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10-04
- 12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进生活,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学反思,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反思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一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有效教学一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尝试如下做法: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的提纲或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老师的启发外,还要“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一节课的安排不要过于紧张,要留有余地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有效教学二
1、以数学知识的魅力,萌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教学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感受它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简洁的内容美,和谐的规律美。细心品味数学家心灵智慧撞击出的这种数学知识的魅力,以数学独有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萌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表示小华比小红大2岁时,可以用A+2表示;每枝钢笔8元,买b枝可以用8b元来表示……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太方便了。
2、以新颖有趣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的艺术会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地求知欲望。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参与意识的高低。求知欲望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驱力,也是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前提,孩子们对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发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探究的愿望。教学《分数的认识》中,我以分西瓜的故事引入新知,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想想,师徒4人平均分,可以吃1/4,猪八戒却想吃1/8,它的.想法是聪明,还是愚蠢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些同学拿起了准备好的纸片,又画又剪彩。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了1/4和1/8的道理,无须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
3、以数学知识的价值,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教学中我常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在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实际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提问在生活中哪些是圆的?学生说了很多,又追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又是怎样的前进的?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让学生明白车轮要做成圆形的真正的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同学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数学,经历着数学,体验着数学。
数学有效教学三
“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我总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我设计的练习中总是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完不同的练习题。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数学有效教学四
活用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现已在我市开花结果,四环节教学法,不是死的教条,不能生搬硬套。在运用该教学法时,有效分组是前提,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优化组合。在自学质疑环节,教师给出的学习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和留有余地,且贯彻“强动机原则”。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树上的桃子,这才是激励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最好目标。这样的目标能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潜心思考解决全部或部分问题。对于部分学生在自学质疑环节中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
要转移到下一个环节:合作释疑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把上一个环节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组长的协调下,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纠错立正,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些学生在讨论问题时,与其它同学的见解相一致时,便产生学习的快感;与其它同学意见相矛盾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正确,和同学争论的面红耳赤,不肯轻易让步;也有的学生在问题的思索中产生困惑,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顺着问题的线索去寻求解决的思路,能够使讨论沿着正确的方向,获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在该环节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把握动向,抓住时机,针对出现的问题,予以适当点拨。这种点拨,仿佛是“及时雨”,会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此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第三个环节是展示评价。在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评价,及时评价比延时评价效果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语言要委婉,实践证明,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习积极性,否定的评价会降低学习积极性。所以,为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更多肯定的评价,可适当把考察的标准订得低一点。巩固深化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布置练习,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味到学习的快乐。
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切忌给予反复失败的刺激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就会和愉快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学生就会喜欢数学;反之,如果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苦恼的情绪,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就会和苦恼建立联系,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到成功的满足,教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练习,使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智力的挑战,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力量。
目前,不少学校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偏高,常常把超出大纲的一些内容放到课堂中来讲授,期中、期末考试中,常选用重点学校,或带有选拔性质的试卷来考自己的学生,致使每次考试都有一大批学生不及格。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基础、情感基础、意志基础都是学习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虽具有好的知识基础,但缺乏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基础,他仍然不会对数学产生好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基础和意志基础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课教学反思
让学生喜欢上课,首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就要精心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课上,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提问时,把难度比较低的问题留给基础比较差或不敢举手的学生,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让他们更多地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经验,因为现在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会判断老师的水平。所以要想做一名好老师,就要不断的增长自己的知识!一个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是他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教师的个性魅力。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恰当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要尊重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学生更喜欢你。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直是我的追求。当然我也知道,要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具备教学上的智慧、教育中的智慧、同家长交流的智慧,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博爱的胸怀面对全体学生。在工作中,我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期待: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让学生走进文本──《雪》教学反思示例
教学之后,在“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上有以下几点思考:
1、个性解读铺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有学者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八年级上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孤独与战斗精神”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战斗精神。
2、巧设问题走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 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3、适时点拨排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学生游离文本”、“学生死钻牛角,不能自拔”以及“学生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
⑴ 句子“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中“闹”字的理解;
⑵ 句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孤独”的理解;
⑶ 在学生提及“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此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学生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学生从“雪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
就这样,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又重读课文,回归到了文本,走进了雪,也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在学习“朔方雪的特征”时提到了雪的外形特征──如粉,如沙和雪的内在气质特征──蓬勃奋飞,旋转升腾,我并没有就此点出“雪的内在气质特征即雪的精神特征”,也没有以此作为学习“雪的战斗精神和鲁迅精神”的切入口,造成了教学环节的脱节现象。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太依靠原先的教学设计,不能很好的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行程,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应该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
2、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语言浸润和资料帮助解读,显得略微生硬。因为要从一篇文章中读出鲁迅的精神,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有点难度,必须要援引一些资料加以引导,帮助理解和解读。虽然,我也援引了背景资料、专家学者的解读以及鲁迅的故事,但由于在课堂上没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衔接上处理不当,导致多数学生一下子难以从雪的精魂到鲁迅的精魂,最多只能体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腾奋飞,很难想象到鲁迅在困境下孤独的情境,以及鲁迅在孤独中不沉沦,依然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必须要加以克服的瓶颈。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因为学生有了这种“估算”的意识,所以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出千姿百态的例子来。学生能够把“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改变了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这不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所在吗?
