留足空间,构建立体式生成资源
我们政治课提倡“小课堂,大社会”,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书本、教师、学生、课堂、生活融合在一起。
如在《市场配置资源》这堂课的设计中,课前让学生进行调查。由于地处农村,因此有学生搜集到了有关蚕茧的资料。教师可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知识方面的生成:(1)知道了蚕茧是我们生活当中宝贵的资源。(2)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市场资源配置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流进和流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蚕茧作为一种资源也由市场进行配置。(3)蚕茧价格有高有低,有赚钱,也有亏本。说明市场在配置中也有优缺点。
其他方面的生成:(1)父母赚钱非常辛苦。(2)农民没有科学文化知识,遇到许多知识性问题无法解决,自己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收入。(3)改变自己原来对父母的态度,要用实际行动认真学习,孝顺父母。(4)有社会实践、调查的经验。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选择相关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资源,这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3.刨根问底,挖掘深层次生成资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究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意见和补充吗?
如《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运用公路“三乱”现象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教师对课堂的预设问题,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依法行政,明确了为什么要依法行政,理解如何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实际上,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事情我们中学生有没有办法解决?
从学生的质疑中我们要对生成进一步预设:
我们强调依法行政,这些问题仍然出现的原因何在?
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吗?
国家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社会不和谐现象?
学生从这些问题中继续生成:由于社会法制不够完善等原因才会出现类似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中学生也是有义务的,这些事离我们并不遥远。
4.去粗取精,寻找高品质生成资源
我们在设立开放性的问题时,目的是明确的,通过讨论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可事实上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脑海中的建构经常是凌乱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系统性的。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最适合本课学习的资源,不断进行提炼、归纳,最后形成高品质的生成资源。这些资源从某种角度既与书本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又从某种角度高于教材。
同样在《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以城管执法为背景来预设:假如你是城管局长,你会采用哪些具体措施,既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又能很好地解决早市“脏乱堵”的问题?
学生的生成:制定相应的措施;文明执法;以暴制暴;人性化执法等。
5.将错就错,探寻突发性生成资源
钱学森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如果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答如流,处处正确,那要么是教学目标太低,要么是排练后的表演,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和表达,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启迪,引导学生由“错误”走向“正确”。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水到渠成。当然,出错包括教师的错误和学生的错误两方面。无论是哪方面的错误,都需要教师的机智,将错就错,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形成突发性生成资源。
如在“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混淆决定权和表决权这两个权利。当学生认为人大代表具有决定权的时候,我们就引导那么人民代表大会就具有表决权。 此时学生还是不会明白错误何在,我们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从语文角度区别这两个词,“表决”是指会议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投票、举手等方式)取得多数意见而做出决定。“决定”指对事情做出主张。明确这两个词的意思,区分决定权和表决权就显得非常简单,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表示不会再混淆。当然学生的这种错误生成不是经常会出现的,一旦出现,不能错过。
总之,政治课中没有教师精心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往往会显现散乱甚至混乱的状态;课堂没有生成,政治课也就失去了活力,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政治课精心的预设,是为了更精彩的生成;而精彩的生成,彰显了政治课的生命活力。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不断造就高品质的课堂。
浅谈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刍议的论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下,课时增加,资料泛滥,学生和教师在数学的学与教上是十分辛苦的,但获得的数学教育效果与所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高耗低效的熟练度训练己成为阻碍素质教育的痛疾,因此,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数学 教学 创新 方法
对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二,开展数学实验,加深理解,促进交流;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
四,释放作业权,落实强化训练。
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看法。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受学校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影响越深,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这种观点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重知识而轻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解题的训练而轻数学的应用。这种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数学证明只不过是用来检验教师或课本提出的命题”的信念,甚至对证明产生厌倦等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理解只能剩下两个字“解题”,加上“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师生们品尝不到数学味道的精美,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到现代数学的原野上去领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意境,去汲取思考问题和解,因此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另外,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做为研究数学的持久性动力。所以要提教学效率首先要有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他们有“数学无用论”的信念,虽然迫于各方面的的压力,会强迫自己认真学习学,但经常会出现眼睛盯着课本,心思却不在上面的“走神”状态。其后果就是其一,课堂上仅是“认真听、仔细记笔记”,主动积极思考的成分很少,基本的公式不能在课堂内消化,需要不断的重复,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态不能及时得到好的考试成绩的强化,会很容易容易放弃。因此老师要增强学生面对数学困难的信心。
二、开展数学实验,加深理解,促进交流
“数学实验”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辅助手段,它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数学实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得到良好的.认知培养,其核心是对自己思维和行为的自我监控。数学实验因其问题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研究”,都有所得。二是数学中的变量,由于其动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在黑板的板书中完成对它的刻画,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动态功能描述客观数学变化现象,从而对这种现象的某些规律做出预测和判断。即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从中获得对数、形的观念,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通过数学实验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三是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在探求轨迹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作出了不同的结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气氛热烈.最终得出完整的答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同伴合作能力。因此数学实验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的目的。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物质实践方法,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培养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够解决学科的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并检验和论证问题的结果。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它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优异的成绩,在奥林匹克竞赛中频传捷报,在过去几十年中数学教育方面几次大型国际比较研究中,中国学生都表现出比西方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但是.笔者在日常听课、自己教学及和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我们的课堂虽也有提问,有时觉得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都有积极的回答,课堂气氛也不错,可就出不了成绩。再仔细去回味教师所提问题,发现我们的提问仅处在“启而不发”的水平,或是提问过多、过细,过于指向问题的答案和知识内容本身。而较少指向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我们认为,相对于结果启发式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的问题。因此,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训练学生思维的自我监控性,非常有必要,这时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四、释放作业权,落实强化训练
批改作业本历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常规,也是教师认为最繁重的一项工作。老师常常觉得上课以外的时间多是花在批改作业上,不仅耽误了备课时间,而且效果甚微。最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莫过于花了大把的时间改完作业。发现学生犯的都是一些啼笑皆非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是坐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所以对于学生思维上的错误并不能很好的加以纠正,而学生在作业本发下后并没有很好的反思自己的错误之处,只是简单的把正确答案写上。作业天天有,教师天天改,耗时多,负担重,流于形式,反馈慢,收效不明。然而,因数学本身的学科性质,不做作业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可以作业布置分层次,作业批改多样化,一是及时批改,高效反馈,一是组间互批作业,一是当堂批改。通过释放作业权,来进行数学的强化训练。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