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本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是高中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与方程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圆的方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它是圆与方程章节中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掌握利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应用。

2.难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我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大胆地处理教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法的核心是类比,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类比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类比、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1,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奥迪标志,五连环,齿轮等引出所要讲的新课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2,在进入新课讲解之前,先给学生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由此拓展拓展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学生讲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和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3,例1由两圆的方程判断位置关系,重点讲解几何方法,若有学生提到代数法,教师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怎样恰当选用这两种方法。

例2难度加深一些,要充分运用两圆相切的几何性质,要引导学生想到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

环节4,对本节课小结

在本届贵阳市中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中,修文中学提出打造有自己特色的“良知高效课堂”,整个课堂进程分四步八环节。本人承担的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堂课与大家交流,有不足之外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1、教材地位

从知识结构来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对圆的方程应用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基础。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的建立过程中蕴涵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后续内容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2、学生情况

对于直线和圆,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并且知道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从直线与圆的直观感受上,学生懂得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比较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挖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反思总结等方面有待加强。

3、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其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感受“形”与“数”的对立和统一;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4、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比较,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几何法

以及通过方程组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代数法

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应用,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能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求简单的参数问题;

5、过程与方法

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感受直线和圆的位置与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的对应关系;体验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及通过方程组的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条件下圆的切线问题;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认识,从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体验探索中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教法学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

(3)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科学讲授的同时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

在学法上注重以下几点:

(1)让学生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来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并体会几何法的优越性;

(2)在用代数法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能够明确运算方向,把握关键步骤,正确的处理较为复杂数据。

课堂结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四步组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辅导、课堂展示。共分为八个环节,复习、独立训练、相互探讨、老师参与、形成结论、课堂展示、评价(互评师评)、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要学的与以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串的设置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判断方法的形成与应用的探究中,师生的相互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2、我们如何利用坐标法将初中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代数化?

答:先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再和半径比较大小。

3、在直线与直线的方程这一节里,我们是如何利用代数的方法判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它对你在思考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有何启迪?

答:在直线与直线的方程这一节里,我们先把两直线的方程联立解方程组

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两直线重合

在思考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类似地把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解方程组

方程组有一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方程组没有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方程组有两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二、例题讲解:

1、让学生先自学例1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二小题中,消去x的步骤怎样?如何判断方程组有没有解?

(2) 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较简单,为什么?

答:(1)消去x的结果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一样可以判断和求解;

(2)方法一较简单,因为方法二在求交点坐标时仍要解方程组。

2、例2设直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与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相切,求实数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的`值。

2、例3过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作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圆的切线L,求切线L的方程.

4、练习:课本第83页练习1、2

问题1涉及初中知识,可使得学生比较容易上手。

问题2体现了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

问题3以前一章知识做类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通过前面对知识的分析,例题1对学生来说应该比较容易,又通过两个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2建立直线与圆的深度理解

例3该例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通过两个课本练习,巩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课堂小结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方程组有一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方程组没有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方程组有两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强化学生对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

作业布置

课本P86,A组4、6、B组 1

一、复习回顾

一、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方法:

1:方程组有一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方程组没有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方程组有两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三、目的分析:

1、知识目标:

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要使学生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路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辅导法。

2、教材处理:

(1)例题1(1)(2)用两种不同的办法求解,让学生自己体会这两种方法。

通过老师引导和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反馈学生的解决情况。

(2)增加一个过一点求圆的切线方程的题型,帮助学生增加对直线与圆的认识。

3、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学法是继续指导学生把新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解决的化归思想。

4、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自做多媒体。

五、过程分析: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1、学生观察日出照片,把观察到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抽象出几何图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产生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并能使学生更好的直观感受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2、在上一章,我们在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后,研究了点和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本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方程,现在我们要研究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数学产生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

2、以实际问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新课讲解

一、知识点拨:

1、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那么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呢?

