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 文档
- 2024-09-10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轴对称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本文共16篇,欢迎阅读借鉴。
课题 教时 二 1 (7)
学 习
目 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 习
重 点 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纸,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平面图形。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出示图形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折纸。
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说说折纸后自己的发现。
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
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
(2)判断并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图 形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在剪纸的过程中利用对折剪纸。
课题 镜子中的数学 教时 二 1 (8)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镜面对称的特征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试一试。
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第2题:
2、实践活动。
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四、作业设计
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
学 生 活 动
(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1题:(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试一试。
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
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
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
《猴子捞月》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一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正个图形。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学生兴趣非常之浓,究竟原因是因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轴对称图形》教案
主备人:谢红
【教学目标】:
1.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 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天安门和常见平面图形等纸片(白纸、彩纸、剪刀、颜料、格子纸)
【课前游戏】:帮助米奇找耳朵。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换了个新的学习环境心情如何?愿意将你的心情写出来吗?(生到白板前写)想玩个游戏吗?(用拉幕出示一只耳朵的米奇)看我们的好友米奇也来了?看到它,你想对它说什么?咱们的游戏就是帮米奇找到它的耳朵。(出示形状,大小不一的耳朵。)学生到白板前来操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刚才上课前我们一起和米奇做了个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我们发现,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事物很多。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事物,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师:如果我们将这些对称的事物画在纸上,所形成的平
面图形又有特征呢?让我们在活动动一的帮助下一起来探索吧。(进入活动一)
活动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 (1)将书后第115页上的三个图剪下来对折,你发现什么?
(2)自学第56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笔画一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收获。
3.全班交流。
(交流时出示大的图例让学生演示,并完成板书。)
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将这些图形对折后(板书:对折),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大小形状一样,叫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谁来指指飞机和奖杯的对称轴在哪里呢?
在活动一的帮助下咱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些图形,你能不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二。
活动二:辨别轴对称图形
1. 先猜一猜哪几个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 运用学具小组内验证自己的猜想。
3. 集体交流。
想好了吗?可以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个,说一说它是不
是轴对称图形并简要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刚才的活动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想不想动手创造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一起进入活动三。
活动三:创造轴对称图形
1. 每人选择一组材料创造出轴对称图形。(A:白纸、颜料;B:彩纸、剪刀;C:格子纸;D:彩纸)
2. 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交流自己的创造过程。
3. 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啊,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创作出一个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表现真棒。其实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标志,图案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轴对称的足迹,为了奖励你们老师想跟大家一起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抢图形”,听清游戏规则。
师生共同游戏。
欣赏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在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对称现象,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
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最后,一起来检查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吧!
【检测反馈】
1. 在轴对称图形下面画“√”。
2. 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用线连一连。
3. 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课题: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 做什么图形?
(2) 选什么工具?
(3) 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 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C: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
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要把学生往对折、折痕、完全重合上引导。
板书: 教学心得:
轴对称图形(1)
上课时间:4月25日, 累计课时:3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61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我们的眼前,(投影仪出示半只蝴蝶)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给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样的吗?
教师出示多种翅膀
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谈话:我把这些物体画成平面图形送给了每一位同学,请你们拿出这些平面图形,自己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3)谈话: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说明: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来说说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圈出重要的词语--对折、完全重合。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提问:为什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组织练习
1让学生判断“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英文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其中第4个图形认识吗?这是香港的区徽,知道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吗
3.谈话:我们欣赏到了这么漂亮的图形,而且还能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那你自己想不想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请你们利用剪刀、彩纸、钉子板等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展出。
4.谈话:你们的作品太漂亮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动手连一连。
5.谈话:这些轴对称图形是我们剪出来的,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做“想想做做”第3题。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6.谈话: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国旗吗?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做“想想做做’’第5题。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7做“想想做做”第6题。你能找出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吗?
四、全课小结
你们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在收获时,你们觉得还有什么遗憾呢?
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并选择其中的一种。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因为和身上的半边翅膀是一模一样的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开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一条折痕)
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概括
学生的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学生汇报自己的判断。
学生说理。
着重说明:S Z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呈现作品
交流校对。
能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生自由发言。
奇妙的剪纸
上课时间:4月26日, 累计课时:3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乔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投影仪,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
2.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
(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
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1)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分类。
(2)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当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对折检验。
(2)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展示给学生看。
(3)提问: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4)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的注意事项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一次对折一沿外边画轮廓线一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2.二次创作。
(1)出示课本第62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提出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书上的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得好。
②完成较好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学生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他的折法进行剪纸吗?
