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7-05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对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会求最大公因数。
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长方形的方格纸,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老师家贮藏室长16 dm,宽12 dm,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二、探究交流,抽象概念。
1、探究、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合作探究
提供学具,学生操作。
(2)反馈交流
得到: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符合要求。
(3)讨论交流
还有没有别的铺法?边长是3分米的地砖行吗?为什么?边长是8分米呢?
(4)了解公因数
a、引出猜想:
我们发现边长1、2、4分米的地砖能铺满,而且是整数块,其它的'都不行。那“1、2、4”与16和12到底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呢?
b、枚举验证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有:1、2、3、4、6、12 c、利用集合圈加深感知,引出公因数名词
(5)了解最大公因数
利用铺最少砖引出最大公因数名词。
2、巩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a、完成做一做。
b、巩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概括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师板书)
三、尝试练习、探索方法。
1、尝试:求最大公因数:18和27 2、交流反馈。
四、巩固练习,完善新知。
1、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9 15和20 4和12 16和32
(完成后,解决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2、选择题
(1)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_。
A.4 B.6 C.8 D.16
(2)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
A.1 B.甲数C.乙D.甲、乙两数的积
3、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7/9 8/36 18/72 9/15 4、*小巧匠。
12 cm 16 cm 44 cm
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能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完成之后,完善公因数的概念。)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MSN(中国大学网)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加减法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找出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列举、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算理。
评价任务设计:
1、教师对学生能够利用列举法、短除法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习情况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评价。
3、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及时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表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前作业。
师:谁能拿着你的作业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答)
师:这个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非常清楚,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
问:还有不同分法吗?(生答师演示)
预设:汇报出错,比如4厘米――师引导观察:如果用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来分的话,长可以分几个呢?这样还能不能把长方形正好分完呢?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同位互相看一看各自是怎样分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总结列举法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或者是6厘米,最多是几厘米呢?
师:这些小正方形的边长1、2、3、6与长方形的长24和宽18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生:1、2、3、6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
师:我们把18和24的因数都找出来,对比着看一看吧!
师:谁能快速找出18的因数?24的因数又有哪些呢?(指名说)
师:对比观察18和24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2、3、6、
师:看来,这和我们刚才的想法是一样的,1、2、3、6既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我们就把1、2、3、6叫做18和24的公因数。
师:公因数中哪个最大啊?生:6最大
师:我们就把6叫做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师:其实在前面的课前作业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列举出了18和24的因数,又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2、教学集合圈
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出它们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出来。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课件出示】
123612346
91881224
师:左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18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24的因数、因为它们有公因数1、2、3、6,所以我们就把两个集合圈合在一起。
问1:现在你知道左边这一部分表示的什么吗?(指名答)
右边这一部分呢?大家一起说!两个集合圈相交的部分呢?左半部分又表示什么呢?大家一起说右半部分表示的什么?
师:下面请同位互相说一说集合圈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师小结。
师:现在给你一个集合圈你会填了吗?
师:看到这道题你能不能直接填呢?那应该先怎么办?
生:先找到16和28的因数和公因数,再填集合圈。
师:请同学们先在作业纸上列举出16和28的因数,再填集合圈。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展示与评价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指名汇报)
给大家说说你先填的什么?又填的什么?
指名说一说,及时评价。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作业。
师:同位互相检查一下,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认识短除法
1、讲解短除法
师:同学们,除了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但是需要你用心观察才能发现,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大家先把18和24分解质因数。
师:谁来说说你分解质因数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都有质因数2和3、
师:18和24公有的质因数2和3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6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2乘3等于6
师:根据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短除式合并在一起,用短除法来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师边板书边讲解……
师:最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就能得到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了。
问: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用短除法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练一练
师:下面请你用这种方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快速的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展示汇报)
问: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
四、练习与应用
1、练一练(苏教版P27T1)
师:接下来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把它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展示汇报
师:我们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时候,除了列举法和短除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介绍)
2、扎花束
师:同学们!春季运动会马上就要到了,学校花束队买来了两种颜色的花准备来扎花束。(课件出示,师读题目要求)
问: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其实在求什么?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完成在练习本上。
问:大家一起告诉我最多能扎多少束?这样每一束花里面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呢?
