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师说课稿
- 文档
- 2024-07-06
- 107热度
- 0评论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公教师说课稿,本文共3篇,方便大家学习。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因此采用预习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设计
(一)预习设计
1、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①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②《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学中午休息时间在宿舍洗衣服,请劝阻。
5、小结: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6、作业: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那个同学改写的好,明天请他当导演。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中语文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高中-年级上册第四模块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模块的主题是:解读昨日的战役。战役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战役,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战役的惨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那种没有硝烟的战役,偶尔间更会让人触目惊心。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连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队伍所包围,国家危执政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奥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抵牾,采取剖析瓦解的步伐,说服了秦伯。秦伯不光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着末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清除了郑国的危急。文章赞美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可以大概临危衔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平静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鉴赏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然后,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借助注释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教师总结:第1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第2段:晋师撤离。
环节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
1、文章开头给我们交待了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这样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交代可以看出郑国与晋国利害相关,郑国和秦国的利害关系不大,并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兵驻扎,这就使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烛之武能成功的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展现其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与郑伯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出烛之武虽然因长期不受重用而有所怨言,但是关键时刻还是临危受命,顾全大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谓识大体,明大义。毅然孤身前往敌营,夜缒而出,则表现了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3、这篇文章的情节安排很富有戏剧性,戏剧性性表现在哪里?
大敌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荐让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为长期不受重用而推辞;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本文的重点是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劝说艺术、游说技巧。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概括说辞中包含几层意思。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分析形势,以退为进,博得好感。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郑陪邻,动摇联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存郑有益,利益引诱。
高中语文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 “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因此采用预习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设计
(一)预习设计
1、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①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②《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学中午休息时间在宿舍洗衣服,请劝阻。
5、小结: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