(2)出示课本第63页沿对角线折法。
①学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谈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③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3.独立创作。
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阳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第二类--阴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第三类--阴阳混刻。
(2)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4)展评作品。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都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往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展示,发现这个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几张纸片。
学生与同桌的小伙伴一起操作完成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总结:①对折要整齐,②画样要美观,③用剪要稳当。
学生回答
(沿对角线折或两次对折)
学生思考,并动手实践。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www.xkb1.com
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磁铁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我们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或玩具。提问:你们都用过这些东西吗?他们的形状属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图形朋友?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 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 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 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① 把这些图形从纸盒上剪下来;② 把这些图形描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描,再示范)……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谈话: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你们能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吗?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创造这些图形,好吗?
1.围一围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 画一画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 涂一涂 “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 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朋友?你们对它们熟悉了吗?(先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归纳)老师希望我们能在数学课上结识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一起快快乐乐学习长大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认 识 图 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10
教学目标: 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的学生互说
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练习与实践 一、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
1、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北面)
2、2、提问:孔雀园在狮虎山的哪一面?(南偏西)
3、3、讨论:为什么孔雀在北面,现在又在南偏西的位置?
小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
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4、4、同桌的同学用方位词相互说一说平面图上某一景点的位置。
5、让学生用数对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提问:在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表示该景点所在的列,再确定该景点所在的行。在列和行之间用逗号进行分隔,并加小括号)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出示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哪些信息
(如:电信大楼在电视塔的北面;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东面……还可以知道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提问:要知道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可以怎么办?
(必须先量出这几个位置距离电视塔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让学生量一量,并计算出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距离电视塔的实际距离并将(1)、(2)两个问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
提问:要在图中表示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必须明确哪几因素?
(确定方向、角度、图上距离)
适时追问:如何求出图上距离?
(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进行解答……)
提问:在确定角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以南北方向的这条线为0刻度线并确定好方向)
学生独立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适时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2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这路公共汽车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具体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
www.xkb1.com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独立在书上的景点旁用数对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1)、(2)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书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纠正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08--109
教学目标: 1、复习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
2、能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3、复习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
教学重点: 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教学难点:按要求能很准确地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设计理念: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一、复习图形变换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平移、旋转)
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平移的方向 2、平移距离)
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旋转的方向 2、旋转的角度)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练习与实践 一、指导完成第一题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先判断给出的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突出对称轴的条数。
(第一个图形是五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是一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是三条对称轴,第四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集体讨论:怎样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小结:先以虚线为对称轴,描出上半部分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就可以得到图A的另一半。
提问:图形B怎样进行平移?
(先在图形B上确定一个点,将这一点向右平移5格,再依次描出其它点,再连接各点)
指导将图C绕O点旋转90度。
小结:先描出图形绕O点旋转以后的各点再连接。
提问:将图D按3:1的比放大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小结:除了底和高各扩大3倍外,还要注意不能改变图形的形状。可以先确定平行四边形最左边的高,看看离底最左边点的距离,将这段距离扩大3倍后画出高确定上底的起点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出示正确画法,集体校对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1、请学生根据要求把圆进行平移。
提问:在平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可以确定圆心,将圆心向右平移5格
2、画出圆平移后与已知线段所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启发学生思考:画出的对称轴与圆和已知线段的关系。
(相互垂直)
四、指导学生完成第四题
1、先让学生按1:2的比画出把一个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
2、让学生算一算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
3、引导思考: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的放大,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缩小。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学生独立判断
并在书上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指名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小结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补充小结
学生独立画图,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按要求画图
指名回答
学生先画图
独立计算。
学生对比习题,总结结论
实践与创新 指导学生完成第五题
1、指出(1)题图中选择了哪两种瓷砖。
2、从4种瓷砖中每次选择两种设计不同的大正方形图案。
3、交流展示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巩固了哪些本领。
学生回答
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独立设计。
集体交流
第10课时(总第1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110“整理与反思”以及P.110-111“练习与实践”1-3题。
【知识要点】
1. 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 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 比例尺的知识
【新旧教材差异】
这部分知识旧教材中没有安排,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
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
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建议
1.教学P.110“整理与反思”,主要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2.在完成P.110-111的“练习与实践”时,第1题先让学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动物园中各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上述关系,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图中建筑和场所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组方向和距离在图中确定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位置综合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第3题根据提供的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行驶的方向和经过的站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
1.位置与方向 (教科书二上P.56例题,P.58例题)
2.认识方向 (教科书二下P.45例题,P.47例题)
3.确定位置 (教科书五下P.15-16例1、例2)
4.确定位置 (教科书六下P.54-56例1、例2、例3)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任务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
板书: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家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
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1) 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2) 标出点D(6,1)、E(10,1)、F(9,4)、G(7,4),并顺次连接D、E、F、G、D。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5.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6.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除了用数对的方法标出所在的列和行,还可以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怎样表示?