答: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比较大小:

一、课程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出现在必修2的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第二节《圆与圆的方程》的第三小节的位置。就整套教材而言,《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一章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为选修教材中的《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章打好基础。它是前两节《直线与直线方程》和《圆与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也为后一小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示例,是整个《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章节的重要内容,起着贯穿始终、应用反馈的重要作用,而且是贯彻“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思想和“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的反映内容和工具。在本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是高中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与方程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圆的方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它是圆与方程章节中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掌握利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应用。

2.难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我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大胆地处理教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法的核心是类比,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类比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类比、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1,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奥迪标志,五连环,齿轮等引出所要讲的新课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2,在进入新课讲解之前,先给学生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由此拓展拓展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学生讲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和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3,例1由两圆的方程判断位置关系,重点讲解几何方法,若有学生提到代数法,教师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怎样恰当选用这两种方法。

例2难度加深一些,要充分运用两圆相切的几何性质,要引导学生想到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

一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章第2节的第3课时,是学生已掌握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是学生对圆的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今后到高中继续研究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 “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确认等数学活动,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产生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课堂上本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并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 、再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改生硬的传授和呆板的讲课,着眼于直观感知和操作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化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

3、在课堂上赋予适当的教学说理,达到把知识由浅入深;从无规律到有规律;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合理推理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严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适当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6。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对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兴趣,由此引入到要研究的课题。(课件展示)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是通过公共点来刻画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按公共点分类能分成几类?

动手操作;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O1和⊙O2,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你能发现⊙O1和⊙O2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活动。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学会用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去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学以致用

1。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在图中有两圆的多种位置关系,请你找出还没有的位置关系是__

3。请你指出生活中图片蕴含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图形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探究2:影响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那么影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什么?

探究2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中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探索出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d)和两圆的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观看课件动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能轻松的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的教学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填写下表:

位置关系 图形 交点个数 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设计意图: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通过表格很容易看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情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1:如图,⊙0的半径为5cm,点P是⊙0外一点,OP=8cm,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练习:圆O1和圆O2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下列情况下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

(1) O1O2=8厘米 (2)O1O2=7厘米

(3)O1O2=5厘米 (4)O1O2=1厘米

(5)O1O2=0。5厘米 (6)O1和O2重合

设计意图:利用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我们懂得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布置作业:A:课本习题14。3中第1、4、6题。

B :课余探索:和圆O1(半径为2)圆O2(半径为1)都相切且半径为3的圆共有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培养科学的认知习惯。作业布置注重了分层,让探究延伸到课外。

六【教学评价】

1。 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运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同学们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得出结论。

2。 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列出,既体现了分类思想,又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把知识由浅入深,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师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节,调整设计下节课或下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 图形 交点个数 d与R、r的关系

(R>r)

d >R+r

d =R—r

高一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知道可以利用直线与圆的焦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初中学习时,利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却以结论性的形式呈现。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后,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掌握由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几何法和代数法。其中几何法应该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后,比较与半径r的关系。从而作出判断,适可而止第引进用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二次方程判别根的“纯代数判别法”,并与“几何法”欣赏比较,以决优劣,从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几何法”。含参数的问题、简单的弦的问题、切线问题等综合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综合应用,也适度第引入课堂教学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目的,要控制难度。虽然学生学习解析几何了,但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具体转化方法,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应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o,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心(- ,- )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根据有以下几点:

当d >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当d =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d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2、难点:用坐标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 启发学生由图形获取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直观认知,引入新课 师: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导入新课

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与种类 师:引导学生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种类,进一步神话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生:学生观察图形,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3、在初中,我们怎么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如何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呢?