2、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已经在研究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了!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2cm、宽8cm的长方形纸片,6张边长6cm的正方形纸片,8张边长4cm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家有一个长18分米、宽12分米的贮藏室。现在老师想给贮藏室里铺上地砖。我在瓷砖市场看到两种砖,一种是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瓷砖,一种是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瓷砖,你们帮我选一选,哪一种瓷砖能正好用整块铺满?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自己试着摆一摆。
2、生操作,师检查。
3、通过摆小正方形,我们发现了什么?老师应该选哪一种地砖?
(边长6分米的正好整块铺满,边长4分米的不能正好铺满,应该选边长6分米的地砖。
4、边长6分米的地砖长边和宽边各铺了几块?用算式怎样表示?地砖的边长6分米和贮藏室的长18分米,宽12分米有什么关系?
(长铺3块18÷6=3
宽铺2块12÷6=26即能被18整除,也能被12整除)
5、边长4分米的地砖不能正好铺满?长、宽边各铺了几次?用算式怎样表示?
(长铺了4次18÷4=4…2
宽铺了3次12÷4=34不能被长18整除,所以铺不满,能被12整除,所以宽能铺满)
6、比较两组算式,说说地砖的边长符合什么条件能用整块正好铺满?
边长既能被12整除,也能被18整除。
7、想象延伸
根据我们得出的结论,你在头脑里想一想,贮藏室还可以选择边长几分米的地砖?小组互相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边长1分米,2分米,3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都能正好整筷铺满,因为这3个数既能被12整除,也能被18整除。)
1、2、3、6这4个数与18有什么关系?与12呢?
8、揭示概念
讲述:1、2、3和6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是6,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9、4是18和12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三、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刚才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么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自主探索)提问:12和8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你能试着用列举的方法找一找吗?
2、交流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出公因数
②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出12的因数
③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里找出8的因数
比较②、③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一种简单,为什么?(8的因数个数少。)
3、明确:8和12的公因数有1、2、4.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4、用集合图表示
8和12的公因数也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我们用左边的圈表示8的因数,用右边的圈表示12的因数,那么相交的部分表示什么?应该填什么数?
提示不要重复填写,提问:6是12和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3呢?8呢?
四、巩固练习
我们学会了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练一练
自己完成,注意找的时候一对一对找,不要遗漏。
2、练习五的第一题、第2题、第3题,自己完成。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节课我们主要应用这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⑴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⑵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鲸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展的丰富多彩,同学们都报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我们四五班就是每次校本课程的剪纸活动班,你喜欢剪纸吗?瞧,这是老师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好作品。(课件展示剪纸作品)
师:现在我们来制作奥运福娃。第一步必须先裁好纸张。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12厘米,宽18厘米。把这张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猜猜看,要想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学生猜)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大家。
二、解决问题
1、师:到底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为了验证一下,请每个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小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剪成彩色的)在长方形的纸上摆一摆,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学生分组进行拼摆并记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
小组汇报
师:如何剪才能没有剩余?
师:那么这张纸能剪几张?
师:还有其他剪法吗?(2、3、6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这些1、2、3、6与12和18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不能从12和18的因数上来解释上面的剪法呢?
独立观察,总结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师:也就是说,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数应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所以,1、2、3、6是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2和18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数是几?