7.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1题)
(1)少年宫在学校的北偏东方向( )米处。
(2)科技馆在学校的北偏( )方向( )米处。
(3)新华书店在学校的南偏( )方向( )米处。
(4)邮局在学校的南偏( )方向( )米处。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9.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4题)
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表示出各场所的位置。
(1) 红光中学在中心广场南偏东45度方向800米处;
(2) 胜利小学在中心广场南偏西60度方向600米处;
(3) 体育馆在中心广场北偏西30度方向500米处;
(4) 在中心广场北边700米处修一条红旗路,穿过中心大道,并与中心大道垂直。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习 题 精 编
1、用数对表示点A、B、C的位置。
在图上标出点D(2,3)、E(4,1),再顺次连结A、D、E、C、A。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2、
(1)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2)如果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吗?
(3)把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先画出第一次旋转后的图形;再分别画出第二次、第三次旋转后的图形。
(4)用A1、A2、A3分别表示A点旋转后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再顺次连结A、A1、A2、A3、A,看看是什么图形。
3、算一算,填一填。
(1)书店在区政府( )面( )米处。
(2)银行在区政府( )面( )米处。
(3)图书馆在区政府( )偏( )( )。( )米处。
(4)人民会堂在图书馆( )偏( )( )。方向( )米处。
4、下面是新建地铁2号线的行驶线路图。
(1)地铁2号线由市医院向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中心广场。
(2)由中心广场向南偏( )( )。的方向行( )千米到达少年宫。
(3)市立小学在体育馆( )偏( )( )。的方向( )千米处。
5、下图是一个战斗机的雷达屏幕,每两个相邻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
(1)友机A在他的南偏东30。方向40千米处;
(2)友机B在他的南偏西30。方向40千米处;
(3)敌机C在他的北方60千米处;
(4)敌机D在他的北偏东60。方向50千米处,在图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
6、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电影院距中央广场多少米?
(2)汽车站在中央广场南偏东60。方向12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3)“奥体大道”与湖北路垂直相连,在湖北路西、南京路以北,与南京路相距1000米,请作图表示出“奥体大道”。
吴永莲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第64~65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分数的过程,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应用分数来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后,每份的物体用分数表示时,避免整数表示的干扰
课前准备:老师:课件。
学生:桃片8个、红豆20粒、12根小棒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今天,吴老师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到非常高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用你们的耳朵认真倾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用你们的大脑积极思考,用你们的小手灵活操作,同时用你们丰富、完整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出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坚信我们一定能成为好朋友。
二、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1、复习一个物体的
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大家还记得分数这位老朋友吗?
瞧!这个圆被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分数来表示吗?
谁知道 表示的意义。(板书:把一个物体 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
还能表示什么,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认识几分之一。(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2、教学一个整体的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个猴子下山的故事。
一天,猴妈妈带着猴宝宝们下山去玩。到了山下,猴宝宝们高兴极了,它们欢呼着,跳跃着,有的竟然在草地上打起滚来。不一会儿,他们就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猴妈妈看着很心疼,给孩子们端来一盘可口的水果,你们猜猜是什么?[课件1]:出示第64页的例题图。
(2)你们猜猜猴妈妈会怎么分这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候分到1个桃)
[课件2]演示分桃的过程
(1)、先把这4个桃子看成什么?怎么才能表示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
(2)、要把这4个桃子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4份,出示分隔线)
(3)、 每只小猴子分到几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到1个桃子,这1个桃子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出示:每只小猴分到这盘桃的)
提问:谁再来说说,这里的是怎样得到的?(个人说,同桌互说)
(3)问:如果猴妈妈把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指名说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配合用[课件3]演示
(指出:在图上用画虚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
3、比较,突出分数的意义
讨论:
⑴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把4个桃子平均分,是用表示的,现在把8个桃平均分,为什么还用表示呢?
⑵ 从这里可以看出,用分数表示与桃子的总个数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⑶ 你知道与什么有关系吗?(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系)
小结: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与这个整体里桃子的总个数没有关系,只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有关系,所以我们在用分数表示时只看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用表示
4、对比,突出单位“1”不同
比较: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和以前学的几分之一 有什么区别?
(板书:一些 看成一个整体)
5、迁移到一个整体的1/2
(1)如果猴妈妈把这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会怎样分呢?
[课件4] 图:2只小猴、猴妈妈、一盘桃(4个桃)
文字:猴妈妈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先用信封里的桃子分一分,再与同桌交流想法。
同桌讨论后,指名汇报想法、教师演示,集体交流。
追问:如果猴妈妈把8个桃平均分给两只猴,每只小猴会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20个桃平均分呢?(估计学生已能抢答。)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几分之一表示的意义,齐读板书: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三、闯关游戏(每关顺利通过,就可赢得一张可爱的笑脸)
猴妈妈看见大家表现的这么出色,非常高兴,为大家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参加吗?
1、[课件]出示第一关:想想做做1
(1)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的?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
(2)集体交流时,教师小结: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先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写几,再看取了一份,分子就写1。
2、[课件]出示第二关:图下面的分数写的对吗?为什么?