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学反思
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除了课本的内容有的比较没有贴近生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占了大部分原因。只有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特征,紧紧抓住和围绕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在美术教学中采用与之心理特征相应的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感受美术、享受视觉美,从而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下面依据儿童的几个心理特征来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单一灌输式。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儿歌、字谜、做游戏、律动、视频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正因为儿童有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教师才易于调动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美术,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三、营造良好的绘画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创作作品。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创设宽松友善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自我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总之,要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学习本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
如何让思品课真正走进生活:
一是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感悟道理。“尊重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为说,是比较抽象和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捕捉了几个“生活现象”(即国旗出现的几个场景),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国旗的亲近感和爱国情感,同时对下文启发学生想象国旗为什么是红*的以及几个黄*的五角星分别代表什么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是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的既定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思品课上要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学生情,以情促行。《下课了,放学了》这一案例中,为了教育学生放学后怎样合理安排看电视和做作业的时间,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创设了《放学后》这一小品,让学生通过小品受到启示。
三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天地”,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行为。《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一些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因为学生有了这种“估算”的意识,所以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出千姿百态的例子来。学生能够把“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改变了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这不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所在吗?
去年,有幸到乡村小学去送课,所讲内容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师生初次见面,为一扫拘束感,陌生感,融洽彼此间的关系,新课伊始,我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而当学生询问到我的年龄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将先前准备好的例题抛到九宵云外。既然学生对此感兴趣,何不于是我巧妙作答“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男孩识趣地坐下,我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算出来,那老师会很高兴。”孩子脸上闪现光*。在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我顺手将我与女儿年龄的相关信息板书于黑板上,编成一道和倍问题的应用题,请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学生感兴趣的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着,思考着,计算着,忙得不亦乐乎。在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时,学生思路清晰,算法多样,之后我又将上述信息改换,编成一道差倍问题的应用题,学生自己顺利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如此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英语课堂英语教学反思
小学教育是学生在德p智p体p美等方面取得良好发展的重要阶段。开设英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适应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小学生学英语不单是让学生单一地练口语,而是通过课堂中对口语p字母p音标和单词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打下较好的语音和书写基础,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第二语言,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少儿学英语也有学英语的有利条件,他们善于模仿,态度自然,乐于参加活动。如何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课堂,愉快地学习英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引起他们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很重要,所以我在英语课上采用了多种活动教学。如:游戏、唱歌、画画、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几点很重要:
