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活的强者(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 作文大全
- 2024-07-19
- 118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做生活的强者(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本文共8篇,欢迎参阅。
教材分析:
《在急流中》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描写了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在浏览美丽迷人的贝江过程中,看到一位年轻的妇女,背负孩子在波涛汹涌的急流中搏击,勇敢地逆流而上的动人事例,抒发了作者对年轻妇女奋勇前进、勇于抗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引起了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揭示了“人们要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的深刻哲理。是一篇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的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文章以优美的笔调、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生活话题,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情感熏陶、思想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生词。
2. 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深深的爱。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年轻母亲带给作者的感动及作者的赞美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幅图:(大屏出示)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奋力划桨前行。她镇定的神态、坚定的眼神、奋力划桨的动作,还有她那在襁褓中安睡的孩子,这一切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写生图。作者赵丽宏取名叫《在急流中》。这幅图感动了作者,我相信在我们走进图画背后的字里行间后,我们也会被深深地感动。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哪些段落讲的是这件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讲的是谁?(年轻母亲)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年轻母亲的?(由远及近)
2、从哪些重点词语看出来的?快速浏览3--6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来。
(板书:远远地 跟前 消逝)
3、首先读读描写在远处的竹筏的段落。(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描写竹筏和年轻母亲的句子来,仔细品味品味,看看哪些词语一下映入你的眼帘?把你从中体会到的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a、“急流汹涌的江面上,……逆流而上。”
透过“急流汹涌”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就在这急流汹涌的江面上,有一只小筏子,远远望去就像--(生:一只小小的蜻蜓)。这个筏子非常的小,可以想象,这样小的一只小筏子在如此急流汹涌的江面上,实在是--(太危险了)。如果让你在这个小筏子上,你敢吗?为什么?但它仍然拼命地挣扎着逆流而上,从这里你体会到点什么?(板书:勇敢)
指导朗读。
师过渡: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这为年轻的母亲的呢?
b、“划竹筏的好象……曲折前行。”哪个词触动你的心?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镇定)指导朗读。
c、“她背着……红杜鹃。”
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比作红杜鹃?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年轻的母亲在湍急的江水中逆流而上,面临着危险,但她却勇敢、镇定。而我是顺流而下,我坐的是轮船,所以同样在湍急的江水中我的心态和年轻的母亲完全不一样,我不用担心船会翻,在我的身边没有危险。文中用了一个词描写我的心情,找出来。(悠闲)
引读。我悠闲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第二段)
景色美吗?大家想想,这么美的景色,那位年轻的母亲注意到了吗?为什么?此时她想的是--(生:安全到达)
因为这湍急的江水里有险滩、有礁石,处处有危险,她全神贯注,顾不上欣赏周围的风景。而我顺流而下,没有危险,所以悠闲地欣赏风景--(引读第二段)我向前方望去 ,只觉得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引读第三段)
看到这红色的包裹,作者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红杜鹃,这一抹红此时成为了江面上最亮丽的色彩。
4、很快,小筏子到了跟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自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描写年轻母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并留下思考的痕迹。
汇报交流。
师:到现在才明白她身后的红包裹原来是--(生答)。引导学生联系第三段的内容谈感受。
5、“那小筏子……不息的火苗。”“火苗”指什么?从火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6、在贝江上见到这一幕,我很难忘记。目睹了这一幕,作者受到了这样的启示:(最后一段)
全班交流。
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我们也能像那位年轻的母亲一样勇敢、坚强、乐观、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的急流。
7、引导学生回到第一自然段,感受贝江水流的湍急,让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更深地感受年轻母亲那母爱的伟大。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再配乐朗读课文,在读中使心灵受到微微颤动。
板书设计:
11 在急流中
远远地 跟前 消逝
年轻的母亲
(勇敢、坚强、镇定、母爱的伟大)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蕴涵着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并不长,作者那隽永的文字、细腻的描写很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便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去。也许是一个字,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一个句子都有着无限的韵味。比如:一个“不停地”,让学生体会到逆流而上的艰辛,但教学这里时,我觉得还抓得不够,应该挖掘得更深一些才行。在逆水中只有不停地划桨才能前进,不划桨就要后退,甚至淹没在逆水中。因为这一点与后面的面对生活中的急流不谋而合,前面的教学挖掘得更深一些,后面的难点也更能突破。
一个“竟”字,原本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想到,后来在课堂中灵光乍现抓住“竟“字,出乎作者的意料,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猜作者所想,反衬出划桨的艰辛,流淌着作者对年轻母亲的赞叹。
最后,教学这一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引导学生切实地走进了字里行间,去细读,去品味,为年轻母亲沉着勇敢所感动,也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深深铭刻下在面对生活中的急流时也应沉着、勇敢、乐观、积极,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强者(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做生活的强者六年级作文600字
坚忍,使你成为顽强的不倒翁;坚持,使你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坚强,使你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得到胜利之花……要想得到成功的鲜花和掌声,唯有坚强,才是通往胜利的捷径。
四岁的.我,就开始了舞蹈之路。刚一进教室,老师就严厉地说:“今天咱们的任务,是练习基本功,你们靠着栏杆,先练习压腿吧!”我将腿撑在栏杆上,向其他同学一样,把头靠在腿上,一阵疼痛袭来,我不想再做。老师看见我的身体非常僵硬,便抓着我的腿,使劲往上扳,我疼得眼泪都流了下来,挣扎着想跑。老师瞪着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难道就这一点困难你就退缩了?”听了老师的话,我咬咬牙,忍着疼痛,头上满是汗珠,看着腿任由老师摆布。一节课下来,我浑身像散了架似的,都快走不动路了。老师告诉我,下节课要检查下腰,让我回家好好练习。回到家里,一有时间,我便努力练习,在床上练习下腰,打侧翻,靠着墙压腿;走在放学的路上,我想着怎样使动作干净利落;晚上,和爸爸妈妈出去散步,我在草坪上练习,爸爸扶着我的腰,妈妈拉着我的腿,开始苦练;晚上躺在床上,不断的想着动作怎样才能优美,怎样才能使身体的柔韧性越来越强。终于,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可以向其他同学一样灵活的练习各种姿势了,这些基本功不在话下,我成为了班上的带头人,经常给同学们做示范。
通过这次的“舞蹈之旅”,我知道了坚强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坚强的性格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因为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布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拥有坚强的性格,使你不会被困难轻易的击倒,不会让我们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轻易地低头认输。让我们做生活的强者,用笑脸迎接困难,用勇气迎接不幸吧!