同桌先讨论,然后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重点说说第二个分数写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课件]出示第三关:(想想做做3 )
(1)生独立完成,要求先分再涂。
(2)指名汇报第一小题的结果:先把3朵花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涂其中的一份 。(课件演示完整过程)
强调:涂任意一份都可以。
(3)共同交流想想做做3的第2、3、4小题(课件演示过程)
4、[课件]出示第四关(拓展练习:拿小棒游戏。)
有12个小棒,你能拿出这个整体的 ?
(1)要求:三人小组合作完成,边动手操作,边讨论想法,同时把讨论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3)、引导小结:同样的一捆小棒平均分得份数不同,就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四、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及方法)
师引导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几分之一, 知道不仅一个物体,一些物体 也能看成1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那么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五、拓展延伸
1、师:分数啊,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其实,我们班级里也悄悄地躲着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能找到它们吗?(联系教室里的门、窗、同学的人数等)如:把我们班的同学平均分成8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就是全班人数的1/8。
2、让学生用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描述身边熟悉的事。
3、不仅教室里有分数娃娃,生活中更多的分数在等待大家去发现呢?回家找一找,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结束语: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而且能用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愿每一位同学都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 ,去不断探索数学王国里无穷的奥妙。
附: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个 物体 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一些 取其中的一份
三、千克和克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 33--3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
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
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
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6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称一称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 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的系统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出物品或人的重量。
二、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
1、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30千克 300千克 30克 300克
2、一本数学书大约重
20克 120克 20千克 120千克
3、一头猪大约重
3克 120克 3千克 120千克
4、一只鸡蛋大约重
6克 60克 6千克 60千克
三、填空
1、填空
4千克=( )克 8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3900克>( )千克
2、比大小
109克○100克 5千克○500克
1200克○2千克 6000克+200克○7千克
9千克-1千克○8000克 7500克-500克○6000克+500克
3、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块手表重100( )
一只塑料袋能装3( )的物品。
一本词典重大约500( )。
一头大象约重4000( )。
四、解决问题
1、 每千克苹果3元,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36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2、 1袋冰糖重100g,几袋这样的冰糖重1kg?
3、水果超市原来有西瓜3400千克,卖出3000千克后,又运来5000千克,现在有西瓜多少千克?
4、瓶重多少克?
5、每根香蕉的重量都相等,每个橘子的重量也都相等,一个橘子是85克。
一根香蕉重多少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再利用两课时时间完成单元检测和评讲。
教学内容:P24~2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74页~第7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瞧老师能很快地画出我的左手手掌来。
(师用笔很快地顺着自己手掌画出图形来)
师边画边说:像这样老师就能画出自已手掌平面图形来。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自己左手手掌的平面图形来吗?
(学生动手画)
2、师:把一名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自已手掌图形的旁边)
3、师:这两个平面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大一小)
4、师:对,这两个平面图形一大一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第2个图形的面积小。
二、面积的含义: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好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平面图形。比如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长方形)那么这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师:大家再来看一看你们课桌的表面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也是一个长方形)
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
你这下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现,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摸课桌面)
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3、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
(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
(学生涂色)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
(靠眼睛看)
我们把靠眼睁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观察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没有观察法不适用的时候?
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比如下面这两个图形,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 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4、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可惜它们都藏起来看不见了。但是1号图形告诉我们说:我有8个小正方形。2号图形说:我有18个小正方形。你们猜猜看,几号图形的面积大?
(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巩固练习
1、“想相做做”第2题
师:(电脑显示中国地图)瞧,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国家。大家知道我们在哪个省吗?老师从这个地图上描出了4个省、哪个省的面积?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做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草坪也是一个长方形,它们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 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 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空 间 与 图 形
第2课时(总第1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7-9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7-10题。
【知识要点】
1.平面图形的特征
图形 边的特征 角的特征
长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四个角的内角和是360
三角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个角的内角和是180
圆 由一条曲线围成 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画平面图形的高
3.三角形的内角和
求三角形中未知的一个角或几个角的度数,涉及到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等腰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有关比的知识。
4.把多边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
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建议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特征时一、要抓住从直观图形到抽象知识的概括,由具体的某个图形再进行归类,找出共同特征。二、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关系?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三、解决“练习与实践”的7.8.9题时,要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画法要规范,围三角形时要考虑全面,求角的度数时的方法是否最优。
三、知识链接
1.长方形和正方形(教科书三上P58 例题)
2.平行四边形.梯形(教科书四下P43.47例题)
3.三角形(教科书四下P23例2,P24例3,P28的例题)
4.圆(教科书五下P93-94的例题)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并整理“围成的平面图形”
1.提出要求: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进一步要求;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3.追问: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都可称为什么图形?如果把多边形进一步分类,可以怎样分?
4.让学生在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作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回顾并整理三角形的特征.分类,以及有关特殊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1.提出要求: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想到哪些?小组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2.出示三角形的分类图。(图1)
(图1) (图2)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图形的?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追问:能不能找到一个三角形,既不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讨论: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图2)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你能用学过的其他知识来解释上面的结论吗?