一、导入要新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一样。教师的循循诱导,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为整节课的.成功作准备。我一般都用以下几种导入,效果都不错:⒈歌曲导入。小学生活泼好动,利用英文歌曲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使他们轻松地走进课堂,而且书中的歌曲也很适合他们,小朋友很喜欢唱,都说英语书上的歌曲很好听。⒉设置悬念。设置一些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要刨根问底地寻求答案,思路就紧跟着老师。例如:Book1Unit3这一课是关于小动物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机里的动物叫声,我说:“Listencarefully.Gusee,what’sthis?Canyouactit?”学生们很兴奋争着猜争着表演,这时我趁热打铁,很自然的引入了对动物单词的学习。当然导入很多,教学中不能单一的用一种导入,也许这种导入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有劲,但天天用学生就会厌倦了。所以教师设计时要多多新颖,多多改变,尽量多样性。
二、创设情景,多用直观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范围有限,决定了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学生学习“GoodmorningpGoodafternoonpGoodevening”这三个问候词时很容易混淆,我就用道具设置情景:画了三幅图,有从东面初升的太阳表示上午,有正在上方炎热的太阳表示中午,有明亮的月亮表示晚上。再叫学生用“GoodmorningpGoodafternoonpGoodevening”来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我又画了几张图片:①早上去上学②下午踢足球③晚上看电视。根据这三张图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很感兴趣。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表情要丰富,如果表情呆滞,语言平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需要生动地表演,丰富的表情,使学生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夸张的朗读音调,孩子们特喜欢。比如在教单词“eatpdrink”时,就可以教学生做动作。“eat”就嘴巴动动,表示吃东西。“drink”就做喝饮料的动作。边读边做,重复几次,学生就很容易说出这个单词。可见在创设情景,直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鲜明的印象。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建议,在制作教具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动手做。在教学中要用到的图片,可以提早几天布置下去,当他们的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时,孩子们都很兴奋。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也可让他们熟悉一下将要学的新知识,真是一举多得啊!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玩学结合”.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听、说、读、写教学游戏,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英语,喜欢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在小学英语书上有许多单词要记住,这就得通过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掌握的单词以卡片、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各种游戏进行渗透。如Passthecard(传卡片)、Findyourfirend(找朋友)、DrawandColour(画一画、涂一涂)等。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多读、多练,从而大脑里的印象加深了,也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愉快的气氛中,觉得轻松,愉快、活泼。如在教“fruit”这一单元的单词时,我就用画一画、涂一涂这个游戏。我发指令“drawapeach,colouritred……”学生就画,我还把画的漂亮的水果图片展示了出来。不过在设计游戏时要要考虑到游戏的难度和适应度,往往越是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孩子们越是喜欢。此外比赛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因为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一些比赛能促进他们积极学习。比赛的方式一般有比谁说
得好、比谁写得好、比谁听得清等。在我班级里学生最喜欢的比赛是“猜单词”。每组派一个学生上台根据卡片上的单词做动作,叫自己组里的成员猜,猜对加分,比比哪组分数高。对于赢的那组我就每人奖一个“小熊猫”,使学生感受学英语的乐趣,也能增强集体荣誉感。当然在课堂上还应该让学生多多上台表演,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四、对学生要倾注爱心,充满信任.
在平时,老师要细心、关心、爱护学生,了解他们的生理动态。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大胆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点很重要。有句话说得好“八十岁的老头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是几岁的小孩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话语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培养他们对英语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一个女生每次上英语课都从不发言,学生们告诉我她是班级里最笨的人,大家都看不起她,她自己也很自卑。当我了解后上英语课我就叫她读一下单词,她很紧张不敢回答。我就说:“tryit.Ithinkyoucanreadit.”我充满信任的看着她还给她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没想到她居然一个一个都会说。其他的学生都“哇”的叫了出来,还有的都为她鼓掌了。我表扬了她说:“Goodgirl”,还奖给她一个“小熊猫”。此后,只要她知道的问题都会举手,我也总给她机会说,结果期末考试考的非常好。可见,只有把爱、信任给予学生,寓于教学中,学生才会感到亲切、温馨,因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爱你,从而发展到喜欢你的英语课。