做生活的强者小学六年级作文
我读过许多书,但是它们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所以,它们都随着时间渐渐在记忆里淡化去了,只有这本书令我至今难忘。
《假如给我身体光明》是海伦·凯特的自转。本书讲述了她经历太多磨难而逐渐成长的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海伦刚出生时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活力四射,那时生活是那样美好,阳光照耀着大地,小鸟在枝头歌唱……,但在一场大病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留给海伦的.不仅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还有令人恐怖的寂静。难以想象一个人看不见听不到是什么感觉……,于是她变得孤僻暴躁。后来莎丽文老师来了,她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海伦干枯的心田,让她从一个新的角度认知这个世界,海伦从新感到了生活的美好。就这样,通过沙丽文老师的谆谆教导,她可以拼单词了,可以说话了,又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在这本自传中,我最佩服海伦那种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精神。她又盲又哑,学习一样东西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常人的多少倍,但是她不急不躁,任然坚持做下去。我想,我们只要花海伦十分之一的力量就可以做得和她一样好,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是窗外明媚的景色影响了我?是操场上同学的玩耍声停止了我前进的脚步?都不是,是我们缺少海伦那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另外我还佩服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不屈服,象我,有时遇到一点小毛小病,就全部躺倒不干了。这和海伦比起来就差太远了,我想到一句话:“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让健康的我们行动起来吧,学习海伦·凯特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做生活的强者,那我们将会获得很多成功。像沙漠中的仙人掌,只要有一滴水,我就要做到最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 )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 ,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 ,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 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 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 应用什么单位? 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 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 =90000000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下表)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再加一栏百分数。)
①一、二车间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
②第二车间的产量是第一车间产量的百分之几?
③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百分之几?
2.做一做。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男生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单位:分)
100 93 69 99 89 76 81 100 88 65
91 87 92 81 87 93 78 85 78 77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男生考试的平均分数和及格率。
参加考试人数:__________;总分数:___________;
平均分数:___________;及格率:___________。
(1)让学生用画“正”字方法分类整理,然后填入表内。
(2)根据表后填空回答问题。
①怎么求平均分数?具体说出数量关系。
②什么叫及格率?怎么求及格率?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以下数据填统计表。
人民化肥厂生产情况如下:上半年计划生产15万吨,实际完成15.9万吨,下半年计划生产20万吨,实际完成20.5万吨。
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把上半年、下半年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加起来。
教师引导分析讨论表后问题。
(1)“完成计划的百分比”是什么意思?
(2)如果改成“超产百分之几”怎么理解?怎么计算?数量关系是什么?
(3)“总计”一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王庄小学六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如下:
六(1) 50人 达标48人
六(2)45人 达标42人
六(3) 48人 达标45人
六(4) 46人 达标45人
(1)算出各班达标率和全年级学生达标率。
(2)哪个班达标率最高?哪个班达标率最低?达标率最高的班和最低的班相差百分之几?
(3)哪几个班达标率比年级达标率高?把它制成统计表,要有“合计”。
3.改革开放来上海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如下:
(1)将它制成复式统计表,并分别算出职工工资和农民纯收入从1978年~增长的幅度。
(2)比较一下19每人年收入是1978年每人年收入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什么知识?统计表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用数字说明问题。)正因为统计表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统计工作中为表明数量关系往往利用统计表进行统计。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各班男生、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注意写合计、总计。)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通路口调查10分钟内机动车通过路口情况,作好记录,并制成统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数量的百分数,使学生知道百分数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为灾区小朋友捐款的情况引入新课,学生易于接受。在巩固练习反馈中又增加了改革开放20年上海职工、农民收入情况练习制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一些国情教育。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学习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说为什么)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那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法救不出去。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疑惑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疑惑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4、揭开两个疑惑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我们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
2、如果你是船长,当你随着船慢慢下沉,你会在心里说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板书设计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俱、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