4.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回顾并整理四边形的特征,以及相关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 提出要求: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你能试着画一个示意图来表示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吗?
2.学生尝试画图并进行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示意图的?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长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
(3)正方形一定是长方形。
(4)长方形一定是正方形。
提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达?
3. 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平面图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或哪些自己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习 题 精 编
一、认真思考,准能填好。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正好等于其余两个内角的和,这是一个( )三角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是72,它的底角是( )度。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最多是( )厘米,最少是( )厘米。(第三条边为整厘米数)
4.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 .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 )厘米。
5.用3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1:2:3,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 ).( )和( )厘米。
二、仔细推敲,准确判断。
1.小明说:我用11厘米.1厘米.1厘米的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他的话对吗?为什么?
2.小芳说:我用两块一样的三角板拼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她的话对吗?为什么?
三、反复权衡,慎重选择。
1.人们常用三角形的( )性生产自行车大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 )性应用电动大门。
A.稳定性 B.易变形 C.平衡性
2.平行四边形有( )高,梯形有( )条高,三角形有( )条高。
A.无数条 B.一条 C.三条
3.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直径扩大( ),面积扩大( )。
A.2倍 B.4倍 C.8倍
四、动动手,画一画。
1.画一个半径是1厘米的半圆,并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出下面各图形底边上的高。
3.把下面的图形按要求分割
(1)在三角形中添一条线段,把它分一分,看看谁的分法多。
(2)把五边形按要求进行分割
空 间 与 图 形
第3课时 (总第1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0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8题。
【知识要点】
1.常见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求法:
名称 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
图形
周长公式
文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总和 梯形的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的和
字母公式 C=2(a+b) C=4a
面积公式
文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 S=a2 S=ah S=(a+b)h÷2
2.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圆的面积=半径的平方×圆周率。
3.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4.常见的长度、面积计量单位。
(1)名数 测量的结果用数字表示,在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合起来就是名数。
(2)名数种类 名数有单名数和复名数之分。
(3)单名数之间的改写 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4)复名数、单名数互化。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
2.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
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3.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形成知识体系。
4.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判断、分析、概括、动手操作等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建议
教学第100页的“整理与反思”时,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活动。第一步,回忆并整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常用的长度和面积单位。第二步,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第三步,整理并反思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白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本策略是“转化”。
学生在完成“练习与实践”时,有些题老师们在复习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如练习与实践”的第1、2题要提醒学生利用有关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思考。突出: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时,通常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时,通常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第4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以防混淆。第5题,比较周长时,要提醒学生利用图中的方格依次比较围成每个图形的几条线段(或曲线)的长。
三、知识链接
1.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计算(教科书三上P61-62)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科书三上P63-69)
3.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科书三下P74-83)
4.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及计算(教科书五上P10-26)
5.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教科书五下P98-106)
四、教学过程
(一)直导课题
1.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那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谁能任选一个图形,来说说呢?指名学生到前面去演示。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学生回答后板书: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表示图形的周长我们用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5)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用面积单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6)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较
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如果图中每小格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形,认真讨论这两个问题。
(2)汇报:通过观察、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指着说)
① 第一幅图:面积相等,周长不等。
② 第二幅图: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3)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1)同桌一起回忆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
(2)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多让几名学生说说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那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用6个平面图形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讨论:有关面计算公式是在哪个图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这6个图形可以用怎样的网络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生汇报:你们将这6个图形组成了怎样的网络图?哪一组派一个代表上面来汇报?为什么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根据汇报同时黑板上出示下图)
(4)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是在谁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2.老师家客厅里有一块窗帘长3米、宽1.2米。
问题1:这块窗帘有多大?
问题2:如果要在窗帘的周围缝上花边,你认为应买回多少花边?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合作,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给条件,想象出所学过的图形,把它画下来。
3.想象练习。
请你利用所给的条件,想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把它画出来。
2
分
米
2分米 2分米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六)课外实践:
研究问题: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中,地下管道的横截面为什么一般都是建成圆形?
研究方法:①实地考察;②查阅资料;③请教身边的人。
研究结果:以“圆形地下管道好处多”为题,写一篇小小科学报告文章。
习 题 精 编
一、对号入座。
1. 27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公顷=( )平方米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 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 )。
4. 一个挂钟的时针长5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 )厘米,针尖扫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5. 用4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厘米,也可能是( )厘米。
6. 在长20厘米,宽1.8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周长是( )面积是( )。
二、慎重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两个( )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A.等底等高 B.完全一样 C.完全一样的直角
2. 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 )
A.都比原来大 B.都比原来小 C.都与原来相等
3. 等腰梯形周长是48厘米,面积是96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则腰长( )。
A.24厘米 B.12厘米 C.18厘米 D.36厘米
4. 圆的半径由6厘米增加到9厘米,圆的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A.9 B.45 C.45π
5.下面图形周长较长的是 ( )
三、巧解巧算。
已知下图中正方形的周长为36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四、解决问题。
1.有一块长2米,宽1.6米的塑料薄膜,用它做规格相同的塑料袋,袋长4分米,宽3分米,可做多少个塑料袋?
