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9-20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学设计
朱自清散文《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教师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三、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五、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初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朱自清《背影》教学案例
3.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学方案(2课时)
4.《背影》经典教学设计
5.高中《背影》教案设计
6.背影教学反思
7.《背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8.朱自清《背影》教案范例
9.初二语文《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a):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a),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⑵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
“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二、导入课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多媒体显示2: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1层(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3层(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思考
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3、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
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父亲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文段可以看出,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但他还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亲最终都为“我”做了。(可以让学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说话,再一次从细节感受父爱。)例如:嘱托查房可嘱托可不嘱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买橘子可买可不买……可是。“我”还是不满意,还是不高兴,甚至不接受。引导学生思考:《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的往事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xxxxx。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要把它当成一篇以事写人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散文来教,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来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学语言的精彩与个性化、文学构思的奇巧等,而不能仅仅着眼于记叙文特点的把握(《教师教学用书》语)。再者,本文教学的角度很多,文本解读众说纷纭,名家课例层出不穷,所以,这样一篇与学生有时代隔阂的经典课文,要上出温度与深度,着实不易。所以,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查阅借鉴了名家课例,摒弃传统教法,从散文欣赏的角度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走进课文,细读课文,先读“父”,再读“子”,最后读“父与子”,“沉入词语里”,咬文嚼字,发现空白,深究疑点。并在读“父与子”这一环节适时补充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相关材料,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理解作者从觉得父亲“迂”、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发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亲、思念父亲,对父亲产生悔意的过程,最终明白《背影》之爱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
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学情分析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对于朴实的文字,尽管前边已经学过《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等文章,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不是很强,有可能急于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不去做深入探讨与感悟。不过,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再加上已初步掌握了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一篇课文学习起来并不难理解。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了解散文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清楚连贯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从作品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之爱;教学难点:课文写的虽是小事,却深情无限。
2.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语言--内容--结构--情感”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情境导入,唤起亲情体验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集《背影》。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讲授新课
1.自由速读,感受内容。
教师:本文写出了至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dèi。
2.掌握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交卸(xiè)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颓唐(tuí)蹒跚(pánshān)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狼藉 踌躇 蹒跚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 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
1.字词
2.问题
(1).文章共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各是什么?
(2). 文章几次提到“背影”?分别是在甚么时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一)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二)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三)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四)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
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学习目的: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的心灵。
4、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学习重点:
1、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
2、语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亲情。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3、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学设想: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教学中,应以“情”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同时要精心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并进行体验,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父情体验,激趣引读。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也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并不经意,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再体验一下这种温情呢?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诵读积累,寻找亲情。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设问:找出文章中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朗读体验并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背影”你感受到了什么?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因为此时作者写得最为详细:先写外貌(写衣帽)然后写动作,用特定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感受: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三、合作探究,品读亲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主要表现在浦口送别中,那么在这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面没人。
(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设置问题情景二:
那么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设置问题情景三:
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
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父亲在谋事和送行二者之间他将儿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是何等的爱子之心!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父亲还要安慰儿子,送行时又细致入微地关照。买橘子要过铁道,体胖的父亲爬起来非常费劲,但是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想到这些,就在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时,“我”的良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所以“我”哭了,父亲此时的背影便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设置问题情景四:
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体验拓展,回味亲情。
1、体验拓展:
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2、回味亲情:
(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五、小品表演,走进“父亲”。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发表看法,畅谈感受。
也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生活中父母的亲情,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2、课外延伸:
①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②体会结尾处作者的情感,为作者写一封回信给父亲。
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④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感受父子情深,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育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父亲送“我”去上学,并在月台艰难地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这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新的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人文化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吸收借鉴更先进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丰富语文课的内涵,让学生吸取更多、更人性化的知识。在人情日益冷漠,代沟日益加深的今天,引导学生学好本课,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体味父子情深。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理解及分析文章的能力。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阅读为主,找出刻画最生动细致的地方,集中在买橘子的背影上,细细地揣摩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前文给出的背景,进入特定的情境,亲身感受体验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从而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结合背景音乐,让学生阅读《儿子眼中的父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音像文件,调动学生多重感觉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拓展迁移,让学生谈谈自己亲身经历中所体会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及自己对别人的关爱,从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爱,懂得感恩与回报,并且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下一页更多“背影鉴赏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将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课文精巧严谨的结构、平实简洁的语言。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将人物特征放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