你能说出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

种方法吗? 使学生回忆初中的数学知识,培养抽象的概括能力。

抽象判断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路和方法 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想过程

生:回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判断直线与圆的方法

生:利用图形,寻求两种方法的数学思路

5、你能用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思路解决例1的问题吗? 体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关注量与量的之间的关系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1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1,并完成教材书上的136页的练习题2

6、通过学习教材书上的例1,你能总结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的步骤吗? 是学生熟悉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步骤 生:于都例1

师:分析例1 ,并展示解答过程,启发学生概括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步骤,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生:交流自己总结的步骤

7、通过学习教材书上的例2,你能说明例2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吗? 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师:指导学生阅读并完成教材书上的例2 ,启发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2 ,并完成137的练习题

8、通过例2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弦长的运算方法 师:引导并启发学生探索直线与圆的相交弦的求法

生:通过分析,抽象,归纳,得出相交弦的运算方法

9、完成教材书上的136页的习题1234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生:互相讨论交流,完成练习题

10、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你学到什么了?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方法?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求直线与圆的相交弦长?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择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择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课后习题A 1,2,3;

选择题:课后习题B1,2,3;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一.学生状况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直观的讨论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前阶段又学习了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通过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培养“数形结合”的意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这节课我们就要用代数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优越性,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开始,也为后面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打好基础,这节课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方程组的解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能够解决直线和圆的相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概括——抽象等思维过程,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构建新知、例题讲解、拓展提高、应用演练、归纳小结

环节1:复习引入

1、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交;

(2)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直线与圆相离.

两种方法,①根据定义②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

反过来,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

2、现在,如何用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先看以下问题,看看你能否从问题中总结来.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构建新知

分析:根据初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d和r的大小关系或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坐标即满足直线方程又满足圆的方程,把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

(设计意图:由较简单的问题导出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用代数思想研究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3、构建新知

回顾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如何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

几何法: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来判断.如果d

如果d=r,直线与圆相切;如果d>r,直线与圆相离.

代数法: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情况来判断.如果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交;

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切;无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概括出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来判断它们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可以自己把课堂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环节3例题讲解

分析:依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长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分析:根据直线l与圆C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情况来判断

这里是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来解题,已知直线与圆相切,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

求出交点的坐标目的在于认识到方程组解得意义。让学生体会出用何法解题更为方便。例2让学生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解题)结合图形,无论m为何值,点(0,2)的坐标恒满足直线方程,直线恒过这个定点,

m是直线的斜率,满足题目条件的直线就是图上的这两条直线,左边这条直线的方程

是,右边直线的方程为

(设计意图:例1让学生及时的巩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环节4、拓展提高

另解:(1)因为l:y=a(x-1)+4过定点N(1,4)

N与圆心C(2,4)相距为1

显然N在圆C内部,故直线l与圆C恒相交

(2)在y=ax+4-a中,a为斜率,当a=0时,l过圆心,

显然弦AB的最大值为直径的长,等于6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5、应用演练

练习1、

2、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

同时强调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运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

环节6、归纳小结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几何法:                 代数法 :

1、确定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r          1、把直线方程带入圆的方程

2、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2、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3、判断d与圆半径r的大小关系           3、求出△的值

d>r,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交

d=r,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切

d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

作业:

3.已知⊙C:(x-1)2+(y-2)2=2,P(2,-1),过P作⊙C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基础题,为了复习巩固这节课的内容,第3题是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环节6、课后反思与点评:

1、新的课标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作为独立的章节,说明新课标对这节内容要求有所提高。

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了防止计算量过大,一般采取几何的方法,但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是解析几何的精髓,是以后处理圆锥曲线问题的通法,掌握好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如:弦长的求法、圆的切线方程求法以后还要补充。

4、用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必求出方程组的解,利用根的判别式即可。

篇1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一、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

则有以下五种关系:

1、d>R r 两圆外离;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大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2、d=R r 两圆外切;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3、d=R-r 两圆内切;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4、d<R-r 两圆内含;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5、d<R r 两园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还可用有无公共点来判断:

1、无公共点,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

2、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

3、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圆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圆的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面积说课稿

反思圆

课文《圆的认识》说课稿

高三数学《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说课稿