2.在一个直径是16米的圆心花坛周围,有一条宽为2米的小路围绕,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儿童卧室里的挂钟的底板是从一块长1.2米、宽0.6米的长方形薄铁片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请你算算这个圆有多大呢?
4.客厅里有一块窗帘长3米、宽1.2米。(1)这块窗帘有多大?
(2)如果要在窗帘的周围缝上花边,你认为应买回多少花边?
第1课时 (总10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97页的“整理与反思”和98-99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 直线、射线和线段
名称 意义 相同点 不同点
直线 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都是直的
没有端点,长度无限.
射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线段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两个端点,长度有限.
2、垂直与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角的意义及分类
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 使学生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二、教学建议
在回忆并整理有关线和角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画出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并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直线、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射线有一个端点,射线也是无限长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度的;射线和线段都可以看作直线上的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两条直线,并说说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具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接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各种类型的角。可以利用“练习与实践”第5题中的表格,先让学生照样子在表中填一填、画一画,再让学生说说每一类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通过演示不同的活动角来说明: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围绕角的顶点旋转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
1.直线、射线、线段(教科书四上P16、17页)
2.角(教科书四上P18-29页)
3.平行和相交(教科书四上P39-47页)
四、教学过程
㈠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和角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㈡ 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
请同学们看表里各是什么图形,填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小黑板出示表格,指名口答图形名称,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根据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想法,你能找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大家填在课本上的表里。指名口答填写的联系和区别,老师板书。追问: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得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练一练:
⑴填空:一个平面有4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连接其中任意两个点,最多能画( )条直线。
⑵判断:一条射线长5米。 ( )
㈢ 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老师同时画出角的图形。
2.复习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各部分名称,指名一人板演写角的各部分名称。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提问: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板书: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锐角是怎样的角?(老师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特征)大家能画出其余几种角的图形和说出每种角的特征吗?请同学们在第98页“练习与实践”第5题的表里画一画,填一填。指名口答,并板书出来。
4.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让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指名学生口答量的度数,并说明各是什么角。
㈣ 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提问概念。
我们知道了角大小的度量方法和角的分类,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4.练一练:
⑴判断: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
⑵填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和( )。
㈤ 课堂小结
习 题 精 编
一、对号入座。
1. 面上5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 )角,4时30分时针和分针组成( )角,( )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平角,( )时整或( )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度,其余3个角都是( ),它两条直线一定( )。
3.经过1小时,钟面上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相差( )
4.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过两点能画( )条直线。
5.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形成的折痕可能互相( ),也可能互相( )。
A B C D
6. 有( )条线段。
二、火眼金睛。
1.同一平内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垂直。 ( )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一互相平行。( )
3. 如果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2度的角,那么看到的还是12的角。( )
4.一个平角减去一个锐角,得到一个钝角。 ( )
三、慎重选择。
1.从12时到12时15分,分针旋转的角度是( )。
A、周角 B、平角 C、直角
2.属于射线的是( )
A、圆的半径 B、角的边 C、平行线 D、弧
3.如图,从A至B的最近路线有( )条。
A、8 B、9 C、10
A
B
4.用一副三角尺能拼成( )的角。
A、180 度 B、105 度 C、85度
5.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大于45,这个三角形( )
A、有一个直角 B、有一个钝角 C、另外两个角是锐角
四、操作题。
AB是一条街道,要从点P修一条小路通向街道AB,怎么修最省工省料?(用线段在图上画出这条线路)如果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0,这条小路实际是多少米?(测量时取整厘米)
空 间 与 图 形
第4课时(总第13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11题
【知识要点】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第9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使它们面积相等。画出的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第10题先让学生在两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圆,要求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在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以及它们各占所在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数。由于上述两种画法得到的1个圆与4个圆的面积是相等的,它们与每个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也是一样的,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由此,教材让学生继续在这样的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猜想。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又蕴含了数学的奇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第1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面积最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第9题可以先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画出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分别画出与这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启发学生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比较画出的图形的周长时,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推理获得相应的结论,但不必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图形有周长。第10题,一要指导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二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相应的更有趣的现象,三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类推。要使学生认识到: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3.14×32;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4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4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52×4;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9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2×9。而上述几道题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变的。依此类推,像题中那样,如果在这个正方形里画16个、25个、36个……圆,每次画出的圆的面积之和都是不变的。此外,计算相关的百分数时,可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以免分散学生探索规律的注意力。第11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每次操作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判断,并把发现的规律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因而操作过程要有条理性,以免遗漏和重复。
三、知识链结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08页思考题)
2.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第10题)(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第23题)
四、教学过程:
㈠ 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近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⑴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
⑵ 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
⑶ 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
⑷ 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
⑸ 圆可以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
㈡ 教学例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讨论:
(1) 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哪部分?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2) 圆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r2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面积是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的π倍。
板书:3.14×25=78.5(平方厘米)
㈢ 完成第10题
㈣ 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㈤ 完成第9题
㈥ 全课小结
习 题 精 编
一、对号入座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宽是圆的 ,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2.心决定圆的 ,半径决定圆的 。
3.一个时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时针走了 厘米。
4.一圆形水池,直径为30米,沿着池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最多能栽 棵。
5.把一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成一长方形,面积 ,周长 。把一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拼成一长方形,面积 ,周长 。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周长扩大 ,面积扩大 。
二、火眼金睛
1.半径是2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
4.如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它们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最大。( )
三、实践应用
1.在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圆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2.从一张长3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4.在一个半径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半圆的周长15.42分米,半圆的面积是多少?