四、教学工具
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
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
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
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
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次流泪:
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两次唉声叹气: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提问:讲析四次描写到的背影、四次流泪、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探讨:四次描写背影的意义
第一次,开宗明义,引起下文,怀念父亲的浓重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细致具体描绘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挚深厚的爱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读父亲的信,浮现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抒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显得完美极致。
探讨:四次流泪的意义
每次流泪的境况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进一步增强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见父,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使,家境贫困加剧,祸不单行。流的是悲痛的泪。第二次,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年老体笨,步履蹒跚,衣着寒伧,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时,难舍难分,悲痛难言,难过得流下泪,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泪。第四次,北平读信,想念父亲,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流的是怀念的泪。四次流泪,四次抒情,轻轻加深,逐步推进。
探讨: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第一次,叙述父亲反复叮嘱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处境,“我”认为父亲有点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语,其目的是欲扬先抑,更好地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心。第二次,怀念父亲之情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却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笨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后来才转变到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我的父亲”的文章。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四次写背影:
一次:怀念父亲,总领下文。
二次:车站买橘,表现爱子疼父之情。
三次:车站分别,表现对父亲眷恋之情。
四次:北平读信,表达怀念之情。
四次写流泪:
一次:悲痛之泪。
二次:悲哀不舍之泪。
三次:感动之泪。
四次:怀念之泪。
两次唉声叹气:
一次:对父亲认识的变化。
二次:对父亲倍加怀念。
明线:到徐州见父亲──回家奔丧──南京分别──北平读信。
暗线:思想感情的变化。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教师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三、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五、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附板书设计:
(一)抓住背影、朗读圈划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外拓展、体会写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然后小结: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随后,我发了一片课外阅读三毛的《背影》,此文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母亲的背影”这一细节来体现母亲对我的爱。在课堂中,我紧紧抓住细节描写这一主线,贯串整个教学,课内学习、课外拓展,学习的容量增加了,所学的知识也及时得到了巩固。
(三)连接生活、畅谈心声
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最后,我告诉大家: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3.《背影》课后反思
4.《背影》教学反思多篇
5.散文《背影》教学反思
6.朱自清背影课后反思
7.初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8.背影教学反思
9.初二语文《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10.《背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精选教案: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教学重难点】
1、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3、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从父子的表现来比较。
【教学方法】1、导入法。2、解读法。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讲作者及写作背景,讲字词,课文讲解,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0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背影》。
板书:背影 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设计: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冬。
三、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四、课文解读
按段落顺序讲解这篇课文。
1、第1自然段
这两句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明确: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问: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
明确: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
板书: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2、第2~3自然段
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问:第3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结合刚才所讲的祸不单行来看,这两段文字阐明了作者当时的家境是非常的'困难。而这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都是另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两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板书: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3、第4~5自然段
问: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明确: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都可以表现出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问: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原文。
明确:共出现两次。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问:在第4、第5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
明确:作者两次提到我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
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细心关照。我们可以把这两段概括为“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板书: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四、本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讲了作者的相关情况,讲了写作缘由,还讲了课文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生字词语,要求同学们认真复习,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时所讲的主要内容
设计:上一节课,我们讲到第5自然段,同学们应该还有所印象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昨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昨天,我们讲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记得板书是什么吗?(开篇点题 难忘背影)很好,那么第二第三自然段我们又是如何来概括其内容的呢?(描述家境 渲染气氛)第四第五自然段呢?(车站送行 细心关照)
板书:第1段: 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第2~3段:描述家境,渲染气氛
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讲,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到课文的第6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请大家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二、课文讲解
1、第6自然段
问:这一段主要写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问: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问: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绘出来。
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父亲的衣着是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教师讲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板书:艰难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问: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问:这一段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明确:在父亲慢慢远去的时候看到的。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由清晰可见慢慢变成再找不着了。
问: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这是一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父亲与我在车站离别时的情形,文章具体写到了父亲的两次背影,一次是买橘,一次是看着父亲离开的时候。那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车站离别 刻画背影”。
板书:第6段:车站惜别,刻画背影
2、第7自然段
让同学们齐读第七段。
问: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板书:第7段: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全文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三、课后练习讲解
课后练习答案:
一、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二、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三、四句话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四、1、第1题要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2、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