师:我们把这个数称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为了更形象地表示出1、2、3、6与12和18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出来。出示相交的集合圈
(用集合圈的形式分别板书12和18的因数,然后把两个集合圈连起来,用交集的形式板书12和18的公因数。)
师:中间部分1、2、3、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其中6最大,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出示课件)
3、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在小组内合作探索一下找公因数的方法
学生探索并交流。
4、练一练:用集合圈的形式求出16和2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师: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可以用列举法。(出示课件)
6、师: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除了用集合圈和列举法之外,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出示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引出最大公因数是它们共有质因数的乘积。
三、练习
1、用短除法求36和42的最大公因数。
2、生活中的数学:
用这两朵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
3、拓展练习:
先分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8和368和9
6和1217和15
24和726和7
8和1616和21
四、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庆丰农场学校 代春红
【摘要】1.复习铺垫:找因数的方法。2.建立模型:交流预习效果;逐步验证(问题情境、分析策略、猜测预想);确定方法;寻求技巧。3.解释应用(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知识拓展)。4.回顾总结:谈收获、质疑问难。
【关键词】探索;渗透;体验;有序;迁移;预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继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找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难点:最大公因数的确定。教学关键:养成有序罗列的好习惯。教学方法:情境法引导法。学生学法:迁移法。教学用具: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教师提问:什么是因数?(学生自由读书12页的概念。教师重点强调:“因数”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指导学生语言描述:例如:4是8的因数。错误的活法:4是因数。
2.指名汇报:找因数的方法是什么?(鼓励学生列有序乘法算式,按数对罗列写。全班共同朗读数数学书第13页内容。)
二、建立模型
㈠交流预习效果
昨晚老师布置了预习,呈现“预习提纲”:
1.数学信息是什么?2、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3、这个问题在解决时需要用到过去学过的哪些旧的知识?4、新旧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自己能读懂的和不太明白的地方请用笔做好批注。)
引导回忆:本课的问题情境是什么?这个情境涉及到哪些数学知识?(围绕旧知识和新知识展开讨论。)
㈡、逐步验证
1.问题情境。
指名读书79页例1:
最近代老师家买了新房子,其中有一个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贮藏室,她想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2.寻求策略。
①梳理关键词:
你知道代老师对铺地砖的要求是什么吗?(交流“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边长还要是整分米数”什么是整分米数?)交流预习效果。
昨晚布置了预习,回忆……
3.猜测预想:
①出示学具格纸,鼓励学生入境操作与思考:
②独立思考、集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象与操作展开汇报交流,完成思维碰撞与共享。)
A.第一种数学思想:交流边长是“4”为什么?→你们觉得行吗?→铺满
B.第二种数学思想:交流边长是“2”出示一个角→你觉得长边、短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铺满
C.第三种数学思想:交流边长是“1”铺一个角→你觉得长边、短边可以分别铺几块?→铺满
如果用其他方法,合理的都要鼓励动脑。
㈢确定方法:(全班读书第80页)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由“因数”概念迁移开来,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这里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知识再生的能力。)
(1)讨论交流,区分数学问题生成的不同状态。
还有没有别的铺法?(教师鼓励学生,广泛想开去,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能力。)
师生互动:边长是3分米的'地砖行吗?为什么?边长是5分米呢?
(宽边虽然可以铺整数块,但长边不行,会多出来。16÷5,12÷5都有余数,得到的不是整数,而题目要求是整块的)
(2)抽象公因数概念。
①。学生独立尝试用“罗列法”分别写出16、12的因数。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有:1、2、3、4、6、12
一一对应观察数据的相同于异同,指名汇报:你发现什么?
②。根据自学效果,师生顺势揭示:“公因数”概念。
谈发现:1、2、4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
板书:
“公因数”: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16和12的公因数有:1、2、4
(3)用集合圈表示
我们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
(点击课件出示两独立集合圈)
(4)认识最大公因数
板书“最大公因数”: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
⑸运用新知识,解决“老”问题
如果现在让我们考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我们可以直接(写因数,找公因数)。
那如果解决“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呢?(最大公因数)
㈣寻求技巧:
1.思考:
寻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先确定哪个数的因数比较好?
2.总结“先找小的数的因数,再看哪些是大的数的因数”。
3.定法:这些方法实际都是属于“列举法”,在解决问题时你可以选择自喜欢的方法。
三、解释应用
(一)基本练习:
1.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86和181和78和9
①独立做,板书面批。②观察发现:
找最大公因数有技巧: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有互质关系和相邻关系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二)综合练习:
大册28页第一题。(独立做,板书面批)
(三)知识拓展:书81页,知识窗。
(四)回顾总结:1.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预习效果怎样?你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
2.质疑问难:你还有问题吗?