6.用18根1米的小棍靠墙围一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画表用列举法)
7.用一长2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计算它的面积。
8.小方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有2千米。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小方骑这辆自行车,如果轮胎每分种转100周,他从家到学校约需几分种?(得数保留整数)
空 间 与 图 形
第5课时(总第14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3页“整理与反思”和103-104页“练习与实 践”1-5题
【知识要点】
1.长方体 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 柱 圆 锥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圆锥有一个顶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
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所看图.(新教材增加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看图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名称、特征以及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对相应立体图形的认识
2.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开展实际观察活动,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对上述几何体的认识,增强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相比较旧教材,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及时展开想象和思考,从而认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有较强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立体图形特征的愿望。
二、教学建议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出示教材中的几个直观图形,让学生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让学生说说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应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展开图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对于圆柱的特征,着重应引导学生从底面、侧面和高这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对于圆锥的特征,则主要应引导从底面、顶点和高这几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并提醒学生及时画下看到的图形。要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几何体的特征解释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加深对相关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练习与实践”第1题,一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三个面的形状,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第2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如教材所画的长方形方格纸,或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有方格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设计后,再让学生按要求剪一剪、折一折,以检验方案是否合理、正确。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各自在图中连一连,再指名说说自己连线时的思考过程。第4题让学生先摆再画。第5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要鼓励学生探索符合要求的不同摆法,并交流从上面和左面观察用不同方法摆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创新意识。
三、知识链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10页例1第11页例2)
2.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六年级下册第18页例1)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正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出示圆柱和圆锥: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2)分别从底面 侧面和高几方面进行总结.
(3)教师完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
圆 柱 圆 锥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圆锥有一个顶点.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
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图。
1.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生尝试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3.师生共同交流。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做“练习与实践”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五)全课总结
习 题 精 编
一、慎重选择。
1.第( )幅画是下面这个正方体图形的展开图( )
2.下面形体中,作为塞子,既能塞住甲中空洞,又能塞住乙中的空洞的是( )
3.下列图形中,图( )和( )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二、想想连连。
①从不同的面看下列图形,各是什么?②转动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① ②
三、动手操作。
从下面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怎么剪?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四、解决问题
铁匠李师傅用下面左图所示的一张长方形铁皮做一只圆柱形无盖水桶。做好侧面后,他又从下面右图所示的四种正方形铁皮料中选择一张做底。如果你是李师傅,应选择哪张铁片做底?请你写出想法。
空 间 与 图 形
第6课时(总第15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5页“整理与反思”和105~106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的意义。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4.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6.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7.几何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弄清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建议
课本作为浓缩大量前学知识和经验的载体,正是构成学生学会探究与创造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完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度、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扶放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归类整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主要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6题。
第1~2题:主要练习体积(容积)单位的选择和换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体积、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有关体积和(容积)实际大小的表象,掌握体积(容积)单位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中,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填一填,汇报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用体积(容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或熟悉的其他一些事物的体积或容积,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第2题,可以采用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再交流总结不同体积(容积)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第3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方法。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一要在头脑中重现有关几何体的形状;二要注意有序思考。
第4~6题: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清楚需要计算长方体、圆柱的哪几个面或哪一个面,明确后严谨地列式计算。
三、知识链结
1.认识容积单位(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16)
2.长方体的表面积(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15例4)
3.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16例5)
4.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21例2)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童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哪些面面积的和?圆柱体表面积是哪些面面积的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这个意义,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指名学生依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教师概括: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与半径的和。
5.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三道题的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 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物体的容积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弄清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
2. 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 完成“练习与实践”1~2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小老师批阅。
教师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要求什么问题?(底面铁皮部分不同:第(1)题有两个底面部分,第(2)题只有一个底面部分,第(3)题没有底面部分)在解答这三道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并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与实践”4题。
提问: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 做“练习与实践”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加工空调的外包装纸盒需要的硬纸板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注重反馈。
四、全课小结(略)
习 题 精 编
一、心灵手巧。
1.填上合适的数字或计量单位。
⑴ 0.98立方米=( )立方分米 3.7公顷=( )平方米
500000( )=0.5( ) 13/20( )=0.65( )
⑵ 我国陆地领土总面积是960万( )。
⑶ 冰箱的容积大约有216( )。
2.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用( )厘米的铁丝;如果用彩纸把这个框架包起来,至少要( )平方厘米的彩纸。
3.用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围城一个最大的圆柱形纸筒,这个纸筒的 高( ),侧面积是( ),体积是( )。
4.用8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可能是( ),也可能是( )或( )。
二、火眼金睛。
1. 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27平方米。 ( )
2.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1:兀。( )
3. 面积单位比体积单位小。 ( )
三、创新体验。
1. 加工一个无盖的圆柱形容器,底面周长是18.84分米,高是7分米,做一个这样的容器,准备1.5平方米的材料够不够?(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2. 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的底面直径5厘米,高12厘米,做一对这样的铁皮水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十数)
3.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深2.5米。
⑴ 这个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⑵ 若在池口画一圈黄色的警戒线,警戒线长多少米?