另外,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有一个好的心态,课堂中保持一个好心态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好,“学着爱上你的行业,爱着你的学生,学会去享受每一堂课。”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做需要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才能使他们愉快地走进英语课堂,轻松地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英语教学反思让表扬微笑着走进学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扬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表扬其实就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进行愉快教学。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善于表扬学生。他因多表扬,勤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成为“乐学”即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有人统计,在《论语》中,有关孔子表扬学生的记载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他即使批评学生,也言语友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美国一教育学家詹姆斯说,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今日的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对表扬更是倍加关注,新理念要求我们通过表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信任、尊重、激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高度发现并挖掘学生潜能。
笔者认为,要抓好课改,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勇于挑战自我,重视表扬,要把表扬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巨大法宝。
二、表扬——需要多种方式
1、以“口”为主的表扬——用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
2、以“笔”为主的表扬——利用“作业本”、“板报”表扬。
3、以“笑”为主的表扬——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
4、以“评”为主的表扬——评选先进集体或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5、以“展”为主的表扬——选拔优秀或进步十分明显同学的作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展览。作展览要与教学紧密结合,目标要明确。每次的展览,是偏重书写、格式、正确率,还是偏于技能训练等,老师要心中有数,要体现作业展览的计划性。作业展览,不光使受表扬同学受到表扬激励,还能为他人树立榜样,提高全体同学的作业水平、实践能力。
6、以“奖”为主的表扬——发奖品或给予丰富多彩的精神奖励。
7、以“生”为主的表扬——让学生自我表扬与相互表扬。
三、表扬——需要把握分寸
1、培养学生反思、自纠的意识——通过谈心、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等教育途径,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在和善、诚恳、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民主评议,个别谈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注意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勤于自检,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表扬时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形式上不搞“两极分化”——对优生的表扬,注意多论事,通过表扬具体的事例,让他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赏识,对学困生的.表扬要注意多点名,在面上要加大对他的表扬力度。要让学生特别是优生,能不断拿自己近阶段成绩与昨日成绩相比,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的意识。
表扬不简单,他不光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需要谨慎,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表扬,不同教师,其收效不尽相同。其中主要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是否深厚,教师的威信是高是低。自己与学生的感情深厚,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高,形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将十分关注,对学生的表扬激励,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寻常的心灵震撼。因此说,要让表扬多走近学生,发挥应有的巨大效应,我们不光要注意方式方法,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建立好自己人格形象。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你。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这也是一门学问。学会公正、学会宽容、学会坦然、学会幽默、学会交流、学会鼓励。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他的课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学会控制课堂。
首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要苦练“内功”。
其次,教师要“爱”学生。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认真备好每节课。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让作文不再是学生永远的痛教学反思
平时,大多数学生只是把作文看成是一种令人头疼的常规作业,往往在敷衍和推脱中,徒然地消耗着自己的热情与灵气。写作教学,若是仅凭教师之力,显然只会走入困境和误区。在作文指导课上,为使学生转变观念,积极作文,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刻意唤醒创作意识。
爱,是平凡的世界里,卑微的泥土中,开出的一朵会让人感动落泪的花。东方式的隐忍牺牲和默默付出,很多时候就像空气一样,平凡到让人几乎很难感觉到它的宝贵和重要。太多人坦然享受着,坦然忽视着,坦然到情感枯竭心灵麻木却不以为意,
但当心灵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醒来,他们必定会在那些神圣的沉默前潸然泪下,并终将明白,所有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言行原来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爱
朱自清的《背影》真实地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爱和父子间的深情。但很多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并没有产生要写自己亲人的创作欲望。他们困惑的眼神传达出一种信息:父母的爱,真有那么感人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呢?这时,我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之后,利用“头脑风暴”法,我不失时机地将他们引回自己的生活,唤起他们对身边亲情的感悟。
“如果你愿意,请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感。这样的感觉和感动是稍纵即逝的,请大家好好把握住啊。让我们记住身边每一个关爱我们的人,并学会去关爱他们吧。”如此,学生们也很自然地取出纸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声。此时,欲望被唤醒了,还愁学生写不出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吗?