[设计意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这一环节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 (轻音乐:《奇迹》)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精神世界挖掘得更深刻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时,具备了鲜明的道德标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总结: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
难以忘记
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
更难以忘记
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7)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二部分
四、问题探讨: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1) 外貌: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3) 语言: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2、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3、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4、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5、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五、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六、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七、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八、板书设计:
人 外 貌 四 悲哀之泪
物 动 作 次 感动之泪
描 语 言 流 感伤之泪
写泪 伤心之泪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
3.凄惨暗淡,不景气( ) 4.失业在家( )
5.短时间停留( )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7.衰颓败落( )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教师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三、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五、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背影》教学反思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所渗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先是由一首小诗导入,将生字词蕴含其中,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进入到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当中。之后是“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对文章能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再来“品读,聚焦父爱画面”,让学生通过品读,得到发现,发现这幅感人的“背影图”是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出来的。然而仅仅是父亲为“我”费力买橘子这一画面让作者感动吗?并不是。而是作者从那个背影当中感悟到了深深的父爱。于是便是下一环节:研读,感悟至深父爱。通过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父亲的境遇、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入深深的父爱。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写作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下课时说道:“我希望这堂课永远不会结束。”这说明她在这堂课中有着很多的收获。同时,这也便是对我作为这堂课的教师最大的肯定了,学生的话给了我巨大的感动,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鼓舞和震撼。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迈向教学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教学目标】
1.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深沉父爱。
2.抓住细节,品味真情,让学生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3.关注阅读,学会“着眼全局、突破重点”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可以安排两课时。在学生熟读文章,理清字词的基础上,首先充分交流预习所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与主旨。然后明确阅读方向,引领学生以第六自然段为突破口,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父爱。最后,诗意表达,迁移生活,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所得:整体把握文章,初步感知父爱
1.合上书本,凭借记忆,用下列词语(2个以上)复述文章有关内容。
[幻灯片]交卸;奔丧;狼藉;蹒跚;踌躇;栅栏;颓唐;琐屑
2.将以上词语现场规范抄写两遍。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明确:父爱。体现在哪些具体事情上?(要求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列举如下:踌躇再三,决定亲自送我;照看行李;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翻越站台买橘子;惦记我和我的孩子。
简要分析:父亲事忙,本无暇送我,但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相送,唯有此才能让他自己放心。
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这些生活小事,出行细节,父亲都亲自一一包揽。不是孩子幼小(当时我已二十岁,在北京读大学),缺乏独立能力,而是在父亲的心里孩子永远是需要呵护的,他习惯了这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坚决不让孩子去,一定要自己穿过铁道,爬上站台,满身泥土地为孩子买来橘子。这是一种父爱的惯性,更是离别时的一种不舍和祝福。
即使老境颓唐、心境不佳,但还是无法控制对我和我孩子的思念,总是惦记着。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生命不息,思念不止。
二、引领深入:赏析精彩语段,深刻感悟父爱
1.学生自我朗读第六自然段。
提醒学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朗读。
交流明确:叙述的语气、悲伤的基调。
2.配乐教师范读(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3.自由交流阅读感受:这段文字中,你感触最深的或是对你触动最大是哪一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感想或体验(调动学生个性的生活体验)。
示例1:父亲的话语。“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时我已二十岁,已在北京读大学。可在父亲的话语中,我似乎就是个会走失会迷路的孩子。在父亲的心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他总要保护着孩子,这是他的生活惯性。这就是父爱的本能、天性。
示例2:父亲的细节。“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几步、回头、叮嘱,无比的不舍与眷恋。回首之际、叮嘱之间,我读懂了父爱的深沉与柔情。
示例3:父亲的细节。“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孩子买来了橘子,即使历尽艰辛,即使满身尘土,那也是一种快乐与满足。这就是父亲,一个为了孩子的快乐自己吃苦受累反而感到满足的人。
示例4:父亲的动作。“我看见……攀……缩……倾……”。这些动词尽情地表现了父亲行动之艰难。如此之艰难,却快乐地坚持地做着,这便是父亲,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示例5:我的眼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之前我还暗笑父亲的迂,而此刻却泪眼阑珊。这就凸现出父爱的感人力量。泪水里有感动,有心酸(那是一个刚失去母亲还穿着黑色孝服的男人),有愧疚(之前还暗笑过父亲的迂)。
……
4.改变人称,配乐齐诵,感动父爱。
将文段中的第三人称“他”改为第三人称“你”,配乐齐诵(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5.诗意表达,吟颂父爱。
父亲是这样的伟大,父爱是这样的感人。我们应该写一首小诗来吟颂他,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教师首先示范一句,让学生沿着思路共同完成。
根据文段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写(教师示范):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叮嘱: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
师生互动,形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参考如下(幻灯片):
父爱,是你离开时对我的嘱咐:你就在此地,千万不要走动。
父爱,是你攀爬站台时艰难的动作和黑色的背影。
父爱,是你抱回橘子时飞扬的尘土和轻松的表情。
父爱,是你分别后不舍的回头和温暖的叮咛。
父爱,是你消失在来来往往人群时,我的潸然泪雨。
……
三、迁移生活,抒写父爱
1.由文中的父亲,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也一样在为我们做着一切他能做的甚至没能力做的事情,从小到大,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时刻相随。让我们模仿幻灯片中的小诗写一首诗献给我们自己的父亲,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2.小诗展示,教师点评。
四、作业: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一次买橘,一场离别,尽显父爱,感人至深。作者正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透过生活的微观发现情感的伟大,从而写出如此动人的美文。这就是“微生活——大情感”。
指导:以你写的小诗为基础,一句话就是一件事。确定一件事为详写,选两件为略写,抒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以“父亲的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背影朱自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
三、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领悟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四、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五、课前准备制作课件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播放歌曲《父亲》)
师: 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板书《背影》)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进《背影》
二、检查预习:
1、指学生导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背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4、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4、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5、自由发言: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联系自己的实际你想说些什么?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父疼子
次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背
描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影子爱父
写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试 颓唐 琐屑 举箸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的进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文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的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二、教学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2、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背影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份(1)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呢?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失一毕,父亲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的光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板书设计
一、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卖橘子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二、追忆往事,描绘背影 艰难努力的背影
2、离别的背影
三、怀念父亲,再忆背影
小 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年,子女对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之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某个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