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10、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有:1、2、4、8、16
12的因数有:1、2、3、4、6、12
16和12的公因数:1、2、4.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2、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体会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最大公因数》。学习新课之前,同学们回忆:找因数的方法是( )。
二、揭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2、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体会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者的紧密联系。
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下面请看自学指导,希望同学们在“自学指导”的引领下达到学习目标。
1、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找出12的因数,填在圈里。
2、同法,找出18的因数,填在圈里。
3、在两个圈里圈出12和18 公有的因数。
4、思考:圈出的公有因数填在(3)的'哪个地方,12、18剩余的因数分别填在哪里?(兵教兵)完成填空。
打开课本第45页,重点是这一页的“填一填”部分(不做“练一练”部分)
(5分钟后比谁能完成自学任务)。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做一做。(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
2、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做完的把手放下”“没有看懂的同学说说你哪一处不理解”
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围绕“自学指导”检测自学效果)
五、后教
1、汇报:围绕“自学指导”检测自学效果。
2、讨论交流: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组内交流)
先指名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再集体总结:最大公因数
12和18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齐读课本中的话)
3、交流: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先……再……最后……”的形式)(组内交流,汇报)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方法与过程
先找每个数的所有因数 列举法 再找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最后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体会找因数、找公因数和找最大公因数之间的紧密联系?
找 因 数---→找公因数---→找最大公因数
想一想:两个数有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个数有没有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呢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今天的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再看学习目标)
七、当堂训练(课本46页“练一练”第3题)
(补充1:在第二行对应的圈下面补充写:12和15的最大公因数、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15和18的最大公因数。
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要有信心做正确、书写要干净整齐。
学生板演时,教师指导书写格式。课本用画圈的格式找公因数太不方便,我们可以用“一行排列”的格式书写)
(补充2:12、15和18的最大公因数:)(兵教兵)
八、布置作业(课本45页“练一练”1题、2题)
思考:1、8和16是什么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哪个数?5和7呢?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又是怎样的?2、你能试着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其他方法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9~8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能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学生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学生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学生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学生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学生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学生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学生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学生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学生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学生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学生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观察发现、探索方法
出示例4:8和12的公因数有那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师:你能用那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让小组代表逐一汇报:
方法1:8的因数:1、2、4、8 ; 12的因数:1、2、3、4、6、12
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4
方法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8的因数:1、2、4、8其中1、2、4也是12的因数
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4
方法3:把8和12用几个素数的乘积来表示:8=2×2×2 ;12=2×2×3
8和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2×2=4
……
师:还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观察、发现、设问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求索方法。通过说思考过程、师生讨论,让学生的推理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活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在100以内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习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教学难点: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根小棒,长分别是12cm、18cm,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入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很快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板书:找最大公因数)
二、授新。
1.首先,我们分别找出12和18的全部因数。
①回顾我们“找因数”那节课,以12为例,我们是怎样找的?在找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呢?
预设:写出12=1×12=2×6=3×4的算式。
从1开始写,原因是什么?(因为1是所有自然数最小的因数。)
到什么数字结束?(出现重复,或者是出现很相近甚至相等的数字,例如6×6,3×4)
结论要一对一对的写。
②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板书:12的因数有:1,12,2,6,3,4
18的因数有:1,18,2,9,3,6
③但是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是这样写的,可以吗?
1,12,2,6,3,4 1,18,2,9,3,6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2.深入研究。
思考:12和18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呢?和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生独立找,小组交流,师巡视,生汇报。
(生汇报,师板书:12和18的相同因数有:1,2,3,6,)
预设:方法①12的因数有:1,12,2,4,3,6
18的因数有:1,18,2,9,3,6
在黑板上,把相同的因数圈起来。
方法②看12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
方法③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12的因数。
师追问: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相同因数呢?
对比三种方法,实际的题目中,你们觉得哪种好呢?