二.“从没得写”到“写个性”,引导精选独特视角。
教学实践中,倡导个性化阅读和推荐阅读。平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相应的摘录和点评。逐步明确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和审美趣味,建立自己的阅读素材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筛选整合能力。
当然,在阅读资料鱼龙混杂的资讯时代,推荐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保证阅读的精深,推荐阅读便是为了保证阅读的广博。阅读训练,只有将经典与流行、精读与泛读、学生自主选择与他人推荐结合起来,才是最完善而有效的。
“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克服“作文贫血症”的惟一良方。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而广泛的阅读,为写作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例如某校一关于“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的'看图作文。平时注重课外阅读的同学,无论作文的立意还是内容的选择上都要占尽优势,比如有的同学自拟的题目为“苹果与维纳斯、“诚信的缺口”等从审美及社会的角度来对问题加以阐述,从苹果想到断臂的维纳斯,想到商家的诚信,不仅具有文学立意,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次,多读可以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文章的门面,引人人胜的文章首先在语言上就让人限睛为之一亮。语言的养料从哪里来,只能到古今中外优秀的名篇佳作中去汲取,仅仅读读课本上的几百篇文章显然不能根治语言的营养不良。当然,多读也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独特的视角,自然彰显着作文的个性,
三、从“潦草应付”到“精心修改”,逐步养成修改习惯
“文成于改”,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他们在修改上所下的功夫之深。
我认为,很多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迟迟不能提升的根本原因,不是写得不够多,而是改得不够多。“玉不琢,不成器”,写作如治玉,学生的文章可以说都是璞玉。
我的做法是:①当面批改,修改给学生看,并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如此反复修改三四次,直到学生的文章大为改观为止。所用时间和精力虽然较多,但此法对写作水平中下的学生颇为有效。②教师修改后,让学生比较文章修改前后有何不同,从中学习修改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修改能力。与其给学生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语或虚浮空洞的鼓励,让他们周复一周地原地踏步,还不如让他们用两三星期的时间去精心创作并修改一篇文章,切实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和写作水平。
从潦草应付“作业”,到精心修改“作文”,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自改能力和修改习惯就会水到渠成。
四、从“不是写作文的料”到“出乎意料”,充分调动创作激情。
采用表扬、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比如说,教师可以对基础差的同学“沙里淘金”,只要有一个好的段落,有一个好的构思,甚至只要有一个创造性的句子,用得准确传神的一个词语,就提出采表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其觉得只要认真作文同样可以写好,自己并非“不是写作文的料”。同时,教师也应注意鼓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这种个性差异也往往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写作能力和文章水平的认识和评价上。有的学生个性自卑,他们敏感脆弱,经受不住批评和歧视,同时更渴望得到重视和赞同。对这种个性的学生,我们在作文评改中要“出乎意料地满足他们的渴望”,带夸张性地去肯定他们作文的优点,培养他们为人的尊严感,这有助于提高他们作文的自信心。而对于有自负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在集体场合给予鼓励,在个别指导中指出其不足,在单独面改时,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辞,鼓励时宜适可而止。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创作激情。
“每个学生的心里也都沉睡着一个作家,而他们最需要的则是来自教师的呼唤。”只有学生有了创作欲望,创作储备,创作方法,创作激情后,才能用心去打造自己的作品,才能去体验写作带来的价值感与成就感、生命感与愉悦感,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而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初读了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的。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在往常,教师一定是按由“春”到“冬”――课文的排列顺序来逐段学习。这样教师牵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于是,对孩子们说:“你最喜欢的是小兴安岭什么季节的景色呢?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个季节美呢?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学习。能用语言表达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当当小导游;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喜欢的季节描绘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出感情。如果有其他好的方式也可以。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在找到体现小兴安岭美景的词句后进行。”接着,学生们个人独立默读思考→分小组合作学习→到其他组采访学习方法。
下面是学生交流汇报的课堂实录片断。
1.师: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生A:我喜欢夏季。我用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生带小红旗上台。按树木、浓雾、阳光、野花的顺序介绍夏景。)
师:你为什么能把夏景介绍得这么美呢?