⑶ 若用彩带把它隔成长50米、宽3米的泳道,至少要用彩带多少米?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1分米,如把其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按扇形的半径一一切开,拼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近似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增加了100平方分米,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
空 间 与 图 形
第7课时(总第16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5页常见几何体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整理与反思”和106-107页“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知识要点】
1.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公式的统一:V=Sh
3.解决几何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综合实际问题(注意表面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4.圆柱体积公式的创新: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半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建议
立体图形是六年级教学的,圆柱、圆锥还是本册教材的新授内容。因此,立体图形的知识容易回忆,复习的目的不局限于回忆,还要整合知识,进一步精简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首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说说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推出哪些几何体的体积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示意图中填一填,并进一步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由于长方体中长乘宽的结果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中相应两条棱长相乘的结果就是正方体的底面积,所以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V=Sh”。通过这些整合,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能提升一个层次,不再孤立地理解、记忆各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主要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7~11题。第7~9题都可先让学生说说“要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要先算出这些物体的表面积,还是体积或容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式解答,还应适当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第10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包装箱上标注的“380×266×530”所表示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解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第11题可以先让学生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再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里的每一个问题分别求的是这个圆柱形状水池的什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要重视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解答以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体会知识的应用是灵活的,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
三、知识链接
1.长方体的体积(六上P25例9例10)
2.正方体的体积(六上P26)
3.圆柱的体积(六下P25、26例4)
4.圆锥的体积(六下P29、30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与实践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的圆锥(只求体积)
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 )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 )米长。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沙坑,长5米,宽1.8米。要填40厘米厚的沙,每立方米沙重1.5吨。这个沙坑大约要填沙多少吨?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单位:mm)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第1题求需要沙子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第2题呢?第3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拓展与延伸
讨论:圆柱的体积还可以怎样计算?(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
练习:一个圆柱体铁块,侧面积是79.12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五)课堂总结
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六)布置作业 P106-107第9、11题。
习 题 精 编
一、对号入座。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缩小到原来的1/2,它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 )。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9.42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将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应削去( )立方厘米。
3.把下边的长方形以15厘米长的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得到一个( ),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圆柱内的沙子占圆柱的 ,倒入( )内正好倒满。
5.把一个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 )%。
6.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0.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7.一个圆锥形砂堆,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6米,用这堆砂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0厘米厚的路面,能铺( )米。
8.将一根长5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表面积增加60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9.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体积相等,它们底面积的比是3:5,圆柱的高8厘米,圆锥的高是( )厘米。
二、解决问题。
1.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米,深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1)沼气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这个沼气池可以容纳多少立方米的沼气?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半径30厘米,高5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水重1千克,这个水桶能装水多少千克?
3.一只圆柱形的木桶,底面直径5分米,高8分米,在这个木桶底部加一条铁箍,接头处重叠0.3分米,铁箍的长是多少?这个木桶的容积是多少?
4.有一只底面半径为3分米的圆柱形水桶,桶内盛满水,并浸有一块底面边长为2分米的长方体铁块。当铁块从水中取出时,桶内的水面下降了5厘米,求这块长方体铁块的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5.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分米、2分米、5分米的长方体盒子中,正好能放下一个圆柱形物体(如下左图)。这个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盒子中空余的空间是多少立方分米?
6.巧求胶水的体积。
一个胶水瓶(如上右图),它的瓶身呈圆柱形(不包括瓶颈),容积为32.4立方厘米。当瓶子正放时,瓶内胶水液面高为8厘米,瓶子倒放时,空余部分高为2厘米。请你算一算,瓶内胶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