3.揭示概念。
想这样的结论,1,2,3,6是12和18的相同因数,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见,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公因数”。
那么,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呢?生汇报,书写在练习纸上。
汇报:1,2,3,6是18和12的公因数。师修改板书。(“相同因数”改成“公因数”)
师指课题:那到底什么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呢?
生试着回答。
师小结。
在18和12的公因数中,有一个最大的数字是6,这个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师板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概念是怎么说的?
展示PPT。
两个数的相同因数,称作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齐读。
4.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的方法。
①出示空白集合图,你觉得中间部分填什么?
生答:12和18的公因数,投影展示。
②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并说说原因。
三.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回忆:怎样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生回答。
PPT展示:找出两个数的因数。
找出两个数的相同因数。
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四.接下来,我们来检查自己是否学会了。
1.找出9和15的所有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并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找的。
9的因数有: ;
15的因数有: ;
9和15的最大公因数有: 。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汇报,集体订正。反馈结果。
2.填一填,与同伴交流。
6的因数 8的因数 6和8的公因数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汇报,集体订正。反馈结果。
3.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2和4 3和7
5和25 7和13
27和9 9和8
16和4 8和7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汇报。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和孩子们一起发现找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①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②两个数是互质数,最大公因数是1。
只得出结论,不用说原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见很多这样的特殊情况。)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汇报,集体订正。反馈结果。
五.回顾课前。
看来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的不错,那现在我们看看开课前的题目,你能解决吗?
有两根小棒,长分别是12厘米,18厘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有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齐读题目,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找最大公因数
12的因数有:1,12,2,4,3,6
18的因数有:1,18,2,9,3,6
12和18的相同因数(公因数):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科目:五上数学 授课人:李冬林 授课时间:9月6日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和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可能的拼法有:
1:横着摆了12个小正方形。 2:横着摆6个,摆了2排。 3:横着摆4个,摆了3排。
4:我还多摆了一种,横着摆三个,摆了4排。 5:竖着摆12个。
6:横着摆2个,竖着摆6个。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 1:3×4=12 和 4×3=12的因数一样。 2:1×12=12和12×1=12的因数一样。 3:2×6=12 和6×2=12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
1、12、
2、
6、
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
1、
2、
3、
4、
6、12。 三:练习师辅导 书本9.1,2,3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⑴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⑵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鲸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展的丰富多彩,同学们都报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我们四五班就是每次校本课程的剪纸活动班,你喜欢剪纸吗?瞧,这是老师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在活动中的好作品。(课件展示剪纸作品)
师:现在我们来制作奥运福娃。第一步必须先裁好纸张。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12厘米,宽18厘米。把这张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猜猜看,要想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学生猜)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大家。
二、解决问题
1、师:到底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为了验证一下,请每个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小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剪成彩色的)在长方形的纸上摆一摆,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学生分组进行拼摆并记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
小组汇报
师:如何剪才能没有剩余?
师:那么这张纸能剪几张?
师:还有其他剪法吗?(2、3、6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这些1、2、3、6与12和18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不能从12和18的因数上来解释上面的剪法呢?
独立观察,总结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师:也就是说,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数应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所以,1、2、3、6是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2和18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数是几?
师:我们把这个数称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为了更形象地表示出1、2、3、6与12和18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出来。出示相交的集合圈
(用集合圈的形式分别板书12和18的因数,然后把两个集合圈连起来,用交集的形式板书12和18的公因数。)
师:中间部分1、2、3、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其中6最大,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出示课件)
3、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在小组内合作探索一下找公因数的方法
学生探索并交流。
4、练一练:用集合圈的形式求出16和2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师: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可以用列举法。(出示课件)
6、师: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除了用集合圈和列举法之外,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出示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引出最大公因数是它们共有质因数的乘积。
三、练习
1、用短除法求36和42的最大公因数。
2、生活中的数学:
用这两朵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
3、拓展练习:
先分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8和36 8和9
6和12 17和15
24和72 6和7
8和16 16和21
四、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