生A:我读了课文好像看见了茂密的大树、乳白的浓雾、五颜六色的野花。一切都那么美,所以我想带着大家一块儿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2.师:还有喜欢夏季的同学吗?你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B:我也喜欢夏季。我是用画画的方式来学习的。(展示画)
师:还有哪些孩子也是用画一画的方式来学习夏季的,请把画举起来,让大家一睹为快。(几位学生展示作品)
师: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B:我画了很多长着茂密叶子的大树。因为课文中说“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还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所以,我画了枝叶繁茂的大树。(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生C:我画了各种颜色的野花。我觉得课文中描写的野花非常美。
生D:我画了阳光下的森林,因为树木太茂盛了,所以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过树梢,像利剑一样。
生E:我画了山谷中升起的浓雾。因为课文中说“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所以我画的森林是模模糊糊的。
师:画得太美了。你们想去看看浸在浓雾中的森林吗?(出示课件)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F:森林里,树木、花草、动物都看不清了,好像都泡在牛奶中。森林四周飘散着乳白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3.师:听了你的描绘,老师也陶醉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
生(全体):感情朗读“夏”段。
以上教学片断,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二、以读为本,注重情感朗读过程的指导
朗读贯穿于本课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教学体现了读的层次性。首先要读正确,读准字音;其次,读流利,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三,边读边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景色美;最后,读出感情,通过理解、想象,把体会到的美丽景色读出来。
下面是教学“冬景”的课堂实录片断。
1.师:(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景,小兴安岭的春季也一样迷人。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师:请用“读一读,演一演”方法的同学,大胆地来展示自己吧!(十位学生朗读、表演)自我评价朗读,互评。
4.生G:我认为自己读得好。“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我读出了春天充满生机,对春天赞美的感情。
生H:我也读得好。小溪清凉、透明,我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
5.师:读到这里,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I:小溪淙淙地流着。“淙淙”是指什么?
生H:“淙淙”是小溪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的,可以说非常动听。
师:非常好,那我们把小溪欢快的心情读出来吧!
生(全体):感情朗读写小溪的句子。
6.生J:我认为××(生G)没有读出小鹿的活泼可爱。我来试一试。(带动作)
师:大家也学着他,带上动作把小鹿的活泼可爱朗读出来吧。
7.师: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体会春季美的吗?(边出示课件边范读)
生为师鼓掌。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读好的吗?我边读边想: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什么都是新的。枝条刚刚抽出,树叶刚刚变绿,小鸟在枝头欢叫。小溪也苏醒了,唱着动听的歌。小鹿在春季到来后悠闲地散步、喝水、梳妆。空气多么清新,大自然多么美妙啊。于是,我把我想象到的和眼前出现的一幅画面加上自己喜爱的感情读了出来。相信大家能比我体会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配乐齐读。学生读得十分陶醉。)
以上教学片断,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想象、表达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文章潜词用句的优美与精妙,领悟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生动、准确,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三、课件制作的丰富多彩,也是教学本课的一大特色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如“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这一句中,“苍翠”一词较难理解。我播放课件,让学生看白桦和栎树的黄叶纷纷飘落,而松柏是那么绿,那么庄严。显然,通过画面来理解“苍翠”就不难了。看了课件,再来用语言描绘秋景,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冬季,“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在课件中,学生听到了风声,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大地,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隆冬美,并将感受到的美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语言的积累转化为了运用。
总结全文时,大家又把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课件欣赏了一遍。在美好的想象中,感受着小兴安岭不但是一座大花园,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观赏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同学们学得很有滋味,读得也非常有激情。
大自然如此奇妙,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给我们不同的“礼物”,只要你用心去领悟,还会感受到更多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让我们热爱祖国的山水,与美丽的大自然做朋友吧!
如何让七年级学生喜欢并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在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是考试的学科,教师评价学生就看这三科的学习成绩。到了初中,往往对历史学科不能够引起重视。那么,作为七年级的历史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喜欢和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七年级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上好第一节课,除了从理论高度讲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还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事例,让学生从电视、电影、甚至游戏中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从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编成一个或几个历史故事或谜语,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学习或讲解书本知识,甚至可以编成历史剧让学生去表演,这样学生不但有很高的积极性,还记忆深刻。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根据每节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制作成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比如:讲授、讲解、讲述;表演、讨论、活动等;让学生不觉得千篇 一律,不觉得枯燥、无味,感觉课课有变化,节节有新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老师变“演员”为“导演”,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学习、发现和探究,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真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历史教师要抽出时间与学生多接触,谈天谈地谈历史,也可以与学生讨论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和一些文学作品,甚至游戏,侧面提醒,正面引导,使学生把看电影电视,甚至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历史课上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